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定放大镜的倍数
放大测量的方法及举例说明

放大测量的方法及举例说明
放大测量是指利用仪器或设备将某个物理量扩大或放大,以便更好地观察和测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放大测量方法及其举例说明:
1. 放大镜:通过透镜的光学性质,放大物体的图像。
例如,在生物学实验中,放大镜被用来放大显微镜的样本图像,便于观察微生物。
2. 望远镜:使用多组透镜或反射镜系统,放大遥远物体的图像。
例如,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来观测星体和行星。
3. 显微镜:利用透镜系统将微小物体的图像放大至可见范围。
例如,考古学家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化石和古代艺术品上的微小细节。
4. 放大声音设备:使用扬声器和放大器将音频信号放大,以便更好地听到声音。
例如,音响设备用于放大音乐会或演讲的声音。
5. 放大电压或电流的放大器:通过电子设备将输入电压或电流放大到更高的值。
例如,电子设备中的放大器可以将弱信号放大,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放大测量时,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并确保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能够提供所需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用光学仪器测量放大率和微小长度

实验二 用光学仪器测量放大率和微小长度实验目的1.熟悉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学会测定显微镜和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
3.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利用显微镜测量微小长度。
4.理解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物理意义。
实验仪器读数显微镜,望远镜,测微目镜,目镜测微尺,标准石英尺,十字叉丝光阑,圆孔光阑,准直光阑,分辨率板,辅助显微镜,米尺,标尺,待测样品等。
实验原理1.测定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率在前面的基础知识中,我们已经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有所了解,在用显微镜或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一般因视角均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来代替,于是,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率可近似地写成eo tg tg M αα= (1)显微镜的放大率测定显微镜放大率最简便的方法是按图5—2—1来完成的。
现以显微镜为例,设长为0l 的目的物PQ 直接置于观察者的明视距离处,其视角为0α,从显微镜中最后看到虚像""Q P 亦在明视距离处,其长度为l −,视角为e α−,于是 00l l tg tg M e ==αα (5-2-1) 因此,如用一刻度尺作目的物,取其一段分度长为0l ,把观察到的尺的像投影到尺面上,设被投影后像在刻度尺上的长度是l ,就可求得显微镜的放大率。
(2)望远镜的放大率当望远镜对无穷远调焦时,望远镜筒的长度(即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就可认为是''0e f f +,这时如将望远镜的物镜卸下,在它原来的位置放一长度为1l 的目的物125——图−p(十字叉丝光阑);于是,在离目镜d 处,得到该物经目镜所成的实像。
设其像长为2l −,则根据透镜成像公式有d f f l le /)()/(''021+=− (5-2-2)及'''0111e e f f f d =++ (5-2-3) 将(5-2-2)和(5-2-3)两式消去d ,得21''0l l f f M e =−= (5-2-4) 由(5-2-4)式可知,只要测出光阑的长度1l 及其像长2l ,即可算出望远镜的放大率。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自组望远镜

透镜组3
目镜 ( )
5.00
106.20
4.50
22.0
3.97
3.90
1.8%
物镜 ( )
19.50
3
3.1
图3-1 成像公式法装置图
望远镜对焦无穷远
将目标刻度尺A放置远处,保持望远镜与平行基本水平共轴。眼睛通过望远镜目镜观察,慢慢对望远镜调焦,当看到清晰的直尺上的刻度像时,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这时望远镜对焦无穷远。
对于望远镜,两透镜的光学间隔近乎为零,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近乎重合。即 ,根据通过计算可得:
(1-2)
1.2
在光具座上放置两个二维平移底座,分别加上两个凸透镜,构成开普勒望远镜。在光具座另一端放置目标刻度尺,使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可以清晰的看到刻度尺A上刻度,再进行测量,如图1-3所示。
(a)
(2-8)
只要测出光阑的长度 ,及其像长 ,就可以算出望远镜放大倍数。
用读数显微镜测光阑长度
通过用游标卡尺测量光阑的长度记为 ,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像长记为 。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像长 测量的数都是客观的,而且测量精度达到 ,最终测量出的结果比较准确。
用望远镜物镜的进光孔径作为目的物,用读数显微镜在离目镜处看到清晰的进光孔径的像,如图3-3所示。调节读数显微镜的测量又丝与进光孔径的像的上下边缘相切,测量出进光孔径的像的直径。用游标卡尺测量出物镜进光孔径实际直径,代进公式算出望远镜放大倍数。
相对误差: =6.7%
表3-2
透镜组3: =5.00cm =19.50cm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39.90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选择方法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选择方法显微镜包括两组透镜——物镜和目镜。
显微镜的的放大倍数主要通过物镜来保证,物镜的最高放大倍数可达100倍,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25倍。
物镜的放大倍数可由下式得出:M物=L/F1式中:L——显微镜的光学筒长度(即物镜后焦点与目镜前焦点的距离);F1——物镜焦距。
而A′B′再经目镜放大后的放大倍数则可由以下公式计算:M目=D/F2式中:D——人眼明视距离(250mm);F2——目镜焦距。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应为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M总=M物×M目=250L/F1*F2在使用中如选用另一台显微镜的物镜时,其机械镜筒长度必须相同,这时倍数才有效。
否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予以修正,应为:M=M物×M目×C式中:C——为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可用物镜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度量出来。
放大倍数用符号“×”表示,例如物镜的放大倍数为25×,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5×10=250×。
放大倍数均分别标注在物镜与目镜的镜筒上。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应根据其组织的粗细情况,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
以细节部分观察得清晰为准,盲目追求过高的放大倍数,会带来许多缺陷。
因为放大倍数与透镜的焦距有关,放大倍数越大,焦距必须越小,同时所看到物体的区域也越小。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放大倍数问题。
物镜的数值孔径决定了显微镜有效放大倍数。
有效放大倍数,就是人眼能够分辨的“人眼鉴别率”d′与物镜的鉴别率d间的比值,即不使人眼看到假像的最小放大倍数:M=d′/d=2d′NA/λ人眼鉴别率d′一般在0.15~0.30mm之间,若分别用d′=0.15m m和d′=0.30mm代入上式:Mmin=2′0.15(NA)/5500′10-7=500(NA)Mmax=2′0.30(NA)/5500′10-7=1000(NA)Mmin~Mmax之间的放大倍数范围就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
实验5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

[实验五]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实验目的] 1.掌握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2.学会测定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实验仪器] 望远镜 (编号: )石英刻度尺(300mm 、500mm )[实验原理]望远镜式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仪器,主要是帮助人眼观察远处的目标,其作用在于增大被观察物体对人眼的视角,起视角放大作用,其视角放大率定义为:ea a M 视角不用仪器时物体所张的角用仪器时虚物所张的视0=(5-1)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两透镜的光学间隔几乎为零,即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几乎重合。
望远镜分两类,若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称为开普勒望远镜,若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目镜的像方焦距为负,则称为伽利略望远镜。
图5-1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原理光路图,图5-2为伽利略望远镜原理光路图。
由理论计算,望远镜的放大率M 为: ''eo f f M =-(5-2)1、投影法测放大率由于望远镜的视角很小,故视角之比可以用视角的正切之比来代替,故5-1式可用5-3式来表达: 0l ltga tga M e o ==(5-3) 上式中的l 和0l 分别为物AB 的长度和像B A ''投影到物屏上的投影B A ''''的长度。
2、光阑法测放大率当望远镜对无穷远调焦时,望远镜筒的长度可以认为是'+'e o f f ,这时将望远镜的物镜卸下,在他的原来位置放一长度为1l 的目的物(十字叉丝光阑),则在离目镜d 处得到该物所成的实像,设像长为2l -,如图5-3所示,根据透镜成像原理可得df f l l e '+'=-021(5-4) '='+'+e ef f f d 1110 (5-5)从(5-4)和(5-5)两式消取d 得到:21l l f f M eo =''-= (5-6) [实验内容及步骤]1、 把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处,也就是使望远镜能清楚地看到远处的景物。
放大镜的计算方法

放大镜的计算方法
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可以将物体放大并便于观察。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
下面将介绍放大镜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拓展知识。
首先,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指的是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在放大镜中的投影大小与物体实际大小的比值。
一般来说,放大倍数可以通过放大镜的焦距来计算。
放大镜的焦距是指放大镜将平行光线聚焦成像的距离。
根据放大倍数的定义,我们可以推导出放大倍数与焦距的关系。
设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为u,物体到像的距离为v,放大倍数为M,焦距为f,则有以下公式:
M = v/u = f/(f-u)
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焦距和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计算出放大倍数。
实际测量时,通常可以使用一个标尺来测量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并使用透明尺来测量焦距。
除了放大倍数和焦距的计算,还有一些与放大镜相关的拓展知识值得了解。
放大镜的倍率越大,观察到的物体就越大。
然而,放大倍数并
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当放大倍数过大时,镜头的形状会引起畸变,影响观察效果。
此外,放大镜也有一些常见的使用限制。
首先,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的表面细节,而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内部结构。
其次,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受到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限制,如果物体离放大镜太近或太远,放大效果会受到影响。
总之,放大镜的计算方法主要涉及放大倍数和焦距的关系。
通过测量焦距和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放大倍数。
放大镜的使用还有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实验五 显微镜望远镜放大倍数的测定

实验五显微镜与望远镜放大本领的测定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光学仪器,显微镜通过放大物所成的像,来帮助人们观察近处的微小物体,而望远镜则是通过放大远处物的视角,帮助人们观察远处的目标,它们常被组合在其他光学仪器中使用.为适应不同用途和性能的要求,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构造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基本光学系统都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天文学、电子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光学望远镜从诞生至今将近400年,出现了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折反射式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不断推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长久以来,人们仰望天空,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有过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宇宙模型.但过去人们只能用肉眼对星空进行观察,观测范围非常局限,所得的数据资料也就非常有限.凭借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多种望远镜被制造出来,越来越精密,推动着天文学和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视野也变得更深更广.·实验目的1.熟悉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2.进一步熟悉透镜成像规律及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方法;3.学会一种测定显微镜和望远镜放大本领的方法;4.掌握显微镜、望远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实验仪器显微镜,望远镜,标尺,标准石英尺,测微目镜,照明灯.图5-1 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是一种复杂的光学仪器.它是医学实验常用工具之一,其作用是将观察的标本放大,以便观察和分析.一般光学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如图5-1所示.一、机械装置1. 镜座:位于最底部的构造,为整个显微镜的基座,用以支持着整个镜体,起稳固作用.2. 镜柱:为垂直于镜座上的短柱,用以支持镜臂.3. 镜臂:为支持镜筒和镜台的呈弓形结构的部分,是取用显微镜时握拿的部分.镜筒直立式光镜在镜臂与其下方的镜柱之间有一倾斜关节,可使镜筒向后倾斜一定角度以方便观察,但使用时倾斜角度不应超过45°,否则显微镜由于重心偏移容易翻倒.4. 调节器:也称调焦螺旋,为调节焦距的装置,位于镜臂的上端(镜筒直立式光镜)或下端(镜筒倾斜式光镜),分粗调节器(大螺旋)和细调节器(小螺旋)两种.粗调节器可使镜筒或镜台作大幅度的升降,适于低倍镜观察时调焦.细调节器可使镜筒或镜台缓慢或较小幅度地升降,在低倍镜下用粗调节器找到物体后,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进行焦距的精细调节,藉以对物体不同层次、深度的结构做细致地观察.5. 镜筒:位于镜臂的前方,它是一个齿状脊板与调节器相接的圆筒状结构,上端装载目镜,下端连接物镜转换器.根据镜筒的数目,光镜可分为单筒式和双筒式.单筒光镜又分为直立式和倾斜式两种,镜筒直立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光轴在同一直线上,而镜筒倾斜式光镜的目镜与物镜的中心线互成45°角,在镜筒中装有使光线转折45°的棱镜;双筒式光镜的镜筒均为倾斜式的.6. 物镜转换器:又称旋转盘,位于镜筒下端的一个可旋转的凹形圆盘上,一般装有2~4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接物镜.旋转它就可以转换接物镜.旋转盘边缘有一定卡,当旋至物镜和镜筒成直线时,就发出“咔”的响声,这时方可观察玻片标本.7. 载物台:位于镜臂下面的平台,用以承放玻片标本.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形的通光孔,光线可以通过它由下向上反射.(二)光学系统1. 反光镜:是装在镜台下面、镜柱前方的一面可转动的圆镜,它有平凹两面.平面镜聚光力弱,适合光线较强时使用.凹面镜聚光力强,适于光线较弱时使用.转动反光镜,可将光源反射到聚光镜上,再经镜台中央圆孔照明标本.2. 聚光镜:在镜台下方,是一组透镜,用以聚集光线增强视野的亮度.镜台上方有一调节旋钮,转动它可升降聚光镜.往上升时增强反射光,下降时减弱反射光.3. 可变光栏:是在聚光镜底部的一个圆环状结构.它装有多片半月形的薄金属片,叠合在中央成圆孔形.在圆环外缘有一突起的小柄,拨动它可使金属片分开或合拢,用以控制光线的强弱,使物像变得更清晰.4. 目镜:装在镜筒上端,其上一般刻有放大倍数(如5×,10×).目镜内常装有一指示针,用以指示要观察的某一部分.5. 物镜:装在物镜转换器上,一般分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三种.低倍镜镜体较短,放大倍数小;高倍镜镜体较长,放大倍数较大;油镜镜体最长,放大倍数最大(在镜体上刻有数字,低倍镜一般有4×、10×,高倍镜一般有40×、45×,油镜一般是90×、100×,×表示放大倍数).测微目镜由目镜、分划板、读数鼓轮与连接装置等组成.目镜把叉丝和被观测的像同时放大,其放大倍数不影响测量数据大小,但可以提高测量准确程度.测微目镜的基本结构剖视图如图5-2所示.目镜镜头通过调焦螺纹固定在目镜外壳中部.外壳内有一块刻有十字丝的透明叉丝板,外壳右侧装有测距螺旋(即千分尺)系统,转动测距手轮,其螺杆将带动叉丝板移动.叉丝板的移动量可通过手轮上的千分尺测出.透明十字叉丝板后面是一个固定的玻璃标尺,标尺上刻有毫米尺,每格1mm,量程为8mm . 旋转读数鼓轮,刻有十字叉丝的可动分划板就可以左右移动.读数鼓轮每旋转一周,叉丝移动1mm ,鼓轮上有100个分格,故每一格对应的读数为0.01mm ,再估读一位.其读数方法和螺旋测微器差不多.在测量过程中,要始终沿着一个方向移动叉丝,不得回旋.测微目镜通常用来测金属丝、干涉条纹等的宽度.测量时,使双线与待测物质边缘平行,叉丝交点与待测物的边缘重合,开始计数.在测量过程中,要始终沿着一个方向移动叉丝,不得回旋.图2 测微目镜的基本结构剖视图 ·实验原理最简单的望远镜与显微镜都是由目镜和物镜两个透镜共轴所组成.物镜的像方焦点到目镜的物方焦点之间的距离(即光学间隔)为Δ.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显微镜则是用来观察近处的微小物体,他们的放大作用都可以用放大本领M 来描述,可表示为:OE M ααt a n t a n = (5-1) 式中E α为像所张的视角;O α为物体直接对眼睛所张的视角.一、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用反射镜的称反射式望远镜,物镜用透镜的称折射式望远镜.目镜是会聚透镜的称为开普勒望远镜,目镜是发散透镜的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对于望远镜,两透镜的光学间隔Δ≈0,即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近乎重合.图5-3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图中L 0为物镜(焦距较长),Le 为目镜(焦距较短),远处物体PQ 经物镜L O 后在物镜的像方焦点F'上成一倒立实像P'Q',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像P'Q'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面上,经目镜L E 放大后成虚像P"Q"于观察者眼睛的明视距离与无穷远之间.用望远镜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时,只需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这就是望远镜的“调焦”.图5-3 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由理论计算可得望远镜的放大本领为: ''t a n t a n E O OE O E O E f f f Q P f Q P M =''''=≈=αααα (5-2) 式中f o ′为物镜的焦距,f E ′为目镜的焦距,上式表明,物镜的焦距越长、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放大本领则越大.开普勒望远镜(f o ′>0,(f E ′>0),放大本领M 为负值,系统成倒立的像;而对伽利略望远镜(f o ′>0,(f E ′<0),放大本领M 为正值,系统成正立的像.因实际观察时,物体并不真正处于无穷远,像亦不成在无穷远,但式(5-2)仍近似适用.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十分相似,都是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结构一般认为是由两个会聚透镜共轴组成,如图5-4所示,实物PQ 经物镜L 0成倒立实像P'Q'于目镜Le 的物方焦点Fe 的内侧,再经目镜Le 成放大的虚像P"Q"于人眼的明视距离处或无穷远处.理论计算可得显微镜的放大本领为: ''E O O E O f s f M M M ⋅∆-== (5-3)式中O M 为物镜的放大本领,M E 是目镜的放大本领,f o ′,f E ′ 为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Δ是显微镜的光学间隔,S O =-25cm 为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由上式可知,显微镜的镜筒越长,物镜和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本领就越大,通常物镜和目镜的放大本领,是标在镜头上的.图5-4 显微镜光路图用望远镜或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一般视角均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于是光学仪器的放大本领M 可近似地写成 OE O l l M ==ααtan tan 式中l 0是被测物的大小PQ ,l 是在物体所处平面上被测物的虚像的大小P"Q". ·实验内容与步骤一、显微镜放大倍数的测定1.将标准石英尺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夹住.2.选择适当倍率的目镜,调节聚光镜、反光镜及光阑,使目镜中观察到强弱适当而均匀的视场.3.熟悉显微镜的机械结构,学会调节使用,先用低倍物镜对石英尺进行调焦,先粗调、后微调,直至目镜视场中观察到最清晰的像,如果观察物的像不在视场中间,则可调节载物台移动手轮,将其移至视场中心进行观察.4.将目镜卸下,换上测微目镜,首先对测微目镜的目镜进行调焦,看清分划板,在调节显微镜的物镜调焦手轮,至标尺的像最清晰且无视差.5.转动测微目镜使分划板上“双线”与标准石英尺的刻度(石英尺刻度部分全长lmm ,共分100小格,每格宽O .01mm)平行,然后将叉丝移至和显微镜视场中标准石英尺某一刻度重合,记下测微目镜的读数1x .转动测微目镜鼓轮,使叉丝在标准石英尺上移动5格,这时叉丝与标准石英尺上另一刻度线重合,记下测微目镜的读数2x .依此每隔5格记录一组数据,共记录10组数据.6.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标尺5格对应像的大小,求其平均值,计算出物镜的放大本领.二、望远镜放大本领的测定1.将望远镜夹好,在垂直望远镜光轴方向距离目镜25cm 处放置一毫米分度的米尺A ,调节望远镜调焦手轮,把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处,即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2.在A 尺上套上两白纸条,其间距可调,如图5-5所示.一只眼睛通过望远镜观察米尺的像B ,另一只眼睛直接看米尺A ,经过多次观察,调节眼睛使得米尺A 与望远镜中的米尺像B 重合.以B 尺为标尺,选定A 尺的上两纸带的间距为10格,记录其相当于B 尺上的格数0l ,重复3-5次,算出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取其平均值,并计算平均绝对偏差.3.取两纸带的间隔分别为8格和13格,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测量.图5-5 望远镜放大倍数测定原理·实验数据测量1.用测微目镜测经显微镜放大的石英标尺像刻度间隔数据表测量间隔:每隔5小格标尺像刻度读一次数序号i1 2 3 4 5 6 7 8 9 10 x i (mm)2.望远镜视角放大率测量数据表标记实际长度l 0 (mm)80 100 130 重复测量序号1 2 3 1 2 3 1 2 3 上缘对应镜内刻度Y u (mm)下缘对应镜内刻度Y l (mm)镜内对应长度 l =Y l -Y u (mm)望远镜放大率M = l 0/ l5 4 8 3 7 26 548372 6l 0l 标尺A 标尺B·实验注意事项1.注意不要用手摸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光学表面,,以免在光学面上留下痕迹,使成像模糊或无法成像.2.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光学仪器要轻拿轻放,勿使仪器受到震动和磨损.3.用测微目镜测量时要注意回程误差.4.测望远镜放大本领时,两只眼睛要同时观察,同时看清A、B两尺的像,并将A、B两尺的像重合在一起时,方可读数.·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是17世纪光学的伟大成就.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生存的世界.第一架显微镜由荷铸眼镜匠詹森父子发明,后由伽利略改良而成.最初的显微镜只能放大50-200倍,到1932年德国的诺尔和鲁斯卡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德布罗依物质波原理制造而成的,它能放大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放大率可达200万倍,由此人们发现了原子世界.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基于量子力学原理造而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开创了纳米科技的观测手段.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它是根据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设计的高速拍摄三维图像的显微镜.可观察大分子在体内的活动变化.1608年荷兰的眼睛匠利佩希偶然地制造出了第一架望远镜,它的目镜为一凹透镜,被称为荷兰望远镜.发明望远镜的消息迅速在欧洲传开,1609年伽利略得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动手制作,并把自制的望远镜第一个指向天空,首先发现了月亮上的山脉和火山口.伽利略设计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的开普勒望远镜,第一架开普勒望远镜由天文学家沙伊纳制成.1668年,牛顿(Newton,I.1642~1727)用2.5 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的焦点前面放置了一个与主镜成45°角的反射镜,使经主镜反射后的会聚光经反射镜以90°角反射出镜筒后到达目镜,制成了反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有制造了第二架反射望远镜,全长1.2m,口径为2m,并把它献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往后的几百年间,人们提出了反射镜的多种设计方案.1918年末,口径为254厘米的胡克望远镜(Hooker telescope)投入使用,它第一次揭示了银河系的真实大小和我们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哈勃(Hubble,E.P.1889~1953)的宇宙膨胀理论就是用胡克望远镜观测的结果.相对于折射镜,反射镜没有色差,容易制作;但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如口径越大,视场越小,物镜需要定期镀膜等.随后又出现了能兼顾折射和反射两种望远镜优点的折反射式望远镜,非常适合业余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并且得到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喜爱.它的特点是相对口径很大(甚至可大于1),光力强,视场广阔,像质优良.适于巡天摄影和观测星云、彗星、流星等天体.自1970年代以来,在望远镜的制造方面有了许多新技术,涉及光学、力学、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精密机械等领域,使望远镜的制造突破了镜面口径的局限.然而,由于地球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地面观测具有严重的局限性.物理学在不断地发展,直到人造卫星上天,航天技术逐渐成熟,空间天文学才兴起.1990年4月24日,由美国国家航空与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RO)联合研制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发射成功,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个里程碑.空间观测与地面观测相比,有极大的优势: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恒星不再闪烁.分辨率比起地面的大型望远镜提高了几十倍.灵敏度的提高,使可观测的天体迅速增加.空间没有重力,仪器就不会因自重而变形.频率覆盖范围也大大地变宽,全波段天文观测成为可能,对于光学望远镜,可以接收到宽得多的波段.就哈勃空间望远镜(现已退役)而言,主望远镜是口径为2.4米的反射望远镜,还携带了广角行星照相机,暗弱天体照相机,暗弱天体光谱仪,高分辨率光谱仪,高速光度计,成象光谱仪,近红外照相机,多目标摄谱仪,高级普查摄像仪,高新巡天照相机等精密仪器,观测范围早已突破了可见光波段,向红外和紫外两端延伸.其功能之强大,在天文学的许多领域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银河系中心、双星系统、近邻星系、宇宙早期星系、黑洞研究等等.在望远镜的庞大家族里,除了以上介绍的光学望远镜以外,还有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红外望远镜(infrared telescope)、紫外望远镜(ultraviolet telescope)、X 射线望远镜(X-ray telescope)和γ射线望远镜(gamma ray telescope).随着新型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的视野变得更深更广.·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中学物理课标对望远镜、显微镜及相关内容的要求是:1.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2.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3.了解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结构.4.通过望远镜原理的及调节要求的学习,可进一步掌握凸透镜呈像的特点及规律·自主学习1.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何异同?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调焦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3.测量标准石英尺时所获得的放大本领为什么不等于物镜的标称放大本领?4、用同一个望远镜观察不同距离的目标时,其视觉放大本领是否不同?5、在光具座上自组装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如何调节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像?6.已知什么量?哪个是待测量?如何控制变量?按要求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探究与设计尝试在光具座上设计并组装望远镜或显微镜,写出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用途极为广泛的助视光学仪器,显微镜主要用来帮助人们观察近处的微小物体,而望远镜则主要是帮助人们观察远处的目标,它们常被组合在其他光学仪器中。
为适应不同用途和性能的要求,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构造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的基本光学系统都由一个物镜和一个目镜组成。
望远镜和显微镜在天文学、电子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1.熟悉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2.掌握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方法。
3.学会望远镜放大率的测量。
二、实验仪器:导轨、光具座,凸透镜两个;光源;三、实验原理:望远镜是观察远方物体的,物镜的作用是把远方物体成倒立实像,然后使此实像位于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从而将此实像再度放大,使之成像在明视距离,眼睛贴近目镜,可以观察到远方物体的放大像。
望远镜的放大作用以视角放大率来描写:定义为:像对眼睛的张角和不用望远镜时远处物体对眼睛的张角之比。
当观察物处于有限远距离时,可推导出角放大率公式。
S 1'L 0y 1S 1S 2y 3y 2Leφφ'∵望远镜角放大率tg N tg ϕϕ'=图观察有限距离物体时的望远镜光路其中虚像y3对人眼张角正切22y tg S ϕ'=物对人眼所张视角正切112121112()y S y tg S S S S S S S ϕ=='''++++其中1121//y S y S '=则放大率111212()S S S S N S S ''++=注意事项:1)在使用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勿使仪器受到震动和磨损。
2)调整仪器时,应严格按各种仪器的使用规则进行,仔细地调节观察,冷静地分析思考,切勿急躁。
3)任何时候都不能用手去接触玻璃仪器的光学面,以免在光学面上留下痕迹,使成像模糊或无法成像。
四、实验记录:自组望远镜,用望远镜观察有限距离物体的视角放大率测量次数S 1物镜位置光屏位置S 1'目镜位置S 2111212()S S S S N S S ''++=123。
放大镜自校方法

放大镜自校方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放大镜的自校项目与技术要求,校准用器具,自校方法和校准结果及周期。
本方法适用于诸暨露笑电磁线厂实验室设备上用于试验过程监视用的放大镜的自校。
2、放大镜性能2、1、焦距。
放大镜都是凸透镜(系统),焦距f是一个重要参数2、2、放大倍数。
指通过放大镜,小物体的视角放大的倍数。
放大倍数为1等于没有放大,放大倍数为2时,才可以说是“放大了1倍”或“放大为2倍”。
一般来讲,人眼在看物体时,物体离眼睛越近,就越大,但也不能无限制的拿近。
尽管有些人的眼睛最近对焦距离可以达到 100mm以内(尤其是年龄小者),但长时间眼睛也受不了。
因此规定了统计意义下的,可以舒适的观察但又不累眼睛的最近观察距离,这就是所谓“明视距离”。
明视距离=250mm。
把物体再放近而又要能够聚焦,就要引入凸透镜(远视眼镜、近摄镜、放大镜),由此,放大倍数=250/焦距(mm) + 1。
注意,这个计算公式是把人眼调节到250mm 为基础的。
如果把人眼的聚焦调节到无穷远,则放大倍数为250/焦距。
至于到底用哪个公式是有争议的。
放大镜的标称放大倍率通常是指后者,但实际应用起来时,最好用前者,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焦距为250mm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应该为2而不是1。
一般的放大镜倍数在2-20倍之间。
也有些特殊用途的放大镜倍数超过50。
2、3、视角或视野对于近目观察镜,指不动眼睛可以同时观察到的视在角度或等效视觉直径尺寸(事实上,眼球是允许转动的,但此时用黄斑观察到的视野区域的角度反而要小)。
一般来讲,倍数越大,视野也成比例减少。
采用两片设计结构,或非球面结构,可以改善边缘效果。
2、4、相对口径这指标是借用镜头的,即口径除上焦距。
相对口径大的放大镜自然是好,但单片透镜一般都是球面(加工容易),畸变不能控制,边缘质量很差。
一般“远离观察”类放大镜,由于追求大视角,相对口径都有f/1.4以上,有的超过f/12、5、工作距离与微距镜头的工作距离相似,放大镜的工作距离也是指被观察物体与放大镜最前端的空间,这一距离大有利于观察(方便操作并允许更多的光线进入)。
望远镜和显微镜放大率的测定

望远镜和显微镜放大率的测定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最常用的助视光学仪器,常组合于其它实验装置中使用,如光杠杆、测距显微镜、分光仪等。
了解它们的构造原理并掌握它们的调节使用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也为正确使用其它光学仪器打下基础。
Ⅰ 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并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
2、测定望远镜的放大率。
【实验原理】1.光学仪器的角放大率望远镜被用于观测远处的物体,显微镜被用于观测微小的物体,它们的作用都是将被观测物体对眼睛光心的张角(视角)加以放大。
显然,同一物体对眼睛所张的视角正常人的眼睛能分辨在明视距离cm 25处1′,称为最小分辨角。
当远处物体(或微小物体)对眼睛所张视角小于此最小分辨角时,眼睛将无法Φψ≈Φψ=tg tg m (1)在明正切值予以替代。
图(1) 凸透镜放大的示意图以凸透镜为例,如图(1)''B Au (2)(3)由上式可见,式(3)就表示放大镜的放大率。
由于单透镜存在像差,它的放大率一般在3倍(放大率仍由式(3)计算,式中f 代表透镜组的焦距,其放大率可达2.望远镜放大率的测定望远镜可以用来观测远处的物体。
最简单的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焦距较长的透镜为物镜。
由于被观测物体离物镜的距离远大于物镜的焦距(f u 2>),通过物镜的作用后,将在物镜的后焦面附近形成一个倒立的实像。
此实像虽然较原像小,但是与原物体相比,却大大地接近了眼睛,因而增大了视角。
然后通过目镜将它放大。
由目镜所成的像可在明视距离到无限远之间的任何位置上。
望远镜的放大率定义为最后的虚像对目镜所张视角与物体在实际位置所张视角之镜所张视角是一样的。
如图(2)∞>u )时,物镜的焦平面和目镜的焦平面重合,同时也处于目镜的前焦面上,因而通过目镜观察时,成像于无限远。
此时望远镜的放大率可由图(2)得出e o o e f f f y f y tg tg m /)//()/(//22==Φψ≈Φψ= (4)由此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率m 等于物镜和目镜焦距之比。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案 教科版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测望远镜放大率

式中β是物镜的横向放大率,ME是目镜的放大率,fo′,fE′ 为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Δ是显微镜的光学间隔,SO=25cm为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由上式可知,显微镜的镜筒越长,物镜和目镜的焦距越短,放大率就越大,通常物镜和目镜的放大率,是标在镜头上的。
图3
用望远镜或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一般视角均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于是光学仪器的放大率M可近似地写成
横向放大率为:
像距改变量:
被测透镜焦距: (1)
2.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放大原理。
望远镜通常是由两个共轴光学系统组成,我们把它简化为两个凸透镜,其中长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物镜,短焦距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物镜的作用是将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经会聚后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生成一倒立的实像,而目镜起一放大镜作用,把其物方焦平面上的倒立实像再放大成一虚像,供人眼观察。图2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图中L0为物镜,Le为目镜。用望远镜观察不同位置的物体时,只需调节物镜和目镜的相对位置,使物镜成的实像落在目镜物方焦平面上,这就是望远镜的“调焦”。
由理论计算可得望远镜(Δ=0)的放大率为:
(3)
式中fo′,fE为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上式表明,物镜的焦距越长、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放大率则越大.。开普勒望远镜(fo′>o,(fE′>0),放大率Γ为负值,系统成倒立的像;而对伽利略望远镜(fo′>0,(fE′<0),放大率Γ为正值,系统成正立的像。因实际观察时.物体并不真正处于无穷远,像亦不成在无穷远,但式(3)仍近似适用。
显微镜和望过镜的光学系统十分相似、都是由物镜和目镜两部分组成.
对于望远镜,两透镜的光学问隔近乎为零,即物镜的像方焦点与目镜的物方焦点近乎重合。望远镜可分为两类:若物镜和目镜的像方焦距均为正(即两个都是会聚透镜),则为开普勒望远镜;苦物镜的像方焦距为正(会聚透镜).目镜的像方焦距为负(发散透镜),则为伽利略望远镜.图2所示为开普勒望远镜的光路示意图.远处物体PQ经物镜LO后在物镜的像方焦点F’上成一倒立实像P’Q’,像的大小决定于物镜焦距及物体与物镜间的距离. 像P’Q’一般是缩小的.近乎位于目镜的物方焦面上,经目镜LE放大后成虚像P’’Q’’于观察者眼睛的明视距离与无穷远之间。
成像公式求放大倍数

成像公式求放大倍数摄影是一门充满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技术,在摄影中,放大倍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放大倍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摄影中物体的大小,并且对于摄影师来说,掌握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拍摄出理想的作品。
本文将介绍成像公式求放大倍数的方法,并给出具体示例。
在进行成像公式求放大倍数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几个关键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焦距,焦距是指透镜能够将平行光线聚焦成的点到透镜的距离。
第二个概念是物距,物距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第三个概念是像距,像距是指透镜将物体成像后的像到透镜的距离。
最后,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式,即成像公式。
成像公式是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物体成像后的像距。
成像公式的表达式为:1/f = 1/v - 1/u其中,f是透镜的焦距,v是像距,u是物距。
在摄影中,我们通常希望将物体放大,这就需要求解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可以通过计算像高和物高的比值来得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放大倍数 = 像高 / 物高为了求解放大倍数,我们需要知道像高和物高。
像高可以通过测量实际成像后终点的图像高度来得到,而物高可以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高度来得到。
一旦我们得到了像高和物高,就可以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出放大倍数。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示例来演示成像公式求放大倍数的方法。
假设我们使用焦距为50毫米的透镜,将一个高度为10厘米的物体放在离透镜20厘米处,假设成像后的图像高度为2厘米。
那么我们可以先使用成像公式计算出像距:1/50 = 1/v - 1/20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像距v为40毫米。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放大倍数的公式计算出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 2 / 10 = 0.2所以,经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放大倍数为0.2。
通过这个具体示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成像公式可以计算出放大倍数,而放大倍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摄影中物体的大小。
对于摄影师来说,掌握这一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摄影的效果,拍摄出更加理想的作品。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微小世界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微小世界》教案教科版放大镜什么是放大镜?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水珠、冰块、玻璃珠、装满水的瓶子、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装水,都是凸透镜,可将物体放大。
放大镜有什么作用?答:放大镜能将细小物体放大,还有聚光、聚热、成像等作用。
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圆柱形的透明物体可以将其他物体放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
在放大镜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越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两个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
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可以组合起来,可以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和。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0.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
1.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3.有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A;公安人员观察案发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或者观察现场照片;B: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来修理仪器。
c:农业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种子和土壤结构D;在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老花镜上都用到放大镜。
你可有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范围内的格数;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范围内的格数;A除以B就是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除以A就是放大的倍数。
比较板法测望远镜放大率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第17卷第3期,2003年9月Jour nal o f Hebei V o ca tio n -T echnical T eacher s Colleg e V ol .17 N o .3 September 2003比较板法测望远镜放大率霍印林,韩宝亮,周铁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数理系,河北昌黎,066600)摘要:提出了“比较板法”测量望远镜放大率的新方法,与现行的普通物理实验所用方法相比原理简单、数据准确和更具操作性,在物理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望远镜;放大率;测量方法;比较板中图分类号:T H74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519(2003)03-0065-03在职技高师的普通物理实验中,自组望远镜及放大率的测定实验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实验项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允许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根据望远镜原理自行设计,提出各种不同的测量放大率的方案,经教师审查后实施,并且与其它方法比较优劣。
但大多数教材和资料将测量望远镜放大率的方法基本归纳为两类方法(图1,图2):一是借助读数显微镜对目镜或望远镜所成实像测量,而进一步计算放大倍数[1,2];二是利用“物像共面”法求视放大率[1,3]。
第一种方法实验中实际是在有限距离测量无限远的理想情况下望远镜的放大率,如在利用图1的光路测量时,先组装好望远镜(此时有光学间隔 ),当利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像的大小时必须重新调节目镜或物镜(使 =0),否则找不到实像。
图1 利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光路其主要的缺陷是实像不易找到,即使找到了实像,会因实像的“宽容度”较大而很难找准实像位置,测量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主要的缺点是操作方法不易掌握,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设计了利用自制“比较板”测量望远镜放大率的新方法。
图2 物、像共面法光路1 测量方法1.1 制作比较板实验前,先在普通的玻璃片上精确制作一个S 长的黑色竖线(要依目镜的孔径大小而定,一般5~10mm 为宜),即制作一个“比较板”。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问答题

1、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味精、盐的颗粒分别是什么样的?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2、怎样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3、如果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运动迅速,采取什么方法才能观察清晰?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4、传染病的流行与微生物有关,请问微生物都是有害的吗?请简单说出人类利用微生物服务生活的例子。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引起传染病的流行。
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比如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
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他细菌地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利用乳酸菌发酵发酵,可以大量生产乳酸菌奶饮品;一部分微生物能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称为环保微生物。
5、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互联系是怎样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没有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
判断一个变化是何种种、变化要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能简单地根据变化的现象来判断。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互联系是互相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产生。
6、生活中人们是怎样防止和减缓铁生锈速度的,说说其中的道理。
保持干燥、洁净,在表面覆盖保护层,电镀不易生锈的金属等。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
7、“撞击说”是关于月球上的“环形山”形成原因的一种猜测,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经过人们长期观察发现在包括地球在内的一些行星和许多卫星及小行星的表面都有类似月球上的“环形山”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加容易、猛烈和频繁。
所以,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于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
实验名称 放大镜下的发现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衡山镇中心学校
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其作用
实验原理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
1、用放大镜观察树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1、用放大镜观察报纸、书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物体比用肉眼看到的物体更大放大镜可以把物体的像放大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小组成员
实验器材
1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布、纸、邮票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实验原理
通过观察、记录和测量,可以算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1、把放大镜放在有格的纸上或放在书上,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过程
用放大镜观察布、邮票的某部分,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看看它能把物体放大多少倍。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同一放大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一定的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算出了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指导教师评定等级小。
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焦距有关。
为看清楚微小的物体或物体的细节,需要把物体移近眼睛,这样可以增大视角,使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较大的实像。
但当物体离眼的距离太近时,反而无法看清楚。
测量焦距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测量并记录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根据透镜成像公式,计算出透镜焦距f,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2、共轭法:利用光具座固定好光源和光屏位置,测量出它们的间距L。
将待测焦距的凸透镜放在其间,沿主轴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两次呈现出光源倒立的像。
记录两次成像时透镜的位置,由此求出两次成像过程中透镜移动的距离d,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凸透镜焦距f,这个方法叫共轭法。
这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之一。
3、平行光聚焦法:根据凸透镜特性,让平行光(如太阳光)沿主轴方向入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与透镜平行放置一光屏,调节光屏位置使光屏上的光斑最小且最明亮,此时透镜与光屏的间距为凸透镜焦距。
这是一种简便的粗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4、远物成像法:在实验室还可以用远物成像法代替平行光聚焦法估测凸透镜焦距,方法与平行光法相似;调节光屏的位置,使远处的物体(例如教室的窗或窗外的物体)在光屏上成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近似为该透镜的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