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高考历史错题集—世界现代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中高考历史错题集—世界现代史政治史

★1.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推卸制造“冷战”的责任B.揭露美苏意识形态上的矛盾

C.指出苏联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潜在威胁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2.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公开演说,认为没有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通过武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代资本主义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为此,他号召人民准备迎接新的战争;2月22日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3月5日丘吉尔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铁幕”演说。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斯大林演说对遏制理论、“铁幕”演说产生了影响

B.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了“冷战’’局面的最终形成

C.丘吉尔“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D.国家利益才是导致二战后美苏激烈斗争的根本原因

3.20世纪60~80年代,在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苏联每年都要在红场举行规模浩大的阅兵式。专家指出,这一时期的阅兵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是指( ) A.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B.表明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决心

C.展示军事实力增强抗衡西方的资本D.震慑民族分裂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4.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B.冷战下的各国关系是伙伴而非敌对

C.冷战的目的是实现现代化与全球化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5. 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

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6.1947 年7-8 月,苏联为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帮助东欧经济发展,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史称“莫洛托夫计划”。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的产生背景是“冷战”加深、对抗加剧

B.它割裂了世界市场,使世界经济呈现半球化

C.它主要目的是反击美国为首的“关贸总协定”

D.它一定程度防止了美国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渗透

7.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A.重建世界经济秩序B.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扶植德国对抗苏联D.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8.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9.曾担任美国副总统的亨利华莱士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为东西两极的催化剂。。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冷战政策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

C、马歇尔计划侧重于遏制苏联

D、美国确立超级大国地位

★10.“……在于把法国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美国指挥下所奉行的欧洲一体化中摆脱出来,但不是脱离我认为应该保持的可以作为最后预防手段的大西洋联盟;在于同每个东方集团的国家——首先同俄国——建立缓和国际局势的关系,然后建立谅解和合作的关系,一旦时机到来,对中国也是如此。”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法国

A.一定程度上受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B.积极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C.奉行独立自主谋求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D.面对多极化趋势灵活调整其政策

11.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宣布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

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A.走出战争阴影,重塑大国形象B.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

C.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D.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12.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美日同盟为基础的“多边自主外交”;加强美日关系,同时在中国和苏联之间采取“等距外交”;以美日合作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迈向政治大国进程中的灵活性B.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核心重点

C.日本渴望以独立身份展开自主外交D.美国逐渐放松了对日本的外交制约

13.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14.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使日本成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但事实上日本大国道路却是步履维艰。制约其成为政治大国的最主要因素是()

A.对历史战争问题缺乏诚恳态度B.唯美国马首是瞻缺乏独立的外交

C.长期遏制中国恶化了中日关系D.经济持续低迷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15.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B.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它们的安全

C.欲建立它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D.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16.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17.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强。其根本因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