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内容】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貌学的所有内容,课标中的要求比较简单,强调用实例来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不过,地表形态的实例非常多,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从课标的内容看,强调了内、外力因素的区分。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不同的地表形态,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区分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其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实例,与第二节一样,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只不过第二节是内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而本节主要是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
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又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显然,在第一大部分中,关于两类河流地貌的形成占了最大的篇幅,同时配上了示意图来辅助说明。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题目: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
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其相应的地表形态。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与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与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与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与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与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与河道特征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难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与其特征◆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时:15-20◆教学过程:师: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类、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侵蚀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在地理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河流侵蚀地貌为例,引导学生从实际观察入手,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2.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1)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阶段,如青年期、成熟期、老年期等,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岩性、地质构造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分析,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
4.结合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知识讲解:
(1)简要回顾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其分类、形成过程和发育阶段。
(2)结合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课堂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规律、发育阶段及环境效应。
(2)分析报告要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500字左右。
(3)拓展作业要注重查阅权威资料,提高作业的学术价值。
5.作业评价: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区分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拟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商量,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感情、态度及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强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法。
通过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我的中国心)一曲中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同时曲中也提到对我国意义深远的两条河流长江和黄河,可见河流与我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除此之外,它也对我们的地表形态产生庞大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河流地貌。
环节二:新课教学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展示素材)长江上游(沱沱河、通天河)及下游(长江三角洲)俯瞰图(问题)我国地形复杂,河流众多,而河流所形成的地貌也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上图是亚洲第—长河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局部,他们的地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答复。
上游山高谷深,上下起伏大,崎岖不平;下游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土壤深厚。
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上游以河流侵蚀为主而下游则以河流堆积为主。
(教师活动)同学们预习的都很不错,那什么是河流侵蚀,什么是河流堆积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河流侵蚀。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山岳的形成,发觉受不同力的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山,而河流侵蚀更多的是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能够区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河流侵蚀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切割地表,以侵蚀作用主导形成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溶蚀作用:河水中含有一定的溶解气体,如CO2、O2等,对溶解性岩石的地区,溶解作用是河流侵蚀的主要方式。
(2)冲蚀作用:河流在流经狭窄、陡峭的峡谷和山地等地区时,形成水流速度和水流力的增强,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破坏作用增强,形成瀑布、深流谷、险滩等侵蚀地貌。
(3)切割作用:河流顺地势流动,将地表侵蚀下来的物质带走,然后向下切割地面,形成河滩、大滩、低洼的平原等侵蚀地貌。
3.特征:地形起伏大、景观变化多、地表裸露等。
二、河流堆积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沉积物在某处沉积,堆积起来的地貌。
2.形成过程:(1)沉积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着大小不同、密度不同的物质,在水流消散、减速或右拐等地方就将这些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砾石、卵石、沙、泥等不同种类的沉积物。
(2)淤积作用:河水的流速减缓时,所携带的重物难以携带,先沉淀下来的沉积物就会堆积在河底,形成滩、泥坝等地形。
(3)堆积作用:在河道中有一些明显的障碍物,如悬崖、沙洲等,使水流方向改变、水流速度变慢,将携带的泥沙淤积在障碍物后面,形成河流峡谷两侧的河滩、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
3.特征:地形平坦、景观单一,表面覆盖着厚重的土壤层,盛产农作物。
【教学重难点】1.区分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2.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貌发育原理的基础知识。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张分别表达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图片,从中学会区分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6.总结与反思: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河流侵蚀地貌的重要性。
7.课后作业:布置与河流侵蚀地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态特点。
2.播放关于河流侵蚀地貌形成的科普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2.学生在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对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的阅读和解读能力较弱。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特点,如动态变化、地域差异等,以及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结合实例,讲解人类活动对河流侵蚀地貌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案例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严谨、客观、求实的学术态度。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教学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中要求培育同学的地理实践力,但教材的概念偏多,识记的内容占了教材内容的大部分,因此在本节课实际教学中,通过地理模拟试验模拟培育同学的实践技能。
【学情分析】高一同学已在必修一学习了外力作用,这些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同学也有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差异,本节课利用河流地貌的案例,帮助同学更好的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態的塑造。
【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河流侵蚀地貌的试验,培育同学的地理实践力。
综合思维分析河谷凹凸岸的形成原理,培育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依据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水文特点,分析区域进展的对策,培育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本节课中凹凸岸的实际应用,帮助同学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对河谷发育和形成过程;河谷的形态。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中“凹凸岸”的形成原理和“凹凸岸”的辨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模拟试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际生活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师:本次旅程我们将顺江而下,一起去探究长江是如何跨越重重障碍,矢志不渝的向东流去?长江又对沿途的地貌产生了什么样的破坏?图1 长江流域图〔图略〕[设计意图]以长江之旅的旅程导入新课,联系同学生活实际,符合同学爱玩的天性,引起同学思索,引发同学爱好。
[新课探究]一、河流的侵蚀方式河流的侵蚀方式分为溯源侵蚀、侧蚀、下蚀,通过模拟河流侵蚀地貌的试验,理解侵蚀方式。
[试验操作][试验器具]硬纸板、适量潮湿泥沙、一瓶矿泉水、一个小旗子[试验步骤]1.将硬纸板保持30-50。
的倾角,将潮湿泥沙铺在硬纸板上,把小旗子插在铺满泥沙的最高处。
2.将矿泉水以匀称的速度倒在小旗子的下方的泥沙上,持续时间40秒。
2.1.1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取一个与流水侵蚀地貌相关的主题,如“流水侵蚀地貌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流水侵蚀地貌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地理手抄报:制作一份关于流水侵蚀地貌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分布规律等,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3.创设情境,开展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流水侵蚀地貌,观察其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模拟流水侵蚀过程,让学生感受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
4.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通过对流水侵蚀地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是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流水侵蚀地貌的影响,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生活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流水侵蚀地貌案例,如梯田、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实用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流水侵蚀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长江三峡的峡谷等,引发学生对流水侵蚀地貌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
-设定问题:如“流水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思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其特征,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2.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6.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设计一份在线测试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7.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关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最新研究成果或新闻报道,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此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拓展知识视野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源自技能1.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定义,掌握其形成的原因和主要类型,如峡谷、河谷、瀑布、侵蚀平原等。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实地考察等方法,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分布特征和形成过程。
3.了解河流侵蚀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
4.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地理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到河流侵蚀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地理知识的热情。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河流侵蚀地貌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总结所选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运用剖面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观察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3.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2.通过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培养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1.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等,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了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你们认为河流侵蚀地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结论。
4.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我展示了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地貌特征。接着,我介绍了黄河流域的侵蚀地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探讨了河流侵蚀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共同完成模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观察和记录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河流侵蚀地貌教案篇一:河流侵蚀地貌的教案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课题】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第一个小标题P77-78【教学课型】新课、讲授课【教学对象】高一上学期学生【教学目标】1. 能理解并说出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 通过想象推导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3. 能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对地理现象的探索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1) 河流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作用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道落差对侵蚀作用的影响【内容分析】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先说明在河流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地貌类型的不同,造成侵蚀作用力的不同;然后说明不同侵蚀作用力下所形成的不同河谷形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沙子吧。
当我们用水枪对着一个地方的沙子喷水的时候,会不会发现这个地方的沙子被冲走的特别快,而且会形成较深的沟,,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个坑会逐渐变宽,是不是这样?生:是的师:为什么在不同阶段沙子的形态会发生改变呢?那如果是河流呢?河流在不同阶段它的地貌形态会不会也发生这种改变呢?请同学们将书翻到77页,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这种情况是相似的。
在河流发育的初期,那时候地貌受内力作用的影响,地势起伏较大,河流高差大,所以水流的速度很快,而且水的能量比较集中,像水枪一样。
所以开始的时候,水的侵蚀作用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所以在喷水初期会形成较深的沟,并且这个坑会向水源地扩展。
这个时候的河谷形态也是一样,河谷两侧的谷壁陡峭,河谷深,而且很窄,横剖面呈“V”,所以也叫“V”型河谷。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怎样的影响。
那同学们告诉我,它们各自总的趋势是什么?生:。
高中地理 《流水侵蚀地貌》 教学设计 002
教材解读1、课标内容要求: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12 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课标内容解读∶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地貌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貌”的含义、一些主要的地貌类型及所属的次级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
本条“标准”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地貌”这个基本的自然要素,同时突出地理实践力素养要求,要求学生会在野外对当地的地貌进行观察、识别、描述。
本条“标准”中的“种”是指大的地貌分类,如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等,而不是指次一级地貌。
本节内容主要为流水地貌这一大类,根据课时需要,主要围绕河谷、河流阶地、河曲等地貌展开,要求学生能够说明景观的主要特点,即在观察、识别和描述的基础上,能提炼出相应景观的典型特征,并掌握描述地貌特征的主要方法。
课标1.12对学生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基础知识与否没有做出具体要求,重点集中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提供了达成该条课程标准的途径,即“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要求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达成这一课标要求。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具体案例或针对性地补充相应案例,作为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载体,通过图文材料的选取,使其在读图、析图中实现教学目标。
3、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川南充嘉陵江边青居镇的特殊流水地貌,此外,以图文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多种流水侵蚀地貌,如金沙江虎跳峡、河谷横剖面结构、澜沧江峡谷河流阶地、曲流与牛轭湖、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本节教材重点呈现的是河谷地貌,既有实景图,也有示意图,同时设置了“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以及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的综合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对主要流水侵蚀地貌的分布及特点进行探讨,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教师需引导学生总结说明地貌特征和识别地貌类型,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教材中提到的“河流裁弯取直与牛轭湖”,应是流水侵蚀地貌的一种动态变化,教材中有文字说明,教师还可以辅以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上课题目】河流侵蚀地貌【教学时间】12 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2008年2月第3版【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学会识别三种侵蚀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利用典型的案例如长江,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河谷演变的过程,掌握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设计理念】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河流侵蚀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本节内容对培养“有地理素养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今后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会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占据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适时创新,以人性化设计为核心,将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
为了能更好的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大家熟悉的人民币背景图导入新课,设计长江之旅,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
通过演示实验、设问,层层深入,做到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充分体现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探究得出结论。
本节课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案例学习。
而本节课的河流侵蚀地貌则是属于河流地貌中的一种,同时又为后面堆积地貌的学习做了铺垫。
本节以河谷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
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慢慢出现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节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形态。
高中河流侵蚀地貌教案
高中河流侵蚀地貌教案教案标题:高中河流侵蚀地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案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河流侵蚀地貌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案例。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4.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些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并征求他们对该地貌的认识。
探究:3. 介绍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河流侵蚀的定义、河床剖面、河谷形态等。
4. 解释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水的冲击力、颗粒磨蚀、溶蚀等。
5. 分析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侵蚀、运输和沉积等阶段。
6. 展示一些具体的河流侵蚀地貌案例,如大峡谷、V字谷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该地貌的理解。
拓展:7. 探讨河流侵蚀地貌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如形成新的地貌特征、改变水系网络等。
8.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侵蚀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对地貌的影响。
9.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某个特定河流侵蚀地貌案例的解释和分析。
巩固:10.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或完成练习。
11.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结:12.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河流侵蚀地貌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地理实地考察或研究项目,以加深对河流侵蚀地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后延伸:14.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展。
15.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以拓宽对河流侵蚀地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分析学生在练习册或工作纸上的答案和解析。
3. 学生小组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流水侵蚀地貌的教学设计
流水侵蚀地貌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2. 了解不同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并能描述其特征;3. 掌握流水侵蚀地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2. 不同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3. 流水侵蚀地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流水侵蚀地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讲解PPT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和特征,包括河流侵蚀、河谷形态、峡谷、瀑布等。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进行讨论,包括河流、溪谷、冲沟等。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该地貌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实地考察(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流水侵蚀地貌的实地考察,选择附近有流水侵蚀地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地貌形态,并分析形成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
6. 总结归纳(10分钟)回到教室,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不同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的特征和影响。
并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地貌资源。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流水侵蚀地貌的相关内容,并撰写一篇报告。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记录的准确性;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合作与交流能力;3. 评阅学生的报告,考察他们对流水侵蚀地貌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讲解;2. 示意图和图片;3. 实地考察地点的选择和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来讲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实际案例;2. 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地貌类型,如风蚀地貌、冻蚀地貌等,让学生了解地貌的多样性及其形成过程。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2. 课时安排:45分钟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b. 让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c.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能力4. 教学内容:a. 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b. 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5. 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案例分析法c. 讨论法6. 教学准备:a.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b. 投影仪或白板c. 教学图片或视频素材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实例b. 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讲解河流侵蚀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b. 讲解河流堆积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3. 案例分析(10分钟)a. 提供几个具体的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案例b.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4. 课堂讨论(5分钟)a.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理解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b.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实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学科专家或相关领域工作者进行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地貌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河流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
本课标关注的是地貌,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并要求学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讲解河谷的演变,归纳总结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的形成原理及其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对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课时河流的侵蚀地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界中河谷地貌的形成原因;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三、德育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对溯源侵蚀的理解;
2.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乙
1.在本章的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我们分为两类,分别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其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风化、侵蚀、搬动、堆积。
3.常见的外力又有哪些呢?——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
3.观察两幅图片,图中所展示的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河流。
过渡:河流地貌是自然节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上节课我们以“山岳的形成”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我们将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来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两幅图片中,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有什么区别?
——甲是河流的侵蚀地貌,乙图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这就是我们常见
的两种河流地貌。
首先我们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
[板书]
2.河流的侵蚀地貌:
①理解河流地貌的涵义:侵蚀——河流侵蚀——河流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在流动时,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尤其在不同河段,侵蚀方向的不同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不同河段河谷的形态也就不同。
我们根据河流对地表的侵蚀方向,将河流侵蚀划分为三类: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板书]
③请学生在课本上找出并说出三种常见侵蚀的解释,老师通过用图示在黑板上进一步说明。
(见板书设计)
④让学生看课本82页第三段,找出三种侵蚀的区别(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主要发生的河段)。
请学生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详见板书设计)
3.河谷的发育:
①过渡: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陆地上也本没有河流,那河流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河谷的发育”。
[板书]
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那么多的沟谷,为什么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与河谷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浏览课本82页第四段,用自己的话总结,然后请请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出沟谷到河谷的发育过程。
③沟谷发育成为河谷之后,在河谷的初期,中期,成熟期,河流的主要侵蚀方式有什么区别,所形成的河谷形态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学
课本82页最后一段并参考图4.17河谷的演变过程,完成黑板上的列表。
详见板书设计。
三、课堂练习
1.看课本上图4.17“河谷的演变过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A为沟谷,常形成侧蚀和溯源侵蚀;
②B阶段时,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
③B为成熟的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④C阶段时,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发育成熟。
2.王教授是一个地理学家,去年暑假,王教授带他的儿子小明利用假期对长江进行全程游览活动。
①他们从长江上游往下沿江游览,在长江的上游,他们来到了虎跳峡,小明为虎跳峡的汹涌的流水和陡峻的地势所吸引。
a.虎跳峡这种地貌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它属于河流侵蚀中的哪一种侵蚀方式?
b.正当小明被虎跳峡的雄伟风光所迷住时,小明的爸爸王教授在一旁说:“经历数万年的时间后,虎跳峡可能不再位于目前的位里了。
”小明听后不得其解。
王教授认为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当前位置的是否有可能?如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并说明理由。
②二人沿江而下,又到了一处河段,小明被两岸的风景所再一次震憾,不禁想到了学校所学的几句李白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大家猜猜他们
现在到哪儿了?——三峡。
请同学们说出长江三峡是怎么形成的?以哪种种侵蚀方式为主?
③游览了惊险壮观的长江三峡景观,小明他们顺江而下,进入了长江的荆江河段。
只见长江此时犹如一条弯曲的巨龙,在大地上延伸。
a.大家想想弯曲的荆江河段是以河流的哪种侵蚀为主?此时属于河谷发育的哪个时期?
b.当小明他们的游船到达一处河湾附近时(如下图),王教授要小明思考凹岸A处与凸岸B两点哪个地方建货运码头更合适?大家来替小明回答一下,并说明原因。
四、板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的侵蚀地貌:
一.河流的侵蚀方式:
二.河谷的发育:
五.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26页第一题,印发的练习1,2,3,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