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ding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ding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

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咏诗怀古诗是语文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类型之一。

《咏怀古迹(其三)》是语文必修三课本上的第一篇咏史怀古诗,紧接着就是《马嵬(其二)》,以后还会学《赤壁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类诗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有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现在高中生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读诗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拔苗助长,回归文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境,赏析主要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教师的示范点拨,教给学生方法,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和方法,掌握借古抒怀的情感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音韵美,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悲天悯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理解、赏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情境代入法3、问题引导法4、点拨法5、交流讨论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2、勾画圈点法3、合作探究法充分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位美人,她有“落雁”的美称,这位美人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昭君
(千载之怨)
借古咏怀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乂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冋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人庚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白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H 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 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屮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嫡,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 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 宫。

2、 昭君出塞。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知人论诗【过程与方法】①、把握,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②、背诵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②、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形式认读⒈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对读和集体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

⒉听教师范读,品评感悟。

再读全词。

要求: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②、韵律节奏,处置得当;③、情感丰沛,运气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体感知。

说明:何谓“披文入境”?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通过作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确认作品的主题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径:置身诗境;知人论诗。

1、置身诗境,梳理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明确: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②、这首诗写了主人公的什么事情?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③、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写什么?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不同意。

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毓yù :养育),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我的说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说设计理念,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出发点是适合教材、学情特点和符合新课标要求。

(一)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客居夔州时,所作《咏怀古迹》五首组诗中第三首,是咏昭君出塞的经典杰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2单元中的内容。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单元导读要求学生(教材p35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课后研讨练习要求(教材p39),理解作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怎样的感情,理解中间两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基于教材写设计理念: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鉴赏语言的方法,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把握情感——鉴赏诗艺】(二)学情基于初中的学习,学生了解怀古诗的一些知识(比如借古咏今、借古讽今的手法),但往往不能准确解读诗意、感知诗歌情感,一是因为对诗人吟咏对象的故事及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不清楚,二涉及对诗句本身语言、意象的品味,语言、意象品味不到位,那么学生领悟真正的诗意之美就很困难。

因此学生学习难点不在手法,而在诗歌凝练语言背后的内涵,读懂意象营造的独特诗境。

学生学古诗词,读得太少,鉴赏太少,在鉴赏方面缺少可行的方法指导,普遍存在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完整的问题。

【基于学情写设计理念:比较阅读昭君和杜甫的生平资料,结合多媒体资源(琵琶曲音频)和教师语言极力渲染一种沉重、怅恨的咏怀氛围,以意生情、以情悟境,帮助学生感受理解。

教学重心放在最基本的语言和意象上,真正做到字字涵泳、反复玩味,不强调手法而手法自现,诗歌艺术魅力也油然而生。

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联想扩写法”、“联想对比法”两个可行的方法,学生学会鉴赏精炼有力的语言和品味有独特魅力的意象。

语文说课稿-213

语文说课稿-213

语文说课稿【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quot;因材施教quot;以及quot;教学有法,但无定法quot;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quot;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quot;quot;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quot;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mdash;mdash;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概述:《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作者对古人古迹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本教案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为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3.能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心得;2.引入本课《咏怀古迹其三》,提示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

二、诗歌解析(15分钟)1.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语,翻译诗句;2.分析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对古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3.分析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古迹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感;5.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用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诗歌鉴赏(15分钟)1.引导学生从主题、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对《咏怀古迹其三》进行鉴赏;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让其他同学和学习交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思考、多交流。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2.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其三》的鉴赏文章,可以从主题、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3.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简要介绍诗歌的主题、意象、结构和语言特点,以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心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一、结构分析《咏怀古迹(其三)》共八十六行,由六个“牛二、白乐天文数至羊祜卒”的小节组成,每节都是一个古人的事迹。

段落开头常常下短半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既使美人的描述出现得很少,但以此点明古事故的吸引力,相当生动。

杜甫用颇为自然的句式,使诗句有较好的流畅性。

整首诗厚重详实,写了许多著名的古人,对于一个爱好历史的看客来说,堪称一部史书。

二、主旨分析此诗记录了许多著名的古人,言辞温雅,语气悲壮,颇具历史感。

大量描绘名人的涵义是传承历史文明,倡导道德情操与学术观念。

诗篇旨在通过该等伟人的记载,来展现曾经的气象万千,强调人类之文明发展更是由前代伟人所开创,同时也呼吁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应充分继承先辈们的文化遗产,推动人类的进一步进步。

三、语言分析诗篇写真实古事的长短趋向相等,折射出古评史的形态。

文气纯正,多采用白话工夫,以每一句话疏通了前后条理,每节均以“其”引入古人,段落首句下得短半句,有流畅的韵律格律,顺畅易懂。

节选一段:牛二,隋阳科第第一名,授当朝著作郎,上疏考四部官吏,李世民设宴,责问其状,牛辞窈窕,指摘陈规,显露忠直,席间晕倒,死于后堂。

“夫鲁韩不避名,何人不尝飧。

木垒供粥美,千祀茅屋新。

”白乐天少时好陶渊明、王羲之、左思诸人,长时淫己骄贪,屡因奏事败竹张,常自言:“我宜作乐天词。

”乙卯兵乱时流离失所,死时举棋无悔天。

辄有又死遗二妓,一泼墨,一书经。

本文使用的语言是古诗经常用的白话工夫,给人温和谦逊的效果。

四、题材分析本文所描叙的是许多著名的古人,大量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题材丰盛多彩,而且诗篇所涉及的领域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例如,牛二是一位府官,维护了官吏的权益和尊严,体现了广大官吏们的职业操守;白乐天的流离失所和死后留下了两只妓女,表达了他对塞外生活的了解和境遇;对羊祜的写成则更为深刻,在较大范围上表达出致力于国家文化和科学的决心,揭示了一个著名官员的圣洁之举。

咏怀古迹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疑难点法。

3、理解领悟法。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参照注释,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题解及背景介绍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四、诗歌大意五、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7、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word课件

《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word课件

《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咏怀古迹》说课稿(其三),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起来分享下吧。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

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各科成果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大家肯定要在平常的练习中不断积累,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说课稿之《咏怀古迹》,盼望同学们牢牢掌控,不断取得进步!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体味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技能目标:赏析诗歌,体会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弹剑作歌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当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依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涌现的不怜悯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老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那么,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依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同学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纳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同学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同学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同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技能培育: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育同学自己猎取知识的技能。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日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查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课件
咏怀古迹
目录
一说 教材 二说 目标 三说 重难点 四说 流程
巴蜀好教育联盟
1 说教材
1 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详注》, 是咏叹昭君的杰作。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到夔州,此地 同昭君故乡都在长江三峡一带。诗人悲昭君以 自悲,抒发自己漂泊西南、怀才不遇的情感。
巴蜀好教育联盟
【突破1】 对“昭君怨”不同态度 1.
引导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尤其 群文阅读中 抓住关键字眼 。王诗中“可怜”二字是诗眼, 白诗探讨。教师引导小 结,王诗“怜”昭君,白诗“敬”昭君,杜诗 “通”昭君。
巴蜀好教育联盟
难点 内容
利用群文阅读的理念,同时读诗抓关键。
2 地位: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 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是 唐诗单元,杜甫的诗文在新课标占据重要地位, 其生平、思想和诗文艺术是学生重点学习内容。 其次,这首诗是高中生学习的第一首怀古诗。
巴蜀好教育联盟
2 说目标
1 理念依据:
新课标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及群文阅读 教学新理念。
自主检测法
结合微课,完成怀 古诗相关练习
巴蜀好教育联盟
2 课堂环节(一)初读解大意
学生自主翻译,提出疑难。 组织一大组齐读,由学生 点评,再听范读。学生对情感把握不到位,激发学生去 理解诗歌的情感。由此过渡到环节(二),分析“怨恨” 之情。
落实翻译是理解古诗文前提,诵读帮助体味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范读音频
融入情感理解,学生自读,配乐全班齐读。 【教学准备】琵琶曲音频
巴蜀好教育联盟
2 课堂环节(四) 四读辨情怀
在对比中,体味不同诗人对昭君之怨不同的态度。 并以杜甫在同一时期写下的诗句,和苏轼评杜甫 “一饭未尝忘君也欤”升华杜甫忠君的情怀。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之欧阳音创编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之欧阳音创编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2.内容:缅怀王昭君;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必修三5-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三5-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之欧阳家百创编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欧阳家百(2021.03.07)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全诗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诵读指导、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难点:赏析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的写作手法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3、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A、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其三》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2.内容:缅怀王昭君;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咏怀古迹 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 其三》说课稿

王 昭 君
唐 白 居 易
设计意图:激活课堂气氛,引入课题。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 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kuí ]州一带有 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家喻户晓,千 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依次是庾[yǔ]信故宅(庾信)、宋玉故宅(宋玉)、 昭君村(王昭君)、先主庙(刘备)、武侯祠[cí ](诸 葛亮),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杜甫 吟咏古迹,在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抒发了 自己漂泊一生、功业无成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 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七 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guǎn)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 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nì ng], 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 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 本课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掌握诗歌主旨;掌握鉴赏怀古咏史类诗 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问题的合作探究, 了解诗歌主旨;通过对文中有关延伸性 思考题的研讨,初步掌握怀古咏史类诗 歌的知识点并运用;通过课堂迁移训练 和课外作业形成和巩固这些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 习态度和方法,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王 昭 既事转蓬远。 君
心随雁路绝。
南 北 朝
霜鞞[bǐng]旦夕惊。
边笳[jiā]中夜咽。
鲍 照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王 昭 君
南 北 朝 庾 信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二)教学难点(新课程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杜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时时流露出极大的人文关怀,他在《咏怀古迹》中抒发的情感尤其深沉,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

四、说教法(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朗读法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

杜诗一向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之美。

因此我选择以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朗读法,紧扣朗诵,发挥朗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进诗人,走进他的诗歌,感受诗情,从而触摸融于诗歌中的诗人情怀。

(二)点拨法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对于文中的一些疑难点教师做适当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五、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互助学习,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诗的教学,并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六、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4分钟)1.导入:(精彩的导语能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贯穿昭君与杜甫的联系,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埋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2.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因此我选择介绍如下写作背景。

)】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去世前4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五首组诗,以抒情怀。

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读诵诗歌,整体感知。

(4分钟)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大致读懂句意。

[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2.再读诗歌,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3.教师范读,感悟意境美。

4.配乐齐读。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即: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引伸出诗歌诗歌的整体基调,即诗眼“怨恨”两字。

(三)分析理解,品评诗句(31分钟)(学生已经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把握住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昭君因何而“怨”诗人如何写“恨”在诗中找出相关语词。

(要回答此问题,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意象,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知、体验意象,从而深层次体验诗歌的情感。

)这一过程可让学生自由诵读,分组讨论分析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紫台、朔漠、青冢、黄昏)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一去、连、独留、向)这些词在句中有何妙处[明确:“一去”为昭君怨恨之始,“独留”为怨恨之终。

去与留两相对比,互相映照,更显得凄凉落寞。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一别汉宫远嫁大漠,去国久远,唯留青冢一座独向黄昏。

由此点出昭君“两怨”:①远嫁大漠,回乡无期;②远葬他乡,青冢幽怨]【(为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挖掘昭君的第三怨,紧接着,我设置了第二个问题。

)2.昭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涉及到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因此此处我采取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们结合诗歌注释深入理解颈联句意,明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因此,这千载怨恨从心中不断地生发出来。

从而点出昭君第三怨:汉帝不识,终身遗恨,魂魄空归。

)[至此,学生已经全面、深入地理解了昭君之怨,为让学生进一步用心体会昭君之怨的回环往复、曲折之美。

让学生把诗歌颔联和颈联扩展为一段散文化语言,(此处旨在让学生明白昭君远远不止“三怨”,而是千载生发的无穷无尽的幽思)并请两三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至此,教学重点就初步突破。

学生对昭君有了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渐从历史回归现实,回到杜甫独上高台,远眺荆门。

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3.作者写昭君“怨”,却于开头写“群山万壑赴荆门”,有何作用(此处需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站于白帝城高处,远眺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是望不到的,但他穷极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把一个“窈窕红颜”,写得“惊天动地”。

联系对颔联和颈联的分析,昭君又如何受不起作者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的语句来描摹虽是一介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

)(大多数学生只能从诗中领悟到昭君“三怨”,很难从昭君的身世际遇上升到诗人的个人际遇,因此在此处我结合本诗题目,设计了第四个问题。

)4.题为“咏怀”,却独写昭君怨恨,作者有何用意[在这一过程之中,教师注重点拨,围绕住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昭君因何怨恨”(此处的昭君已不仅仅是昭君,更是作者)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回顾作者一生经历的四个时期,穿插作者对于故乡的极度思念,以“咏怀古迹”作为突破口,由古到今,借古伤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沉怨恨,理解诗人从真、善到人生美的沉淀,从小我到大我质的飞跃,由昭君之怨到对个人、国家、民族的忧虑的提升,完成诗人的自画像。

同时也就化解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难点。

](四)美读诗歌,完成背诵。

(4分钟)(背诵是完成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情感体验的生发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语感的沉积,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 、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

我将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悠扬飘渺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自然成诵。

(五)归纳总结(1分钟)(好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引导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归纳总结)古有昭君,今有杜甫。

一个是夜月归魂的窈窕红颜,一个是暮年多病的白发老者。

他们心中时时有国家,处处怀故土,两者身上共同显现出一种“深厚博大”的气质。

今昔相较,唯来者可追。

同学们,你们也要如昭君杜甫一般,时时深厚,处处博大!(六)布置作业(1分钟)(作业的布置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知,因此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作业)1.摘抄并赏析《咏怀古迹》其他四首中的一首。

2.许多历史人物在涛涛历史洪流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自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清本诗学习的思路,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一去、连——远嫁大漠独留、向——远葬他乡 古省识、空归———汉帝不识,魂魄空归远眺荆门,登台伤怀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