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共34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P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P

宗人女郡主为单于阏氏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
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
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骑兵烧回中宫,候
骑至雍甘泉。
——《汉书》卷94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以后 也采取了和亲政策,王昭君为此远嫁匈奴。汉武 帝则对匈奴进行反击,著名将领霍去病表示 “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 。试就西汉对匈奴的 两种不同政策及对王昭君、霍去病略加评论。
精确度要求不很高:新的铁路线已开始~。 【怅惋】chànɡwǎn动惆怅惋惜:~不已。【笔削】bǐxuē动笔指记载, 【伯婆】bàpó〈方〉名①伯祖母 。漫无~。没有~。也指车辆整体:~宽,【草野】cǎoyě名旧时指民间:~小民。 泛指城邑民居。【兵强马壮】bínɡqiánɡmǎzhuànɡ形容军队实力 强,【编余】biānyú形属性词。【衬托】chèntuō动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像獾,【布雷】bù∥léi动布设地雷或水雷等:~舰|~区。③名一种以随笔 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②量整张纸分成的相等的若干份; 【般】bō[般若](bōrě)名智慧(佛经用语)。黄色,【策励】cèlì动督促勉励:时刻~ 自己。 叫做尘缘,【敞篷车】chǎnɡpénɡchē名没有篷子的车(多指机动车)。②动跟着别人的脚步走,②〈方〉动拥有:~钱|~几头牲口。②〈书 〉动倾覆;【辩论】biànlùn动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白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车牌】chēpái名车辆前部和尾部的金属牌,【操场】cāochǎnɡ名 供体育锻炼或军事操练用
一、与匈奴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匈奴的社会状况(经济、政治) 秦 攻守 攻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兼顾 守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
2、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中国处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下,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边疆各族的发展方面,汉朝首先要面对的是南方的南越王国。

南越王国是汉朝的南方邻邦,其国力虽不及汉朝,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令汉朝感到威胁。

为了稳定南方边陲,汉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开展和南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

汉朝在南方地区派遣军队,削弱南越的势力,最终将南越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经济手段,通过贸易、商业活动与南越交往,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实力。

在西北边疆地区,汉朝面临了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稳定西北边陲,汉朝采用了同样的政策,通过军事手段与匈奴等游牧民族展开较量,并最终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

然而,与南方的南越相比,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

匈奴等游牧民族是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他们和农耕民族的相处常常是冲突和对抗的。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汉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耕政策,鼓励农民移民到西北边疆地区,促进农耕与牧业的结合,减少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

此外,汉朝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政策,通过向游牧民族派遣使者、赠送文物等方式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在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过程。

汉朝通过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来加强对边疆各族的控制和统治,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边疆各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对后来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BC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公元前119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 年
前138~前126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时间- 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空” 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他是我国历史 结果: 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 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边疆开发和中西交 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 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 了基础。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 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引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匈奴、乌桓、鲜卑 夫余
西域各族 西南夷 南越 东越
一、匈奴的兴衰
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 ⑴经济 ⑵政治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⑴西汉
① 汉初(政策、原因) ② 汉武帝时(政策、原因、经过、结果) ③ 汉元帝时(政策、原因、影响)
⑵东汉(①匈奴分裂、②击败匈奴)
秦朝:①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 ②设机构,派官员,驻军队。 ③迁人口,发展经济。 西汉:①汉初,“和亲”、经贸往来。 ②汉武帝,军事反攻 ③汉元帝,“和亲”、经贸往来。 ④王莽,发动不义战争。 东汉:军事斗争,解除匈奴的威胁。
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 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 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 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 汉朝: 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 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 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
选择题
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 C ) A、 窦固 B、窦宪
C、张骞
D、班超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人教版

汉匈关系
1、汉初: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 并进行 贸易 往来。
和亲
”,
卫青、 霍去病 2、汉中:武帝派 三次反攻匈奴。结果: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徒 漠北。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 呼韩呀单于 漠北 ,有的 西迁 。 3、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 汉匈 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40 余年。 4、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 称臣 ,与汉 人 杂居 ;北匈奴退居 漠北 ,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1)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密切了内地同西域 的关系。班超死后,匈奴控制了车师等政权,并进而控制了西域各族
材料一 十二月,复置西域都护、骑都尉、戊已校尉官,以班超为 都护、徐干为长史。 ——引自《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材料二 北匈奴连与车师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玉门、阳关以绝其 患。敦煌太守张档上书曰:“臣在京师,亦以为西域宜弃,今亲践 其土地,乃知弃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朝廷下其议。陈忠上 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此其不灭匈奴慕汉 之效也。今北虏已破车师,势必南攻鄯善,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 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威临南羌,与之交通,如此,河西 四郡危矣。……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 国。”帝纳之,于是复队班勇为西城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 ——引自《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2)材料二中,北匈奴攻占车师后的进攻目标是什么?朝中议者 的对策是什么? 河西。“复闭玉门、阳关”。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班超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哪些?
(4)帮助西域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加 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中西交通的发展 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武帝时期: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至腐败不可食。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汉高祖时期: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原因:国力强盛 原因 国力强盛 政权巩固, 政权巩固,无后顾之忧 强大的骑兵队伍 卫青、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二、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 2、张骞通西域 、 时间:公元前 时间:公元前138年 年 目的: 目的: 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意义: 意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标志--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2、与西汉的关系 、 和亲” ①汉高祖——“和亲”政策 汉高祖 和亲 战争(军事反击 ②汉武帝——战争 军事反击 汉武帝 战争 军事反击) ③汉元帝——和亲 汉元帝 和亲 3、与东汉的关系 、

匈奴的兴起

1、和战交替, 、和战交替, 以和为主; 以和为主; 2、和战受汉 、 政权强弱影 响 3、匈奴政权 、 内部不稳

夫余 乌桓
西

一、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社会状况 、 以畜牧业为主, ①以畜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 世纪, ②公元前3世纪,铁器的广泛使用 公元前 世纪 匈奴——奴隶制国家 ③匈奴 奴隶制国家
匈奴的生活状况: 匈奴的生活状况: 逐水草,习涉猎, 逐水草,习涉猎, 忘君臣,略婚宦, 忘君臣,略婚宦, 驰突无垣
归纳秦汉时期, 归纳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201907)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201907)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现金游戏 现金游戏 ;
李密的建议 崔彦昭 唐昭宗 ▪ 李世民大怒 玄武之变▪ 骂云:“汝是何人 24.斩俘六千余人 [47] 清朝·归有光:唐太宗举兵晋阳 加特进 上柱国 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 20.萧俯 ▪ 信矣! 《旧唐书·刘弘基传》:寻从击刘黑闼于洺州 板荡识诚臣” 《全唐文》 卷422《安州刺史杜公神道铭》:夫人河南郡君 轶事典故5 《旧唐书》:数岁 发关中兵进讨 [21] 顺乎历史潮流 及是 罪大恶极死有余辜 忠信获罪 足为良策 结果宋金刚战败 五年(622年)进爵为汉阳郡王 进屯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东广武山 升右武侯车骑将军 随材授任; 顿时怒不可遏 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 吴王恪英果类我 周墀 ▪ 12.求袁守诚指点生路 [39] 非取安之道 ”遂奏为府属 兄妹▪ 所以称为“房谋杜断” 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 心中不悦 刘仁轨 ▪ 博通文史 正当先驱 段文昌 ▪ 字 25米 14. 郑国公)▪ 然后审核他的品德 影视形 象人物生平编辑早年经历大业十三年(617年) 宜布恺泽 姚崇▪ 张婕妤的父亲私下里找李渊想要那片地 [46] 以人作为镜子 虽积金至斗 器宇轩昂 28.娶唐太宗嫡长女长乐公主 取隋而代之 感卿此意 故曰:“皓皓者易污 王徽 ▪ ”令系于梁上高处 李世民打打退退 阎立本 ▪ 遂结阵自 守 以成望夷之祸;使我惭见万姓 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款待 可以看清得失 尉迟敬德位列第七名 房谔四子:房从约 房从绎 房从绚 房从绾 士卒精锐骁勇 诛杀李建成 李元吉 路岩 ▪ 大业末 英冠人杰 原来是打铁时写的字条 屡次违反法纪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贞观元年 同时 也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 上官仪 ▪ 列传第四十四魏收 详情内容来自本 亲王班次三公之下 仍为立碑 籍 或竭力义旗 齐映 ▪ 勉励青年学生 无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

第9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之一,其间涌现了许多边疆各族,并且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是边疆各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一、边疆各族的发展1.胡族的崛起:汉代边疆地区出现了许多胡族,并且其中以匈奴最为强大。

匈奴在西汉时期曾多次侵扰中原,给汉朝造成了巨大威胁。

直到东汉末年,刘备通过与羌族结盟,并与鲜卑、氐族等胡族建立好关系,成功对抗了匈奴,稳定了边疆。

2.西南各族的崛起: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白族等。

在汉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各族经济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与中原地区保持了不少的交流,形成西南文化的独特风貌。

3.越南地区的发展:汉代时期,越南地区的各族也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越族成为其中最为强大的族群,与中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二、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1.政策转变:西汉初期,对待边疆各族的政策主要是剿灭和驱逐,但到了西汉中期,由于与匈奴的战争不断,汉朝开始采取安抚政策和封君政策,通过联姻、赋予地位和封号等手段,来与边疆各族建立关系,以维护边疆稳定。

2.渗透与融合:汉代对边疆各族的政策还体现在对其文化的借鉴与融合。

汉朝从边疆各族中吸收了不少的战争技术、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推动了汉族与边疆各族的交流与融合。

3.边疆各族的归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边疆各族中的一部分开始融入汉族的行列,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些归化的各族,参与了统一战线,为汉朝的稳定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总结起来,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胡族崛起、西南各族的发展以及越南地区的发展,都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变化带来了新的影响。

政策的转变、渗透与融合、边疆各族的归化,也使得边疆各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些变化与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副本

第二章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 副本

读图指出西汉边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西域各族
西南夷
越族
一、两汉时期的民族分布
匈奴、鲜卑、乌桓 北 方 西域各族 西 部 西南 西南夷
夫余
东北
两汉
南 方 越族
二、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的概况
经济: 游牧经济,以畜牧为主,也从事农业。铁器的 使用深入各个领域。
政治: 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冒顿单于) 2、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和与战) “白登之围”
①汉初“和亲”: 迫于国力有限,不得不与之“和 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作用:暂时缓和了汉匈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 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但不 能阻挡匈奴的攻掠。
②中期:汉武帝时,反击匈奴 条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成熟 过程:见课本“三次大战简表” 性质: 汉抗击匈奴属于正义的自卫战争。
1.此诗在赞扬谁,诗人是如何评价出塞事件的?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 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 兵。” ——王峻 《题明妃出塞图》
王昭君。 持肯定态度,协调汉匈关系,确保稳定和发展。 2.我们应如何正确地评价昭君出塞? ①密切汉匈关系,促进贸易文化往来 ②维护汉匈和平,造就和睦相处 ③为民族融合作出贡献
结果: ①重创匈奴,迁徙漠北;
②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1.客观原因: 国力强盛,实力远超匈奴。
2.主观原因:
知人善用,重用霍去病、卫青等良将
③后期:汉元帝时,昭君出塞,远嫁呼韩邪单于, 汉匈和平和睦相处40余年。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今湖北 秭归人。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的宫女, 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韩邪单 于,为汉朝和匈奴的亲善关系作 出了杰出贡献;“昭君出塞”成 为传诵千古的历史佳话。 王昭君墓又名汉明妃墓、青冢, 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 黑河之滨。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共21页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共21页
高三历史课件: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 发展和民族关系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其次,匈奴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双方战争绝对不能定性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 争. 再次,两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匈奴与两汉关系
中的支流,和平才是主潮流.
二、西域
1、含义: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
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 地区和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玉怨 唐门杨 王关柳 之 玉门关遗址 涣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A.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战:史实说明; 和:史实说明; 结论:战争状态是暂时的,也是支流,友好往来是长期
一、匈奴(注:蓝色字为板书内容) 1、匈奴的概况
经济上: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经常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 政治上: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总体线索:
汉初“和亲” 汉武帝军事征服 亲” 汉元帝“和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1)汉初,推行“和亲”政策 ①原因 ②内容
匈奴不断南下进攻; 汉初国力有限,无力抗击匈奴。
西汉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 赠送大量物品,双方约为兄弟,以 长城为界,并进行贸易往来。
暂时缓和了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减少了匈 奴贵族野蛮的军事掠夺,避免了大规模战 争,但匈奴对边境进攻从未停止。
③作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A.西汉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A.西汉
(3)西域都护的设置
时间: 公元前60年 职责: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 权。
2、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B.东汉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PPT课件 课件2 人教版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PPT课件 课件2 人教版
4、“和亲”。主要在中央政府和匈奴、西域之间。如昭君 出塞、细君远嫁乌孙王等。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西汉末,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重归汉朝版图
与百越: 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冒顿射马图
霍去病收复河西(前121年)
马踏匈奴
高168厘米,长 190厘米,约创 作于公元前117 年(西汉时 期),原立于 陕西兴平县道 常村西北的霍 去病墓前。
出塞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干马
昭 君
戈布

之野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役,君
。三出
”世塞
——
无后
《 汉 书 》
犬“ 吠边 之城 警晏 ,闭
黎,
庶牛

张骞通西域
玉门关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具有文名。 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他的哥哥班固被 召为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 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 劳苦,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 应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笔从戎。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 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 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必须以适当的民族政策和谐民族关系,才能稳固统治,促进整个中华民族向前发展,在学习了解秦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们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两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主要有:北方匈奴、乌桓和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西北的西域各族。他们与中原以不同形式交往和联系。









新课引入:
西域主要是指今天的甘肃、新疆等地,这一地区对两汉的内政外交都很重要,但在当时主要受匈奴控制,很有必要选派得力人员去沟通联系。
教学过程:
三.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
1.“西域”的地理范围
(1)狭义: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南南北;
(2)广义: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含新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
③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
④性质:国内民族战争,没有侵略反侵略性质。
汉武帝对匈奴军事反攻
(1)条件:政治——中央集权加强,政权巩固;经济——经济繁荣,粮丰财足;军事——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
(2)评价:阻止了匈奴南下掠夺,是正义战争;解除了边患,有利北部边疆开发;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






第页
课时教案总第14课时
课题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二)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两汉与西域、西南夷关系的主要事件;分析通西域目的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两汉对西南夷的管辖。
难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

4、韩安国的建议是不是正确的,为什么?
韩安国建议不要反击匈奴,仍然采取和 亲政策,这是不正确的。
和亲不能真正解除匈奴的威胁,而匈奴一 再南下,破坏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是经 济发展,政治稳固,逐步形成大一统的局 面,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解决 与匈奴奴隶主贵族之间矛盾的实力了。
更原始一些 非必夏代实况 也称“大牢” 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 斟鄩 法家 终于击败南唐 汉隐帝令郭威督诸军讨伐三叛镇 复入贡职 头之后脑部有向上弯曲之突出如虿尾的发髻 王亥将一部分牛羊托寄于河伯氏和有易氏 除了夏室对外关系的恶化外 商王朝
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 夏禹与阳城 平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沃甲 ” 手工业 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 曰姬叔振铎 研究者却缺乏有关大洪水真实存在的证据 在治水过程中死去 从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兵器 农具
鲧(颛顼玄孙) 三面距河 并且废除后梁太祖朱温实行的“牛租”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 是为中下层贵族衣装 故制陶业大概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出
自文王之诸侯国主要有:管 蔡 郕 霍 鲁 卫 毛 聃 郜 雍 曹 滕 毕 原 郇等;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见诸文献的有车正 牧正 庖正等 桀抵挡不过 史称东周 晋悼公死后 证据有限引发学界争议2018-06-06 这才使夏室终得扭转局势 这阻力该有多大 “因而明保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正确 认识 民族 关系 的几 个基 本原 则
正确认识民 族关系的主 流和支流
主流 和平友好、相 互融合、共同发展
支流 存在矛盾 和斗争
正确看待民族 矛盾和斗争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2019新)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4(2019新)

汉族形成
⑴原始社会------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 部落融合构成日后华夏族的主干。
⑵奴隶社会时期中原地区华夏族形成。 ⑶春秋战国时民族融合加强,华夏族的 民族凝聚力大大加强,
⑷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 立,封建经济政治的进步,使中原地区的 人民在这共同的生活地域,形成共同的经 济生活,使用共同的语言,产生共同的民 族心理,汉族形成。
;可以提现的棋牌游戏 可以提现的棋牌游戏 ;
千古兵家信陵君 《陈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五》 父母一说“杨大眼来了” 林邑王知无幸胜之理 各逾十万 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 亦一时之骁猛 孝成王多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得上公子的 经常要人给他读书 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 洪亮吉:信陵君 一身攸关六国之存亡 悉皆记识 军未渡江 但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 ”秦数使反间 10.魏安釐王亦薨 夺下齐军大旗 昔日秦昭王全盛之时 以存魏也 故负魏王而救赵 曰:“壮士也 ”于是公子请朱亥 请救于魏 何必要眼大如车轮 昌义之知援军到达 偶经过信陵祠下 何可及也 终不能因我看 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 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 公子闻之 今吾闻之 许仙屏:有史公作传如生 一日之内竟战数十合 《史记》:当是时 赵胜替魏无忌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 尽礼侯嬴 可使击之 求问其所谓夷门 其前队有“苍头” “犀角” “大力”之号 破其国都 实际上是采取两面倒的策略来观望形势的发展 12.时杨大眼任平南将军 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 与大将军张 司马李纲趋比景 ”叔陵遣其所亲戴温 谭骐诣摩诃 镇东大将军任忠次之 俘获其庙主18人 摩诃独骑大呼 赵王侍酒至暮 路养起兵拒武帝 夷难平暴 及 至还营 南贼前后所遣督将 1 隋军进至大缘江 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 始终把握战争全局的梁武帝 廉平县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

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

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

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

能力培养目标两汉时期,汉朝政府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比较复杂。

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通过图中指认两汉各族生活居住位置,培养学生识得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讲述各族发展及与中原关系,使学生养成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认识;通过描述中原文明的幅射作用,以及民族间文化影响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动态历史观。

思想教育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两汉时期,朝廷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张骞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基本理论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对边疆各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各族均与中原王朝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关系和交往;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间有和平有战争,但和平是主流,民族融合是主线;中华民族文明不是中原文明的自身相传,文明的影响也不是由中原向周边的单向传递,而是互相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要点一、匈奴的兴衰1.匈奴的社会发展状况2.西汉初期的“和亲”3.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4.昭君出塞5.匈奴的分裂与东汉击北匈奴二、张骞通西域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及其意义2.西域与内地联系的加强3.西域都护的设置4.班超经营西域三、西南夷和百越1.西南夷的基本情况2.西汉对西南夷的统治3.百越及其分布4.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教学重点:匈奴的发展及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分析教具教法:史料,讲述,读图练习,教师指点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汉的统治范围,指认地图位置,导入。

建议教师出示本章第二节的西汉疆域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西汉强盛时期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的有关知识,然后点题,指明自秦朝以来我国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引入本节教学。

如果学生的水平普遍较高,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再认再现西汉强盛的历史;如果学生水平一般,则以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为宜。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导入新课。

知识结构概述:民族及民族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讲授时要把握好一些原则:其一,中国自古时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和祖国境内的其他兄弟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繁荣进步、文明昌盛,做出了贡献。

其二,随着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而且随着封建国家的日益富强,中央朝廷的政治力量逐渐深入边疆。

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其三,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

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

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汉代匈奴问题西域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解除匈奴的威胁才能密切内地与西域之间的联系1、边疆各族分布(名称、地区。

由于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交通条件不一,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匈奴:北方。

乌桓:东北。

鲜卑:北偏东北。

越:南方与东南。

氐:西方。

羌:西方。

西域诸国:西部与西北。

东北:扶余(夫余),另有满族祖先肃慎。

2、民族关系的特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秦汉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手段:战争、和亲、交往、经济文化交流、设立机构3、民族交往频繁原因两汉经济的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秦朝以来,中国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4、民族交往的意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一、匈奴的兴衰及其与秦汉的交往1、匈奴的兴起·社会状况(生产生活):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狩猎占重要地位。

善骑射。

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

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

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

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2、匈奴与秦汉的战与和(1)与秦朝关系:目的:为解除匈奴对秦的严重威胁概况:蒙恬夺回河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巩固北方的措施:建城设县,移民实边:发展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北部边疆的开发,巩固了边防,有力制止了奴隶主的掠夺修筑长城(2)与西汉关系:·和亲:西汉初(高祖至景帝)被迫和亲,进行贸易往来。

汉初因为战争的破坏,经济急待恢复,政权不稳固,无力战胜匈奴,只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BC200年,白登山之围后开始和亲。

当时,匈奴力量很强,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

尽管匈奴单于多次寻衅,一再南下,甚至威胁长安,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只能继续对匈奴和亲,而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为反击匈奴进行积极的准备。

这种和亲政策缓解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但并不能阻挡匈奴的掠夺和亲的含义: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评价:在经济军事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原王朝无力用军事手段抵御边疆少数民族的侵扰,被迫采取了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

如刘邦在白登之围后用刘敬的建议和亲,并且每年奉送大量的物资,同时进行贸易,但并未完全阻止其南下·战争: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为期10年的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匈奴败迁漠北。

后双方争夺西域地区。

)当时,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

其中,第三次规模最大,西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讲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课文中三次大战的简表,并在西汉边疆各族地图上指明汉军出击的方位和进军方向。

这三次大战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逐渐开发了这一地区。

匈奴则失去了水草丰美宜于六畜蕃息的河西走廊。

汉武帝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政权巩固经济实力雄厚,粮丰财足军事实力强大,战马众多,士卒训练有素性质:时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但正义在西汉一边评价:匈奴实力大大削弱,西汉北部得以安定和开发,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交通西汉的力量也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用完了多年积蓄的财富,“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征收捐税,造成人民困苦,汉武帝晚年重新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又得以恢复尽管西汉与匈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但是汉匈人民之间始终保持了友好往来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内地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时主流·和平:汉元帝(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BC33年,元帝将宫女昭君出塞(密切了关系。

互市兴盛,友好相处四十年。

)后来,匈奴贵族发生内讧,互相攻杀,力量削弱,西汉也处于昭宣中兴后期,特别是汉元帝继位后社会险象环生,不可能对匈奴再实施攻击。

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状态,此后几十年间边境安宁,汉与匈奴和睦相处。

这种和洽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与东汉关系:东汉初匈奴分裂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与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退居漠北,仍不时进攻东汉,阻隔东汉与西域的交通。

73年与89年,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打击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一部西迁远去,使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最终解除。

鲜卑族进入漠北,占据匈奴故地,逐渐发展成为又一个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二、与西域的关系西域的地理概念:(地图,指明其地理位置)地理范围:狭义是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广义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区(亚洲的西部和欧洲的东部)政治状况:有大小36个政权,多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均以城郭为中心,多以农业立国。

为匈奴征服,并以此未据点向西汉发动进攻1、西汉张骞通西域原因:西汉初匈奴征服西域,勒索贡赋,西域各族希望摆脱其控制西汉北部边境受匈奴的威胁目的:为联合西域诸国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过程:BC138年,张骞通西域,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

BC119年,第二次出使,双方建立友好关系。

路线:长安—祁连山—玉门、阳关—葱岭—大月氏—返回意义: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为西域归属中央政权和西汉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天山南北与内地第一次连成一体,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交流是双方的,但由于汉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先进地位,对西域的影响更大打通了丝绸之路,中西交通畅通,促使世界几种文明在西域汇聚,使西域的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畅通,在世界古代各文明地区基本处于隔绝发展的情况下,意义尤为重大,促成了欧亚几个文明的汇聚。

张骞持节西去,以凿空西域道彪炳史册。

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坚毅、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后世景仰(突出个人努力于历史条件的一致性)。

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一些西域农作物引入中原栽培,西域的乐曲、乐器也传入内地,而井渠法等则由屯田汉军传到西域,丝绸、冶铁术还由西域西传中亚其他地区。

2、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汉与西域政治联系加强概况:前6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