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

合集下载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 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泥沙沉积等方面入手。

首先,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大坝截断了水流的自由流动,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与岸边的交换也减少,导致大量的有机废料在水体中积聚。

这些有机废料分解产生氨氮和硝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大坝水库的堆积沉积物也被废料覆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可能污染下游的农田和饮用水源,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

其次,长江三峡大坝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大坝阻隔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很多鱼类无法完成其生存繁殖的周期。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之一,但大坝的建成导致了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

一些特有的鱼类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泥沙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大坝建成前,长江一年四季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到下游的农田和河道中,为农业生产和河岸生态环境提供了养分。

然而,大坝阻断了泥沙的顺流运动,在上游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

这不仅导致下游的土壤贫瘠化,还加速了海洋侵蚀,造成河道淤积。

这些问题不仅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加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例如,在大坝下游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以保护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它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三峡水库的蓄水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
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库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
的意义。

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对于了解库区气候变化规律、合
理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水量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降水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据统计,蓄水后的首个年度,库区
降水量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水库水面的大幅增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造成了周边地区的气候干燥。

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难以生长,给当地的农
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区降水量逐渐趋于稳定,并且逐渐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这主要是
由于水库周边的环境逐渐适应了新的水文条件,向水汽释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

库区
的植被也得到了恢复和增加,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蒸发源。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库区降
水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保证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二、气温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区的气候要素逐渐趋于稳定,并且逐渐朝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
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利用,加强库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库区
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地理老师分析三峡建成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老师分析三峡建成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

地理老师分析三峡建成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我不是什么专家,仅仅普通的高中地理教师,我用自己有限的地理知识,尝试解释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不正之处请指正。

专家假如分析,他们往往会高空槽、西南涡、卫星影像等太过专业的理论,云里雾里,令学过专业的地理老师都头疼。

有时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而复杂化。

水库修建对部分地理的小气候是会发生改变是不争的事实,而三峡水库这样的巨型工程影响更甚,特别是三峡修建在地形地质十分特殊的区域,加上世界暖化对我国气候变率和气象灾害频度增大的大背景,三峡水库对周边乃至我国南方大部的影响是肯定的,这个问题从三峡工程决策之时,大家就争论不休到现在也从未停息。

相对来说,读过高中的朋友对这部分内容是很容易理解的。

按照三圈环流的形成:低纬环流因为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所以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因为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所以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所以南北纬30°附近是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下沉气流,为晴朗干燥的天气,而世界上主要的热带沙漠都是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的。

而南北纬30°附近没有形成沙漠的地方只有亚洲的东部和北美的东南部,而以亚洲东部更加明显。

为什么呢?有季风环流啊。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是最大的,所以夏季在印度西北出现印度低压,打断了原来的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使得原来的副热带高压推到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而冬季的时候陆地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打断了原来的副极地低压带,使之退守海洋上,中国境内主要夏季受夏威夷高压和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

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

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一、三峡大坝简介1.概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

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

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三峡景色更加迷人。

三峡的山水也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1.陆生植物三峡工程建库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

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

因此,不致于造成物种的灭绝。

其中有三种珍稀植物必须妥为保护。

(1)荷叶铁线蕨我国近年来在重庆市中部发现的珍稀草本植物。

它既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又是库区特产植物。

断续分布在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内,海拔高程局限于80~430米之间,但在海拔170~250米之间较为集中。

(2)疏花水柏枝是三峡峡谷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是我国的稀有种,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对象。

对该属植物区系、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

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

(3)川明参是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根供药用,为名贵药材。

在四川温江、达县地区虽已大量栽培,但夷陵区莲沱是野生种原产地,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化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

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它设施时有可能遭受毁灭,所以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以加强对该种原产地的保护。

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尽量恢复川明参野生产地的原来面貌。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库区地质灾害
由于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开山破土,使本来 就脆弱的三峡生态环境,更雪上加霜。造成库区周围 的建筑裂缝,山体滑坡加剧。由于三峡工程而新建的 新县城比如湖北的黄土坡和奉节的宝塔坪都由于严重 滑坡,使新县城不得不转移阵地,由此也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另外三峡工程诱使库区周边的地震多发, 据统计,自2003年蓄水以来,奉节发生地震14次, 最大震级2.9级,其中五次为有明显震感的地震。水 库诱发的地震一般发生在近坝区,它和普通地震的最 大区别是:震源更浅、破坏性更大。而为了治理这些 灾害,截至2010年3月中国已经花费了120亿元人民 币。重庆山下库区近一半的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石漠 化严重。三峡库区重庆境内有超过一万处隐患点。截 至2010年已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52处。截至2010 年5月,自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新生突 发地质灾害增多。库区共发生形变或地质灾害灾(险) 情132起,塌岸97段长约3.3公里,紧急转移群众近 2000人。在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范围外已发 生新生突发性灾(险)情30多处 。
对水文的影响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长江的水文情势有所 改变。库区江段的天然河道形成了水库,水 位抬升,水面增大,流速减缓,局部水域泥 沙淤积。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水库的调蓄 作用,在枯水期的1~4月,水库下泄流量稍 有增加,汛末10月的流量减少,河道水位及 冲淤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河流水文情 势的改变将对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有关环 境要素产生影响。
三峡工程 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三峡工程基本资料
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 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 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 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 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 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 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 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 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 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 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 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

关于三峡水库对气候的影响

对气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逆温天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增加幅度只有0.2摄氏度左右,冬季月平均气温增高0.3至1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2摄氏度。

气温变化幅度十分有限建库后,库区春、夏、秋三季相对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季则有所减少;域内的年均降水量约增加3毫米;全年雾日变化不明显,平均增加一两天左右;风速有所增加,大气层结构稳定趋于中性。

虽然气候变化不大,但专家们仍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有利影响包括:冬季温度升高,降水略有增加,对喜温的经济作物如柑桔、油桐、龙眼、荔枝等生长有利;夏季气温降低及风速加大,能在一定程度减轻低高程河谷的高温危害,伏旱程度有所减轻,并可改变重庆、万县等地炎热的生活环境。

不利影响包括:湿度和雾日增加,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在雾日多发情况下,对水陆交通及航空安全有些影响;风速加大,城市酸雨将向城郊扩散;水汽和雾的增加,酸雨将有所发展对我国气候影响很严重1、三峡蓄水到位,扩大了重庆到宜昌段高峡湖面,增加这个区域地面向上的上升水汽流,这个垂直上升的气流阻碍了对我国气候有重要意义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北上,原有气候规律平衡被打破2、如此一来,冬季太平洋暖湿气流北进受阻,大量集聚于华中南部、重庆南部、贵州、广西北部,湘鄂大地,福建北部,浙西大部,造成冬季这一地区霜雪灾害天气频率增加,而我国秦巴山以北,四川北部,河南、陕西,甘南地区因为可形成降雨的暖湿气流冬季明显比以往减少,冬季表现高温、干旱3、夏季,我国秦巴山以北,四川北部,河南、陕西,甘南地区,犹豫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与三峡上升水汽形成锋面产生较多降雨,而同期华中、华南、华东、重庆、贵州产生干旱4、干旱状态下,三峡势必开闸放水,随着湖面缩小,其上方升上水气流会短时间减压下沉,会给南下冷空气和北进暖湿气流造成一个强悍对流机会,因此,在一个地区旱涝剧烈交替变化恐怕是今后需要注意预防的灾害了1. 冬暖夏凉温差减小2. 夏季降水减少(水面形成高压);冬季降水增加(水面形成相对低压,气流上升)3. 夏季江雾更多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峡工程在一片争论声中开建,中国那些御用专家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三峡建成之后,将发挥防洪的效能,且三峡防洪功能是第一位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洪水的威胁。

会成为调节四川盆地气候的空调。

夏天它能使沿江地带降温;冬天则因这个大空调而不再寒冷,三峡区域将呈现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三峡大坝不会碍航,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当三峡大坝建成时,专家学者都在叫好,给大坝无限的美好,让人们信以为真。

但是自然地理和大小气候的改变,却不因谁对谁错而稍有停滞。

三峡大坝事实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包含各个方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地震,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

2003年6月份三峡蓄水成库,三个月后,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镇黄金村,一口废弃多年的古盐井突然发生强烈天然气井喷。

这个井口直径6.25厘米,底部有4个气体喷口同时穿越地层向上喷发,日泄漏量约4万立方米,喷发的气体高达20米,震耳欲聋的气流声在几百米外都能听见。

(在长江南岸方斗山背后。

与长江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

)2003年12月19日,三峡水库诱发了蓄水成库以来最大的地震——大坝以西直线距离80公里巴东小溪河西岸马鬃山村,发生了强度为2.5级左右的地震。

三天后,距大坝以西直线距离300多公里长江北岸开县天然气发生井喷,导致244人死。

(与长江直线距离也不过数十公里。

)2006年3月26日,开县再次发生井喷,火焰高达百米,几天之后井喷才得以控制。

(与长江直线距离同为几十公里)上述的这些事例,一直被当作单个偶发的事例,没有将它联系三峡蓄水、对自然生态的多重改变来看。

据学者多年调查研判:这些偶发事件,都与三峡蓄水后地表水压陡然增强有关。

三峡蓄水之初的蓄水高程是海拔135米,库容123亿方,而到今年工程全部竣工时,蓄水高程将达到海拔175米,库容为393亿立方,是此前库容的三倍多,相应来说,对地表地层的压力也增大了几倍,岩溶地形的断裂、岩隙、溶洞为库水高强的下压力渗流,三峡可能面临更为诱发地震、压迫川东天然气田导致井喷的严峻形势。

高中地理课件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433

高中地理课件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433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3.负面影响较小的.采取措施防止 危害发生或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①诱发地震:抗震措施.
②陆生生物影响小:移植.培育.
三、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淹没的文物:迁移和原地保护. 2.未发掘的文物:尽力抢救 3.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出现新景观

实施成效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21.2.1821.2.18Thursday, February 18, 2021
谢谢大家!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1.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措施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①淹没耕地和文物:开发现有耕地.搬迁.保护文物.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1.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措施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②水生生物:建自然保护区.或人工繁殖.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2.影响较大的.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减轻不利影响.

安全地生产,平安地生活。2021年2月 上午2时42分21.2.1802:42Februar y 18, 2021

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不创新突破只 有出局 。2021年2月18日星期 四2时42分35秒02:42:3518 February 2021

马虎是追求品质最大的障碍。上午2时 42分35秒上午 2时42分02:42:3521.2.18

品质第一,客户至上;相辅相成,共 创繁荣 。21.2.1821.2.1802:42:3502:42:35Februar y 18, 2021

安全知识,让你化险为夷。2021年2月 18日上 午2时42分21.2.1821.2.18

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安 全科学 技术也 是第一 生产力 。2021年2月18日星期 四上午 2时42分35秒02:42:3521.2.18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资料一、背景资料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

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

2005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

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形成顶牛之势。

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

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

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

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引言:三峡大坝是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潜力,提供洪水控制、发电和航运等多种功能。

然而,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三峡大坝的建设与环境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弊。

一、三峡大坝的建设三峡大坝的建设始于1994年,于2009年竣工。

该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0兆瓦,年发电量约为1000亿千瓦时。

大坝的建设包括堆石坝、水电站和船闸等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移民搬迁和生态保护措施。

二、环境影响1. 水文变化: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长江水文条件的改变。

大坝蓄水后,下游河段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洪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然而,大坝蓄水也导致了上游水位的上升,影响了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破坏:三峡大坝的建设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大坝蓄水导致了河道的水流减缓和水质变化,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此外,大坝的建设还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3. 土地沉降:三峡大坝蓄水后,上游地区的土地沉降问题逐渐显现。

大坝蓄水导致了地下水位的升高,进而引发了土壤的压缩和沉降。

这种土地沉降不仅对当地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损坏。

4. 移民搬迁: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移民搬迁。

根据统计数据,超过100万人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补偿和安置政策,然而,移民搬迁对当地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三、利弊分析1. 利益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观的水电资源,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大坝的建设还有效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此外,大坝也提供了航运的便利,促进了区域的交通发展。

2. 不利方面:三峡大坝的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三峡大坝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

对于三峡大坝这么宏大而影响深远的工程,必然存在着不少的争论,事实上直到现在,人们也对其利弊而争论不休,三峡大坝一方面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对社会有益,另一方面其引起的移民,生态和环境问题也是影响深远。

一·利第一,防洪,非常有效控制洪水。

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过去两千年的统计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98年洪灾大家还是记忆犹新。

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

长江处古洪水灾区,频繁到约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强劲。

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

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

历史将证明:长江三峡工程,是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守护神。

中国的历史就是治河的历史,洪水不治无法使国得到安定。

也就是说三峡工程在论证的时候,其它方面都还是可以替代的,唯独防洪不可替代的。

第二,发电,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

三峡建坝后,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以至三峡和葛洲坝年均总发电量将达1050亿度。

若每度电价0.1 元,则年度创现值105亿元。

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约在1000公里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

电网联网后,既可与全国的火、水、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

长江三峡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长江三峡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长江三峡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长江三峡是中国的一张名片,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

然而,其建设和运营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峡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和修复的建议。

首先,长江三峡的建设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破坏。

大坝的修建导致大量的土地被淹没,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失去了栖息地。

此外,河流的改道和调节水位对洪泛原因和河岸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水流的改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鱼类数量减少,损害了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长江三峡的运营也给流域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

电力的生成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被转移和消耗。

长时间的持续抽水会导致水位下降,对湿地生态系统和周边土壤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大坝的运营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加剧了水污染和空气质量的下降。

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强对濒危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并且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

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开发活动,恢复和保护湿地等生态环境。

其次,要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

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方法,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此外,通过控制污染,减少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

大坝上游的水污染源要得到有效治理,并加强河流监测和污染源排查,确保水质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标准。

此外,要加强公众教育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对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视。

通过组织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保护长江三峡和流域生态的认识,形成网络舆论,推动社会参与。

总之,长江三峡的建设和运营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系统是一项紧迫且艰巨的任务。

只有以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程对⽣态环境的影响三峡⼯程对⽣态环境的影响摘要:兴建三峡⼯程对⽣态环境有利有弊,总体上是利⼤于弊。

对不利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明显降低,使三峡⼯程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民。

关键字:2 国内外⼤型⽔利⼯程对区域⽓候的影响研究⽬前,世界上已经修建了⼤量的⼤型⽔利⼯程,如位于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坝、巴西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坝、我国黄河上的⼩浪底⽔利⼯程等。

根据相关研究⽂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利⼯程对区域⽓候的影响。

2.1国外⽔利⼯程对区域⽓候的影响研究阿斯旺⼤坝坐落于尼罗河上,1970 年建成。

⽔库达到最⼤蓄⽔位时,库区范围在 20°17′~23°58′N,30°07′~33°17′E之间。

Hafez 和Shenouda(1977)研究认为:巨⼤的阿斯旺⼈造⽔库会改变当地的⼩⽓候,当⽔位从 160 m 提⾼到 180 m 时,由于湖区⾯积增加达⼀倍以上,这将使年实际蒸发量从 60 亿 m3 提⾼到 100 亿 m3 [1]。

A.Moussa 等(2001)对库区⽓象指标空⽓温度和相对湿度进⾏了建坝前后的对⽐分析,认为建坝后阿斯旺城的空⽓温度⼩于建坝前,但相对湿度⼤于建坝前[2]。

伊泰普⽔电站( Itaipu Binacional )是当今世界仅次于三峡⽔电站的第⼆⼤的⽔电站。

位于巴拉那河流经巴西与巴拉圭两国边境的河段。

1991 年建成后,⼤坝全长 7744 m,坝⾼ 196 m,形成长 170 km、⾯积 1350 km2 的⼈⼯湖。

Stivar 等(2003)分析了伊泰普⽔利⼯程对局地环流、⽓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湖⾯风⽩天向四周发散,⽽晚上则向湖⾯集中;(2)⽔库使得7⽉~1⽉的⽩天温度降低 0~1.5℃,其他⽉份降低 2~3℃;⽽在夜间,伊泰普⽔库温度⾼于附近陆地地区,伊泰普湖的形成,降低了库区局地的⽇⽓温变化幅度;(3)⽬前观测的⽓象资料系列还难以说明⽔库对降⽔产⽣了显著影响[3]。

三峡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三峡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哪些?《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

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在全球为第一,不是某些人说的第六。

中国所缺的是有水处的耕田。

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

详见《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

3.三峡电站经济可行性考虑到卵石沉积是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要贵两三倍。

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是错误的。

十八年内只有支付,没有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的问题。

4. 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 年安康汉水骤涨21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

而两岸直壁百米,石渣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还须船运出峡,向下游开旷之地倾倒。

航运将中断一两年。

5.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造价三四倍于一般大中型坝,其经济可行性并不成立。

对比五年工期的大中型坝,设此坝施工期1995年至2010年,连续15年,按1986年物价,每年20亿元中浪费达13亿元,等于每年抛扔大海400万吨粮食。

此举远比美国胡佛总统1931年只一次沉粮于海以示众,还要壮烈。

完工后十年内陆续回收发电效益781亿元,未必能抵偿炸坝运渣,断航,及淹没损失。

6、长江三峡位于黄金水道的上段,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住重庆港,上延抬高洪水位,淹没田地。

那里水源丰富,生活着一亿多人口,缺少的正是耕地。

凡是这样的地貌,决不可拦河筑坝。

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修高坝。

当年孙中山提出这一设想后,可惜没有一个学者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也只我一人,说明这是不可行的。

随后也就不会有美国萨凡奇的建议,也不会有一群工程师涌向美国学习筑坝的经验,其实这些技术还停留在幼稚可笑的阶段。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报告》
嘿,朋友们!你们晓得不,三峡大坝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啊!它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样,守护着我们。

想象一下,这么庞大的一个家伙横在那里,对气候能没有影响吗?三峡大坝这么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就好像是给大自然的气候系统来了个大调整。

比如说,它能调节水流,这就好比是给气候的“血液循环”做了改变呀!以前河流该怎么流就怎么流,现在有了大坝,水流变得更有序了。

这难道不会对周边的气候产生点什么作用吗?
有人说三峡大坝会让周边地区变得更湿润,就像给大地洒了一场小雨似的。

咱就说,以前没大坝的时候那块地可能没那么多水汽,现在有了大坝拦着水,水汽蒸发量不就多了嘛,那周边不就感觉潮乎乎的啦。

你不信去看看,大坝周围的植被是不是都长得更茂盛了呢?
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哎呀,哪能那么容易出问题呀。

咱就不能这么悲观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但咱要看到它积极的那一面呀!三峡大坝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那可是实实在在的,防洪、发电、航运,哪个不
重要?而对于气候的改变,我们也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研究呀!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小变化,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呀。

总之呀,三峡大坝对气候的改变咱得重视起来,好好研究,而不是一味地担心或者夸大其影响。

它可是咱们国家的大宝贝呢,咱得爱护它,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 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

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 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4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次为2月、3月,偏高0.9℃, 1月、5月、6月、9月、10月和11月较常年同期偏高0.3-0.8℃。

这里注意到,尽管2006年夏季发生高温伏早,夏季气温异常偏高,但2007,2005年夏季出现凉夏,其中宜昌2005年8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导致8月库区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一致,因此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年内单峰型分布发生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

图2-3三峡库区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值2.1.2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各地相对湿度明显较常年值有所下降,奉节、株归除外。

三峡库区总体来说相对湿度大,特别是库区西段万州至重庆(图2-4)。

图2-4 2004-2006年平均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比较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大。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数据表现出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有下降趋势。

如图2-5所示,这种变化在三峡工程建设并蓄水2003年至2007年间更加显著。

图2-5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变化从常年同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各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值都有所下降,除2月、11月偏高外。

具体说来,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呈现多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6月和10月(图2-6)。

图2-6三峡库区2004-2007年平均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值2.1.3对降水量的影响三峡库区各站年降水量自奉节向西各站降水偏多,巫山至株归降水相对偏少,宜昌又相对较多,大体上形成库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多一少一多的分布格局(见图2-7).三峡库区各地降水丰富,常年降水量均超过1000mm。

三峡库区蓄水后,除重庆、云阳、巴东增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均偏少为主(图2-7)。

图2-7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2004-2007年)从库区历年降水变化趋势曲线来看,总体上说自1998年以来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三峡库区发生夏季特大高温伏早,年内降水为887mm,比常年平均偏少235mm。

虽然2007年年降水量为1254.1 mm,比常年偏多128mm,但总体上来看,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图2-8)。

2-8 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三峡库区冬半年少雨,夏半年多雨。

从库区平均降水量的各月分布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各季节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同,,总体上各月降水量有低于常年同期的趋势(图2-9).图2-9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值(2004-2007)2.1.4对蒸发量的影响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又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自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蒸发量则表现为止降反升的趋势,说明蓄水后,库区形成大面积的高位(135-156m)湖泊,造成了蒸发量的上升特征(图2-10)。

图2-10三峡库区历年蒸发量变化2004-2007年库区月平均蒸发量年内变化与常年相似,基本呈单峰型分布(图2-11),且最高值均出现在8月。

与常年同期相比,2004-2007年三峡库区各月平均蒸发量均不同程度偏多((8月、11月和12月除外),其中3月、4月、7月和9月偏多较为明显。

2-11三峡库区各月蒸发量和常年值比较(2004-2007)三峡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斗坪.秭归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

受地势和海拔高差的影响,气候类型垂直变化明显。

年平均无霜期301 天;低山河谷地区270 至310 天,半高山区240 至270 天,高山区240 天以下。

年均降雪3.9 天。

年平均降水量1006.8 毫米,年极端最高降水量1590 毫米,年极端最低降水量733 毫米,日最大降水量358 毫米。

全县年均日照时数1619.6 小时,夏多冬少,春秋适中;空气相对湿度72% 。

是湖北著名的冬暖区和甜橙栽培的最佳适宜区。

全年日平均日照时数低山区为4.4 小时,半高山3.5 小时,高山区4.1 小时。

县内年平均气温17.9℃,一月最低,平均6.4℃,极端最低气温-8.9℃。

七月最高,平均28.9℃,极端最高气温42℃。

平均气温年较差22.5℃。

年日均气温一般都在0℃以上。

5℃以上持续期:低山区331 天,半高山区267 天,高山区212 天。

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平均增温0.3—1.3 度,夏季平均降温0.9—1.2 度,气候条件将更有利于脐橙生产。

生物3.对陆生植物资源及水禽的影响珍稀植物一般都分布在300米高程以上,对它们影响不大,同时已建立珍稀植物园予以保护。

水禽数量将有所增加。

4.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将有所增加,种类组成将发生变化;江阔水深,水库养殖水面扩大,支流库滩将成为鱼类新的栖养之地,而且库周被淹没的大量植物和肥沃土地,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是鱼类生存繁殖的良好场所,鱼产量将有所增加。

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据近年调查,三峡库区未发现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

建坝后由于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有所减轻,因此不利于钉螺的孽生与迁移扩散,并有助于消灭沿江洲滩地区钉螺和血吸虫病。

4.对珍稀物种资源的影响珍稀水生生物白鳍豚自宜昌至河口分布有42个群体,建坝后江心洲或边滩以及大回水域变小,白鳍豚栖息生境受到影响。

中华鲟属上溯产卵回游性鱼类,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回游虽受到阻碍,但目前仍在坝下江段自然繁殖,同时人工投放鱼苗也已成功。

扬子鳄、大鲵、江豚等不会受到影响。

上游的鲟和胭脂鱼幼苗不能漂到坝下,在中下游难以形成较大群体,国家已在宜宾江段建立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殖放流站。

2.2对库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库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虽然,森林覆盖率呈增加趋势,己由1996年的26.9%,上升至2000年的27.3%。

但根据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三峡环境监测公报中的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植被在整体上仍处于退化状态。

三峡水库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长江上游主干道最大的水库人工湿地,也将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湿地。

因此,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库区鸟类区系的组成和数量。

2.2.1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三峡库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据三峡环境监测公报中的调查结果,三峡库区共有高等植物6088种。

三峡库区地方特有植物34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6种,其中I级、II 级和III级保护物种分别为4种、23种和29种。

三峡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库蓄水对陆生植物种质资源和生境的直接淹没,以及由于淹没而改变范围的人类活动对陆生植物,尤其是库区特有和珍稀濒危植物影响较大。

受淹没影响的库区特有植物和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6种,分别是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巫溪叶底珠、巫山类芦、宜昌黄杨和鄂西鼠李。

库区水体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造成了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

以湖北库区干支流为例,目前三峡库区湖北段干支流蓄水前共鉴定藻类7门66属79种,蓄水后,藻类总类数增至151种,干流和支流分别增加了72种和60种。

三峡库区现有陆栖脊椎动物4纲29目100科298属575种。

其中,中国特有种5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76种,包括10种I级保护动物和66种II级保护动物。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人为干扰将对动物产生着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动物生境及活动范围的改变。

如图2-12所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长江三峡工程1997-2008年生态与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的实施,对库区动物种类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总体来看仍保持在575种。

图2-12陆生动物年际变化蓄水前三峡江段水流较急不适合浮游动物的栖息,有监测数据显示,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一年后则共采集到20种。

三峡工程的蓄水,促进了库区浮游动物的栖息。

三峡水库蓄水后,在水库干流和香溪河库湾蓄水后底栖动物的群落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

从1999年的75种,增加到2007年373种,三峡工程蓄水,对于底栖生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效益(图2-13)。

图2-13底栖动物年际变化(1999-2007)如图2-14所示,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库区水域形成了类似于深水湖泊的湖库生境,鱼类表现为明显减少后缓慢增长的趋势。

工程建设期间,库区鱼类维持着较低的水平,2003年蓄水最低仅为63种。

2003年至今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但与鱼类常年值(20世纪八十年代库区共有鱼类196种,以此数作为鱼类常年值)比较,仍明显低于常年值。

图2-14库区鱼类总数年度变化(1998-2007)水土2.对水质的影响多年平均来水量约为总库容的11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