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1课沁园春雪】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莽莽(mǎng)滔滔(tāo)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多娇(jiāo)折腰(zhé) 大雕(diāo)略输(shū)天骄(jiāo)素裹(guǒ)成吉思汗(hán)多音辨读分(fèn)外(hán)成吉思汗(zhé)折腰(shǔ)数风流人物(fēn)分寸(hàn)汗牛充栋(zhē)折腾(shù)数码(shé)折本(shuò)数见不鲜二、词语积累与运用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三、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象?四、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1,毛主席(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颂。

【第2课、《雨说》】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喧嚷xuān rǎng二、词语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三、文学常识《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发奖杯。 ⑥备受国人关注的本年度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
娜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①④⑤⑥是单句;②③是复句。
两种复句 7.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
递进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 前面分句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关联词语 承接复句
• (3)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乡愁》共4节,每节的结构、形式一样,句式整齐。(结构美)
• 6.单句和复句。
•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有特定的语调,能独自 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 组成。
• 3.象征。
•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 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 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 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 的感情。
• 4.意象和意境。
•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 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反复
作用
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 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反复与 排比的 区别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 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 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 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 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 “意境”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中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中考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记背手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雪一、知识梳理文学常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优秀诗人。

字音字形【易错读音】沁.园春(qìn)惟.余(wéi)滔.滔(tāo)分.外(fèn)成吉思汗.(hán)莽.莽(mǎng)数.风流人物(shǔ)【易错字词】妖娆风骚折腰素裹略输文采一代天骄词语运用◆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下列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风骚【释义】①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后来泛称文学。

②指妇女举止轻佻。

【用法】文学作品中常用作褒义词。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理解为贬义词,指妇女的言行举止轻佻。

【判断】假期里我们走进阿尔泰大山中的图瓦人村落,这里是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我们领略了图瓦村落的风骚。

(√)名句积累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 词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揭示全词主旨,表对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主题识记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由评论历史人物进而赞扬当代风流人物,表明词人相信新时代会有新的风流人物,并将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创造空前伟业,表现了词人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

二、重点讲解三、素养提升词的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词的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诗词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批判了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抒发了以诗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预览:第一单元课题一《沁园春雪》生字:妖娆()风骚()多音字:数()()()分()()P5文学知识:《沁园春雪》选自《》,体裁是,此中“沁园春”是,题目是。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

“风”指;“骚”指。

要点“1、领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上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下阕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写出了对历代帝王的见解。

抒怀贯穿本词的一直。

难点: 1、联合上下文,详细谈谈“惜”字包括了作者哪些感觉?2、领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课题二《雨说》生字:田圃()留滞()P9第一单元课题三《星星变奏曲》文学知识:《雨说》选自,作者是台湾今世有名的,原名,原籍河北, 1993 年生于山东济南。

现旅居美国。

课题四《外国诗两首》要点: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难点: 1、副标题有什么作用?2、本诗的写作特点。

第五单元课题 21《陈涉世家》生字:闪耀()静谧()文学知识:《星星变奏曲》的作者是,原名,是新期间“” 的有名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要点:本诗的物象。

象征意义。

难点:怎样理解诗题“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谱成的乐曲称为“变奏曲”。

本诗上下两节构造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邻近,因此有相同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形成激烈比较,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不一样,这好像音乐。

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相貌出现,使上下两节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此这里叫“变奏曲”是十分适合的。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归纳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归纳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归纳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喑(yīn)哑襁(qiǎng)褓(bǎo)颤(chàn)动旁骛(wù)亵(xiè)渎强聒(guō)不舍污蔑(miè)深邃(suì)睿(ruì)智恪(kè)尽职守舐(shì)犊(dú)重蹈覆辙(zhé)灰烬(jìn)涕泗(sì)横流廓(kuò)然无累气吞斗(dǒu)牛忐(tǎn)忑(tè)繁衍(yǎn)无与伦(lún)比怒不可遏(è)寒噤(jìn)鄙(bǐ)夷嗤(chī)笑恣(zì)睢(suī)戳(chuō)穿栈(zhàn)桥拮(jié)据(jū)煞(shà)白褴(lán)褛(lǚ)阔绰(chuò)撇(piě)嘴发窘(jiǒng)抽噎(yē)恍(huǎng)惚(hū) 棱(léng)角斩钉截(jié)铁根深蒂(dì)固孜孜(zī)不倦汲(jí)取锲(qìè)而不舍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彷(páng)徨(huáng) 诘(jié)难味同嚼(jiáo)蜡吹毛求疵(cī)狡黠(xiá)狂妄(wàng)自大咬文嚼(jiáo)字豁(huò)然贯通开卷(juàn)有益省(xǐng)悟祈(qí)祷(dǎo)尴(gān)尬(gà)面面厮觑(qù)恃(shì)才放旷缀(chuò)耕鸿鹄(hú)陈胜王(wàng)间(jiàn)令忿恚(huì)被(pī)坚社稷(jì)怫(fú)然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造诣(yì)存恤(xù)归咎(jiù)1、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语文教材内容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态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课文内容
1.课文名称:《xxx》
课文主要讲述了xxx。

生词:xxx
2.课文名称:《xxx》
课文主要讲述了xxx。

生词:xxx
三、重点知识点
1.语言文字的定义和特点。

2.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3.课文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

四、难点知识点
1.xxx
2.xxx
五、常见问题解答
1.问题1:xxx?
答案:xxx。

2.问题2:xxx?
答案:xxx。

六、研究建议
研究语文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课文的理解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

建议学生多读课文,注重生字词的积累,善于思考和归纳总结。

七、总结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汇总及研究建议。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研究,提高自己的语文技能,为将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800字)。

九年级上册语文一到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一到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一到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第一单元-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风骚(sāo):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用来泛指文学。

也指人举止轻佻。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2.第二单元-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3.第三单元-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谋食:谋生。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二、文学常识1.第一单元-《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现代诗人。

这首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2.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这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法国作家。

本文通过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为进行谴责,表达了对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视。

3.第三单元-《故乡》作者鲁迅,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苦难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三、课文重点内容1.第一单元-《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至十二单元知识点大全(语文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至十二单元知识点大全(语文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至十二单元知识点
大全(语文笔记)
第一单元
- 课文:《一封信》
- 内容简介:本课以一封现代人写给古人的回信为主线,介绍了古人物及其传奇故事,并引发了对古人的思考。

- 重点词汇:古人、传奇、思考
- 课文:《七步诗》
- 内容简介:本课以著名诗人曹操的《短歌行》为基础,介绍了古代文化和历史,并通过研究七言绝句的韵律与押韵规律,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 重点词汇:短歌行、七言绝句、韵律、押韵
...
第十二单元
- 课文:《花千骨》
- 内容简介:本课以现代小说《花千骨》的片段为主线,讲述
了女主角花千骨的生命经历和成长,通过对人物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的思考。

- 重点词汇:花千骨、人物情感、命运、思考
- 课文:《月下独酌》
- 内容简介:本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中的一篇,
通过诗人的描写和抒发感受,让学生领略到了诗歌的美和哲理。

- 重点词汇:月下独酌、诗人、美、哲理
...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至十二单元的知识点大全,希望
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古代文化知识点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文化知识,例如《诗经》和《楚辞》中的名篇,以及古代文人的美学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古人的修养和处世之道古人的修养和处世之道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现代人可以借鉴和学习的。

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人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比如《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警句,以及《庄子》中的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崇尚正义和善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在第一单元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训练。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和文言文课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四、词语的运用与扩展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用词语的运用与扩展。

通过学习这些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在第一单元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和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例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更生动地描写事物和抒发情感,使我们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六、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在第一单元结束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老师的写作指导也能让我们更加明确写作要求和技巧,提高文章的质量和表达的深度。

综上所述,第一单元中的知识点总结了古代文化知识、古人的修养和处世之道、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词语的运用与扩展、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以及课外阅读和写作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一、文体知识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按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

结构上一般由词牌、标题、上阕(片)、下阕(片)组成。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

题目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理解词义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9.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三、课文层次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借景抒情,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词人的凌云壮志及豪迈情怀。

四、问题归纳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描写了怎样的北国风光?“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2.上阕中“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单元知识梳理一、重点字音莽.莽(mǎng)滔.滔(tāo)素裹.(guǒ)妖娆.(ráo)多娇.(jiāo)折.腰(zhé)略输.(shū)稍逊.(xùn)风骚.(sāo)天骄.(jiāo)大雕.(diāo)成吉思汗.(hán)黎.明(lí)嘶.哑(sī)汹涌.(yǒng)腐.烂(fǔ)吹刮.(guā)激怒.(nù)悲愤.(fèn)窄.(zhǎi)一枚.(méi)坟墓.(mù)海峡.(xiá)光艳.(yàn)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柔嫩.(nèn)呢喃.(nán)揉.过(róu)丰润.(rùn)翅翼.(yì)凝.望(níng)忧戚.(qī)枉.然(wǎng)勃.发(bó)飘逸.(yì)漫.游(màn)流盼.(pàn)摇曳.(yè)二、重点词语妖娆风骚天骄嘶哑汹涌悲愤腐烂轻灵娉婷鲜妍冠冕呢喃忧戚丰润飘逸流盼摇曳漫游红装素裹三、重点释义(1)须:等到。

(2)北国:我国北方。

(3)滔滔:词中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弯腰行礼,词中是倾倒的意思。

(6)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7)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一片。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注意(10)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和宋太祖赵匡胤(927-976)。

(11)一代天骄: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

(12)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13)嘶哑:声音沙哑。

(14)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15)止息:停止。

(16)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注意(17)鲜妍:鲜艳美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 课文内容梳理《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爱。

《乡愁》以一个游子的感触,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该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

《我看》用生动的词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画面。

表达了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丿二、单元字词汇总1•字音莽莽(d ng)分外(f 4 n)妖娣(r 6 o)稍逊(x ti n)风骚(sa o)成吉思汗(hd n)今朝(zh a o)数风流人物(sh ti)汹涌(y 6 ng)刮着(gu a ) 腐烂(f ti)娉婷(p I n)鲜妍(y a n)冠冕(u a n) (i Q n)浮动(f d )呢喃(n 1)丰润(r ti n)红晕(y 0 n)忧戚(q I )枉然(w d n) 谐奏(z d u)飘逸(y i )坦荡(t d n)摇曳(y d )翅翼(y 1)2•字形s I (嘶)哑h 6 u(喉)咙悲f d n(愤)1 1 (黎)明邮pi d o (票)坟ti (墓)海xi d (峡)云y d n (烟)轻1 i n (灵)庄y d n (严)柔族n (嫩)0 (鹅)黄1 i d n (梁)间n 1 n (凝)望d n (漫)游吹x i (熄)沉zu 1 (醉)3•解词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课文内容梳理《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 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爱。

《乡愁》以一个游子的感触,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该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

《我看》用生动的词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画面。

表达了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题。

二、单元字词汇总1. 字音莽莽(m a ng)分外(f e n)妖娆(r d o)稍逊(x u n)风骚(s a o)成吉思汗(h d n)今朝(zh a o)数风流人物(sh u )汹涌(y o ng)刮着(gu a )腐烂(f u )娉婷(p i n)鲜妍(y d n)冠冕(u a n)(mi a n)浮动(f u )呢喃(n i )丰润(r u n)红晕(y u n)忧戚(q 1 )枉然(w a n)谐奏(z o u)飘逸(y 1 )坦荡(t a n)摇曳(y e )翅翼(y 1)2. 字形s 1 (嘶哑h o u(喉咙悲f e n(愤)I i (挪邮pi a o(票坟m u (墓海xi d (峡云y a n(烟轻I i n(灵庄y d n(严柔n e n(嫩)e (鹅黄li a n(梁间n i n(凝望m d n(漫游吹x 1 (熄沉zu 1 (醉3. 解词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内容
如下:
1. 阅读理解
- 阅读理解是指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回答相
应的问题。

- 阅读理解的方法包括全面阅读、精读和略读等。

- 阅读理解需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推理等方面。

2. 词语积累
- 单元中出现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如祝贺、艰难、惋惜、笨拙等。

-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用法和读音。

3. 写作能力
- 写作是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的一种方式。

- 写作要注意选材、组织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 学生需要通过课文中的示范写作和练写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 古代诗词鉴赏
- 课文中引用了一些古代诗词,学生需要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背诵和分析古代诗词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5. 文化常识
- 课文中介绍了一些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名人故事等。

-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人教版)一、课文内容回顾本单元的主要课文内容是《诗经选编·秦风·白驹篇》和《诗经选编·卫风·木瓜篇》。

1. 诗经选编·秦风·白驹篇这篇诗是以白驹(一种白色的骏马)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表达了“不饮盗泉之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追求真理和追求尊严的情感。

2. 诗经选编·卫风·木瓜篇这篇诗以木瓜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真诚友谊的追求。

文章通过描绘两个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告诫人们要珍惜真诚友谊并与之共同进步。

二、重点词汇概念回顾本单元涉及的一些重点词汇概念需要加以复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课文内容。

1. 白驹白驹是一种白色骏马,有象征高贵和美好的意义。

2. 不饮盗泉之水这个词汇概念意味着不屈服于不正义的事物,追求真理和道德。

3. 五斗米折腰这个词汇概念意味着不屈服于权贵和物质,追求自尊和自由。

4. 友情友情是指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纽带。

5. 真诚真诚指的是真实、真实、真挚和诚实的品质。

三、相关知识点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涵盖了一些语文知识点,需要加以复习和掌握。

1.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常常会运用到一些修辞手法来营造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本单元的诗歌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反问等。

需要回顾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含义和用法。

2.诗歌的表达意境诗歌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文学形式。

本单元的诗歌《秦风·白驹篇》和《卫风·木瓜篇》通过描绘场景和人物、运用修辞手法等方式,营造了与主题相关的情感和意境。

需要理解并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意境。

3.文言文阅读技巧本单元的课文是古代文言文的形式,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包括对古文词语的理解和推测句子结构等。

四、课文理解与思考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时,需要进行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加深对其中观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第一课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分(fan)外妖娆(ráo)沁(qìn)园春风骚(sā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喧嚷(rǎng)襁(qiǎn)褓(bǎo)油膏(gāo)颤(chàn)动凝(níng)望朦(m?ng)胧(lóng) 栖(qī)息昏晕(yūn)微漾(yàng)沉浸(jìn)2.词语解释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将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顿:立刻。

分外:特别。

妖娆:娇艳美丽。

竞:竞相,互相争着做。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3.文学常识(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

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笔记一、第一单元。

1.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词牌名“沁园春”,“雪”是题目。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2. 字词积累。

- 字音:分外(fèn)妖娆(ráo)稍逊(xùn)风骚(sāo)成吉思汗(hán)- 词义。

- 妖娆:娇艳美好。

-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3. 内容理解。

-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先总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描写了北方雪景的总体特点。

然后具体描写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雪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通过“望”字统领,写出了视野的广阔。

- 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最后得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认为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1. 文学常识。

- 字音:嘶哑(sī yǎ)汹涌(xiōng yǒng)- 词义。

- 嘶哑:声音沙哑。

-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 内容理解。

- 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以鸟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的鸟,象征着诗人即使遭受苦难也要为祖国歌唱的决心。

-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大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1. 文学常识。

- 作者余光中,当代诗人、散文家。

2. 字词积累。

- 字音:邮票(yóu piào)坟墓(fén mù)海峡(hǎi xiá)3. 内容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一二三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自然物语第1课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第2课雨说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点拨:“滞”不要误读为“dà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2)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3)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4)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课文内容梳理《沁园春雪》这首词,作者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以及坚信心胜的信心。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

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咏雪抒怀的杰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的爱。

《乡愁》以一个游子的感触,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该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的喜悦,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颂歌”。

《我看》用生动的词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画面。

表达了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题。

二、单元字词汇总1.字音莽莽(mǎng)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 成吉思汗(hán)今朝(zhāo) 数风流人物(shǔ) 汹涌(yǒng) 刮着(guā) 腐烂(fǔ) 娉婷(pīn) 鲜妍(yán) 冠冕(uān)(miǎn) 浮动(fú) 呢喃(ní) 丰润(rùn) 红晕(yùn) 忧戚(qī) 枉然(wǎn) 谐奏(zòu) 飘逸(yì) 坦荡(tǎn) 摇曳(yè) 翅翼(yì)2.字形sī(嘶)哑hóu(喉)咙悲fèn(愤) lí(黎)明邮piào(票) 坟mù(墓)海xiá(峡) 云yān(烟) 轻lín(灵) 庄yán(严) 柔nèn(嫩) é(鹅)黄lián(梁)间nín(凝)望màn(漫)游吹xī(熄) 沉zuì(醉)3.解词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一单元

九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笔记。

1.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词牌名“沁园春”,“雪”是题目。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2. 字词积累。

-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3. 内容分析。

-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互文见义,极言范围之广。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长城”“大河”是典型的北方景物,写出了雪景的雄伟壮阔。

- 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承上启下,“娇”字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折腰”有倾倒之意。

接着评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指出他们的不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将历史人物一笔带过,“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暗指无产阶级,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1. 文学常识。

-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现代诗人。

2. 字词积累。

- 嘶哑(sī yǎ):声音沙哑。

-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 内容分析。

- 全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鸟的形象与土地紧密相连。

“嘶哑的喉咙”,表明这只鸟饱受磨难,但它仍然要歌唱,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风”象征着人民抗争的力量,“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知识梳理第一课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二、基础知识1.字音字形分(fèn)外妖娆(ráo)沁(qìn)园春风骚(sāo)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喧嚷(rǎng)襁(qiǎn)褓(bǎo)油膏(gāo)颤(chàn)动凝(níng)望朦(méng)胧(lóng) 栖(qī)息昏晕(yūn)微漾(yàng)沉浸(jìn)2.词语解释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将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顿:立刻。

分外:特别。

妖娆:娇艳美丽。

竞:竞相,互相争着做。

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3.文学常识(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

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做,叫做“填词”。

词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上)。

《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共114字。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沁园本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牌后面可以有题目,也可以没有题目。

这首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

(2)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4.背景探源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三.内容《沁园春·雪》1.教材分析: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

1936年2月,毛泽东在一场大雪之后,登上陕北海拨千米,白雪覆盖的的塬上视察地形,看到雪后壮丽的山河,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全词借景抒怀,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主席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2.主旨: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结构:沁园春•雪上片:总写:北国风光:冰封雪飘实写写景抒情望——长城大河山原分写:雪后天晴景色壮丽虚写下片:过渡:由景到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议论抒情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4.重点探究1、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下阕可分几层?分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3、“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4、“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

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舞”、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5、“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

“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者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6、“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

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

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7、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鉴赏领悟1、本文上阕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本文上阕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相映的手法。

如“长城内外,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是静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化静为动。

这些静景和动景都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是诗人想象之景,是虚景。

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映,表现了北国壮丽的风光。

上阕写景空间广阔,景色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本文下阕诗人为什么要纵论历代英雄人物?评点这些英雄人物,为下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做铺垫。

这几位历史人物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都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功绩卓著,不愧为历史上的英雄。

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判,正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当代的“风流人物”。

3、这首词怎样把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阕写景时,寓情于景,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

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纵论历代英雄人物,寓情于议,表现出诗人的自信。

最后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抒情,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

全词熔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水乳交融,使全词主题鲜明,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4、本词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也互文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综合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

贴切形象,富于动感。

“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表现了诗人对壮丽雪景的赞美。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阕对北国壮丽雪景的描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阕诗人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全词写景、议论和抒情衔接紧密,融为一体。

第二课雨说(郑愁予)一、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他的成名作《错误》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二、基础知识1.生字注音田圃(pǔ) 禁(jìn)锢(gù) 留滞(zhì)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丝缕(lǚ)耸(sǒng)立喧(xuān)嚷(rǎng)赋(fù)予2.词语解释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停滞,不流通。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用脂肪涂抹过的一样。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知悉:知道。

温声细语: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4.文学常识《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

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三、内容(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