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通过对各种各样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生态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说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 知识要求:能够描述生态系统的种类及特点。

2. 能力要求: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1. 重点:使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 难点:学生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分析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2分钟)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师:同学们,看ppt上的图片,这是什么啊?生:地球。

师:对,在浩瀚的宇宙里,有一颗,也是现在能发现的唯一一颗美丽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她上面70%覆盖着海洋,所以在太空遥望她就像一颗蓝色的水晶球。

2.正式上课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生物圈(师板书生物圈的概念)师:对,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生物与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

那么生物圈的具体范围包括??为什么我们不说地球就叫生物圈呢?翻到书的26页,根据书上的提示讨论交流。

(板书:生物圈的范围)好,你起来说说。

生: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表面。

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2. 生态环境的保护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 实物模型或图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问“生态系统是什么?”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3. 课堂讲解:a.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

b. 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 讲解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环境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模型,并展示其功能。

6. 总结提升: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生态系统结构图,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公园,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部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设计生态系统模型的创意和functionality。

八、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组成。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1)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讲解生物部分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讲解非生物部分的组成:阳光、水、空气、土壤等。

4.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1)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金字塔。

(2)讲解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

(3)举例说明食物链:草→兔→狼。

(4)讲解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关系。

(5)举例说明食物网:草→兔→狼;草→羊→狼;羊→狼等。

(6)讲解生态金字塔的概念:生态金字塔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在食物链中呈现出的金字塔状分布。

(7)举例说明生态金字塔: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5.实验观察(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网的关系。

(2)让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提倡绿色生活,保护地球家园。

四、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结构图。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高二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难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包含了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3.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介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生产者:强调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消费者:讲解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它们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取能量。

分析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特点,如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

分解者:说明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总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4. 讲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以一条简单的食物链为例,如草→兔→狐,讲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特点。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3.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图表、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以及生态系统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生态系统的结构:a. 非生物部分:讲解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b. 生物部分: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a. 捕食关系:讲解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b. 竞争关系:讲解同种生物之间、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 合作关系:讲解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共栖等合作关系。

4.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如何影响环境。

5.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生态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和结构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

2. 开展生态瓶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结构的能力,提高其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与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4.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5.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学生思考。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PPT,包含图片、动画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素材:收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影响的具体案例。

3. 教学道具:生态瓶、食物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阐述其对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性。

3. 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分别介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4.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

5. 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详细讲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7. 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保护措施。

8.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查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感性认识;(2)运用图表、资料等,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2)阐述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2)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2)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3)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认识;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PPT、案例资料、图表等;2. 教学器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3.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与演示:运用PPT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合实例展示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生态系统结构教案2. 年级:八年级3. 学科:生物4. 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四、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 提问:你们知道吗?这些美丽的景色都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提问: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三、课堂讲解1. 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 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四、案例分析1. 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2. 提问: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成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提问: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成分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二、课堂讲解1. 讲解生态系统平衡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是老师们应尽的职责,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同学们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学习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学习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范围和类型1.概念:由_____________与它的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___的总和。

3.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①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无机盐等。

②能量:__________________、热能。

(2)生产者:①生物类群: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可被生物利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消费者:①生物类群:动物,包括________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_ ____等。

②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_______________,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4)分解者:①生物类群: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成无机物。

2.食物链和食物网:(1)概念:①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

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通用3篇)5.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篇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案一.教材分析:虽然同学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同学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淌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既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养分而发生联系,关心同学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生态系统的养分成分及其养分结构,区分养分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养分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养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把握养分级的概念以及养分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力量目标:通过指导同学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养分结构,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同学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养分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育同学"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养分结构及养分级的学问。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养分级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养分级生物对前一养分级生物的乐观作用。

五.--思路的理论依据:从共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熟悉规律,从详细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同学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详细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四周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讨论,来分析、理解并把握生态系统的养分成分和作用,以及养分结构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讨论一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概述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生态缸,提升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提升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认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来进行设计的。

利用学生课外制作的“生态缸”为教学引线,通过现场展示一个具体而微的生态系统,实现情境创设,将“锚”抛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核心问题”之上。

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情境下交流协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通过“目标自由评价”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实现效果评价。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的重新组合,将必修三P11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进行调整。

带领学生制作生态缸,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借助于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来突破重难点,并借此抛下本节课的“锚”—— “如何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其次,学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类,最后得出四种组成成分;在学习食物链、食物网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绘制食物网,然后全班分析交流得以突破该重难点;最后,通过“目标自由评价”点评学习过程和结果,巩固提升,完成意义建构。

教学步骤: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学手段:学案教学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尝试对“生态系统”下一个定义。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优秀教案范本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优秀教案范本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优秀教案范本引言: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本教案将以高三生物课程中的生态系统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和活动来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组成的一个生物体系,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特征。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环境因子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结构:a) 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层、生物种群层和个体层。

b) 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生、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c)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能量流动和营养物质循环两个方面。

2. 功能:a)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经过生物的光合作用和食物链传递,不断流动和转化。

b) 营养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经过生物的吸收和排泄、死亡和分解不断循环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自调节机制维持其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活动设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下是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1.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实验,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观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相互作用。

2. 模拟游戏:设计一个模拟生态系统的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角色,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3. 研究案例:结合真实的生态系统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的重要性。

4. 论文讨论:给学生分发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的学术论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论文中提到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4篇)《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篇1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同学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

2. 让同学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

3. 通过对养分级能量流淌的理解,让同学明白越是最高养分级的生物导致能量铺张越严峻。

4. 让同学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熟悉,联系实际,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同学熟悉到爱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简单性是如此重要。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养分级。

板书设计: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概念: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 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 ii森林生态系统 iii湿地生态系统……2. 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 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 ii生产者 iii消费者 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 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养分级概念ii食物网概念习题、作业:1. 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

()a 蛇 c 蚯蚓b 猫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肯定是绿色植物。

b 错综简单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淌的渠道。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

(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把握的学问点也比较多。

需要同学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预备。

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特别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肯定不行的。

首先应当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同学生动地理解记住;最终,让同学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关心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食物网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四、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及功能。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物组成。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准备生态系统模型或实物模型,以便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五、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强调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组成(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生态系统功能: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5. 生态系统平衡:探讨生态系统平衡的概念、意义及其维持机制。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请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及平衡机制。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__和____等组成。

2. 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非生物因素D. 捕食者)3. 简答题:请简要描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自然景观,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存在。

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识和体验。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让学生理解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非生物环境:阳光、水、土壤、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图表法: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展示图表:展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类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其他生态系统:沙漠、海洋、城市等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和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功能。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者、消费者与分解者有联系吗展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关系图资料分析四:疑问: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有联系吗适时进行情感教育4、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给学生一些箭头,将各成分制成卡片发给小组,以组为单位构建模型。

黑板展示小组评比完善模型握生态系统各成分是一个统一整体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成概念。

认同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

完成情感目标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第四阶段创设虚拟情境,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营养结构5、(1)通过问题:兔死狐悲,展示食物链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

系统内各组分(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的物质联系如何引导学生逐一了解营养级的概念,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及其与营养级的关系(2)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是否构成食物链。

讨论思考回答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学生观察、分析食物链思考,回答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学生叙述“食物网”的概念。

讨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

形成对食物链、食物网组成、功能等方面认识。

1、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面向全体,调动多种学习形式。

让学生在做中学,生成认识结构。

E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完成探究学习。

刺激形式的多样性。

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浓度。

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通过练习 完成情况,从整 体上评价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结 果。

第五阶段 课堂小结,形 成系统 第六阶段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师生共同评价,6、展示陆地生态系统 2、学生看图片并 的食物链与 的食物网。

提出问题:①此图中有几条食物讨论,分析食物 食物网的关链什么叫食物网②动网上的各种生物 系,理解食物物所处营养级是不是 相互影响,相互 链和食物网固定不变的③该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制约的关系。

是生态系统 哪些④假设由于某种3、学生绘制食物 的营养结构, 原因青蛙灭绝,试分 网,并数出其中 是物质与能 析食物网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

⑤让学生利用课本图5—5为素材用文字绘制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图表和模型,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PPT课件;(2)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图表;(3)实例材料。

2.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2)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态系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2)提问:“你们知道生态系统是什么吗?”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主学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的内容。

3. 课堂讲解(2)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实例分析(1)展示实例材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讨论;(2)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3)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意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因子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部分。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意义和应用。

1.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二章:生物群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4 教学活动: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2.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

第三章:生物种群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让学生了解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3.2 教学内容: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种群密度、分布范围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3.4 教学活动:讲解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通过PPT或板书,讲解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种群的动态和空间分布。

3.5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介绍生物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

2. 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
1.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其生存环境。

2.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生物组成层和环境结构层。

生物组成层包括植物类、动物类、微生物类和人类类等,这些类群可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

环境结构层则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及能量交换以及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植被、水等。

3.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可以把物质及能量在生态系统内进行循环,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如食物、空气、水等。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基本概念、结构及功能,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从而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实际操作,深入体验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3. 思考题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四、教学评价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来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的理解程度。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测验、考试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说明并应用生态系统的概念;2.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3.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技能目标:1.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学会制作生态缸。

情感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万物息息相关;2.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教学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导入:1分钟5分钟大家看一下这张图片(出示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生物圈二号”,是1984年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投资1.5亿在沙漠中建立的。

它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态系统。

为什么我们称它为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系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

我们前面学过生物的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而生态系统是它们的下一个层次。

种群的概念是什么?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叫做种群。

什么是群落呢?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注意种群是同种生物,群落是各种生物种群。

那么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呢?(PPt上出示)大家一起读一下。

概念中有哪几个词比较关键呢?嗯,就是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统一整体。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生物圈二号”。

(出示图片)它其中有生物群落么?有无机环境么?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么?那么“生物圈二号”是什么?观察图片进行猜想,产生兴趣,随着老师的叙述大致了解“生物圈二号”。

随着老师的问题,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与前面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了解生态系统所处的组织层次。

说出: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叫做种群。

说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看概念,齐读。

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统一整体。

看图片及文字有有有生态系统出示“生物圈二号”的图片,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相关问题导入本节课。

与前面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有个大的知识框架。

通过回忆种群、群落的概念,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用演绎法对概念进行讲解。

(通过对为什么“生物圈二号”是生态系统的分析,学生会应用概念)1分钟 3分钟接下来,我们再具体理解一下“相互作用”。

翻开课本88页,看一下问题探讨(也可以直接看屏幕)每个小组按要求建构一下模型。

模型中的主要成分有什么?我们陈述一下它们之间是怎样相关联的。

植物与土壤之间,土壤与动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遗体残骸与分解者土壤之间;(根据同学的回答在加以引导,总结)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网络。

没有相互作用的存在便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也有大有小。

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有的范围较大,有的范围较小,不论大小它们都是生态系统。

注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那么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呢?先阅读一下课本。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这里我们根据无机环境的不同对生态系统进行分类。

首先,根据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造就的将其分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是水域还是陆地将其分为仔细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建构模型。

植物、土壤、动物、遗体残骸、细菌真菌回答“......”仔细倾听,随着老师的讲述,进入生态系统的fan'we及其范围的学习。

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学生自己分析,交流,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生自己亲自体验了解“相互作用”加深理解。

生态系统的分类这部分的知识较简单,让学生自己阅读,轻松的说出。

10分钟水域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人工生态系统可分为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片,第一幅是什么生态系统呢?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第五幅,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我们从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先看一下课本90页的内容。

像概念中提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大类,两者缺一不可。

其中非生物成分指的是其中有:我们想象一下,没有阳光,没有空气,我们还能生存么?植物呢?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物所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是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生物成分有这里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生物成分的呢?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根据在系统中的作用,将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我们接下来具体学习。

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仔细倾听认真阅读课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无机盐等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划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给出学生大的学习框架,利于系统化学习。

并且让学生先阅读课本,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说出。

生产者指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生产者全都是植物吗?我们已经学过的能够自己合成有机物的生物还有哪些?(学生回答不出时加以引导)蓝藻是一种光能细菌,它因为体内有,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以蓝藻为代表的某些光能细菌也是生产者。

硝化细菌是一种化能细菌,它能氧化无机化合物,合成有机物。

以硝化细菌为例的某些化能细菌也是生产者。

生产者的代谢类型是自养型,不知道大家刚刚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粉色的“自养”。

究竟什么事自养呢?我们不给自养下定义,简单了解一下就好了。

自养型指的是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类型。

看一下,生产者是不是自养啊?与自养相对的是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

自养和异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直接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绿色植物不是蓝藻、硝化细菌藻蓝素注意看ppt是和老师一起齐声说出提出问题“生产者全都是植物么?”通过对同学们熟悉的生物蓝藻、硝化细菌进行说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理解知识点。

并相应的补充相关知识利于学生学习。

6分钟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绿色植物全是生产者么?看一下这则资料。

好的,我们一起看一下这道题。

菟丝子是植物,属于生产者。

正确吗?嗯。

菟丝子是植物但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所以它不是生产者,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还有一种植物猪笼草,大家下去查资料讨论一下它是什么?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但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我们前面讲是根据功能的的不同,划分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那么生产者有什么作用呢?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利用。

想一想没有生产者会怎样?没有生产者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也就没有生物可以生存。

可以看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指的是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生物。

消费者有:嗯,我们知道的动物有什么?嗯,牛羊还有兔子这些动物是以植物为食的,称之为植食性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以小型动物为食,像狮子老虎之类,是肉食性动物。

还有一些动物既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被称为杂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错误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记住猪笼草这种植物。

联系学到的知识,思考。

动物羊牛等给出问题:“绿色植物全是生产者么”并给出菟丝子的资料,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什么?有人,还有狐狸,狐狸既可以吃水果又可以吃鼠类。

此外,在我们的肠道中,还有一种动物的存在,它是什么呢?蛔虫寄生在人体内,依赖人体而存在,它是哪种动物?嗯,消费者指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等。

消费者全是动物么?那还有些什么呢?像我们刚刚提到的菟丝子,它是植物,但它是消费者。

消费者除了动物外还包括某些寄生生物。

其中有寄生植物,如菟丝子;还有一些寄生真菌、细菌。

消费是以其它生物为食,摄取现有的有机物,它的代谢类型是消费者有什么作用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而这些无机物在消费者将其排出体外后,又能被生产者重新利用,这样有机物和无机物相互转化,可见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除了这一点消费者还有其他功能么?某些植物的种子能被动物携带传播,像苍耳。

还有,蜜蜂能够传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用。

回答蛔虫寄生动物不是回答异养型想象出植物种子被动物携带传播的场景,蜜蜂传粉的场景,理解作用。

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种类。

并且通过问题“消费者全是动物么?”引导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借助生活实例,在学生原有经验上利于理解。

5分钟5分钟分解者指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

大家听过农家肥么?农家肥便是人畜的排遗物堆积而成。

这些排遗物会被一些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作为肥料,想添件施肥。

除了细菌和真菌,还有一些动物也是分解者。

像蚯蚓和蜣螂。

分解者的作用就是我们刚刚提过的想一想,没有分解者会怎样?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不能被分解,会堆积如山,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大家思考一下屏幕上的问题,也可以相互讨论。

稍后请同学回答。

生产者=绿色植物吗?为什么?嗯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外还含有某些化能细菌,光合细菌。

消费者=动物吗?为什么?嗯消费者除了动物还含有某些寄生性生物,像菟丝子。

而动物也不全是消费者,有些动物就是生产者,像蚯蚓。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吗?为什么?嗯分解者除了细菌和真菌还有某些动物,像蚯蚓。

而有些细菌是生产者,像硝化细菌。

我们要注意区分。

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看屏幕,思考回答回答回答讲解过程中添加一些生活常识,拓宽学生视野。

通过三个问题的提问,引发思考,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总结,辨析。

6分钟我们再想想生态系统中可以没有生产者么?可以没有消费者么?可以没有分解者么?可以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么?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它们之间又是紧密联系,密切相关的。

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大家看一下图5-2,图5-3;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建构一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可以小组讨论。

像问题探讨中建立的模型一样,这个模型中的主要成分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摄食生产者。

而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又都有着联系。

(具体阐述)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