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镜像神经元系统

学习与镜像神经元系统
学习与镜像神经元系统

学习与镜像神经元系统

学习与镜像神经元系统

最近的脑科学研究证实了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教育上的重要意义,解明了通

过学习这一行为,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在统合知觉和运动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这次选取的是跟镜像神经元系统有关的一篇论文《The Smoke Around Mirror Neurons:Goals as Sociocultural and Emotional Organizers of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Learning》(MBE,Vol.2,No.2,p67-71),作者是曾

在MBE杂志中发表了多篇论文的南加州大学教育系的Mary Helen Immordino-Yang博士。

"镜像神经元系统"即"mirror neuron system",是1996年意大利研究者在进行猴脑研究时发现的。该种神经元不仅在猴子亲自抓食物的时候开始活动,

在它们看到实验者抓食物的时候也会有所反应,宛如镜子一般,所以被称为"镜像神经元"。报告中称,这种神经元存在在猴子的下前头叶和下头顶叶的大脑皮质中。后来人们逐渐发现,镜像神经元不仅存在在人类身上,甚至在鸟类身上

也有。

镜像神经元最初是作为对视觉的反应而被人们发现的,但事实上,它们对

听觉也有反应。先让猴子做撕纸的游戏,然后再让它们听到撕纸的声音,头脑

中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性就会被激发。猴子能够理解以前听到过的声音并采取

行动,这说明镜像神经元统合着知觉和行动。反之那些没有撕过纸的猴子,即

使听到撕纸的声音,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性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镜像神经元

系统跟视觉和听觉都有关,那么它们跟教育的紧密关系也就不言自明了。

最近的研究逐渐为我们解明了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机能,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理解目标和意图"。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则是行动类型决定的。比如实验中

显示,把东西放到嘴里和放到箱子里时,镜像神经元系统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

镜像神经元系统与共通感觉是有关的。脑的特定领域(特别是岛皮质前部和下前头叶皮质)不仅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快乐、不快、疼痛等)有反应,当观察到

别人的感情时,也会产生相应反应。"心的理论"的成立,是跟镜像神经元系统

紧密相关的,其中模仿的作用不可忽视。

有一种可能是,镜像神经元系统通过模仿这一行为来支配语言的发展。曾

有报告指出,人类大脑中与支配运动性语言的部分较近的下前头部分中,存在

着对语言有反应的镜像神经元系统。

如果通过模仿获得新技术对镜像神经元系统十分重要,那么镜像神经元系

统是如何发展的呢?虽然现在没有对于新生儿的研究,但是镜像神经元系统应该是婴儿出生后12个月左右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能使他们理解他人的活动。所以,为人们所熟知的新生儿的吐舌头这样的模仿活动,也许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那么,人类的婴儿既然属于生物,在接受育儿、保育和教育而长大成人的

过程中,发挥主宰作用的应该就要算是镜像神经元系统了。孩子出生以后,并

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被动接受父母、照顾他们的大人、幼儿园阿姨和老师

等专家所提供的信息的,而是能动地去改变环境,通过外界的反应来感知,进

行动作和采取行动的,互动在学习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孩子的生活环境正是互

动的场所,社会,文化等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充分证明该关系的,是Immordino-Yang博士2007年报告的尼克(右半脑切除)和布鲁克斯(左半脑切除)的事例。虽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进行手术的年龄,但他们的大脑的确恢复到超出人们想象的高度水平了。其中,合适的生活

环境与高度的学习意欲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个事例中,她也并不是仅依靠

学习去统合知觉和运动的,而是受到了很多社会文化、情感方面的影响的。本

文题目中的"Smoke",是指镜像神经元系统并非完全像镜像那样照搬别人的行动,而是受到周围状况、心情等影响的一面"有雾气的镜子"。

学习是在生活环境中在知觉和动作(行动)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过程,该理

论是继皮埃尔之后实践教育学一贯的传统理论。如果说让我说一下个人(小林)

的看法,就是由遗传决定的基本的心的程序,在知觉和运动的作用下运行,然

后在联合野出现更加高度的心的程序。在此过程中,人们借助镜像神经元系统

来把握他人的状况,并通过大脑边缘系接受自身感情、记忆、生活环境的文化

情报等的影响然后使之组织化。

从这个立场来考虑教育的话,那么人们为了在教育现场正确地让孩子们理解教育目标,应该根据孩子们的能力和爱好分别加以不同的定位,提高他们的兴趣。世界上有很多类似于"为学习而进行全方位设计""Singer的数学教授模型"等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材施教培养人才的想法,也许是与此相吻合的。

镜像神经元综述

镜像神经元概述 41108132 徐海明 东南大学医学院 摘要:镜像神经元是今年来国外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通过一系列最新的技术,人们确立了人体内存在镜像神经系统的观点。镜像神经系统在语言进化、动作识别与理解、行为模仿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镜像神经系统的研究做一概述。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语言进化;动作理解 Summary of mirror neuron 41108132 Xuhaiming Medical Deparment of SEU Abstract: Mirror neuron system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language evolution, action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havior imitation and so on. Recent progresse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irror neuron system in both prmates and human. This paper reviewed on past works of mirror neuron research. Key:words: mirror neuron; language evolution; action understanding 1、镜像神经元的概念 在生活中,看到别人在干什么,就好像自己也在干同样的事情一样:看到别人在吃东西,自己的口水就来了;看到别人打球,你就浑身是劲……为何会有这样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原来都是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 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相信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单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同样的动作时,不用细想就能够心领神会。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 2、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发展 1996年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 1998年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Broca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他进一步提出,人类正是凭借这个镜像神经元系统来理解别人的动作意图,同时与别人交流。 1999年亚科博尼等人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会在动作模仿和模仿性学习中起作

舞蹈治疗的理论依据以及重要的研究支持

舞蹈治疗的理论依据以及重要的研究支持 摘要: 舞蹈治疗的理论根基是身心的结合,并认为叧有当身体和精神心理充分整合的个体才是完整和全面的。其实强调自我内心表达和身心结合,从更加整体的角度来观察人体仿佛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结合和体现。 舞蹈治疗的理论根基是身心的结合,并认为叧有当身体和精神心理充分整合的个体才是完整和全面的。其实强调自我内心表达和身心结合,从更加整体的角度来观察人体仿佛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结合和体现。 舞蹈治疗背后的关键原理 舞蹈治疗是建立在一些特定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是: 1. 身心存在着交互作用,因此动作上的改变会影响整体机能(Berrol,1992;Stanton-Jones,1992)。 2. 动作能够反映人格(North,1972;Stanton-Jones,1992)。 3. 治疗关系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非语言行为的调节,例如,通过治疗师镜照来访者的动作进行调节(Chaikin and Schmais,1979;Stanton-Jones,1992)。 4. 动作具有象征功能,因此可以表达潜意识过程的迹象(Schmais,1985;Stanton-Jones,1992)。 5. 即兴动作允许来访者实验新的存在方式(Stanton-Jones,1992)。 6. 舞蹈治疗考虑到了早期的客体关系的重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非语言的方式调节后者(Meekums,1990;Trevarthen,2001)。 舞蹈治疗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身体和精神心理是相互影响的。当人的身体动作出现异常的时候,人的心理会受到干扰,反之当人的心理和情绪不正常的时候,人的身体动作也会反映出来。通过对人体各个部位(躯体,五官等)的训练和康复,大脑里对应的神经元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在神经科学的实验中已经得到了证明。舞蹈治疗的先

学习与认知神经科学心得赵龙龙

学习与认知神经科学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学习为什么要勾搭上认知神经科学?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是什么呢?它是一门专门研究大脑的活动机制的学科,属于神经科学的一种,而学习是心理活动的一种,所以本质上,它们两个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真正的缘由在于,当我们想要问到为什么学习会发生时,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才真正发生了联姻。通过它,我们知道了神经突触让学习成为了可能,海马让学习到的东西不会被放逐到遗忘之海,而镜像神经元让人类的文化得以按照拉马克原理而非漫长的进化理论快速的传承下去而不至如流星般划过天际永恒消逝。 如果说上述这些还都只是认知神经科学一脉的骨血,那么,更具有心理学特质的产儿则是我们借用大脑皮层活动的指标对发展了学习的相关心理活动理论,而这,才是这场联姻中心理学的真正意图。大脑活动这样一个如此可靠地指标,使得我们的学习理论找到了一个相对靠得住的证人。借助不同脑区的活动不同,我们才真正洞悉了语言方面字形辨别、语音匹配、语义联系之间的异同,借助P190,N400的活动规律,我们才有效区分了汉英语义加工和形式加工间的差异。这真的不失为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段,逻辑的核心在于:首先我们得推想出某个现象的心理活动规律,然后我们利用脑活动的规律,去提出假设,假设在这种心理活动规律下就会出现这种脑活动。好,那就做个实验,用事实说话,结果,诶,神了,真有这种脑活动,这就很有

效的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下面我想讨论的是认知神经科学和以学习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然后会是怎样。 我们都已经明白了心理学要做的事: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古典音乐能有效促进记忆为例。当我们偶然听古典音乐学习时,我们发现记忆效果大大的提高了,于是,我们就做了个实验验证一下,果真是这样,于是,我们就有了规律;古典音乐能有效促进记忆,然后呢,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古典音乐能够有此神效?我们的解释是,听古典音乐能诱发我们的轻松愉悦的情绪,而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能够让我们提高记忆,这是心理理论的解释了,然后呢,我们继续问,为什么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就能提高记忆呢?,这就到了生理层面,哦,原来当我们这种状态可以刺激使我们的大脑皮层阿尔法波活动加剧,而这种波的特性就是能增强我们的皮层唤醒水平,从而提高了记忆力,我们可能还要问,那为什么增强皮层唤醒水平就能提高记忆?我们可以对此进一步深入到化学分子层面,因为当皮层高唤醒的时候,我们的神经元神经递质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强度去传递信息,从而使得以神经联系为基础的记忆变得更加牢靠。那为什么,,,不敢再问下去了,因为再问下去,就不是我的学识所能及的了。 我们会发现,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性的发展,无一不是源于如小孩子般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提问,而未来的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然后也必将走上这样的道路;形而上学在哲学领域被康德黑格尔两棍子打死了,却在自然学科里死灰复燃。我们能最终找到一个终

镜像神经元_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_叶浩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2013/No.4心理学研究 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与心智阅读 叶浩生曾红* [摘要]镜像神经元是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所领导的团队发现的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这种神经元不仅在恒河猴执行一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恒河猴观察同类其他个体或者实验者执行同样或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TMS和FMRI的研究证实在人类大脑皮层中存在着具有类似功能的镜像神经机制。镜像神经机制的存在为具身模拟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基础。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可以被激活的事实表明,模拟过程实际上就是运动系统在观察阶段的重新激活。这种激活是知觉和运动状态在离线条件下的再使用。同时,镜像神经元在操作和观察两个阶段都被激活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对他人的心理进行阅读和理解。通过具身的模拟,我们把他人的行为同自己的行为进行匹配,从而达到了解他人行为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具身模拟;心智阅读;具身认知 镜像神经元的神奇之处莫过于它不仅在恒河猴操作某个指向目标的动作时被激活,而且在被动观察同类其他个体,甚至实验者操作类似的动作时,也被激活。这一事实表明,身体动作和认知判断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许这正是个体之间相互理解的神经基础。个体心灵之间通过镜像神经元而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心智阅读或称读心(mind-reading)因此而成为可能。 一、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镜像神经机制 大约在90年代中期,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等人发现了一种新的运动神经元。它们位于恒河猴腹侧前运动皮层所谓的F5区。这种新的运动神经元“不仅在猴子执行一个行动,如精确地捡起一粒葡萄干时产生放电现象,而且当它被动地观察另一个个体做出类似的举动时也产生放电现象”(Heyes,2010)。由于这种神经元具有映射其他个体动作的能力,因此,这类神经元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大量的实证证据表明,恒河猴大脑皮层的腹侧前运动皮层 *叶浩生,心理学博士,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510006;曾红,心理学博士,暨南大学医学院副教授,510005。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线索诱发的心理渴求及镜像神经活动———基于具身理论的药物依赖神经机制研究”(31271113)的阶段性成果。 097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课程名称:心理卫生学 论文题目:孤独症与心理理论教师评语: 2014年 6月

孤独症与心理理论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孤独症的定义和其临床表现,然后介绍了关于孤独症的成因中的一种假说——心理理论假说,心理理论假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是由于心理理论能力的缺陷。并且介绍了心理理论假说的临床应用以及对其的质疑。 关键词孤独症,心理理论,范式,临床应用,质疑。 1 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由于神经心理功能缺陷而导致交流、社会交往与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障碍的综合征,是一种发育障碍。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致,但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数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比1到4比1,女孩的症状一般比男孩严重。 1.1 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孤独症的症状涉及层面极为广泛,包括情感、认知、社交及适应行为在内等多方面异常。并且,症状的轻重程度差异很大。症状轻者的社会交往、语言及行为等的异常都不明显,有时甚至很难被认为是疾病,更像是性格问题。症状重者出现多种心理功能的损害,但一般不会出现妄想、幻觉以及思维散漫等精神分裂症症状。 孤独症患者与他人(包括他的父母)不够亲密,并且对人情温暖,甚至母爱,反应冷漠。患者的言语及非言语的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常有模仿性言语并且语意不清,无法正确理解词性,并且错用代词、名词或动词。症状严重者的语言能力发育明显的迟滞,有的甚至不发育,语义形成的能力低下,有些患者甚至会使用仅有其本人才懂得的词汇。在行为举止方面,经常出现刻板行为、奇异行为、仪式样动作、自伤、自残性等行为。患者有时会对某一特定的物体表现出特殊的依恋,甚至不许其他人触及。患者通常情感淡漠,但是有时候也会情绪反应过度,尤其是别人动了他所不许动的东西的时候,情绪可能会异常冲动。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表现为抽象能力、整合能力及衔接概念的损害。患者还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如嗅觉、触觉和味觉的异常,以及听觉或视觉加工能力发育不全。此外,有15%~50%的孤独症儿童伴有癫发作。一般来说,大多数孤独症儿童智商都很低,但也有些患者却在计算、音乐、绘画等方面有着超常的能力,这类患者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孤独症发病于3岁以前,在婴儿早期已经有症状,只是症状不易被察觉,家长们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其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可渐渐地自行改善,但是其病程发展并无规律性。患者通过系统的特殊教育和行为训练,有2%~15%的患者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可接近于常人,生活能自理,但却仍存在一些言语表达障碍刻和板行为等表现;此外,不愿与人接触、性格孤僻

自身认知和镜像神经元

自身认知和镜像神经元 先来说一下自身认知,自身认知也称作为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的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对于自我的存在,行为和心理的认知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刚开始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小孩子会让经常出于好奇心而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和事情。这个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比较朦胧的。在经过不断地试错和加深记忆以及思考学习后,对于自我肌体的存在就渐渐成熟。随后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会区分那些危险和安全的行为,然后决定是否要做。最后才是对于自我心理的认知。一般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具备这种察觉自我心理变化的能力。 接着说一下镜像神经元。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理解人类文化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人类大脑有若干镜像神经系统来专门传输和了解别人的行动和意图,以及别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他们的情绪。镜像神经元不是通过概念推理,而是通过直接模仿来让我们领会别人的意思。通过感觉而非思想。 接下来谈谈镜像神经元的主要案例 (一)儿童爱模仿的原因 镜像神经元也为人们观察儿童学习的过程提供了线索。华盛顿大学的安德鲁·梅尔索夫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人类儿童都喜欢模仿。安德鲁教授说,儿童的镜像神经元使他们能够观察其他人的动作,并模仿看到的东西。婴儿出生后没有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因此,在形成记忆之前婴儿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他不能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因而对于别人的行为进行一个模仿,当婴儿长大后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个判断,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模仿,这样就好解释了为何人年龄越大,人们学习东西就越难,随着人的年龄变大,对于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越多,生活经验变得丰富,这时候人就会思考哪些东西是有利的,哪些东西是没有用的,是有害的。而作为小孩子,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他只会单纯的去模仿,去接受,而不是去进行一个价值的判断。这也是小孩子为何学习的比成年人快的原因。 (二)围观世界杯,球迷为何会集体“癫狂” 世界杯中,球迷们会为自己的球队胜利集体起舞狂欢,也会为自己的球队失败而集体哭泣宣泄。奥地利研究人员日前发表研究公报称,镜像神经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人们观察到的场景与自身的过往经历越相似,镜像神经元就越活跃,尤其是当这些场景与运动神经的活动相关的时候。所以,球迷往往会有下意识的“从众”行为:球队赢了就集体狂欢,输了就集体哭泣。这时候球迷其实是无意识的,是不会对自己进行一个自身认识的,这时候人往往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心中某种情绪,这种情绪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做出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人这时候会根据别人的行为进行模仿,传输自己的行为别人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育戏剧课程发展的理论探析

教育戏剧课程发展的理论探析 一、概念界定 1、什么是戏剧? 中文词典的词条解释是“由演员扮演角色,为观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以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成分的综合。按作品类型可分为喜剧、悲剧、正剧等,按题材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等。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戏剧(英文drama)即指话剧。” 2、什么是教育戏剧? 指在教育中所采用的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即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 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来进行某些课题的教学,即“旨在通过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扮演、即兴演出、模仿游戏等非演出性质的趣味性的活动而达到想象力的培养、自我的认识与表达、价值观的形成,情感与认知评价的改变、美学感觉的养成与生活经验的获得等目标。” 台湾艺术大学戏剧与剧场应用学系的张晓华老师综合各家学说,提出教育戏剧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的群体及外在接触,在指导者有计划与架构之教学策略指导下,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以创造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观察、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 3、什么是戏剧教育? 是以戏剧艺术作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包括以培养专业戏剧人才为

目的的专业戏剧教育和以普及戏剧艺术为目的的通识戏剧教育。 4、什么是教育戏剧法? 关于教育戏剧法,并没有明确而严格的定义。它包括如角色扮演、情境对话、课本剧排演、即兴创作等形式。也有人认为教育戏剧法就是教育戏剧策略,它将开始、中间和结束部分联结起来。有国外学者命名其为“习式”,通过指示如何运用时间、空间、人和想象力去建构戏剧。 二、教育戏剧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 教育戏剧方法在世界上已经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它的基本理念来源于卢梭以尊重天性为教育的原则。卢梭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在戏剧的实做中学习”(learning by dramatic doing)的教育理念正是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同时,几乎所有的西方儿童戏剧教育家都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当做理论基础,认为戏剧教育是实现“儿童中心论”的一种最好的途径,也是“做中学”的最好体现。杜威在其“做中学”教育思想中提到“通过各种活动课程改造儿童的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中的‘做中学’,包括大量戏剧性很强的活动。”教育戏剧也来源于杜威的儿童成长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良好环境的培养,并尽可能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每个人的特长,使其适应于社会和谐所需要的原则。“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圃,哪里的学校充分使用了戏剧化活动、演剧和游戏,哪里的学校就有机会实现生活情境的再现,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付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概述 心智:心智是产生和控制知觉、注意、记忆、情绪、语言、决策、思维、推理等心理机能的成分。(认知的类型) 心智是形成客观世界表征的系统,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目标。(运作及其功能) 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取向,角度,强调心理加工、过程。 发展 1.起源 19世纪 唐德斯:反应时测验 第一个认知心理学实验,揭示了:心理反应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是却可以通过行为反应进行推测。 冯特: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感觉。提出内省。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艾宾浩斯:用人工实验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功能 重学节省法 节省:重学所花的时间短于最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威廉·詹姆斯:对心智的阐述并不建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而是依据他对自己心智运作过程的内省。 2.20世纪 摒弃对心智的研究 华生:行为主义学派 (1)拒绝内省 (2)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

格式塔心理学 托曼:认知地图 心智发展的复兴 计算机模拟:分不同阶段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过滤器理论。 pet fMRI 人脑对面孔做出反应的区域:梭状面孔区(FFA)、海马旁回空间位置、纹状身体区(EBA)、 模块化-定位-一个模块就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脑区 语言的定位 布洛卡区 威尔尼克区 大脑的分布式加工 不同的脑区对特征进行加工,并最终汇集在一起。不仅是感知加工,记忆、语言、决策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也都遵循分布式加工原则。 大脑如何对事物进行表征 1.在物体的影响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几毫秒内,视网膜中感受器会将树的影像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经过视网膜沿视神经传递,最终到达初级视觉感受区。 2.我们对物体的感受并不是基于对物体的直接感受,而是基于大脑中动作电位对数的表征。 3.表征的形成可能涉及一种叫做特征觉察器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能对客体的特征做出反应。 4神经编码:神经元可以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环境中的客体可以引发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神经元活动模式来描述我们看到的是树还是环境中的其他刺激(如鸟鸣声等),这种以神经反应模式来表征刺激的方式被称为神经编码 对初级视觉区中特征觉察器的发现是确定神经编码的第一步。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环球科学》:镜像神经元,大脑中的魔镜 概述 ◆当人类和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或观看其他个体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就会有所反应。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约翰看见玛丽的手向一朵花伸去。约翰知道玛丽要做什么——她要摘花,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玛丽朝着约翰莞尔一笑,他猜她要把这朵花送给自己。这个简单的场景转瞬即逝,约翰却能立即领会玛丽的意图。为什么他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玛丽的行为和意图? 10年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的推理过程完成的。这个推理过程类似于逻辑推理。也就是说,约翰大脑中有一些复杂的认知结构,它们能详尽分析感官采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比较,约翰就知道了玛丽在做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某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时候),这种复杂的推导过程或许确实存在,但当我们看到简单的行为时,往往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更简单更直接的理解机制?20

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我们的研究小组偶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经元之中。当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个动作时(例如摘水果),它大脑中的这种神经元就会处于激活状态。不过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当这只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细胞似乎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 与大脑中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相似,镜像神经元似乎也为特定的行为“编写模板”。有了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约翰之所以能够领会玛丽的行为,是因为这些动作不仅发生在他眼前,而且也在他的大脑中实时模仿着。很久以前,有哲学家就认为,一个人要真正理解一件事,就必须亲身经历。对于神经学家来说,在镜像神经元中为这种哲学观点找到物质基础,代表了我们对理解过程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 发现镜像神经元 在猴子、人类的大脑中,都存在镜像神经元。不论是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 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镜像神经元其实纯属意外。当时,我们正在研究大脑的运动皮质(motor cortex),特别是其中的F5区域,这一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 摘要】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广泛的发育障碍,神经性性疾病,其主要核心症状为:社会交际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1]。研究者正在努力试图通过研究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发病机制,解释自闭症的症状,进而找到治疗自闭 症的方法。镜像神经元为解开自闭症的神秘面纱带来希望。 【关键词】自闭症;镜像神经元;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35-02 自闭症个体通常表现社交及沟通能力障碍,这些能力有移情、模仿、共同关注、语言、心理理论等。自镜像神经元被发现后,有大量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系 统在模仿、移情、心理理论、语言中扮演重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者认为镜像神 经元系统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某些症状。 1.镜像神经元系统与自闭症 一项应用fMRI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额下回的岛盖部(属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观察人的运动时呈现过度活化,表明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中镜像神经 元的活性是异常的。当自闭症患者自己执行一个动作时镜像神经元所在脑区正常 激活,表示基本的动作自我启动的感觉运动系统完整;但在观察他人的动作时活 性异常,表明自闭症患者基本的生物运动的观察系统可能出现受损。这种异常既 可能是低活性也可能是超活性,无论是哪一种异常都可能导致镜像神经元无法正 常执行其功能,引起自闭症症状[1]。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U波抑制可能与观察者对动作的熟悉程度有关,对比观察 熟悉者和陌生者抓握动作时的U波,发现无论是正常个体还是自闭症患者都在观 察熟悉人的手抓握动作时U波抑制明显,表明当自闭症患者看到熟悉个体所做的 动作时镜像神经元正常激活。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表明镜像神经元激活存在阈值 效应:自闭症患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强的刺激,克服可能存在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数 量的减少或功能降低才能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引起U波抑制[2]。自闭症患 者在观察自己的动作或熟人的动作时U波之所以抑制可能是因为熟悉的刺激可以 增加关注力和具有激发性的特点引起镜像神经元系统活性增加。所以在特定的环 境下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有可能正常运行功能,预示着自闭症患者有望通过,通过行为训练、神经反馈或其他训练治疗干预改善自闭症患者对他人动作情感感 同身受的能力和社交障碍,提高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减轻自闭症相关行为障 碍[3]。 观察-执行机制同学习机制的神经结构使人类语言进化并丰富,运动、感知、抽象思维可能共用同一神经回路。因此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障碍不仅导致理解动 作障碍同时也会引起恰当的语言应用和交际意图的障碍。Jojanneke A.Bastiaansen 等人研究表明自闭症患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且与凝 视行为改变和社交能力改善有关,增加运动模仿可能改善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社交 能力。但是Peter G.enticott等人通过经颅刺激发现自闭症患者在观察递物手势时 皮质兴奋性显著降低,此现象可能表明在腹侧前运动皮质/额下回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活性减弱,限制了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然后促成自闭症及其社交相关能力障碍,结果表明镜像神经元活性和与社交相关的障碍呈负相关,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 镜像神经元损伤随自闭症患者年龄增长而减少。 人类镜像机制特点,是对目标导向动作和无意义运动都会做出应答,这种特

环球科学:大脑中的魔镜

《环球科学》: 镜像神经元,大脑中的魔镜 概述 ◆当人类和猴子在执行某个动作或观看其他个体执行同样的动作时,大脑中的一部分神经元就会有所反应。 ◆由“镜像神经元”产生的直接的内在体验,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 ◆镜像神经元也许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 约翰看见玛丽的手向一朵花伸去。约翰知道玛丽要做什么——她要摘花,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玛丽朝着约翰莞尔一笑,他猜她要把这朵花送给自己。这个简单的场景转瞬即逝,约翰却能立即领会玛丽的意图。为什么他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玛丽的行为和意图? 10年前,大多数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我们对他人行为,特别是他人意图的理解,是通过一个快速的推理过程完成的。这个推理过程类似于逻辑推理。也就是说,约翰大脑中有一些复杂的认知结构,它们能详尽分析感官采集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比较,约翰就知道了玛丽在做什么,以及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某人的行为难以理解的时候),这种复杂的推导过程或许确实存在,但当我们看到简单的行为时,往往马上就能作出判断,这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更简单更直接的理解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帕尔马大学,我们的研究小组偶然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一群神奇的神经元之中。当猴子有目的地做出某个动作时(例如摘水果),它大脑中的这种神经元就会处于激活状态。不过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当这只猴子看到同伴做出同样的动作时,这些神经元也会被激活。这类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细胞似乎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别人的动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

2016年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每日一练(3月12日)

2016年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每日一练(3月12日) 一、单选题(每题1分,以下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户口的管理都极为重视,他们将户口多寡作为国力盛衰与社会治乱的标志,建立了从中央至州、县、乡的完备户籍管理体系,但究其原因,是将户籍作为调派劳役、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以此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特权。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烙印,纵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道印痕仍难以抹去。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户籍管理体系的文化背景 B.户籍制度存在的历史根源 C.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式 D.户籍制度对维护政治统治的深远影响 2、根据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不同类型。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土地密集型产业——畜牧业、采掘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业、化工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微电子工业、现代制药业 D.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 3、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在于不能正确地个人和社会的界限。事实上,如果了个人,就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了个人,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区别削减约束 B.分清减弱限制 C.划清削弱束缚 D.区分降低压制 4、据报道,某卫视的亲子节目核心观众群女性观众占比近2/3。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晚上,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爸爸带孩子”,而年轻的爸爸也许还在加班、在应酬,也许只是待在卧室里打游戏、玩电脑——他们的孩子依然延续着没有父亲陪伴的故事。事实上,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在不少现代家庭,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推到上一代老人身上。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父母亲情教育缺席现代的家庭生活 B.在现实生活中亲子教育的主体缺位 C.当下亲子节目赢得共鸣的真正原因 D.现实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缺少交流 5、输血本质上是一种移植,必然会伴随一系列可能发生的免疫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其中之一,其发病原因简单说来就是供血者体内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在患者体内迁移、增殖,反客为主,进而攻击患者的免疫系统。正常情况下,受血者会把供血者淋巴细胞识别为“异己”而加以排斥,这样供血者淋巴细胞就不能在受血者体内存在。而当受血者与供血者有血缘关系时,两者一部分遗传基因相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识别供血者的淋巴细胞,使得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植活并增殖,导致发病。所以,。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模拟题

高考语文模拟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走出自闭症怪圈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无稽之谈。”法兰克福大学儿童及青年精神病研究所所长弗里茨·保斯特卡说。现在人们确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 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例如患儿埃迪,他常莫名其妙地跺脚、叫喊,而且往往一闹就是1个小时。父亲克里姆说:“我们无法让他静下来。”也许父母曾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总之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 起初医生建议埃迪的父母送他去儿童疗养院,但埃迪要等2年才能得到入院治疗床位。心急如焚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于是请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来为孩子治疗。应用行为分析的发明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他早在1987年就宣称这种疗法取得了成功。保斯特卡说:“我们不应给父母打包票。”他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疗效几乎是无法预知的。 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与医生就像作拼图游戏那样将许多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小埃迪首先要学习说话,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并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母亲玛丽昂拿着一箱玩具和图片走到埃迪身边。“你的鼻子在哪儿?肚子呢?你叫什么名字?我是谁?拍一下小手。”她一口气说道。埃迪答对了所有问题。“太棒了!”母亲叫了起来,然后抱起孩子,托着他转圈。表扬非常重要,它能激发自闭症患儿学习的积极性。 与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患儿无法模仿他人的表情。意大利学者在1991年发现,特定的脑细胞使人具有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自闭症患儿的这种“镜像神经元”也许发育不良。埃迪必须靠图片学习正确地表达感情。喜怒哀乐各种面孔的照片能帮助他学习别人的表情。 (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12月18日,略有删节) 1,从全文看,下面有关自闭症及自闭症治疗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闭症表现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回应,不能将其归结于母亲的冷落,但与遗传有关。 B.自闭症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导致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丧失的精神疾病。 C.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的药物,一般人采用的办法是送患儿进儿童疗养院,但床位紧张。 D.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独特之处是教患儿做拼图游戏并培养他们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法兰克福大学弗里茨·保斯特卡认为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人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并确信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

14演讲的力量

没有看过TED视频的请举手?有吗,估计很少了。你的微信朋友圈、微博肯定有人转发过那些制作精美的视频:新颖的观点,完美的显示,还有振奋的演讲! 我们生来就会说,我们经常也习惯于不准备就去演讲,经常还会沾沾自喜觉得讲得不错。但如果对照那些几千万次级播放量的TED演讲,你能发现自己的差别吗?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诞生于1984年,2001年起,本书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这位传媒大亨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 Sapling Foundation),运营TED大会,使得TED成长为每天50万人观看视频的社区。他辅导过比尔·盖茨、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超级畅销作家肯·罗宾逊等众多优秀演讲者。本书是他及团队15年TED演讲指导的优秀经验总结。 作者简介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TED主席,TED大会创始人,TED首席教练。 毕业于牛津大学,做过记者,创办过100多份成功的杂志刊物和网站。在2001年买下TED,成为“TED 的守护人”,并将TED演讲者的领域从原先的技术、娱乐、设计三个领域扩展到了各行各业,邀请了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探险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宗教领袖、慈善家等人加入,致力于使TED成为超越会议性质的世界品牌。他提出的TED口号“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在全球各地广为传播。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演讲的力量》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第一篇:演讲的基础 第二篇:演讲的工具 第三篇:演讲的准备过程

大脑的秘密

《Brain Rules》的中译本《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大脑规则)一书的12条原则 定律1:越运动,大脑越聪明 ●我们的大脑在步行中进化——每天步行12英里! 就●想要改善思维技能吗?动起来吧! ●运动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为大脑带来丰富的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还能带来氧气吸附遗留下来的有害电子。运动也能刺激蛋白的生成,促使神经元彼此连接。 ●只要每周两次有氧运动可以将罹患一般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一半,而且将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减少60%。 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我们的头颅内不仅只有一个大脑,我们有三个。首先介绍“蜥蜴脑”,它控制着我们的呼吸,我们还有一个和猫的大脑一样的大脑,在这两部分大脑上面覆盖着一层类似吉露果子冻薄薄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皮层,它是人类大脑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也是强大且“人类特有”的大脑。 ●天气变化瓦解了我们祖先的食物供应,他们被迫从树上跳下来,到大草原上生活。之后人类通过适应变化本身接管了地球。 ●从四条腿走路到两条腿直立行走在大草原上,这节省了能量,让人类的大脑得以发展的更加复杂、精密。 ●象征推理是大脑特有的一项才能。这种能力可能出于我们需要了解彼此的意图、动机,它是人类在一个小团体内的协作成为可能。 定律3:每个大脑都不同 ●日常生活你做了些什么,学习了什么会实质性的改变你大脑的样子——实际上你所学的东西对大脑进行了重新塑造。 ●大脑的各个区域在不同人之间以不同的速度发育。 ●没有两个大脑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地点存储相同的信息。 ●我们的智能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是不能通过智商测试来揭示的。 定律4:大脑不关注无聊的事 ●我们无法对无聊的事集中精神。 ●大脑的注意力“聚光灯”一次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不能多任务处理。 ●与我们记忆细节相比,我们更善于参照模式以及提炼事件的含义。 ●情绪唤起有助于大脑学习。 ●听众会在讲座开始的10分钟后走神,不过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制造一个富含情绪的事件来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定律5: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间 ●大脑有许多类型的记忆系统。其中有一类有如下4个连续的处理阶段:编码、存储、检索、遗忘。 ●信息一进入到你的大脑就立刻被分裂成碎片,然后被送到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储存。 ●那些能够预测学习到的东西是否在日后能够被记起的大多数事件,都发生在学习的最初时刻。我们在记忆的最初时刻对其编码的越精细,记忆就越牢固。 ●如果你能复制你在记忆摸个事情时的周围环境,你可以提高记起这件事情的几率。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

镜像神经元与共情能力的具身基础 通过对共情理论的综述,我们发现关于共情概念的研究是多面向、多角度的。近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丰富深化了我们对共情的解读,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对 于共情内涵的五点争论。 即⑴真正的共情是否包含个体的感情投射;⑵共情是必然伴随着与他人强度、频率相同的感情体验,抑或只是认知的推测分析;⑶共情是一种意象上的模拟,还是动作的模拟,抑或是两者的结合;⑷共情是内部基因的设定,还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抑或是受到学习和经验的塑造影响;⑸共情和自我的关系。近来在人类和灵长类大脑中发现的镜像神经元,拥有一种内隐地、映射他人动作与情态的功能,而被认为是人类共情能力的神经基础。 本文通过引述镜像神经元实验证据,对共情概念的5个争论进行解释,为共 情概念的深入辨析和理解提供了神经生理学方式的解释和展望。并结合对第二代认知心理学思潮——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论述,明确了镜像神经元在第二代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拥有着不可或缺的研究地位及理 论价值。 未来的关于共情等其他高级认知过程与镜像神经元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应该遵循着以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短尾猿等)分别为实验对象的平行研究。其他灵长类被试依然以单细胞记录为研究重点,并结合分子水平的研究,对他们皮质和皮质 下的活动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究。 人类被试则根据研究主题选取相应的研究工具,除了选用EEG、MEG、fMRI 等只能进行相关分析的神经生理实验仪器之外,应着重考虑使用可以确定因果关系的穿颅磁刺激仪器(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来确定镜像

从“变色龙效应”到“镜像神经元”再到“模仿过多症”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6, 916–92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916 916 从“变色龙效应”到“镜像神经元”再到“模仿过多症” —— 作为社会交流产物的人类无意识模仿 汪 寅1 臧寅垠2 陈 巍3 (1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院, NG7 2RD, UK) (2英国诺丁汉大学工作、健康与组织研究所, NG8 1BB, UK) (3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南京 210097) 摘 要 人类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其在个体社会认知以及人际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回顾近十年来人类无意识模仿的各个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以及分析无意识模仿的行为学效应, 脑神经机制以及病理学调控,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所有神经层面以及行为层面的人类无意识模仿现象都是社会交流的产物。该观点在澄清无意识模仿神经机制以及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而探索孤独症患者无意识模仿障碍的病理机制有望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开启新的方向。 关键词 人类无意识模仿; 变色龙效应; 镜像神经元; 联想学习学说; 模仿过多症; 社会交流; 孤独症 分类号 B849:C91; B845 1 引言 “无意识模仿”(mimicry)是人类社会交流过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自然地无意识地复制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无意识模仿有很多种形式, 如面部模仿、情绪模仿、语言模仿以及行为模仿(Chartrand & van Baaren, 2009)。受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的影响(Grafton, 2009), 通常认为无意识模仿是一些重要社会认知功能的基础, 如有意识模仿(intentional imitation)、动作理解、共情、心理理论、决策制定以及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在临床上, 异常的无意识模仿与一些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如模仿过多症(echopraxia)与孤独症(autism)。 在行为学层面上, 最早研究人类的无意识模仿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上的“变色龙效应” (Chameleon Effect)。Chartrand 和Bargh (1999)发现当被试和实验员自然交谈时, 实验员适当地增加摸脸或抖腿 收稿日期:2010-09-27 通讯作者:陈巍, E-mail: anti-monist@ 的次数会显著增加被试相应的摸脸或抖腿行为的次数; 并且在整个交流过程中, 被试都没有察觉到模仿行为的存在。随后, 他们研究了无意识模仿行为对个体认知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实验员模仿被试时, 被试对实验员的印象以及交流过程的评价显著提高, 这暗示着无意识模仿能促进社会交流。后续的研究还表明无意识模仿能加强个体间相互的喜爱和联系, 甚至诱发个体的亲社会状态(Chartrand & van Baaren, 2009)。总的来说, 无意识模仿行为的作用是促进社会交流, 增加个体间的联系。 随后, 认知心理学对这一非言语的行为进行了更深的剖析。从行为本身来看, 无意识模仿的过程十分简单:当人们交流时, 一方做出的动作(或表情)被另一方无意识地复制出来。人们经常这样做, 并且做得毫不费力。但是从行为背后的脑神经机制层面来看, 无意识模仿却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从他人角度获取的动作感觉信息(表征)会导致自身相应动作运动信息(表征)的激活。举例来说, 当个体观察别人打哈欠并无意识模仿该动作时, 该动作(打哈欠)的感觉表征(如嘴巴张开, 双眼闭紧)会直接导致自身运动皮层中执行该动作的运动表征(如使口轮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