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原油氯含量标准

原油氯含量标准

原油氯含量标准一、定义和测量方法原油氯含量是指原油中氯元素的含量。

氯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常用的方法包括容量法、分光光度法等。

测量时,需要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氯含量限值原油氯含量的限值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加工工艺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原油氯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加工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具体限值可根据相关标准和实际情况确定。

三、氯含量对设备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

氯元素易与金属元素发生反应,生成腐蚀产物,导致设备腐蚀、磨损等问题。

此外,氯还可能影响设备的热稳定性,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护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氯含量对工艺过程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影响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在炼油过程中,氯可能影响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反应的进行,导致产品收率和质量下降。

此外,氯还可能影响后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证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五、氯含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在石化产品中,氯可能影响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例如,在聚乙烯等高分子材料中,氯可能影响其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导致产品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六、氯含量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氯含量过高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氯可能形成有害气体,如氯化氢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氯还可能影响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控制原油氯含量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七、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要求为了保证原油氯含量的准确测量,需要选择具有资质和信誉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并出具准确的检测报告。

同时,检测机构应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原油氯含量检测 原油氯含量测定

原油氯含量检测 原油氯含量测定

原油氯含量检测原油氯含量测定一:原油(003)原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按密度范围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

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二:原油中氯含量的测定方法:用载舟进样器将盛有试样的石英舟送入石英裂解管,在高温及富氧条件下,试样中的氯元素转化为HCl气体;反应气经浓H2SO4脱水后(某些国产仪器未设脱水器)由载气带入滴定池,Cl-离子与滴定池内的Ag+离子反应生成AgCl沉淀,致使Ag+离子的浓度降低;消耗的Ag+离子通过电解Ag补充,直至电解液中Ag+离子恢复到原始浓度。

测量整个反应过程消耗的电量,根据法拉第定律即可计算出试样中氯含量。

三:原油的主要检测项目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杂质含量、含蜡量、含硫量、含胶量、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碳元素检测、氢元素检测、硫元素检测、硫化氢检测、硫化物检测、二硫化物检测、单质硫检测、氮元素检测、氧元素检测、物相定量分析(成分分析)、元素分析、化学分析、油品鉴定、单元素定量分析、物理性能测试等四:原油检测标准SY/T 0521-2008 原油析蜡点测定显微观测法SY/T 0522-2008 原油析蜡点测定旋转粘度计法SY/T 0528-2008 原油中砷含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谱法SY/T 0536-2008 原油盐含量的测定电量法SY/T 0537-2008 原油中蜡含量的测定SY/T 0541-2009 原油凝点测定法SY/T 0545-2012 原油析蜡热特性参数的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SY/T 10001-1996 原油生产与储存装置入级规范SY/T 5119-2008 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原油族组分分析SY 5121-1986 岩石有机质及原油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科标能源提供的主要检测范围有: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中间基原油、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高硫原油、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石脑油、胶质、沥青质、油泥;及相关检测-原油氯含量检测、原油成分检测、原油密度检测、原油闪点检测、原油水分检测,出具权威认可检测报告!(2.20)。

轻质石油产品氯含量的测定

轻质石油产品氯含量的测定

石油炼制过程中,监控油品中氯含量对采取针对性防腐措施,保障生产装置安全平稳运行有重要意义。

目前,测定轻质石油产品氯含量的主要方法有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微库仑法。

一、微库仑法1.方法原理样品注入燃烧管与氧气混合燃烧,有机氯转化为氯化氢,由载气带入滴定池,与电解液中的银离子反应,消耗的银离子由微库仑计通过电解补充,按照法拉第电解定律计算出样品氯含量。

2.影响因素(1)温度。

气化段温度应保证样品能够完全汽化且温度不宜过高,经反复试验,气化段温度一般设置为600-700℃即可满足分析要求。

燃烧段温度越高,氯的转化率越高,但太高会降低石英管使用寿命,而温度低会造成燃烧不完全,转化率偏低,故一般设置为800-900℃。

稳定段温度对燃烧后的气体起稳定作用,设置为700-800℃即可满足要求。

(2)偏压。

转化率随偏压的降低而增加。

偏压过低,会出现峰超调现象,造成平头峰。

偏压过高,会出现峰拖尾现象,造成积分不准。

故偏压一般为240-260mv。

(3)气体流量。

一定条件下,增加氧气流量,可使被测组分充分氧化燃烧,提高转化率。

增加氮气流量可减少氯化物的损失,提高转化率,但氮气流速过快,会使氯化物在滴定池中吸收不完全,造成转化率降低。

经试验:氮气流量一般为140-200mL/min,氧气流量一般为100-140mL/min。

(4)积分电阻。

高积分电阻得到的峰高较高,低积分电阻,得到的峰高较低,合适的积分电阻可得到便于观察的峰形,以不出现平头峰为宜。

由试验知:2ppm以下的样品选择8-10KΩ的电阻为宜,可保证反应灵敏,避免出现圆顶峰和不积分现象。

3-5ppm的样品选择4-6KΩ的电阻为宜,10ppm左右的样品选择2KΩ电阻为宜。

(5)增益。

转化率随增益减小而减小。

小含量样品测定时,可适当增大增益,但增益过大,会使基线不稳。

为保证较高的转化率和平稳的基线,一般以2400为宜。

二、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1.方法原理。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
咱今天就来说说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方法,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呢!
你想啊,原油就好比是一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而有机氯就是其中一个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了解的“小秘密”。

那怎么去测定这个有机氯含量呢?这就像是我们要在一个大宝藏里找到特定的宝贝一样。

首先呢,我们得有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就好像你要去抓鱼,你得有渔网或者鱼竿对吧?
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就像是我们的“超级眼睛”,能够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它们能把原油里的有机氯给“揪”出来,然后告诉我们有多少。

还有啊,我们得保证整个过程要准确无误,不能有一点马虎。

这就跟你做饭一样,盐放多了或者放少了,味道可就差远了。

如果我们测定的时候不小心出了错,那得到的结果不就不靠谱了嘛!
另外,不同的原油样品可能就像是不同性格的人,有的好对付,有的可能就会给我们出点小难题。

所以我们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不能死板地就用一种。

你说要是测错了有机氯含量,那会怎么样呢?这可不得了啊!就好像你本来要走一条路,结果看错了地图,那不是要走到岔路上去啦?这会给后续的很多工作带来麻烦呢,比如加工啊、使用啊等等。

所以啊,我们对待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这件事,可一定要认真,要像对待宝贝一样小心翼翼。

要知道,这小小的有机氯含量,可能会影响到很多很多呢!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得把它弄得明明白白的。

总之呢,原油中有机氯含量测定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对方法,就一定能把这个“小秘密”给解开。

让我们一起加油,把这个难题给攻克掉吧!。

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

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摘要:目前常用的测定氯含量的方法有联苯钠还原电位滴定法和燃烧氧化微库仑法。

联苯钠还原电位滴定法因其氯转化反应和后续萃取操作更适合于较轻的馏分油,不适合黏度大、颜色深的原油,且联苯钠价格昂贵,所用试剂毒性强、性质不稳定、反应不易控制,导致测试结果不太准确;燃烧氧化微库仑法是将样品送入石英燃烧管中氧化裂解后,由载气送入滴定池中测量滴定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根据法拉第定律得到有机氯含量的方法。

微库仑法因具有操作简单、分析快速(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精度和灵敏度高,且样品用量少、溶剂消耗量更少等特点,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原油氯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原油氯含量;检测方法;研究引言为提高原油产量,原油中难动用储量也被不断开采,开采过程中常使用多种化学助剂,导致原油中杂质含量升高,极大地降低原油质量,带来产品劣质化以及设备腐蚀等一系列不利影响,甚至导致催化剂中毒,其中,因氯化物引起的腐蚀问题尤为突出。

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原油中的无机氯可以经电脱盐装置部分脱除,余下的氯化物与其他腐蚀物质如硫化物、氮化物、氨化物等构成了许多复杂的腐蚀体系,出现在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装置中,影响装置的连续、平稳、安全运行。

1原油原油中的氯含量一直是炼厂关注的焦点问题,原油中同时存在有机氯化物和无机氯化物,对应的标准测试方法也很多。

已经研究过原油中不同形态氯化物的测试方法,包括有机氯,无机氯以及原油中总氯的测试方法,其研究结果表明GB/T6532及其参照的ASTMD6470对原油中的无机氯含量测定具有更好的权威性,当然SY/T0536目前也是原油中无机氯含量测试的经典方法之一。

原油中总氯的测定适合采用燃烧库仑法,因为无论是有机氯化物还是无机氯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能最终充分的转化为氯离子,GB23971附录B、SH/T1757及其参照的ASTMD5808都可参考选用,但要注意分析时所取样品一定要有代表性,尤其是含水量大的原油样品,不然测试结果会有较大差异。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摘要:因有机氯化物会对管道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在原油生产过程中携带的有机氯化物必须及早的除去。

目前原油有机氯检测标准依据GB/T 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在高于204℃的高沸点成分中仍存在有机氯,故原标准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油中有机氯的实际含量,本方法通过对GB/T 18612-2011进行改进,提高蒸馏温度,测定320℃以前的馏分油中有机氯含量,最终确定原油中有机氯含量。

关键词:有机氯腐蚀蒸馏微库仑法一、氯化物的危害和分类标准氯化物存在巨大的危害性,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因氯化物的腐蚀严重,造成氯化物腐蚀事故严重威胁生产安全,氯化物的腐蚀已有带减压装置扩展到二次加工装置,针对日趋严重的现状,应制定进罐原油有机氯上限控制,控制氯的来源,建立完善有机氯实验分析,优化“一脱三注”(防腐措施之一,“一脱三注”是行之有效的工艺防腐措施,目前已被国内外炼厂普遍采用。

1.一“脱”——原油脱盐原油中少量的盐,水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形成HCl—H2S—H2O腐蚀介质,造成常压塔顶塔盘、冷凝系统的腐蚀。

原油脱盐后,减少原油加工过程中氯化氢的生成量,可以减轻腐蚀。

2.三“注”——注碱、注氨、注缓蚀剂)防治氯带来的危害,确保原油稳定达标生产。

分类和标准:氯主要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两种,馏分油中的氯主要为有机氯,且1500℃以下馏分油中的含量较高,350℃以上重油馏分中有机氯、无机氯含量较高,这些氯含量分布不仅造成了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也给重油加工带来了必要的困难,同时降低换热器和加热炉的传热率,也影响了油品的质量。

二、原油有机氯的测定方法方法研究:目前有机氯测试的标准原来是:GB/T18612-2001《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现改名为《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测定》GB/T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原油中总氯含量的测定 电量法

原油中总氯含量的测定 电量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原油中总氯含量的测定电量法A.1 范围本方法规定了原油和重质石油产品中总氯含量的试验方法。

本方法氯含量的测定范围为1mg/kg~10000mg/kg。

A.2 方法概要将盛有试样的石英杯放入石英舟内,用固体进样器送入石英管的气化段,试样在氧气和氮气中燃烧气化。

试样中的氯化物转化为氯离子,并随气流一起进入含有恒定银离子浓度的滴定池中,发生如下反应:Ag++Cl-→AgCl↓此时池内银离子浓度降低,指示电极对将这一信号输入放大器,放大器输出一个相应的电压信号给电解电极对,由电解阳极电解产生银离子,以补充消耗的银离子,当电解池中银离子浓度恢复至初始平衡浓度时,电解自动停止。

记下电解产生银离子所需的电量,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即可求出试样中的总氯含量。

图A.1为微库仑测定试样氯含量的流程框图。

A.3 仪器与设备A.3.1 微库仑滴定仪:包括固体进样器,温度、流量控制器,电磁搅拌器,裂解炉,库仑放大器,积分仪和记录仪。

A.3.2滴定池:内有指示电极对和电解电极对。

A.3.2.1测量电极:一个厚为0.1 mm~0.2mm,面积为7mm×7mm的镀银铂片;A.3.2.2参比电极:一根直径为0.5mm的铂丝,镀银后插入饱和乙酸银溶液中;A.3.2.3电解阳极:同测量电极;A.3.2.4电解阴极:直径为0.4mm的铂丝,浸入侧臂的电解液中。

A.3.3石英裂解管:入口端填装线状氧化铜。

A.3.4石英舟。

A.3.5 石英杯。

A.4 试剂与材料A.4.1氧化铜:分析纯。

A.4.2 去离子水:经混合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的除盐水或二次蒸馏水。

A.4.3电解液:由700mL 冰乙酸(分析纯)与300mL 去离子水混合而成。

A.4.4反应气:氧气(纯度>99.99%);载气:氮气或氩气,(纯度>99.99%)。

A.4.5银电镀液:取分析纯氰化银4.0g 、氰化钾4.0g ,分析纯碳酸钾6.0g ,用去离子水溶解并在容量瓶中稀释至100mL ,过滤后备用(配时应注意安全)。

原油氯含量分析与测定

原油氯含量分析与测定

一、文献:张晓静.原油中氯化物的来源和分布及控制措施[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34(2):14-15对象:某油田各厂的原油油样混合原油350℃以下各窄馏分中的氯主要是有机氯,无机氯很少。

从各窄馏分中的氯分布来看:150℃以下的各窄馏分氯含量较高,氯质量分数均大于20 μg/g;150-200℃的各窄馏分氯含量相对较低;200-350℃的各窄馏分氯含量略高于150-200℃的各窄馏分。

350℃以上重馏分氯含量最高,且有机氯、无机氯含量均较高。

这种分布不仅会造成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也给重油加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原油中沸点低于350 ℃的各馏分中,无机氯含量较低,但在沸点高于350 ℃的重馏分中,无机氯含量却高达69 μg/g,这些无机氯可能来自未脱净的无机盐以及有机氯水解或热解生成的无机盐。

(这可能是由于原油开采过程中引入的有机氯分布在轻馏分段,而随着油品劣质化程度的增大,以复杂络合物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氯化物以及被含氮化合物捕获的氯离子含量增加,该类化合物集中在重馏分段,使得有机氯在渣油馏分中含量增加)原油中的有机氯主要来源于采油过程中加入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

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为低沸点的氯代烷烃。

混人原油中的水基类含氯化学助剂,通过原油的脱盐脱水可以脱除,而对于油基和乳液类的含氯化学助剂,则是原油有机氯的主要来源。

电脱盐工艺可使各原油无机氯脱除率在88.0% -99.1%。

但脱盐后原油有机氯含量几乎不降低,可见现有的电脱盐工艺对各原油有机抓的脱除率非常低,甚至无法脱除。

二、文献:温瑞梅.直馏石脑油中氯的分析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6,37(4):55-58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对象:济南分公司直馏石脑油某原油中氯的分布规律见表2。

此原油属于中间基低硫原油,密度为910.2kg/m3。

由表2可以看出,原油中的氯主要集中在常压渣油,350℃以前馏分中的氯只占总量的5%左右,说明轻馏分中的氯所占比例较低;但在初馏点-350℃的馏分中,石脑油馏分( 初馏点-180℃)中的氯约占71 %,说明轻馏分中的氯主要集中在石脑油馏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
摘要:因有机氯化物会对管道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在原油生产过程中携带的有机氯化物必须及早的除去。

目前原油有机氯检测标准依据GB/T 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在高于204℃的高沸点成分中仍存在有机氯,故原标准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油中有机氯的实际含量,本方法通过对GB/T 18612-2011进行改进,提高蒸馏温度,测定320℃以前的馏分油中有机氯含量,最终确定原油中有机氯含量。

关键词:有机氯腐蚀蒸馏微库仑法
一、氯化物的危害和分类标准
氯化物存在巨大的危害性,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因氯化物的腐蚀严重,造成氯化物腐蚀事故严重威胁生产安全,氯化物的腐蚀已有带减压装置扩展到二次加工装置,针对日趋严重的现状,应制定进罐原油有机氯上限控制,控制氯的来源,建立完善有机氯实验分析,优化“一脱三注”(防腐措施之一,“一脱三注”是行之有效的工艺防腐措施,目前已被国内外炼厂普遍采用。

1.一“脱”——原油脱盐原油中少量的盐,水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形成HCl—H2S—H2O腐蚀介质,造成常压塔顶塔盘、冷凝系统的腐蚀。

原油脱盐后,减少原油加工过程中氯化氢的生成量,可以减轻腐蚀。

2.三“注”——注碱、注氨、注缓蚀剂)防治氯带来的危害,确保原油稳定达标生产。

分类和标准:氯主要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两种,馏分油中的氯主要为有机氯,且1500℃以下馏分油中的含量较高,350℃以上重油馏分中有机氯、无机氯含量较高,这些氯含量分布不仅造成了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也给重油加工带来了必要的困难,同时降低换热器和加热炉的传热率,也影响了油品的质量。

二、原油有机氯的测定方法
方法研究:目前有机氯测试的标准原来是:GB/T18612-2001《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现改名为《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测定》GB/T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但GB/T 18612-2011仅规定了测试低于204℃的馏分油中的有机氯,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在高于204℃的高沸点成分中仍存在有机氯,故原标准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油中有机氯的实际含量,本方法通过对GB/T 18612-2011进行改进,提高蒸馏温度,测定320℃以前的馏分油中有机氯含量,最终确定原油中有机氯含量。

具体内容如下:
1.设备材料
1.1原油密闭电脱仪;
1.2微库仑仪;
1.3原油蒸馏测定仪;
1.4小型离心机,配套10mL离心管;
1.5分析天平,精度0.01g;
1.6水浴;
1.7支管蒸馏烧瓶,250mL;
1.8称量瓶,40×70mm;
1.9移液管,1mL带刻度;
1.10温度计,300℃;
1.11硅胶塞;
1.12离心管,10mL带刻度和磨口塞;
1.13微量进样器,10μL、25μL;
1.14一次性注射器,1mL;
1.15冰乙酸,优级纯;
1.16醋酸银,分析纯;
1.17溶剂油;
1.18娃哈哈纯净水,600mL装;
1.19高纯氧气、高纯氮气;
1.20石油醚,分析纯;
1.21有机氯标样,50μg/mL、10μg/mL;
1.22人造沸石;
1.23 95%乙醇,分析纯;
2.实验步骤
2.1取样
用500mL取样瓶、500mL广口瓶或取样桶取样,样品需要长时间留样时必须用玻璃瓶取样。

选择合适的取样点,确保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需要留备样时要取双份样品。

2.2原油样品预处理
将取回的原油在50℃水浴中加热后充分搅拌,使样品充分混匀;稠油或超稠油要适当提高水浴温度,保证样品能充分混合。

当样品含水量较高时,应先采用电脱的方式脱水,将含水量控制在2%以内。

2.3原油蒸馏
2.3.1使用250mL支管蒸馏烧瓶称取不少于120g已处理的原油样品,记录称样质量m0,精确到0.01g。

将两个干燥好的40×70mm的称量瓶称重,精确到0.01g,并记录空瓶质量m1、m2,随后加入少量人造沸石。

2.3.2将温度计插入烧瓶内,调整温度计水银泡上沿正对支管口处。

将蒸馏烧瓶放入原油蒸馏测定仪的电加热套中,将蒸馏烧瓶支管与冷凝套管口相连接,将已称量的称量瓶m1放在馏出口下方,打开蒸馏测定器电源,进行蒸馏。

蒸馏过程中,通过调节电加热旋钮来控制馏出速度,蒸馏速度不宜过快,当温度计读数达到204℃时,迅速移走称量瓶m1,更换上称量瓶m2,当度计读数达到320℃时,移走称量瓶m2,停止蒸馏。

分别称量并记录两段馏出物的质量△m1和△m2,精确到0.01g。

2.4测定馏分油密度
用密度仪分别测定两段馏分油的密度ρ1、ρ2,精确至0.001g/cm3。

若无密度测定仪,可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mL馏分油,用精密分析天平称重来计算密度。

2.5馏分油的洗涤
2.5.1碱洗:用于除去硫化氢。

从称量瓶倒入2mL-3mL馏分油至刻度离心管中,并取等体积的浓度为1mol/L的KOH溶液至离心管中,盖塞手动上下反复剧烈震荡约10s使其充分乳
化,然后在2000r/mind 下离心2min至界面清晰。

用一次性注射器将下层碱液抽出,再加入等体积1mol/L的KOH溶液至离心管中,按以上步骤重复洗涤三次以除去硫化氢。

2.5.2水洗:用于除去无机氯化物。

将碱洗后的馏分油中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充分振荡后,在2000r/min下离心2min至油水界面清晰。

用一次性注射器将下层水分吸出,再注入等体积蒸馏水,按以上步骤重复洗涤三次以除去馏分油中的无机氯化物。

将洗脱后的馏分油储存在干净的称量瓶中,待测。

2.6有机氯含量测定
开启微库仑测定仪,调整好偏压,用氯标样进行测定,仪器的回收率应该在85%以上。

用微量进样器取6μL待测馏分油注入裂解管中,测得馏分油中的有机氯含量分别为c1、c2。

若有机氯含量偏高,可适当降低进样体积或用甲苯稀释后再测定。

2.7原油有机氯含量的计算
原油有机氯含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有机氯含量
式中:
△m2—204℃-260℃馏分油质量,g;
1—204℃前馏分油有机氯含量,ng/μL;
c2—204℃-260℃馏分油有机氯含量,ng/μL;
ρ1—204℃前馏分油密度,g/cm3;
ρ2—204℃-260℃馏分油密度,g/cm3;
m0—称取原油质量。

三、控制氯化物来源的措施
油田化学助剂存存在不同程度的氯,各化学助剂按照溶解特性分为水基、油基、乳液三种,均可在开采过程中混入原油中,其中混入石油中的水基类含氯化学试剂可通过原油的脱盐脱水可以脱除,而油基和乳液类的含氯化学试剂则是原
油有机氯的主要来源。

因此要彻底避免原油开采过程中混入有机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杜绝生产和使用各类含氯油田化学试剂,定期对原油进行氯含量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