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 烹调工艺学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知识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知识调味是烹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为食物增添口感和香气,使食物更加美味。
调味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调味方法及其原理。
1. 盐调味法:盐是最基本且常用的调味品,它能够增强食物的味道。
盐可以调节食物中的味觉,提升食材的鲜味,并平衡其他调料的味道。
这是因为盐中的钠离子可以与味蕾中的感兴趣吻合,从而增加食物的味觉。
但是要注意,使用盐的量要适中,过多的盐会掩盖食材本身的味道。
2. 酱油调味法:酱油是东方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它有助于增强食物的鲜味。
酱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酶,这些物质可以与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谷氨酸钠等化合物,从而增加食物的鲜味。
此外,酱油还可以调节食物的颜色和口感。
3. 味精调味法:味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调味品,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和天然食材中的氨基酸相结合,可以激发味蕾,使人感觉到更丰富的味道。
但是,味精的使用量要适度,过量使用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4. 醋调味法:醋可以提升食物的酸度和酸味,增加食欲。
醋中的醋酸可以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口腔中的液体,从而增加食物的湿润感和口感。
同时,醋还可以去除腥腥味和油腻感,让食材更有风味。
5. 辣椒调味法:辣椒可以增加食物的辣味和香气。
辣椒中的辣味物质辣椒素可以刺激舌尖的神经末梢,促进体内内啡肽的释放,从而产生快感。
此外,辣椒还具有杀菌和防腐的作用,在高温环境下会产生香气。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调味方法及其原理,通过合理使用这些调味品可以为食物增加丰富的味道和香气,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在实际烹饪过程中,根据不同食材和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调味方法,能够制作出更具个性的美食。
调味方法及其原理培训是烹饪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够帮助厨师们掌握调味的技巧,提升菜品的口感和味道。
下面将进一步扩展介绍一些与调味相关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调味方法及其原理。
6. 葱姜蒜调味法:葱姜蒜是中餐中常用的调味品,它们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辛辣味。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调味是烹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让人们更加喜欢食物。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说是每个厨师都必须掌握的技巧。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调味的基本原理1.味覆盖原理味覆盖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选择和搭配,使不同味道的调味料相互掩盖,达到平衡的目的。
例如,在炒菜时,如果放入了过多的盐,就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糖或醋来调节味道,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2.味增强原理味增强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添加,增强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炖汤时,可以加入鸡精或味精来增强汤的鲜味,使其更加美味可口。
3.味调和原理味调和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搭配,使食物的味道更加协调和谐。
例如,在炒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菜品选择适合的调味料,如酱油、料酒、盐等,以达到味道的协调统一。
4.味变化原理味变化原理是指通过调味料的变化,改变食物的味道和口感。
例如,在烤肉时,可以用不同口味的调味料进行腌制,如酱油、孜然粉、辣椒粉等,以赋予肉类不同的风味。
二、调味的基本方法1.咸味调味咸味是调味中最常用的味道之一,可以通过盐、酱油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咸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咸。
2.酸味调味酸味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味和口感,可以通过柠檬汁、醋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酸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酸。
3.甜味调味甜味可以增加食物的香甜和口感,可以通过糖、蜂蜜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甜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甜。
4.苦味调味苦味可以增加食物的层次感和特殊风味,可以通过苦瓜、咖啡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苦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苦。
5.辣味调味辣味可以增加食物的刺激性和特殊风味,可以通过辣椒、花椒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辣味。
在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量添加,注意不要过辣。
6.香味调味香味可以增加食物的香气和口感,可以通过葱、姜、蒜等调味料来增加食物的香味。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烹调工艺学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烹调工艺学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调制,通常简称为调,又称调制技术,是指运用各种技法,使菜肴在调色、调味、调香、调质以及选型诸方面进行合理调配和控制的工艺过程。
它是决定菜肴风味品质的关键工序。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调色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
第一节调色教学重点] 调色的方法[ ] 调色的原理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讲解[教学内容]一、调色的作用中国菜以“色、香、味、形、质、器”俱佳著称于世,其中“色”为榜首,足以说明色彩在烹调中的重要地位了。
菜肴的色彩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视觉对菜肴的好恶程度和食欲兴趣。
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美化菜肴的色泽、突出菜肴特色、丰富菜肴花色等几个方面。
二、菜肴色泽的来源菜肴色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㈠原料固有的色泽即指原料的本色,如绿色蔬菜的绿色;红萝卜、红辣椒、西红柿的红色;红菜苔、紫茄子的紫红色;香菇、海参、发菜的黑色或褐色;鱼肉的白色等。
这些色泽都可以在加工时保持或通过调配使其更加鲜亮。
㈡加热形成的色泽即在烹制过程中,原料表面发生色变后呈现的新的色泽。
如鸡蛋清由透明变为不透明的白色;虾、蟹等由青色变为红色;猪瘦肉由鲜红色变为灰褐色等。
加热引起原料变色主要是由原料本身所含色素的变化以及糖类、蛋白质等发生的焦糖化作用、羰氨反应的结果。
㈢调料调配的色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调料调配而成;二是利用调料在受热时的变化来产生。
调料与火候的配合是菜肴调色的重要手段,如烤鸭时在鸭表皮涂上“鸭水”(加入饴糖),可形成鲜亮的枣红色,炸制畜禽鱼肉,放入红醋码味,形成的色泽格外红润,这些都是利用了调料在加热时的变化或与原料成分的相互作用。
三、菜肴调色的方法和原理㈠保以法及其原理保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来保持原料本色和突出原料本色的调色方法。
此法多用于颜色纯正鲜亮的原料的调色,主要用于绿色蔬菜和红色鲜肉等。
绿色蔬菜通常借助加油保绿,附着在蔬菜表面的油膜隔绝空气中氧气与叶绿素的接触,达到防止其氧化变色的目的。
厨师培训教程 07.烹饪调味基本知识
调味基本知识第一节基本味与复合味调味是运用不同调料,使做出的菜肴具有各种口味,是烹饪过程中的重要环。
它直接关系到菜肴的质量和滋味。
菜的色、形虽好,但味道不好,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调味得当,就会增加菜的美味,增进人们的食欲。
中国有句俗语:“烹饪三鲜美,调和五味香”,就说明了调味的重要作用。
尽管自然界为人类准备的食物味道多种多样,但归结到菜上,可分为两大类:其一叫基本味,其二叫复合味。
一、基本味以一种味为主,使用的调味品也较单一的味儿。
诸如:咸味:梁代名医陶弘景在谈到咸味的作用时说:“五味之中,唯此不可缺”。
可见咸味是味中主体。
一般菜肴皆先入咸味,再调以其他的味儿。
例如,糖醋类的菜虽以酸甜味取胜,但如无盐,糖醋效果就极差,甚至不堪入口。
咸味调味品主要是盐,其次为酱油、黄酱等。
甜味:除使菜肴甜润外,还可增加鲜味,并有去腥解骚作用。
主要的调味品为白糖,此外还有蜂蜜以及各种果酱等。
酸味:去腥解腻,使菜品香气四溢,诱人食欲,并可使食物原料中的钙质分解,达到骨酥肉烂。
常用的酸味调味品有各种醋和番茄酱等。
辣味:是基本味中刺激性最强的一种,具有刺激胃口、促进消化的作用。
主要调味品有辣椒及其制品和胡椒、生姜、咖喔等。
鲜味:可使菜肴鲜美可口,是人们都喜欢的一种味型。
它的来源除食物原料本身所含氨基酸等物质外,调味品有虾子、虾油、蟹黄、耗油和味精、料酒、鲜汤等。
香味:香味种类很多,可使菜肴产生各种类型的香气,刺激食欲,并有去腥解腻的作用。
香味调料除各种烹调油外,还有桂皮、大料、葱、蒜、小茴香、花椒、香菜、丁香、桂花、芝麻酱、香糟等。
苦味:苦味用得恰到好处,可使菜肴产生特殊的香鲜滋味,能刺激食欲。
因为所用调料往往具有苦味的中草药,如陈皮、杏仁、豆蔻、芥末等,所以对人体还有一定食疗作用。
二、复合味是两种以上的基本味组合而成的味儿。
也是由几种调味品混合使用或采用经特制的复合调味品而形成的。
常用复合调味品主要有:酸甜类:糖醋、番茄酱、山楂酱等。
烹调工艺学.(高教出版社)PPT课件
.
25
第二章 烹饪原料的鉴别与选择
第一节
烹饪原料的鉴别
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烹饪原料 的特点、品种、性质等方面进行判断或检测,从而确定烹 饪原料的质量优劣,保证正确地选择和利用优质烹饪原料。
.
26
一、烹饪原料鉴别的目的及意义
1、提供安全保障 2、提供合理营养 3、充分表达风味
.
27
炖
爆
腰
炒
酥
腰
花
.
45
2、胃(肚) 加工时采用盐醋搓揉,再里外翻洗,使里外粘液脱离,
修去内壁的脂肪,用清水反复冲洗。
爆 双 脆
.
46
• 3、肠
主要用大肠进行烹饪。肠的整理与清洗胃(肚)一样,只要是利 用盐醋搓洗法、里外翻洗法和焯水后再清洗的方法。
九 转 大 肠
.
47
4、肺 采用灌洗的方法进行洗涤。
.
20
厨房岗位
1、加工部门:是原料进入厨房的第一生产岗位,主要负责 蔬菜、水产、禽畜、肉类等各种原料的拣摘、洗涤、宰杀、 整理,即所谓的初加工;干货原料的涨发、洗涤、处理也 在初加工范畴。
2、配菜部门:又称砧板或案板切配,负责将已加工的原料 按照菜肴制作要求进行主料、配料、料头(小料)的组合 配伍。
烹调工艺学
主讲:左 旦
.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烹饪概述
一、概念 烹调工艺学是以传统风味菜肴的制作工艺为研究对象,
总结和揭示中国风味菜肴制作工艺一般规律的学科。
.
2
烹调工艺学的概念
• 其他解释
1、烹调工艺学是研究对烹饪原料进行初加工、切配、 调味、加热或腌拌,使菜肴成品符合预期规格风味要求 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
《烹调工艺学》课件
01
02
03
火力大小的控制
根据烹饪方式和食材特点 ,选择合适的火力大小, 以达到最佳的烹饪效果。
火候时机的掌握
根据食材的烹饪阶段和烹 饪要求,适时调整火力大 小和加热时间,确保食材 的熟度和口感。
火候的观察与调整
通过观察食材的状态和烹 饪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调 整火候,确保烹饪效果的 完美呈现。
烹饪中的调味技巧
具备自动控温和计时功能,可实现多种模式的烘焙、烤制和蒸
煮等功能。
压力锅
02
通过提高压力来缩短烹调时间,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
值。
破壁机
03
能够破碎食材的细胞壁,释放营养成分,提高食物的口感和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养价值。
现代烹调工艺的材料创新
新型食材
如人造肉、植物奶等替代品,为素食者和特殊饮食需求者提供更 多选择。
善用汤料
川菜中常用高汤或清汤作为调 料,使菜品更加鲜美,同时也
能增加菜品的营养价值。
鲁菜烹调工艺特点
注重火候
鲁菜烹调过程中讲究火候的掌握,通 过不同的火候来烹制出不同口感的菜 品。
用料广泛
鲁菜选料广泛,既可用名贵的食材, 也可用常见的食材,通过合理的搭配 和烹制,使菜品味道鲜美。
烹饪技法独特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炸、烧、炖、 焖等,特别是炸制工艺,如糖醋鲤鱼 、红烧肉等经典菜品。
烹调工艺学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烹调工艺学概述 • 烹调工艺学基本原理 • 烹调工艺学实践操作 • 不同菜系的烹调工艺特点 • 现代烹调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目录
CONTENTS
第六章 第七章 (1) 风味调配工艺
⑷鲜味 A、味精
PH值3.2时 其电离度小,鲜味也最小,PH 值6-7时,鲜味最强,超过7,变成谷氨酸 二钠,是一种碱性化合物,无鲜味 B、鸡精、浓缩鸡汁 C、虾子、虾酱 D、蚝油 E、鲍鱼酱
⑸辣味 作用:⒈定味⒉增香⒊去寒⒋杀菌⒌增食欲 A、辣椒 辣椒酱 泡辣椒 辣椒粉 B、胡椒 果未成熟干燥后皮皱缩而色黑,黑
使用量:每天每千克体重0.086—0.143克, 适口度而言:
汤类一般0.8-1.2%,长时间加热的菜肴 1.3-2%,急火快炒1.2-1.7%,蔬菜类1.21.5%,肉类1.3-2%,包子陷1.3-1.7%
常见调味品含盐量:
酱油18%,黄酱20%,甜面酱16%,虾酱22%, 鱼露27%,蚝油9%,豆腐乳14%,豆豉20%, 干贝5%,金华火腿10%,榨菜13%。
2、调香料的运用 A、酒
汾酒(白酒)、黄酒、广东米酒、玫瑰露酒、 葡萄酒、香槟酒、白兰地(香槟汁、红酒汁、白 葡萄酒汁)、啤酒、姜汁酒 B、香料 干香料:八角、桂皮、茴香、孜然、香叶、丁香
草果、豆蔻、砂仁、甘草、香茅、姜黄 薄荷、陈皮、莳萝、罗汉果 鲜香料:香菜、西芹、药芹、洋葱、姜、蒜
(后三种属辛香)
A挥发增香 B吸附带香 C扩散入香 D酯化生香 E中和除腥 F掩盖异味 2、热变生香的原理 A烧炒蔬菜香 B烹煮肉品香 C油炸菜肴香 D焙烤制品香
第三节 菜肴的味型及其调配
一、常见菜肴味型的主要特征 1、咸鲜味 2、香咸味 3、椒麻味 4、椒盐味 5、五香味 6、酱香味 7、麻酱味 8、烟香味 9、陈皮味 10、咸甜味 11、酸甜味 12、荔枝味 13、香糟味 14、甜香味 15、咸辣味 16、酸辣味 17、麻辣味 18、家常味19、鱼香味 20、蒜泥味 21、姜汁味 22、芥末味 23、红油味 24、怪味 二、几种复合调料的调配 1、糖醋汁 2、咖喱汁 3、西柠汁
烹调工艺学全套课件
3.4.5 常见翻勺方法
前翻:物料在锅中相对操作者向前运动 后翻:物料在锅中向后运动的翻动方法 左翻:物料在锅中向左运动的操作方法 右翻:物料在锅中向右运动的翻动方法
问题与思考
➢刀的物理结构与省力的关系 ➢运刀时的具体姿势 ➢直刀的常见方法和适用对象 ➢剞刀在加工中的作用 ➢剞刀的常见方法与用途 ➢翻勺的力学原理 ➢翻勺的作用
3.3 常见刀法的运用
滚料(刀)切:嫩脆、体积较小的球形或圆柱 体植物原料,土豆、茄子 拉刀切:块形薄小、细嫩易裂原料,豆腐 铡切:圆滑或略带小骨的原料,熟蛋、烧鸡 斩:带骨动物原料 砍:块形大或质地坚韧原料 剁:制作馅料
3.3 常见刀法的运用
➢平刀 刀面与菜墩平面平行或接近平行的运刀方法。 常见平刀法的用途 拉刀片:块形较小、嫩脆或细嫩原料,莴苣、猪 腰 推拉刀片:体形较大、韧性强、筋较多的原料, 牛肉 推刀片:块形小、柔软植物原料,冬笋、榨菜 平刀片:软嫩原料,豆腐、肉冻
烹:加热成熟,调:调配和调味。
将经过整理的原料通过加热和调味制成菜肴 的技术。 ➢烹调工艺学
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原理等 学科的有关理论,研究菜肴制作过程与工艺的 理论和技术。
1.2 中国烹饪的特点
特点的形成背景 ➢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气候多样,地形复杂 ➢4000多年文化和饮食上的等级制度 ➢多民族国家在文化和饮食习惯上的互相交流
2.1.1 墩上用具
➢刀
种类 按用途分:批刀,斩刀和刮刀等 按形状分:园头刀,方头刀和马头刀 刀具的保养 爱护刀刃 根据特点合理使用 用后及时清洗 专人保管,注意安全
2.1.1 墩上用具
3种常用的刀具
批刀 特点:轻而薄,刀口锋利 用途:加工精细原料 斩刀 特点:厚重结实 用途:加工有骨或质硬原料 前批后斩刀 特点:前端轻而薄,尾部厚实 用途:前端加工精细原料,后部加工质地硬实原料
第七章 风味调配工艺
第七章风味调配工艺第一节调味工艺调味工艺,也称调味技术,就是运用各种调味原料和有效的调味手段,使调味料之间及调味料与主配料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从而赋子菜肴一种新的滋味的过程。
一、味觉及其特性(一)味的概念味,也称口味、滋味味道,是物质所具有的能使人得到某种味觉的一种特性,如咸、甜、酸、苦、鲜等。
烹饪原料大多有味,其中,味更浓、用于调味的称为调味料。
这是因为调味原料之中含有较多的能引起味觉的化学成分,即基味物质。
(二)味觉的基本特性味觉一般都具有灵敏性、适应性、可融性、变异性和关联性等基本性质。
它们是形成调味规律的基础,也是控制调味标准的依据。
1、味觉的灵敏性味觉的灵敏性是指味觉的敏感程度,由感味速度呈味阔值和味分辨力三个方面综合反映。
因其灵敏性非常高,这是我国烹调形成“百菜百味”特色的重要依据。
2.味觉的适应性味觉的适应性是指由于持续某一种味的作用而产生的对该味的适应,味觉的适应性有短暂适应和永久适应两种形式。
如常吃辣面不觉辣,常吃酸面不觉酸等。
3 味觉的可融性味觉的可融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味可以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味觉。
味觉具有的可融性,是菜肴各种复合滋味形成的基础。
进行调味时,需要注意味觉可融性的灵活运用。
4、味觉的变异性味觉的变异性是指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味感发生变化的性质。
所谓味觉感度指的是人们对味的敏感程度。
味觉感度的变异有多种形式。
分别由生理条件、温度、浓度、季节等因素所引起。
(1)引起人们味觉感度改变的生理条件主要有年龄、性别及某些特殊生理状况等。
一般而言,年龄越小,味够越灵敏,随着年龄的增长,昧感会逐渐衰退。
一般女性辨别味的能力,除咸之外都胜过男子。
(2)温度引起味觉感度的改变比较明显。
一般说来,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以30℃左右时味觉最灵敏。
(3)呈味物质的浓度对人们味觉感度的影响更加直接。
浓度越大,味觉越强;浓度越小,味感越弱。
只有在最适浓度时,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做菜调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做菜调味基本原理和方法
做菜调味是烹饪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食物更加美味和丰富。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调味料,调味料包括盐、糖、酱油、醋、味精、鸡精、料酒、姜蒜等。
根据菜品的口味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调味料进行搭配使用。
2. 调味的均衡性,在调味时要追求味道的均衡,包括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
不同菜品需要的味道比例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烹饪过程中的调味,在烹饪过程中,根据菜品的烹饪时间和特点,适时加入调味料,使其能够充分渗透到食材中,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4. 尝味和调整,烹饪过程中要不断尝味,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调味料的使用量,确保最终的味道符合个人口味和菜品的要求。
5. 调味料的烹饪技巧,不同的调味料有不同的烹饪技巧,比如
干煸、爆炒、炒香等,这些技巧能够激发调味料的香味和味道,提升菜品的口感。
总的来说,做菜调味的基本原理是追求味道的均衡和丰富,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调味料、追求味道的均衡、烹饪过程中的调味、尝味和调整以及调味料的烹饪技巧。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到位,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烹饪工艺学-调和工艺
• (一)调味工艺的方法 1.根据调味的时机不同划分
(1)原料加热前的调味 (2)原料加热中的调味 (3)原料加热后的调味
2.根据调味的次数划分
(1)一次性调味法。 (2)多次性调味法。
3.按照调味品作用于原料的不同形式划分
(1)纯物理方式的调味方法。 (2)理化方式相结合的调味方法。
1.多次性调味 • 菜肴在调味过程中,需要在烹调前、烹制中、烹制后进行几次调味,才能完成
18
• 辣味是否为味觉? • 准确来说,辣味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辣味是由辣椒中的辣椒素产
生的,辣椒素能刺激我们的辣椒素受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受体,它可以在 我们接触到43℃以上温度的时候产生一种灼痛感,这是一种痛觉,不是味觉。
19
麻辣中的麻味是否为味觉? • 花椒产生的辣味跟麻味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三叉神经感觉,产生麻味的物质
• (二)调味工艺的原理 1.溶解扩散原理 2.渗透原理 3.吸附原理 4.分解原理 5.合成原理
四、调味工艺原则和要求
• (一)调味的原则 1.突出本味 2.注意时序 3.强调适口
• (二)调味工艺的基本要求 1.调味原料要优质多样 2.了解味觉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 3.根据原料的性质调味 4.按季节调合菜肴的口味与颜色 5.根据烹调工艺和菜肴的不同要求,按规格调味,保持风味特色 6.按就餐者的生活习惯调味
食品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食品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调味的基本原理食品调味就是将各种呈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组合,产生新味。
其过程应遵循以下原理。
1、味的强化原理一种味加入会使另一种味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这两种味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且同味强化的结果有时会远远大于两种味感的叠加。
例如:0.3%谷氨酸钠的溶液内加入0.1%肌苷酸(或鸟苷酸),其味道的鲜度则大于两种单一物质的鲜味。
又如:在100ml 水中加入15g糖,再加入0.017g的食盐,会感到比不加盐更甜。
2、味掩蔽原理一种味的加入,会使另一种味的强度减弱,酸消失。
如鲜味、甜味可以掩盖苦味;姜味、葱味可以掩盖腥味等。
味掩盖有时是无害有益的,如香辛料的应用;掩盖不是相抵,在口味上虽然有相抵作用,但被“抵”物质仍然存在。
大多数香辛料如(补1.2)。
3、味干涉原理一种味加入,使另一种味失真。
如菠萝或草莓味能使红茶变得苦涩;白兰地酒可以使土腥味消减。
4、味派生原理两种味的混合,会产生出第三种味,如豆腥味与焦苦味结合,能产生肉鲜味。
5、味反应原理(感受原理)食品的一些物理或化学状态还会使人们的味感发生变化,如食品粘稠度、醇厚度能增强味感(挂糊作用),细腻的食品可以美化口感,PH小于3的食品鲜度会下降。
这种反应有的是感受现象,原味的成份并未改变。
当然也可以化学成份变化,以改变其味道(因这方面机理太深,我们暂时不讲)。
例如粘度高的食品因其在口腔内粘着时间长,从而味觉器官感觉持久,从而美味感相对突出。
醇厚是食品中的鲜味成份多,并含有肽类化合物及芳香类物质,从而可以留下良好的厚味。
二、调味方法要确定复合调味品或食品的风味特点,必须明确该食品的固有风味和该食品的加工方法。
比如设计一种烧烤汁,它的风味特点是酱香味与姜、蒜等辛辣味相配,不能掩盖肉固有的鲜美味,同时要将这种鲜美味进一步升华,增加味的厚度,消除肉的腥味。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拓展味的宽度,比如适度增加甜感或特殊的风味等,要根据具体肉的种类作出不同选择,还要根据加工工艺在原料上作出调整,如烤前用,则不必在味道上的整体配合及其宽度上下功夫,只着重于加味和除去肉腥味即可;如果是烤后用,则必须顾及味的整体效果。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调味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添加调味品来改变食物的口感、味道和香气,使其更加美味和可口。
调味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味方法:
1. 盐:是最基本的调味品,能够增强其他食材的味道,并平衡食物的整体口感。
2. 糖:可用于平衡和减轻酸味,增加食物的甜度和口感。
常用于烹饪中的甜味菜肴和调味酱汁中。
3. 酸:例如醋、柠檬汁等,可以增加食物的酸味,提亮味道并促进口腔的唾液分泌,从而增强食欲。
4. 辣椒:可以给食物增加辛辣的味道,刺激味觉,增强食欲,同时辣椒还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5. 香料和调味料:例如葱、姜、蒜、花椒等,具有一定的香气、味道和食欲促进作用,可用于提味、增加食物的复杂性和深度。
6. 酱汁:例如酱油、酱料、花生酱等,可以为食物增添特殊的风味和口感,提升整体食物的味道。
7. 鱼露、酱油等发酵调味料:可以增强食物的鲜美味道,增加复杂性和层次感。
8. 调味粉和调味包:比如鸡精、味精、调味料包等,可以快速为食物增加鲜味,但使用时要适量,避免过多的添加。
9. 烹饪顺序:不同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可能需要不同的调味顺序。
有些食材需要先加调味品,有些需要最后加入,以保持食材的原始风味。
总之,调味是一门艺术,需要根据不同食材和个人口味来选择和搭配,合理使用调味品,以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调味方法及其原理调制,通常简称为调,又称调制技术,是指运用各种技法,使菜肴在调色、调味、调香、调质以及选型诸方面进行合理调配和控制的工艺过程。
它是决定菜肴风味品质的关键工序。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调色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
第一节调色教学重点] 调色的方法[ ] 调色的原理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讲解[教学内容]一、调色的作用中国菜以“色、香、味、形、质、器”俱佳著称于世,其中“色”为榜首,足以说明色彩在烹调中的重要地位了。
菜肴的色彩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视觉对菜肴的好恶程度和食欲兴趣。
其作用突出表现在美化菜肴的色泽、突出菜肴特色、丰富菜肴花色等几个方面。
二、菜肴色泽的来源菜肴色泽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㈠原料固有的色泽即指原料的本色,如绿色蔬菜的绿色;红萝卜、红辣椒、西红柿的红色;红菜苔、紫茄子的紫红色;香菇、海参、发菜的黑色或褐色;鱼肉的白色等。
这些色泽都可以在加工时保持或通过调配使其更加鲜亮。
㈡加热形成的色泽即在烹制过程中,原料表面发生色变后呈现的新的色泽。
如鸡蛋清由透明变为不透明的白色;虾、蟹等由青色变为红色;猪瘦肉由鲜红色变为灰褐色等。
加热引起原料变色主要是由原料本身所含色素的变化以及糖类、蛋白质等发生的焦糖化作用、羰氨反应的结果。
㈢调料调配的色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用调料调配而成;二是利用调料在受热时的变化来产生。
调料与火候的配合是菜肴调色的重要手段,如烤鸭时在鸭表皮涂上“鸭水”(加入饴糖),可形成鲜亮的枣红色,炸制畜禽鱼肉,放入红醋码味,形成的色泽格外红润,这些都是利用了调料在加热时的变化或与原料成分的相互作用。
三、菜肴调色的方法和原理㈠保以法及其原理保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来保持原料本色和突出原料本色的调色方法。
此法多用于颜色纯正鲜亮的原料的调色,主要用于绿色蔬菜和红色鲜肉等。
绿色蔬菜通常借助加油保绿,附着在蔬菜表面的油膜隔绝空气中氧气与叶绿素的接触,达到防止其氧化变色的目的。
不过,此法还不能阻止蔬菜组织中所含酸的作用,因此,只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时间一长仍会变色。
畜肉的瘦肉多呈红色,受热则呈灰褐色。
一般不直接按灰褐色出菜,因为这种色泽给人以沉闷的感觉,如果在烹制前加一定比例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腌渍,可达到保色目的。
肉类的红色主要来自于所含的肌红蛋白,也有少量血红蛋白的作用。
加硝酸钠、亚硝酸钠以后,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即转变为红亮色泽。
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0.5g/kg,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0.15g/kg,调色时应严格控制,防止产生食物中毒。
㈡变色法及其原理.变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改变原料色彩,使之更加美观。
此法中所用调料一般不具有调配的色彩,需通过烹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才能产生相应的颜色,多用于烤、炸等干热烹制的一些菜肴。
按主要化学反应类型的不同,分焦糖化法和羰氨反应法两种。
焦糖化法,是指将饴糖、蜂蜜、糖色等糖类调料涂抹于原料表面,经高温处理产生鲜艳颜色的方法。
糖类调料中所含的糖类物质在高温作用下主要发生焦糖化作用,生成焦糖色素,使制品表面产生褐红明亮的色泽。
羰氨反应法,是指将食醋作为菜肴原料腌渍料之一或者将蛋液刷于菜肴原料表面,使其经高温处理产生鲜艳颜色的方法。
食醋能改变原料的酸碱性,使羰基化合物和氨基化合物易于发生羰氨反应,形成被称为黑色素的色素物质,使制品产生与焦糖化作用相似的红亮色泽。
蛋液中富含蛋白质,在高温下很易发生羰氨反应,常作为烤制菜肴的调色剂使用。
㈢兑色法及其原理兑色法就是用有关调料,以一定浓度或一定比例调配出菜肴色泽的方法。
多用于水烹法,如烧、焖、烩等菜肴的调色。
常用的有色调料如酱油、红醋、番茄酱、红糖、各种酱类等。
兑色法的关键是以浓度大小控制颜色深浅。
兑色法主要是利用调色料含有的色素,通过原料对色素的吸附能力来完成的。
为了使菜肴原料很好地上色,可以在调色之前,通过相关加工如过油、煸炒、控水等处理,减少原料表层的含水量。
㈣润色法及其原理润色法就是将油脂在菜肴原料表面薄薄裹上一层,使菜肴色泽油润光亮的调色方法,几乎所有的菜肴调色都要用到它。
其操作较为简单,通常是在菜肴起锅前,采用拌、淋、翻等手法进行。
油脂具有良好的滋润保原作用,利用油脂的这个特性,能明显改善菜肴色彩亮度。
四、菜肴调色的基本要求(一)尽量保护原料的鲜艳本色蔬菜的鲜艳本色代表着原料新鲜,并且能很快地刺激人的食欲,调色时应尽可能予以保护。
如炒绿色叶菜,要火旺,快速,断生即出,烹调时间要短,不要加盖烹制,要尽量不用深色调料和能改变绿色的酸性调料。
(二)注意辅助原料的不足之色有些原料的本色作菜肴之色显得不够鲜艳,应加以辅助调色。
较为典型的是香菇,烹调时加适量酱油或蚝油来辅助,其深褐本色就会变得格外鲜艳夺目。
有些原料受热变化后的色泽时常也需要用相应的有色调料辅助,如往干烧菜肴中加入适量番茄酱(要吃出此味来),可增色。
(三)掩盖原料的不良之色有些原料制成菜肴的色泽不太美观,如畜肉受热形成的浅灰褐色,需要用一定的调制手段予以掩盖。
上浆、挂糊时加入蛋液,加深色调料等均起着掩盖原料不良之色的作用。
(四)促进原料的热变之色菜肴原料受高温作用,如炸、煎、烤等,表面发生褐变,可呈现出漂亮的色泽。
要使原料的热褐变达到菜肴的色泽要求,除了严格控制火候之外,有时还要加一些适当的调料,以促进其热褐变的产生。
如炸制菜肴在码味时,需要加一些红醋、酱油等。
(五)丰富各种菜肴的色彩很多菜肴的调色不是单纯地考虑原料的本色,而是根据菜肴的色泽要求和色泽与食欲的关系,用有色调料来调配,以使菜肴的色彩变化更为丰富。
同一种原料可以调配出多种不同的色调,如肉类菜肴就可有洁白,淡黄、金黄、褐红等色,这是使菜肴色彩丰富的关键。
(六)注意色泽与香气和味道间的配合菜肴的调色必须注意色泽与香气和味道的配合,因为色泽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与香气和味道发生一定的联系。
见下表:菜肴的色彩与香气、味道之间的联想关系与香气、味道之间的联想关系菜肴色彩使人感到鲜甜甘美,浓香宜人,能激起食红色欲使人感到甜美,香酥,能激起食欲。
黄色给人以酸甜的印象,能激起食欲。
柠檬黄使人感到清淡,香气清新,能激起食欲。
绿色使人感到味感强烈,香气浓郁,能激起食褐色欲。
使人感到滋味清淡而平和,香气清新而纯白色.洁。
黑色有煳苦之感,很难激起食欲。
使人感到香醇咸鲜,一般很难激起食欲紫(七)防止原料呈现变质的颜色菜肴原料的鲜艳会让人感觉到原料特别新鲜。
如果将绿色蔬菜调配成黄色,红色肉类调配成绿色,则会让人感觉到原料腐败变质,难以下咽。
调色时应避免形成原料的腐败变质之色。
第二节调味调味是调制工艺的核心内容,其成败将直接影响菜肴的风味。
要掌握调味工艺,就必须了解味觉及各基本味的性质,掌握调味的方法、原则以及调味的一些基本原理,做到反复训练,熟能生巧,应用自如。
一、味觉的基本要素与性质[ 教学目的 ] 通过学习,了解味觉的定义,基本要素,掌握味觉的基本性质。
懂得菜肴制作与味觉之间的关系,懂得味觉的基本性质是控制调味标准的依据,是形成调味规律的基础,从而有的放矢的把握好调味工艺。
[ 教学重点 ] 味觉的基本要素,味觉的基本性质。
] 味觉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 联系实际讲解[ 教学内容 ] (一)味觉的基本要素所谓味觉,是指某些溶解于水或唾液的化学物质作用于舌面和口腔粘膜上的味蕾所引起的感觉。
味觉的化学成分对味蕾的作用是一种化学诱导作用,故味觉在本质上属化学属性。
食品进入口腔后,其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溶液中,刺激舌表面的味经过大脑分析而产生再由味蕾通过神经纤维把刺激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蕾,味觉。
就味觉产生的全部过程看,呈味物质、味觉感变器、唾液或水溶性,是形成味觉的基本要素,它们缺一不可。
1 、呈味物质呈味物质,是指烹饪原料(包括调料)所含有的能引起味觉的化学成分。
不同的烹饪原料,其呈味物质各不相同。
有些原料,如苹果等,即便是单独食用亦有滋有味,但多数原料,其“本味”不太明显,客观上需要一些“本味”相当浓烈的食物与之搭配,这类食物就是调味料。
调味料之所以能专门用以调理其他食物的滋味,就是因为它的某些呈味物质的含量相当丰富,如食盐的主要呈味物质是氯化钠,味精的主要呈味物质是谷氨酸钠,番茄酱含有丰富的柠檬酸和苹果酸,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
菜肴味觉的产生,正是原料及调味料中的各种物质相互融合,形成某种味的特质,并溶于水或唾液中,通过味蕾及味觉中枢神经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感觉。
2 、味觉感受器味蕾,即味觉感受器,它是分布在口腔粘膜中极微小的结构,以其短管与口腔相连。
一般成年人约有 2000 多个味蕾,其中一小部分分布在软颚、咽后壁和会厌,大部分分布在舌表面的味乳头中。
味蕾由 40 — 60 个椭园形的味细胞组成,并紧连着味神经纤维,由味神经连成的小束直通大脑,以上这些部分便构成了味的感受器。
呈味物质虽然由味蕾来感知,但舌面上不同部位对各种味觉分别有不同的敏感性。
一般来讲,舌尖对甜味的感受性强;舌根对苦味的感受性强;舌的边缘对酸味的感受性强;舌的前缘对咸味和鲜味的感受性最强。
辣味和涩味等不是由味蕾感知的,而是由一些物质作用于触觉神经而产生的感觉。
3 、水溶性与唾液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没有味的,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
因此,味蕾与呈味物质接触时,只有当呈味物质溶解在舌表面以后,才能引起味觉。
味觉的引起与唾液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只有溶于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蕾。
而唾液是食物的天然溶剂,由唾液腺体分泌。
唾液不仅可润湿和溶解食物,而且可以洗涤口腔,保护味蕾的敏感性,并帮助消化。
分析味觉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正确把握菜品烹调。
一般来说,带有汤汁的菜肴呈味物质的溶解性好,能很好的引起味觉。
一些干香菜呈味物质的溶解性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唾液分泌刺激味觉的敏感度。
(二)味觉的基本性质.味觉的基本性质表现在五个方面:、味觉的灵敏性 1味觉的灵敏性是指味觉的敏感程度,由感味速度、呈味阈值和味分辨力三个方面综合反映。
( 1 )感味速度:呈味物质一进入口腔,很快就会产生味觉。
一般从刺激到感觉仅需 1.5 × 10 -3 —— 4 × 10 -3 s ,接近神经传导的极限速度。
( 2 )阈值:是指可以引起味觉的最小刺激值,通常用浓度来表示,可以反映味觉的强度。
阈值越低,其敏感度越高。
呈味物质的阈值一般较小,并且随种类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 3 )味分辨力:人对味的分辨力很强,可以察觉各种味感之间非常细微的差异。
据实验证明,通常人的味觉能分辨出 5000 余种不同的味觉信息。
了解味觉的灵敏性,一方面说明它是我国烹调形成“百菜百味”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说明,菜肴的调味要做到精益求精,不可有杂味异味,菜肴的主味要突出,各味要能有机融合,为味觉的灵敏分辨提供物质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