《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米和毫米是什么单位。
2.能够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
3.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准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互相换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两个小球,一个小球上面标着“分米”,另一个小球上面标着“毫米”。
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小球上标着什么?”学生回答:“一个是分米,一个是毫米。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带领学生开始学习分米和毫米。
2. 讲授(1)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尺子上面有很多小刻度,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长度,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尺子上的小刻度表示什么吗?”学生可能回答:“表示长度。
”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这些长度单位的名字吗?”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
”教师继续介绍:“这个小刻度代表的是毫米,而这长一点的小刻度代表的是分米。
”(2)用分米和毫米测量长度教师出示一组物品,如橡皮、钢笔、书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一样物品,用尺子来测量它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然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表格,让学生将自己测量的物品的长度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比较短的物品,应该用毫米来测量,而对于比较长的物品,则应该用分米来测量。
(3)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如5分米和50毫米,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换算。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简单的换算方法:1分米=10毫米。
教师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互相求解并核对答案。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出一些综合性的例题或真实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换算知识去进行解答。
3. 练习1.将以下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米、毫米、厘米。
2.把140毫米表示成分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毫米、分米的认识》。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间的化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选取贴近于孩子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估计、测量长度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并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像,使他们体会到 1 分米和1 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根据课标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结合学生的已有基础,设想学生能达到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内容感受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正确深刻理解厘米与分米毫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米尺,学生一根直尺一角的硬币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二、说教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
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有机的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
根据这种情况,为让学生知道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发现厘米和毫米的关系、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毫米分米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我所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里面的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这课时我主要考虑一下三点:1.借助直观、引导观察操作,形成表象,建立长度观念。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而学生所需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因此这课教学一毫米,建立一毫米的长度观念,用毫米去量的时候都是借助直观引导观察感知形成表象,然后再抽象得到概念。
这样教学即巩固了学到的长度观念有触发了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地发现自主归纳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主体素质。
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内容属于质量单位的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乏味,因此教学一开始通过复习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再巧设障碍,设疑引出要量更短的距离要得出更准确的结果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将学生引入新知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一厘米中间有多少个相同的小格时先提问从0刻度线到1厘米的刻度线间有多少个相同的小格子,2厘米到3厘米呢?3厘米到4厘米呢?这样引导学生自主的归纳出每1厘米间都有10个相同的小格,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再把握时机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一小格是1毫米,那1小格、2小格、3小格、10小格的长度呢?再让学生观察10毫米又和几厘米一样长呢?这样顺其自然的引出了1厘米=10毫米。
这样教学力图做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参与。
3.注意知识间的积极沟通,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利用数学知识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这一特点,注意了知识的迁移和沟通。
例如看图说出回形针铁钉的长度时不以正确的结果为满足,而是让学生说出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主要是展示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增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也有意的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1)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的认识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个单位的定义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毫米(mm)是长度单位中非常小的一个,它等于1米的千分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毫米来测量纸张的厚度、硬币的直径等。
例如,一张标准A4纸的厚度大约是0.1毫米,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是25毫米。
分米(dm)则是一个介于厘米和米之间的单位,它等于1米的十分之一。
分米在测量家具、房间尺寸等方面比较常用。
例如,一个标准的单人床长度大约是2米,换算成分米则是20分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 引入概念:首先,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并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比如尺子、硬币、纸张等,让学生亲自测量,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长度。
3. 对比学习:将毫米和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米)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转换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5. 生活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比如测量家中物品的尺寸,以此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并运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毫米、分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且知道 1 米=100 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毫米和分米,学生将进一步完善长度单位的体系,为后续学习千米以及测量更复杂的物体长度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并认识毫米;第二部分是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并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
但是,对于毫米和分米这两个较小和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的感知相对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单位换算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分米=10 厘米,1 米=10 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长度单位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它既是长度单位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掌握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的关键环节。
1. 作用与地位(1)分米和毫米是基本的长度单位,对于学生建立长度概念、提高测量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节课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前面所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千米、微米等更高级或更精细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主要内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1分米等于10厘米,1毫米等于0.1厘米。
(2)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宽度等。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测量技能,增强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1)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提高测量技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启发法:-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节公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认知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概念。
但是,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可能还比较模糊,换算关系也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巩固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米和毫米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长度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分米和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长度单位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增强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制作小桌布,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观察实物和图片,自主探究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换算练习,巩固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一秒及几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下面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
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一说教材:以上就是这篇育儿文章的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故事、闭眼、说教、游戏、世界、孩子、认识、幼儿等方面的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材来源: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
认识毫米分米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二、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具、学具:直尺、光盘、硬币、大头针、曲别针、彩带等。
五、说教学过程: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我特地设计了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总结全课,回顾整理;综合运用,深化巩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的理念。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5篇)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5篇)《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首先,感谢教研中心及学校领导们给我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让我在这么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下面,就来说一说我的这节课。
我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空间表象,感知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基于以上理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趣导课,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我结合教材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的有趣情境,形成情境串贯穿全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实践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二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通常是从现实生活里积累的相关感性认识出发,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为此,我是这样做的,1.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已经有学习厘米、米的基础,我让学生课前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使学生回忆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测量它的长度,复习测量方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唤醒学生对米、厘米表象的记忆,拉近学生对新知认识的距离,也为下一步感知四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更有助于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重视实际操作活动。
这我一共设计了4次测量活动,先是测量7厘米的小棒达到复习测量方法的目的,然后测量8毫米的小棒,不到1厘米,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准确表示它的长度,使学生思想中产生寻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水到渠成引出“毫米”的学习;还有就是测量1毫米厚的硬币,和后面的1分米的纸条。
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1毫米、1分米的表象,形成测量技能。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下雨村小学林晶 2014.03.05一、说教材: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一《毫米与分米的认识》。
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四、说教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又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毫米和分米都可以用形象思维来记忆理解,所以教学是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学法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毫米和分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学目标: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
)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
看谁找到得多?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北京版 (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北京版)(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判断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2.能够在熟练地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用分米和毫米表示物体长度;
3.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掌握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大小关系;
2.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
3.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备好教案、教具等;
2.学生准备好铅笔、橡皮、尺子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分米和毫米,并让学生表述出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2. 讲解概念
教师向学生介绍分米和毫米的定义和能量单位,比较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通过任务式活动,让学生自己测量各自的手指长度并以分米和毫米表示,使学生能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大小关系。
3. 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的表示方法。
如:笔长度为8厘米,用分米和毫米表示为0.08分米和8毫米。
4. 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分米和毫米的转换方法。
5. 练习
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方法,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学生对分米和毫米数值的识别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实践中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换算方法,加深了对分米和毫米大小关系的认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
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
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
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
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
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