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教案 电离平衡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教案电离平衡9篇
电离平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
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
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
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
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
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
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1][2]下一页
电离平衡 2
第二课时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因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②加入:
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
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 B. C. D.
2. 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的浓度,可加入()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发生如下反应:
和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 较弱
B. 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
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溶液中,如需生成沉淀,应调整溶液的使之大于。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沉淀较为完全(使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溶液,使溶液为。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
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电离平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以及常数。
其中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
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
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
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的建立。
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
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的特征:
(l)是动态平衡——“动”。
(2)在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
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
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
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
可逆过程,具有。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
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
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溶液
B.
C.液态
D.液态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 溶液
I.石墨 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电离平衡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引导学
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
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
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