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学生心灵,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以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好学生的首要标准要恭恭敬敬地地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折不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授”与“受”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亲近的接触和亲密的交流,彼此心灵的封闭、情感的隔阂是可想而知的。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是“你--我”式的平等交往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们喜欢老师,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那么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沟通上保持零距离,从而使其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呢?我认为它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同感
同感不是同情,是设身处地的,想体验自己精神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同感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除教师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与学生共情,有同理心。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曾经有个学生考试得了第一名,欢天喜地的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这次考试的了第一名。”我漫不经心的随口回答:“你取得了第一名,真是了不起!但你以后可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争取再考第一。知道吗?”孩子一下子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地走了。我一惊,细细思之才明白:今天,孩子因为自己取得的好成绩而高兴万分,跑来与我一起分享,而我却担心他会骄傲,劝诫他在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我的“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在学生看来,恰是不信任他的表现。他是如此高兴地来,却被我不信任的一瓢冷水浇得沮丧万分。如果我
这样说:“真了不起!取得了第一名很高兴吧!恭喜你,老师也很高兴。看来你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咱们继续加油!”孩子或许会因为我的高兴而更加有成就感,更加有自信心,从而形成继续向上的动力,那么,我还需要担心吗?
二、真诚
摘掉面具,袒露真诚。教师要以真诚的言语、行动和情感,叩开学生的心门。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一等”。若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目光。因此,教育必须站在理解与对话的平台上,教师坦诚地面对学生,开诚公布的、直截了当的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的将自己的感受、经验和行为亮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情感,学生就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这里不妨引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自由散漫、上课睡觉、作业敷衍的学生,在一次与家长、班主任的三人会谈之后,竟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一次聚会上,班主任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他说:那天,我看见您流泪了。原来,当班主任了解到他家的境况后,深深地被触动了,眼底不禁闪动着泪花。这一切,都被敏感又好强的他看在眼里。在班主任与他的一次长谈后,他决定振作起来。是老师,用真诚架起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老师,用真诚架起了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
由此可见,教师要爱憎分明,敢于剖析自己,表露自己的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对学生的优缺点,选用恰当的语言指出,并学会与学生同悲共乐,用真诚感动学生。有教师真诚的付出,必能换取学生真诚的回报,与学生之间达到情感层面的互动,在情感互动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沟通与交换。
三、尊重
杜威说过:“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作深刻的冲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儿童的自尊心像含羞草,像花朵上的露珠,我们应慎之又慎的对待。
尤其是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着不良历史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学生。当恩格尔老师通知爱迪生的家长把他领回去,并对爱迪生的母亲说:“他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根本不值得一教时;当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他的父亲以为他是一个弱智儿童,而他的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时;当邱吉尔上小学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品德评语很糟糕时;当华罗庚的母亲逢人就说:“我们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啊,怎么生了这么个呆子”时;谁又能想象得到,这些所谓的特殊学习障碍者,这些顽皮捣蛋的“坏孩子”们,长大后竟成为我们尊敬的大科学家和大政治家。这不正是陶行知先生谆谆告诫我们的“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吗?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对那些做作业不主动的学生不是大批特批,而是在布置作业时这样讲,我原来想留五道作业题,但考虑到你们的心情,我就留三道题好了。(实际上他只想留三道),学生一听,马上说:老师,您还是留五道吧。老师说,那好吧,我留五道,如果你做三道,也算你完成作业。结果全班大部分同学做完了五道题。事后,老师大加表扬,这更加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做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四、宽容
宽容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一种教育的层次,是一种无私的接纳。爱因斯坦曾说过: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种于事业、于孩子们的诚挚和热爱。教师的“宽容”乃是对学生自尊的一种保护,是一种高屋建瓴、海纳百川的宽厚与远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宽容,才能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地改正错误!
有一天,我非常生气地批评了一位女同学:“我反复强调作业要独立、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你就是没有一次做到。现在居然抄别人的作业来敷衍我。你欺骗老师就是欺骗你自己。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今天必须讲清楚……”尽管我气愤填膺,苦口婆心的讲了半天,学生就是两眼紧盯着墙壁,一言不发。我气急败坏的离开后,另一位老教师取过作业本,翻开一看,一排排娟秀的小字整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