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时间与数学》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1.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时间与数学》这一主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1.线段长度的比较;2.分钟数的概念;3.时钟的读法与写法;4.一天的时间长度;5.日历的概念与使用。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当能够:1.掌握比较线段长度的方法;2.熟练使用分钟数进行时间的计算;3.熟练读写时钟和使用小时;4.理解一天的时间长度,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5.掌握日历的概念并能够使用。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将分为如下几个环节:2.1.1 导入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的主题《时间与数学》,并引出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2.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新课1.比较线段长度: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长度的线段,并引导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和比较,了解长度的概念和比较方法;2.计算分钟数: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事件进行分钟数的计算;3.时钟的读法与写法: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表盘的时钟,让学生识别和掌握小时的表示方法;4.一天的时间长度:教师向学生介绍一天的时间长度,让学生了解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含义;5.日历的概念与使用:教师向学生介绍日历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使用日历进行日期的查询和理解。

2.1.3 训练1.比较线段长度:教师让学生进行线段长度的比较训练;2.计算分钟数:教师出示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钟数的计算;3.时钟的读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时钟的读写练习;4.一天的时间长度:教师让学生进行一天时间长度的计算和理解;5.日历的使用:教师让学生使用日历进行日期的查询和理解练习。

2.1.4 总结1.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2.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如下方法:1.导入使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入一些互动性较强的身体活动、图片或视频资料等方式来激活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等形式,使课堂氛围比较活跃,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点;3.合理设置课堂任务和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和发问,保证课堂效果的质量;4.采用评价机制,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

《时间与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与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好玩·第3课时时间与数学·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找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将充分让学生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理解日历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日历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到了周末,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里玩呢?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周末生活。

师:有一位小朋友叫奇思,他的周末是这样设计的:和爸爸妈妈到游乐园去玩。

可是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 3 天后休息 1 天。

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 1 天后休息 1 天。

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奇思哪天才能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园呢?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共同的休息日。

师:奇思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1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的?生1:爸爸每4天里有3天工作1天休息。

妈妈每2天里有1天工作1天休息。

(1)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9月份师:从9月1日开始算起,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

学生画,老师巡视饼指导。

学生汇报所画结果,老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结果:师:请同学们将自己画的与老师ppt上面的答案对一对,你都找对了吗?学生核对,老师提出问题。

师:分别观察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生1:父亲的休息日是4号、8号、12号、16号、20号、24号、28号,都是4的倍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教案:时间与数学一、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的换算:小时与分钟、分钟与秒之间的换算3. 时间的计算: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结束的时间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了解时间换算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时间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时间的基本单位,时间换算的方法,时间计算的运用。

难点:时间换算的灵活运用,计算经过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流动。

2. 基本单位的学习:通过PPT展示时间的基本单位,即时、分、秒,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区分它们。

3. 时间换算的学习:讲解小时与分钟、分钟与秒之间的换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1:如果一个小时有60分钟,那么50分钟是多少小时?解答:50分钟÷ 60 = 0.83小时例题2:如果一个分钟有60秒,那么45秒是多少分钟?解答:45秒÷ 60 = 0.75分钟4. 时间计算的学习:讲解计算经过的时间和计算结束的时间的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例题1:如果现在是3点20分,15分钟后是几点?解答:3点20分 + 15分钟 = 3点35分例题2:如果现在是5点,经过40分钟后是几点?解答:5点 + 40分钟 = 5点40分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时间换算:小时与分钟:小时÷ 60 = 分钟分钟与秒:分钟÷ 60 = 秒时间计算:计算经过的时间:起始时间 + 经过的时间 = 结束时间计算结束的时间:起始时间 + 经过的时间 = 结束时间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如果一个小时有60分钟,那么75分钟是多少小时?2. 如果一个分钟有60秒,那么35秒是多少分钟?3. 如果现在是2点30分,25分钟后是几点?4. 如果现在是6点,经过30分钟后是几点?答案:1. 75分钟÷ 60 = 1.25小时2. 35秒÷ 60 = 0.58分钟3. 2点30分 + 25分钟 = 2点55分4. 6点 + 30分钟 = 6点30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时间的基本单位有了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并在计算经过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题目中能够灵活运用。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说课稿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时间与数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和计算时间。

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时间,如上学、放学、吃饭、看电影等。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单位,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学会计算时间,如计算经过的时间、剩余的时间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如知道早上、下午、晚上等。

但他们对时间单位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不太清楚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也不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和计算时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来认识时间单位,学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和计算时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学会计算时间,如计算经过的时间、剩余的时间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时、分、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时间。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计算时间,如计算经过的时间、剩余的时间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来认识时间单位,学会用时间单位来表示和计算时间。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时间道具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单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如学校上课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好玩第3课时《时间与数学》(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第3课时《时间与数学》(说课稿)三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

数学好玩第3课时《时间与数学》(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

2.掌握时针和分针的指向,能够读懂和标注时间。

3.能够用校内时间表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养成合理的时间管理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时间的概念与表示、时间的单位和转化等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明确时间的概念,掌握标准的时间单位和换算方法。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时间表,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通过真实场景结合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计算时间的概念。

2.案例教学法。

以不同的事例为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

借助视觉教具与互动答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教师先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时间与数学”,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探究。

2. 概念认识(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时间的概念、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

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常见时间单位的换算规则。

3. 视觉教具展示(10分钟)教师通过时钟、流程图等视觉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关系,并引导他们分析时钟上的时间读法。

4. 课堂活动(20分钟)教师出示几个时间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上的内容,回答问题、做预测、制定计划等活动。

5. 总结(5分钟)教师梳理学生所学的时间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基于时间表制定个人计划和规划,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形成更清晰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时间与数学作为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和技能。

本节课主要结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互动答题等方式,营造生动、趣味的教学氛围。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切实提升他们的时间感知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时间与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时间与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时间与数学》说课稿一、说教材:“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最后一个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

它是开了从数学的角度来寻找、发现、思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课。

教材中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统筹安排时间,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究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将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认识身份证环节,是巩固时间单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统筹安排时间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用统筹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第三,滴水实验的活动,是本课的一个升华,主要是通过做实验及对实验结论的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树立保护水资源,节约能源等意识。

第四,小结:让学生自己给本课取一个课题,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小结本节所学的知识,起到再次巩固的作用。

二、说学情: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都比较好,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家庭,学生的课外知识相当丰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思维也很活跃。

并且他们通过对新教材两年多的学习,及平时的训练比较到位,所以合作学习开展效果比较好,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身份证计算年龄和通过独立或能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上设计的“帮助万老师解决难题”这些活动也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需要交流,运用语言交际的机会比较多,而三(3)班的孩子仍存在表达能力比较弱、不敢说等问题。

这就需要我在课堂的活动学习交流过程中,多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能思会说的能力。

《时间与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时间与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时间与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教学《时间与数学》这一课时,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五单元《时间与数学》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认识钟面,时、分、秒的认识及单位换算。

一、教学内容1.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规律;2. 时、分、秒的认识: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学会读写;3. 单位换算: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钟面,理解时、分、秒的概念;2.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时、分、秒的换算;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及换算;2.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理解时、分、秒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钟、挂图、PPT;2. 学具:钟面模型、计时器、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时间概念,如“早上7点钟,我们开始上早读课”,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2. 认识钟面:讲解钟面的构成,即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规律,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操作;3. 时、分、秒的认识:讲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如1时=60分,1分=60秒,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读写练习;4. 单位换算:讲解换算方法,进行例子演示,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六、板书设计1. 钟面的构成:时针、分针、秒针的走动规律;2. 时、分、秒的认识:1时=60分,1分=60秒;3. 单位换算: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认识钟面,完成下面的连线:早上7点下午3点晚上9点7时 3时 9时2. 题目:进行时、分、秒的换算,完成下面的填空:1. 1时 = ____分;2. 1分 = ____秒;3. 50分 = ____时 ____分。

答案:1. 60;2. 60;3. 1时 10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通过讲解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钟面的构成和时、分、秒的认识;通过例子演示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进行单位换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分秒的认识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计算方面的应用。

3. 增强学生对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其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的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3. 时间计算: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经过时间的关系4. 时间管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时间的基本概念,时间单位的换算,时间计算2. 教学难点:时间计算的灵活运用,时间管理意识的培养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时钟模型,时间计算题卡,时间管理案例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让学生对时间有个初步的认识。

3. 案例分析:通过时间计算案例,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钟模型,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7. 课堂练习:布置时间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指导不足。

板书设计1. 时间的基本单位:时、分、秒2. 时间单位的换算: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3. 时间计算: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经过时间的关系4. 时间管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作业设计1. 时间计算题: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时间计算的题目。

2. 实践作业:记录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分析并优化。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主动。

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引入引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时间与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时间与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钟表的基本概念。钟表是由时针、分针、秒针组成的,它们分别表示小时、分钟和秒。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一个钟表的运转,了解时针、分针、秒针如何协作显示时间,以及如何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在读取时间环节,学生需掌握整点和半点的读取方法,如:整点时,分针指向12;半点时,分针指向6。
-在时间计算环节,学生需要理解1小时=60分钟的进率关系,学会通过加减法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教学难点
(1)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速度和规律。
(2)读取时间时,区分整点和半点,准确读取时间。
(3)进行时间计算时,正确应用进率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解释:
-在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速度和规律时,学生可能会混淆各指针的运转速度,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态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读取时间时,学生可能会在区分整点和半点时产生困难,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和反复练习来突破这一难点。
-在进行时间计算时,学生可能会对进率关系理解不深,容易犯错。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1.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间与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根据教材文章选择优质教学设计及优质教案,为你提供全方位的优秀教案。

第 1 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详细问题的探究,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络。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进步观察才能和发现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和开放性思维才能。

教学重点:
通过详细问题的探究,体会时间与数学的亲密联络。

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进步观察才能和发现的才能。

教学方法:
观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
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展反响。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三、日历中的规律
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发现
3、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4、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好玩》第三课时《时间与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时间与数学》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钟的构成,了解时、分、秒的关系,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时钟的构成,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钟、计时器、教学卡片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学生发现时钟由时、分、秒三部分组成。

2. 知识讲解:通过电子钟和教学卡片,让学生认识时钟的构成,了解时、分、秒的关系。

3. 例题讲解:用计时器展示一个计时过程,如:一个篮球比赛时长为40分钟,然后让学生计算比赛中的某个时间段,如:第一节比赛时长为10分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如:计算一场足球比赛的总时长和每个半场的时间。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如:如何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时分秒1 2 34 5 67 8 910 11 12七、作业设计1. 请画出一个完整的时钟,并标出时、分、秒的刻度。

答案:略(1)一个篮球比赛时长为40分钟,第一节比赛时长为10分钟,请问第二节比赛时长是多少?答案:30分钟(2)一场足球比赛总时长为90分钟,每个半场时长是多少?答案:45分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问题,如:电影院的放映时间、车站的发车时间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时钟的构成:时钟由时、分、秒三部分组成,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时钟,引导他们发现时钟的构成。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范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范文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范文要注意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对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知道的理论知识进行诠释。

可采取讲授法、范例教学法、讨论归纳法等。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202X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202X范文1一、学生情形分析及改进提高措施:学生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有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控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摸索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换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形提出公道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知道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得也比较扎实,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爱好,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内容尤为感爱好,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摸索与合作交换,帮助学生积存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体会。

在数学知识上已经掌控了两步运算式题和有余数的除法,还有统计知识,并学会了辨认八个方位;掌控了万之内数的读法、写法和加、减法;还掌控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的实际长度和简单的换算以及实际测量,并能用以上这些相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这些技能和知识点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爱学数学的热情,以及对数学的感悟能力会在本学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沿着良性轨道螺旋式上升。

二、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数学活动实践为学习内容,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进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知道和体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混合运算;(2)视察物体;(3)加与减;(4)乘与除;(5)、周长;(6)乘法;(6)年、月、日;(7)数学好玩;(8)认识小数,还有一个整理复习,一个总复习。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数学好玩《3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案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数学好玩《3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案

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说一说每个人的休息日都有什么规律?(二)讲授新课如何能从日历中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休息日是哪几天?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不同符号标出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

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组织学生在日历中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①父亲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母亲的休息日都是2的倍数,奇思的休息日没有特殊的规律。

②同时标有△和○的日子有4号、8号、12号、16号、20号、24号和28号,这些日子都是奇思的父母同时在家的日子。

③同时标有△、○和√的日子只有4号和24号,这些日子奇思和父母同时在家。

刚才我们是如何找到全家的共同休息日的?用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父子或母子的休息日吗?出示集合圈。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父母的共同休息日。

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出其他的共同休息日吗?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完成后的小组在组内轮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

并讨论运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有什么好处?我们用这样的图来表示共同的休息日有什么好处?找学生交流,体会集合圈的好处。

(三)知识运用出示日历。

引导学生观察方框中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①左右两列,右边的数都比左边的数大1。

②上下两行,下面的数都比上面的数大7。

③对角上的2个数相加的和分别是11+19=30,12+18=30,和相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与数学》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认识时、分、秒,会进行时间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时间概念,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认识时、分、秒。

2.培养学生的时间计算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认识时、分、秒,会进行时间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时间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时间单位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小明的一天,引出时间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时间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计算时间。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时间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时间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时间单位。

6.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计算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布置一些拓展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时间的相关知识,包括时间的认识、时间的计算、时间的转换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时间的认识,包括小时的划分、分钟的计算等;另一部分是时间的转换,包括小时与分钟之间的转换、上午与下午的转换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时间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时间知识,提高时间运用能力。

此外,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对本章节中时间的计算和转换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会对小时与分钟之间的转换、上午与下午的转换等产生困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小时和分钟的划分,掌握小时与分钟、上午与下午之间的转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学生能够提高时间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时与分钟之间的转换、上午与下午的转换。

2.教学难点:小时与分钟之间转换的计算方法,上午与下午转换的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时间工具(如钟表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时间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时间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认识小时和分钟的划分,讲解小时与分钟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交流教学准备:投影、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领会情境中的问题奇思的父亲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母亲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2、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3、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们还能知道什么?三、日历中的规律1、观察日历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对角线上的数,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观察日历表中的4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交流自己的发现3、观察日历表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有什么发现?4、你还能在日历中找到什么规律?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2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2.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教学难点:区分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机、录像机、线段图.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一日.(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并概括总结:“一日就是一昼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一夜.”教师: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时呢?(板书:一日=24小时)拿出钟面模型,请同学演示一日时针所走过的时间.教师:刚才同学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能在钟面上调出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指名学生操作.)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是几点?(7点)这样说准确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几点?(晚上7点)引导学生说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预告节目时是怎么说的呢?(19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24时记时法)[由设问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出课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二、探究新知1.24时记时法.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教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生:夜间十二点.)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录像显示,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12小时)(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教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生:下午1时) 教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4点30分)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教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熟悉的场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词,使学生赏心悦目,联想活跃,兴趣浓厚.]2.24时记时法的写法.教师讲解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上午8时30分写作8∶30上午12时24分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写作20∶30 下午9时10分写作21时10分3.反馈练习.(1)第88页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4.教学例1.一列客车18时20分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由于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点,把时刻变为时间是复名数;学生列式较困难.所以,只要求口答.同学们拿出线段图,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教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教师: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使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指导启发学生看图,计算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并说出是怎么想的.概括总结: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两段合起来就是4小时20分.反馈练习:(投影):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 )小时.5.教学例2(阅读教材第88页例2并讨论).(1)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2)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教师可适当提示将营业时间分为上、下午计算.(3)第二块牌子又是什么计时法?又该怎样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呢?概括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三、巩固发展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2.妈妈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一天工作( )小时.3.选择填空:小平去看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①8时②17时③5小时④17小时4.抢答题(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2)一个展览馆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长时间?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题目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全课小结(略)四、作业教材89页第1、3题.五、板书设计24小时计时法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时间与数学(一)3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能够正确辨认用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会计算经过时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表》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二、探究新知 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 早晨8点北京的小兰已经开始上课了,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早晨8点才刚刚 起床穿衣服。 • 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大约2时。
师:我们的祖国非常广大,我国最东边的上海看到了日出的时候,我国最西边 的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光的夜晚。所以当北京的小兰开始上课的时候, 因为时差关系,新疆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看一看“北京启明小学 上课时间表”和“新疆民族小学上课时间表”,说一说有什么异同。(课件 出示教材第72页两所小学上课时间表)
生1:上午8时小兰正在上课,而新疆的古丽刚刚起床。 生2:古丽上午10时才开始上第一节课,每节课也是40分。 生3:北京启明小学的午休时间是11:35~13:00;而新疆民族小学的午休时 间是13:35~15:00。 …… 师: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下面哪 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钟面 图) 学生进行思考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联系生活,实践运用,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 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创造大量 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充分 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学生可能会说: • 想知道小兰和古丽第二节课看表看到的是哪块表,就必须知道她们各自 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段,根据时间段来确定第二节课的时间范围,就能知道 她们各自看到的是什么时刻的钟表了。 • 因为小兰的第二节课是8:50~9:30,只有第一个钟面上的时间9:10在这 个范围内,所以小兰看到的应该是第一个钟面;古丽上第二节课的时间是 10:50~11:30,只有第三个钟面上的时间11:20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古丽看 到的应该是第三个钟面。 师:第二个钟面上是什么时间?这时候的小兰和古丽可能在干什么?

《时间与数学(一)》说课稿_说课稿

《时间与数学(一)》说课稿_说课稿

《时间与数学(一)》说课稿_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时间与数学(一)》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时间与数学(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网友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时间与数学(一)》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与数学理解本节课是专题性实践活动课,教材安排在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之后,创设了有关飞飞一家休息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形成初步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本课教材中要解决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

飞飞的妈妈是一名汽车售票员,每工作1天休息1天。

飞飞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

找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五年级公倍数知识在三年级的初步渗透,关键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这两句话的意思。

只要学生能理解爸爸是4天中休息1天,妈妈是2天中休息1天,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教材的意图是不能让学生套规则,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即可,所以在这节课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体验与感受。

对于集合思想的感受,也是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为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个单元已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对日历并不陌生,但要利用日历来解决问题并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根据学生已获得的一些教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的基本问题,辅以教师的的有效引导,学生还是能掌握并解决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借助日历,学习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时间与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最后一个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

它是开了从数学的角度来寻找、发现、思索和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课。

教材中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统筹安排时间,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究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将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第一:认识身份证环节,是巩固时间单元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二:统筹安排时间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经历用统筹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科学性;第三,滴水实验的活动,是本课的一个升华,主要是通过做实验及对实验结论的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树立保护水资源,节约能源等意识。

第四,小结:让学生自己给本课取一个课题,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小结本节所学的知识,起到再次巩固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们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都比较好,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家庭,学生的课外知识相当丰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思维也很活跃。

并且他们通过对新教材两年多的学习,及平时的训练比较到位,所以合作学习开展效果比较好,学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
的认知和体验。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身份证计算年龄和通过独立或能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上设计的“帮助万老师解决难题”这些活动也就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需要交流,运用语言交际的机会比较多,而三(3)班的孩子仍存在表达能力比较弱、不敢说等问题。

这就需要我在课堂的活动学习交流过程中,多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能思会说的能力。

这也是我这节课教学中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把全课分为四个环节来处理,下面我分别来说说每一环节的具体设计及我我设计思路:
环节一,认识身份证环节。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来处理的:我创设了一个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的情境,用投影出示这位阿姨的身份证,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身份证来了解阿姨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身份证上的数学信息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本环节设计思路:
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我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
同学介绍一位新朋友,学生会感兴趣,同时也会更喜欢数学。

身份证的出示,给学生提供探索的载体,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从“身份证”上收集和分析时间信息,从而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探索问题的热情。

很好地巩固和时间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时间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统筹安排时间环节:
本环节,我设计了帮助万老师解决难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表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简单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设计工作程序,并能过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使思维进一步明朗化。

本环节设计思路:
学习数学的根本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统筹的数学思想就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

我之所以有以上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抽象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到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科学性。

也再次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并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过程,力图通过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环节三:喝水问题及小实验环节:
喝水问题和小实验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第二、三的位置,在本课教学中我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分别在上课伊始及课堂将结束时进行。

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的处理。

上课一开始就进行漏水实验活动,在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里,先进行后面的教学内容。

课将结束时又回到小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能过实验来计算喝水问题,同时通过播放有关缺水图片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
思想教育。

本环节设计思路:
对教材进行整合重新处理安排,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做的调整。

这样设计是希望它发挥两个作用:第一:对知识技能与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一个综合运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用到时间的知识来计算,还要想怎么样计算比较好,这体现的是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第二:要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估算,对节水问题进行合理推测,引起他们对用水、节水问题的注意。

这样处理教材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性的,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学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环节四:全课小结:
本环节我分为两个小环节进行:1、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再全班分享。

2、请同学们给本节课取一个课题,并说说取名原因。

本环节设计思路:
第一,先让全班同学都进行本课收获大讨论大交流中,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交流,无形中给他们提供了言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输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心理。

第二,通过学生给本节课取课题,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再次回忆,通过说取名原因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如何。

五、说板书:
根据本节课设计的需要,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既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