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县特色农业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魏县特色农业有关情况的调研
(2015年6月)
魏县作为农业大县,如何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把握机遇、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近日,县政府办组织人员,就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立足生态条件良好和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加大特色农业扶持力度,全县特色农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展较快,但规模普遍较小,集群效应不够大。近几年来,我县木材、鸭梨、蔬菜、畜牧等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县漳卫河两岸木材生产基地达到29万亩,木材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12亿元;建成生态无公害精品鸭梨园区8万亩,全县鸭梨产量15万吨、产值10.8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产量48万吨,产值4.3亿元;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7.8万吨、1175吨、92吨,畜牧业产值完成16.7亿元;林菌模式、林养模式、林药模式等林下经济发展到1万余亩。但是,截止目前,全县还没有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发展规模与我县农县
大县的县情不相匹配,而且特色农业生产相对分散,规模效应不明显,没有在全市、全省叫得响的专业乡、专业村。以蔬菜种植为例,德政镇后西营、野胡拐乡蔡小庄作为全县两个较大的蔬菜种植集中区,2014年种植面积分别仅有1100亩、1000亩;大棚蔬菜种植较早的棘针寨乡,由于市场开拓不足、种植技术滞后等原因,现有种植面积不足1000亩,10年间缩减一半以上。
二是主体增多,但组织结构单一,带动能力不够强。通过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止2014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4万亩,培育发展爱美森、誉皓实业等县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10 家、家庭农场23 家,打造了博浩、绿农、魏南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但是,分析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方式,60%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属于自主投资经营的“单打独斗”模式,“龙头+基地+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民”、股份制经营等模式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不够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县5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入社人数总共4800多人,辐射带动农民仅2万多人,不足全县农民总人数的1/40。同时,5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没有开展生产经营的207家、经营管理不规范的192家、存在涉嫌非法集资风险隐患的5家、立案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种类较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品牌不够响。魏县
特色农业包括木材、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水产品、畜禽肉、蛋、奶、药材、棉花等30多个种类,拥有天仙鸭梨、申家饸饹、梨木厨具、魏南蔬菜等品牌,全县注册农产品品牌80多个,荣获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12个。但是在这些农产品中,除鸭梨和木材优化深加工以外,其他产品与周边县大同小异,总体上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以蔬菜销售为例,县内蔬菜由于品牌优势不足,80%以上在天仙果品市场和自发形成的交易点低价销售,只有10%的产品通过农超对接等形式销往外地,而我县电子商务产业刚刚起步,传统农业企业和农产品经营者对电子商务重视不足,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数量微乎其微。
四是条件改善,但科技服务滞后,经营效益不够好。近年来,通过大兴农田水利,全县农业灌溉条件明显改善,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截止目前,全县通水河道186公里,总蓄水量3000余万立方米,地上水系灌溉面积达到64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0%。2014年通过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但是,由于缺乏规划、信息滞后等原因,许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规模、条件与上级下拨的大型飞播、喷灌等设备不匹配,造成大型设备闲置和浪费。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人员13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26人,技术骨干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近20年来没有增加农业院校毕业生,人员少、
年龄大、知识老化等问题突出,农技推广缺乏创新,技术服务不到位。许多农业园区、种养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农技人员,跟风种养、品种老化现象严重,再加上不能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信息、搞好市场对接,造成经营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五是中端突出,但前、后端弱小,产业链条不够长。从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看,我县鸭梨、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多从事种植,畜禽产业大多从事养殖,均属于中间环节,这也是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中产值最低、效益最低的一个环节。目前,全县除木材优化深加工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外,其他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仅有诺金爱农1家良种繁育企业,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种子培养,销往县内及周边地区;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仅有十几家生产面粉、粉条、糖果等产品的初加工企业,全县没有一家蔬菜深加工、肉制品深加工企业。以鸭梨产业为例,处于链条中下游的企业多是冷库储存企业,规模较大的邯郸龙腾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经营速冻、保鲜水果蔬菜为主,仅有的1家鸭梨深加工企业——永丰果蔬汁已经外迁到晋州。
二、外地发展特色农业的经验
(一)市场拉动的寿光模式。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规划占地面积40公顷,年成交蔬菜40亿公斤,交易额56亿元,以规模大、档次高、品种全闻名全国,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寿光蔬菜“一乡一品”的集聚生产,主要是依托专业批发市场而形成的,在每个蔬菜生产基地周围,都建有该种蔬菜的专业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使菜农生产的蔬菜在田间地头就能全部销售,这样不仅节约了运输、保鲜和库存的成本,而且节省了菜农收集市场信息,寻找客户的时间和费用,同时还确保了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减少了不确定性因素。在专业批发市场的带动下,寿光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特色农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园区带动的许昌模式。河南许昌县根据其自身资源特点,通过建设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产业的循环发展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出了飞达集团质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腐竹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园区,带动农户22万余户,年增加收入达1.5亿元。许昌园区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是,在农村土地联产承包的条件下,通过土地返租承包,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前提;用管理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把企业管理机制引入高效农业示范园运行过程,采用企业化管理对园区的运行机制进行创新;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在强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狠抓市场网络配套,把搞活流通,扩大销售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环节,推动农业市场化。
(三)四位一体的永年模式。河北永年是省政府命名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