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共17页文档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

2.不同於Freud所強調的父系權力和控制力的 男性權威理論,客體關係理論則是較為母系的, 強調和母親的親近以及母親的養育。 3.客體關係理論對於人類行為的動機主要在注 意人和人間的接觸、關係,而非尋求性的快樂。
何謂客體(object)?
根據Freud的觀點,驅力的客體 指的是任何人,或一個人的某一 部份,或者是事物,藉由這些人 或事物可使得驅力的目標獲得滿 足(即可作為libido的灌注的對 象)。
二、客體關係理論基本論點
1.客體關係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在於 「尋求關係的建立」。 2.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尤其是 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是個人的自我概 念、對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緒發展與親密關 係發展的基礎。 3.早期的親子互動型態對於個人生命腳本的發 展具關鍵性的影響,且會在日後的親密關係 中重現。 4.語言發展前的幼兒,其生命經驗並不是空白 的。亦即:凡經驗過必留下記憶。
3.隨著嬰兒的成熟發展,和乳房連結 的潛意識幻想繼續影響著嬰兒的精神 生活,但是新的潛意識幻想也會出現。
(後來的潛意識幻想則是受到現實和遺傳 傾向的塑造)。 例子:戀母情結。因為這些幻想是潛意 識的,所以它們也可能是矛盾的。這種幻 想有一部分是來自小男孩和母親相處的經 驗,而部份來自於想破壞「壞」乳房而合 併「好」乳房的普遍傾向。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使患者在退行中重建早年的客体关系,使 内化的坏客体得以外化、修正。
几个防御机制
• 投射: 婴儿把自己的某种感受“强加”或“转嫁”
•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6)
•克莱因强调生命早期的4到6个月的重
要性。她认为,婴儿生命的开始并不 是空白的,而是带有减轻焦虑的遗传 倾向,而婴儿的这些焦虑则来自经验 到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两股力量的冲 突。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7)
• 克莱因的基本假设是: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就
有一种丰富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 本能的精神象征,它不同于意识层面的幻想。 •克莱因认为初生婴儿潜意识层面具有“好”的 “和”坏的形象。 •例如:一个饱满的胃就是好的,空腹就是坏的。 婴儿吸吮着指头睡着了,这意味着,她幻想 着她正拥有着母亲的好的乳房的形象。 饥饿的婴儿哭泣、踢腿,她幻想着在抗议、 在破坏坏的乳房。
关于超我的新理论
•克莱因所说的超我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有三大
不同: 1、超我在很早时便出现; 2、超我不是恋母情结的衍生物; 3、年幼儿童的超我比年长儿童的超我更严重。
•克莱因认为,恋母情结发生的年龄比弗洛伊德所
说的要早。她认为,恋母情结开始于出生后的几 个月,到三、四岁至最高峰。
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
• 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内化客体所造成的沮丧、
焦虑,鼓励病人重新经验早期的情感与幻想,并 在治疗过程中指出幻想和现实、意识和潜意识的 不同。也让病人表达他们的正性的和负性的移情。 让病人明白潜意识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的。 一旦这种领悟产生了,就会减少内在客体对病人 的干扰、减少焦虑,或者把内心世界的客体干扰 投射到外在世界去。 内化新的客体(足够好的母亲,“容纳性环境”)
客体关系-

恰当地克服女性特质,成为异性恋的障碍
早期的俄狄浦斯冲突
• 始于女性特质-由认同母亲,转向欲望一个 好阳具->异性恋基础
• 早期:施虐; • 晚期:爱;修复 • 在男性心态中,认同父亲,欲望母亲,结
性欲发展
• 经典-俄期3-5岁;6岁时达到顶点 • 克莱因观察:2岁半儿童,俄期的幻想和焦虑 • 前阳具期,俄期出现在5-6个月 • 最大施虐欲期,施虐和仇恨的情绪中 • 前口欲期 • 后口欲期-乳房施虐关系开始 • 尿道,肛门施虐加入,将排泄物放入母亲体内 • 断奶前后达到高峰,断乳创伤激起 • 和抑郁性位态相联系,爱恨中形成 • 始于婴儿转向第二客体(父亲) • 母亲是是俄期愿望的重要诱因 • 知觉到完整父母,爱与攻击, • 修复的愿望,性愿望成为媒介 • 男孩保存母亲,给予她婴儿,认同父亲;女孩寻求对内部母亲的修复
全建立的程度->个体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自我和超我
• 婴儿诞生之初,就存在一个基本的自我,也存在一个原始的本能生命; 本我和自我是是同一心理结构的不同方面。
• 原发性的自我:本能驱动自我指向客体;在幻想和现实中,形成原始 的客体关系。
• 与部分客体-乳房的关系,对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 用。
• 发现抑郁状态(depressive position)发展的至关重要的 地位.
• 发现焦虑和抑郁状态之前在偏执——分裂样状态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中的运作机制,
• 发现精神分裂症这一组疾病的固着点
• 最后发现早期口腔嫉妒(oral envy)及其对早期心理发育 过程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

師 生
good 子女
互 動 內化
(±)self (恆常) ± 恆常)
愛 失愛 愛 失愛 Good me 分裂 Bad me
self Self-object
分裂
bad object
分裂
good bad
(±)object (恆 ±
常)
父母
Good object 分裂 Bad object 統整/分裂 統整 分裂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一、前言
1.客體關係理論( 1.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客體關係理論 ORT)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 Theory, ORT)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 理論,也是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 理論,也是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 2.ORT在臨床上的應用: 2.ORT在臨床上的應用: 在臨床上的應用 (1)性格偏差的病理解析 (1)性格偏差的病理解析 (2)人際困擾診斷與治療 (2)人際困擾診斷與治療 (3)親密關係危機諮詢與諮商 (3)親密關係危機諮詢與諮商
例如:一個飽滿的胃就是「 」,空腹就 例如:一個飽滿的胃就是「好」,空腹就 是「壞」。 □當嬰兒吸著指頭睡著了 →他們在幻想 著在他們自己的內心裡正擁有母親的「 著在他們自己的內心裡正擁有母親的「好」 乳房的形象。 乳房的形象。 當飢餓的嬰兒會哭、 □當飢餓的嬰兒會哭、踢腿 →他們正幻 想著在抗議、在破壞「 乳房。 想著在抗議、在破壞「壞」乳房。
(1)妄想分裂狀態 妄想分裂狀態
□在生命最早的幾個月,嬰兒開始與好 在生命最早的幾個月, 乳房和壞乳房接觸。 乳房和壞乳房接觸。這些滿足和挫敗的 交替經驗使得存在於嬰兒世界中非常脆 弱的自我(ego)感受到威脅。 (ego)感受到威脅 弱的自我(ego)感受到威脅。 嬰兒天生毀壞性的衝動(死亡本能) □嬰兒天生毀壞性的衝動(死亡本能) 使他們產生了藉由咬、 使他們產生了藉由咬、撕裂和毀滅的方 式來破壞乳房的幻想。 式來破壞乳房的幻想。
心理辅导理论——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梅兰妮·克莱因1、生活简介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
梅兰妮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
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
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梅兰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5岁。
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姊妹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长大以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
伊曼纽尔比她大5岁,很有天赋,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
克莱因14岁时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辅导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维也纳预备高中, 17岁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
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
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
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对她来讲,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
梅兰妮·克莱因是与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她在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便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
为了对这一新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她接受了弗洛伊德最出色的弟子之一桑多尔·费伦兹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
在分析进行到某一阶段时,费伦兹建议她考虑将精神分析技术应用到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去。
客体关系心理学

• 亚伯拉罕邀请其到柏林,1925年,亚伯拉 罕英年早逝 • 1926年,克莱因应琼斯邀请,移居英格兰。 琼斯的兴趣部分在于让她做自己孩子们的 分析师。在那里直到自己1960年去世
• 20世纪20年代,克莱因和安娜产生分歧, 将精神分析分裂为伦敦学派和维也纳学派。 • 分歧的原因:关于分析儿童的技术性问题
案例分析
最后汤姆的耐性日渐消失,常会为此而大 发雷霆。有时,贝蒂娜说她丈夫指责她的 行为像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她通常在痛哭 流涕的谈话之后,承诺要有所改变,但是 最终她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中。这个问题 就要影响到他们的婚姻了,或许是迫于现 实,贝蒂娜决定要寻求帮助。
权力性投射性认同
基本特征:在他人身上诱导出软弱感和无助感。 “完全照我说的去做。” “服从我的领导。” “就这样做。” “遵从我的指示。”
• 上述的三段描述大体概括了人际关系的三 种典型状况 • A.安全依恋型 56% • B.回避型 25% • C.焦虑——矛盾型 19%
客体关系心理学
• 如果你憎恨某人,你必定憎恨他身上属于 你自己的某部分。与我们自身无关的部分, 不会烦扰我们。
——赫尔曼 黑塞
客体关系理论
• • • • 基本概念 发展背景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1)强调关系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力比多的转变: • 力比多并非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 • 人类经验中的基本动力不是追求满足和降 低紧张,并利用他人作为达到此目的的手 段;相反,与人的联系本身就是目的
• 对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关注与个人是否 有可取之处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 • 被人爱和被人接纳的问题是所有客体关系 所普遍深入的部分,无关乎身体上是否被 真的抛弃 • 儿童和成人都非常关心自己是否被人接纳
四种基本的投射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课件ppt

开发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的原则和观点,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智商。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客体 关系理论的异同,以探讨 该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案例四:社交关系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社交关系中的应用,强调个体在社交 场合中的情感连结和互动模式。
详细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个体 在社交环境中的情感需求和互动模式。通过分析社交 场合中的客体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社交技巧、 人际关系建立以及自我认同。例如,对于存在社交焦 虑或人际关系困扰的个体,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可以帮 助其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需求和情感连 结,从而改善社交能力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04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强调儿童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心理发 展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主要关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例如,对于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儿童,治疗师会探究其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
03
学会调节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认知与客体的关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认知与客体关系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

问小孩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幼儿园的孩子回答:做 老师。为什么?做老师想让谁做班长,谁就做班长。 孩子的权力欲望一般是来自家庭的。父母表达“没有我, 就没有你,你就活不下去”,孩子就会配合父母表达自己 的无能。15、16岁的孩子,妈妈给孩子夹菜。孩子的权力 被剥夺了。父母剥夺了孩子很多权利。 孩子把其它的人看的比父母更重要,这是孩子摆脱父母的 表现。 父母内心嫉妒咨询师、老师,“咨询师比父母更重要”、 “老师说一句比家长说一百句都重要”表达了父母不愿意 孩子离开,想控制在自己权力之中。
10
11
12
玛栺丼特·马勒
(MargaretMahler,1897—1985 )是匈牙利 裔的精神分析学家,于 1938年移民美国。 1975年,她与安妮•伯栺(Anni·Bergman)、 弗雷德•派因(Fred Pine )合作出版了《人类 婴儿的心理诞生》。书中观点的提出是基 于对儿童的直接观察的结果,这本书因此 在精神分析领域影响很 大。马勒将科学方 法应用于临床理论中从前没有精神分析学 家愿意做。
依 赖 性 投 射 认 同
24
权利性投射认同
争论停止后,咨询师说:谁对 谁错无所谓,我们争论中,谁 更想赢?这样的停止,容易迚 入人栺的深层。这时候,来访 者会突然停止后,流泪(不要 急于递纸巾,安慰,停留一会 儿),然后说话:“我从小就 被要求优秀,否则父母就不要 我了”。这个个案是辩论赛的 优秀选手,无理搅三分,必须 表现优秀。 说什么,就是争论,想赢,就 是在争夺的权力。
15
16
17
18
19
认同分裂
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开始于儿 童期,延伸至整个成人期,或 许还可以被认为是伴随成人一 生的发展阶段。
米德:象征性互动,主栺 “我”、宾栺“我”想象分裂、 自体分裂影响一生;认同分裂 伴随一生。
梅兰妮克莱恩的理论概述

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
梅兰妮19岁时定婚,因而打断了学医的计划。只用了两年
时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人文科学。21岁结婚,育有两子一 女。但她对于自己的婚姻和生活并不满意。1910年梅兰妮
全家定居布达佩斯,她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在
那里她不仅找到了向往已久的学术友谊,而且更为重要的 是,在那里她第一次读到弗洛伊德的著作《释 梦》,并 由此激发了她对于精神分析长达一生的兴趣和追求。
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
《论某些分裂机制》(1946) 她把分裂机制与偏 执状态联系了起来,提出偏执一分裂样状态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概念。同时在认同、投 射和内投等观点的基础上,克莱恩形成了 “投 射性认同”概念。
克莱恩生平和学术历程
从1947一1960年这13年的时间,是克莱恩对其理论的思考、 深化和整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克莱恩试图从心理玄学的 高度来阐明挫折和满足的内部决定论,这些观点集中在 《嫉妒与感恩》一书中(1957)。
第一口欲期是吮吸阶段,它是前矛盾性的:婴儿的目标是 吮吸,既没有爱也没有恨。 第二口欲期,儿童与乳房的关系处于一种矛盾的方式,儿 童希望咬住它并吞没它
亚伯拉罕对克莱恩的影响
第一肛欲期是逐出性的和施虐欲的:第二口欲期的施虐欲 紧随其后,而被吞没的客体变成粪便被排出。
第二肛欲期是保持性和控制性的。在这一阶段开始关注客 体的出现,尽管客体—大便仍被施虐性地控制着,但还有 保存它的愿望。
克莱恩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克莱因还区分了“好客体”(god object)与“坏客体”(b ad object),部分客体(part object)和整体客体(whole object)。 以部分客体“母亲的乳房”为例,如果它能满足婴儿的需 要,自我投射给它的是力比多冲动,它就是好客体,如果 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自我向它投射破坏性冲动,它就是 坏客体。
克莱因费尔贝恩马勒的客体关系理论

包头医学院 贾利波
什么是客体?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指的是人类客 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Freud的理论 中,客体是原欲驱动(libido drive)的目标。可 可以是人,物和概念。 克莱因发现与儿童用来控制情欲冲动的能量相比, 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来建构他们的人际关系世界。 因此她声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 而是更多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重要情感所左右。 对克莱因来说,这些人物的内在表象,也就是她所 称的儿童的“内在客体世界”是构成心理的素材, 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
在婴儿期依赖阶段,儿童从心理上与主要抚养者融为 一体。 在成熟阶段,关系的显著特点是成熟和交换,在这样 的关系中,儿童和母亲不仅可以觉察到彼此的差异, 并且可以觉察到成为他们互动基础的健康的依赖。费 尔贝恩认为,正是对相互依赖的认知,以及忍受差异 的能力,显示了成熟的特征。 过渡阶段,个体从早期关系的单向依赖中脱离出来, 转向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关系,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 围绕着这些转变。那些无法成功完成这些转变的个体 容易患精神疾病,在费尔贝恩看来,神经症的产生是 因为个体无法或不愿意放弃婴儿般的依赖情结所引起 的。 费尔贝恩的分裂概念。
“抑郁状态”(depressive position)开始于婴儿 出生后第一年的第二季度,并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 开始。在这一时期,婴儿的心理快速发展,分裂过 程也是逆转的,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被婴儿接 受。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婴儿开始觉察到来自同一 个人的好的和坏的情感流动。 婴儿主观上体验到自己带给母亲的痛苦,并同时为 此感到难过,意味着婴儿已经开始发展共情 (empathy)的能力。 较之“偏执-分裂状态”,“抑郁状态”是婴儿朝 着成熟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整合2.取代3. 补偿
心理学知名学说:克莱因客体关系学说投射概念论认同与接纳情结生死本能

心理学知名学说:克莱因客体关系学说投射概念论认同与接纳情结生死本能通过投射,对这些内在迫害者进行再次外化(re-externalize)。
这个过程让孩子的自我既要防备外来的迫害者,又要防备内在的迫害者。
克莱因把这个过程和成年人精神病过程相比较,提出孩子此时的状态是一种婴儿的精神病性焦虑状态,本质上是偏执狂的,她称为偏执-妄想态(the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内在的防御被调动起来对抗不能被外化的死本能的残余。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以婴儿自我过多的紧张为结果,被感知为焦虑,尤其是和死本能有关的。
而且造成了本能层面的分化,自我的一部份反抗另外一部份。
这些早期的防御形成了早期的婴儿的超我。
心理学知名学说:克莱因客体关系学说核心提示:在克莱因提出投射性认同前,有一个比较长的学术准备期,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的克莱因在精神分析界还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
在克莱因提出投射性认同前,有一个比较长的学术准备期,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的克莱因在精神分析界还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
一开始她的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投射这个概念上。
1929年的时候,她追随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中的观念,提出在生命的早年死本能就开始起作用,死本能和利比多相反,又受到生本能的束缚。
为了逃避被自己的内在的摧毁欲望摧毁,机体的自恋或者自我指向的利比多强迫毁灭冲动向外或并且指向外在客体。
与此同时,内在的防御被调动起来对抗不能被外化的死本能的残余。
这个过程的结果是以婴儿自我过多的紧张为结果,被感知为焦虑,尤其是和死本能有关的。
而且造成了本能层面的分化,自我的一部份反抗另外一部份。
这些早期的防御形成了早期的婴儿的超我。
当孩子对他们毁灭性冲动指向的客体做出他最早期的口欲期内投,超我的形式便发生进化。
那些投射出去的施虐冲动被再次内化,以便于孩子能够控制来自真实客体或来自内在超我的难以想象的残酷的攻击。
这个内投和内化的结果的时产生焦虑,而焦虑又提高了孩子的施虐性和摧毁充满敌意的客体的愿望,并且能够通过这个过程躲开来自客体的攻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内在客体,心理表象。和他人[属于这些人物 (地方、东西)]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 觉或记忆。 • 感觉及情感都有其客体 • 人类的驱力都有其客体做对象。
2、自体
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自 体可以被了解为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机能, 是一个更高级别整合的一较宽广的组织。 一束恒常流动的知觉,一个人和这个人所有的一 切。 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 表象。虽然客体有时是一个外在的人物、地方、 东西,有时是一个内在的影像,但自体所指的总 是一个内在影像。 外在观察者所看到的某个人并不是自体,而只是 一个人。自体是私密的。 自体影像不一定是要看得见的。他们也可以是动 觉的,这和深部肌肉感觉有关。
客体关系单元包括一个自体表象,一个内 在客体,两者间由一个驱力或一种情感(爱 或恨、饥饿或饱足)连接着。当客体关系单 元中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候, 就称之为自体-客体。共生是最初始也是最彻 底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其他的自体客体皆由 此逐渐发展。共生在习惯上被描述成和愉悦 的情感有关,如爱或狂喜,至于其他的融合 状态则可能令人感到困惑或畏惧。
• 婴儿的内在世界是一个幻想的世界。 • 幻想是肉体本能与冲动的想象性再现, 也是婴儿对强烈驱力及感受的主动响应。 • 饥饿的婴儿可藉由幻觉到乳房的感觉与 奶汁的味道来暂时控制它的饥饿。
• 婴儿在这个阶段是无法区分现实与它自 己的幻想生命。 • 因此,它所感受到的每一个不舒服与挫 败就好像是被一个敌人攻击。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精神分析发展:从三到一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冲突。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自 体—客体” 单元。 • 自体心理学的一人主体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联接重融。 • 后现代的互动建构:平等对话及共构人生。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基于心理动机的人格发展理论。
它声称人类行为的力量来自于对物体的追求。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人际关系的,侧重于环境的影响。
我相信真正影响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早期关系。
这个理论探讨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结构和个体成长。
从出生到3岁,人格发展的焦点从俄狄浦斯情结转向俄狄浦斯情结。
介绍弗洛伊德用了“客体”这个词。
对于婴儿来说,“物体”一词指的是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
对于儿童来说,术语“object”可以与“other”互换。
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决定了个人之间当前的互动,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客体关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模式。
客体是与自我相对应的概念。
对象是指被爱或恨的人、地方、事物或幻想,包括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
外部对象是指真实的人、地方和事物,而内部对象是指心理表征,即与对象有关的图像、思想、幻想、情绪或记忆。
自我也是一种心理表征,是指一种内在形象,本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
此外,人们会寻找与过去建立的关系模式相匹配的关系。
例如,那些过于依赖和孤僻的人可能会重复他们第一次学走路时与母亲建立的关系。
[1]理论渊源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心理分析的先驱。
人们认为,儿童天生就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原始冲动、谋杀和自杀。
任何内在的动力和本能都与物体有关。
新生婴儿只能根据他们所体验到的对象的质量来表示对象。
在这个时候,他所经历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特征,所以被称为部分物体。
本能和动力支配着婴儿的内心世界。
提出客体关系的内在驱动力或本能形式。
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源于死亡的本能。
当一个物体使婴儿感到恐惧和焦虑时,他想控制甚至摧毁这个物体,以防止报复或毁灭。
他将运用投射、内向、分裂、理想化和贬值、身份投射等心理机制。
客体关系概览

Heinz Kohut
科胡特
1913.5.3—1981.10.8
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 《自体的分析》与《自体的重建》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1964-65) 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荣誉十字勋章,与辛辛那提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 《自体的分析》是自体心理学发展旅程的开始
Kohut’s theory
科胡特的理论
Mahler’s theory
玛勒的理论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阶段
Mahler’s theory
玛勒的理论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阶段
Mahler’s theory
玛勒的理论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阶段
Mahler’s theory
玛勒的理论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阶段
分化
偏执-分裂态 抑郁态 毁灭性的幻想-死亡本能
W.R.D.Fairbairn
费尔贝恩
1889-1964
英国心理学家 在爱丁堡开始其毕生的精神分析研究 认为自我分为三部分即力比多自我、反力比多自我和中心自我
分别与本我、超我和自我相对应
Fairbairn’s theory
费尔贝恩的理论
婴儿的依赖阶段 原始认同
自体:精神世界核心的组织力量 自恋需要:健康的全能感 完美的母亲:联系的健康需要 自体客体:重要他人 镜像移情:咨询师欣赏他 理想化移情:咨询师完美
Michael B生于布达佩斯 他对医学的兴趣来自父亲(医生)的工作 在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那开始学习精神分析并进行精神分析师的训练 布达佩斯精神分析学院的院长, 精神分析公立医院任院长
“作为精神分析师的开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