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离子反应

优质课—离子反应
优质课—离子反应

基于“离子反应”的生长课堂

微课:松花蛋的制作视频,电导率仪的使用

引入:展示松花蛋样品和它的配料表:Na2CO3、CaO、NaCl,大家思考一下,将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变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师:剥开蛋壳,发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松花,“松花蛋”也由此得名。大家是不是都对这个松花产生的原因很好奇呢?老师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人都分享了这样的答案。

资料卡片:在碱的条件下,蛋白质会部分水解成氨基酸,产生的氨基酸与渗入的碱反应产生了氨基酸盐,从而结晶出来,产生美丽的松花。

师:眼见为实,我们就来看一看是否真的氨基酸盐在碱性条件下会析出晶体呢?

演示:向饱和味精溶液(谷氨酸钠)加氢氧化钠未见晶体析出

师:那大家觉得这个说法正确么?

生:不正确

师:老师又查了资料发现,四川工业学院包装与食品工程系马力等人利用电镜以及红外光谱,得到了松花晶体实际是蛋壳中的镁离子与氢氧根生成的氢氧化镁晶体。

师:大家通过对松花蛋松花晶体的研究过程,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生:科学的严谨性、借助科技帮助学术研究等

师:很好,在刚刚配料混合中,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所以,结合大家已有知识,能够很快地写出涉及的离子方程式,那如果有一些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呢?比如:醋酸钠和稀盐酸混合

演示:醋酸钠和稀盐酸混合

师:大家觉得他们能反应么?

师:空口无凭,科学是严谨的,我们要有证据才可以,对吧?那既然,宏观上我们不能观察到现象,那我们是不是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呢?

生:可以

师:从微观什么粒子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合适呢?

生:离子的种类和数目

师:很好,但是离子太小了,我们要借助一些科技帮助我们去监测,我们可以用电导率仪。我给大家准备了这些药品:醋酸钠固体、稀盐酸、醋酸钠溶液、水,请大家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并记录

经教师引导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把醋酸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

师:大家课前已经了解了电导率仪的使用,但是,为了减少由于仪器使用错误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电导率仪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并思考

1、CH3COONa与稀盐酸反应了么?

2、根据数据结果,是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么?

3、猜想一下未参加反应的离子是什么呢?

4、如何检验Cl-确实没反应?能用刚才反应后的溶液直接检验么?那在配置反应液的时候,要如何控制反应物的量呢?

学生实验:把少量的HCl加到CH3COONa中,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看是否有沉淀。

师:根据结果:你得出了CH3COONa与稀盐酸反应真正是什么离子参加了反应呢?

生:醋酸根和氢离子

师:生成了什么?

生:醋酸

师:醋酸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微粒的形式存在呢?

生:分子

师:有没有什么实验能证明呢?

生:测0.1mol/L醋酸的PH、用电导率仪测0.1mol/L醋酸和0.1mol/L盐酸的电导率等

师:很好,那请大家试试看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醋酸是一种难电离的物质,那请大家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一下,这个反应的过程。

师:很好,无论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生成沉淀、气体、水的离子反应还是今天所学习的生成弱酸这样的离子反应,他们都是反应物离子的种类和数目如何变化呢?

生:减少

师:很好,这其实也是离子反应的实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实质来帮助我们判断一些不熟悉的反应是否能够进行以及产物。

例:已知:酸的酸性越弱,在水中就越难电离。酸性:H2SO3>H2CO3>HClO>HCO3-,且H2SO3及H2CO3的电离分为两步。思考如下问题:

1、84消毒液(NaClO)露置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的有关离子方程式。

2、H2SO3溶液与NaHCO3溶液发生的主要离子方程式。

师:那大家除了生成沉淀、气体、水或者弱酸这些条件外,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其他方式使离子数目减少么?

生:氧化还原反应

师:很好,符合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除了生成沉淀、气体、水、弱酸、氧化还原反应外,其他的能使反应物离子数目减少的条件也是可以的,比如,生成弱碱、双水解等。

课后作业:

(1)用脑图表述出你对离子反应的一些认识

(2)调查日常生活中你感兴趣一些涉及到离子反应的案例,然后分享给小组成员。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 2O 3 (s)= Al 2 O 3 (s)+ 2Fe(s)△S = -39.35J·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 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 △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展示] [举例]对反应CaCO 3(s)= CaO(s)+ CO 2 (g) △H = + 178.2 KJ·mol-1△S = +169.6 J·mol-1·K-1 室温下,△G =△H-T△S =178.2KJ·mol-1–298K×169.6×10-3KJ·mol-1·K-1 = 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178.2 KJ·mol-1/0.1696 KJ·mol-1·K-1 = 1051K。 [知识应用]本节课一开始提出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 2NO(g) + 2CO(g) = N 2(g) + 2CO 2 (g), 已知,298K、101KPa下,该反应△H =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则△G =△H-T△S = - 69.68 KJ·mol-1 < 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指出]但该反应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

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中和反应、碳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建议 离子反应是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或在溶液里生成电解质的反应。 要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必须掌握电解质、电离、电离方程

式和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知识。 教学过程 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一、精心设计,并做好强弱电解质水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理,是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强调比较导电性强弱时,必须条件相同。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灯光的亮度,讨论推断:灯光亮度不同→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从而为理解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于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不太多,本节只要求学生掌握离子互换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两类离子反应,不要再扩大。 做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在水中发生电离,电离方程式等知识进行分析,并联系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的条件,得出“电解质在溶液里发生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这一新课题。理解离子反应总是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道理。最后过渡到为表示反应的本质,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化学反应,即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三、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本节的难点。 建议1.初学时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2.步骤中的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若干条规律,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高中化学_离子晶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离子晶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了解离子晶体中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离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与精神。进一步认识“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客观规律 【学习重点】离子晶体结构模型及性质的一般特点;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影响因素; 【学习难点】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回顾】学生活动:自己思考,抢答。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探究一】基础知识 1、定义:。 2、成键粒子: 3、相互作用力: 4、常见的离子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 物、大部分的盐。 积极参与,主动 回答划线问题 教学活动2 二、问题启发,合作学习 【探究二】晶胞类型 1、氯化钠型晶胞 【小组合作1】用橡皮泥 和牙签制作氯化钠晶胞, 并回答以下问题 (1)钠离子和氯离子的 位置: (2)每个晶胞含钠离子、氯离子的个数 (3)与Na+等距离且最近的Na+ 、Cl- 各有 几个? (4)Na+ 、Cl- 配位数是多少? 【归纳总结】 学生小组活动 积极讨论思考交 流聆听 学生拿自己的模 型展示,回答并 解释上述问题, 整理氯化钠型晶 胞 教学活动3 三、追踪示例 2、氯化铯型晶胞 【小组合作2】用橡皮泥和牙签制 作氯化铯晶胞,并回答以下问题 (1)铯离子和氯离子的位置: (2)每个晶胞含铯离子、氯离子的个数 (3)与铯离子等距离且最近的铯离子、Cl- 各有几个? (4)Cs+ 、Cl- 配位数是多少? 一根牙签是该晶胞的边长a,那铯离子、Cl- 距离应是多少? 学生拿自己的模 型展示,回答并 解释上述问题, 整理氯化铯型晶 胞。 总结:建立晶胞分析的思路。师生归纳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学法指导] 在学习中要加强对化学键中的非极性键、极性键、离子键、晶体类型及结构的认识与理解;在掌握粒子半径递变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并在认识晶体的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和抽象性。 同时,关于晶体空间结构的问题,很容易与数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在综合题的命题中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一定要把握基础、领会实质,建立同类题的解题策略和相应的思维模式。 [要点分析] 一、晶体 固体可以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的分布非常广泛,自然界的固体物质中,绝大多数是晶体。气体、液体和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变为晶体。 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列,从而使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具有固定的熔点和规则的几何外形。 NaCl晶体结构

食盐晶体

金刚石晶体金刚石晶体模型 钻石 C60分子

二、晶体结构 1.几种晶体的结构、性质比较 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构成粒子阴、阳离子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硬度较大很大很小熔沸点较高很高很低导电性溶液或熔化导电一般不导电不导电 溶解性一般易溶于水难溶水和其他溶剂相似相溶 典型实例NaCl、KBr等金刚石、硅晶体、SiO2、SiC 单质:H2、O2等 化合物:干冰、H2SO4 2.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 (1)NaCl晶体(如图1):每个Na+周围有6个Cl-,每个Cl-周围有6个Na+,离子个数比为1:1。 (2)CsCl晶体(如图2):每个Cl-周围有8个Cs+,每个Cs+周围有8个Cl-;距离Cs+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s+有6个,距离每个Cl-最近的且距离相等的Cl-也有6个,Cs+和Cl-的离子个数比为1:1。 (3)金刚石(如图3):每个碳原子都被相邻的四个碳原子包围,以共价键结合成为正四面体结构并向空间发展,键角都是109°28',最小的碳环上有六个碳原子。

高一化学上册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高一化学上册必修1《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情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 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 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 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离子反应的优秀教案 篇一:《离子反应》优秀教案 高xx级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第一课时)(李季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让学生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并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3)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得到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条件,并能分析离子共存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和设想验证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实验现象出发探寻反应本质。 (2)通过分析离子共存问题,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再到运用的思维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二.教学重点、 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离子的共存问题。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在学习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时,简单介绍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成了离子的知识。那么,请问: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都能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呢?哪些物质能发生电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离子反应。要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 〔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分析:1.强调关键字。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2: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和原子晶体(一)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写出NaCl 、CO2、H2O 的电子式 。 2.NaCl晶体是由Na+和Cl—通过形成的晶体。 [课题板书]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分子晶体(有课件) 一、离子晶体 1、概念:离子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2、空间结构 以NaCl 、CsCl为例来,以媒体为手段,攻克离子晶体空间结构这一难点 [针对性练习] [例1]如图为NaCl晶体结构图,图中直线交点处为NaCl晶体中Na+与Cl-所处的位置

(不考虑体积的大小)。 (1)请将其代表Na+的用笔涂黑圆点,以完成 NaCl晶体结构示意图。并确定晶体的晶胞,分析其构成。 (2)从晶胞中分Na+周围与它最近时且距离相等的 Na+共有多少个? [解析]下图中心圆甲涂黑为Na+,与之相隔均要涂黑 (1)分析图为8个小立方体构成,为晶体的晶胞, (2)计算在该晶胞中含有Na+的数目。在晶胞中心有1个Na+外,在棱上共有4个Na+,一个晶胞有6个面,与这6个面相接的其他晶胞还有6个面,共12个面。又因棱上每个Na+又为周围4个晶胞所共有,所以该晶胞独占的是12×1/4=3个.该晶胞共有的Na+为4个。 晶胞中含有的Cl-数:Cl-位于顶点及面心处,每.个平面上有4个顶点与1个面心,而每个顶点上的氯离于又为8个晶胞(本层4个,上层4个)所共有。该晶胞独占8×1/8=1个。一个晶胞有6个面,每面有一个面心氯离子,又为两个晶胞共有,所以该晶胞中独占的Cl-数为6×1/2=3。 不难推出,n(Na+):n(Cl-)=4:4:1:1。化学式为NaCl. (3)以中心Na+为依据,画上或找出三个平面(主个平面互相垂直)。在每个平面上的Na+都与中心 Na+最近且为等距离。 每个平面上又都有4个Na+,所以与Na+最近相邻且等距的Na+为3×4=12个。 [答案] (1)含8个小立方体的NaCl晶体示意图为一个晶胞 (2)在晶胞中Na+与Cl-个数比为1:1. (3)12个 3、离子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1)离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取决于离子键的强弱,而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又取决于什么?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和构成离子键的粒子是相同的,即都是阴、阳离子。离子晶体发生三态变化,破坏的是离子键。也就是离子键强弱即决定了晶体熔、沸点的

离子反应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 《离子反应》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人:何倩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第四节课授课班级:高一(8)班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型)发生的条件;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1.2能力目标: 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课前疑问设置,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的实质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课时对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能写出常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本课时要指导学生在电离的基础上分析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利用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设计思路: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3).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前播放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课堂中适当使用FLSAH动画展示微观离子之间的变化,能形象生动的让学生理解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布置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探究作业,开放式的作业布置,不但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增强了学生的课后自学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对化学知识的情感价值。 二、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说课稿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高平一中实验校的杨倩,下面我将对昨天上午的新课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四节教学内容。 2、教学地位:本节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算不了解放热反应的自发性和某些吸热过程的自发性 2、通过“有序”和“无序”的对比,引出熵的概念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根据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的大小,只能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不能决定反应是否一定发生或反应速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式,构建新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焓变和熵变的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确化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熵判据 难点焓减与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分析: 学生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已有较多的认识,但对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仍认知不够。 (2)能力分析:

(完整word版)离子反应教案完美版

离子反应教案 离子反应考点要求: 1.离子共存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是每年必考的题型。今后命题的发展趋势是: (1) 增加限制条件,如强酸性、无色透明、碱性、pH、甲基橙呈红色、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等; (2) 定性中有定量,如“由水电离出的c(H+)=1 x 10-4mol ? L-1的溶液中……”。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书写也是历年高考必出的试题。从命题的内容看,存在着三种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均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能否拆分、处理不当、电荷未配平、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有量的限止的离子方程的 书写或正误判断也是近几年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这部分的难点。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以复分解反应为主,而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约占15%; (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考卷中多次重复。如Na与H20的反应、Fe 与盐酸或稀H2S04的反应自1992年以来分别考过多次。 (4)考查离子方程式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预计今后的考题还会保留。 复习过程 2003年高考题示例:(学生先练,然后再归纳出本节复习的要求) 1 ?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C ( H+) =1 x 10「14mol ?,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 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2003全国11题)() A . Al3+ Na+ NO 一3 C「 B . K+ Na+ C「N03「 C. K+ Na+ C「AIO2一 D. K+ NH+4SO42「NO3「 (有附加条件的离子共存题) 2. 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2003全国13题)() A .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2CO32一+SO2+H2O2HCO _3+SO32「 B .金属铝溶于盐酸中:Al+2H +Al 3++H2 f (电荷不守恒) C .硫化钠溶于水中:S2「+2H2OH2S T +2OH 一(应分步水解) D .碳酸镁溶于硝酸中:CO32一+2H + H2O+CO2f( MgCO3不可拆) 3.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2003上海18题) A 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 + 2OH + 2『+ SO42宀BaSQ J+ 2H2O B NH4HCO3 溶液与过量NaOH 溶液反应:NH4* + OH 一=NH 3 T + H2O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导学案.pdf

第4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知道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的主要特点,知道焓判据、熵判据的含义,会用焓变和熵变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1.根据是否有外力作用,过程可分为自发过程和非自发过程。自发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 借助外力而自发进行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现象的发生,你认为是自发过程的是( ) A.水由高处往低处流 B.气温升高冰雪融化 C.室温下,水自动结成冰 D.生锈的铁变光亮 (2)自发过程具有的特点 ①体系趋向于从状态转变为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者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自发转变为的倾向。 2.有下列化学反应:①白磷自燃、②氯化氢分解、③煤燃烧、④钠与水反应、⑤酸碱中和应,其中属于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简称自发反应)的是,属于放热反是。 自发过程自发反应 含义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 就能自发进行的过程 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可以进行到 显著程度的化学反应 特征具有,即反应的某个方向在一定条件下 是自发的,而其逆方向在该条件下是肯定 的 举例高山流水,自由落体运动钢铁生锈 应用(1)可被用来完成有用功。如H2燃烧可设计成原电池 (2)非自发过程要想发生,必须对它做功。如通电将水分解为H2和O2 探究点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焓变、熵变的关系 1.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焓变的关系 (1)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图1表示的反应能量,为热反应,体系能量由 到,趋向,该过程一般自发进行。 ②图2表示的反应能量,为热反应,体系能量由到 ,趋向,根据自发过程的特点,该反应一般自发进行。 (2)分析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与ΔH之间的关系:

①NaOH(aq)+HCl(aq)===NaCl(aq)+H2O(l),酸碱中和反应是热反应,ΔH0,常温下自发进行。 ②2Na(s)+2H2O(l)===2NaOH(aq)+H2(g),该反应是热反应,ΔH0,常温下自发进行。 ③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 (aq)+H2O(l)ΔH>0,该反应在常温下自发进行。 ④CaCO3(s)===CaO(s)+CO2(g)ΔH>0,该反应在常温下 自发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自发进行。 (3)自发反应与焓变的关系 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也有很多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2.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熵变的关系 (1)熵的概念 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由转变为,体系的混乱度。体系的混乱度常用熵来描述,熵的概念是表示体系的程度的物理量,其符号为S。熵值越大,体系的越大。 (2)影响熵大小的因素 ①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熵值。 ②同一物质的熵与其聚集状态及外界条件有关,如对同一种物质不同状态时熵值大小为S(g) S(l) S(s)。 (3)熵判据 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熵,这个原理叫做。在用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时,就称为熵判据。 ①当ΔS>0时,反应为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 ②当ΔS<0时,反应为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自发进行。 (4)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有关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如:2Al(s)+Fe2O3(s)===Al2O3(s)+2Fe(s)ΔS=-39.35 J·mol-1·K-1,该反应为熵减小的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该反应也能自发进行,说明“熵判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归纳总结] 从能量角度(即焓变)看,化学反应有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倾向,而从熵变角度看,化学反应呈现最大混乱度的倾向,在实际的化学变化中,ΔH与ΔS倾向有时会出现矛盾,因此,在分析一个具体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时,不能孤立地使用焓判据或熵判据来分析,否则,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活学活用] 1.下列关于焓变与反应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其反应的方向无关 B.化学反应的焓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

人教版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人教版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微粒观、变化观形成的重要载体。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对电离与离子反应的要求为:“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关键概念和电离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等核心知识,也包括离子反应相关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更加深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本节的内容更加深入系统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可让学生初步建立基于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认识物质结构与变化的观

念和能力,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素养。同时,本节内容也将为后续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研究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20xx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 离子反应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发展微粒观,使其从微粒的视角认识溶液和溶液中的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又能够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分类视角和认识水平。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酸、碱、盐,并且能从宏观物质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但其认识水平较低,缺乏微观意识,难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酸、碱、盐在溶液中的行为,因此学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认识视角,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将原有的宏观、孤立、定性的认识角度提升至微观、联系、定量的层面。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宏观层面:未建立电离、电解质等概念,难以准确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过程,也难以用符号表达。只能从宏观物质的角度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优质课—离子反应

基于“离子反应”的生长课堂 微课:松花蛋的制作视频,电导率仪的使用 引入:展示松花蛋样品和它的配料表:Na2CO3、CaO、NaCl,大家思考一下,将它们混合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变化,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师:剥开蛋壳,发现里面有很多漂亮的松花,“松花蛋”也由此得名。大家是不是都对这个松花产生的原因很好奇呢?老师百度了一下,发现很多人都分享了这样的答案。 资料卡片:在碱的条件下,蛋白质会部分水解成氨基酸,产生的氨基酸与渗入的碱反应产生了氨基酸盐,从而结晶出来,产生美丽的松花。 师:眼见为实,我们就来看一看是否真的氨基酸盐在碱性条件下会析出晶体呢? 演示:向饱和味精溶液(谷氨酸钠)加氢氧化钠未见晶体析出 师:那大家觉得这个说法正确么? 生:不正确 师:老师又查了资料发现,四川工业学院包装与食品工程系马力等人利用电镜以及红外光谱,得到了松花晶体实际是蛋壳中的镁离子与氢氧根生成的氢氧化镁晶体。 师:大家通过对松花蛋松花晶体的研究过程,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生:科学的严谨性、借助科技帮助学术研究等 师:很好,在刚刚配料混合中,大家可以看到明显的现象,所以,结合大家已有知识,能够很快地写出涉及的离子方程式,那如果有一些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呢?比如:醋酸钠和稀盐酸混合 演示:醋酸钠和稀盐酸混合 师:大家觉得他们能反应么? 师:空口无凭,科学是严谨的,我们要有证据才可以,对吧?那既然,宏观上我们不能观察到现象,那我们是不是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呢? 生:可以 师:从微观什么粒子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合适呢? 生:离子的种类和数目 师:很好,但是离子太小了,我们要借助一些科技帮助我们去监测,我们可以用电导率仪。我给大家准备了这些药品:醋酸钠固体、稀盐酸、醋酸钠溶液、水,请大家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并记录 经教师引导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把醋酸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 师:大家课前已经了解了电导率仪的使用,但是,为了减少由于仪器使用错误而造成的系统误差,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电导率仪使用的注意事项 学生:完成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并思考 1、CH3COONa与稀盐酸反应了么? 2、根据数据结果,是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么? 3、猜想一下未参加反应的离子是什么呢? 4、如何检验Cl-确实没反应?能用刚才反应后的溶液直接检验么?那在配置反应液的时候,要如何控制反应物的量呢? 学生实验:把少量的HCl加到CH3COONa中,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看是否有沉淀。 师:根据结果:你得出了CH3COONa与稀盐酸反应真正是什么离子参加了反应呢? 生:醋酸根和氢离子 师:生成了什么? 生:醋酸 师:醋酸在水中,主要是以什么微粒的形式存在呢?

人教化学选修四省市级优质课2.4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

第4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考纲要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课标要求:1、了解反应的自发性与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及熵值变化的关系; 2、能够用熵增原理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学习目标:1、了解熵的基本涵义及能量判椐和熵判椐的基本内容。 2、能利用能量判椐、熵判椐和复合判据对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 重点、难点:能利用能量判椐、熵判椐和复合判据对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 预习案: 1.复习第一章章引言和第一章第一节回答: 1)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放热反应前后体系能量(升高或降低),焓变△H 0; 2)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反应前后体系能量(升高或降低),焓变△H 0; 2. 阅读教材第四节P34页第一自然段谈谈你认为为何要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3.依据教材P34页第二段下的反应方程式回答: 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因此具有的倾向。科学家据此提出了用来判断反应进行的倾向;但是有些反应也是自发的,所以只根据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全面的。 4. 阅读教材P35页第一自然段回答: 1)熵是衡量体系的物理量;符号,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无规则排列的程度越大,体系的混乱度,熵值;化学反应中存在着熵变,符号;体系的混乱度增大ΔS 0 ,体系的混乱度减小ΔS 0 2)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的方向(熵)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5. 自发过程:。 判断下列过程能否自发进行: ?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水从低处往高流 ?电流从电位高的地方向电位低的地方流动;电流从电位低的地方向电位高的地方流动 ?室温下冰块自动融化;室温下水结成冰 6.阅读教材P35页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和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又都不能地作为反应是否自发的判断依据,要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考虑体系的和; 2)在讨论过程的方向问题时,指的是没有时体系的性质;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不能确定过程是否和。 新课案: 探究一:2H2+O2=H2O ,C6H12O6+6O2=6CO2+6H2O正向具有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而其逆向,在常温常压下不借助外力无法进行。推出化学反应具有方向性。 自发反应:。 相同条件下其逆过程为 探究二: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都具有方向性,例如:水总是自发的从高处向低处流等。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化学反应向着怎样的方向自发进行呢? 一、能量判据(焓判据) ?化学反应趋向于向着热(△H 0)方向自发进行。 ?对于化学反应而言,绝大多数的______反应能自发进行。 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因此具有的倾向。科学家据此提出了用来判断反应进行的倾向;但是有些反应也是自发的,所以只根据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不全面的。 结论:焓变(△H)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探究三 二、熵增原理(熵判据) 1)熵的定义:熵是衡量体系的物理量;符号,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无规则排列的程度越大,体系的混乱度,熵值; 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的熵;同一物质的不同聚集状态的熵的关系: 2)熵判据:△S= 体系的混乱度增大ΔS 0 ,体系的混乱度减小ΔS 0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趋向于向有自发地向熵(ΔS 0 )的方向自发进行。 但是有些熵减的过程也能,例如:,因为它是热的。因此只跟据熵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也是不全面的。 与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又都不能作为自发性的判据,要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考虑体系的和。 探究四 三、复合判据(吉布斯自由能) 正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能够自发进行,必须综合考虑反应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恒温恒压时判断反应是否能够自发进行: △G=△H-T△S(T=t+273) 当△ G_____0时, 当△ G_____0时,

《离子反应》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节离子反应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讨论酸、碱、盐的电离情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电解质的概念

巩固练习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氯化镁晶体 B. 氯化钠溶液 C. 液态氯化氢 D. 熔融氢氧 化钾 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石墨棒 B. 固体氧化钾 C. 盐酸 D. 熔融氢氧化钠 3.下列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 A. 铝 B. 食盐 C. 硫酸 D. 蔗糖 4.仅能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电解质是( ) A. KOH B. KNO3 C. NH4HCO3 D. 酒精 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是( ) A. HCl B. NaOH C. Na2CO3 D. 蔗糖 6.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H2SO4=2H++SO42- B.NH4NO3=NH4++NO3- C.Na2CO3=Na2++CO32- D. Ba(OH)2=Ba2++2OH- 7.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观点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 B.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物质 C. 在熔融或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D. 在熔融和溶液中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8.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a(OH)2=Ca2++2(OH-) B. FeCl3=Fe2++3Cl- B.H2SO4=H2++SO42- D. Al2(SO4)3=2Al3++3SO42-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 2.使学生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看微观动画,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物质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设疑、讲解、练习。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解实验装置、常见的酸、碱、盐等。 五、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第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同时我们在初中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 [板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演示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表。 物质NaCl 固体 NaCl 溶液 水氨水 NaOH 固体 NaOH 溶液 盐酸 溶液 蔗糖 溶液 酒精 溶液 能否导 电不导电导电不导电导电不导电导电导电 不导 电 不导 电

盐酸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和氨水能导电。蔗糖溶液、酒精溶液不导电。 [提问并小结]为什么有的物质能导电,有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能导电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这里各位同学要注意,定义里面的“或”字和“化合物”!电解质是要什么情况下能够导电呢?(1)水溶液状态或者熔融状态。(2)一定要是化合物。 (2)电解质导电须有外界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只要满足在其中一种情况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 [板书] 2、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应是化合物,混合物、单质就不属于这两者的范畴。比如石墨、铜能导电,但是它是单质,所以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练习] 已知:CO2的水溶液能导电,那么它是电解质吗? [分析] 电解质还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电解质化合物。怎么理解这个本身电离?某些化合物,像SO2、CO2、NH3,它们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他们不是电解质。如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发生电离导电,并非二氧化碳本身电离导电。 [分析]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另外,这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和金属的氧化物,他们在熔融状态都是能够导电的,所以是电解质。 [小结] 电解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2、电解质是化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本身电离出离子 那么电解质又为什么能导电呢?物质导电要何条件呢? [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导电呢? [回答]因为其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提问]为什么NaCl溶液能导电,NaCl固体不能导电呢?又能说明什么?

离子反应优质课评议

《离子反应》优质课评议 离子反应知识是高中化学主要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强调学习该块知识要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强弱电解质。认识它们在溶液中的导电性强弱和对离子反应的影响。张雅蓓老师正是依据这些进行教学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判断电解质的强弱;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能力。重点是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难点是离子的拆分。 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电解质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很了解。张雅蓓老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电解质的电离知识和复分解反应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探究、PPT、FLASH等充分展示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实验,图片硝酸银与氯化钠的微观反应,动画模拟酸碱中和反应等。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实验和微观分析来学习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原理。 从整节课看来,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基本环节完整,能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处理教材能力强。上课思路清晰,讲清本了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声音响亮,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实验操作顺利,效果良好。有助于学生比较并掌握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的正确表达;多媒体操作技术熟练,能适时的插入一些必要的图片和动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见,该老师为本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体现了该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教学素质。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该老师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提高。例如,给可拆分的电解质应定范围为:可溶性的强电解质更合理些。讲授时可再设一些问题。板书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教学中应多发挥学生的智慧,一些可以让学生来得出的结论自己可以不讲。此外还应注意讲课时语气语调的变换,多注意与学生间的沟通,眼神的交流。总之,吃透教材才能使教学过程饱满,声音洪亮能增添上课激情,师生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更显活跃,让书本平面的知识站起来,从教师的口中流出,走进学生的心,并能见之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赖清萍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上一节课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基础上,已经对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初中化学所学的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的研究,以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与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会书写一般的离子方程式”为主要教学目的。这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并由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对离子反应条件实质有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启发归纳和小结,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的基础上,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学习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前一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电解质和是离的初步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1、向盛有2ml硫本酸钠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氯化钾溶液;2、向盛有2ml硫酸钠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氯化钡溶液;3、向盛有2ml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4、向盛有2ml氢氧化钠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5、向盛有2ml碳酸钠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等5个实验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分析这些实验,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方程式的定义。教材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学习,虽然有一定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但分析的能力还不强。并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强,乐于机械的接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方法。 4、学会一般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