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4、网络传播概论考研 笔记【彭兰 第4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一、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硬件系统:若干台计算机、相关的通信设备、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主要在于网络节点分布的地理范围,以及通信距离和传输速率。

2、有线网络和无限网络。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通过传输介质来实现连接。

三、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与人的日常交流是类似的。如果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交流规则,即交流什么、如何交流、何时交流等。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这类规则统称为协议。用术语表示,网络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鉴于不同实体的任务和实体间通信的复杂性,计算机网络通信一般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每一层协议有不同的功能。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通信体系结构,OSI模型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层次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在主机内部需要发送数据时,应用层数据会逐渐转换为更低层数据,直到最底层的物理信号,然后被传输出去;接受数据时会将低层信号逐级转换为高层数据,直到转换为应用层相关数据,被各种程序所调用。【web技术原理与应用】

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准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IP地址分为静态IP地址(固定不变)和动态IP地址(每一次登录后地址都可能不一样)。

四、网络互联技术

实现网络互联需要一定的设备,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包括以下一些:

1、中继器:在物理层上实现局域网网段互联,用于扩展局域网网段的长度。仅用于链接相同的局域网网段。

2、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用来连接相似类型的局域网。

3、路由器:实现网络层服务,可用于局域网与局域网、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互联。

4、网关:在传输层以上的层次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不同网络协议之间的转换。

网络连接技术关系到网络的带宽,而带宽是影响网络信息传输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WEB结构【WEB技术原理与应用】

万维网采用的结构属于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即C/S(Client/ Server)结构。服务器上存放着数据,服务器一直处于等待请求的状态。客户端通过相应程序向服务器请求数据,从服务器端获取数据后进行显示。由于万维网客户端通常为浏览器(Browser),所以万维网结构也被称为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一)浏览器。IE、火狐、Chrome、Safari等。在进行web开发时,要尽量保持网页对各主流浏览器有较好地支持。

(二)web服务器。从软件角度看,Web服务器是指用于对web浏览器请求做出响应的程序,该软件支持HTTP协议。从硬件角度看,web服务器是一台特殊的计算机,与常用的个人计算机不同的是,web服务器有较快的运行速度、较大的磁盘空间、较快的网络接入速度,并能长时间稳定运行。

(三)web页。Web页是我们用浏览器浏览网站时的页面,它由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而成,经浏览器渲染成可视化页面以便阅读。

(四)统一资源定位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互联网上的服务器有千千万万台,因此必须有一种资源定位机制,客户端才可以访问到这些资源,实现这一功能的规则就是统一资源定位器。一个完整的URL包括1个H(how)和3个W(who,what,where)。基本格式如下:

六、HTML【web技术原理与应用】

HTML(Hypertext Makeup Language)即超文本标记语言,用于描述网页内容。HTML主要由元素和属性组成,元素用于描述网页中的对象,例如一段文本,一张图片等。而属性用于描述该对象的特征,例如文本的颜色、字体大小等。HTML文档有固定的文档结构,一个HTML 文档由3个部分组成:HTML文档类型声明、用HEAD元素引导的头部、用BODY元素引导的文档正文。

七、CSS【web技术原理与应用】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译为层叠样式表或级联样式表,是一种格式化网页的标准方式,它扩展了HTML的功能,使网页设计者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设置网页格式。

CSS样式表的功能是用于修饰HTML内容,定义HTML中各标记的外观,如颜色、字体、边框、位置等。样式表中丰富的属性能对页面原色进行各种修饰和美化,可以实现更加绚烂多彩的网页效果,当要修改网页风格时,只需要修改其样式表即可,不需要更改HTML代码,这样便于网页风格的切换。另外,同一个样式表也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网页中,从而使这些页面保持统一的风格。

与HTML标记进行页面修饰相比,使用CSS样式表主要有以下优势:

1、网页内容与表现(修饰美化)的分离;

2、丰富的修饰样式;

3、实现样式复用,提高开发效率;

4、实现页面的精确控制。

八、域名申请与备案【web技术原理与应用】

在Internet上发布网站需要先申请域名和空间,然后将开发好的网站内容上传到申请的空间中,这样全球用户就可以访问该网站了。

Internet域名是Internet网络上的一个服务器或一个网络系统的名字,每个网站的域名都是唯一的,为了便于用户记忆,通常由英文名称、中文拼音全称或简写组成。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输入域名即可访问网站,域名系统会把域名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相应IP地址,

然后TCP/IP网络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

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是一种层次结构的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命名系统,当用户在应用程序总输入域名时,DNS可以将此(字母形式的)域名解析为对应的IP地址。第二节连接的演进: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逻辑

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

一、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APPAnet)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的一个实验性网络。【军用】

1983年,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网络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这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1974年提出TCP/IP协议的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互联网之父。【民用】

二、内容与内容的连接:互联网走向媒体化

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蒂姆.伯纳斯.李提出WWW(万维网)技术构想,从根本上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奠定了基础,这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因此他也被一些人成为互联网之父。【商用】

WWW(万维网)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的主要思想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且信息之间可以用超链接进行关联。

三、人与人的连接:Web2.0与社会化媒体兴盛

Web1.0时代的口号是内容为王,Web2..0是以“人”为中心,Web2.0的指向,试图把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3.0——思想核心是让网络能思考、有智能】Web2.0的定义:它是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因此Web2.0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社会化媒体定义:它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其主要特征有:

1、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

2、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四、终端及其连接的升级: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手机通信网络的升级,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二者汇流形成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网络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移动互联网基本特征:终端的移动性、随身性与私人性,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流动性、个性化与场景化。

五、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

(一)物联网技术及其意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技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新媒体技术P274】

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

物联网技术集成性高、应用跨度大、产业链长、产业分散度高、多数领域的核心技术尚在发展中,从物联网核心架构到各层次的技术与产品接口大多还未实现标准化,大规模应用所需的条件和市场还需要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

物联网对传媒领域的影响:

1、物联网技术增强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

2、物联网形成新的传媒中心

3、物联网促进了媒介的融合

4、物联网将引发人们对于媒介性质的再认识

物联网下媒体传播伦理

1、依赖技术VS阻碍人际交流

2、过度依赖造成人的异化和部分器官的退化

3、商业气息VS人文精神

4、开放性VS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

(二)物联网相关技术:IPV6与云计算

IPV6使IP地址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云计算:云计算是把所有的计算资源集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是云端),人们只要能够

接入互联网,就能够访问云端的各种应用和信息,并根据自己使用的资源支付一定的费用。【新媒体技术P252】

工作原理:将庞大的计算机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网络传播概论】

目前的“云计算”又进一步发展成了一种商业的概念,它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服务器作为一种共享的资源,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这些资源。

云计算具有如下特点:

1、超大规模。云计算通常需要数量众多的服务器等设备作为基础设施;

2、虚拟化。虚拟化是云计算的底层技术之一,用户所请求的资源都是来自云端,而非某些固定的有形实体;

3、高可靠性。

4、伸缩性。???

5、按需服务。

6、多租户。每个租户按需使用资源并不影响其他用户。

7、规模化经济。

代表性云计算平台:Google(谷歌最早提出此概念)、Amazon

云计算发展中的误区与问题:

1、云计算是一种服务策略,本质上是一种模式,用户只是按需购买了数据中心的一部分硬件、功能或者服务。云计算不是数据中心。

2、云计算存在的问题:

标准尚未统一、云计算所需的服务器运转能耗大、数据安全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网络是融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媒介,网络传播涵盖了多个层面、多种性质的内容及其传播。

一、从复制到创新:网络新闻业务形态的变化

(一)定时——及时——实时——全时:网络新闻时间观的发展

(二)黏贴——整合——解读:网络新闻编辑方式的发展

(三)单媒体——多媒体——融媒体:网络新闻手段的丰富

(四)单向——互动——共动:网络新闻受众观的变化

二、从单一到多维:网络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

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显著影响,是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的分离,而在传统媒体时代,两者是绑在一起的。每一种新平台的分发机制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非为传统媒体所掌控。

(一)整合类平台:多源聚合+人工分发,如门户网站

(二)搜索引擎:多源搜索+算法调度

(三)社会化媒体:人际网络+大众传播

(四)个性化推荐平台:个性分析+算法匹配,如今日头条

(五)视频和VR/AR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

(六)服务类平台:生活场景+新闻推送,如淘宝、高德地图、墨迹天气等。

服务类平台具有向新闻渠道延伸的可能性,是基于以下原因:

1、服务类平台具有较大的用户规模和较强的用户粘性;

2、服务类平台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用户;

3、服务类平台常常对应着用户的各种场景化应用,与此相关的新闻推送,可以得到用户更好的认同;

4、从未来发展看,服务类平台更容易将人的社交、物的数据及环境数据结合在一起,成为新型用户平台;

在这样的平台上,新闻分发的主要逻辑点是人们的生活场景。

三、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变革

(一)Web1.0时代的“大众门户”模式

Web1.0时代,以Web网站为主要平台、以网站的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模式,可以称为“大众门户”模式。

“大众门户”模式是传统大众传播的“点对面”模式的延续,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站用内容来聚集用户;

2、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

3、网站提供的是无差异化服务;

4、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

5、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倾向。

(二)Web2.0时代的“个人门户”模式

个人门户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

每个节点都扮演着生产者、传播者、接受者的角色,这些节点包括个人和机构及其他用户。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是沿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流动的。

3、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

4、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

5、传播路径易于观测;

6、传播是多层级的;

7、每一次传播,信息有可能变形。且信息的传播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信息的不断再生产过程。

8、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局面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一、从独立发展向融合发展的业务形态和生产机制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MIT浦尔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自由的技术》中提出,它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与市场融合、机构融合以及产业融合等不同层面。【定义需参考传播学教程】融合性新闻(或称融媒体新闻)的两种含义:

1、在一个报道内的多媒体手段融合;

2、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将不同形式的报道在多个平台用不同方式分发,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形成一个合理的报道体系。

二、从凝固到游移的价值坐标

传统媒体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是凝固的金科玉律,但在网络中,传统媒体的某些价值坐标需要进行重新考量:

(一)新闻价值要素权重的重新赋值

如,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多数时候,网民更看重趣味性和接近性。

(二)质量判定坐标的迁移

在网络时代,除客观公正准确等价值标准保持恒定外,用户对于专业媒体在反应社会现实的准确度或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内容到产品、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

产品,不仅应包含它的核心价值或利益,还应该包含消费者购买产品所期待的一整套条件,以及产品可能的附加价值乃至价值的转化。

而将受众“重定向”为用户,不仅意味着要理解用户需求从信息需求向娱乐、社交、服务等多元需求的拓展,还需要更新对网络用户“消费”行为的认识。网络时代的信息消费,更多的是一种参与式消费、分享式消费,而不是被动填鸭式的消费。网络中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产行为,网络中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只有从消费者与生产者合一的角度来理解受众向用户的转变,才能真正认识“用户”的特性。

四、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制变革

1、媒体内部的开放与重组

2、媒体间的开放与合作

3、传媒业的开放与跨界合作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一、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大众传播

(一)从黄金时段到碎片时间:移动互联网改变的时间观

黄金时段的形成与固定终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关。

时间碎片化的另一重含义是用户时间利用的个性化,对用户整体来说,原有的共同节奏将被打破。除非是一些特殊时刻或特别事件,否则,在日常情况下,统一行为越来越少见。

(二)从广播到LBS: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间观

1、信息消费空间:从大空间向微空间的演变

2、新闻生产空间:从媒体空间向现场空间的迁移

(三)场景: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

场景主要是指基于特定时间、空间和行为及心理的环境氛围。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所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指出了与场景时代

相关的五大要素: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定位系统,他们把这五种要素称为“场景五力”。

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对相关信息的发现、聚合与推送能力,决定着适配的水平。

二、大数据驱动媒体生产方式变革

(一)大数据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大数据是基于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业界通常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四个V,即多样性(variety)、体量(volume)、速度(velocity)和真实性(veracity)。

(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及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

1、预测性新闻的增加

2、深度报道模式的改变

3、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大数据提升用户分析水平

1、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

2、对于群体用户的细分化分析

3、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

(四)大数据对媒体的其他影响

1、大数据影响媒体盈利模式

2、跨界合作需求进一步凸显

(五)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主要应用方向

1、个性化推荐

2、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变

3、信息可视化,增强趣味性与易读性

4、舆情监测与趋势分析

5、精准化营销,提升数据的商业价值【新媒体技术】

三、智能化媒体时代将到来

(一)智能化媒体的技术基础

语音交互技术、手势或体感交互技术、面部识别交互技术、视线交互技术、

(二)智能化媒体的特征

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

从信息生产角度看,智能化媒体将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可能:

1、用户分析与匹配的场景化、智能化与精准化;

2、新闻生产的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

3、新闻传播的泛在化、智能化与新闻体验的现场化;

4、互动反馈的传感化与智能化。

(三)智能化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个性化新闻、机器写作新闻、传感器新闻(依靠传感器采集数据而产生的新闻)、临场化新闻(临场即进入现场)、分布式新闻(多种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共同参与某一个话题的报道)。

(四)智能化媒体时代人的价值

1、人如何把握机器智能的方向?

2、人如何超越算法,坚守人的价值?

3、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对个性的解放,还是新的束缚?

四、互联网推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

1、虚拟化生存及互动逐步走向现实化

2、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同一化(映射关系)

3、现实世界的虚拟化还原

第二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

第一节网络的多重属性

网络具有技术平台、传播媒介、经营平台、虚拟社会等多重属性。

一、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二、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特性突出表现为复合性、连通性、开放性、多级性与网状化。

(一)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表现在:

1、传播形态的复合性

2、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3、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4、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性

(二)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1、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2、网络信息的连通性(超链接,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连接等)

3、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4、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三)、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1、传播格局的开放性(准入门槛低)

2、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可即时发布、全过程跟踪、不间断报道,发布出去不受控制,信息易变形)

(四)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网络传播的多级性不仅出现在“影响流”中,也出现在“信息流”的传播过程中。

(五)网络传播的网状化

信息不是沿着一条线性的路径传播,而是在进行网状扩散。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一)传统经济:网络经济的基础。网络经济虽然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但是它是传统经济的一种延伸。

(二)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体验经济:网络经济的增值方向

体验经济具有这样的理想特征:在这里,消费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会愿意为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的。

从网络经济角度看,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发:

1、内容或服务带来的体验

2、社区带来的体验

3、网络“情境”带来的体验

(四)共享经济:网络经济的再升级

美国对共享经济的界定:利用互联网将闲置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包括时间、空间、物体等)就近向需求者提供及时服务,互联网平台对供需进行资源组织和调度管理,形成事实上的产品品牌。平台上的服务供应方以独立承包商身份向需求方提供服务,平台收取服务佣金。

(五)数据经济:网络经济的未来方向

数据经济就是以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为先导与核心的经济。

四、网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1、作为虚拟社会的网络

2、与现实社会日益交融的网络

第二节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类传播主要有五种基本形态: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除了人内传播外,其他传播形态都存在于网络中,它们也构成了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一、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的渠道特点:

1、技术和平台依赖性。平台的技术和制度直接影响着人际交流的方式、手段以及广度和深度。

2、交流对象的广泛性和可控性

3、交流手段的可选择性

4、传播情境的虚拟性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个体需求与外在动力

1、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

2、情绪调节

3、自我认知

(三)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表演”与“印象管理”

戈夫曼拟剧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们的表演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印象管理也是戈夫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个人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现象与

过程,也就是对自我形象的管理。印象管理与表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人际传播只用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不必像现实社会的人际互动那样必须全盘接受,忍受自己不想要的,但这种关系未必能持久。

网络人际传播可以泄压,但是也可能让人更孤独。

(五)网络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人际传播网络是大众传播的桥梁和基础设施。

二、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一)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中的群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它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如一些兴趣社团。但并非只要是在网络中聚集的人群,就可称为群体,群体有门槛。

(二)网络群体形成的基础:社区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群体分为两种类型,即社区和社会。社区是生活共同体,以地域、意识、行为及利益为特征,社会是社会共同体,以目的、利益、契约以及距离为基础。

虚拟社区虽然依赖网络这样一种虚拟空间,地域上的共同性已不是其主要特征,但是意识、行为及利益的共同性仍然是虚拟社区的重要特点,因此,它仍然是一种社区。

网络社区泛指网络中具有一定稳定关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聚合。

网络中的社区与网络中的群体是两个概念,网络中的群体是社区,但是并非所有的网络社区都能发展为群体。

(三)群体传播的影响要素之一:社区结构模式

传统社区是圈式结构【图P68】,这种结构模式由核心维系点决定,即成员共同的兴趣、意识、行为以及利益,这种结构使社区边界明确,社区成员有较明确的身份意识,社区成员作为一个集体进行的交往比较多,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更容易形成,因此,这种机构更有利于群体的形成。

新兴社区是链式结构【图P69】,相较圈式结构而言,链式结构较为松散、灵活,社区成员的集中交往并不多,更多的交往是一对对成员之间的个别交往,因此群体意识较难形成。

新兴社区的规模不是固定的,而是出于动态变化中,不同时机和条件下激活的节点数量不同,形成的社区规模也就不同。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来解释社区的边界。

(四)群体传播的影响要素之二:成员关系

在网络中,如果一个群体没有明显的权力中心,那么它的凝聚力往往是不强的,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活动能力也不强。

(五)群体传播的影响要素之三:群体归属与群体承诺

(六)群体传播的影响要素之四:群体心理

(七)网络群体的深化方向:网络社群

今天人们关注的社群更接近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也就是其成员更具有群体意识、群体归属感,也更具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社群经济目前主要有三种指向:

1、一是将社群作为服务对象或营销场所;

2、二是挖掘份数社群的价值;

3、三是集合社群成员力量来进行共同创造或经营活动,让社群成为一种生产力。

三、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内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内的传播,互联网主要实现组织外的传播。

(一)内联网与组织传播

1、内联网使传统的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演变成“网络式”;

2、内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间的交流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变为更多的使用网络手段,有可能增强交流热情、拓宽交流范围,也有可能削弱传播中的非语言辅助信息,削弱传播效果,更有甚者,因为匿名性而导致虚假信息和泄愤信息的出现。

3、利用内联网可能会导致部分成员关系的变化,如掌握了相关技术的成员地位上升;

4、利用内联网来实现组织传播,使虚拟办公成为可能

(二)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组织在网络中宣传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对网络手段的运用能力;

3、互联网中的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开始淡化。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网络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5W分析】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二)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传播过程的非线性、层次性与多级传播)。

(三)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四)受众的高能动性与传播的互动性

(五)传播效果的开放性(预测其传播效果不容易,其传播效果也难以控制)。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一节网站传播:传统大众传播的延续

网站是Web1.0时代的主要传播形式,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式相比,网站传播更多体现了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

1、技术上相对复杂性(建立、运维比较复杂)。

2、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与高控制权(网站传播继承了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传播,是一种“大众门户”传播模式)。

3、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

4、可互动性。

第二节论坛:古老、封闭的社会化媒体

第三节即时通信:基于关系网络的点对点传播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既要从点对点的交流层面去观察,又要从更广阔的社会性的交流网络角度去分析。其特点主要有:

1、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2、同步的交流时效。

3、交流的可控性(对象选择、在线状态、手段、节奏)。

4、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四、即时通信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促进社会人群的分化

这种分化不一定都是显著的结构性的分化或分层,有些只是心理上感知到的人群分化。

1、即时通信交流形成的交际圈带来人群分化。

2、作为文化符号的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带来人群分化。

(二)即时通信传播与舆论形成

即时通信是舆论的传递者与放大者,它只有与其他渠道进行互动才能在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即时通信传播与社会动员

即时通信传播维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性网络,它在社会动员方面也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时通信传播在社会动员方面的特点:【2019香港问题】

1、社会动员发起机制的民间性;

2、社会动员网络的扁平性;

3、社会动员的人情基础;

4、社会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

5、社会动员的高效率。

第四节博客: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化舞台

(一)博客的传播结构

每一个博客上的传播遵循的都是一种“舞台表演”+“观众围观”的模式。

(二)博客的传播特点

1、个体构成传播中心

2、内容自由度较高

3、传播手段相对单一

4、传播节奏自由

5、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的界限模糊

(三)博客的社会意义

1、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推动去中心化传播

2、博客构建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

3、博客促进个体与社会间能量交换

4、博客民间记录成为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

5、博客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四)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1)自我形象塑造是内在的根本心理需求;

(2)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自我表达、历史记录、自我推介、个人信息传播、公共信息整合、知识整合与分享、公共服务、娱乐诉求

(3)对社会报偿的需求,即希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得社会影响或认同。

(五)博客的价值

1、博客更适合进行专业化地深度表达与交流

2、在知识生产与传播领域,博客的作用也不可替代

3、博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写作空间,它可以较好地保持写作者的独立性

4、博客更适合个人资源与品牌的积累

第五节维基:协作式知识生产系统

维基(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在维基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新文本。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所有修改记录都会保存下来,不但可以事后查验,也能追踪、恢复至本来面目。

一、维基及其传播的基本特点

1、维基传播是以内容为中心的多对多协同

2、维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平等对话

3、维基是“焦点”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结合(热门话题与个性化内容)

二、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尊重、自我实现等

三、维基的主要应用方向

1、基于维基的知识生产(广度、多元认识、更新速度、共享和自由流动)

2、基于维基的新闻传播(学者高钢认为,维基新闻的传播方式可以推动以下目标的实现:新闻价值的公众确认、新闻信息的全程提供、新闻分析的多元展开。这种模式将使信息更加

丰富、解析更加多元、验证更加苛刻、讨论更加理性)。

3、基于维基的社会协作(生产、商业、创作、科研等)

第六节 SNS:小世界的映射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维基百科对于SNS的定义是:一个构建人们的社会网络或社交关系的平台,人们借此来分享自己的兴趣与活动、自己的背景,或者建立实时联系。

SNS偏社交偏向,微博是媒体偏向。

一、SNS的传播结构

(一)SNS的基本单元

SNS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个的用户中心,其传播模式遵循的是一种“个人展示”+“多重关联”的模式,关联模式包括:社交关联、内容关联、兴趣关联、时间关联、空间关联、活动关联等。

(二)SNS的连接方式

SNS的连接方式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这主要是从互动频率的角度进行的分类。强连接的意义是引发行为,弱连接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二、SNS的传播特点

1、SNS是从虚拟互动向现实互动的转折

2、SNS突出了社会网络在公共传播中的作用

3、SNS确立了以个人为网络传播节点的地位

4、SNS拓展了表达与互动的维度与形式

三、SNS个体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1、社会关系拓展:SNS用户的基础需求

2、形象管理:SNS用户的基本社交策略

3、互动:SNS的多重表演可能

第七节微博:大众传播的社交化

尽管在用户间的关系结构上微博与SNS是相似的,但是微博用户的使用重心是在内容的

传播而非单纯的社交上。且在微博中,具有公共价值的内容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因此,它可以被视作一种社交化的大众传播平台。

一、微博的社会意义

(一)公共信息系统

(二)公共沟通系统

(三)社会生态系统

(四)服务系统

(五)公共知识系统

(六)社会动员系统

二、微博的传播结构

微博是一种以内容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连接,其传播结构是“个人中心”+“内容关联”,微博的传播结构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网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个人对外发布的信息的传播广度,以及他们获得的外界信息的广度。

三、微博的传播特点

1、内容上的微型化

2、传播的移动化

3、传播的碎片化(时间或空间上的点的状态)

4、交流结构的开放性

5、信息传播与社交的有机结合

四、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

1、公共信息获取

2、自我表达与记录

3、维持、获取社会关系与资本

4、信息与知识的积累、归档

第八节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与其他社会化媒体平台不同的是,微信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这三个层级的传播对等地聚合在一起,三者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全面贯通。

一、微信平台的主要价值

考研《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暨南大学】

《网络新闻传播学》笔记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滥觞于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组。90年代中开始蓬勃发展。 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开传统媒体上网先河。 网络媒体:广义的指互联网,严格的是指由报社、通讯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及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我国网络媒体主要由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中心构成。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或网络媒体所传播的新闻报道及其评论。 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而从事的新闻传播活动。 8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包含以下4个方面内容:(计算机辅助报道)、(计算机辅助调研)(计算机辅助引证)(计算机辅助聚会)。 一般新闻传播学由理论、历史、实务三部分构成;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学中的普遍性问题。 部门新闻传播学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领域中特殊性的问题;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传播学。 部门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进行3个方面的融会贯通: 1、贯通不同媒介领域的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既充分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活动的推动作用,有充分把握社会活动对新闻活动的决定性和制约性。 2、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把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3、贯通部门新闻活动的历史与现实;以现实眼光去追溯历史,让历史轨迹展现规律。 第一章 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一、计算机成为传播媒介的历史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 1960年,利克莱德《人机共生》。 90年代,万维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互联网:指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唯一的地址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IP)或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基础设施之上的。 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ARPANET阶段,略具雏形。(1969-1986) 第二阶段:NSFNET阶段,在科研教育中发展。(1986-1992) 第三阶段:互联网阶段,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1992-今) 万维网:又称WWW,是一种在INTERNET之中扩增其力量的网络技术,能够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因特网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三、 互联网的功能及应用 1、技术特征:多媒体、超文本、分组交换、同步传播、交互性。 2、功能:多媒体、信息检索、超链接、媒介数据库等。 3、应用:电子邮件、万维网、在线聊天、网上论坛等。 四、 网络新闻传播: 1987年《圣何塞信使报》,全球第一家拥有报纸网络版; 1993年《杭州日报》,我国新闻机构的最早网上行;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彭兰 《网络传播学》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网络传播概论》、《点击美国在线》等著作,并主译了《网络新闻导论》、《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等著作。 目录上编网络传播实践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 第三节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第四节互联网的接入 第五节IE浏览器的使用 第六节E—mail软件的使用 第七节在网上查找信息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第一节网站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HTML语言 第三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一——Frontpage的使用 第四节网页制作工具之二——Dreamweaver的使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作为新闻媒体的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网络新闻的采集 第四节网络新闻的写作 第五节网络新闻的标题 第六节网络新闻的编辑 第七节新闻网页的设计 第八节新闻网站(频道)的规划 第九节网络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第十节现阶段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补关系 第四章网站建设与经营 第一节网站的经营环境分析 第二节网站的规划 第三节网站的建设与推广 第四节网站的品牌建设 第五节网站的资本运营 第五章网络营销 第一节网络营销简介 第二节网络广告 第三节电子邮件营销

第四节网络数据库营销 第五节电子商务 下编网络传播理论 ★第六章网络中的传播 第一节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二节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第三节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四节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七章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第一节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网络受众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网络受众的类型 第四节网络受众的心理 第五节受众参与网络传播 第六节网络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第七节网络传播模式对受众个体的影响 ★第八章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第一节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数字鸿沟” ★第九章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第一节网络与跨文化传播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亚文化 第四节网络传播与文化的同质化 第十章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一节网上不良信息传播 第二节网上诽谤 第三节网络传播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第四节网络传播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后记 第一节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个计算机网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主要涉及到传输介质、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等一系列技术。这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是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界面、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措施等。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系统。 一、网络提供的服务文件服务、打印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服务、视频会议、新闻论坛、电子商务等。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网络传播导论笔记

《网络传播导论》(重点、笔记、背诵) 首先广而告之:从2012年以来,传播方向(无论专硕还是学硕)的选答参考书已经换成钟瑛老师的了。之前,不少同学问我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这本书的笔记以及如何把握重点背诵等问题,在QQ、微信上我已经回复了部分同学。鉴于小编精力以及时间有限等原因,今天,针对大家呼声极高的如何吃透这本书给大家来个统一回复。 之所以大家在复习这本书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大家如此迷茫,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一、此书很“鸡肋”(理论分析与阐释较少,案例分析与技术类词汇较多,标题看上去很像一个简答论述题,然而想总结点什么来却没有; 二、目前在这块市面上还没有总结的比较好的笔记供大家参考。 等小编辞职后,我会上传完整版笔记,敬请期待。总体而言,钟瑛老师的《网络传播导论》广泛涉及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体现了当前网络传播研究的跨学科、多视角的取向。是一本目前市面上非常不错的教材。 一、如何做好《网络传播导论》的笔记 这本书对大家而言,无疑是除了传播学教程以外第二大重要的书,因为它会出60—70分的题目。所以,大家尤其要重视。 要想吃透这本书,还是那条老路,看书3遍——做笔记——背笔记。看书前拿出真题,把5年来考过的知识点都在课本上(目录、具体内容两个地方同步)红色的笔标记出来。的时候记得多写多划,以辅助记忆。而且还要善于质疑,比如看到这个观点跟别的书不一样就要及时对不同观点进行整合然后总结出自己能接受的比较利于自己背诵的完整版,或者那个地方有错误,都要及时修正。 做笔记。一个比较大的原则就是所有章节的标题都要抄下来。 1.标题下面的就要选择性的摘抄,好多甚至可以一个字不不抄。要学会有选择性的做笔记。不然花了那么多时间,做了好多无用功,一定要有一种敏锐的思维,高效地复习。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就是国内外互联网发展简史不会考,去年考过的今年一般不会重复再考(还是要掌握的,只是不用再去做笔记)。 2.大都大标题下面只需要摘抄小标题,比如网络新闻的特点,只要在下面抄上1234几点就可以了,一个点一句话。而不需要去很完整去抄好多具体的分析。我跟你讲,考研考的就是你的分析能力,背诵以及做笔记的话只需要把标题给背诵,具体的分析自己在考试时凭自己的印象补上去,只要你懂了,加上你看了那么多遍书,不相信一点印象都没有吧。当然部分题目是需要写好多的,这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名词解释类题目和论述类题目。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网络传播学答案

课程网络传播学考试形式口试 一.简单题(共30题,现场每人抽5题作答,每题15分。) 1.互联网价值方程有哪些?请选择一个具体谈谈讲的是什么。(1摩尔 定律2马太效应——主流效应3梅特卡夫法则4吉尔德定律) 2.传播模式中的5W模式是谁提出的?拉斯韦尔。对这个模式的评价是什 么??? 3.如何在图书馆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文献检索,是以文献(包括题录、 文摘和全文)为检索对象的检索。可分为全文检索和书目检索两种。你知道哪些我校可以访问并下载的电子资源??? 3.“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指的是哪种传播方式?人际传播“多媒体传播” 具体来说包括哪些??? 4.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哪些?E-mail。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 1971年。电子邮件的优点:价格低廉。收发快速。跨越地域。多媒体表现手法。免费获得额外信息。缺点:大大削弱背景信息。B.网上聊天。聊天室(私聊)。即时通讯(例如QQ、MSN等)。ICQ源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Mirabils 公司。几种主要即时通讯工具:ICQ、QQ、MSN、Gtalk、飞信…… 5.网络中实现群体传播的方式有哪些?讨论组、BBS、论坛、博客圈、SNS、 QQ群 6.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基本和总体模式有什么优缺点?这个模式都将影 响和制约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因素考虑了进去。把网络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7.这个模式图的名称是什么?香农-弗模式对它有什么评价?“噪音”表明了 传播过程的复杂性。缺点:缺少反馈,直线传播 8.上图中,球面P1代表什么?大众传播平 台,“一对多”形式的大众传播A代表什么?网络传播范围(AN代表无数的受众)O代表什么?控制核心,行政、技术、法律、道德 9.A公司发传真给B公司:“希望和贵公司商讨合作事宜。”B公司同样用传 真回复,同意了。请分析一下这个场景中传播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10.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三个理论是什么?1)“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形式的任 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社会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2)“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工具都变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 11.请说出四种社交媒体的类型?分别列举出一个代表网站或应用。Wiki:维基 百科。博客和微博客:BLOG、新浪微博。内容社区:优酷网。社交网站:SNS,人人网。 12.Web2.0与Web1.0相比有哪些特点?用户上:1.0只是浏览者2.0可自由读写。 中心上:1内容。2用户本身。服务特色上:1广播文化。2.个性化服务。互联上:1.数据互联。2.人的互联。文化上:1.精英文化。2.草根文化。理论上: 1.没有。 2.长尾理论,六度分隔。 13.Web2.0的核心词汇有哪些?Blog、Wiki、RSS 、SNS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

考研《网络传播概论》名师彭兰讲义和考研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b.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不完全相同,这主要是由Pv4技术下IP地址资源有限导致的。 4网络互联技术(见表1-3)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就是物质或能量,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与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就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就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与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就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就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