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藏象学说教材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PPT
藏象总论(三)------藏象学说的产生
《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二)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肾(七)
《灵枢·经水篇》“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藏象总论(四)-------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藏象学说PPT课件
三焦(二)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肾(七)
藏象学说--课件
(三)脾(位置:脾位于腹腔上部,左膈之下。)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 全身的生理作用。其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主运化水谷 2)主运化水液
一、五脏
(三)脾 (1)脾主运化
1)主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 食物入胃,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下达小肠,再经小肠进一步消
一、五脏
(二)肺 2.肺的联属功能 (1)肺合皮毛:
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润泽
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 皮毛受邪,则易感冒或憔悴
一、五脏
(二)肺 2.肺的联属功能 (2)肺开窍于鼻:
1)鼻的嗅觉与喉的发音都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通利,则 嗅觉灵敏,声音能彰。
2)病理:肺失宣肃→鼻塞、流涕、音哑等。
一、五脏
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 象。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气、血、津液、神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发挥
一、五脏
(一)心 2.心的联属功能
(1)心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于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 以了解心的生理功能。
舌体瘦薄,舌色淡
舌质红
舌质紫黯有瘀斑
一、五脏
(一)心 2.心的联属功能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1)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统属于心; 2)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
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化 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运
(1)脾主运化: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 全身的生理作用。其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主运化水谷 2)主运化水液
一、五脏
(三)脾 (1)脾主运化
1)主运化水谷:是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 食物入胃,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下达小肠,再经小肠进一步消
一、五脏
(二)肺 2.肺的联属功能 (1)肺合皮毛:
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温养润泽
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 皮毛受邪,则易感冒或憔悴
一、五脏
(二)肺 2.肺的联属功能 (2)肺开窍于鼻:
1)鼻的嗅觉与喉的发音都依赖于肺气的作用,肺气通利,则 嗅觉灵敏,声音能彰。
2)病理:肺失宣肃→鼻塞、流涕、音哑等。
一、五脏
藏象,是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 象。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
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气、血、津液、神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五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发挥
一、五脏
(一)心 2.心的联属功能
(1)心开窍于舌:心的经络上系于舌,通过对舌的观察,可 以了解心的生理功能。
舌体瘦薄,舌色淡
舌质红
舌质紫黯有瘀斑
一、五脏
(一)心 2.心的联属功能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1)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统属于心; 2)其华在面,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的
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化 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运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健松)【PPT课件】
——藏象学说
主讲:健松
中医基础理论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第二节 • 第三节 五脏 六腑
• 第四节 奇恒之腑 •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三、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 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掌握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联系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主血─┤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心主血脉─┤
∣ │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
• 心气充沛 • 血液充盈
• 脉道通利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 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 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 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 的生理功能。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 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
•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讲:健松
中医基础理论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内容提要
•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第二节 • 第三节 五脏 六腑
• 第四节 奇恒之腑 •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三、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 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掌握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联系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主血─┤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心主血脉─┤
∣ │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
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
• 心气充沛 • 血液充盈
• 脉道通利
心─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搏动┐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 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 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 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 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 的生理功能。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 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
2019/1/1
中医基础理论
一、心
• 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第三章.藏象学说 PPT课件
1.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 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它们之间通 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 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 是维护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机体对自然环: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 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 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 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 《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 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 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 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 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第三章.藏 象 学 说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 齐山 副主任医师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 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 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 改正 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 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它们之间通 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 系。五脏功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 是维护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的生理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 响,机体对自然环: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神 志活动也归属于五脏。中医藏象学说是以五 脏为中心,通过其在内联络六腑及其他组织 器官,在外应自然界四时阴阳,构成人体内 部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系统联系。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 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 中医学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较明确的记载,如 《类经图翼·经络》说:“心象尖圆,形如莲蕊。” 在有的中医文献里,已经把心分为血肉之心和神 明之心。血肉之心主血脉,神明之心主神志。如明代 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 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 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第三章.藏 象 学 说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 齐山 副主任医师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 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 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 相互关系的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 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 改正 内景脏腑图》) 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 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医学课件)藏象学说课件PPT演示课件
奇恒之腑
阴阳
表里
阴
里
阳
表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3五藏别论》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
五脏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脏病多
虚
六腑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腑病多
实
“六腑以通为用”
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4
一、心系统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为中脘,即胃体
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13
肝系统
一、肝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 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二、肝的生理特性
14
肝系统
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体功能
一、肝主疏泄 二、肝藏血
肝的联属功能
①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 在志为怒 ③ 开窍于目 ④ 在液为泪 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 肝与胆相表里
司呼吸,肺气清肃下降
传导糟粕 主燥化
20
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系统
一、肾的主体功能、联属功能 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二、肾的生理特性
21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病常见症 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 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 以及水肿,二便异常 1. 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 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 2. 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 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 3. 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 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性功能下降。小儿 生长发育迟缓 4. 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 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 5. 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 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 6. 舌淡或胖苔白,或舌红少津 7. 脉沉弱或沉细或细数
藏象学说课件PPT课件
要内容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研究对象
精、气、血、津液、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
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 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 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清· 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 气行则水行。”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 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 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 浊液不能正常布散,泵而为痰饮水湿; 水饮蕴积胸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 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 功能。
(2)主宣发 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 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研究对象
精、气、血、津液、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
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 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 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清· 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 气行则水行。”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 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 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 浊液不能正常布散,泵而为痰饮水湿; 水饮蕴积胸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 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 功能。
(2)主宣发 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 外布散的作用 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 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3-中医培训教程——藏象学说.ppt
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第四节 中医五脏学说应用
——五脏和六腑
五脏(加心包,共六脏)与六腑互为表里。 互为表里的脏腑,在功能上密切相关。
心与小肠:(心属少阴,小肠属太阳)
1.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小肠是大脑脊髓以外,神经元最丰富的地方,与其泌别清浊的功能相关。 3.心的疾病容易下移小肠。故治疗上有泻小肠以降心火的治法。
第四节 中医五脏学说应用
——五脏患病常识
脾病:实证、虚证;虚证多见 实证:寒湿困脾、湿热内蕴 虚证:脾阳虚衰、中气不足
第四节 中医五脏学说应用
——五脏患病常识
肺病:实证、虚证;实证多见。 实证:痰浊阻肺、风寒束肺、邪热乘肺 虚证:阴虚肺燥、肺气亏虚
第四节 中医五脏学说应用
(性喜润恶燥。)
第四节 中医五脏学说应用
——六腑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 贮存和排泄尿液。 气化作用。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
第四节 中医五脏学说应用
——六腑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
第三节 中医五脏学说
——肝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血足则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 4.开窍于目,其液为泪,在志为怒。 5.性喜舒畅而恶抑郁。
第三节 中医五脏学说
——肺与脾
第三章-藏象PPT课件
-
17
心藏神的临床例证
芬兰一项由8 000人参加的流行病学调查予以证实,调 查发现,心血管病与抑郁的发生有关,特别是严重的心 血管疾病。不同疾病并发抑郁情绪的比例亦不相同: 心肌梗死为45.0%、冠心病为40.0%、高血压为20.0%。 其中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 国外另有文献报道:冠心病抑郁发生率为45.0%,轻度 抑郁为30.0%,重度抑郁为15%~30%。
-
口舌生疮
14
2、藏 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
15
心主宰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A.心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作出反应 “任物者谓之心”
B.心是情志活动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 “五志唯心所使也”
C.心神统驭魂魄意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 兼该意志”
心藏神功 能正常
精神饱满、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
16
心主宰精神 意识思维活 动异常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 甚至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 睡、意识朦胧甚至昏迷
患者全身浮肿,四肢尤甚,脘腹胀满,纳呆,倦怠无力, 时感恶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苔厚腻,脉缓弱。曾服中 西治药疗,症情时轻时重。小便常规:蛋白长期微量或阴 性。综合脉证,诊为水满,乃由湿邪困脾所致。遂投五皮 饮合五苓散加减治之。
二诊:三剂药后,浮肿即消,但药停则肿起,细询病史, 已有两年之久,结合患者脘腹胀满,全身浮肿,四肢肿甚 等症状,本例当辨为牌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于肌肤 之阴水证。
中医学英文版课件:03 藏象学说
six fu-organs can be full of foodstuff instead of storing essence-q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cera manifestation: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five zang-organs as the center
五脏,即心、肺、肝、脾、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 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主宰、参与人的精神活动。
Five zang-organs 五脏
Five zang-organs carry out their duties, contact with the related figures, orifices, emotions, liquids, and form five major systems. Five systems cooperate in function with each other, constitute an organic whole.
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六腑
奇恒之腑
五脏
官窍
形体
经络 精、气、血、津液
Viscera 脏腑
Five zang-organs 五脏
Include heart, lung, liver, spleen, kidney.Their common function is to produce and store the essence-qi, dominate and participate in people's spiritual activities
Overview
The theory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 a theory expounding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nternal organs of the body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organs through inspection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signs outsi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 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
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 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 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在 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即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使全身的五脏 六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 持生命活动。若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 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者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 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即指心主宰人 体五脏六腑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神志活动。
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 意识和思维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之意。
心—大脑; 心理、胆大心细、心领神会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 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可导致精神、意识、 思维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 精神萎顿、甚则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 表现。
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二者功能失常, 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 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出现咳嗽、气喘 等相应的症状。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 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 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 肺的水液和水谷之中的精微部分向上、 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的皮毛,代谢后以 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
(二)肺
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 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 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 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 明大肠经相互络于肺以大肠,故肺与大 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 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 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 之气的作用。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 “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 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 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 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 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心在窍为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 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 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 失语等现象。
(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汗孔排出 体表,即“阳加于阴谓之汗”之 称。
三是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 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 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卫 气则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 外。
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 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亦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来自«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 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五 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咳嗽、气喘。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 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下 通降和使呼吸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 除体外;
二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以滋润 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 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 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 尿液排出体外;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 持呼吸道的洁净。
若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或 表浅、咳痰、咯血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是相反相成的 矛盾运动,它们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维持 呼吸均匀和调、气机调畅,实现体内外 气机正常交换,促进全身的气、血、津 液正常运行。
2 、系统连属 (1)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 志的“喜”有关。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 论》。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心气焕 散,因而有“喜伤心”之说。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是光泽、滋润之义, 其华在面,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 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 常与否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上反映出来。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 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 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 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 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 则面色与舌 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 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明:
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 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 节律的运动,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呼吸之气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 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而肺是体内 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不断的呼浊 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 代谢的正常运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
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 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 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在 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 即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使全身的五脏 六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液的濡养,以维 持生命活动。若心气衰竭,则血行停止, 心与脉的搏动亦消失,生命也随之终结。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者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 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即指心主宰人 体五脏六腑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神志活动。
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 意识和思维活动。如《灵枢本神》说:“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任,是接受、担任之意。
心—大脑; 心理、胆大心细、心领神会 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 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如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可导致精神、意识、 思维异常而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 精神萎顿、甚则谵妄、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 表现。
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二者功能失常, 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 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出现咳嗽、气喘 等相应的症状。
(3)通调水道:通,即疏通;调,即调 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 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 肺的水液和水谷之中的精微部分向上、 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的皮毛,代谢后以 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
(二)肺
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 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 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 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 明大肠经相互络于肺以大肠,故肺与大 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包 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 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 之气的作用。
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 “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 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 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 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 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 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3)心在窍为舌:是指通过对舌的观察,可 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 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 失语等现象。
(4)心在液为汗;是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汗,乃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化后由汗孔排出 体表,即“阳加于阴谓之汗”之 称。
三是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肌腠皮毛, 调节腠理之开合的作用,通过肺气向外 布散的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卫 气则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 外。
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 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亦有三个方面:
一是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来自«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 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五 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咳嗽、气喘。
(2)主宣发和肃降: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 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肃降,是指肺气向下 通降和使呼吸保持洁净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作用,将体内的浊气排 除体外;
二是由于肺气的向上向外周的扩散运动, 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以滋润 和濡养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 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 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 尿液排出体外;
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 持呼吸道的洁净。
若肺气失于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或 表浅、咳痰、咯血等症。
肺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是相反相成的 矛盾运动,它们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维持 呼吸均匀和调、气机调畅,实现体内外 气机正常交换,促进全身的气、血、津 液正常运行。
2 、系统连属 (1)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 志的“喜”有关。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 论》。若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损,心气焕 散,因而有“喜伤心”之说。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 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是光泽、滋润之义, 其华在面,由于头部血脉极其丰富,全身气血 皆上注于面,故心的精气盛衰及其生理功能正 常与否可从面部的色泽变化上反映出来。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 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 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 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 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 则面色与舌 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 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明:
一方面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是由肺吸 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 节律的运动,调节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呼吸之气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 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而肺是体内 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不断的呼浊 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 代谢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