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地质【附地层表、地质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ZYIN改编

西藏自治区地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马冠卿 姚宗富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睡,面积 120 多万平方公里,西南与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东南及北部与云南、 四川、青海及新疆四省(区)为邻。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是青藏高 原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位居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的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地壳厚度和独 特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

地层本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尤以中、新生 代海相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地层分布与主构造线一致,大致呈 近 E-W 向展布,东部地区向南转折,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图 1.)。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地质发展历程的差异, 以空喀拉-甜水河-美日切 错-澜沧江(以下简称空喀拉-澜沧江)对接带为界, 分为冈瓦纳(南部) 和特提斯(北部)两大地层区,其中包括 6 个分区,13 个小区,地层 系统见表 I,各时代地层出露面积列于图 2;沉积类型及构造建造特 征以图 3 表示。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西藏被几条边界断裂或对接 带所分割,地层区和分区界线明显。

本区的前震旦系、前泥盆系变质程度较深(角闪岩相),均未获古 生物化石。奥陶系生物分属华南型和华北型生物地理区;志留系的生 物与扬子区边缘及欧洲波希米亚的类似; 泥盆系全区均以底栖生物为

主,与我国南方的“象州型”相似。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南的石炭系 -二叠系为典型的冈瓦纳区系,是冈瓦纳冰海沉积区,具大陆型冰水 杂砾岩沉积,含南大陆及其边缘海的舌羊齿植物和动物群;空喀拉- 澜沧江一线以北为华夏特提斯相区,含北大陆暖水动、植物群,属华 南型.上述两线之间为冈瓦纳-特提斯相区,含南大陆混生动、植物 群。二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除昌都地区二叠系层位完 整外在西藏普遍缺失晚二叠世早期沉积。三叠纪开始,分异明显。在 北喜马拉雅的三叠系为稳定连续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并持 续到始新世中期,拉轨岗日地区为半深海浊流沉积,含少量火山岩及 辉绿岩墙(床)群,雅鲁藏布江地区以上三叠统为主,为深海泥质、硅 质浊积岩沉积。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以下简称冈-念)区南部的拉 萨地区,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陆缘碎屑沉积;班 公错-怒江(以下简称班-怒)对接带南侧(冈-念北部),为深海远源细 碎屑浊积岩沉积。江达地区以钙碱性火山岩-碎屑岩为主,其西的唐 古拉南侧至澜沧江以东则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火山 岩)、滨海磨拉石、含煤陆源碎屑岩沉积;昆仑-巴颜喀拉区上三叠统 为浊积岩夹硅质岩,具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侏罗系-白垩系在拉 轨岗日为滑塌沉积、钙硅质浊积岩沉积;雅鲁藏布江地区为钙硅质浊 积岩(J3-K1),局部中基性火山岩和锰结核,属深海盆地沉积环境。冈 -念区南部缺失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 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为陆缘或弧间盆地沉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为钙碱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属火山岛弧沉积环境;北部

为碳酸盐岩-火山岩-含煤碎屑岩沉积, 多被早白垩世晚期的浅海碳酸 盐岩所超覆。班-怒对接带及其南侧的木嘎岗日小区,为以细碎屑岩 为主的浊积岩(J1-2)沉积。昌都小区侏罗系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红 色陆屑沉积。羌塘-唐古拉地区,中一下侏罗统仅局部出露,为火山 岩、火山碎屑岩,中-下侏罗统表现为广泛超覆的碳酸盐岩;白垩系 为碳酸盐岩-碎屑岩残留海盆沉积,陆相红色碎屑岩和火山岩沉积。 第三系,在北喜马拉雅有少量残留的海相沉积,其它地区均为陆相。 雅鲁藏布江小区为陆缘山链磨拉石、含煤碎屑沉积;冈-念区主要为 钙碱性火山岩沉积、弧内火山岩沉积;羌塘-昌都区主要为断陷盆地、 山间盆地的湖、河相细碎屑岩、红色磨拉石、陆相火山岩,并含石膏、 煤、油页岩等沉积。古新统之后,全区上升成陆,随着地壳不断上升, 气候转干寒。第四纪时高原进一步急剧隆升,更新统经历了四次冰期 和间冰期,全新统为冰后期,故第四系以各种冰碛、冰水沉积、化学 沉积、湖、河相沉积为主,局部有近代火山堆积。

火成岩本区火成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齐全,各种岩石类型都 有出露(图 2,表 2,3,4)。共划分了 5 个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及 8 个中酸性岩带(图 4)。其中,中酸性火成岩类、基性-酸性火山岩类 以及镁铁质、 超镁铁质岩类是区内火成岩的主体,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分布规模大,分带性明显;时间上具多期性,并且山北往南,时代由 老变新; 以及形成环境的多样性。 区内火成岩的形成、 火成作用发生、 迁移和演化,明显受板块构造格局发展演化的控制,表现出多次威尔 逊旋回的发展过程。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类,多属扬子构造域洋壳残片,有岩体 (群)205 个,面积 7195km 2 ,居全国之首。古特提斯期的岩体出露甚 少,有两种类型:一种分布于澜沧江带,岩石蚀变强烈,地球化学特 征为低镁、高钛,可能部分属阿拉斯加型;另一类是蛇绿岩型的镁质 系列岩石,沿金沙江带分布。属于新特提斯期侵位的岩体(群)190 个, 广泛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岩带 (图 4 之 A-Ⅰ) ,纳木错岩带 (A-Ⅱ)、 班-怒带(A-Ⅲ)(图 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镁质阿尔卑斯型,具蛇 绿岩特征,尤以雅鲁藏布江岩带发育最好,并保存有较完整的蛇绿岩 层序,自下而上为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块状辉长岩、席状岩墙或岩 床群、枕状或块状玄武岩及放射虫硅质岩(J3-K1)。其剖面结构可与世 界上典型地区的特罗多斯、塞麦尔的剖面对比。它代表了新特提斯主 域的洋壳-上地幔组成部分。

花岗岩-闪长岩类分布广泛,共有 448 个岩体,面积 13.5 万平方 公里,从元古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一直到喜马拉雅期皆有侵人 活动,其中除元古期、加里东期外,其他各期都构成大规模的侵入岩 带,自北往南、由西向东形成时代由老变新,如江达-芒康华力西- 印支期侵入岩带、他念他翁印支期岩带、多玛-聂荣-左贡燕山早期岩 带、冈底斯北(简称冈北)燕山晚期岩带、冈底斯南(简称冈南)燕 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岩带以及喜马拉雅第三纪花岗岩带。它们反映了 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大陆板块离散、汇聚,洋壳板块俯冲消减的构造演 化特征。

根据产出的地层层位,区内火山岩分为前震旦纪、震旦纪-早古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