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有机氯摘要
中原油田原油有机氯现状、溯源及管控措施分析

中原油田原油有机氯现状、溯源及管控措施分析(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有机氯含量是石化企业评判原油性能的重要指标。
简述了中原油田原油有机氯含量现状,分析了现有原油有机氯检测方法,进行了原油有机氯溯源和管控措施分析,对其他企业进行原油有机氯管控问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中原油田;原油有机氯;现状;管控措施引言随着难动用储量的开采,原油中劣质稠油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胶质、沥青质及硫、酸、氯等杂质引发的腐蚀问题愈加严峻。
原油中的氯化物分为无机氯化物和有机氯化物两种,前者是指含氯的无机盐,如NaCl、MgCl2及CaCl2等,它们通过天然水体及岩石的淋溶作用进入原油,以乳状液或悬浮颗粒态存在于原油中,其中NaCl占总无机氯化物的75%zouzou左右;后者是指氯原子通过共价键与碳原子相连的氯化物,如氯苯、四氯化碳等,可以络合物的形式分布在胶质和沥青质中。
一般的,无机氯化物可利用电脱盐装置进行大部分脱除,而有机氯化物去除难度较大,有大量残余。
有机氯化物自身并没有腐蚀性,但其在原油加工过程中会分解产生氯离子,从而使炼化设备和装置发生盐酸腐蚀、应力开裂发生垢下腐蚀,以及催化剂中毒等一系列问题,还会影响原油的外输品质。
因此,原油有机氯指标一直是石化企业产品性能的重点管控因素。
GB 36170-2018《原油》要求,原油在204℃前馏分有机氯含量不大于10μg/g,Q/SH 0564-2021《自产原油》对此进行了补充,要求320℃前馏分油有机氯含量乘以馏分油收率不大于1mg/kg。
对于中原油田来说,回顾原油有机氯的现状,分析原油有机氯含量超标的原因并归纳总结现有的原油有机氯含量管控措施很有必要。
1. 中原油田原油有机氯现状原油有机氯含量超标是指在采油过程人为添加含有有机氯的采油助剂或一些外部因素,导致原油有机氯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影响下游炼化企业的装置安全和产品质量的现象。
自2014年以来,中原油田采油厂每年都会发生原油有机氯超标现象,近年来部分油井酸化后原油有机氯也发生超表。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探析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探析随着石油开发的不断扩大,原油中有机氯(氧)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有机氯(氧)化合物是一类由碳、氢、氯(氧)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毒性和环境稳定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威胁。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全面、有效地解决油区原油有机氯(氧)污染问题,需要从源头控制、加强监测和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入手。
源头控制是防控原油有机氯(氧)污染的关键。
石油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原油中有机氯(氧)污染物的产生。
可以通过优化采油工艺、加强设备管理,减少原油中有机氯(氧)污染物的生成和含量。
还应加强对原油来源地和供应商的管理,严格控制原油的质量,避免原油中有机氯(氧)污染物的混入。
加强有机氯(氧)污染物的监测是及时发现和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
在油区中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对原油、地下水等环境介质进行采样和检测,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情况,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质谱分析和气相色谱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治理技术创新是解决油区原油有机氯(氧)污染问题的关键。
针对有机氯(氧)污染物的特性,需要开发出适用于油区的高效治理方法。
目前常用的有机氯(氧)污染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化学氧化和物理吸附等。
在选择治理技术时,应综合考虑技术的适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并进行实地试验和效果评估,以确保治理效果。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工作。
通过源头控制、加强监测和治理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原油有机氯(氧)污染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探析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探析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不断推进,油区原油有机氯(氧)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环保难题。
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是一种因为制取原油的工艺和设备条件不良导致的污染,其主要成分是含氯(氧)有机化合物。
该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治理措施。
一、原油有机氯(氧)污染的来源及危害1、来源原油有机氯(氧)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对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等环境的污染。
其原因在于勘探过程中存在的地震勘探、钻井和油井生产过程中的渗漏、溢漏等造成,也由于生产设备老化、缺乏维护和设备不当使用等产生。
2、危害原油有机氯(氧)污染对环境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土壤肥力降低,降低土地的生产力;(2)污染物会对地下水造成深远的影响,如使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资源的减少等;(3)污染物对大气环境同样不利,由于许多有机污染物具有挥发性,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会治理穿戴进入人体。
1、规范技术装备和施工标准。
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因技术不规范、机电设备使用不当等因素,导致原油有机氯(氧)污染的发生。
因此,要加强规范技术装备和施工标准的管理,确保设备和工艺的科学合理性。
2、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监管,制定环保要求和标准,明确责任,推广科技成果,从而确保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3、严格的事故应急预案。
在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事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和要点进行快速响应。
4、产品原油的质量监控。
建立严格的原油质量监控机制,全程跟踪管控油品的经过和产量。
定期次抽查原油品质,及时发现有问题环节进行集中整改。
结论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不断深入,原油有机氯(氧)污染已经成为了环保领域必须关注和解决的新难题。
提高原油有机氯分析准确度

提高原油有机氯分析准确度摘要:由于石油工业中含有的有机氯化合物对管线设施造成了很大的腐蚀性,因此必须尽快去除含盐废水中的有机物。
原油中有机氯的现行标准是基于GB/T 18612-2011,该标准的原理为:在204℃之前,通过对石油进行精馏,以脱除所含有的硫化氢和无机氯,再采用微型库仑计对处理后的馏分油进行分析。
然而,实际检验时发现,204℃以上高沸点组分仍然含有有机氯,因此,采用传统的标准测定法,不能对石油中的有机氯进行客观的评价,对 GB/T18612-2011提高了馏分油的蒸馏温度,对204摄氏度以前的石油中的有机氯进行了测定,最后得出了石油中的有机氯。
关键词:有机氯;腐蚀;蒸馏;一.有机氯对原油的伤害(一)腐蚀性目前,对石油公司来说,石油中的有机氯对其产生的腐蚀作用还没有定论,但对石油化工公司来说,它的作用不容小视。
单独的有机氯不会对设备造成侵蚀,电脱盐装置温度区间不易发生水解,但高温高压和氢气作用下会形成HCI;水作用下会使装置受到强烈腐蚀。
(二)催化剂中毒在精炼厂生产的含氯石油中,经过再浓缩和加热后的高温分解,在精炼中产生了强的耐蚀性的盐酸,而油脑油中的氯气含量则是严重的超标;严重影响了炼油车间常压塔顶空冷风的泄漏和芳香族系重整换热的侵蚀和渗入,造成了介质相的混浊和催化中毒等,多出现于二次加工时加轻裂化,催化裂化,重整等设备催化剂上,并影响第二,三次处理设备产品质量。
(三)经济损失在了解了对有机氯盐的认识后,石油化工公司对外销售的石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对有机氯的浓度没有进行严密的管制,将会导致极为惨重的经济损失。
二.原油有机氯来源随着临盘油田采出程度的加深,酸化,裂解和其他措施井数的增加,原油有机氯的含量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对原油中有机氯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机氯可分为如下两类:(1)是天然存在的。
石油中的有机氯化物是天然的,某些复合复合体中含有,以沥青和胶体为主;(2)将石油开采工艺中的油田化学品添加到生产工艺中。
采油厂原油有机氯管控措施

采油厂原油有机氯管控措施摘要:针对采油厂原油有机氯含量异常情况分析有机氯的来源,制定了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的有机氯管控细则及原油有机氯超标事故应急管理等控制措施,分析了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实施效果,保证了外销原油的产品质量。
关键词:原油有机氯;含量;来源;管控措施;实施效果随着江苏油田原油开采难度加大,酸化、压裂等措施井增多,油田化学剂的地下注入量越来越大,这些油田化学剂在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原油流动性的同时,也增大了原油中有机氯的浓度,而原油中的有机氯会造成炼油设备的腐蚀和催化剂中毒等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下游企业的正常生产。
原油作为油田的主要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油田的生存和发展,而有机氯含量是原油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因此为确保外销原油产品质量,采油厂建立一套从生产源头、集输处理到终端销售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很有必要。
1.原油中有机氯的来源2016年年底崔庄2#罐外销前检测出原油有机氯含量为2.6mg/kg(Q/SH 0564《自产原油》标准要求有机氯含量≤1.0 mg/kg),虽未造成油田外销原油有机氯含量超标,但应以此警醒、提高认识、从严管控、落实责任、找到有机氯出现异常情况的来源才能控制好原油中有机氯的含量。
原油中有机氯种类繁多复杂,来源广泛,樊秀菊[1],冯萍[2]等人研究认为有机氯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途径进入到原油中:(1)天然有机氯化物,通常以络合形式存在于原油的胶质沥青质成分中;(2)油田化学剂中的有机氯在采油过程中加注到原油中,包括缓蚀剂、氯化铵复合黏土稳定剂、阻垢剂、甲基氯硅烷堵水剂、压裂、酸化[3]、防砂、降凝剂、减黏剂、清蜡剂等均可能含有有机氯,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将有机氯加注到原油中,且通过工业电脱水脱盐不易脱除;(3)原油加工过程加入的油品添加剂,如脱盐剂、破乳剂等含氯化学助剂也可以增加原油的有机氯含量,同时工业含氯催化剂也可将有机氯带入到原油中。
张晓静[4]认为原油中的有机氯是油溶性和乳状液类的油田化学剂引入的,因为水溶性的油田化学剂在电脱盐电脱水过程中可以除去。
原油有机氯对油田处理系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原油有机氯对油田处理系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摘要】原油中的氯化物一般认为有两种,即以氯代烃存在的有机氯化物和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形成的无机氯化物。
这两种形式存在的氯化物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均可造成催化剂中毒和设备腐蚀。
无机氯化物可在原油脱盐脱水过程中随水而脱除。
但是有机氯化物采用常规方法不易脱除,脱盐后原油有机氯含量几乎不降低。
有机氯的存在会给油田处理系统尤其是炼化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有机氯迫在眉睫。
【关键词】原油有机氯油田处理系统危害预防措施1 原油有机氯在油田处理系统的认识现状随着塔河油田原油开采深度的增加,酸压、裂化等措施井的增多,原油中的有机氯含量也呈不断增大趋势。
塔河油田对于原油有机氯的认识较晚,在2012年以前所处理的外输原油只要保证含水在标准范围之内,即可进行外输。
对于原油有机氯含量检测直到2012年2月才引起重视,局分公司连续下发三个文件要求尽快解决原油有机氯的超标问题。
2 原油有机氯的来源(1)天然存在的有机氯,在原油中有机氯化合物以某种复杂的络合物形式天然存在,主要浓缩在沥青质和胶质中;塔河油田高含胶质沥青质,部分油井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达50%以上,高含胶质沥青导致原油有机氯偏高。
(2)来自采油过程中所添加的油田化学助剂,随着油藏开发时间的延长,油藏压力等参数的逐渐下降,胶质沥青质随之不断析出。
为解决胶质沥青质堵塞井筒的问题,采油厂引进了部分油田化学助剂,引进药剂未经有机氯检测环节直接投入油井导致原油有机氯含量大幅提高。
据塔石化检测结果表明,其中WD-06型高效溶胶分散剂有机氯含量高达570000μg/g,SY-601型清洗剂有机氯含量高达125355μg/g;塔河油田TH10403X单井原油有机氯含量为5182.45μg/g,TP115CH单井有机氯含量为41.79μg/g,S115-5X单井有机氯含量为12.61μg/g,这些单井的原油有机氯含量大大超过了原油有机氯含量标准。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

原油氯含量研究和测定方法摘要:因有机氯化物会对管道设备产生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在原油生产过程中携带的有机氯化物必须及早的除去。
目前原油有机氯检测标准依据GB/T 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但在实际检测中发现,在高于204℃的高沸点成分中仍存在有机氯,故原标准方法不能客观反映原油中有机氯的实际含量,本方法通过对GB/T 18612-2011进行改进,提高蒸馏温度,测定320℃以前的馏分油中有机氯含量,最终确定原油中有机氯含量。
关键词:有机氯腐蚀蒸馏微库仑法一、氯化物的危害和分类标准氯化物存在巨大的危害性,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因氯化物的腐蚀严重,造成氯化物腐蚀事故严重威胁生产安全,氯化物的腐蚀已有带减压装置扩展到二次加工装置,针对日趋严重的现状,应制定进罐原油有机氯上限控制,控制氯的来源,建立完善有机氯实验分析,优化“一脱三注”(防腐措施之一,“一脱三注”是行之有效的工艺防腐措施,目前已被国内外炼厂普遍采用。
1.一“脱”——原油脱盐原油中少量的盐,水解产生氯化氢气体,形成HCl—H2S—H2O腐蚀介质,造成常压塔顶塔盘、冷凝系统的腐蚀。
原油脱盐后,减少原油加工过程中氯化氢的生成量,可以减轻腐蚀。
2.三“注”——注碱、注氨、注缓蚀剂)防治氯带来的危害,确保原油稳定达标生产。
分类和标准:氯主要分为有机氯和无机氯两种,馏分油中的氯主要为有机氯,且1500℃以下馏分油中的含量较高,350℃以上重油馏分中有机氯、无机氯含量较高,这些氯含量分布不仅造成了常压塔和石脑油加氢装置的腐蚀,也给重油加工带来了必要的困难,同时降低换热器和加热炉的传热率,也影响了油品的质量。
二、原油有机氯的测定方法方法研究:目前有机氯测试的标准原来是:GB/T18612-2001《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现改名为《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测定》GB/T18612-2011,其原理是通过原油蒸馏获得204℃前的石脑油馏分,去除所含硫化氢和无机氯化物,将处理后的馏分油使用微库仑仪测定出其中的氯化物含量。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探析

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探析原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但其开采、储运、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有机氯(氧)污染物。
这些有机氯(氧)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油区防控治理原油有机氯(氧)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污染源、污染特性、防控技术等方面对原油有机氯(氧)污染进行探析。
一、污染源原油有机氯(氧)污染主要来自于原油开采、储运和加工过程。
在开采阶段,水力压裂、注水采油等作业会使得含氯、含氧有机物与地下水混合形成污染物质。
在储运阶段,由于管道腐蚀、泄漏等原因,也容易导致有机氯(氧)污染物的释放。
在加工过程中,原油中的含氯(氧)化合物在炼油过程中会被进一步转化成有机氯(氧)污染物,比如二硫化碳、有机氯乙烷等。
以上这些环节都是造成原油有机氯(氧)污染的主要源头。
二、污染特性原油中的有机氯(氧)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常见的有机氯(氧)污染物包括:二硫化碳、有机氯乙烷、苯并[a]芘等。
这些有机氯(氧)污染物具有高毒性、难降解、易挥发等特点。
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地下水、大气等方面。
对土壤而言,有机氯(氧)污染物会降低土壤肥力,妨碍农作物生长;对地下水而言,有机氯(氧)污染物会使地下水污染,威胁地下水资源供应;对大气而言,有机氯(氧)污染物会引起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防控技术面对原油有机氯(氧)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技术,包括预防治理技术、污染控制技术和修复技术。
1. 预防治理技术预防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源头控制、工艺优化等措施。
在开采阶段,可采用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减少有机氯(氧)污染物的产生;在储运阶段,可加强管道设施的维护,减少泄漏事件的发生;在加工过程中,可优化炼油工艺,减少有机氯(氧)污染物的排放。
2. 污染控制技术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氧化、光解等方法。
对于有机氯(氧)污染物的处理,可采用活性炭吸附、高温氧化等手段进行处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以注水开发为主,多种采油集输技术的应用,原油及回注水中的成分复杂,不仅给原油及污水的处理造成困难,而且对炼油装置的稳定操作、设备腐蚀、产品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原油中都伴有水,这些水中都含有盐,原油中盐的成分和浓度与油田的地理位置、开采时间、开采方式等有关,盐含量可从几个mg/L到几千个mg/L不等,对于同一种原油,盐含量与盐的浓度有关,还与水的含量有关。
由于人们认为原油中通常不会含有有机氯,因此在GB/T2538.1988《原油试验法》中未规定测试原油有机氯含量,各油田也没有有机氯含量的控制指标。
我们咨询了大庆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石油大学、济南炼油厂、稠油厂等单位,他们只是监测原油的总氯含量,作为调整炼油厂的电脱盐设备的脱盐温度、注水量、电场强度等参数的依据,以往都未测试原油有机氯含量。
同时,油田用化学药剂除了清防蜡剂规定了有机氯含量的测试方法和控制指标以外,其它药剂都没有此项指标要求。
由于中石化针对炼厂提出的控制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要求,着手制定原油有机氯含量的控制指标,胜利油田外输原油已加入破乳剂,只有测试井排来液,才能初步掌握胜利原油有机氯的来源及含量,胜利油田才能确定一个合理的控制指标,否则胜利原油将面临降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局面。
各油站外输原油有机氯含量和日产原油量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各采油厂平均有机氯含量,即:
胜利油田各油站及各采油厂的外输原油都含有有机氯,它们总外输原油有机氯含量水平基本一致。
除了滨南采油厂以外,其它9个采油厂都低于5µg/g,最低的是纯梁和桩西,分别是0.73µg/g 和0.72µg/g。
胜利油田外输原油有机氯总体含量较低,输往齐鲁石化的混合油有机氯离子含量为3.65µg/g,满足国内小于5µg/g的要求。
输往齐鲁石化的混合原油包括清河原油、草桥稀油、草桥稀稠混合油和孤岛油,草桥稀油、孤岛油和清河原油的有机氯含量分别为Oµg/g、0.9µg/g和1.1µg/g,含量都较低,达到国际标准。
但是由于草桥稠油有机氯含量较高,经过草桥稀油稀释后,有机氯含量仍达到5.89µg/g,经过孤岛油和清河油的稀释,有机氯含量进一步降低到3.65µg/g。
因此,应控制草桥稠油区块有机氯含量,必定大幅度降低齐鲁石化混输原油的有机氯含量。
破乳剂和降粘剂的主要原料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它们是由二氯乙烷和二氯丙烷聚合而成,因此原料中可能残存微量的二氯乙烷和二氯丙烷,从而引入有机氯。
清防蜡剂的原料中可能加入石油磺酸盐,磺酸盐中可能残存未磺化的卤代烷,从而引入有机氯。
破乳剂加量约为30mg/L,降粘剂现场最高加药量为20mg/L,清防蜡剂最高加药量为5mg/L,目前胜利油田采出液中平均含水率约90%,因此有机氯在原油中可能残存量平均约为lµg/g。
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对所加工的原料油中的氯分布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原料油中的氯主要集中在100*C以下的低沸点馏分中:
通过对胜利油田各采油厂井排来液原油、各站外输净化油以及胜利总外输原油的全面检测,结论是有机氯含量平均水平仅是无机氯的几分之一,原油有机氯含量在由0.0~lO.Oµg/g很小范围所波动,总体含量相对于原油中的无机氯(盐含量)水平是较低的:有机氯含量与各站所使用的原油破乳剂的品牌及使用量相关性不大,室内腐蚀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的有机氯在实验条件下并不是影响原油腐蚀的首要因素。
油田化学助剂均不同程度的含有氯,各化学助剂可按溶解特性分为三类,能溶于水的称为水基,溶于油的称为油基,通过原油的脱盐脱水可以脱除,而油基和乳液类的含氯化学助剂则是原油有机氯的主要来源。
因此要彻底避免原油开采过程中混入有机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杜绝生产和使用各种含氯油田化学助剂,尤其是油溶类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
各采油厂要加强对化学助剂的采购,质量检测,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杜绝使用含有机氯成分的化学助剂,定期对原油进行质量检测。
残余油田化学剂以油溶性、水溶性和不溶性三类物质存在于原油中。
进一步分析表明, 这些残余物主要存在于原油与常减压渣油中, 对原油电脱盐脱水、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和延迟焦化等单元操作造成不良影响。
原油中的有机氯一般存在于80~130℃的馏分中,它们随着重整原料一起进入重整装置,为了保持重整催化剂的酸眭功能,生产过程中应保持氯含量小于或等于3µg/g,而80~130℃的馏分油中的有机氯含量远远大于这个数值,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含量。
而原油中的有机氯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投加的化学剂引入的,那么为了降低原油有机氯含量,必须检测和控制化学剂中有机氯含量。
近年来,由于原油开采难度加大,为提高采油率注入了多种含有机氯的采油助剂,如降粘剂、破乳剂、解堵剂、清防蜡剂等,使得原油中的有机氯质量分数高达5 ~ 100 μg /g。
原油中的有机氯是以氯代烷烃、氯代芳烃、高分子氯化物等形态存在,在电脱盐脱水时,因其不溶于水不能被脱除,进入蒸馏设备因被加热到300 ℃以上分解生成HCl,进入分馏塔顶部,造成塔顶Cl -含量升高。
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有不同的来源。
部分有机氯化物以某种复杂的络合物形式天然存在于原油中,主要浓缩在沥青质和胶质中,但有机氯化物大部分来源于采油过程中加入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批油田进入开采中后期,为了提高采收率,许多油田采用了含有氯代烃的清蜡剂、降凝剂、减黏剂、水处理剂等采油助剂,从而使原油中的有机氯化物大幅度增加。
各种采油助剂可按溶解特性分为3 类: 能溶于水的称为水基,能溶于油的称为油基,既溶于水又溶于油的称为乳液。
其中仅水基类含氯采油助剂通过原油的脱盐脱水可以脱除,因此油基和乳液类的含氯采油助剂是原油中有机氯的主要来源。
从原油中氯的来源及无机氯增加机理可知,除原油本身含有的少量有机氯外,有机氯主要来自采油助剂。
要彻底消除有机氯的影响,最根本的措施是油田企业杜绝使用各类含氯的采油助剂,尤其是油溶性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
原油在开采过程中使用各种采油助剂,会给原油带来了新的污染。
原油中有机氯长期积累,不仅造成了炼化设备腐蚀严重,而且也影响了油田原油外输。
中原油田原油中有机氯来源调查与分析
塔河原油中有机氯来源分析和脱除
胜利油田原油有机氯含量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