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另外,我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反馈。如果学生反映某些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我会考虑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析题答案:
a.圆明园焚毁事件背后的原因: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轻视。影响:使中国遭受重大文化损失,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
b.天津教案的理解:天津教案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等问题。地位:天津教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族觉醒的象征,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外国侵略者的本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我们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关键事件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要求、鸦片贸易问题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焦庄户之战、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a.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历史框架。
b.案例研究:选择战争中的关键事件,如天津教案、圆明园焚毁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拓展建议:
a.组织历史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历史讲座,以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二次鸦片战争9篇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和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附件内容2.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1.英法——火烧圆明园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 授课时间:第பைடு நூலகம்课时
4. 教学时数:45分钟
本节课将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及影响展开,结合新人教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该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通过讲解、讨论和互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深刻的历史认识。
5. 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掌握。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的教材。
2. 辅助材料:准备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片段,以及战争过程的动态演示文稿。
1. 案例一:火烧圆明园
让学生分析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让学生了解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我国历史发展。
第八环节: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 _ 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教案_ 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第2课 鸦片战争 教案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单元第一单元主备人时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能力目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知识目标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难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借口)是什么?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利用“圆明园里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图导入。
师:曾经,在北京西郊有一个兼具江南和江北风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艺术精品。
然而,今天当我们前往参观时,看到的却是断壁残垣,园内的古籍珍宝荡然无存。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二、阅读教材8-12页,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内容,5分钟后检测,看谁回答的准确。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借口)是什么?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的爆发时间、《天津条约》的签订时间、签订国、内容?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了哪个地方?之后清政府和他们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哪个国家?通过哪几个条约侵占我国领土多少平方千米?三、学习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鸦片战争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师:列强的贪婪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找借口发动战争,企图迫使清政府就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课题名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时:1
【教学目标】
1、简述战争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
【学习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等侵华罪行
【学习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7—10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1)完成《高分突破》P5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5分钟)
(2)完成自主学习,并在课本画出答案。
(8分钟)
①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主凶、帮凶?
③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⑤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影响?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15分钟)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高分突破》P5 合作探究二:看着圆明园原来的辉煌、被焚毁的惨烈和近年来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你有怎样的感想呢?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5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7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6—7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6、作业布置。
复习本课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的内容。
教材从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到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的背景,对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还不太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掌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好地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地图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分析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第二次鸦片பைடு நூலகம்争,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 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将第二次鸦片战争放置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认识其发生的时空特点,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概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换约受阻,而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例如,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掠夺圆明园珍宝,火烧圆明园等史实。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课程内容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换约受阻,发动战争。
学生可以尝试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历史决策和策略,思考如何改进和应对当时的情况。
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的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寻找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展品和文物,通过观察和了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学生可以尝试参与历史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专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和分享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析原因】
1.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所提供的大量史料,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如下图所示:
2.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学生讨论: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
2.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结合史料,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再次战败的根本原因?
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了解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遭受的屈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历史图片、地图、音乐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
2.教学资料:收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如历史书籍、论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通过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困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Part 1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及原因。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 能力目标1)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1)爱国主义情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懂得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体验中国人民在抗争中的韧性和不屈精神。
Part 2 教学内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自由贸易与西方列强势力的强化自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导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急剧增加,引起国家安全问题。
1839年起,中英发生了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五个沿海口岸。
之后,西方列强不断强化了自己在中国的势力,并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
2)中国的国力和政治需要调整自康熙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改革,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内部开始了自我革新,努力探索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
但面对外部压力,时局非常紧张。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1)第一次战争的深刻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列强不断增强在华的势力,中国遭到了侵略和割让。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衰落,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危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掠夺颐和园,并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扩大了西方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中国也再次被迫开放更多沿海口岸。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1)对中国的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中国面临着领土割让、赔款、关税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引进等多方面的打击,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2)对中西关系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确立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使得中西信任度大大降低。
但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闭状态,开始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教学任务】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流程】解决方案情境引入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其中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哪几条?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在北京近郊就有这么一座废墟,每一个中国人走近她,都会感到惊慄和愤郁,那就是圆明园。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一诗中曾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那么圆明园如何遭劫,那璀璨的文明又是如何在强盗掩盖罪恶的烈火中化作残灰的?今天我们就走进圆明园,去揭露百年前的那次强盗的兽行。
自主探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导学学案或者《历史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内容,(填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只作了解即可。
202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促进自我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改进。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关键事件及影响,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 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工具,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影响。
在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只能简单复述课堂所学,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为了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我计划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案例分析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评价。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习平台的数据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预习资料,初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尚存的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问题列表等提交至学习平台或直接反馈给老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时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十二肖兽首铜像由欧洲传教士郎世宁主持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设计展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十二生肖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海外。
到目前为止,十二生肖青铜兽首中的龙首、狗首、蛇首、羊首、鸡首等5尊铜像仍下落不明。
你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吗?这期间列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二、自主学习1、年10月至年10月,联军为主凶,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此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的是联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3、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特权。
4、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又增开了为商埠。
5、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三、展示交流。
1、填写表格。
第二次鸦片战争四、合作探究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是火烧一座圆明园,它使我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而且使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强取豪夺的方式占领。
小组合作看图片完成表格。
时间 对象 事件爆发1856年10月英法俄美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1858年开始 俄国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完成表格回答问题:1、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引导和激励。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表达和沟通能力上还有待提升。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分析技能。
6.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等硬件资源。
(2)教材、教师用书、历史文献资料等教辅材料。
(3)历史纪录片、电影片段、相关历史文献电子版本等信息化资源。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九.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史实》、《中国近代史》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介绍战争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影响,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细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感兴趣,希望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课堂讨论道具和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针对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与第一次战争有所重叠,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战争的异同,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八年级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我希望同学们能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和结果呢。
就像我们要知道一场比赛的开始、过程和最后的输赢一样。
同学们要能说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特别残忍又令人气愤的事件,还要了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这就好比我们要了解游戏的各种规则一样重要。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同学们从这一段历史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深刻的道理。
当我们知道圆明园那么美丽的地方被侵略者破坏得不成样子,我们肯定会很愤怒,同时也会明白我们的国家必须强大起来,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有强壮的身体才能保护自己的东西一样。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暴行。
这就像是故事里最精彩也是最让人心痛的部分,我们必须重点去了解。
2. 难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有点像数学里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分析,也能弄明白的。
三、教学方法我打算用讲述法,就像讲故事一样把这段历史讲给同学们听。
还会用讨论法呢,让同学们互相讨论自己的想法。
比如说,我会问同学们:“要是你当时在圆明园,看到英法联军来烧抢,你会怎么做呀?”然后还会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同学们放一些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这样开始我的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一个曾经超级美丽的大园子,叫圆明园吗?那里啊,就像一个梦幻的仙境,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建筑和数不清的宝贝。
可是呢,有一天,一群强盗闯了进去,把这个仙境给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讲述战争的原因我会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说:“同学们,当时的西方列强啊,就像一群贪心的小怪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呢,他们觉得从中国得到的好处还不够多。
他们想要更多的特权,更多的钱。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由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时空观念: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维方式;历史解释: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列强在华暴行认识到侵略者的贪婪和凶残,以及列强的侵略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分析,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合作探究讲授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二)、讲授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背景: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地好像发了疯似的,璞鼎查曾向国内吹嘘说,他已为英国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尽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它一个省的布料”。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英国商人认为中国有数万万人,每人需用一顶棉帽,每人一套用餐的刀叉,每百人一只手表,……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
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正是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6.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示:鸦片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至1858年——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
第二阶段从1860年——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7.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
8.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的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
1.展示图片: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场景
2.学生思考归纳: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3.教师讲述: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因此英、法两国故技重施,1860年再次出兵,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美丽的圆明园
3.教师提问: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破坏了中华文明。
4.教师归纳: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
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
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着国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5.教师小结: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
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
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这样的评价:“请您想像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二)《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明确《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的基础之上,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2.教师过渡:面对英法等列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沙俄也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图片展示: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3.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哪些领土?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4.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意三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6.问题思考: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讨论)
7.教师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鸦片战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鸦片战争的扩大。
8.教学补充:巧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天津条约》:十处通商,公使驻京,巨额赔款,长江航行。
《北京条约》:前约有效,增开天津,割地九龙,赔款大增。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❸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860年经过:1857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❹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所授课程。
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强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