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A. 洋务运动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中规定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A. 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B. 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C. 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D. 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可以得出慈禧太后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故D正确A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3.梁启超认为“中国三代尚已秦汉以后取天下于马上制一切之法……咸为王者一身之私计而不复知有民事……故千疮百孔代甚一代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谭嗣同则提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由此可知两人意在()A.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 肯定三代政教典范的历史价值C. 否定君主政治体制D. 说明三代政治对秦政的影响【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的“二千年来之中国虽谓之无政焉可已”“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等信息可知梁、谭两人都认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封建政治皆为君主私人利益而设两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其目的是宣传维新法思想故选A项梁启超肯定三代政教的历史价值只是诠释自身政治观点的途径而已而非目的且谭嗣同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排除B项资产阶级主张君主立宪制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中两人的言论均不相符故排除D项故选A4.严复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但他始终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好大岁数还去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也没能如愿 1909年他还欣然接受了清政府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反映了严复()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受到皇帝表彰B. 思想解放的程度时进时退C. 追求科举功名思想严重倒退D. 新旧杂陈的思想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西学第一人”“始终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体现了严复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受表彰的原因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时进时退”C项错误错在“严重倒退”故选D5.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A. 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B. 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C. 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D.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答案】A【解析】“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表明八股文的废除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6.19世纪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论及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问题此外他还在其主创的《时务报》上刊载了《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等重要论著据此可知当时()A.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 变法维新成为共识C. 国人民族意识觉醒D. 学习西方不断深入【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19世纪末”“《变法通议》”“《波兰灭亡记》《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中国之将强》《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知耻学会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侧面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变法维新主要局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人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刊载的相关论著无法推断出学习西方不断深入 D项错误故选A7.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 挽救民族危亡B. 实现富国强兵C. 引领思想启蒙D. 建立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8.《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没有阻止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也没有改革了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故可以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正确9.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闱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 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B. 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 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D. 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寻求宫外人士支持的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均被处罚由此可以看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C项正确维新变法因顽固派的反对而失败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是清廷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D项中的开启政治博弈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新特征11.(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案】(1)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解析】(1)本小问的新特征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新特征是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答案】(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解析】(2)本小问的异同对比材料二、三可知不同是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相同点是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答案】(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解析】(3)第一小问的关系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者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也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第二小问的必然性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12.(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进行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12.(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站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12.(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12.(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答案】(1)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得出答案【答案】(2)维新变法运动改革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利益如废除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等【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4)由学习西方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其他言之有理也可)【解析】(4)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13.(1)据材料一概括此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状况这些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3.(2)材料二中的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什么问题?据材料二指出采取的解决办法13.(3)据材料三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答案】(1)发展状况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积极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解析】(1)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民族工业兴起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答案】(2)问题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办法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解析】(2)根据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可得出问题是车辆增多交通混乱、威胁安全根据材料“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得出解决办法是设立红绿灯靠左行驶各行其道【答案】(3)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解析】(3)差异根据表格可得出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14.(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从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14.(2)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 “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认识是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答案】(2)不同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西罗马灭亡欧洲走向分散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解析】(2)第一小问的不同由材料⑥中“对峙”到“统一” “灭亡”到“小国林立”总结出其不同第二小问的原因从主要政治制度角度考虑即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
1.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 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 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2.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B、强学会的成立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D、康有为组织保国会3.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A. 主张维新变法B. 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 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 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4.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③5.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早期启蒙”模式②“冲击——反应”模式③“侵略——革命”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6.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 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8.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A.地主阶级改革派B.民族资产阶级C.开明地主阶级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洋务运动的刺激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4.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主张救亡图存C.反对民主革命D.启蒙了国民觉悟8.“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9-4戊戌政变含解析
第九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课后强化演练1.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任何举措,其基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
英、日等国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
答案:D2.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不包括()A.解除了支持新政的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B.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C.将人事任免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D.指使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A、B、C三项是慈禧太后采取的破坏新政的措施;符合题干“不包括”之意的是D项,因为袁世凯是自己出卖维新变法的,而非指使。
答案:D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进行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再认再现能力。
应重视题干中的“人事上”的限定,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C、D两项。
题干中点明是“为了贯彻新政”,符合此条件的只有D。
答案:D4.《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政变的前因后果,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百日维新颁布了包括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内容的变法诏书。
戊戌政变的发生标志着百日维新的破产,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恢复,经济特科被取消。
故选B项。
答案:B5.戊戌政变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练习
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
(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
(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2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1分)1.(10分)(1)特点: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1分)慈禧握有实权。
(1分)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1分)(2)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2分)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2分)(3)缺陷: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2分)启示: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题一、选择题1.面对下图瓜分豆剖的危机,如何自救?当时先进中国人对这一艰难时代课题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起来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3.下图书籍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A.动摇守旧派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B.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运动C.为维新变法活动制造历史依据D.使国人相信“物竞天择”“自强保种”的理论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证明中国进行全面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5.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6.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已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7.下列论述符合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8.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
”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9.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9单元-戊戌变法(含答案)
第九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二:一是抓住时间,③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与甲午战后的时间不符。
二是抓住“内因”进行回答,①是外因,排除。
故选D项。
答案:D2.1896年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规定:“此次借款未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
”这反映出( )A.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B.清政府的借款建立在出卖主权基础上C.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D.清政府向列强大举借款完全是被迫的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一直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合同中把借款同海关管理结合起来,是列强借款具有政治奴役性的表现,也反映了清王朝对国家主权的出卖。
答案:C3.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他们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评价适用于(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C.孙中山指导的辛亥革命D.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解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先进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即打着“孔子”的旗号进行宣传变法,故选B项。
答案:B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历史人教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教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下面对该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A.新兴的近代文明战胜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文明B.简单的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C.甲午战争使东方开启了近代化时代D.甲午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3.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这里的“要义”是指()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C.推翻旧政府统治,建立新的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4.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他们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评价适用于()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B.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C.孙中山指导的辛亥革命D.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6.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A. 戊成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 戊成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C. 戊成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D. 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答案】A【解析】根据“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可得出其强调变法在思想方面的作用变法失败了但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A项正确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是洋务运动排除C.2.梁启超指出“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A. 措施未全面实施B. 存在急功近利倾向C. 只变法而不变人D. 没有涉及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老耄守旧之大臣”“揽权猜忌之西后”可知梁启超认为朝廷内部掌权和守旧的大臣较多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C正确ABD偏离材料主旨排除故选C3.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在维新变法中实现了该观点的措施是()A. 设议院开国会B. 废八股兴西学C. 裁撤闲散衙门D. 裁汰绿营【答案】B【解析】由材料“故学校未成知识未开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学校既成知识既开而犹禁议会者害治之势也”可知康有为强调的是学校与知识的重要性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的4.光绪十四年(188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著作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A. 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B. 汲取朴素的民主思想精华C. 揉合民权思想否定君权论D. 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答案】B【解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均具有民主思想谭嗣同这一研究的主要意图是要汲取上述人物的民主思想精华 B是项符合题意正确追溯政治变革的历史依据是写《孔子改制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并未否定君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谭嗣同也未形成独特的激进政治理念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5.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指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女子应当富国、相夫、教子、保种主张效仿日本全面提高女性智识水平这些主张()A. 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B. 摆脱了传统儒学的影响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D. 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女学事关天下积弱女子应富国、保种等救亡图存的现实压迫使得他的妇女教育观承载了过多的强国意识却淡化了对女性自身的权利要求这正好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故C项正确此时尚未实现男女地位平等 A项错误梁启超认为女子应当相夫教子的主张说明仍受到儒学影响 B项错误D项表述错误故选C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 倡导变法开始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之道B.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经济近代化的序幕C. 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D. 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 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排除D项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故选C7.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 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 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 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务实之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改良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D项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戊戌变法的宗旨是通过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洋务运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C8.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①王韬②严复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9.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云“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该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 政治改良带动婚姻自由B. 维新运动引领服饰习尚变迁C. 制度变革推动全盘西化D. 戊戌变法推动反清革命高涨【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可知服装、妇女的“妻脚”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故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自由 A错误材料只是体现服装、妇女的“脚”等变化未涉及全盘西化 C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清内容而且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D错误10.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因为他们()A. 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 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 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变法部分触动了封建制度故选D11.如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B. 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C. 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D. 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情况是1904年在日本学校中中国学生学文科的数量占绝对多数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富国强民的目的破产国人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1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变法最终失败却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因为变法最终失败中国仍为君主专制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13.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并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这一赞誉主要是基于严复()A. 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B. 明确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C. 呼吁民众自强以救亡图存D. 托古改制指出中国未来之路【答案】A【解析】严复在“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与“呼吁民众自强”方面均不是第一人、C两项(1)严复借助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并非托古改制故选 A14.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京师大学堂师范馆512名师范生中有400多人有传统功名这说明了清末的教育改革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教育的窠臼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故选D15.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土、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A. 奖励发明B. 废除八股C. 精简机构D. 裁减冗员【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进身之道故B正确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故C错误裁减冗员也只涉及官员故D错误故选B1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A. 中体西用的思想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答案】B【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是指维新派“亡灵”、“受崇敬的服装”是指出借孔子之名故B正确A项并未借助孔子的威望进行变法故排除C项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D项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故排除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17.(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17.(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经营方式落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平低由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导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充分科学技术落后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从古代中国落后的经济政策、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落后的科技来回答第二小问抓住“1750~1850”时间可以从政治上民主制度建立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启蒙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来回答【答案】(2)方案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解析】(2)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答案】答案示例观点西方近代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掠夺后来才获得进一步发展证明西方近代国家的崛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这之前他们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同时在国内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掠夺农民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都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奠定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解析】(3)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二“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归纳为“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和“发展在前掠夺在后”的观点任选其中一种加以说明选择“掠夺在前发展在后”可以从西方殖民掠夺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回答“发展在前掠夺在后”可以从西方出现进步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殖民扩张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8.(1)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圣母子图的创作时期?图二圣母子图体现了古希腊文化怎样的思想色彩?18.(2)材料二的文学作品有何共同点?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怎样的主要诉求?18.(3)根据材料三指出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他是如何发展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的?【答案】(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解析】(1)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答案】(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解析】(2)共同点讴歌人性主要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答案】(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解析】(3)因信称义(或信徒得救全凭信仰不靠教会等)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教会的抨击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宗教改革则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从与每个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相关的层面抨击教会的无耻和腐败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心的心灵角度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19.(1)材料一、二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视角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分析更为合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9.(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两位作者有何共识?19.(3)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案】不同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材料二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二的分析更合理理由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其失败是必然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一“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可知是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可知是从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第二小问理由选择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即可比如选择材料二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以及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方面分析即可【答案】侧重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共识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解析】第一小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三“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可知材料三侧重于戊戌变法对民主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四“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可知材料四侧重于戊戌变法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小问共识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归纳【答案】原则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解析】结合所学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可以从辩证的、历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等角度回答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20.(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答案】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外部因素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内部因素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加以概括【答案】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解析】“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今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4.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 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 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B.启蒙了国民觉悟C.反对民主革命D.主张救亡图存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C.废八股D.裁汰绿营3.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 “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6.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兴中会B.保国会C.强学会D.同盟会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8.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
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①减少变法阻力①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①获得列强的支持①取得顽固派的支持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9.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A.梁启超B.谭嗣同C.刘光第D.杨深秀10.如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A. 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 希望清王朝复兴C. 祖宗之法不能变D. 反对洋务运动【答案】A【解析】“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 说明要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因此A选项最准确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选项材料表明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不变的是制度符合题意但比较之下 A 项更准确故排除CD选项材料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不是反对洋务运动故排除故选A2.之所以说维新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A. 变法得到光绪帝的支持B. 变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C. 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 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C项正确AD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条件排除B项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内容不是意义排除3.以下表格内容是某同学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由此判断该论文的主题应该是()A. 工业革命对亚洲的影响B. 反对殖民侵略的变革C. 富国强兵的革命浪潮D. 现代化改革是救国之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故A排除克里米亚战争不是殖民侵略战争故B排除通过改革巩固自身统治不是“革命” 故C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克里米亚战败俄国开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黑船事件”导致日本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学习西方才有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材料表明三个国家都是试图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实现现代化来挽救国家于危亡故D正确故选D4.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的资料书目据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A. 启蒙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维新变法运动D. 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考制》《变法通议》《天演论》是宣传维新思想的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5.导致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 《马关条约》的签订B. 公车上书C. 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狂潮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解析】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使得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境地中国社会各阶层抗争涌起维新运动也由宣传阶段转入政治实践阶段故选C6.1897年湖南的《湘学报》创刊该刊更多地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这反映出()A. 湖南学界、政界视野渐开B. 维新变法运动在湘遭遇挫折C. 湖湘学派排斥政治近代化D. 湖南已开始有人开眼看世界【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湖南人更关注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大于康梁改制说表明湖南人的视野更广阔故A正确BCD项在题干未体现故选A7.1901年在戊戌政变不到三年后曾经坚决反对和镇压过变法的慈禧太后宣布要实行“新政” 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学习西方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说明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A. 挽救民族危亡B. 推动政治革命C. 促进西学东渐D. 引领思想解放【答案】D【解析】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都没有挽救民族危亡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改革不是革命故B错误西学东渐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故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维新变法后来慈禧太后也认识到要进行新政说明当时维新变法有引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D8.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 但近代以来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 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 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A. 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B. 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C. 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D. 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答案】D【解析】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项错误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与黄宗羲的思想无直接关联 B项错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反对君主政体 C项错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这也是黄宗羲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的卢梭”的原因 D项正确故选D9.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把其作为表达经国济世之雄心的重要平台严复在《直报》上发表文章着重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和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系统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这主要反映了()A. 维新派大力宣扬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 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主要中心C. 百日维新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先河D. 维新人士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维新派的严复、梁启超都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属于评论时政方式的创新也可以说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了谈论政治的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指出维新派大力宣扬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并在该报上以争论文章来制造舆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首开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先河排除C项故选D10.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A.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B.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C.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D.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派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维新派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其主张君主立宪提高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故答案为B项A项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从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已经开始排除C项该项属于“实践” 不属于“解放作用” 排除D项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救国必须另寻他路而且接下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是“继承改良道路” 排除故选B11.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康有为的观点()A.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B.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C.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特点D. 根本上动摇儒学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体现的是儒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康有为说古文经都是假的要摧毁主要是为其政治变革服务 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学术的考证辩伪 A选项排除康有为的主张是对儒学的破坏不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B选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选项排除1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篇中指出“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郑观应的这一主张()A. 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 利于改变重农抑商的传统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 阐释了洋务派的求富思想【答案】B【解析】由材料“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可知郑观应重视发展商业有利于改变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故B项正确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资政新篇》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郑观应不是洋务派故D项错误故选B二、论述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答案】示例一观点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改造社会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缓和社会矛盾重建社会等级秩序但“克己复礼”思想不符合时代潮流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使得民族危机加深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 魏源据此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思想但未受重视影响有限总结在历史的变革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勇立潮头引领时代发展但也难免有时代局限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过去的知识分子示例二观点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礼乐崩坏矛盾丛生孔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为求天下安定之道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德治、仁政等践行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代表的维新派把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结合起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总结时代巨变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率先觉醒他们心忧天下为家国命运奔走呼号显示了强烈的担当精神【解析】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内容可以得出知识分子引领时代又难逃时代局限以及时代巨变促成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等论题第二小问的阐述论题一可从百家争鸣背景和新思想萌发的内容分析论题二可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容、维新思想的作用分析即可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14.(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答案】(1)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烙印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成因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根据材料“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成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进行分析小农经济、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答案】(2)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影响宣扬了民主、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析】(2)第一小问的变化由个人平等自由的追求转变为政治社会权利的追求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政治权利第二小问的影响实质考查启蒙运动对于社会进步的影响宣扬民主平等促进思想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的进步15.(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15.(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15.(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15.(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答案】(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解析】(1)从材料中的“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作者认识到西方比我们的先进之处【答案】(2)基本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具体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解析】(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具体体现联系所学可知表现在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答案】(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3)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回答【答案】(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析】(4)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是救亡图存16.(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16.(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16.(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16.(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 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解析】(1)要结合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俄国与西方的政治制度分析【答案】(2)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解析】(2)要结合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分析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归纳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答案】(3)主要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解析】(3)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找出能体现本土化的方面政治宪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答案】(4)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解析】(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7.(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的理财主张这体现了王安石变法怎样的指导思想?17.(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均输法”和“市易法”的相关内容指出王安石的理财政策?这种政策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17.(3)综合上述材料王安石的“理财”观点体现了哪些儒家思想?【答案】(1)理财主张节用、生财、流通.指导思想开源节流.【解析】第(1)题从“费出之无节”“生财”“转漕”“流通”等关键信息来归纳.指导思想从主张中归纳.第【答案】(2)政策国家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影响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2)题从信息“不可以不均”“不可以不通”“不可以无术”“不可以不制” 来归纳其政策特点.影响主要从对富商和对政府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答案】(3)思想义(仁)经世致用.【解析】(3)题王安石的政策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体现了仁的思想.是为了挽救北宋危机体现社会责任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4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卷(附答案)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4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
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2.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3.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4.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5.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6.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
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
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7. 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1小题,每题3分,共计63分)1.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大力提倡民权、西学,都不同程度的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的执政时间是1912年3月至1916年6月,而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此不符,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2.如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中国()A. 开启了学习西方先河B. 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C. 维新思想应运而生D. 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答案】D【解析】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彩色画片,题为“中国蛋糕”,以漫画的形式,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大蛋糕,将列强瓜分中国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在19世纪末的情况,画面反映的历史状况就促使维新变法开始,故D项正确;开启了学习西方先河的是魏源、林则徐等人,故A错误;B项说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项维新思想早已产生,排除。
3.有学者认为: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
以下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B.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C. 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D. 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答案】D【解析】戊戌变法托古改制,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宣传资本主义,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虽然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A. 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B. 发展社会经济C. 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D. 推动政治改革【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潮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A.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B.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C.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答案】A【解析】梁启超的“新民” 谭嗣同的“新人”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 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 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强调的均是改造人才来改造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故“影响政治变革”说法有误 B项排除C项中的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不能涵盖从维新变法到“文革”的时间历程排除近现代思想解放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开始故材料时间、内容涵盖不充分 D项排除故选A3.维新变法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③薛福成④郑观应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D【解析】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这是当时中国()A. 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B. 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C. 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D. 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答案】D【解析】由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故选D5.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 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A【解析】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 梁启超意识到唤醒国民的重要性D. 戊戌变法注重依靠民众力量【答案】C【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7.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曾说“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明()A. 变法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B. 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最高统治者变法的愿望迫切D. 变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答案】A【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政府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提出许多建议康有为的叙述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A8.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通航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在旧金山举行中国展品获得各种大奖74项奖牌、奖章、奖状等共1200余枚在所有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在茶叶类比赛中信阳毛尖等夺得了4枚大奖章击败印度茶重塑中国茶叶形象这体现出()A. 中国商品极具世界竞争力B. 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C. 中国传统优势商品的危机D. 北洋政府重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展品获奖和商品竞争力没有必然关系实际上印度的红茶和日本的绿茶几乎夺去中国茶叶的市场意大利丝和日本丝几乎夺去华丝的席位日、德、法、奥等国推陈出新尤其是日本的瓷器早已经超越中国瓷材料“重塑中国茶叶形象”更体现出中国传统商品的颓势故A不正确 C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 排除故选C9.近代中国有一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这一批人是()A. 顽固派B. 洋务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该思想学派利用儒家思想宣传新思想即托古改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维新派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AB两项是主张维护封建统治不符合“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排除D项主张革命思想推翻封建统治不符合“打着孔子的旗号” 排除10.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 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是指A. 地主阶级抵抗派B. 地主阶级洋务派C. 资产阶级维新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地主阶级抵抗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他们不可能会构造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学派故A错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错误资产阶级维新派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体现了“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打破旧思想推翻旧制度故D错误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1.(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解析】(1)本小问的目的依据材料一“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结合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和所处的时代可以得出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答案】(2)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解析】(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可以得出皇权独断.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等方面进行说明.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呈现“两面性”的原因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的战略失误并指出其对后世改革者带来的启示【答案】(1)传统儒学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推进变法的需要资产阶级软弱性【解析】(1)资产阶级维新派出身于士族儒生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维新派力主推动变法实行君主立宪体制但是变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答案】(2)失误冒进求成树敌太多启示改革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关系【解析】(2)“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110多道变法诏令”表现了过于冒进同时废除了八股、裁并衙门使得变法树敌太多启示改革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广泛的支持改革不能冒进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要在稳定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维持好稳定与改革的关系13.(2)面对如此状况中国哪些人(指或阶级或政治派别或人物)作出了激烈的反应?这些人所作反应中的共同点是什么?13.(3)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或主张各是什么?(针对你所选的3个作答)【答案】状况外来侵略(民族危机)【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字仪式中国被迫走上了探索之路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并没有带来中国的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外来侵略导致的民族危机【答案】林则徐、魏源或清抵抗派农民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解析】第一小问本题材料提到江南制造总局康有为中国果真强大了吗孙中山民主政体并没带来民主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地主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作出了反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主张向外国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答案】林、魏等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洋务派“中体西用” 采用西方实用科技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制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各阶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明地主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派“中体西用” 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改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体激进民主主义者进一步提出要从思想领域全面反对封建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采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迈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14.(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三个领域中的建议引起了哪些社会影响?14.(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14.(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哪些理论?它在政治经济两方面“为老百姓带来的体现福祉”的体现是什么?【答案】(1)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解析】(1)结合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下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政治为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答案】(2)历史条件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解析】(2)依据材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等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历史条件归纳如下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实践活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答案】(3)依据材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思想等结合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体现归纳如下政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3)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体现政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人教版历史选修一)1.面对危险的形势,光绪帝和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最终选择拉拢当时掌握新建陆军的人物A.袁世凯B.李鸿章C.荣禄D.陈宝箴2.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5.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6.观察下列历史建筑旧址图片,其中与宣传鼓动维新变法运动直接相关的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旧址C.北京强学会旧址D.北京清华学堂旧址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8.(2012年5月北京市丰台区二模14题)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9.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10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A. 奖励创新发明B. 鼓励私人办学.C. 废除八股D. 设立京师大学堂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A.颁布变法法令B.游说外国人支持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
这体现了()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 领导人B. 时间C. 参加者D. 地点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
材料认为()A. 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 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D. 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11.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A.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 设立议院C. 制定宪法D. 设立外务部12.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
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A.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B.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主张C.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倡爱国救亡,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3.戊戌变法才103天就归于失败,这主要是因为()①光绪帝无权②康有为、梁启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③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4.粱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这说明维新变法()A. 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B. 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 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15.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戊戌维新都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潮流。
这种主张体现的是()A. 革命史观B. 近代化史观C. 英雄史观D. 阶级斗争史观16.戊戌变法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是由于变法诏令()A.告诫群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谕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D.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17.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包括()A.王韬B.薛福成C.郑观应D.谭嗣同18.下列措施,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A.设立议院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D.改革政府机构19.’“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2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下列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A.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B.形成了第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C.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D.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21.1906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先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罗马法()A. 揭露了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B. 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C. 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22.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D. 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23.《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A. 列强在华开设银行B. 列强在华投资修路C.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D.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24.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25.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 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2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
……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
……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
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
结合所学,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27.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
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集中于湖南,由“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报》的核心人物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等16人为董事,在长沙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
参加和捐助者十分踊跃,不缠足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两国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除旧布新”的主要举措,指出其共同的积极影响。
(2)中国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关联吗?为什么?答案1.A2.C3.D4.C5.C6.C7.B9.A10.D11.A12.C13.C14.D15.B16.D17.D18.A 19.D20.B21.C22.C23.C24.D25.B26.(1)观点:认为政治变革要循序渐进,反对激进的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推行“新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坚持保皇改良立场。
(2)不同:反对全盘否定法国革命;主张用革命手段改造中国。
评价:梁启超的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7.(1)日本:倡导文明开化,社会习俗西化等。
中国:倡导不缠足运动等。
影响: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推动了两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2)有。
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挑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的维新变法借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