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及其独特性
美国外交
1、“美国例外论”坚信美国是特俗国家,美国代表着进步和未来世界最美好的社会模式,美国由于他国,应给成为他国得楷模,美国人民是具有特殊使命的特俗人民,具有拯救其他受苦受难的人民的神圣使命。
美国例外论强调美国与众不同,是一个上帝特别恩赐的地方;美国例外论不仅认为美国是独特的,而且认为美国是其他国家的楷模,是一座照亮世界的山巅之城,他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始终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
从建国之后至今,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与使命感紧密相连,始终以民主、自由、人权作为其政策依据。
2、单边主义:所谓单边主义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物的倾向。
他具体表现在美国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而不能让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
单边主义产生于美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及文化背景中,实际上是美国至上在具体对外行为中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
3、孤立主义:所谓孤立主义是美国针对欧洲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主旨是避开欧洲的战争,不受欧洲国家控制。
他是美国早期外交的政策基础。
美国从其国内资产经济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和发展商业资本为目标,以保证资本原始积累、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但又不能陷入欧洲政治漩涡及欧洲战争和不能断绝与英国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了孤立主义外交方针。
(1793年4月华盛顿发表《中立宣言》)4、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是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的体现。
1853年门罗原则被冠以门罗主义㈠提出背景:拉美的独立运动、欧洲强国的打算(英、法、俄)、美国的野心。
㈡内容:门罗采取亚当斯:美国应该单独果断地行动以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的事务的建议,于1823年12月2日向国会提出咨文,宣布三项原则,即“不准殖民原则”、“互不干涉原则”、“美洲体系原则”,强调:①今后欧洲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的殖民的对象;②欧洲的政治制度与美洲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欧洲列强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都将危及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美国现在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③对于那些已经独立的,并且已经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的任何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表现。
最新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1论文
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1)论文论文摘要:美国服务贸易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美国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现状出发,探讨美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点,阐述了美国服务贸易的重点发展部门运输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专业服务的运行情况以及美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具体支持政策。
论文关键词:美国服务贸易;特点;政策分析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进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进出口国。
近20年来,美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贸易领域已涵盖运输、旅游、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与许可、建筑设计、娱乐、批发零售、商业服务和教育等多个行业。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美国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特点1.服务贸易发展平稳,经济贡献率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产出及就业影响较大,以1997年为例,服务业收入占美国GDP的76.5%,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9.3%。
据世界经济金融集团预测,美国未来就业机会的增长大部分集中在服务领域。
1995-1997年美国服务业的年均名义增长率达6%,高于其他行业的年均增长率 5.6%。
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1991-2002年,美国服务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平均维持在27%左右,2002年达到30%。
服务进口则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从1991年服务进口占总进口的19%下降到2002年的16%,反映出服务贸易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大。
此外,从图1可看到,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的年增长率走势基本一致,但服务出口受世界和国家经济气候影。
向的程度小于货物出口,其增长变化较为平缓,不像货物出口那样呈波峰波谷状变化。
2.服务贸易顺差有效弥补了货物贸易逆差。
长期以来,美国货物贸易表现为逆差,服务贸易表现为顺差。
自1971年起,美国服务贸易年年保持顺差,20世纪90年代后服务贸易对填补货物贸易产生的巨额逆差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6年服务出口顺差103亿美元,1997年达到88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7倍多。
论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因素
论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因素在美国外交决策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以下就是几个主要的方面:1. 政治因素美国外交决策中,政治因素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美国是一个政治制度相对完善和政治力量高度分散的国家,在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影响力较为均衡,每个力量都有着独特的议程和利益。
政治力量的不同议程,也就会导致对外交问题的看法和利益上的取向不一样。
2. 经济因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而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受到了国内经济利益的影响。
例如,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决策,就往往会受到国内能源成本、原油进口比例等直接与能源相关的经济问题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其他经济利益的制约。
3. 军事因素美国在全球拥有大量的军事基地和军事部队。
美国的外交政策往往会受到军事利益的影响。
例如,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合作和对抗,更多的是来自于两个大国之间的军事因素。
此外,美国的军工产业也会对外交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例如,决定是否对某个国家实施武器禁运等。
4. 外交传统和文化因素美国外交政策传统上有很强的国际主义倾向,也就是美国在国际问题上更倾向于采取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主义。
此外,美国文化的特殊性也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态度和政策倾向。
5. 媒体和民意因素在美国的对外政策制定中,媒体和民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政治领袖和政府官员通常会受到媒体对其言论和行为的关注和监督,而公众和媒体的反应也会影响到外交政策决策的方向。
因此,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考虑到公众和媒体的反应。
总之,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决策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媒体和民意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需要多方面权衡和协调,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当代美国概况知识点总结
当代美国概况知识点总结当代美国是一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以其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下是对当代美国概况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状况1.1 政治体制美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制国家,政治体制为总统制,由行政、立法、司法三大分支相互制衡。
总统为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行使大部分行政权力,而国会负责立法工作,最高法院则负责司法审判。
此外,各州政府也具有相当的自治权。
1.2 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总统制、联邦制、三权分立以及宪政等要素。
总统制是美国政治的主要特点,其政治权力和政治责任分散化的特点使得美国政治既有灵活性,又有稳定性。
1.3 政党体系美国的政党体系主要由两大党派统治,即民主党和共和党。
民主党主张进步、社会福利和多元文化,而共和党则主张保守、自由市场和个人自由。
其他一些小党派在选举中也有一定的份额。
1.4 外交政策美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秩序为核心,主要以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来进行外交斡旋。
与此同时,美国也主张维护人权和和平发展,参与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
1.5 政治问题当代美国政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国内政治分裂、选举制度不公平、民主制度危机等。
特别是在近年来,美国政治极化严重,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剧,也使得政治治理难度加大。
二、经济形势2.1 经济体制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体制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私有制和自由市场。
政府在经济运行中主要扮演监管和调节的角色。
2.2 主要产业美国的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医疗、科技和娱乐等。
其次是制造业和农业,前者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后者则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渐减少。
2.3 经济发展水平美国是全球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靠前。
其人均收入、科技创新、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浅析美国对台政策演变及其基本特点
浅析美国对台政策演变及其基本特点浅析美国对台政策演变及其基本特点近年来,台海局势愈加复杂,中美对台关系备受关注。
美国对台政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不同历史阶段发生了演变,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简要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及其基本特点。
美国对台政策在1949年以后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首先,从1949年至1972年,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与中华民国断交,并采取一系列政策限制对台军售。
这一时期包括“封锁中国”和“断交”两个阶段,以平衡大陆和台湾关系为主要目标。
在美国看来,台湾是一个政治与军事战略的“筹码”,用以牵制和遏制大陆的发展。
然而,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美国对台政策经历了重大转变。
为了改善中美关系,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加强与大陆的合作。
而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以“一中政策”为基础与中华民国保持非官方关系。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对台政策体现了“软碰硬”策略,即在保持与大陆关系的前提下,维持对台军售,以避免大陆对台采取军事打击的可能性。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再度发生调整。
在台湾开始推动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过程中,美国对台感兴趣的程度加深。
在这一阶段,美国加大了对台军售和技术合作的支持,积极参与台湾局势的稳定。
而到了9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进一步进展,旨在帮助台湾维持其作为独立经济体和民主化社会的地位。
然而,2000年后的美国对台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大陆的快速崛起,美国选择不再积极推动台湾的军事现代化,而是注重发展与台湾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倡导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这种变化显示出美国对台政策的灵活性和权衡。
总结起来,美国对台政策演变的基本特点包括:首先,以台湾是区域稳定与平衡的重要利益为前提。
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美国一直将台湾视为抗衡大陆的工具。
其次,适应大陆崛起对台海地区力量格局的影响。
由于大陆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的快速增长,美国对台政策不得不有所调整,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稳定。
美国独立战争的经济利益与文化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的经济利益与文化影响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新国家在和英国进行了8年的战争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宣告独立。
而除了政治和社会影响,这场战争也对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利益首先,美国独立战争带来了经济的利益。
当时,英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之一,而美国仍然是一个殖民地,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实施殖民主义政策下,英国的主要目标是从美国获取原材料和贸易收入。
而美国革命的爆发和战争的发生,打破了英国对美国的统治关系,使美国可以自由发展。
具体而言,美国取得了以下经济利益:1. 独立的港口和海洋贸易:在独立战争前,英国对美国的贸易极为限制,而战争的胜利意味着美国得到了自由贸易的机会。
美国可以建设自己的港口和船只,自由开展贸易,以及发展海军实力。
这些措施使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和海洋竞争中领先于其他国家。
2. 独立的土地和资源:英国在美国的统治时期,在土地使用和资源管理上限制了美国的权利,然而随着独立,美国得到了拥有自己的土地与资源的权利。
例如,在1783年的《巴黎条约》中,美国获得了从密西西比河到阿巴拉契亚山的领土,并得到了对该地区的采矿和农业的权利。
这些领土和资源使美国得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机会。
3. 独立的金融制度:在独立战争中,美国的财政支出和债务迅速增长。
为了应对这些支出,美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体系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这不仅使美国独立于英国的货币体系,也为美国的财政体系提供了基础。
4. 新兴的制造业和商业:在战争中,美国迅速发展了一些本土产业,例如钢铁、纺织、制革、造船等。
这些产业不仅满足了战争的需求,还为将来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同时,发展的商业和零售业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文化影响其次,美国独立战争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影响。
在革命时期,美国的民族性逐渐建立,并展现出了一种自由、平等、独立的文化特色。
具体的文化影响如下:1. 民主和平等的理念:美国独立战争通过推翻英国的统治,使美国的民主理念得到了增强。
从特朗普当选看美国的外交政策
文 /Pelagia Karpathiotaki(海尔)
导致这场 “意外” 的原因是什么? 唐纳德·特朗普 在 2016 年 11 月 8 日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 随之而 来的是外界对美国新总统的外交政策更多的关注和 追问。一个相对 “陌生” 的领导人当选, 会让一种担忧 在全球盛行——其他国家领导人更多地思考和猜测美 国未来的政治制度, 这是对世界格局稳定性的考验。 外界更愿意接受一个强大但熟知的美国总统, 因为即 使是貌似强大但可预知的对手, 也要比 “不可预测的” 总统可能造成的波动要小。 不可否认的是, 特朗普成功调动了那部分对美国经 济发展不平衡感到失望和厌恶的选民。特朗普的政治 地位和观点赢得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支持, 这些人认为 美国之前所倡导的全球化政策并未对他们这些社会底 层人的生活带来好处, 反而使他们成为 “失败者” 。 众所周知, 世界财富的再分配不仅是资金从发达 国家转向欠发达国家,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内部也不断 进行着财富分配。发达国家为了能在国际舞台更具竞 争力, 被迫在国内实施紧缩政策, 比如, 降低劳动力成 本, 这导致了国内财富的再分配。 另外, 美国社会还有一种强烈的质疑声, 特别是美
专 栏|随 笔
☆Pelagia Karpathiotaki(海尔) 希腊中国经济和文化研究所所长、 对外经贸大学在读博士后
从特朗普当选 看美国的外交政策
特朗普对政治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整合, 意味着美国将实施混合外交政策, 美国的政 策将更倾向于孤立主义, 美国将在经济 (国际贸易) 范畴或政治层面重构符合现实主义的地 缘战略目标
国在全球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动摇后, 越来越多的美国 人开始怀疑当前国际贸易的效果以及不平衡的社会 现状。1990 年末, 美国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 调查结 果显示民众更支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主张限制 进口。特朗普之所以能赢得大选, 正是由于在选举前 注意到了选民的这种愤怒和声音。 无论是选举前还是选举后, 特朗普的发言都表现 出了极为罕见的极端作风, 这也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弱 点和缺点。但也许这只是他为了引起外界关注而采取 的宣传策略, 最后的选举结果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做法 是成功的。在这次选举中, 他和他的团队始终是舆论 关注的焦点。 唐纳德·朗普的成功当选是否预示美国当前处于 两种政治体系叠加的阶段, 即 “政治理想主义” 和 “政治现 实主义” 。美国的地缘战略是否也会发生转变, 趋向更优 先考虑美国本土事务。特朗普极端而独特的风格, 恰好 使他能很好地承担起美国政策转变所引起的外界反对 压力, 从而不影响美国作为霸权国家的国际声望。 要想找出特朗普当选的原因, 有两个重要问题需 要解释: 第一, 美国成立以来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结构体
美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优势
美国市场经济的特点与优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经济体,其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已经深深烙印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美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有独特的特点的,这些特点包括自由竞争、创新、开放性、市场机制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机制。
这些特点使美国市场经济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美国市场经济最特别的特点之一。
美国政府不会介入市场经济的运营,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自由竞争。
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上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优先权。
真正强大的企业是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得成功和生存的,而政府不会跟企业捆绑在一起。
创新美国市场经济中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创造新的商品和服务,以及优化工艺和制造流程,都是企业的竞争力表现。
为了推动创新,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提供税收和补贴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研究和开发等。
开放性美国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国外企业可以来美国在市场上开展经营活动。
在这个市场中,外国企业需要遵守美国法律,同时也要与美国本土企业竞争。
这种开放性刺激了创新,增加了市场上的选择,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这种开放性是美国市场经济最大的优势之一。
市场机制的发展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里,价格是最核心的因素。
价格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消费。
美国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根据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以确保市场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中运营。
社会保障机制美国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是美国市场经济的一个优势。
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保障了其本国公民的福利和福利保障。
这些措施包括医疗保险、老年人社会保障、失业保险、食品券、租房补贴等。
这些福利保障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语美国市场经济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企业必须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才能站稳脚跟。
美国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之一。
无疑,美国市场经济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世界各国国际贸易政策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国发展阶段和国家利益,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格局。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各国的政策导向和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国际贸易政策。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近年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如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退出多边贸易协定等,以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
这种政策导向引发了全球的担忧和不满,因为美国的举措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动荡和不稳定。
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则更加开放和积极。
中国秉持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贸易协定的谈判。
中国的贸易政策旨在促进国内市场的开放和扩大,为全球贸易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支持,因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对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欧盟作为一个经济联盟,其国际贸易政策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欧盟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和公平的贸易环境,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贸易。
欧盟的贸易政策注重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欧盟的贸易政策对于全球贸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几个例子,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值得关注。
例如,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国家,其贸易政策强调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巴西则致力于推动南美洲的区域一体化,通过与邻国签署贸易协定来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
印度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以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
这些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反映了各国的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国家利益,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格局。
尼克松主义的名词解释
尼克松主义的名词解释尼克松主义是指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奉行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政策取向。
尼克松主义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对外政策、国内经济、法律和秩序,以及社会事务等。
尼克松主义的出现和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尼克松主义在对外政策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尼克松上任之初,面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困境,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引导变革”的政策,试图实现美国脱离战争的同时保持国际影响力。
他通过开展外交接触,如与中国的访问和冷战时期苏联之间进行区域合作,以稳定地区形势,并试图降低美苏之间的对抗性。
尼克松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美国对外政策奠定了基础。
其次,尼克松主义在国内经济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
尼克松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旨在解决当时面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问题。
他采取了所谓的“三管齐下”政策,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的综合运用。
尼克松通过减少政府支出、调整税收结构、控制通货膨胀等手段,试图稳定经济并实现国内经济的发展。
尽管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引起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失业率上升和社会不满情绪的加剧。
此外,尼克松主义还在法律和秩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尼克松在上任之初,面对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提出了“硬荣政策”,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体系的稳定。
他的“硬荣政策”包括加强执法力量、打击毒品交易、制定建设性的改革措施等,旨在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然而,这些政策也引发了争议,因为一些人认为这些举措剥夺了一部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最后,尼克松主义在社会事务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倡议。
尼克松推动了社会问题的解决,包括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案、改革福利体系、扩大医疗保健的覆盖范围等。
他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改善社会问题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尼克松主义的名词解释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内容。
尽管尼克松主义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支持,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美国的经济制度
美国的经济制度1. 引言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独特的经济制度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的经济制度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它基于私有产权和竞争的原则,鼓励个人创新和自由交易。
本文将介绍美国的经济制度,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要素和特点。
2. 基本原则美国的经济制度建立在几个基本原则之上,这些原则反映了美国社会和经济的核心价值观。
2.1 私有产权私有产权是美国经济制度的基石。
私有产权确保个人和企业对其财产享有独立的控制权,并能够自由地使用、转让或出售财产。
这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动力,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2 自由市场美国的经济制度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
在自由市场中,个人和企业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和服务,并根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这种自由市场机制鼓励竞争和创新,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2.3 政府干预尽管美国的经济制度以自由市场为基础,但政府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干预并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的干预旨在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经济公平和稳定发展。
例如,政府制定法规和监管措施以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环境,同时也提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以支持经济的运行。
3. 主要特点美国的经济制度有几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3.1 私营企业美国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导,这意味着大部分经济活动由私营企业承担。
私营企业在创新、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3.2 全球贸易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支持本国经济的增长。
美国的贸易政策倾向于开放和自由,并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和参与国际组织来促进贸易自由化。
3.3 创新和科技美国的经济制度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如硅谷等。
这些创新中心不仅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还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浅析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
浅析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是指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的一种强调自身利益和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主张美国无需依赖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可以单方面采取行动,以保护自身利益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自20世纪末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在国际舞台上越发明显,尤其在军事、贸易以及气候等领域,美国政府经常对国际体系进行挑战,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和争议。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它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军事基地,并通过军力介入国际事务。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政府未经联合国授权,单方面发动战争,这种“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和国际法的约束力,破坏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在贸易领域,美国也展现出了单边主义的行为。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频频发起对外贸易战,不仅退出多边贸易协定,还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起贸易制裁。
通过制定单边关税政策和取消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通过一己之力改变全球贸易格局,这种行为不仅引发了多国的反对和抗议,还给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动荡。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政府也曾经采取了单边主义的做法。
前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且放弃履行这一气候变化协议,这种举动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而且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和困扰。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它的政策举措对全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单边主义行为不仅损害了国际和平与安全,还破坏了全球经济秩序和气候治理体系。
国际社会普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呼吁美国政府尊重国际规则和多边主义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首先是基于其独特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考量。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单边主义行为来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和国家利益。
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
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摘要:大国崛起必然要从区域走向世界,成长为世界大国并发挥领导国家的政治影响力,这是历史上大国崛起所必经的发展逻辑。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是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地区政治结构以及国内诸因素的必然产物,体系层次结构构建了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的变量要素。
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生态环境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并成为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形成的主要动因。
罗斯福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妥善处理了美国的周边关系与地区关系以及域外的大国关系,为美国崛起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门罗主义外交政策对美国的崛起具有重大影响作用,保障了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强化了美国在崛起中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保障了美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日渐增长的经济利益及秩序。
关键词:美国崛起;门罗主义;外交政策;西奥多·罗斯福20世纪初美国处于确立地区主导大国地位进而走向世界大国的重要战略关键期。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着眼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对美国长期以来外交政策的基本指导原则——门罗主义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拓展延伸,提出了著名的“罗斯福推论”,从而把门罗主义的目标由地区防御型转变为地区主导型发展战略。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为排除欧洲国家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而提出了‘门罗主义’。
不过在欧洲势力退出南美之后,‘门罗主义’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即美国开始在政治与经济等领域对拉美不断施加‘影响力’,最终使‘门罗主义’成为了‘美国霸权’的一个代名词。
”①自19世纪美国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以来,门罗主义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门罗之后历届总统都通过继承和丰富门罗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护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
罗斯福的门罗主义外交政策为美国20世纪的大国崛起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地区环境,同时维护和增进了美国不断扩张的国家利益,对美国的崛起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一章:美国式道路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美利坚式道路
1、移民国家 2、优越的地理条件 3、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 4、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 5、文化和价值观
1、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
最早居民:印第安人 最先来到北美的欧洲人:哥伦布(1492年) 英国最早在北美建立了13个殖民地,并同法 国争夺在北美的殖民霸权。13个殖民地是: 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罗德艾 兰、纽约、新泽西、特拉华、新罕布什尔、 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 罗来纳、佐治亚。
大学生健全知识结构、提升国际视野、形 成战略眼光的需要。
教学目的
深入理解美国外交决策机制 认识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多种因素
掌握战后美国历届总统推行的对外战略 和外交政策 了解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及其决策 了解当前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 了解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教学方法
美国人口比例:目前美国人口总数为3亿,白 人占整体的77%,美国人的主流是祖先为英国 新教徒的白人WASPs 。非洲裔美国人(即黑人) 为12%。其余的为西班牙裔、亚洲裔等。 在总数为3530万的讲西班牙语的群体Hispanic groups中,墨西哥人占了首位,约为60%,即 2060万人,其次是波多里各裔为340万人,居 第三位的是古巴裔120万人。 亚裔人口约1100万人,占4%,其中华人在美 国约230万人,华人中有52%归化为美国籍。 亚洲三大传统可以用来解释亚裔美国人的成 功:重视教育,工作努力和家庭观念强。
1903年 美国策动巴拿马政变,使它脱 离哥伦比亚而独立,而后在运河区驻 军并享有特权,形成国中之国,直到 1999年底才向巴拿马交回运河的主权。 1917年,以2500万美元的出让费,从丹 麦手中得到维尔京群岛。 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成为美国第49 和第50州。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无论是“尼克松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在感受到危机时,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政策,美国需要领导世界,拯救世界,他就必须维护好自身霸主的地位,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对外政策。正如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世界史无前例的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经济、贸易规则改革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或主导者。而美国为了巩固霸权地位,绝不容许有第二个国家分庭抗礼,于是采取了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对中贸易战。
而是美国应当担负起推动世界民主化的使无论是尼克松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美国在感受到危机时对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政策美国需要领导世界拯救世界他就必须维护好自身霸主的地位根据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对外政策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80年代的美国经济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偏向效率。
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
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和金融动荡的体制。
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
因此,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
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了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给管理政策的转变,即由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信条转向促进生产力增长,加快供给结构调整。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包括:(1)大幅度调减税负,改变高税负对生产、投资和消费产生的激励机制扭曲,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入用于储蓄、资本积累和长期消费,从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大幅度上升,使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增长,(2)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少人们对政府公共支出的依赖,在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导向上向效率倾斜;(3)对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对象,扩大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4)政府增加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和国防投资,促进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技术创新和扩散,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基础和创业环境;(5)政府学习日本扶持出口的政策,从贸易立法和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入手鼓励出口,打开国外市场;(6)确定以技术领先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提升战赂。
美国经济制度
美国经济制度
美国经济制度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支持其持续发展,在全球科技、经济紧张变
革的挑战中,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美国经济制度集合了市场自由、政府监管、法律尊重和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以及国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出色的基础。
美国经济制度给高等教育打开了突破口,令其得以发展。
美国政府投资高等教育,旨在加强科研技术发展和人民就业能力,美国一直致力于将“卓越教育”放进实体。
对于优秀学生,政府机构、企业等机构适度支持,以提高学生质量,实现学校、社会校园和经济实体之间的协调发展。
美国大学强调学术自由,发挥技术改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特别是学术创新,教室和实习实践形成融合,中国、日本、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学生可以利用对学习环境的理解,转化为应用软件等创新产品,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自已的力量。
此外,美国经济制度也规定,当地高等教育机构要提升教学质量,给在校学生
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扩大与世界各地的交流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实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神者投射发展打造支点,旨在为世界提供优秀的公民,把新的技术应用到社会经济中,让智慧人才不断引领时代发展。
总之,美国经济制度令高等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培养了许多学霸学神,塑造了
国家能够经受时代考验的力量,美国经济在全球保持经济繁荣、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背后,其制度安排及政策执行功不可没,毫无疑问,其精神也将延续,礼赞凝结着美国各界智慧与牺牲的辉煌历史。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
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视角综述武大政管院国际政治摘要:本文收集了四种分析、解读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分别从历史和外交传统、宗教和文化的视角、国家需求层次的视角和族裔群体影响的视角,试论述这四种视角的主要观点、依据、内涵以及从该视角出发能够解释的美国外交政策现象,以期对当前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视角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俯瞰。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视角综述Abstract:This paper collected four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diplomacy tradition, national hierarchy of needs, influence of ethnic groups. Explaining the main idea, basis and connotation of these four perspectives, in the purpose of reviewing the perspectives of analyz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Key wor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perspective review人们在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阐释和预测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以一种适当的方法来解读错综复杂的当代美国外交政策。
本文试图收集、整理、归并现有的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解释力和较完备体系的分析视角,展示目前美国外交政策研究的各种工具与方法论。
一、历史和外交传统的视角从历史的视角来分析、审视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一种传统而又严谨的视角。
该视角的典型代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1]。
该书作者——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阐释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及其独特性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李红岩对外经济政策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对外经济政策处于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四者的结合点上。
政策的制定因此需要兼顾多个方面,既要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降低失业率,又要促进经济竞争和发展,争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既要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规则和外交政策目标,又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既要协调好同内各种政治压力,又要维护国际社会负责任国家的形象。
因此,对外经济政策既不能简单地纳入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也不能简单地纳入经济理论研究的框架。
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它应该是围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对外经济政策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概念。
其研究范畴包括贸易、投资、货币、能源、科技、环境等广泛的领域,但它又不等同于各领域政策的简单叠加,而是各领域政策的综合,有着既不同于外交政策也不同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特的规则和特政策是一国对外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经济援助系列政策、法规和行动的总和。
它既是一国国内经济,也是外交政策的经济部分,涉及到一国经济繁荣和个最重要的优先目标。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美国对外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美国对外经济政济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也日渐突出。
征。
,由于贸易是各国之间最古老、最重要的经济联系,因此,对外贸易政策是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和主体。
但对外经济政策又不等同于对外贸易政策,前者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许多其他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如同际金融、外国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对外援助等。
(三)从本质上看,对外经济政策是“一个基于争论和妥协的政治过程的产物”。
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国家安全,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国内经济的繁荣稳定,但在现实中,这两个目标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一些时候,政府将外交政策目标,即国家安全和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作为最优先考虑,如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安全利益占了绝对优势。
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决策者则更关注国内问题,选择贸易保护、出口促进等政策。
各国实践反复证明,没有一项重要的对外经济政策仅仅是出于经济计量的考虑。
因此,要全面理解对外经济政策,必须了解经济与政治的相互关系,充分考虑到政治凶素在其中的作用。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是美国对外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经济援助与制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动的总和,是美国对内对外政治需要和经济目标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美国不同于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的独特性,决定了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独特眭。
(一)美同对外经济政策是白宫、国会和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
要想准确理解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首先了解决策程序及模式。
即哪些政策机构和私人部门参与了政策制定,通过什么渠道决定或影响政策的制定,以及这些决策参与者在这个过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有三个主要参与方:行政部门、国会和利益集团。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分享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立法权赋予国会,对外谈判权赋予总统,对外缔约权由总统和国会共享。
而利益集团41一l济一伸两要经经等延全重际外裁的安的国rh匕 万方数据通过游说、竞选帮助、草根动员、法院诉讼等等方式影响决策过程和最终结果。
由于国会、行政部门、利益集团等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倾向和考虑,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各方斗争、妥协的产物。
这也是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常常被政治化的国内根源。
(二)在美国整体外交政策中,国会在对外经济政策上的影响历来大于它对安全政策的影响。
根据宪法,外交事务是由总统和国会共同处理的。
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总统处于支配地位,是外交政策的决策者,特别是在军事权力、缔结条约、防务政策等领域,国会的影响力较弱。
但在对外经济政策领域,国会的权力则大得多,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美国宪法把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明确授予了国会。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国会有权“管制同外国的、各州之间的和同印第安部落的商业”。
这一条款还规定国会有征税的权力,其中包括征收关税的权力,征税权也是国会贸易权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2)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政策密切相联,关系到国会议员们所代表的各州的利益,对选民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因此比安全政策更受到国会议员和利益集团的关注,国会议员为了达到连任的目的,往往在对外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代表选区的选民发表意见。
(3)由于代议制的特点,利益集团对国会比对行政部门更容易施加影响。
国会中参众两院的议员代表着本选区选民的利益,因此更容易受到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
行政官员主要向上级行政长官负责,对各种压力不如议员敏感。
而经济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论是国会议员还是行政部门的官员,在某些问题上都依赖一些行业或是经济组织提供相关材料、信息和数据。
(三)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相对于安全政策来说是第二位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不论是作为西方世界的领袖,还是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围,其最高对外战略目标一直是防止任何国家对其超级大国地位形成挑战。
这一国际战略思维,使得美国历届政府在对外政策决策时,都往往把对外政治和安全利益放在优先位置,对外经济政策经常服务于对外安全战略。
另一方面,这也是由美国经济自身的独特性决定的。
首先,相对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美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较低。
美国虽然有巨大的对外贸易量,但对外经济活动对美国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大,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远低于法国、英国、德国等其他西方发达国家。
近10年以来,美国国内经济受外部环境和出口市场的影响在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所上升,但对外经济政策在总体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即使克林顿政府把经济安全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其地位也没有高过安全利益。
其次,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货币地位独特。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是睢一可以用本国货币支付所有进口需要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必须先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所必须的外汇”。
这使得美国政府很少把促进出口作为最优先的政策选择,相反,十分看重出口控制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经常为了国家安全或是维护美国的价值观不惜牺牲企业出口利益。
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和今天对伊朗的经济制裁,都使美国的石油企业无法染指这两个国家的石油产业而蒙受经济损失。
1996—2001年,美国先后对有关国家实施了85项单边经济制裁,而仅1995年一年,美国对他国的经济制裁就给美国公司造成了190"[L美元的经济损失。
第三,相对较高的进口接受度和容忍度,边际进口消费倾向(收人中每增加一美元用于进口产品消费的增加额)高于其他国家。
这源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华盛顿的经济官员更倾向于认为进口有利于消费者,因此不像其他国家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进口,把贸易政策作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的手段。
(四)行政部门内部存在权力分散和权利争夺。
行政部门负责安排贸易议事日程和执行贸易政策法规,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事实上处于主导地位,且具有极大主动性和灵活性。
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关注主要议题的变化,决策起主导作用的行政部门及其立场也在发生变化。
以对华经济政策为例,在加入WTO谈判问题上,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发挥了对华谈判的领导作用;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商务部起了牵头作用;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财政部的立场则最为关键。
整体来看,这类变化大多是阶段性和事件性的,当一个大的决策过程结束后,行政部门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格局总体仍回归正常。
然而,在过去10到15年间,美国行政体系内的对外经济政策决策程序,发生了值得研究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这就是财政部在对外经济决策方面的影响明显上升。
其影响力不但已超过国务院等所有行政部门,且握有对总统以下部门决策的无形否决权。
克林顿时期的财长鲁宾,对美国对内对外政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布什政府新任财长保尔森2006年史无前例地携白宫七位内阁大员和美联储主席来华进行第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这些都说明财政部在对外经济政策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上升。
追本溯源,美国金融服务业在美国经济比重中的进一步上升,以及金融利益集团对美国经济更大的主导作用,是财政部影响力上升的基础和原因。
圈日互》科学决策月刊2007年11月 万方数据-一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