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重塑

神经重塑
神经重塑

神经重塑

—、神经重塑的概念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神经系统作为机体最重要的调节体系,在使机体不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或受损时,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也不断地修饰和重组,保持着可调节或可塑的状态,表现为:①对特殊环境的适应;②生理活动的训练与调制;③组织损伤后的代偿、修复与重建。例如大自然的“歌唱家”黄鹂鸟,鸣叫声圆润嘹亮、悦耳动听,其鸣叫规律是受到脑内神经支配:春天来临时黄鹂鸣叫,是因为其脑内有与鸣叫相应的神经核团;到了秋天黄鹂不再鸣叫,是因为其脑内与鸣叫相应的神经核团凋亡;等到来年春天又再次鸣叫,是因为其脑内又长出与鸣叫相应的神经核团。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plasticity)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环境变化或受到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进行主动适应的能力或潜力,其中神经元的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基础。1996年,Nudo分别发表在《神经生理学杂志》《科学》杂志的文章,为研究中枢神经可塑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证据。

脑因为终身具有可塑性,所以能够保持敏捷性、警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神经科学家曾经认为只有婴儿的脑具有可塑性。因为新突触的迅速增长(突触形成)与新技能的获得是平行的。在过去的20多年里,灵长类动物和类人猿的研究数据证实,脑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具有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中枢神经系统在环境变化或受到损伤后,具有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进行主动适应的能力。

二、神经重塑的解剖学基础

功能的可塑源于结构的重组。脑损伤后功能的修复涉及不同脑区、不同层次的可塑性改变,如相关脑区或核团的网络结构、细胞内结构和突触水平的改变。其中,突触的可塑性很大程!度上反映并决定了脑的可塑性。现在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已有许多认识,其中最主要的概念是“替代”与**重获”。“替代”指神经系统利用剩余的或其他的感觉:传人或信息处理过程或运动模式替换已被损毁的部分,从而使功能得到恢复,反映了神经网络功能的变通性;“重获”指通过启用解剖上多余的结构使被破坏的功能再次获得,如突触去抑制后功能性的再现,同源性突触或受体的出芽和再塑等,反映了神经网络的再生功能。“替代”与“重获”分别涉及核间和核内两种再塑机制。神经元代偿的动态反应(细胞的可塑性)中存在核间和核内两种感觉传人的替代机制。

同源性再生和异源性再生同源性神经再生是指被损伤的轴突能够重新长回来,并重新支配其靶器官,这种现象在哺乳动物中相当少见;异源性神经再生是指并行的未损伤神经元轴突发芽的现象。近年来进一步证实,作为并行发芽导致被损失神经元_空白突触位点的再占用现象在许多脑区中存在。例如,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轴突有下列3种出芽方式:

(1 )再生性出芽(regenerating sprouting):受损伤的神经元仍然存活,轴突的近胞体侧长出:新芽,被称为再生性出芽。周围神经系统的再生性出芽有可能延伸到达原来的靶细胞,并恢复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在内,再生性出芽是暂时的、一过性的,不能到达和支配原来的靶|细胞。

(2)侧支出芽(lateralsprouting):受损伤的神经元死亡,附近没有受损伤的神经元的轴突的学侧支长出新芽,被称为侧支出芽。侧支性出芽有可能延伸到达死亡神经元原来的靶细胞,并建立功能

关系,又被称为反应性神经再支配(reactive reinnervation) 0这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3)代偿性出芽(compensatory sprouting):神经元轴突的某些侧支受到损伤,没有受损伤的侧支长出新芽以代偿受损伤而丢失的分支,被称为代偿性出芽。代偿性出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时期多见。

突触的去抑制这是结构重组机制的另一个假说,即一个神经结构的感觉去传人将触发一个突触去抑制的机制,使原本存在但没有活性“沉睡”的突触释放出来。1971年,Wall和Egger第一次提出这一假说。他们观测了损伤薄束核后,大鼠失去后肢感觉传入,但其前肢在丘1脑的反应区明显加大,几乎覆盖了整个后肢代表区。作者认为,丘脑前肢反应区加大是由于来自楔束核(前肢传人)的原本存在但没有活性的突触从薄束核突触的抑制作用下释放出来。目前这种突触去抑制的起源和性质仍然是一个假说。

去传人敏感性升高这一现象首先在神经-肌肉接点,然后在外周神经系统,后来在脑内I也发现。去传人敏感性升高是指去神经支配后肌肉的兴奋性增加;去传人的神经结构对其特定j的神经递质的反应敏感性增强。细胞膜上的受体数量增多是去传人敏感性升高的原因之一。I另一种去传人敏感性升高的机制是缘自异源性神经再生导致的被损失神经元的空白突触位点1的再占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相关的未被损伤的神经系统的突触效率提高了。目前认为,去传|入敏感性升高现象可能涉及前面叙述的突触前的去抑制和突触后的异源性神经再生两种效应。

细胞的可塑性它被定义为两个细胞或神经网络之间联系特性的修饰。对神经重塑的细胞机制研究,坎德尔(Kandel,2_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最早始于20世I纪30年代中国协和医学院冯德培在神经肌肉接头方面的工作。冯德培在《中国生理学杂志》报1道了强直后增强作用(PTP),这是经过刺激后神经信号传递短时间(几分钟)的增强。40年后,坎德尔仍把这项研究写人其大部头著作——《生理学手册》。1973年,英国Bliss和挪威Uimo发现长时程增强(LTP),是神经可塑性机制的重要发现和主要模型。其后二十多年的时间,LTP已I 在脑内多个部位观察到,并有证据显示其与一些学习记忆有关。日本Ito发: 现长时程抑制(LTD),也是学习记忆的重要基础。

细胞的可塑性实际就是突触的可塑性。突触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最强的部位。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就是突触的可塑性表现。存在两种突触可塑性类型:①突触接触位点数量的改变(如异源性神经再生、突触的去抑制等),发生在部分去传人的突触后结构上;②已有突触功能活性的改变。细胞膜上受体敏感性和活动的突触数量的变化是调节突触效应的主要机制。突触数量的变化以及受体的插入和活性受到神经营养和代谢的影响,两者又同时受到药物的作用。在突触前水平,神经末梢突触效率的增加,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密切相关。突触的可塑性建立在分子水平可塑性的基础之上。习惯化、敏感化和条件化学习都有着自: 己的分子可塑性基础。这一分子生物学领域由内在因素(神经末梢去极化、突触的活动频率、突触前膜内钙离子浓度改变等)和外在因素(细胞外空间的程度等)调节。其中,NMDA受体和细胞内钙离子活动最被人们所关注。NMD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中有重要的作用。NMDA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阶段神: 经元的存活、生长和分化,参与神经回路的形成、维持及突触的可塑性。NMDA的两个特征为其参!与可塑性提供了生理基础:它的电压依赖性被镁离子阻断,因此,NMDA通道的打开需要突触前刺激与突触后去极化的匹配,这种匹配使其参与信息的处理;它介导的钙离子内流通过一系列事件引起突触后膜细胞骨架、多种受体性能和神经元以及NMDA自身基因表达的改变。另一个重要的机制是,NMDA与儿茶酚胺和NO的相互作用,以调控突触不断消除和重建之间的平衡。

膜内钙离子的作用非常重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依赖于膜上钙离子通道的开放程度。这I 可以被细胞膜内外电化学梯度所易化,受到NaVCa2+交换和钙泵的调节,也依赖于膜内钙吸收结构(线粒体、内质网、突触小泡)的活动。由任何机制造成的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可以诱发相应神经递质释放的增加,提高了突触效率。此外,突触空间所释放的活性分子被突触前膜: 的再吸收也影响神经再生芽的生长和退化。

5.神经网络功能的变通性(flexibility)神经网络由输人单位(传人神经元)、内在单位(中!间神经元)和输出单位(传出神经元)组成。神经网络功能的变通性,是指神经系统用新的功能|模式替代已损失的功能,以保护行为有效性的整个运作程序,它包括感觉的替代(如盲人用触觉|来代替光的空间定位)和功能的替代。前者是剩余的感觉传人被修饰;后者是未受损的输出的突触效应被调整。

三、功能重塑的重要意义

可塑性是稳态之间的转化,涉及下列环节:网络协调—突触功效—细胞特性分子构造,各环!节递进,完成从一种稳态到另一种稳态的转化。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是相对于其特异性或保守性而言。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脑区、核团以及神经元之间有着精密的时空发生、发展顺序和排布,形成特异的结构基础,并由之决定个体的生活习性和功能。

特异性反映了物种进化和个体发育的特点,遗传物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能够生存,神经系统的网络终生是可修饰的。,神经系统在发育、学习和'记忆、损伤后修复中,在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表现出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

习惯化、敏感化和条件反射性学习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表现。可塑性反映了外界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适应。从进化的角度上看,越是进化地位低的动物,其再生|的能力越强。在低等脊椎动物中,再生可出现在成年动物身上。在哺乳动物中,这种能力在新生儿中尚可见到,如在听觉发育的早期,听觉的刺激可以改变听觉中枢皮质层的柱状结构(C0- 'lumnar organization) 0柱状结构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单位。

神经系统可塑性揭示了脑损伤后其功能可以代偿。关于成年动物脑损伤的研究,突破了神习经可塑性只存在幼年时期的传统观点。早在1873年,Ferrier以感应电剌激猴子的大脑皮质使动笔物举臂,如果把这一部分大脑皮质损伤后再刺激猴子就不能举臂,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一段时间记后再刺激,猴子又能举臂了。这个研究表明“在一侧中枢损伤后,同一个半球的相关区域可以替代被损伤部分的功能”。1996年,Xerri研究大鼠或猴频繁地使用前爪时,其前爪在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比少用前爪的明显扩大;如果把前爪中的一趾切除,它在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消失,而其左右趾的感觉代表区将扩大并覆盖之。Larson与Greenough训练大鼠使用非惯用爪来抓食物,结果发现非惯用爪在对侧大脑皮质代表区的第5层锥体细胞的树突分支明显增多。Warraich 和Kleim的研究显示,大鼠前肢技能训练使腕-指的皮质代表区增大,皮质神经元的树突增加。

如前所述,Nudo发表在《神经生理学杂志》、杂志的文章,将脑功能重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里程碑。Nudo使用神经标记的方法研究灵长类动物在卒中后其前肢的皮质功能代表区的变化,发现卒中动物经过前肢的功能训练后,其爪的运动皮质代表区扩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重组与病灶区突触再生有关,在主要的感觉皮质代表区中也有类似的发现。此外还发现,人种、原发损伤部位、药物治疗、既往生活经验以及环境等因素,对于皮质代表区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中枢神经再生”这一研究陷人困境时,Nudo的研究使人们看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为现代康复医学功能恢复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功能重塑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脑损伤后功能修复的程度、速度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

物种物种的影响在任何代偿机制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种族进化过程中,越是低等的: 物种,结构的重组性能越占优势,功能修复越是容易。物种神经网络的重组能力与其为适应环I 境开拓神经网络的能力及专一性成反比。

龄和“投射量守恒”假说在正常的生长阶段,突触大量生长的过程称为突触形成|(synaptogenesis)。在生命周期中,伴随着经验,不同脑区有不同的生长期。突触生长速度降低的过程称为“修剪(pruning)”,它是生长与发展过程中正常而必要的过程。一般而言,在人的一生中,突触的密度遵循倾斜的高斯曲线,在婴儿阶段迅速增加,在成人期处于平稳状态,在老年期则缓慢降低。

人们早就发现,同样的皮质损伤,成年动物/人的症状大于年轻的个体。Kermard揭示了年I龄因素在功能代偿中的影响:年龄对功能代偿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在空间交换学习的测试|中,运动皮质受损伤的50日龄和2岁的猴分别比健康对照组的错误率高2倍和12倍。年龄对功能代偿的影响具有神经解剖学基础。大脑皮质损伤可引发成年大鼠丘脑背内侧核神经元明|显的逆行性溃变和突触的退化,而幼鼠则无。损伤新生大鼠皮质脊髓束,另一侧皮质脊髓束不!久就会发出一股不交叉纤维,而巳经交叉至对侧的该束纤维,会在脊髓水平再交叉回损伤侧,支1配那些失去正常联系的运动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元。其意义是,在不同年龄的个体中存在着不同的代偿机制,结构重组的模式在幼年个体中占优势,成年的个体中以功能替代为主。除去神经系统定型的程度不同,生活的经验可能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投射量守恒”假说阐述年龄影响脑损伤的修复机制,它认为“一个神经元的基因决定了其轴突的投射量。这个投射量等于突触的数量。当这个神经元的轴突进人分支生长期,它的生长竞争能力与已经完成的投射量或突触的数量成反比。所以,当它越是成熟,完成的投射量越多笔时,它的生长能力相对越低,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竞争生存投射区的能力也相对越低,记直至它的生长能力完全消失"。所以,从这个假说出发,神经系统可塑性有一个临界期,在临界期内神经系统表现出很高的可塑性。金黄地鼠的视神经在出生后10天内有明显的生长能力。: 在出生的3天内,损伤的视神经能生长,并能正常地投射到上丘;出生3天后,损伤的视神经能生长,但不能正常地通过损伤区投射到上丘,可不正常地投射到顶盖前区。可见,在发育的早期可塑性高些。

损伤的性质组织受损的数量、起因(创伤或病理)、进程(渐进或急性)和损伤的性质: (重的或持续的)是决定功能被损伤的程度以及预后可恢复性的重要参数。重复的损伤比一次性伤害更难恢复。可能的原因是一个多次不固定的错误信息难以准确地被中枢神经系统调| 节,也不利于相应的代偿机制的发育和运作。如果损伤是个慢性过程(如某些肿瘤),它对机体的损害可能不被认可,中枢神经系统很难进行有效的调整。此外,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结构的重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修复时间。频繁的损伤是难以愈合的。

药物的影响由于损伤的性质不同,所用的药物也有区别,其作用是促进脑损伤后功能的代偿,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锻炼和学习的作用研究人员证实,脑损伤后功能的修复是一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再学习、再适应过程。它强调了环境与个体的锻炼和学习的“非结构性”作用,3损伤后机体的活动为| 中枢神经系统定向地提供了具体的修正方案和相关信息再传入的源泉。来自各层次的信息经相关中枢的修正而形成一个新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感觉替代,还是网络重组,都是通过“做”来: 学习和建立的。感觉替代和网络重组过程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构重新分配和功能再分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活动的感觉传人和运动信息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认为,人类在出生时,脑拥有了所有神经细胞,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这一认识受到质疑。一些机制,如控制人类生存本能的机制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但是新生儿的大多数心理连接取决于经验,这些连接如何形成以及何时形成,仍然存在争论。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连接在3岁完成,有些科学家则认为在青少年期完成,最近的研究表明,突触连接的形成是终身的过程,这一点似乎正在达成共识。

“敏感期”是指大脑的结构或者功能对特定的外部剌激非常敏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脑特别容易接受经验的影响,以促进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发展。敏感期的可塑性机制有轴突的精化、突触的形成与消除、突触的巩固三种。敏感期的启动要达到三个条件:①必须提供精确可靠的信息;②神经回路必须有适当的兴奋与抑制连接;③必须激活神经回路的可塑性机制。敏感期的结束机制也与可塑性的机制有关。生命早期有自然发生的突触形成,生命过程中有后天接受复杂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突触形成,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依赖于敏感期的学习过程,是“经验期待”现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要学习得更容易,在敏感期内就着手进行“经验学习”。在生命敏感期阶段,经验期待型学习的效果最好。那些不取决于敏感期的学习过程,被称为“经验决定型”学习,是指学习经验的发生不受年龄或时间的限制,这种类型的学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是突触的固化。

可塑性的临界期在脑损伤后功能的修复过程中,药物和锻炼治疗都存在一个“时间窗”。损伤的早期是代偿的“敏感期”,此时学习、锻炼和药物影响最有效。在允许的情况下,越早期学习、锻炼和用药,效果越好。

动机动机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尚不清楚,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心理和生理学问题。前者不容易被证实。许多临床报告认为,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可以产生惊人的效应。心中默念积极、正能量的主题,演奏乐器,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神经回路,增强认知的能力,同样可以使大脑产生变化。

脑功能重塑的影响因素

物种低等物种,结构重组的性能占优势年龄幼年个体以结构重组为主,成年个体以功能替代为主损伤性质损伤的数量、起因、进程和损伤程度影响预后药物根据损伤的性质选择药物锻炼和学习感觉替代、网络重组都是通过“做”而建立可塑性临界期损伤的早期给予学习、锻炼和药物效果最好动机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镜像神经元综述

镜像神经元概述 41108132 徐海明 东南大学医学院 摘要:镜像神经元是今年来国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一系列最新的技术,人们确立了人体内存在镜像神经系统的观点。镜像神经系统在语言进化、动作识别与理解、行为模仿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镜像神经系统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语言进化;动作理解 Summary of mirror neuron 41108132 Xuhaiming Medical Deparment of SEU Abstract: Mirror neuron system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language evolution, action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havior imitation and so on. Recent progresse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irror neuron system in both prmates and human. This paper reviewed on past works of mirror neuron research. Key:words: mirror neuron; language evolution; action understanding 1、镜像神经元的概念 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在干什么,就好像自己也在干同样的事情一样:看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看到别人打球,你就浑身是劲……为何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原来都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 2、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发展 1996年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1998年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Broca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他进一步提出,人类正是凭借这个镜像神经元系统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 1999年亚科博尼等人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在动作模仿和模仿性学习中起作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突起 B.神经元 C.细胞体 D.神经末梢 *.神经传导的是() A.兴奋 B.神经冲动 C.刺激 D.信号 *.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是() A.神经 B.神经元 C.神经组织 D.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 A 脑和脊髓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细胞体和突起 D.神经纤维、脑和脊髓 *.大脑皮层上的沟和回增加了大脑的() A. 脑容量 B.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C. 体积 D.大脑皮层的面积和神经元数量 *.人体的最高神经中枢位于() A. 大脑皮层 B.脑干 C.小脑 D.脊髓 *.在脑干中有控制人体呼吸、心跳等的神经中枢,它们属于人体() A.最高级中枢 B.最低级中枢 C.最基本中枢 D.一般中枢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 A.树突和轴突 B.细胞体和轴突 C.细胞体和突起 D.细胞质和细胞膜 *.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晃,站立不稳,受到了酒精麻痹的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中风”的病人四肢没有任何损伤,但出现了一侧肢体不能活动的症状,是因为哪个结构受伤?()A.骨头 B.血管 C.大脑 D.脊髓 *.不属于 ...脑的基本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D.脊髓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方面的论述,经不起 ...科学推敲的是() A.“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B.脊髓的传导功能由其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完成 C.小儿对排尿的抑制力较弱是由于脊髓的发育尚未完善 D.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说明酒精已麻痹了小脑 *.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A.语言中枢 B.听觉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视觉中枢 *.某人左侧躯体半身不遂,是由于此人( )受损伤而引起的 A.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 B.左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 C.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运动中枢 D.右侧大脑半球的躯体感觉中枢 *.切除小脑的狗将() A.立即死亡 B.行动不协调 C.不能运动 D.嗅觉丧失 *.人拿到烫手的馒头时,在完成缩手反射后,会感觉到烫。那么,产生“烫”这种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 ) A.脊髓 B.大脑皮层 C.小脑 D.脑干 *在神经系统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它作为信息的,既接受周围的传入信息,又可发出信息到周围。(脑、脊髓处理中心)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叫做,该结构的基本功能是。(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神经系统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所以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神经系统,功能,概述,,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医药卫生中查看更多范文。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考纲」 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

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考点」 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

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学习与认知神经科学心得赵龙龙

学习与认知神经科学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学习为什么要勾搭上认知神经科学?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是什么呢?它是一门专门研究大脑的活动机制的学科,属于神经科学的一种,而学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所以本质上,它们两个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真正的缘由在于,当我们想要问到为什么学习会发生时,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才真正发生了联姻。通过它,我们知道了神经突触让学习成为了可能,海马让学习到的东西不会被放逐到遗忘之海,而镜像神经元让人类的文化得以按照拉马克原理而非漫长的进化理论快速的传承下去而不至如流星般划过天际永恒消逝。 如果说上述这些还都只是认知神经科学一脉的骨血,那么,更具有心理学特质的产儿则是我们借用大脑皮层活动的指标对发展了学习的相关心理活动理论,而这,才是这场联姻中心理学的真正意图。大脑活动这样一个如此可靠地指标,使得我们的学习理论找到了一个相对靠得住的证人。借助不同脑区的活动不同,我们才真正洞悉了语言方面字形辨别、语音匹配、语义联系之间的异同,借助P190,N400的活动规律,我们才有效区分了汉英语义加工和形式加工间的差异。这真的不失为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逻辑的核心在于:首先我们得推想出某个现象的心理活动规律,然后我们利用脑活动的规律,去提出假设,假设在这种心理活动规律下就会出现这种脑活动。好,那就做个实验,用事实说话,结果,诶,神了,真有这种脑活动,这就很有

效的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下面我想讨论的是认知神经科学和以学习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然后会是怎样。 我们都已经明白了心理学要做的事: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古典音乐能有效促进记忆为例。当我们偶然听古典音乐学习时,我们发现记忆效果大大的提高了,于是,我们就做了个实验验证一下,果真是这样,于是,我们就有了规律;古典音乐能有效促进记忆,然后呢,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古典音乐能够有此神效?我们的解释是,听古典音乐能诱发我们的轻松愉悦的情绪,而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能够让我们提高记忆,这是心理理论的解释了,然后呢,我们继续问,为什么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就能提高记忆呢?,这就到了生理层面,哦,原来当我们这种状态可以刺激使我们的大脑皮层阿尔法波活动加剧,而这种波的特性就是能增强我们的皮层唤醒水平,从而提高了记忆力,我们可能还要问,那为什么增强皮层唤醒水平就能提高记忆?我们可以对此进一步深入到化学分子层面,因为当皮层高唤醒的时候,我们的神经元神经递质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强度去传递信息,从而使得以神经联系为基础的记忆变得更加牢靠。那为什么,,,不敢再问下去了,因为再问下去,就不是我的学识所能及的了。 我们会发现,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性的发展,无一不是源于如小孩子般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提问,而未来的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然后也必将走上这样的道路;形而上学在哲学领域被康德黑格尔两棍子打死了,却在自然学科里死灰复燃。我们能最终找到一个终

镜像神经元_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_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3/No.4心理学研究 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 叶浩生曾红* [摘要]镜像神经元是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所领导的团队发现的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不仅在恒河猴执行一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恒河猴观察同类其他个体或者实验者执行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TMS和FMRI的研究证实在人类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具有类似功能的镜像神经机制。镜像神经机制的存在为具身模拟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可以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模拟过程实际上就是运动系统在观察阶段的重新激活。这种激活是知觉和运动状态在离线条件下的再使用。同时,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被激活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对他人的心理进行阅读和理解。通过具身的模拟,我们把他人的行为同自己的行为进行匹配,从而达到了解他人行为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心智阅读;具身认知 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之处莫过于它不仅在恒河猴操作某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被动观察同类其他个体,甚至实验者操作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这一事实表明,身体动作和认知判断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许这正是个体之间相互理解的神经基础。个体心灵之间通过镜像神经元而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心智阅读或称读心(mind-reading)因此而成为可能。 一、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镜像神经机制 大约在90年代中期,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它们位于恒河猴腹侧前运动皮层所谓的F5区。这种新的运动神经元“不仅在猴子执行一个行动,如精确地捡起一粒葡萄干时产生放电现象,而且当它被动地观察另一个个体做出类似的举动时也产生放电现象”(Heyes,2010)。由于这种神经元具有映射其他个体动作的能力,因此,这类神经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恒河猴大脑皮层的腹侧前运动皮层 *叶浩生,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0006;曾红,心理学博士,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510005。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线索诱发的心理渴求及镜像神经活动———基于具身理论的药物依赖神经机制研究”(31271113)的阶段性成果。 097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课程名称:心理卫生学 论文题目:孤独症与心理理论教师评语: 2014年 6月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孤独症的定义和其临床表现,然后介绍了关于孤独症的成因中的一种假说——心理理论假说,心理理论假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是由于心理理论能力的缺陷。并且介绍了心理理论假说的临床应用以及对其的质疑。 关键词孤独症,心理理论,范式,临床应用,质疑。 1 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心理功能缺陷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与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障碍的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致,但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数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比1到4比1,女孩的症状一般比男孩严重。 1.1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孤独症的症状涉及层面极为广泛,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在内等多方面异常。并且,症状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症状轻者的社会交往、语言及行为等的异常都不明显,有时甚至很难被认为是疾病,更像是性格问题。症状重者出现多种心理功能的损害,但一般不会出现妄想、幻觉以及思维散漫等精神分裂症症状。 孤独症患者与他人(包括他的父母)不够亲密,并且对人情温暖,甚至母爱,反应冷漠。患者的言语及非言语的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常有模仿性言语并且语意不清,无法正确理解词性,并且错用代词、名词或动词。症状严重者的语言能力发育明显的迟滞,有的甚至不发育,语义形成的能力低下,有些患者甚至会使用仅有其本人才懂得的词汇。在行为举止方面,经常出现刻板行为、奇异行为、仪式样动作、自伤、自残性等行为。患者有时会对某一特定的物体表现出特殊的依恋,甚至不许其他人触及。患者通常情感淡漠,但是有时候也会情绪反应过度,尤其是别人动了他所不许动的东西的时候,情绪可能会异常冲动。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表现为抽象能力、整合能力及衔接概念的损害。患者还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如嗅觉、触觉和味觉的异常,以及听觉或视觉加工能力发育不全。此外,有15%~5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癫发作。一般来说,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智商都很低,但也有些患者却在计算、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超常的能力,这类患者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孤独症发病于3岁以前,在婴儿早期已经有症状,只是症状不易被察觉,家长们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其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渐渐地自行改善,但是其病程发展并无规律性。患者通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和行为训练,有2%~15%的患者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可接近于常人,生活能自理,但却仍存在一些言语表达障碍刻和板行为等表现;此外,不愿与人接触、性格孤僻

自身认知和镜像神经元

自身认知和镜像神经元 先来说一下自身认知,自身认知也称作为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的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对于自我的存在,行为和心理的认知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会让经常出于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和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比较朦胧的。在经过不断地试错和加深记忆以及思考学习后,对于自我肌体的存在就渐渐成熟。随后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会区分那些危险和安全的行为,然后决定是否要做。最后才是对于自我心理的认知。一般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具备这种察觉自我心理变化的能力。 接着说一下镜像神经元。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理解人类文化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人类大脑有若干镜像神经系统来专门传输和了解别人的行动和意图,以及别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他们的情绪。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通过感觉而非思想。 接下来谈谈镜像神经元的主要案例 (一)儿童爱模仿的原因 镜像神经元也为人们观察儿童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线索。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儿童都喜欢模仿。安德鲁教授说,儿童的镜像神经元使他们能够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并模仿看到的东西。婴儿出生后没有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婴儿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他不能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因而对于别人的行为进行一个模仿,当婴儿长大后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个判断,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模仿,这样就好解释了为何人年龄越大,人们学习东西就越难,随着人的年龄变大,对于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越多,生活经验变得丰富,这时候人就会思考哪些东西是有利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用的,是有害的。而作为小孩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他只会单纯的去模仿,去接受,而不是去进行一个价值的判断。这也是小孩子为何学习的比成年人快的原因。 (二)围观世界杯,球迷为何会集体“癫狂” 世界杯中,球迷们会为自己的球队胜利集体起舞狂欢,也会为自己的球队失败而集体哭泣宣泄。奥地利研究人员日前发表研究公报称,镜像神经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人们观察到的场景与自身的过往经历越相似,镜像神经元就越活跃,尤其是当这些场景与运动神经的活动相关的时候。所以,球迷往往会有下意识的“从众”行为:球队赢了就集体狂欢,输了就集体哭泣。这时候球迷其实是无意识的,是不会对自己进行一个自身认识的,这时候人往往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心中某种情绪,这种情绪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人这时候会根据别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传输自己的行为别人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内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环球科学》:镜像神经元,大脑中的魔镜 概述 ◆当人类和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或观看其他个体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就会有所反应。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约翰看见玛丽的手向一朵花伸去。约翰知道玛丽要做什么——她要摘花,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玛丽朝着约翰莞尔一笑,他猜她要把这朵花送给自己。这个简单的场景转瞬即逝,约翰却能立即领会玛丽的意图。为什么他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玛丽的行为和意图? 10年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的推理过程完成的。这个推理过程类似于逻辑推理。也就是说,约翰大脑中有一些复杂的认知结构,它们能详尽分析感官采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比较,约翰就知道了玛丽在做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某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时候),这种复杂的推导过程或许确实存在,但当我们看到简单的行为时,往往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更简单更直接的理解机制?20

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我们的研究小组偶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经元之中。当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个动作时(例如摘水果),它大脑中的这种神经元就会处于激活状态。不过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当这只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细胞似乎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与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相似,镜像神经元似乎也为特定的行为“编写模板”。有了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约翰之所以能够领会玛丽的行为,是因为这些动作不仅发生在他眼前,而且也在他的大脑中实时模仿着。很久以前,有哲学家就认为,一个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就必须亲身经历。对于神经学家来说,在镜像神经元中为这种哲学观点找到物质基础,代表了我们对理解过程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 发现镜像神经元 在猴子、人类的大脑中,都存在镜像神经元。不论是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镜像神经元其实纯属意外。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motor cortex),特别是其中的F5区域,这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 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 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 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 可概括为: 神经元: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脑: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大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大脑皮层表面具有许多深浅不同的裂或沟以及沟裂之间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和神经元的数量。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2)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酒喝醉了,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3)脑干 脑干灰质中,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如果这一部分中枢受到损伤,会立即引起心跳、呼吸停止而危及生命。 脊髓: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下端与第一腰椎下缘平齐。脊髓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脊髓的结构 从脊髓的横切面可以看出,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白质在灰质的周围。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各部分之问以及脊髓和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2)脊髓的功能 反射功能:人的脊髓灰质里有许多低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等。但是,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 传导功能: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环球科学:大脑中的魔镜

《环球科学》: 镜像神经元,大脑中的魔镜 概述 ◆当人类和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或观看其他个体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就会有所反应。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约翰看见玛丽的手向一朵花伸去。约翰知道玛丽要做什么——她要摘花,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玛丽朝着约翰莞尔一笑,他猜她要把这朵花送给自己。这个简单的场景转瞬即逝,约翰却能立即领会玛丽的意图。为什么他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玛丽的行为和意图? 10年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的推理过程完成的。这个推理过程类似于逻辑推理。也就是说,约翰大脑中有一些复杂的认知结构,它们能详尽分析感官采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比较,约翰就知道了玛丽在做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某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时候),这种复杂的推导过程或许确实存在,但当我们看到简单的行为时,往往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更简单更直接的理解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我们的研究小组偶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经元之中。当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个动作时(例如摘水果),它大脑中的这种神经元就会处于激活状态。不过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当这只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细胞似乎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

2016年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每日一练(3月12日)

2016年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每日一练(3月12日) 一、单选题(每题1分,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2、根据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不同类型。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土地密集型产业——畜牧业、采掘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业、化工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微电子工业、现代制药业 D.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 3、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在于不能正确地个人和社会的界限。事实上,如果了个人,就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了个人,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区别削减约束 B.分清减弱限制 C.划清削弱束缚 D.区分降低压制 4、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 B.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 C.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 D.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缺少交流 5、输血本质上是一种移植,必然会伴随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其中之一,其发病原因简单说来就是供血者体内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患者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受血者会把供血者淋巴细胞识别为“异己”而加以排斥,这样供血者淋巴细胞就不能在受血者体内存在。而当受血者与供血者有血缘关系时,两者一部分遗传基因相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使得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并增殖,导致发病。所以,。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神经系统 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12对颅神经的检查方法一,12对颅神经有哪些?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又副舍下全 感觉纤维一二八,运动眼球三四六,耸肩伸舌十一二, 五七九十是混合。 二,颅神经的查体 1.嗅神经(olfactory nerve)-----特殊内脏感觉神经,(嗅中枢:颞叶钩回、海马回前部、杏仁核) 检查方法: 询问有无嗅幻觉等主观嗅觉障碍——令患者闭目——先后堵塞一侧鼻孔——用带有花香或其他香味(非挥发性,非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置于患者受检鼻孔,令区分有无气味。 2.视神经(optic nerve)------特殊躯体感觉神经,(纹状区:即枕叶视皮质中枢:距状裂两侧的楔回和舌回) 检查方法: 视力: 远视力:就是大家平常近视眼的时候去配眼镜检查的那个表啦~~~如果最大的一行都看不清,就逐渐移近,辨认指数或眼前手动,记录距离表示视力;如不能辨认眼前手动,可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眼,记录有无光感,光感都没有了,那就失明啦~~~ 近视力:常用标准视力表,距离被检者30cm,照明充分,分别查左眼和右眼,自上而下逐行认读视标,直到不能分辨的一行为止,前一行标明的视力即代表实际视力。 视野: 周边视野:①手动法粗略测试:患者与检查者距离60cm相

对而坐,测试左眼时,患者遮住右眼,保持直视,用视标(比如:手指啦,笔啦~可辨识的东西都可以)在两人中间等距离处,分别从患者的颞上、颞下、鼻上、鼻下,从外向内,缓慢移动,患者看到后告知检查者。②用周边视野计精确测定。 中心视野:举个例子吧~嘱患者遮住一只眼睛,询问能否看到 检查者的脸,如果只看到一只眼睛或者没看到嘴巴,可能存在中心 视野缺损。必要时还是要用精确的视野计。 眼底:患者背光而坐,眼球正视前方,检查右眼时,医师站在患者 右侧,右手持眼底镜用右眼观察眼底,从离开患者50cm处开始寻找并逐渐窥入瞳孔,观察时眼底镜要紧贴患者面部,一般不需散瞳。应记录视乳头的形状大小,色泽,边缘,以及视网膜和血管情况。(该检查一般由专科医师来做哦,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3.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展神经(abducent nerve)---共同支配眼球运动。一般躯体运动神经 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滑车神经——上斜肌 展神经——外直肌 外观:睑裂是否对称、上睑下垂?瞳孔大小?位置?形状?对称?眼球突出?内陷?斜视?眼震? 眼球运动:固定患者头部,嘱两眼注视检查者手指,并随之各方向 转动,并检查辐辏动作,观察运动受限?复视?眼球震颤? 瞳孔:对光反射:直接:嘱患者注视远处,用手电筒分别从侧面照射 瞳孔,观察收缩反应灵敏?对称?间接:检查右眼时,用不透明物体 (手)放中间,遮住来自左侧的光,用手电筒照射左侧瞳孔,观察右 眼瞳孔收缩反应。 调节反射(辐辏反射):嘱患者注视前方约1m处视标,再突 然移至面前约20cm处,观察是否出现两眼会聚、瞳孔缩小。 4.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混合型神经I(双侧皮质脑干束,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下1/3区) 第一支:眼神经——眶上裂 第二支:上颌神经——圆孔

14演讲的力量

没有看过TED视频的请举手?有吗,估计很少了。你的微信朋友圈、微博肯定有人转发过那些制作精美的视频:新颖的观点,完美的显示,还有振奋的演讲! 我们生来就会说,我们经常也习惯于不准备就去演讲,经常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讲得不错。但如果对照那些几千万次级播放量的TED演讲,你能发现自己的差别吗?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诞生于1984年,2001年起,本书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这位传媒大亨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 Sapling Foundation),运营TED大会,使得TED成长为每天50万人观看视频的社区。他辅导过比尔·盖茨、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超级畅销作家肯·罗宾逊等众多优秀演讲者。本书是他及团队15年TED演讲指导的优秀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TED主席,TED大会创始人,TED首席教练。 毕业于牛津大学,做过记者,创办过100多份成功的杂志刊物和网站。在2001年买下TED,成为“TED 的守护人”,并将TED演讲者的领域从原先的技术、娱乐、设计三个领域扩展到了各行各业,邀请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探险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宗教领袖、慈善家等人加入,致力于使TED成为超越会议性质的世界品牌。他提出的TED口号“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在全球各地广为传播。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演讲的力量》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第一篇:演讲的基础 第二篇:演讲的工具 第三篇:演讲的准备过程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复习总结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时间: 2010年04月06日来源:不详作者: 佚名浏览次数: 21 【字体:大中小】 【考纲要求】 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xuehhttps://www.360docs.net/doc/653300485.html,-学$慧%教~育~网/交|流_社/区/bbs.xuehuiedu.com 【考点纵览】 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最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 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最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学_慧教育请访问xuehuiedu.com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α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

从“变色龙效应”到“镜像神经元”再到“模仿过多症”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6, 916–92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916 916 从“变色龙效应”到“镜像神经元”再到“模仿过多症” —— 作为社会交流产物的人类无意识模仿 汪 寅1 臧寅垠2 陈 巍3 (1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院, NG7 2RD, UK) (2英国诺丁汉大学工作、健康与组织研究所, NG8 1BB, UK) (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南京 210097) 摘 要 人类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其在个体社会认知以及人际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回顾近十年来人类无意识模仿的各个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以及分析无意识模仿的行为学效应, 脑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调控,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神经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人类无意识模仿现象都是社会交流的产物。该观点在澄清无意识模仿神经机制以及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而探索孤独症患者无意识模仿障碍的病理机制有望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开启新的方向。 关键词 人类无意识模仿; 变色龙效应; 镜像神经元; 联想学习学说; 模仿过多症; 社会交流; 孤独症 分类号 B849:C91; B845 1 引言 “无意识模仿”(mimicry)是人类社会交流过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自然地无意识地复制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无意识模仿有很多种形式, 如面部模仿、情绪模仿、语言模仿以及行为模仿(Chartrand & van Baaren, 2009)。受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的影响(Grafton, 2009), 通常认为无意识模仿是一些重要社会认知功能的基础, 如有意识模仿(intentional imitation)、动作理解、共情、心理理论、决策制定以及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在临床上, 异常的无意识模仿与一些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如模仿过多症(echopraxia)与孤独症(autism)。 在行为学层面上, 最早研究人类的无意识模仿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变色龙效应” (Chameleon Effect)。Chartrand 和Bargh (1999)发现当被试和实验员自然交谈时, 实验员适当地增加摸脸或抖腿 收稿日期:2010-09-27 通讯作者:陈巍, E-mail: anti-monist@https://www.360docs.net/doc/653300485.html, 的次数会显著增加被试相应的摸脸或抖腿行为的次数; 并且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被试都没有察觉到模仿行为的存在。随后, 他们研究了无意识模仿行为对个体认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实验员模仿被试时, 被试对实验员的印象以及交流过程的评价显著提高, 这暗示着无意识模仿能促进社会交流。后续的研究还表明无意识模仿能加强个体间相互的喜爱和联系, 甚至诱发个体的亲社会状态(Chartrand & van Baaren, 2009)。总的来说, 无意识模仿行为的作用是促进社会交流, 增加个体间的联系。 随后, 认知心理学对这一非言语的行为进行了更深的剖析。从行为本身来看, 无意识模仿的过程十分简单:当人们交流时, 一方做出的动作(或表情)被另一方无意识地复制出来。人们经常这样做, 并且做得毫不费力。但是从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层面来看, 无意识模仿却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从他人角度获取的动作感觉信息(表征)会导致自身相应动作运动信息(表征)的激活。举例来说, 当个体观察别人打哈欠并无意识模仿该动作时, 该动作(打哈欠)的感觉表征(如嘴巴张开, 双眼闭紧)会直接导致自身运动皮层中执行该动作的运动表征(如使口轮匝

2013年公务员考试选词填空五个速成方法每日一练(6月16日)

2013年公务员考试选词填空五个速成方法每日一练(6月16日) 一、单选题(每题1分,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语句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②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③①④②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2、缺乏必要的试错机制,很多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改革创新都心存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导致改革创新动力普遍不足。以此来看,“改革失败”的责任,创造一个宽容的创新环境,才能让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甩开膀子”谋改革、搞创新。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畏难豁免 B.紧张宽恕 C.侥幸淡化 D.抵触忽略 3、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依据动物的某些行为预判天气,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麻省囤食——雨天 B.蚂蚁垒窝——晴天 C.蜻蜓低飞——雨天 D.龟背冒汗——晴天 4、“微创新”,这个概念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尝试的新方向。今天的技术革新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颠覆性的更新换代,任何针对用户体验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引爆整个市场。微博就可以看作是在博客基础上的微创新,用140个字拉低了用户门槛,迅速引发了全民微博潮。对于习惯了模仿的企业来说,如何不让微创新成为“山寨”的代名词,是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像团购这样的一窝峰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其中很难看到“微创新”在发挥作用。这段文字用“团购”来说明() A.盲目从众的现象 B.更新换代的趋势 C.复制与模仿的作法 D.集体相约采购的行为 5、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验收,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的是,这些成果中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大部分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和书斋中,高校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悲难以为继 B.遗憾步履维艰 C.可惜寸步难行 D.无奈一筹莫展 6、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 B.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 C.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