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数学 教学设计
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时间与数学》这一主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1.线段长度的比较;2.分钟数的概念;3.时钟的读法与写法;4.一天的时间长度;5.日历的概念与使用。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当能够:1.掌握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2.熟练使用分钟数进行时间的计算;3.熟练读写时钟和使用小时;4.理解一天的时间长度,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5.掌握日历的概念并能够使用。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2.1.1 导入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时间与数学》,并引出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2.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新课1.比较线段长度: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长度的线段,并引导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比较,了解长度的概念和比较方法;2.计算分钟数: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事件进行分钟数的计算;3.时钟的读法与写法: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表盘的时钟,让学生识别和掌握小时的表示方法;4.一天的时间长度:教师向学生介绍一天的时间长度,让学生了解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含义;5.日历的概念与使用:教师向学生介绍日历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使用日历进行日期的查询和理解。
2.1.3 训练1.比较线段长度:教师让学生进行线段长度的比较训练;2.计算分钟数:教师出示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钟数的计算;3.时钟的读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时钟的读写练习;4.一天的时间长度:教师让学生进行一天时间长度的计算和理解;5.日历的使用:教师让学生使用日历进行日期的查询和理解练习。
2.1.4 总结1.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如下方法:1.导入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一些互动性较强的身体活动、图片或视频资料等方式来激活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形式,使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3.合理设置课堂任务和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发问,保证课堂效果的质量;4.采用评价机制,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
时间与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时间与数学一课时教学内容时间与数学。
(教材第78~79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经历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的过程,体会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时间与数学”的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下面是9月份的日历,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跟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自己作答并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他在9月1日、2日、3日上班,然后9月4日休息;接着是9月5日、6日、7日上班,9月8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父亲的休息日分别是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生2:奇思的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也就是她在9月1日上班,然后是9月2日休息;接着是9月3日上班,9月4日休息……这样依次标出奇思母亲的休息日分别是2日、4日、6日、8日、10日、12日、14日、16日、18日、20日、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
生3:我们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奇思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后,可以看出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日、8日、12日、16日、20日、24日、28日。
这些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1 ○2 3○4△ 5 ○67 ○8△9 ○1011 ○12△13 ○1415 ○16△17○1819 ○20△21 ○2223 ○24△25 ○2627 ○28△29 ○30师:再用 标出奇思的休息日,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从日历上一看便知道,奇思休息的日子有3日、4日、10日、11日、17日、18日、24日、25日。
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6课时教材78-79页。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奇思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奇思小朋友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孤儿院探望小朋友,可是奇思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3天休息1天,奇思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一天休息一天。
而奇思只有周六周日才休息,奇思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儿院看望小朋友呢?你们可以帮助奇思解决这个问题吗?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师:奇思的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一天”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同位互相说一说)接着提问:奇思的妈妈“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你觉得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2.课件出示9月份的日历(1)引导学生结合日历具体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日都是怎样的规律,理解题意。
(2)用不同符号做标记,找出父母的休息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休息日是哪一天?尝试用不同符号标记父母亲的休息日。
(3)观察结果,交流各自的发现。
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
学生得出结论后,请生分别观察圈内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师:为什么奇思母亲的休息日是2的倍数?父亲的休息日是4的倍数呢?从这些数字中,你还发现了什么?3、请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找出奇思父母、父子、母子、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4、师用多媒体出示9月份的日历表,其中11、12、18、19四个日期用红色笔圈起来,问: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发现了什么?(同位说一说后,指名回答)根据生的回答师进行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了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那是不是每组都是这个规律呢?我们再来看一组吧!5、师再出示日历表,从中任意圈出4个日期。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如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时间单位,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运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时间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时器、钟表模型、时间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运动会比赛,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时间与数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时间单位,如时、分、秒,并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如1时=60分,1分=60秒。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时间卡片,学生分组进行时间换算练习。
如:将1小时换算成分钟和秒,或将1分钟换算成秒。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2.难点:时、分、秒之间的复杂换算;将时间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在时间计算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时间,理解时间单位换算。例如,通过设计“小小时间管理员”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读取时钟,进行时间计算。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如动态时钟、时间计算卡片等,直观展示时间单位换算过程,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时间计算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调查提示:记录每种电器每天的使用时间,根据电能消耗公式(功率×时间)计算电费。
4.创作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数学小故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时间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提高学生对时间知识的兴趣。
-故事要求:故事内容要包含时、分、秒的换算及时间计算,情节生动有趣,能够反映时间的重要性。
5.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日常生活中与时间相关的现象,如光影变化、交通信号灯等,记录观察结果,并尝试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
-观察提示: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观察同一地点的光影变化,思考时间与光线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时间单位换算、时间计算、速度与时间关系等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时间与数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如时、分、秒,并学会进行时间计算。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时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时间计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提高时间计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学会进行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学会进行时间计算。
2.难点: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时间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提高时间计算能力。
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教具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时间概念。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时间单位换算和计算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时间单位和相关教学内容。
2.教具:准备一些时间相关的教具,如钟表、计时器等。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时间计算的练习题,以及用于操作的时间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时间相关的生活场景,如学校上课、看电影等,引导学生关注时间。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场景中涉及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吗?2.呈现(10分钟)介绍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时间单位。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时间计算的练习,如:计算经过的时间、推算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等。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借助日历,运用做记号、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找出飞飞一家共同的休息日,正确填写集合图。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的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设计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设计思路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充分利用日历这一记录时间的工具,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索研究的机会,使他们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设计一个信息发布擂台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日历中寻找信息,培养学生多项的有条理的思考。
注意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提升。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们学校地处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好,拥有电脑、实物投影等电教设施。
学生可以从电视、报纸、杂志、网上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
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
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因此在本课利用日历来解决有关时间的问题时,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北师大第五册《时间与数学(二)》教学案例、反思及评析
北师大第五册《时间与数学(二)》教学案例、反思及评析〖教学目标〗1.通过视察居民身份证编号,使学生经验对生活中数字的感受过程,造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实力。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索和解决一些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造就节约时间的观念。
3.经验试验、视察、记录、预料等科学的探究活动过程,开展合情推理实力,造就科学探究实力。
造就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沟通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实力,开展实践实力。
〖教材分析〗对“年、月、日”这个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根底上进展的,这些常见的量具有常识性。
就学生而言有很多的生活经历,就教师而言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进展认知建构。
“时间与数学(二)”是这个单元的最终一个内容。
它是一节从数学的角度来找寻、发觉、思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课。
这节课要让学生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时间与数学的亲密关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找寻生活中的时间;用数学的观点对待时间;用数学的方法统筹支配时间。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很多思维方式都可以用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思维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进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行分。
我将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相识身份证环节,是稳固时间单元的根本学问与技能;其次,统筹支配时间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经验用统筹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第三,解决喝水的问题,是对前两个环节重点的一个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小试验,是本课的一个升华,主要是通过做试验及对试验结论的思索,造就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树立爱护水资源,节约能源等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湖北省政府机关直属小学,学生大多数是旁边机关单位职工的孩子。
我们班的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素养相对较高的家庭,学生的课外学问相当丰富,思维也很活泼。
并且他们通过对新教材两年多的学习,具有了较强的动手实力。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二)三年级教学设计----时间与数学(一)授课班级:三(2)班教学题目: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感受集合思想并学会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观察水平和开放性思维水平的培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前面我们相关时间的知识,现在大家回忆下,前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生1:年、月、日生2:24时计时法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时间相关的数学问题。
板书:时间与数学(一)二、新课教学1、口算练习23×4= 50×2=300×5= 29+16=48÷8= 76-19=2、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飞飞周六休息、周日休息,请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1)请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8、12、16、20、24、28、3、4、10、11、17、18、24、25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飞飞的休息日(2)找出父母共同的休息日、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初步介绍,了解倍数的概念3、观察日历找规律前面我们学习了相关日历的知识,看一看9月份的日历,你读出了什么数学信息?(复习日历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看看日历中隐含着什么规律?(1)认真观察加框的4个数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什么?(2)认真观察加框的9个数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横着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如12比11多一竖着看:下面的数字比上面的多7,如14比7多7斜着看:交叉数字相加,他们的和相等,如11+19=30 18+12=303、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一题a.先独立完成b.全班反馈交流c.观察数字发现规律,(2)练一练第二题板书设计:时间与数学(一)休息日观察日历中的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时间与数学》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时间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这一章节的内容包括钟面的认识、时间的计算、计时工具的发展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时间的认识,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时、分、秒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一年级时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为本节课的时间计算打下了基础。
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于时间的计算还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钟面的认识,理解时、分、秒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钟面的认识,时、分、秒的概念,简单的时间计算。
2.难点:时间计算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钟面模型、计时器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PPT、作业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早上7点钟起床,吃早餐用了20分钟,他什么时候离开家去上学?”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时间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钟面的认识,讲解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时间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计时器、钟面模型等进行时间的计算,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时间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时间计算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计时工具有哪些发展变化?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案三篇
【导语】“时间与数学”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的最后⼀个内容,是根据学⽣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的⽣活实际设计的⼀系列数学活动情境。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法:在观察⽐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步提⾼观察能⼒和发现的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的观察能⼒和开放性思维能⼒。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观察⽐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步提⾼观察能⼒和发现的能⼒。
教学⽅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学⽣活动⼆次备课 ⼆、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亲每天⼯作3天休息⼀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作⼀天休息1天,你⼜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按要求在⽇历上分别标出⽗亲、母亲、奇思的休息⽇,可以分别⽤不同的符号表⽰,然后进⾏反馈。
3、进⼀步引导学⽣:根据奇思⼀家3⼝的休息⽇,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历中的规律 1、观察⽇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的发现 3、观察⽇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在⽇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篇⼆ 教学⽬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的⽣活都是有规律的。
每天我们到⼀定的时间就会做⼀定的事情。
在这样的作息时间⾥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亲是⼀名⽕车司机,每⼯作3天后休息1天。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数学好玩《3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案
《时间与数学》【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3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教学过程】一、引出问题问:9月份,奇思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哪一天合适呢?学生说出多种解决方法:把每个人的休息日都写下来;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用集合圈做记录。
二、探索新知1.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先标出每个人的休息日,再找出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1)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2)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3)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2.用集合圈来记录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学生小结:用不同符号做标记,清晰明了。
用集合圈做记录,快速简洁。
三、拓展应用观察日历找规律1.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提示学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
学生发现,横着看,右边数比左边数多1;竖着看,下面数比上面数多7;斜着看,它们相加的和相等。
让学生换另一组再试试。
2. 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上题经验,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找出规律。
让学生换另一组再试试,验证规律。
3.猜一猜,说一说。
笑笑:我选了横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25,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吗?淘气根据日历中规律,猜出是12和13。
淘气:我选的是竖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37,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吗?笑笑根据日历中规律,猜出是15和22。
四、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你们收获了什么?。
《时间与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时间与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时间与数学》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五单元《时间与数学》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认识钟面,时、分、秒的认识及单位换算。
一、教学内容1.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规律;2. 时、分、秒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学会读写;3. 单位换算: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钟面,理解时、分、秒的概念;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时、分、秒的换算;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及换算;2.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理解时、分、秒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钟、挂图、PPT;2. 学具:钟面模型、计时器、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时间概念,如“早上7点钟,我们开始上早读课”,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2. 认识钟面:讲解钟面的构成,即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规律,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操作;3. 时、分、秒的认识:讲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如1时=60分,1分=60秒,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读写练习;4. 单位换算:讲解换算方法,进行例子演示,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六、板书设计1. 钟面的构成: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规律;2. 时、分、秒的认识:1时=60分,1分=60秒;3. 单位换算: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认识钟面,完成下面的连线:早上7点下午3点晚上9点7时 3时 9时2. 题目:进行时、分、秒的换算,完成下面的填空:1. 1时 = ____分;2. 1分 = ____秒;3. 50分 = ____时 ____分。
答案:1. 60;2. 60;3. 1时 10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通过讲解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钟面的构成和时、分、秒的认识;通过例子演示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小学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年级:小学二年级课时:1节课教学目标:1. 能够学会用时钟读时间,包括整点和半点;2. 能够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如求时间间隔等;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教程》第二册;2. 时钟模型或图片;3. 时间问题练习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询问学生能否读懂时钟的整点时间;2. 准备一个时钟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自愿上台模拟指针指向不同的整点时间。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用时钟读时间,包括整点和半点;2. 学生跟读并练习用时钟读时间,教师适时纠正错误;3. 给学生出示几个简单的时间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4.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时间问题练习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解答;2. 学生互相讨论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与分析,指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总结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布置复习时间与数学的作业,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作业;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读时钟,加深对时间的概念和认识。
教学反思:时间与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用时钟读时间和解决时间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范本完】。
《时间与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的基本概念。钟表是由时针、分针、秒针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小时、分钟和秒。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一个钟表的运转,了解时针、分针、秒针如何协作显示时间,以及如何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在读取时间环节,学生需掌握整点和半点的读取方法,如:整点时,分针指向12;半点时,分针指向6。
-在时间计算环节,学生需要理解1小时=60分钟的进率关系,学会通过加减法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教学难点
(1)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速度和规律。
(2)读取时间时,区分整点和半点,准确读取时间。
(3)进行时间计算时,正确应用进率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解释:
-在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速度和规律时,学生可能会混淆各指针的运转速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态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读取时间时,学生可能会在区分整点和半点时产生困难,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和反复练习来突破这一难点。
-在进行时间计算时,学生可能会对进率关系理解不深,容易犯错。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1.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小学数学三年级《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七年、月、日》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段科目中段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单元主题年、月、日课题名称年、月、日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概述课标要求结合己有的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和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看简单的作息表,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本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内容.主要学习年月日,认识24时计时法,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会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实际问题.1、借助已有经验,在回顾、观察、整理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2、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推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教材分析优化设计认知基础学生在一、二年级己经学习了认识钟表,认识时,分.秒和体验时间的长短.学习情意需要现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对于抽象的知识需要具体化希助理解。
分析差异理解力强、记忆力快的学生对于本单元的知识掌握好,部分学困生需要课堂多次加强知分析识记忆和布助知识具体化.知识结合己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平年和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看简单的作技能息表,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学习过程目标方法会看简单的作息时间表,能根据作息时间表中星现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向题.设定情感态度在学习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合理安排时间和惜时守信的重要性.学习评价设计评价内容方法工具(规则)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根据年份判断闰年平年。
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学习单上面的内容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期,能根据日历做简单的日期推算。
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学习单上面的内容了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所表示时刻之间的关系,能算经过时间。
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学习单上面的内容能够根据作息时间表回答或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自主探充完成学习学习单上面的内容能够用多种方法正确的表示搭配的过程,培养符号意识,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学习单上面的内容教学策略设计课时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授课教师授课类型单元教学安排兄一课时看日历(认识年、月、日)高诗格第二课时一天的时间(认识24时计时法)新春梅时间与数学新授课题课时重点难点分析第三课时第四课时课时吏点时间表(根据作息时间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搭配中的学问时间与数学刘晓华李丽萍候薇课程资源 开发教学方式方法竽习难点活动媒体 资源手段方法学习方式结合己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平年和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看简单的作息表,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平年和闰年|认识24时计时法,会看简单的作息表,并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措配方法.课堂中设有视频教学、眼手思维互动.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多层次沟通交流。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反思及点评〖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二课时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
“时间与数学”这节内容是单独成节,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所执教的是处于城市中心的一所小学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基础及课堂交流能力良好。
执教时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对学生的练习、设计方案等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到了周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动物园,生2接着说我们去图书大厦看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小朋友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孤儿院和那里的小朋友玩儿。
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
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
飞飞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到孤儿院看望那里的小朋友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时间与数学》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钟的构成,了解时、分、秒的关系,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钟、计时器、教学卡片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学生发现时钟由时、分、秒三部分组成。
2. 知识讲解:通过电子钟和教学卡片,让学生认识时钟的构成,了解时、分、秒的关系。
3. 例题讲解:用计时器展示一个计时过程,如:一个篮球比赛时长为40分钟,然后让学生计算比赛中的某个时间段,如:第一节比赛时长为10分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如:计算一场足球比赛的总时长和每个半场的时间。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如: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分秒1 2 34 5 67 8 910 11 12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完整的时钟,并标出时、分、秒的刻度。
答案:略(1)一个篮球比赛时长为40分钟,第一节比赛时长为10分钟,请问第二节比赛时长是多少?答案:30分钟(2)一场足球比赛总时长为90分钟,每个半场时长是多少?答案:45分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如:电影院的放映时间、车站的发车时间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时钟的构成:时钟由时、分、秒三部分组成,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他们发现时钟的构成。
时间与数学教案
时间与数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时间与数学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掌握时钟的读法和时间的表达方式。
3. 运用时间概念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介绍:a. 讲解时间的定义和重要性。
b. 介绍常用的时间单位,如秒、分钟、小时、天、周、月和年。
2. 时钟的读法和时间的表达方式:a.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时钟的结构和指针的运动规律。
b. 演示和练习时钟的读法,包括小时和分钟的表示。
c.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的差异,并进行转换练习。
3. 运用时间概念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a. 进行基本的时间加减法运算练习,例如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
b. 引导学生应用时间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时间表的制定、日程安排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时间的概念:与学生分享时间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准时上学、计划活动等。
2. 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和读取当前的时间。
主体活动:1. 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介绍:a. 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介绍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b. 利用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2. 时钟的读法和时间的表达方式:a. 展示不同类型的时钟,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时钟的结构和指针的运动规律。
b. 演示和练习时钟的读法,包括小时和分钟的表示。
c. 引导学生进行24小时制和12小时制之间的转换练习。
3. 运用时间概念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a. 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时间加减法运算练习题,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b. 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如制定时间表或日程安排,让他们应用时间概念解决问题。
总结活动:1. 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和实际应用。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时间概念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或视频展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各种类型的时钟,包括模拟时钟和数字时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
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
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生:今天是9月6日,星期二。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看日历。
师:好。
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
(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
)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生:9月1日是星期四。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生:我们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生:是星期六的有9月3日、10日、17日和24日。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飞飞。
听听他说什么。
(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飞飞,我周六、周日休息。
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听了飞飞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飞飞的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4天休息1天。
生2:我知道了飞飞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的。
生3:我还知道飞飞的母亲工作1天休息1天,也就是每2天里有一个休息日。
师:飞飞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生迟疑,看日历。
生1:他们可以10日去。
生2:不对,10日飞飞的父亲不休息。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飞飞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生:可以在日历中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用标记标出来。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
(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
)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生读:从9月1日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学生讨论)
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飞飞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
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这样想的。
父亲是工作3天休息1天,所以是每4天就有1个休息日。
第一个休息日是4日,第二个休息日就是8日,然后是12日、16日,依次类推。
母亲是工作1天休息1天,就是两天有1个休息日,我们还发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双数。
飞飞是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只要在周六、周日的这两行都标上√就行了。
生2:我们发现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
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飞飞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生:他们全家在4日、24日共同休息,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两天一起去森林公园玩。
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还可以看到飞飞和父亲共同的休息日、飞飞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母亲共同的休息日。
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生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生1:飞飞的休息日,我们填的和他们组的顺序不一样。
他们小组是按日期的先后顺序填的,我们是先填周六的几个日期,再填周日的几个日期。
生2:老师,我们认为4日、24日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不能再作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了。
生3:你说的不对。
4日、24日既然是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父亲和飞飞当然是同时休息了,也应该是父子共同的休息日,同时也是母子共同的休息日,还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呢。
生4:我们同意他的观点。
4日、24日是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师:真不错。
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
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
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生:想。
(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9月份的日历表。
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
)师: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生1观察片刻:老师,我发现7和8相差1,14和15 也相差1。
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
很不错。
生2:我发现,竖着看,7比14少7,8比15少7。
生3:我是斜着看的,7和15 加起来是22,而8和14加起来也是22,这两个和是一样的。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
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师点击,在日历表中又框住四个日期。
)请你们想想,这组数还存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观察片刻:老师,是的。
横着看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相加的和相等。
师:你们还想以哪组数来进行观察,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小组讨论。
)
师:四个数有这样的规律。
那么9个数呢?(师点击,日历表中框住9个数:
7、8、9、
14、15、16、
21、22、23)
生1高兴地:老师,我发现了!横着看,7和8相差1,8和9相差1,下一行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行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7和14相差7,14和21相差7,其他两列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也就是每列相邻的两个数相差7。
师:你很棒,孩子。
生2:我也发现了,7和23相加是30,8和22相加也是30,9和21 相加也是30。
生3:老师,7+15+23=45,9+15+21=45,8+15+22=45,他们的和相等。
师:你可真善于观察。
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日历表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我们以后再去研究好吗?其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呢,请你们选择屏幕上的两朵花,每朵花后面都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你们看清要求,就可以进行操作了。
(生自由操作。
)(师转播某个小组的内容)
师:这是第二小组完成的。
我们先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观察到,父亲是一步跨三个台阶,所以父亲踏到的台阶数应该是3,6,9这样的数。
儿子是一步两个台阶,所以他踏到的台阶是2,4,6这样的数。
他们都要踏到的第一阶是第6阶,都
要踏到的第二阶是第12阶,也就是父子都要踏到的台阶的数是6的倍数。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观察的怎么样?
生2:他们说的很详细,观察地很正确。
生3:我们还发现父亲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3的倍数,儿子踏到的台阶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你们真棒。
我们看看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点击,转播另一小组屏幕的内容)这是第一小组完成的。
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观察到,1路车是每3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它发车的时间是7点03分,7点06分,7点09分,7点12分,7点15分,7点18分等这样。
2 路车是每5分钟发一次车,所以从7时起,2路车发车时间是7点05分,7点10分,7点15分,7点20分等这样。
1路车和2路车从7时起,同时发车的时间有7点,7点15分,下一个同时发车的时间是7点30分,他们每隔15分,会同时发一次车。
师:同学们可真棒!不仅善于观察,还很会动脑筋思考。
三、小结。
师:这一节我们探讨了一些与时间有关的数学问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自由畅谈。
生1:我没想到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
生2:老师,原来数学也这么有趣,并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