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同课异构论文篇
浅析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什么是同课异构?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
异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殊途同归”。
既然是异构,就要求老师们要有创新,要有新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
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
能够反映出同课异构的魅力与内涵的,反映不同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恰恰是“异构”。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异构”呢?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涉及四个变量:教师经历、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
教师经历包括教师的社会性背景(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教师的学术性背景(如培养、培训经历、专业)、教师的特质(如教学技能、智力水平、动机及个人心理特点)。
经历有差异,即使对同一内容的课程,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
教师间的差异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需要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再者各学科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后,有些教师过分依赖现有课件,以至教师个性特点难以凸现。
教学环境包括教材版本、学生的背景(如社会阶层、年龄、性别)、学生的特质(如知识、能力和态度)、学校和社区资源、课堂环境。
不同班级学生,不同师生教学互动的课堂环境,产生教学效果是不同的。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成果侧重方面有认知能力发展、行为发展、个性发展或适应社会能力发展。
不同教师随着新课程目标和评价多维化,侧重面不同,同样认知内容,教学效果不同。
教师经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最终将在教学过程得以体现。
新的教育理念则提倡学校(或区域)选择适合各班学生实际的教材及教法,鼓励教师拓展教学的空间。
关于“同课异构”教研中的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初探——以人教社新老版本教材“洋流的形成与分布”为例
U厂 广内 容。 经常听 评课有利于教师同行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
组 合作 、 自主探究 预 留了充 足时间 。教材呈现 方式的转变 , 如 读 图思 考 、 活动探 究 的设 置非 常利 于 问题 解决 教 学法 、 发 现 教学法 、 地理 实验 、 小组 合作等开 展。这些 正是新课 程的基本
在 不 同班级实施 教学 , 或是 由同一位教 师采取不 同教 学设计 在 不 同班级 分别授课 。这种 听评 课方式 对于提升执教 教师 和 听课 教师 的教 材解 读能 力 、 教 学设 计能 力 、 教 学方 法优 选 意 识、 教 学反思意 识等具有 明显的督促 、 对 比价 值 。 “ 洋流 的形成 与分布” 是高 中 自然地理 教学 中的 一节重 难点 课例 。这 节课 的研 究对 象是 地理 事物 的宏 观运 动 及规 律, 内容 比较抽 象 、 空洞, 远离学生生 活。这 节课 需要气压 带 、 风带 、 天气 系统 、 气候 类型 与分布等相 关知识 作为铺 垫 , 前后 逻辑关联 紧密 。 这 节课在人 教社新老各 版本教材 中均是重要 主干知识 。如何设 定科学 、 合理 的教学 目标 , 选用最佳 教学方 法, 凸显师 生互 动的教学 过程 , 既是教 师教 学能力 的体现 , 更 是教 师教 学理 念 、 教 学风 格 的反 映 。本 文通 过两 节 “ 同课 异 构” 日常听 评课 的前 后跟 踪分 析 , 梳 理剖 析人 教社 新 老各 版 本教 材的变 化及其对 教学 方法选择 的影 响 并基 于此 , 深究
个 中原 因 , 探究 课改 背景 下 , 教 师听 评课 教研 中如 何更 新 理 念, 实施教学 改革 。
三、 探 究原 因 : 继承创新、 与 时俱 进
共同乘上专业成长的三套车——“同课同构、抽签上课、抽签评课”的草根教研模式实践探索
竞赛 、 网络教研等为载体 , 开展课例研究 、 作业与命题研
究 、 困生 的诊 断 与指 导 等专 题研 讨 , 成 适 合本 校 实 际 学 形 的教 研 活 动形 式 和教 师研修 机 制 。 这 一要 求 明确指 出了 ” “ 研 活 动 的组 织 与 策 划 ” 的重 要 性 。如 何 让 全 体 教 师 教 “ ” 来 , 在研 修 活动 中有 所 收获 ?针对 以往 研修 活 动 动 起 并 的操 作 策 略的缺 失 之处 , 们 尝试 着进 行 了几 点改 进 : 我
签评 课 ” 的草根 教研 模式 不 失为 一个 有 益 的尝试
消极态度 , 必然影响着校本研修的整体氛围。 2 困境二 : . 有效引领问题。 为发挥骨干引领作用 , 学校
曾多 次组 织骨 干教 师上 示范课 ,其 他 教师进行 观 课议 课 。
但 由于“ 旁观” 教师没有亲历这堂课的设计 、 改进等磨课过
邮 编 :10 5 3 0 1
“ 草根 教 研 ” 的是 活 动 由一 线教 师广 泛 参 与 , 修 指 研 起 点贴 近 教师 实 际 ,能让 学 校不 同梯 队 的教 师都 经 受锻 炼 , 正 引领 教 师走 上 专业 发 展道 路 的 大众 化 、 民化 的 真 平 教 研活 动 形式 。“ 套 车 ” 三 是指 教 、 、 一体 化 的教 研模 研 训 式 。什 么样 的活 动载 体 能成 为校 本 研修 “ 草根 化 ” 助推 的 器 , 而让 广大 教师 乘上 教 、 、 一体 的“ 套车 ” 从 研 训 三 呢?经 过 我校 的实 践 探 索 , 们 认 为 :同课 同构 、 签 上 课 、 我 “ 抽 抽
须依托有效的校本研修实践活动。 但是 , 师资队伍 的如此现
智慧在“同题异构、和谐共振”中生成
对课研活 动有 了更 深的了解 , 形成 了教 学合力 , 而达 到相互 从
提 醒 、 互 促 进 、 同提 高 的 目的 。 相 共
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 除以“ ”结果怎么样 ?通过多次实践活动 , 0, 学生亲 自参与了等
式的性质发现过程 , 真正做到“ 知其然 , 知其所 以然” 而且思维 , 能力 、 空间感受能力 、 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 () 3 发散思维 , 提升概括能力。 在学生验证 自己的想法是否 正确时, 鼓励 学生大胆地表达 自己的想法 , 以说促思 , 开启学生 思维 的“ 闸门” 对学生的五花八 门的想法不 急于评 价 , 不失 , 应
生 24 8 : X= 0左边是一个 x克 ,右边 是 2 0克. 说 明左边
是 4 ÷4 右边 是 8 ÷4 所 以就 列 出等 式 4 ÷4 8 4 X , 0 , X = 0÷ . 生 34 8 边 是 一 个 x克 ,右 边 是 2 . 说 明左 边 : X= 0左 0克 是 4 ÷2 右边 是 8 ÷2 所 以就 列 出等 4X ÷2 8 ÷2 X , 0 , =0 .
时 机 地 引导 学 生 说 一说 、 一议 , 相 交 流 , 成 共 识 。在 此 基 议 互 达
( ) 同题异构 ” 2“ 能相互启发 , 激起同伴 的思维共振 。活动 中 , 师间交换 意见 , 教 通过互相 启发 , 以弥补 个人意见 的不 可
足; 通过 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 产生“ 思维共振” 进而将产生 ,
师 : 发现什么? 你
生: 等式的两边 同时乘 同一个数 , 所得结果依然是等式。
同题异构地理教学有效性-论文
“同题异构”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武平二中赖晖耀内容摘要: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都能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研究,学校借助“同题异构”形式发挥教师的共同智慧,促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让教师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了一种和谐双赢的关系。
关键词:同课异构地理教学有效性教研教改板画与多媒体地理实验板书设计“同题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个体发展需求,“同题异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认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动机、目的、价值观是学习选择和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因素,摆脱了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同一性”弊端。
为此,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让所有的教师都能跟上新课改的要求,都能用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研究,学校借助“同题异构”形式发挥教师的共同智慧,促使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让教师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和谐双赢的关系。
其具体做法就是同一学科教师经常进行“同题异构”:即让同一学科教师每次针对同一教材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展示、交流反思及共同上公开课几个环节,让同一学科教师既能在活动中发现教师间的差异,又能让教师在探讨交流中共同诠释新课改精神,促使教师共同经历学习、成长、成熟的专业化成长过程,最终让每一位教师的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下面谈谈同题异构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个人看法:一加强教研教改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学科研是教研组的生命线,只有加强教研教改,才能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按照“同题异构”的要求,我们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
我们地理组主要是通过专题讨论、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下一阶段课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各抒己见。
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知 真
还要 知 真 所 【 _ 1 人
《 基 于“ 同课 异 构 ” 的 中学语 文课 堂教 学有 效 性 的 比较研 究 》 文 献 综 述
◇安 徽 省怀 远 县 小 街初 级 中学 ◇ 安 徽 省 怀 远 县 双 桥 中 学
2 0 1 1 年 1 1 月 获 得 安徽 省 教育 科 学规 划 办 公 室批 准 ,成 为2 0 1 1 年安 徽 省教 育科 学规 划立 项课 题 。 开展 研究 时 .有 对研 究 的方 向 、方 法 、措施 等 模糊 不 清 的 .有 对 研 究 的 内容 和意 义 “ 知 其 然 不 知 其 所 以 然 ”的 。基 于此 。课题 组 成 员委 托笔 者 以文 献综 述 的形 式对 本课 题 研究 涉及 的几 个 问题 予 以阐 明。 本课 题涉 及 三 个 主 要概 念 : “ 同课 异 构 ” 、 “ 有 效 教学 ” 、 “ 比较 研 究 ” 。本课 题 以 “ 同课 异 构 ”理论 、有 效教 学理 论 和 比较教 育研 究理 论 为指 导思 想 。
1 . 同课 异构 理 论 。皮 亚 杰 的 “ 学生 中心 ”论 、罗宾
的领 军 人 物 当 属美 国 的布 鲁 姆 ,1 9 5 6年 他 出版 了 《 教 育 目标 分类 学 ・ 认 知领 域》 ,成 为教 育评 价 方面 的第 一本
影 响极 大 的著作 。他 坚信 有效 的教 学 始 于准确 地知 道 希 望 达到 的 目标是 什 么。
3 . 比较研 究 理论 。福建 师 范 大学 的 王安 平 老师 从概
念 、方 法 、步骤 、注 意事 项 上 加 以 阐释 。王 老师 认 为 ,
如何通过“同课异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
如何通过“同课异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作者:马军昭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6期马军昭(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河北南和054400)摘要:高中地理教师要依据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进行说课评课,还可以对个案进行分析,方法不一而足,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同题异构的公开课进行现场演示,再由小组点评、教学发现分享和教学建议等环节,力保最终出来的教学成果是优秀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同课异构;多媒体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76-02为了让高中地理教师更好地跟上新课改的要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授课时更好地把静态的教材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学校借助“同课异构”的形式发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队伍之间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授班级不同的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背景知识、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形式,使高中地理课堂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
可以说,同课异构既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到了教师的个性化特征,走出了传统教育“同一性”的弊端。
同课异构的具体上课流程是,让同一科教师每一次针对同一教材进行个性化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交流反思,并同时上演示课,让同一学科的教师既能在活动中发现教师间的差异,又能在共同的探讨中挖掘新课改的精神,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从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为专业型高中地理教师。
一、加强同课异构的教研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教研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研水平,才能提升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
我校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实施集体备课和定期举行教研活动。
浅谈“同课异构”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美苏争锋》一课为例
浅谈“同课异构”对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美苏争锋》一课为例闫黎通过对《美苏争锋》一课进行同课异构分析,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教材整合、材料选择、课堂提问、情境创设、课后小结等教学环节,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构建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课堂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追求高效课堂。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这一领域,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再依赖传统的经验式教学,而是需要教师在其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反复探索和实践,从而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
当前,通过对“同课异构”的研究,现就具体内容浅谈“同课异构”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什么关系?如何运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笔者拟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第一节《美苏争锋》为例进行探究。
1 新课导入的有效性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有直白型导入和牵连型导入两种。
直白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直接切入课堂教学主题。
牵连型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方式、素材的简单过渡,引领学生进入新课教学的方式。
前者目前采用率较高、较普遍;后者有多种呈现形式,包括多媒体视频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名言典故导入法、乡土史导入法、联系时政导入法等。
在“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导入新课的有效途径。
例如,一位教师这样导入《美苏争锋》一课:设计“说文解字”环节,引导学生解读单元标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每个词语的含义,指出世界格局变化的原因是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是从两极格局演变而来的,从而引入本节课。
另一位教师在导入本节课时,先展示了三个幸福、纯真、充满期待的孩子的眼神,然后展示了罗斯福和斯大林的二战演说词,其中分别有“对我们孩子是安全的”“让孩子们重获自由”的片段,说明了孩子对自由、和平的期待。
接着他说道:“战争结束了,所有孩子眼神中都能看到快乐吗?”由此切入本课的主题“两极世界的形成”,展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惨景图片,设问“同学们:你们在这些孩子的眼中看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伤心、恐惧。
音乐教研同课异构(3篇)
第1篇摘要:同课异构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研讨方式,通过同一课题在不同教师手中呈现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以音乐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这种教研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一、引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音乐教研活动成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同课异构作为一种创新的教研方式,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本文以音乐教研活动中的同课异构为例,分析其意义、实施过程和效果。
二、同课异构的意义1.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课异构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 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从而激发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3. 提升音乐教学质量:通过同课异构,教师可以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4. 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有助于增进教师间的了解与合作。
三、同课异构的实施过程1. 确定课题:教研组根据教学计划,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课题,作为同课异构的研究对象。
2. 分组研讨:将教研组教师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对同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3. 教学展示:各小组推选一名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观摩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探讨改进措施。
5. 总结反思:教研组对同课异构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四、同课异构的效果1. 教学方法多样化:同课异构使教师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同课异构,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论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本色化——《铃兰花》同课异构的思考
但 是 , 由于 散 文本 身的特 性和 教学 文 本核 心价值 的限定 ,在 当 前语 文散 文教 学 中 ,同课 异 构 的实 际操 作 中还存 在着 许 多误 区 与盲 区 , 比如 泛 阅读 、过 度 阅读 、错 位 阅读 、非 阅读 等 问题 ,亟 须 我们 慎 重 追求 同课 异构 的 新形 式 ,回归散 文 教学 的本 位 。 确定文本解 读的价值 取向 第 一 ,充 分 尊重 作者 的写 作 意 图。俗 话 说 “ 一 千个 读 者 就 有 千个 哈姆 莱 特 ” , 不 同的教 师 都 会对 文本 有 自己 的理解 ,对 文 本 的认 识 与作 者在 作 品 中表达 的 主张 也存 在着 差 异 ,这是 阅 读鉴 赏过 程 中的 正常 现象 ,读者 有认 识 作品 的 自由。但 是 ,这~ 自由不 是随 意 的 自 由,它有 一 定 的 “ 度 ” ,应该 在 尊重 文 本基 础上 尽 可能地 接 近于 作者 本 来 的表 达 意 图 。 《 铃 兰 花》一 文 的作者 沃 兰茨 生于 1 8 9 3 年 ,这 篇 文章创 作 于他 的青 少 年时 期 。这是 一 个青 少年 回忆他 小 时 候 发生 的一 个难 忘 的故 事 ,教 师在 研读 文 本时 也应 该站 在 作者 的年 龄段 、角度 和立 场 上 ,尽可 能地 去 还原 作 者的 本意 ,而 不 是站 在成 人 的立 场去 理 解为 作者 是 在讲 关于 家庭 教 育 的 问题 ,告 诉 父母 如何 真 正地 爱 自己的孩 子 。也有 部 分教 师将 文 章 由个体 情感 拔 高到 民族 大 义 ,认为 表 现 了南斯 拉 夫 民族在 黑 暗 中对 美 和幸 福 的追 求 ,有一 定 道理 。但 我认 为这 并不 是 作者 的本 意 。 第 二 ,发 挥文 本 的最大 价值 。一个 教材 文本 在教 师手 中转 化 为 教学文本 ,最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为课堂文本 ,这一课堂文本要能 够 最佳 、最优 化 、最合 适 地 发挥其 价值 。教材 文本 所 承载 的语 文课 程 知识 是 丰富 的 ,教 材文 本 的 “ 教 学价 值 ”是 因人而 异 的 ,课 堂 文 本 的呈 现 方式 也各 有 不 同 ,但 是教 材 文本 都有 一 个最 优化 的 教学 价 值 ,有 针 对性 的教 学 目标 。 现代 散 文选 读教 学 参考 书》 将 《 铃 兰 花》所属专题的教学 目标设定为 “ 通过本专题学习,唤醒积淀于内 心 的美 好 往事 ,激 发 热爱 生括 的 热情 ;学 生 能在 与 文本 的对话 中 , 了解 文本 所叙 事情 的 ‘ 意 义 ’及触 动 心 灵的 原 因。 ” Ⅸ 铃 兰 花》 作 为 一 篇 回忆性 的叙 事散 文 ,记 叙 了少 年 时 “ 我 ”战胜 恐惧 为母 亲 采 摘 铃 兰花 的故 事 。 铃 兰花》 一 文多 处直 接描 写 “ 我 ” 的 内心感 受 或是通 过 景物 渲染 “ 我 ”的情 绪变 化 ,所 以文章表 现 的 主体 应该 是 “ 我 ” ,文本 的最 优 化教 学 价值 应该 是探 究 “ 我 ”为 什么 突 然变 得
让“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让“同课异构”殊途同归作者:麦小颖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第7期“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已在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得到广泛运用。
在2016 年秋,笔者主持的本县“高中音乐鉴赏‘同课异构’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教师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在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
执教的两位教师分别是李老师(执教初中10 年,高中3年)和黄老师(执教高中10年),执教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五单元第一课时“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材里有四首歌曲可以依次欣赏,《我爱你,中国》《菩提树》《马赛曲》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以下是两位教师简要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李老师)一、导入播放《当你老了》诗歌幻灯,请学生欣赏后回答:是诗还是歌?学生跟唱歌曲《当你老了》并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是诗更是歌。
二、教学过程1.课本阅读。
欣赏音乐与诗歌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欣赏作品。
(1)《菩提树》音乐片段,听赏与体验,介绍音乐家舒伯特(幻灯)。
根据自己的听赏体验,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
(2)《水调歌头》(幻灯),鉴赏提示。
(3)《虞美人》,师生共同讨论《虞美人》创作背景。
3.配乐诗朗诵。
《偶然》。
4.课堂拓展。
学生学唱《我爱你,中国》,教师伴奏。
5.课后作业。
为自己喜欢的小诗配乐。
三、小结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设计二(黄老师)一、导入播放《我不在那儿》片段,教师提问:“最近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谁?”课件播放鲍勃·迪伦简介。
师:这届诺贝尔被称为一次真正的“回归”,为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或许可以得出我们自己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1.了解音乐与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学习和鉴赏《菩提树》,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要素。
请学生朗读课件里的歌词,教师朗诵并请学生做出节奏记号(长X,短0),按照归纳的节奏让全班学生朗诵,反复地吟诵并体会节奏。
学生按照标记朗读,将划分好的纸放在一边。
听歌曲《菩提树》,看歌谱资料,划出旋律线;诗歌韵律:声调(四声、平仄)。
一次同课异构的经历——以幂函数为例
2018年4月教学导航一次同课异构的经历——以幂函数为例⑩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郑海萍近期参与了一次《幂函数》同课异构活动,笔者全程 参与了本次备课、磨课和研讨活动,对幂函数教学有了 新的认识,也产生了新的困惑.就具体的教学设计而言, 情境引人构建概念、寻找研究方法、幂函数性质探究几 个节点是不容忽视的,或者说,处理好这几个节点(片 断)的教学,将成为本节课教学的关键.通过分析教材意 图,把握学情,思考育人价值,尝试给出本课教学设计路 线图.基于此,选择上述几个重要环节,回顾同课异构的 课堂教学过程(片断),分析对比,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进 行反思.通过同行的指点、磨课,笔者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有了更多的认识,将这些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如何设计情境—情境引入,建构概念(%)w 老师的引入师: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接下来,我们一起 来看下生活中的一些实例.(1)回收旧报纸每公斤1元,某班每年卖旧报纸#公 斤,所得价钱$是关于#的函数;于核心素养理念指引下,思考如何以知识教学、方法教 学为载体,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添砖加瓦.(2)数学家希尔伯特说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本例教学中设计了多个问题,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激发 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出问题驱动教学的原则,同时也 注重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3)通过课堂练习,发现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欠 缺.暴露出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连基本的加减 法都用计算器算,而运用计算器代替笔算,不利于学生 对算理的理解.这造成了在考试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之 一是考生运算能力差,是最头疼的事,有的同学想的很 好,但运算过不了关,一道长题一开始就错,而自己没有 自查能力,一直错到底,多么可怕呀.高考阅卷规则要求 从错误解答考试以后的分值不能超过对应分数的一半, 而出错的原因往往很简单,就是诸如一个负号的问题, 太可惜.笔者认为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高三复(2) 正方形的边长为#,面积为$,这里的$是关于#的 函数;(3)正方体的边长为#,正方体的体积为$,这里的$是关于#的函数;(4) 一个正方形场地的面积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为$,这里的$是关于#的函数;(5)某人#秒内骑车行驶了 1千米,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这里的$是关于#的函数.师:我们发现这样的函数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所以 很有研究的必要性.问题1:以上这些函数你熟悉吗?它们是指数函数吗? 生1:有些熟悉,不是指数函数.问题2:这些函数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征?生2:指数都是常数,底数都是变量.问题3:这些函数的统一结构是什么?生3:都是#!的形式.(二)L 老师的引入 01:对数是怎么定义的?生 1 :a 6'(!l 〇g %('&.、摩####################习的事,应该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在高中数学定积分的教学中,要着力以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为载 体,培养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4)在例2的教学中,打破了画地为牢,运用了三种 不同的解法解答.本例教学中,重视了多解思维的训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探究多解的过程,沟通了 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广阔的审题视角,既能从纵向上追溯教材知识体系的认知与梳理,也能在横向上加强 知识之间的联系,着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参考文献: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 版):数 学2-2(选修)(A 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高中十•?•!{:,■?9教学导航Q 2:上述恒等式中,涉及了三个量:a,",#,如果以其中的一个量为常量,另外两个量分别为自变量$和应 变量%,你可以得到哪些式子?生2: (1 )$"=%,%"=$;(2 )$%&#,%$&#;(3 )!$&%,!=$.师:观察上述3组式子,(3)式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指 对数函数,P )式呢?Q 3:你学过类似的函数吗?你能再举一些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生 3: %&$,%&$2,%&$(1.(教师弓丨导补充:2,%&$3,以下同W 老师的处理)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数学,数学活动的核心 价值是为了思考.两位老师分别从现实生活情境和数学 内部提出问题,引人幂函数的概念,两位老师的引人各 有特色.现实生活情境与数学内部情境,二者都是学生 数学学习的现实,自然地,也都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来源. 从课堂效果来看,W 老师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创设 问题情境,自然、亲切地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引人注意知 识的系统与联系,强调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从而明确 “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W 老 师本意是想从代数式出发,三个量:!,",#,如果以 其中的一个量为常量,另外两个量分别为自变量$和因 变量%,分别得到不同的函数,数学内部辨析,进而得到 本节课想研究的问题,但是老师设置问题的指向不明 确,比如说,学生对问题1就颇为困惑,一开始就陷人了 僵局,受前面指、对数函数学习的深刻印象,学生比较容 易往对数函数方向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好不容易回 答了对数式的定义.这样的引人学生对于“要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如何学”等的感知都不充分,要学的内容 与已有经验的衔接不够自然.数学问题的提出并不容易,而问题又最好由学生提 出,就更加困难了.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一环,也是一个难题.数学问题情境类型多种多样, 比如,“以旧引新”情境,“数学问题”情境,“实际生活”情 境,“趣闻史话”情境等.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 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笔者认为情境要直观明了,简单 易懂,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利于揭示数学本质.本节课 的情境引人笔者认为W 老师的处理方式更胜一筹.二、如何研究问题—研究过程问题的设置(-)W 老师Q 1:遇到一类新函数,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稍作停顿)2018年4月生1:性质.(板书)生2:图像.(板书)&2:结合已有经验,你觉得我们该按怎么样来研究 幂函数?生:先作图,再研究性质.(二)L 老师师:新的函数概念搞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点什 么?生:画图.师:你是怎么想到的?生:因为前面学习指对数函数,也是这样的.师:怎么画图?生:列表一描点一连线.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思考.章建跃博士说:“数学具有抽象性或一般性特点,这 使得数学更注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数学课堂教 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即形成问 题,构建概念,寻找方法,提出假设,验证猜想,语言表述 的过程.这个教学环节笔者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的着力点,遇到新问题探究学习所需要的研究方法,遇 到新问题怎么想具有方法层面的意义,让学生发现与 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问题怎么 想”,具有很好的数学育人的作用.显然,此处两位老师 各有千秋.三、如何探索性质—学从无到有的探究(-)W 老师师:实际上我们用到了 “数形结合”的方法.(板书) 但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幂函数,是不是都要画出来?生:取特殊的研究.师:很好,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取哪些特殊 值?生:取互为相反数的,互为倒数的.师:取特殊的就要找有代表性的,为了方便点,可以取一些简单点儿的,比如,a &1,a &-1 ;a &2,a &丄,为了有2比较,我们不妨再取个!&3来研究.师:取完这些特殊函数后,接下去我们做什么?生:画图.师:为了更高效地画图,我们在画图之前是不是要 做一些准备工作?10 十•?•!{:,■?高中2018年4月教学导航生:先求定义域.师:出示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分别指出它 们的奇偶性(必修1P88例1E.师:准备工作做完,我们准备开始画图,怎么画?生:列表一描点一连线.师:是不是每一个都要这么画?有没有必要?生:其中有熟悉的函数重点画另外两个函数.(投影学生做的图,学生阐述画图过程y师:在(〇,i y内的图形,你们分得清谁在上面谁在下 面吗?怎么说明?生:取(0,1)内的特殊值比较.师:很好,图形只是一个粗略的直观,要严格说明的 话还是得靠“数”来证明.(二)L老师师:怎么取?取的时候有什么困难?生:对!取特殊值.师:取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生:!=0,1,2,士,-1,3.师:怎么样来画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函数图像呢?(思 考一下E这5个里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函数呢?生:a=1,2,-1.(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图像,教师 投影并追问学生画图过程)师:另外两个怎么画呢?在画之如,我们需不需要来 研究一下它有什么性质?我们需要做点什么?生:定义域、奇偶性、单调性.师:知道了这些性质后,能不能大概估计一下图像 的分布?生:在(0,+!)上单调递增,应该是一个曲线,增的幅度要小一点.师:我们了解了图像的大致分布,再动手画的话,是不是要得心应手好多.(学生分组分别画图)探索问题是思考的源泉、探究的载体,解决问题是思考的动力.数学教学过程,应当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的问题引导学习的过程,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设置问题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其数学学习活动,深化其数学思考.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对数等具体的函数,对建立数学对象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即研究过程也有一定的经验.幂函数是第三个具体函数,教学设计时我们立足于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线索,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数学学习过程.这里W老师设计更为巧妙一些.笔者设想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性质,寻找研究策略.得到幂函数概念后,提出问题1:接下来要干什么呢?问题2:面对一个陌生函数,对它了解多少,要做什么呢?研究它的性质;问题3:怎么研究呢?借鉴以前研究经验,可能要通过研究它的图像来研究性质;问题4:怎么研究图像呢?……研究上述三方面的对比,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若能始终坚持探究教学,教学生学“提出”问题,学“建构”概念,学“寻找”思路,学“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经历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所有”去探索“所无”,通过学知识来学思考,学创新,学创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超越数学知识技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参考文献:1.吴成海.高中数学创新教育应着力于创新思维培养[J].新课程(中),2011(7).2.周湖平,李阳华.从指数函数设计看数学教学[J].中学教研(数学),2014(11).3.王珂.从一个教材问题思考课堂教学的深度[J].数 学教学研究,2015(9).|!高中十•?农,?11。
“同题异构”富有童趣的交响
LIBERAL ARTS FANS2019年第18期教育教学3154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
而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它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水花花,泥巴巴》借雨发挥,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中表现不同乐趣、情绪和情境,并借音乐表现的情感,开启学生的音乐想象世界,沙沙雨声,像千万条琴弦,织成富有童趣的交响,使听者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牵挂。
一、探究学习:因体验而精彩《水花花,泥巴巴》一课为四年级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篇幅较大,容量较多。
通过多次的教案打磨和教学尝试,不断调整教学环节设计,最终定位本次课堂目标为: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营造富有情境的、学生乐于参与表达的、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氛围,打造情境相容、主动参与、自主表达的生本课堂。
课堂上呈现了“情与景”“趣与味”“歌与韵”三个画面,课初用电影《雨中曲》夸张而形象的表演导入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让学生直接感受雨中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风不怕雨不怕,我们都是勇敢的小娃娃”等歌词的感受和表达,在快乐的歌声中再现小山娃们乐观、积极的品质,融情于景,融情于歌。
诗歌《雨后》,是四年级学生熟悉的作品,同样是雨的主题,将学生的视野从歌曲拓展开来,引导感受美的多元表达,余音缭绕,情景交融。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首歌曲,更是通过歌曲的学习,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
课上伴唱环节的尝试,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歌曲演唱形式的一个小拓展,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品味歌曲,表现出歌曲的趣与味。
另外在作品方面,尝试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旋律创作的特点,发现并归纳出“再现”和“紧缩”,感受旋律既和谐统一又各有趣味的独特魅力,表现歌曲的内在韵味,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表达,感受理解附点、音的大跳所蕴含的内在情绪,并通过歌声进行表现。
二、协同学习:从认知到行为的跨越“踩雨”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事,《水花花,泥巴巴》这首歌曲抓住这一特点,用简练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一群山里孩子雨中嬉戏的生动画面。
“同课异构”让历史课流光溢彩 ——听《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感
“同课异构”让历史课流光溢彩——听《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感作者:鞠静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3年第13期文/鞠静摘要:同课异构有利于推动师生的共同成长,使历史课流光溢彩。
同工之妙:重视导入、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
异构之新:激情讲解、提升能力,创设情境、故事引领。
关键词:同课异构;同工之妙;异构之新“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
“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听课者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为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如皋市教育局研究室历史学科于2013年5月20日在搬经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教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课异构示范课。
授课教师分别为搬经中学的陆战军老师和白蒲中学的丁惠军老师,他们以新课程理念为导航,用扎实的教学底蕴、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演绎了同课研讨、异构精彩的课堂,突显历史课堂的魅力。
因其异彩纷呈,现逐一道来。
一、课堂同工之妙1.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两位老师显然都希望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导入设计上可谓匠心独运。
陆战军老师从时下流行的穿越小说谈起,把本课设计成一个穿越场景,假设一位二战后的美国人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畅谈他的曲折人生经历。
在学生观看了简短的视频后,再抛出问题:“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你能帮忙解决吗?”“用什么方法?”“他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丁老师则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境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好奇、渴望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同而“不同”,殊途同“归”——小学美术课“同课异构”对不同能力学生提升的帮助
探索篇誗教学研究同而“不同”,殊途同“归”———小学美术课“同课异构”对不同能力学生提升的帮助王丽君(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江苏扬州)在各阶段教师积极寻求课堂教学形式改革方式的当下,有非常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兴起。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美术课程往往因为不涉及考试而很少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一、什么是小学美术课中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其中的“同”与“异”两个字,“同”是“同课”,这就说明这种课堂模式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时的指导思想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内容要相同;“异”是“异构”,即使是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不同的学生在听同一节课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知识的接受度也自然不同。
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对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相对充分的认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
二、如何利用同课异构提升不同能力学生的美术水平1.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导学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强调导学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创设一个比较具体的情境进行导学。
例如,在进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这一课的教学时,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国画以及西方传统的油画进行欣赏,比较其异同,对这两种绘画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对于那些有基础或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绘画形式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同课异构的模式中同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导学阶段而言,以“中国画与油画欣赏”为例,这里列举了两种导学方式:(1)教师将手头上的资源利用起来,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扩大课堂鉴赏作品的范围,通过这些资料让学生对两种绘画作品进行欣赏;(2)将中外绘画产生的大背景编成一个故事,以具体的故事性情境将学生带入课堂中。
这两种方法对比下来,教师很容易就能够选出对学生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导学。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王立平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卷),期】2010(000)028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合作学习以它特有的魅力,在"生本"的课堂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总页数】1页(P81)
【作者】王立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中渗透团体辅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小学美术课堂合作学习中渗透团体辅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4.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5.小学美术课堂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体验“千帆齐发同竞技,教学课堂比身手”,如火如荼的“课内比教学”活动重新焕发了教师们的教学激情,激发了教师们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提高了我校教师队伍素质。
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全员参与,搭建起了一个教师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比武平台,它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也让我听到了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词——同课异构。
其实“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在很早以前我就接触过,但一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名字。
还记得2012年的某一天,我参加兴平综合实践教研活动到某个中学听课,教研员张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表格,让我们每位听课的老师要深入课堂听课,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认真填写,只记得表中大概的内容是:本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值得借鉴的地方及原因分析、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来上这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颖的听课、评课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让我不禁带着观察的眼光和探究的心情投入到这节课中,关注课堂中的师生情绪状态、互动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课上完后,以至我太投入,填写表格时还无法从当时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抽离,心情激动不已,久久无法平静,独自一人仍在回味课堂上精彩的环节。
在课后的评课、研讨中我们每位教师对这节课中经典的素材、独特的构思、精彩的环节都给予了一致充分的肯定,而对于欠佳的部分处理环节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头脑中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跳跃和、迸发,常常会出现大家争着抢着出谋划策、共同完善教学设计的场景,更会让我们每位参与的老师都有一种想完善重组教学设计后实践教学的冲动。
现在明白了,原来这种教研活动方式就是“同课异构”。
一、“同课异构”的认识何谓“同课异构”?就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
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的课堂。
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到底“异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
“同课异构”凝聚着教师教学艺术、积淀着教师教学智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促进课堂教学步入优质高效的理想殿堂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体性——人人都是研究者。
2.协同性——必须相互合作。
3.问题性——深入课堂教学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4.研究性——研究大家都困惑或者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值得研究的问题。
5.创新性——新思考、新行动。
6.引领性——示范、推广。
二、“同课异构”的实践体验在和同组陶老师“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都选取了七年级《如何进行采访》作为上课的教学内容。
接着我们开始各自认真、深入地钻研教学内容,再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解读和本人教学优势制订教学目标,查阅资料,挖掘各种可用的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和资源,预设教学过程,设计自己独特的教学构思,准备学案,登台亮相,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体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及实际效果。
王老师上课时我深入课堂观课,随着课堂的演绎,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课后,我和王老师、其它听课教师进行了交流、沟通。
我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也与陶老师的课进行了比较分析,详细剖析教学中的行为,分析各自教学方法的闪光点与商榷之处,比较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方式,挖掘教学的亮点,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
但由于我素材的选取、设计的方法领悟环节上不够新颖,不够贴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主动探究、实践的热情不高,方法领悟不是很到位,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想。
针对案中暴露的问题,我积极和其他教师交流、研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修改、完善原来的教学设计,写出教学反思,记录本次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中自己认为中最精彩的片断,并进行剖析,同时揭示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在教学目标中突出重难点为设计采访问题的技巧;在情景导入中我认为水均益的采访过于正式传统,让人有距离感,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将采用“鲁豫有约”采访的视频,显得生活气息、趣味性更浓厚些,拉近采访和学生的距离;在方法领悟、实践拓展环节我会借鉴陶老师的素材和“对号入座”的游戏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主动参与探究,更容易领悟方法技巧;在反馈评价环节我将在自己原有的设计中融入“书写记录”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课再构后我开始着手筹备在其他班级再教,期待以完善后的适用有效的课堂设计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追求教师的幸福,收获教育的喜悦。
兴平市田阜中学:王立平二〇一三年五月“同课异构”的感悟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有利于营造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摒弃了公开课与示范课同一个教师多次试讲与反复操练的无效重复与浪费,具有“小而实”的特点,让参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研读文本,对比学习、共同钻研教法,有利于解决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适用于学生的最佳有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异构—交流—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教师团队意识。
面对新课程,不少教师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和机智。
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不少教师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作战、冥思苦想是不可行的。
“同课异构”就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差异,也容易暴露教师的弱点,教师通过同伴互助及时修正与提高,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同时形成对教材、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更为独立深入和创造性的见解。
而若是通过聘请名师参与校际间的“同课异构”活动则发挥了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与示范作用,影响更为深入。
“同课异构”在同学科备课组展开更具有实效性。
同学科备课组是教师教学创造的舞台和教学思想争鸣的平台,在这个研究群体中,教师作为“同课异构”活动的主人,有时是带着问题与困惑参与其中,进行理性思考的,在这个平台上,老师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研讨中思考得失,寻求突破,因而也最容易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氛围,有时活动中的一个小问题也会引发同组教师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这时,众人拾柴火焰高,最易显出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合作智慧,这对于教师的团队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同课异构”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水平,促进校本研修有效、有序、深入开展。
“同课异构”有利于营造一个有效、务实、探索的教研氛围,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
“同课异构”的过程,恰好让教师经历了校本研修的各个过程:在专题学习中围绕主题进行广泛涉猎,提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在方案修正中进行说课点评,比较鉴别、求同存异;在公开教学中将教学设计付诸实施,观课体验;在会诊式评课中,即时诊断,发现亮点,解剖问题;在总结提高中反思教学得失,积累经验,提升智慧。
“同课异构”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开发了立体的教育资源,实现了教师与团队的专业对话和经验共享,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真正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有序、深入地开展②。
(四)“同课异构”为教师学会预设适宜有效的教学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诱发教师深度思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人人都要预计预案,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提前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
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不同教师的不同构想、不同教法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更加能诱发教师深度思考,使自己的教学更加能适应学生,会使上课的教师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③,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使其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听取同伴的建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五)“同课异构”活动中得到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