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的思考

作者:段亚男刘乃仲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8期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Web2.0技术产生以来,以博客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已开始萌芽。而互联网、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异军突起,逐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普遍使用。自媒体的信息交互途径改变了受众在大众传播时代的话语权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参与社会讨论的方式。这些改变对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对自媒体纪录片在传播环节有哪些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析,并对自媒体纪录片的传播特点有一些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87-02

一、研究概述以及涉及的主要概念

“自媒体”(We Media)这一概念于2002年前后由美国学者Dan Gillmor在对“新闻媒体3.0”的概念进行定义时提出。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对他的“自媒体(we media)”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发。[1]2003年7月,Shayne Bowman与Chris Willis联合撰写并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公开发布了世界公认的第一份自媒体专题报告《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中,就对“自媒体”的含义进行了说明:自媒体是普通大众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全球知识信息体系相联系,提供并分享其自身看法、新闻的途径。[2]

19世纪末,作为最早产生的一批影片,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实质其实就是纪录片。纪录片作为一种很早出现的影视形式,其发布渠道由最早的电影院线,到后来电视这一大众传播方式的开始崛起,后转移到电视平台,纪录片也重新定义为“区别于电影等其他影视形式的、以纪实为主的独立的艺术类型”。以往,主流纪录片项目的选题更多是命题作文,偏重人文、历史性等宏大题材,居高临下,审时度势,缺少人情味,不接地气;抑或是“甲方纪录片”模式,即甲方提供资金,纪录片导演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创作,最后纪录片都成了宣传片,属于典型的“WEB1.0特征”,属于精英文化的产物。[3]

如今,纪录片的传播逐渐向自媒体渗透,出现了以自媒体平台为发布渠道的自媒体纪录片。其发布渠道由传统媒体转向自媒体平台,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其发布渠道并没有局限于往常的传统媒体,而是在其基础上融合了自媒体的渠道,据统计,《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于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期的短时间内,网站点击量达7亿余次,微博评论一千万余条;二是仅在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出的“体制外纪录

片”,如崔永元、柴静等媒体人自费拍摄的转基因调查纪录片和雾霾调查纪录片等,都把筹码压在了自媒体平台上,最终的传播效果表明,这样的选择也实现了很大收益。

纪录片得以借助自媒体平台的“神力”进行催化和生长,呈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甚至左右着公共事务领域的议程设置,那么,自媒体纪录片在传播上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这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自媒体纪录片传播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优质的自媒体纪录片一经发布,便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极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态势。如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单日线上播放指数最高几乎达到了100万;2015年2月,柴静《穹顶之下》于人民网、优酷网同步推出的24小时内,国内几大视频网站的播放量就达到1.1亿。[4]这其中,腾讯视频凭借微信平台的传播量便占据了总传播量的半壁江山。可见自媒体纪录片在传播力上的优势。

一方面,一些优秀团队制作的高质量自媒体纪录片可以通过自媒体传播方式获得极大的关注度,甚至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对公共事务领域、媒体话语进行议程设置;另一方面,一些偏冷门的小人物拍摄并制作的纪录片也增加了曝光的机会,借力于自媒体传播模式,至少可以在小范围内引发关注。相对于传统媒体播出的纪录片,从传播模式来看,自媒体纪录片传播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都有着更大的优势,并且能够形成热点事件;而相比于网络自制短视频,自媒体纪录片在内容质量上的优势则决定了它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热度,而摆脱了网络事件“昙花一现”的命运。

(二)人人都是“制片人”

从生产主体角度看,自媒体纪录片的生产者的门槛降低,并没有过多限制,理论上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制片人”。在自媒体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是消息的生产者、发布者、传播者、接收者。虽然纪录片不像文字,其生产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资源,但是自媒体纪录片在生产和发布的环节上难度还是降低了不少。再加上在传播这一环节上,自媒体平台具有巨大优势,更大地促进了自媒体纪录片的发展。而相对于一般网络短视频来说,自媒体纪录片则是经过了一层筛选而产生的,甄选出一些更加深思熟虑的“制片人”。他们往往对所要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有着宏观的把控和在细节上的斟酌,这就从侧面保证了其对自媒体纪录片质量的把关以及对内容更为负责。

在自媒体平台上,“大V”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纪录片的制作和发布,“草根”们也可以做同样的事。只是由于二者掌握的资源不同,所生产出的纪录片在质量上会有明显的差距,这也将是影响纪录片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本身具有个人影响力的制片人,同时拥有着可观的拍摄资金,组建起优秀的制作团队,使用精良的设备和先进技术,其生产的纪

录片的优质程度不是“草根”制片人生产的纪录片可以企及的。虽然这样的纪录片屈指可数,但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广为传播,引起巨大社会影响的也是这样的纪录片。而绝大部分自媒体纪录片是做不到广为传播甚至影响公众议程设置的程度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造成空前影响的自媒体纪录片的生产者与以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为平台的纪录片的生产者作比,也属于“草根”。无论从制作团队,还是资金、技术支持的层面来看,他们都更加公民化、底层化。像崔永元、柴静等,都是从央视离职的媒体人,然后以个人的力量制作纪录片。相对于自媒体平台的“草根”们来说,他们具有更大的能力;但相对于专业生产制作纪录片的机构来说,他们则显得势单力薄。

(三)选材多元

从生产客体的角度来说,自媒体纪录片的题材极具多样性。自媒体平台并没有大众媒介那样严格的审查体制,每个纪录片生产者都是自己作品的“把关人”,自媒体纪录片的媒介生态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如此就导致了自媒体纪录片的选材具有多元化、自主化的特点。而自媒体纪录片的选材也并不是无人把关、随心所欲的。与一般网络短视频选材的不同之处在于,自媒体纪录片的选材避免了同质化、意义缺失以及过度娱乐化的问题,通常有着较为“严肃”的视角,而其娱乐性却高于传统媒体播出的纪录片,矫枉并不过正,因此可以收到不错的传播效果。

依据拍摄者选择题材的动机,可以将纪录片选材分为以下的类别:为了体现并宣传地方风貌的纪录片;为了某种情怀,考察历史事件与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为了展现某些局部的社会问题、为某些弱势群体谋求社会关注的纪录片;为了调查某些有较大覆盖度的社会民生问题的纪录片等。

能够在较短传播周期内获得成功的自媒体纪录片通常是前面所说的第四类纪录片。抛开其内容,单从其选材角度及传播效果来说,就可以看出这类纪录片在选材上都是涉及受众切身实际的问题,因此更加能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具有更大的受众市场。

(四)小结

总之,自媒体信息以“草根”群体为主要生产者,每个拥有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生产的文字、图片、视频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信息在发布、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自媒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对接收到的消息进行筛选,并进行再次加工与再次传播。自媒体纪录片的传播扩散大概也是遵循这样的传播流程和规律。自媒体纪录片的传播特点为大量依赖于自媒体平台,借助自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生产主体与客体都相对自由的自媒体纪录片生产与传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较大范围的传播,引发互动与讨论。

与一般意义上来自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短视频所不同的是,自媒体纪录片在内容制作上更加精良,更加经得起推敲;题材更加具有可议性,能够引发受众对片子所反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