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序及成分省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 传·僖公三十三年》)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源自文库策 四》)
“如何”、“若何”、“奈何”的当中还 可以插入代词、名词或其它词语,形成 “如……何”等格式,意思是“把 (对)……怎么样(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 年》)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三) 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 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 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 词的前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前置条件:宾语是 疑问代词
1.动词的宾语: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敢问谓何也?(《左传·隐公元年》)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
“冠素。”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的话,宾语一般要放在助动词 之前,如: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 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吾谁欺,欺天乎?
并非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 置于动词之前,只是一种倾向性。先秦文献 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 的例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王风·黍离》)
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 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异志者,有如此盟!” (《左传·襄公九年》)
公子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 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 之!”(《左传·襄公九年》)
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就只用 “之”进行复指。例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左 传·宣公二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 年》)
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一般的规律 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SVO) 。
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 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一 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种历史 演变 。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实际上 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 渐消失。历代的文言文仍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 是仿古,并不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2.介词的宾语: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秦风·渭阳》)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 (《庄子·齐物论》)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 汉语中很少有例外。
晋侯问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 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其中,“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 个固定格式,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意思是 “怎么”;用在句尾可表示询问,表示“怎 么样”的意思。例如: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一、宾语前置
先秦古籍中,宾语在一定语法条件下要 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我们所说的宾语前置不同于一般所说的 “倒装句”,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定语后置
求人可以报秦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除君之恶,惟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哀公六年》
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 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 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四)肯定句中,代词“是”作宾语常位于动词 或介词前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 传·僖公四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到了汉代,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情 况越来越少,后置的形式基本上确立了,如: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史 记·封禅书》)
魏晋以后,接近口语的作品如《世说新语》、 《百喻经》已几乎没有前置的用例了。但这 种语序仍然保留在后世文人作品中,例如:
“何如”也可说成“如何”,但两种形式都已成 为固定格式了,表示“怎么样”或“怎样”的意思。 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古书上还有与“如何”、“何如”含义 相同的“若何”、“奈何”等说法,例如: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语 序,到汉代以后逐渐发生变化,疑问代词作 宾语时逐渐放在动词之后,南北朝以后口语 中不再放在动词之前了,例如:
武帝问:“言何?”(《史记·酷吏传》)
但是,这一种语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 守,例如:
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两个条件: (1)全句是否定句,有 (2)宾语必须是代词。
否定词“不”、 “未”、 “无(毋)” 、“莫” 等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四年》) 虽使五尺之童,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