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全)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 期末复习 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重要知识点总结非图形分析、计算知识点【第一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2、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1种——劳动力 (2)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完全同质的(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商品和劳动市场完全竞争 (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费用交易(8)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9)两国生产相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3、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4、绝对优势理论的积极意义(1)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2)主张政府应鼓励经济自由主义,减少对经济的干预(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1)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如何决定(2)理论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合(3)适用范围比较局限二、比较优势理论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2、理论的前提假设(1)生产要素只有一种——劳动力。

(2)任何一国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禀赋水平,并且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4)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6)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商品和劳务市场完全竞争(8)经济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运行 (9)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10)虽然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都是既定的(11)政府对于经济活动不施加任何干预3、理论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国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的都要高,因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

但只要成本的差异程度不同,各国即可找到本国的比较优势。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一、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3.消费的替代品和互补品4.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5.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6.汇率和汇率制度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职能和作用二、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和贸易自由化2.配额的效果和操作方式3.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出口补贴和国际补贴政策的影响5.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的经济福利效果比较三、国际货币体系1.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区别和优劣势2.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3.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力4.汇率政策和汇率管理工具5.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货币联盟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四、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和原因2.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和特点3.跨国公司(MNCs)的发展和作用4.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5.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和控制措施五、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1.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效果3.创新和技术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跨国公司和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六、国际贸易与发展经济学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比较和选择3.资源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4.贫穷陷阱的原因和克服方式5.经济增长和贸易自由化对发展经济的影响以上是一些国际经济学的期末复习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此外,国际经济学还涉及到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内容,建议你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也进行深入了解。

祝你取得好成绩!。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重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概念第2章完全专业化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国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情况。

机会成本不变是指每增加1单位某种产品数量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收益是指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的提高国民经济福利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结果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边际成本递增是指随着产量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上升重商主义1. 金银货币等于财富(1)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财富,而国际贸易可以增加一国财富;(2)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因为国际财富不会增加2. 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1)通过控制行业生产和劳动力来管理经济活动;(2)推行低工资政策以降低产品成本3. 用武力开拓国际市场部分专业化是指贸易使得每个国家部分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生产。

价格流转学说绝对优势原理两国之间之所以发生贸易,其基础在于两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比较优势原理是指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则仍然具有分工的可能。

其中,优势国可以集中资源生产优势大的产品,劣势国可以集中资源生产劣势小的产品,通过国际交换可以使双方受益。

专业化的生产收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得自交易的利益,二是得自分工的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各种不同组合。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它决定了比较利益的分配。

贸易三角形一国的贸易三角形表明了其出口、进口和贸易条件,在一个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世界中,一个国家的贸易三角形和另一个国家的相同,一个国家的出口等于另一个国家的进口,并且有相同的贸易条件。

国际经济学_期末考试重点简答题汇总

国际经济学_期末考试重点简答题汇总

1.亚当。

斯密的国际贸易观点与重商主义的观点有何区别?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虽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但是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由于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国家的贸易收益来自其贸易伙伴的牺牲,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同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因此,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但是亚当斯密则认为世界经济这块蛋糕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提倡自由贸易,国际贸易允许各国之间进行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那么各个国家可以集中生产他们能生产的成本最低的商品,就能提高各国国内生产率的一般水平,并增加世界产出。

2.举出一个数字的例子,说明生产两种商品都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还能在其中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定美国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瓶酒或40码布,而英国工人只能生产20瓶酒或10码布。

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由于美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效率都高于英国,因此无法进行互利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但是由于美国产布的效率是英国的四倍,而产酒的效率仅为英国的两倍,因此,美国在布的生产上比在酒的生产上更具有绝对优势,英国在酒的生产上比在布的生产上绝对劣势更小。

所以美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布.3.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世界贸易的模式只能由供给条件决定。

请解释。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及认为在每个国家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并且一种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只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数量。

所以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相对产品价格仅由供给因素决定,需求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

4.比较成本的概念如何与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不同形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怎样导致不同的机会成本。

ﻩ因为李嘉图的理论严格依赖于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劳动被假设为唯一的投入要素,而在实际中,劳动只是若干投入因素中的一种,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后,现代贸易理论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解释比较优势.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是当所有投入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都得到有效利用时,一个国家所能生产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①.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1)关于财富的定义(2)关于国家干预(3)关于持续地保持贸易顺差的意义②.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运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③.绝对成本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2.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①.不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决定,也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的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

③绝对成本的适用范围有限。

3.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 < bx∕bY (ax、aY、bx、bY为单位生产成本)ax∕aY﹥bx∕bY (ax、aY、bx、bY为劳动生产率)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就具有比较优势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A国:机会成本=∣dY/dX∣=∣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aX/aY (为一常数)同理B国:机会成本=bX/bY如果aX/aY <bX/bY,则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5.A、B两国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生产由于机会成本不变,两国会实现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A国专业化生产X, B国专业化生产Y。

6.贸易后的一般均衡: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A国贸易三角形为△DA′CA, B国贸易三角形为△FBCB.7.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一)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使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比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它说明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凭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受益。

这种理论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直到今天,比较优势理论对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1)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使得比较成本说的适用程度受到了限制。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不存在的五个假设前提: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以上五个条件任意一个不存在,国际贸易都可能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有:1.生产技术差异;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3.需求方面的差异;4.规模收益递增;5.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均衡点: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均衡消费点: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相对价格线的切点。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存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贸易基础:技术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贸易结构:出口绝对(比较)优势产品,进口绝对(比较)劣势产品。

贸易利益: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比较: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概念比较:绝对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生产成本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比较优势指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比他国的机会成本更低或相对劳动生产率更高。

判断标准:1)生产成本法:若有2)劳动生产率法:若有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1)机会成本法:若有2)相对劳动生产率法:若有则: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第二节H-O理论假设前提:1、相同部门、技术;2、需求相同;3、不存在规模经济;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要素禀赋不变);6、两国中:A国是资本丰裕国,B国是劳动丰裕国。

7、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不能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并且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的全部内容。

NO。

1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核心:金银财富论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二、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

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5.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共同决定,是一国过剩供 给曲线与另一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相 对价格水平,并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水平之间。 6.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 (1)贸易利益通过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 效用水平来衡量,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 前的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位置就越偏上,贸易利益也就越大。注意:贸易 虽能改善一国总体福利,但并不意味着国内每个 国民都能从中受益。 (2)交换(消费)利益、专业化(生产)利益 7.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两国相对价格 一致的充分必要条件)
第八章 国际贸易壁垒与出口促进
1.进口关税:小国、大国 (1)局部均衡分析(重点):生产扭曲、消费扭曲含义 (2)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理解关税负担、有效保护与关税结构 2 2.进口配额:小国局部均衡分析 许可证分配方式的不同对进口配额实施国的福利影响 3.出口补贴:小国、大国局部均衡分析 大国福利损失要大于小国 4.商品倾销 (1)倾销及其判断依据 (2)长期性倾销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十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1.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特定优势、交易 内部化、区位优势(重点)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重点) 2.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出口、直接投资、 对外发放许可证 企业海外扩张过程(同技术国际转移的周 期理论) 3.跨国公司的经济效应(了解)
第十五章 国际收支调整
理解四种国际收支调整方法的含义 1.弹性论(重点) (1)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B= PX·X — e ·PM*·M 不确定,由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决定。 (2)马歇尔—勒纳条件 (3)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J曲线的含义及原因 2.吸收论 (1)基本原理:B=Y-A 充分就业与非充分就业时 改善国际收支的方法。 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 (2)d(B)=dY—dA=(1-a)dY-dA0>0时,货币贬 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 货币贬值的收入效应和吸收效应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第⼀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的⼀、国际贸易的概念:⼴义与狭义;价格差;⼆、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价格机制;三、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1、国际贸易纯理论2、国际贸易政策理论3、国际贸易实务第⼆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法与模型框架⼀、国际贸易研究⽅法的特点(⼀)假定不存在货币,只有物物交易(⼆)分析框架:2国家x2产品x2要素(三)分析⽅法:⼀般均衡分析⽅法为主,局部均衡分析⽅法为辅(四)静态或⽐较静态为主,很少使⽤动态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分析⼯具I、⼀般均衡(总体均衡)分析⽅法(⼀)⽣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消费者偏好与社会⽆差异曲线II、局部均衡分析⽅法:对单个商品均衡的分析三、封闭条件下的⼀般均衡:理解分析过程即可(⼀)⼀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般均衡推导局部均衡: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三)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四、开放条件下的⼀般均衡(⼀)⼀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1、开放条件下的⼀般均衡条件2、开放条件下的⼀般均衡模型:重点。

(⼆)国际均衡价格(局部均衡⽅法)1、均衡价格决定的局部均衡模型2、均衡价格与两国收益分配的差别;3、⼤国与⼩国利益的分配--⼤国的曲线平缓;⼩国陡峭;五、贸易利益(⼀)贸易利益的衡量1、⼀般均衡模型:有贸易时社会⽆差异曲线的效⽤⾼;且实现了⽣产可能性曲线外C点的消费;2、贸易前后价格差距与贸易利益⼤⼩;3、贸易条件:TOT= Px w/Py w4、贸易利益与国内利益的再分配;(⼆)贸易利益的分解1、交换所得:价格发⽣变化,⽴刻进⾏交易并得到的收益;2、专业化所得(分⼯所得):⽣产进⾏调整得到的利益;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1、两国不存在贸易的5个条件⼆、国际贸易的起因第⼆章古典贸易理论:⽐较优势理论第⼀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1、重商主义盛⾏的历史时期:15~18世纪2、重商主义的财富观:⾦银货币是财富;如何增加财富?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奖出限⼊”4、为什么被称为“重商主义”(流通领域)5、重商主义的局限:(1)国际贸易是“零和游戏”;(2)政府对贸易的过度⼲预;⼆、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1、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渊源:法国的“重农主义”2、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及其贸易观(1)财富观:商品与服务是财富;(2)分⼯的重要性:分⼯能够提⾼效率;从个⼈分⼯到社会分⼯、国际分⼯;(3)国际分⼯与⾃由贸易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概念与分⼯原则4、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三、李嘉图的完善和发展第⼆节劳动⽣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模型的基本结构⼆、绝对优势与⽐较优势1、绝对优势(1)衡量与计算(2)分⼯原则与贸易(3)绝对优势原理的局限2、⽐较优势(1)衡量与计算(2)分⼯原则与贸易3、以绝对优势进⾏分⼯的结果(1)贸易前A国和B国各⾃的X和Y的相对价格;(2)分⼯与贸易的模式(3)交换的价格区间(4)若各国劳动总量不变,各国各⾃放弃1单位劣势产品⽣产的后果:世界总产量的变化;各国消费数量的变化(对⽐贸易前后);(P44)(5)进⼝1单位产品可以节约劳动的数量;(6)间接⽣产的效率⽐直接⽣产要⾼:1单位劳动⽣产优势产品(然后交换劣势产品)与直接⽣产劣势产品的⽐较。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名词释义1、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一国的某一个产业或企业规模比较大时,相互在技术的影响和减少成本方法的影响上比较容易推广和传播,致使在同样单位要素投入下,得到更多的产出。

2.悲惨增长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的恶化,当一国的出口因生产要素的增加而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没有增加,而是减少。

3、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产业内部差异产品甚至是非差异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

4.要素禀赋,即要素丰富度,是指由于不同国家的要素稀缺程度不同,可用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较低。

5、倾销,是指某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的价格或成本向另一国抛售商品的一种市场行为。

6.根据H-O理论,当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存量确定时,一个国家将更密集地生产和出口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并更密集地进口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7、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8.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付款与愿意接受的最低总付款之间的差额。

9、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10.贸易条件,又称贸易平价,即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即一单位出口商品可以兑换多少进口商品。

11、罗伯斯基定理,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

12.要素密度反转:同一种商品在劳动密集型国家被表示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被表示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种现象被称为因子密度反转。

13、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14.贸易转移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取代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导致贸易转移。

大一上学期末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速查

大一上学期末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速查

大一上学期末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速查在大一上学期末,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点的速查,帮助学生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

一、国际贸易
1. 贸易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同质产品贸易理论
2. 贸易壁垒
- 关税
- 非关税壁垒
- 进口配额
- 出口补贴
3. 贸易组织
- 世界贸易组织(WTO)
- 自由贸易区
- 关税同盟
二、汇率和汇兑
1. 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制度 - 浮动汇率制度2. 汇率决定
- 货币供给与需求 - 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投资流动3. 汇率风险管理
- 头寸管理
- 期权合约
- 远期外汇合约
三、国际经济政策
1. 贸易政策
- 自由贸易政策 - 保护主义政策 - 关税调整政策
2. 汇率政策
- 固定汇率政策
- 浮动汇率政策
- 货币干预政策
3. 资本流动政策
- 自由资本流动政策
- 资本管制政策
四、国际货币体系
1. 黄金标准
2. 布雷顿森林体系
3.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五、国际经济关系
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经济合作与援助
- 跨国公司投资
- 农产品贸易问题
2. 国际经济危机
- 2008年金融危机
- 亚洲金融危机
- 欧债危机
六、国际经济发展
1. 收入差距与发展
2. 工业化与城市化
3. 全球化趋势与挑战
以上内容涵盖了国际经济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点,希望能够帮助大一上学期末需要复习的同学们。

祝大家考试顺利!。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
❖ 边际替代率(MRS): X和Y的消费边际替代率(MRS) 是指一国为增加一单位X消费而所放弃一定数量的 Y.消费组合仍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边际替代率可 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上消费点的(绝对)斜率来表示。
❖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 加一单位某要素时必须减少的另一要素的投入量。
❖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 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 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 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 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 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 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第五章考点
❖重叠需求理论
消费者行为假设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产品周期理论
初始期(introduction) 成长期(growth) 成熟期(maturity)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
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 的。
H-O定理
❖开放后,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 因此,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 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 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 决定。
H-O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要素禀 赋决定的。一国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 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 品。 劳动丰裕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 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国家出口资本 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各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比另一个国家高,那么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进一步。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它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从而实现贸易利益。

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解释了贸易模式的变化。

产品通常会经历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生产和贸易的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5、规模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两国在要素禀赋和技术方面完全相同,但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国仍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获得利益。

二、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关税是一国政府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收。

关税可以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等多种类型。

关税的经济效应包括价格效应、消费效应、生产效应、贸易效应和财政收入效应等。

2、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这些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往往比关税更加复杂和隐蔽。

3、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包括幼稚产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论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贸易保护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如降低经济效率、引发贸易摩擦等。

三、国际金融1、外汇与汇率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全)

一:简答题1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答: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按照斯密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在交换伙伴中处于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存在国际贸易,但二者都不是事实。

所以这个理论不具备普遍性。

2 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答:若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等,甲过在所有产品上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相反,处于绝对优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一样,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之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需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相对本国之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自由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

3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答: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4)还存在着雷布津斯基定理和斯托尔波—萨缪尔森定理。

前者说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生产结构的影响,后者的内容主要是解释收入变化的4试画出J曲线并说明其含义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要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

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后改善,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也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这些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的作用难于即刻到位。

5试画出贫困增长的图形并简要说明答:当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的时候,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向外移动到A,贸易1出口也因此扩大,但是出口结构并没有改变,世界价格线在出口迅速扩大之后发生变化,从TW 移动到TE 1,斜率发生了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但是价格下降,总体福利下降,即消费点由C 点下降到C 1点。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1.国际贸易理论
a.绝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b.相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
d.赫克歇尔-奥林斯模型
e.所得分配理论(斯托尔班克-萨缪尔森模型)
2.重要的国际贸易政策
a.关税
b.非关税壁垒
c.贸易救济措施
d.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
e.地区贸易协定(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国际货币体系
a.固定汇率制度
b.浮动汇率制度
c.汇率调整机制
d.汇率政策的目标和工具(例如,汇率干预)
4.国际经济政策
a.贸易政策
b.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
d.国际经济协调
5.国际投资理论和政策
a.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b.国际资本流动
c.国际投资政策和限制
6.国际金融市场
a.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
b.国际债券市场
c.国际股票市场
d.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7.国际经济合作和组织
a.世界贸易组织(WTO)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c.世界银行
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e.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8.国际经济发展和全球化
a.发展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b.全球化的效益和挑战
c.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供应链
9.国际经济危机和政策应对
a.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b.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策略
c.经济复苏和调整策略
10.跨国公司和国际商业策略
a.跨国公司的特点和战略
b.国际市场选择和进入策略
c.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第1章略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1.重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The more gold a nation had,the richer and more powerful it was.”●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会。

出口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它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

●相反,进口却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减少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这不仅会导致国内就业的下降,而且还会使贵金属流失。

●贸易的性质:零和博弈(zero-sum game)2.基于绝对优势的贸易:亚当.斯密●贸易基础——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国在同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比另一个国家更有效率,那么该国具有该产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贸易模式: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出口用来交换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贸易所得: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产出增加,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贸易的性质:正和博弈(可以双赢)美国在小麦的生产上更有效率(绝对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小麦来交换英国的布匹;英国在布匹的生产上更有效率,可以专业化生产布匹,来交换美国的小麦。

如果美国用6蒲式耳的小麦来交换英国6码布匹,结果会怎样?3.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大卫.李嘉图●贸易基础——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英国将各自生产什么产品? 美国和英国产品交换的比率如何确定?只有当两国间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在封闭条件下各自国内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时,互惠贸易才能发生。

国际交换比率与该国国内交换比率相差越大,则贸易利益越大,反之越小。

只要两国工资率之比介于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两国产品就存在绝对价格差异,就有了贸易基础。

国际经济学复习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全

精心整理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

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

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

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均衡两国均衡时,甲国内均衡点为A,乙国内均衡点为A’,国内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

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

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

经过商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

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国内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为乙国生产均衡点。

经过商品交换,乙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答: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按照斯密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在交换伙伴中处于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存在国际贸易,但二者都不是事实。

所以这个理论不具备普遍性。

2 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答:若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等,甲过在所有产品上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相反,处于绝对优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一样,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之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需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相对本国之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自由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

3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答: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往往是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4)还存在着雷布津斯基定理和斯托尔波—萨缪尔森定理。

前者说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对于生产结构的影响,后者的内容主要是解释收入变化的4试画出J曲线并说明其含义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要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T J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

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后改善,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也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这些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的作用难于即刻到位。

5试画出贫困增长的图形并简要说明答:当生产可能线向外移动的时候,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A向外移动到A1,贸易出口也因此扩大,但是出口结构并没有改变,世界价格线在出口迅速扩大之后发生变化,从TW移动到TE1,斜率发生了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但是价格下降,总体福利下降,即消费点由C点下降到C1点。

6简要画出H-O模型的逻辑关系图。

并与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A和A1点,这两个切点确定了两国孤立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

A国在生产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生产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开展贸易后,A国在B点组织生产,能够用X交换Y,最终达到E点的消费组合;B国在B1点组织生产,能够用Y交换X,最终也能够达到E点的消费组合。

由此可见,通过开展贸易,两国都能够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2。

7试述经常项目的基本内容。

答:经常项目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货物和服务:货物包括了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等,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等。

收入:包括职工报酬,以及投资性收入如直接投资收入、证券投资收入等。

经常性转移:包括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

8试述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基本内容。

答: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放弃等。

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等。

9 试析吸收法中的政策含是什么?答:该模型以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来讨论国际收支的变化,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况;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而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则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况。

当国际收支失衡处于逆差时,采用财政措施调节的做法有两个方面,或者是增加Y(即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总支出(总吸收)A(即采用吸收政策)。

总之,通过改变收入和吸收来调整失衡的国际收支,同时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以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平衡,经济的均衡发展。

10试述确定幼稚产业的M_B_K标准答:幼稚产业的标准有穆勒标准、巴斯塔布尔标准和肯普标准。

(1)穆勒标准在保护时应注意的两点:一是保护的时间应限制在产业进行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二是保护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对该产业予以保护。

(2)巴斯塔布尔标准将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引进来予以应用。

他认为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收益的现值,符合条件即为幼稚产业。

(3)肯普标准在确定幼稚产业时还应该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问题。

11试用图形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对于出口收入的影响。

答:如果需求无弹性,需求曲线垂直于横轴,这时本币贬值反而会造成出口收入的下降,即OXE0P0大于OXE1P1。

但是在需求弹性大的D1,价格的下降促使出口量增长,即OXE2P1大于OXE0P0,促进了出口收入的提高,也就是出口数量的扩大弥补了价格下降的损失且有余。

二3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和这一学说的影响答:美国参加分工的基础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化生产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生产之上的,美国是利用国际贸易来节约资本,安排剩余劳动力的。

它地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许多人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但是却反映出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多样性,用一种乃至几种要素已经难以解释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了,而需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探讨,者带来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发展。

5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主要内容(H-0模型)答:H-O模型的核心思想即是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果两个国家都贯彻这一原则进行生产、交易,则各国的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也将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7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提出与假定前提。

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

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3)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

4)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5)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8蒙代尔的内外经济均衡过程及其政策含义答:该模型指出:固定汇率对政府政策制定者提出挑战,这些政策制定者既要实现本国经济的外部均衡,又要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

在短期和中期内,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往往难以兼顾,一个政府如果只最求外部均衡而置国内通胀和失业不顾,那么,即使收支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国内压力仍然很大。

反之,一国政府如果只考虑用货币政策控制国内产出,则可能会扩大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进而破坏掉保持汇率不变的承诺。

固定汇率以及对固定汇率的维护措施限制了国家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如果一国国际收支赤字,为了维护固定汇率,国家最终将不得不减少货币共给,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盈余,则国家必须增加货币供给。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那么货币政策及货币供给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外部失衡,为维护固定汇率而进行的官方干预将纠正这种失衡。

9试述弹性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答:弹性法研究本币贬值对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来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

弹性法是在局部均衡中应用的,弹性法分析的核心是价格需求的条件:国民收入不变,资源充分就业,供给弹性无限;变量仅是汇率,其余经计量均是常量;不考虑资本流动,贬值的货币效应忽略不计;汇率变化有限。

弹性法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分析是局部分析,与国民经济总的联系不好。

2)弹性法存在J曲线效应,一国具备相应储备才能应用。

3)由现实看,排除了货币的影响是不实际的,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有缺陷的。

边际进口倾向不变而成本增加,随着出口收入的增加,进口也会增加,从而将会极大的影响调节国际收支的力度。

10试述货币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答: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控制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

即国内货币供给是国际储蓄与国内信贷额之和,于是便有国际储蓄的变动是国内货币共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

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

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出售储蓄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

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会产生经常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出现问题。

11试述吸收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答:1、理论模型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出口-进口)Y = C + I + G + (X-M)X-M = Y- (C+I+G)X-M即国际收支状况,令其为B;C+I+G为总吸收,令其为A,则有 B = Y - A当Y>A时:B为正值,国际收支顺差;当Y<A时:B为负值,国际收支逆差;当Y=A时:B为零,国际收支平衡2、经济含义以国民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来讨论国际收支的变化。

当国民收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顺差状况;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当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况。

通过改变收入和吸收来调整失衡的国际收支,同时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以达到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平衡,经济的均衡发展。

3、基本评价①吸收法的基础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它将国际收支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克服了局部均衡分析固有的局限性。

②调整国民收入Y,是改善国际收支较好的办法,但这隐含着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进一步提高总体生产能力。

③国民收入本身受资源总量和资源重新配置难度的限制,若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

④减少A或提高收入Y,在经济实践中都有时滞效应的问题。

⑤吸收法侧重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完全忽视了货币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如果货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在逆差时调整较为困难12试述评购买力评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总结创立,是纸币本位的产物,至今最有影响的汇率学说之一理论核心:解释纸币条件下汇率决定与汇率剧烈波动的原因。

内容:卡塞尔认为人们持有外币是因为这些外币在国外市场具有购买商品、劳务的能力。

同理,外国人持有本国货币是因为本国货币在本国市场可以购买商品和劳务。

购买力平价分为两类: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基本公式: E=Pa/Pb Et=E0{(Pat/Pa0)/(Pbt/Pb0)} 评价:其理论基础为货币数量论。

在当时金本位制走向灭亡,汇率动荡不已的情况下如何解释纸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上,购买力平价还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基础,同时结合通货膨胀来考察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但是,卡塞尔提出的货币的购买力决定货币价值,而不是货币价值决定货币购买力,这在逻辑上存在着表象与本质倒置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