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在国民收入账户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在国民收入账户中
篇一: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习题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习题篇二:国民收入分析国民收入分析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国民收入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前者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而后者则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近年来我国GDP保持较快增长,数据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8.4%,2002年达到9.1%,2003年达到10%,2006年超过11%,但从2008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压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2001年以来全球都处在一个经济上升周期当中,但2007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对外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外部需求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出口增长速度大速度下降必然对GDP的增速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房地产投资下降很快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1%,是投资消费净出口三大需求中对GDP 增长贡献最大的,然而2008年8月份房地产投资迅速下降。目前全国的房地产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房价仍然远远超过居民的购买能力,市场观望情绪高涨,这使得房地产投资存在下滑风险,这对GDP增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GDP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因此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会经常被比较。一国的GDP是否增长,能够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能力。下图为2009年最新的世界前十位GDP排名:从上图中可以了解到美国2009年GDP为14.8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首位。但其实际经济增长率还不到1.4%,是近十多年来最低的,2009年经济陷入负增长,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在名义增长率方面,2008年美国GDP仅增长了3.9%,而其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4.2%,而其PPI负增长,说明美国显现通缩的趋势。但是由于美国GDP总量比第2名中国的总和还多9.6万多亿美元,在今后的20-30年内,还
将继续占据世界经济总量头名的位置。但以我国近10年来GDP的增长率来看超越美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是有可能的。日本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出口锐减的情况下面临的严峻前景。2007年,日本GDP领先第3名中国9957亿美元,2008年则只领先中国6220亿美元,到了2009年日本GDP已经落后中国0.2亿排名第三。09年度实际GDP从项目来看,受出口下滑的影响,设备投资预计大幅减少4.2%。个人消费则受定额补贴刺激预计将增长0.4%。出口减去进口得出的外需贡献度预计为负0.3%,自2001年度以来将首次为负。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显著特征就是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1984年为0.24,2004年为0.47,20年翻了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别。城镇居民,年收入递增8%-9%,农村居民,年收入递增4%-5%,行业差距拉大。全国机关人均年工资约1.6万元,事业单位人均年工资约1.5万元,企业员工人均年工资约1.4-1.5万元,大行业人均年工资则超过6万元;职业差距。企业的经营性职位和一般职位的收入差普遍在20倍以上;财富分布不均。财政分配与劳动分配不协调。国家财政收入,2000年为1.3万亿元,2004年为2.6万亿元,相应地,1989年工资占GDP的比例为16%,而2003年工资只占GDP的12%。上述差距的最终表现就是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急剧增长。随着GDP的不断增长,国民收入在不同群体间分配也在不断变化,还体现在: 1.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向政府倾斜且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偏高,且未体现制度外收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的现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政府占比由1998年的17.5%上升到2005年的 23.8%,企业占比由1998年14.4%上升到2005年16.2%,而居民占比则由1998年的68.1%下降到2005年的60.0%。 2.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的增速走向不协调,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从我国国民收入的可支配收入看,政府所占比重上升,居民所占比重下降。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间的分配关系2005年为23.8:16.2:60.0,与2002年相比,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 4.6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收入比重分别提高3.3和1.3个百分点。 4.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意愿、消费需求差异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不低,但因收入不高导致支付能力低、消费需求不高;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支付能力也相对较高。 5.行政垄断行业的职工
与其他行业的职工相比,收入水平、消费需求悬殊过大。因为市场准入限制形成的一些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水电气供应、民航等垄断行业部门,凭其垄断地位,占有并支配优势资源,获得超额利润,转化为本部门职工高收入,其职工的收入水平、消费需求也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的职工。行业职工收入过分悬殊,将导致低收入职工心里不平衡与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目前,中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这仍然差美国和日本很远,2009年人均GDP还不及日本的零头,日本人均GDP比中国高十倍以上。从这个数字看,中国人的国民收入分配并不如想象中乐观,我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更加严峻,要竭力避免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因此我们只有调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平衡政府、企业和居民主体间分配关系,才能解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从而真正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保护合法收入,对过高收入,要通过税收等形式加以调节;对违法经营牟取暴利的行为,要坚决依法取缔。 2) 增加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3) 扩展居民收入来源,健全再分配调节功能。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减少贫富差距. 4) 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跟踪和监督。健全和完善居民收入统计调查制度,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乡贫困监测体系。 5)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失业、贫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加大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必要时可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弥补社会保障资金越来越大的缺口。 6)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市场竞争活力。要加快推进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等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强化垄断收益分配管理,调整垄断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