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3.2内能(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13.2内能(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 组织小组报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小组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内能的改变,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如热传递实验、做功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改变过程。
-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总结内能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微信群提醒学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指南,自主阅读资料,了解内能的基本知识。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尝试回答预习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不明白的地方。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自己的笔记、问题等提交至在线平台,供教师查阅。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内能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和视频,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学习内能的相关知识。
4. 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1. 采用讲授法、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以增强视觉效果。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回顾分子的运动和动能的概念,引出内能的定义。
2. 讲授内能的概念,展示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的关系。
3. 进行实验演示,观察物体内能的改变。
- 观看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实验现象和案例分析,加深对内能概念和热力学定律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我的口吻写文档: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观察到物体的内能变化,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同时,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内能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是让幼儿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各种物体的内能变化实验,如热水、冷水、冰块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各种颜色鲜艳的卡片和贴纸,以便在活动中进行分组和奖励。

第一步,引入活动。

我会向幼儿展示一些物体的内能变化现象,如热水变冷、冷水变热、冰块融化等,并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这些现象。

第二步,分组活动。

我会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小组长。

每个小组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找出物体内能变化的原因。

第三步,实践活动。

我会引导幼儿进行各种内能变化实验,如热水变冷、冷水变热、冰块融化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活动重难点是让幼儿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本节课中,我发现幼儿们对于内能的概念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引导幼儿将内能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还发现幼儿们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一、活动引入的设计。

在引入活动环节,我选择了直观的物体内能变化现象进行展示,这有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6.2 内能(第二课时)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6.2 内能(第二课时)

§16-2 内能(第2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启发学生“搓手”和“玩滑梯”时的感觉,物体的内能是否改变?探究:(1)找来一根铁丝,让学生尽量想办法让它的温度升高。

(2)让学生用钢笔帽在桌布上来回摩擦,感觉笔帽温度的变化。

以上实验或现象说明物体内能是可以改变的,有多种方法来办到。

二、进行新课1.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冬天用热水袋取暖时,人感觉暖和了,而热水袋会渐渐凉下来;将热水瓶放入冷水中,瓶中的水变凉,而冷水变热,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热传递现象。

探究: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室温的水中,图2容器中的水温约为20℃,热奶约为90℃,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一下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均为40℃。

试在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容器中水的温度和奶瓶中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1)实质: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2)热量(q u an ti ty of he at):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3)说明:①热量是一个过程量;②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物体内能改变越大;③两个物体间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

2.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演示: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现象。

分析: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而使棉花燃烧。

对物体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①给自行车胎打气时,打气筒会变热;②用铁锤敲打铁钉,钉子会变热;③划火柴时,火柴头在皮上一划就燃烧了;④陨石坠入大气层,迅速降落时,与空气摩擦而燃烧形成流行。

(2)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演示:如图所示,广口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内能的定义及其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教师讲解内能的概念,强调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讲解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通过图示和实例加深学生理解。
2.内能的两种形式: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分别介绍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内能的贡献。
-通过动画和实验,展示内能的两种形式在物体内部的体现。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内能、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2.拓展与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与内能相关的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任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内能现象,撰写观察报告,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作业布置
-例如,在讲解内能与温度关系时,可以提问:“为什么热水袋能取暖,冰块能降温?”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利用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及其变化。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内能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例如,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热传导的速度,探讨热传递规律。
4.小组合作作业要注重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作业提交时间:
1.书面作业和拓展作业需在下一堂课前提交。
2.实践作业和小组合作作业在课堂展示后提交。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作业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13、2内能(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13、2内能(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内能的概念、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强调内能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内能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小组讨论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总结内能的概念、转化和守恒定律,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通过总结归纳,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接着,我会强调内能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内能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例如,我们可以讨论一些与内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热水袋能保暖,冰淇淋能解暑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引导学生根据讲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内能的转化和守恒过程,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促进思考和交流。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根据讲授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内能是如何转化的?内能的转化是否守恒?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探究、勇于尝试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采用人性化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在课堂上,我会用激情洋溢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内能的转化和守恒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于探究、勇于尝试,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此外,我会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内能与温度关系时,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发烧时,体温升高,身体感觉冷?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2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来实现。

做功主要有摩擦生热和压缩气体做功,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热量是内能改变的一种量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2. 掌握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量计、气体压缩机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烧水时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

3. 实验演示:进行内能改变方式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实验、压缩气体做功实验。

4. 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冬天暖气片的发热原理。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

7. 板书设计:板书内能的概念、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1)冬天用暖气片取暖,暖气片是如何将内能传递给室内的?(2)为什么说“热胀冷缩”?2. 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B. 内能小的物体温度一定低C. 内能与热量、温度没有关系D.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内能的两种改变方式,理解了内能与热量、温度的关系。

初中物理《第2节 内能》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

初中物理《第2节 内能》教案教学设计_人教版

5.3 内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内能的含义。

(2)知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等因素有关。

(3)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关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感受比较、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索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实验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激发探索热情;(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激发自身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铜丝、气球、等。

2.演示实验器材:空气压缩引火仪、火柴头、半瓶水等。

3. 自制摹拟演示 PPT 幻灯片四、教学过程引入1.复习份子动理论里相关概念(1)物体是由份子组成的;组成物体的份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份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是什么?(3)温度越高,份子的运动越剧烈。

新课2.份子动能(1)演示实验小球的运动。

(2)问题运动着的小球具有什么?(3)类比运动着的份子具有什么?结论:份子因为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份子动能。

(4)份子动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温度越高,份子运动越剧烈,即份子运动速度越大,份子动能就越大。

3.份子势能(1)图片压缩(或者伸展)的弹簧。

(2)问题压缩(或者伸展)的弹簧各部相互排斥(或者吸引)具有什么?(3)类比存在相互排斥(或者吸引)的份子之间存在什么?结论: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份子势能。

(4)份子势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份子间距离发生变化,即宏观上物体的体积、状态发生变化,份子势能发生变化。

4.内能(1)问题份子因为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份子动能,由于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份子势能。

物体内有大量的份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份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份子的能量。

物体内所有份子动能和份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

(2)单位:焦耳(3)判断与讨论物体的温度为 0℃,它的内能为零吗?物体的机械能为零了,内能为零吗?(4)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2.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温度、热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引入新课——内能,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内能知识。
(二)讲授新知
1.内能概念: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内能的定义,解释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2.热传递方式: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内能变化的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变量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特别关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如热水袋取暖、冰箱制冷等,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2.知识传授,深入浅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是本章的核心,学生需要从宏观现象中抽象出内能这一微观概念,并理解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2.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热传递的方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利用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增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教师运用图表、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内能的变化过程。
-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学习,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锻炼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热量和温度,但对于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仍感陌生。因此,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本质。
2.重难点二: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热传递是内能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对热传递的规律和条件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内能、热传递和温度计使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3.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2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和改变内能的方式。

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本节课重点讲解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的单位、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难点:内能的概念,热传递和做功的本质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内能?讲解: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单位:讲解:内能的单位与功、热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3)改变内能的方式:讲解:热传递和做功是两种改变内能的方式。

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做功改变内能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际应用。

4. 随堂练习: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

5. 知识巩固:6. 板书设计: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焦耳。

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做功。

7. 作业设计:(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实例,并加以解释。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和单位,掌握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 内能》教案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 内能》教案1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内能》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内能》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浮力等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物体内部能量变化的一节课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法、热传递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改变方法,了解热传递的实质,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物体内部的能量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将其与内能的改变联系起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改变方法。

2.了解热传递的实质,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内能的概念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热传递的实质及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法、热传递等。

2.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等。

3.练习题:有关内能、热传递的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内能?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实质。

同时,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内能的改变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4.巩固(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学生对内能和热传递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改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讨论。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第2节“内能(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机械能的区别。

2.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能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2. 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

3.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运用做功和热传递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机械能的区别,影响内能的因素,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热量、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温度计、烧杯、热水、金属棒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热水倒入冷杯中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热水倒入冷杯中会冒热气?这是因为热量传递导致的,那么热量和内能有什么关系呢?2. 知识讲解:(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与物体的质量和温度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

(4)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计算和内能的改变。

如:一个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为100℃,求其内能。

解答: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3/2×n×k×T+n×A×ρ×g×h,其中n为分子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A为分子横截面积,ρ为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h为高度。

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内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个质量为0.5kg的铁球,温度为200℃时的内能。

5. 实验演示:(1)热传递实验:将热水倒入冷杯中,观察热气的产生,解释热量传递过程。

(2)做功改变内能实验:用金属棒搅拌热水,观察金属棒的温度变化,解释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

九年级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13、2内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的正确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的方法等。
-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
2.强调内能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内能”为主题,紧密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素养和责任感的公民。
二、学情分析
4.注重分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5.创新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2.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法等方面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师应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逐步深入理解内能的相关概念。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
4.学生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热水袋取暖、冰箱制冷等,分析其中涉及的内能变化和热传递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3.2内能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中的热现象,如烧水、做饭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内能的存在,引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设计实验,如用手掌相互摩擦产生热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改变,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冬天会感觉冷,夏天会感觉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从生活实例中分析哪种方式在起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判断是做功还是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4.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分子层面认识内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内能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
4.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2.设计课堂小测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烧水、做饭等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内能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导入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 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 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  教案设计
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10.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当热传递停止时(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
B.两个物体温度相等
C.两个物体热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三、简答题
11.用锉刀锉铁块时,过一会儿锉刀和铁块的温度都会升高,这是为什么?
12.放在热汤中的铁勺,勺把儿并没有在汤中,过一会儿也很烫手,这是为什么?
二、选择题
6.物体的内能是指( )
A.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C.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D.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7.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的温度高,则( )
A.甲的内能比乙大
B.甲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比乙剧烈
C.甲物体的机械能比乙物体的大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教学
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考点
分析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1.热传递,2.做功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2节 内能》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2节 内能》

2.在下列的选项中,通过做功
实 现 物 体 内 能 改 变 的 是 ( )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放 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 晒热 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 D.划火柴,火柴燃烧 3.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 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 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地 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 个罕见的现象。
高”或“降低”)。当瓶塞跳起 练 习 来 时 , 可 以 看 到 瓶 内 出 现 水蒸气对瓶塞 能 ,这是因为 ,内
(填“增加”或“较 (填“升 而
少”)。温度
高”或“降低”)。水蒸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 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 气,则会看到 。 参与练习,完成题目 检测教学 目标 达成 情况。
难点 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教学 方法 教具 学具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多媒体课件、若干根 50 cm 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 教学过程
引入 引 入
教师活动 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
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 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 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 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 倾听教师讲解 新 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 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课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 重点强调 内能 和机 讲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 出的问题。 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 授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 小组讨论。 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 发生了变化。 本环节的设计, 主要 培养学生 对所 学知 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 识的应用能力。 什么 械能的区别, 强调是 分子能量。 防止学习 困难的学 生混 淆概 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
【点PPT】
【问】同学们,当迅速下压活塞,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点PPT说】我们看到硝化棉燃烧了。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说】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点PPT问】硝化棉燃烧说明筒内气体的温度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答】筒内气体的温度升高了,达到了硝化棉的燃点。
【问】由此可知筒内气体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向瓶内打气,瓶内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
为瓶塞的机械能,瓶内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
气液化为小水滴,从而瓶塞跳起,瓶内出现“白气”
【点PPT出板书】在这个实验中就是通过气体膨胀对外界做功的方式,改变了气体的内能,使得气体内能减少。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点PPT】
【说】比如装着开水的暖水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13分钟
6分钟
2分钟
引入
做功
总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的于秀齐老师,请同学们准备好学习任务单,和于老师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点PPT】
【问】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忆一下什么是内能?
【点PPT答】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
【点PPT答】瓶内“白气”消失,说明瓶内小水滴汽化又成为
了水蒸气,因为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可知瓶内
气体内能增加,是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相信同
学们一定可以自己来解释这个现象了。
【点PP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不同的是,当外界压缩气体
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内能增加。当气体膨
【问】炎热的夏天,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会变凉,
这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了饮料的内能呢?
【点PPT说】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饮料放出热量,内能减
少,温度降低。
【问】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晒热,又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了水的内能呢?
【点PPT说】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太阳照射到热水器水箱上,水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
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举出相关事例。
教学难点:理解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播放视频】有时瓶塞会跳起来。
【点PPT】
【问】现在给同学们一些时间,自己试着来分析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吧。
【点PPT说】此过程中是瓶内水蒸气推动瓶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瓶塞跳起。
【点PPT】
【问】在演示实验2中,当向烧瓶内打气后,我们看到瓶塞跳
起,同时瓶内出现“白气”。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点PPT】
【问】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了轮胎的内能呢?
【指图答】其主要原因是轮胎与地面摩擦,以做功的方式,使轮胎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问】当我们划火柴时,火柴头的内能又是通过哪种方式来改变的?
【点PPT答】火柴头与火柴盒摩擦,也是以做功的方式,使火柴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燃点,从而燃烧。
升高,筒内被压缩的高温气体向低温的筒壁传
热,导致筒壁的一端会明显发热。
【点PPT】
【问】我们再来看一个演示实验。在烧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压
紧瓶塞,向瓶内打气,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点PPT】
【说】我们再来看一遍实验,这次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打气的
过程中,瓶塞和瓶内的变化。
【点PPT】
【问】同学们,向瓶内打气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答】筒内气体的内能也增加了。
【问】是通过什么方式增加的?
【答】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此时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活塞
的机械能转化为了气体的内能,
【点PPT答】通过这一连串的分析,我们就能解释硝化棉为什
么会燃烧了,原因就是在用外力把活塞迅速下压
的过程中,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活塞的机械能
转化为气体的内能,使得筒内气体内能增加,温
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
内能减少。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点PPT】
【问】上节课同学们提到利用图片上的这些方法都可以使
我们的双手变暖和,它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了
双手的内能呢?
【说】没错,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
【点PPT问】当时同学们还提出了一种方法,就是双手摩擦。双手摩擦可以让我们的双手变暖和吗?
(绕绳子时)拿一根绳子在管壁外绕两圈,
(抽拉绳子时)迅速的来回抽拉绳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点PPT问】我们看到橡胶塞崩起,这是为什么呢?
【点PPT】
【试一试】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和这节课的知识,来试
着自己解释这个现象吧。
【点PPT答】来回抽拉绳子,绳子对铜管做功,绳子的机械能
若“白气”出现后,立即塞上瓶塞,继续打气,会看到
什么现象呢?
【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点PPT】
【问】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实验,这次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瓶内
“白气“的变化。
【点PPT】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点PPT答】我们看到瓶内 “白气”竟然消失了。
【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将这个分析的过程补充完整吗?
【答】水蒸气液化是放热过程。
【问】由此说明瓶内气体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降低了。
【问】瓶内气体温度降低说明气体的内能?
【答】减少了。
【问】减少的能量去了哪里?
【答】去推动瓶塞做功了,此时瓶内气体推动瓶塞做功,
气体的内能转化为瓶塞的机械能,瓶塞就跳起来了。
【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吧。
【点PPT】
【讲】而钻木取火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得木柴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柴燃点,木柴燃烧。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点PPT】比如小孩玩滑梯下滑时臀部会有发热的感觉。
砂轮打磨金属时火星四溅,流星划过天际发光发
热。
【指PPT】这些都是我们常说的摩擦生热,摩擦生热就是
通过克服摩擦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转化为铜管的内能,铜管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铜管与酒精发生热传递,铜管内酒精吸收热量
内能增加,酒精汽化为酒精蒸气;
酒精蒸气对橡胶塞做功,酒精蒸气的内能转化
为橡胶塞的机械能,橡胶塞崩起;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实验中分别用到了做功和
热传递两种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点PPT】
【说】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的以下事例分别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呢?
【问】是否还有其他的做功形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呢?
【点PPT】
【说】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这是一个“压缩空气引火
仪”,由底座、玻璃筒、筒盖、活塞手柄组成。
先用镊子将一小团硝化棉放入玻璃筒内,使硝化棉置
于玻璃筒的底部。组装好装置。然后迅速下压活塞,请
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播放视频】
【点PPT】
【说】我们再来看一遍实验,这次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玻璃筒的
胀对外界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气体内能减少。
【点PPT出板书】由此可以看出做功的实质就是:能量的转
化。
【点PPT】
【说】我们知道通过捂水袋或是向双手哈气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可以使双手变暖和,同样通过双手摩擦这种做功的方式也可以使双手变暖和。由此可知做功和热传递不仅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且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点PPT答】我们看到瓶塞跳起,同时瓶内出现“白气”。
【问】这是为什么呢?
【说】现在就让我们仿照演示实验1的分析方法一起来分析
一下吧。
【点PPT问】瓶塞跳起时,同时瓶内出现的“白气”是什么?
【答】液态小水滴。
【问】液态小水滴从何而来?
【答】瓶内水蒸气液化而来。
【问】水蒸气液化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
【点PPT】
【做一做】现在就请同学们伸出双手,互相摩擦,你有什么感
觉?
【说】双手变暖和了。
【问】此时双手的内能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答】双手的内能增加了。
【问】是通过什么方式增加的呢?是通过热传递来的吗?
【答】不是,此时双手温度相同,并没有发生热传递。
【点PPT答】而是通过双手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
能。使得双手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点PPT出板书】由此说明
通过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点PPT】
【问】古人钻木取火应用的就是做功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
能。钻木真的可以取火吗?
【说】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看视频】全屏播放
【说】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取火方式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它就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火种。
做功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
【点PPT】
【说】今天的作业:
1、基础性作业:完成“学生资源”中的课后练习。
2、拓展性作业:
实际体验一下用打气筒打气,回答以下问题:
打气时,筒壁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在打气的过程中筒壁各部分的温度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哪里更热呢?
请你试着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物理
年级
9年级
学期
第1学期
课题
内能(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 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