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三章 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解复杂的国际竞争现象
案例适用:比较优势法则
案例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

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地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斯密认为分工能提高效率,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成本上的绝对差异。

李嘉图在继承斯密有关分工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可以分工生产在劳动或资本方面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尽管一个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另一国家不具有相对优势的同一产品的成本。

再后来,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

各国应分工生产本国使用密集的丰富要素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得最大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即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国家福利。

案例分析:
我国对外开放以来的进出口结构基本上是符合比较优势的,进口商品以技术密集的设备为主,出口结构则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

在出口中占份额较大的纺织、服装等都属劳动密集型产品。

应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

一些跨国公司也意识到了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纷纷来华投资设厂,或把其制造中心移到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步伐正在加快。

但是,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建立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保证一国商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一是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

一国的比较优势时相对于该国内部的其他产品而言,因此,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未必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竞争优势。

许多在中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

二是比较优势理论所依据的一些假设目前已不使用。

例如,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各国的生产条件和供给条件不变,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在该假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及其产品才可能具有垄断优势。

但是,全球经济化、区域化已成为潮流,大多数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而且,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许多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
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又可以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

三是比较优势理论只注意了经济因素而忽略了非经济因素。

如果只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将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和发达地区的原料产地,在经济上严重依赖发达国家。

四是比较优势仅注重静态比较利益,忽略了动态发展优势。

然而,创造财富的能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而能力本质上又是一个动态优势,是可以造就的(例如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大至国家(例如日本)小至个人(例如盖茨)的经历都能说明这一点。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过于强调资金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就能自动地内生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制,而忽略了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作用。

由于比较优势的局限性,在知识、技术等要素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这也是当前很多发展中国家出口额很大,但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利润非常小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