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保护自然资源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从根本上有效的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林业部分),特制定本规划,用于指导全国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一、保护概况(一)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

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

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

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建设一个有效的自然保护区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全面而科学的建设方案。

以下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的详细内容。

一、保护区选址1、生态重要性选择具有独特生态系统、珍稀物种栖息地或生态脆弱区域。

例如,原始森林、湿地、濒危动物的繁殖地等。

2、地理条件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

避免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如地震带、洪水频发区等。

3、土地权属确保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清晰,避免因土地纠纷影响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4、周边环境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程度要低,减少人为干扰。

同时,要便于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保护工作。

二、保护区规划1、功能分区根据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是严格保护的区域,禁止任何人类活动;缓冲区为核心区提供一定的缓冲和保护;实验区可以进行适度的科研、监测和生态教育活动。

2、道路规划设计合理的巡护道路和观察步道,既要满足保护管理的需要,又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设施布局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站、监测点、瞭望塔、野生动物救护站等设施,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保护措施1、物种保护针对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物种,制定专门的保护计划,包括栖息地保护、繁殖保护、种群监测等。

2、生态系统保护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

3、防止入侵物种加强监测和防控,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防火防虫建立完善的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

四、管理体制1、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2、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巡护制度、监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3、人员培训定期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保护意识。

4、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1. 前言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是保护该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自然保护区规划的重要性、规划的基本原则以及规划的具体步骤。

2.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规划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规划可以通过划定保护区域的边界和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划分不同的保护区域,为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障物种的繁衍和生存。

2.2 维护生态平衡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规划,可以平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系统。

规划过程中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2.3 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中。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提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

3.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自然保护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3.1 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规划应基于科学研究和调查数据,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和生境的特点和需求。

规划过程需依托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2 综合性原则自然保护区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

通过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和需求,制定出能够实现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的规划方案。

3.3 可操作性原则自然保护区规划应该具备可操作性,即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执行和管理。

规划方案应明确具体的目标和管理措施,并考虑到人力、资金等资源的可支配性。

3.4 参与性原则自然保护区规划需要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当地居民、政府和科研机构等。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在环保系统建立的177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面积881.42万公顷(见表1),分别占全国 国家级自然保护总数和总面积的19.12%和32.61%。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6.26•【文号】环办[2002]76号•【施行日期】2002.06.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的通知(环办[2002]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质量,现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二00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附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一种特殊的保护地,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自然资源。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保护地球上珍贵的自然遗产。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方案,以期为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一、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为了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它们涵盖了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湿地、珊瑚礁和草原。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确保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目标是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保护区范围和边界保护区的范围和边界的确定是规划的基础。

根据保护目标和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确保保护区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2. 制定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是保护区规划的核心内容。

它们应涵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

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促进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区的建设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支持。

规划方案应鼓励社区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策略为了实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划策略:1. 制定合理的保护区分类和管理制度根据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可以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合作管理区等不同等级。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2.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科学研究和监测是保护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保护区的状况,为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编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编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其建设规划编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建设目标和保护对象首先,要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标。

这可能包括保护特定的物种、生态系统类型、自然景观,或者实现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等。

只有目标清晰,后续的规划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确定保护对象是关键的一步。

这需要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例如,是珍稀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东北虎,还是独特的植物群落如红树林、原始森林;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还是具有特殊地质构造的区域。

二、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深入了解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状况是规划的基础。

这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调查。

对生物资源的调查尤为重要,要记录区内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它们的分布、数量、生存状况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

还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例如食物链、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此外,文化和历史资源也不能忽视,一些保护区可能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传统的生态知识和文化遗产,这些也应纳入保护范畴。

三、评估保护区面临的威胁和压力分析保护区当前所面临的威胁和压力,以便在规划中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常见的威胁包括人类活动的干扰,如非法采伐、过度放牧、开垦荒地、偷猎盗采等。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也是一大威胁,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改变物种组成和生态平衡。

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也会对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

四、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分区根据保护对象的分布和生态需求,合理划定保护区的范围。

范围的划定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人为地割裂生态过程。

功能分区是将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是保护的重点区域,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干扰。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

截止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

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

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

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

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行一刀切,形成了单一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

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20100508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20100508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2010-2014)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0.03项目名称: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完成单位: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主管副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但新球林康英梁曾飞项目承担部门:规划设计处处长:但新球副处长:熊嘉武主任工程师:吴南飞参加人员:但新球教授级高工吴南飞副处长梁曾飞工程师张铁平高级工程师周湘红会计师吴后建工程师参加单位及人员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康英局长吕荣副局长许方宏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陈粤超工程师吴晓东工程师陈忠圣工程师张苇助理工程师王燕工程师林广旋助理工程师陈菁菁助理翻译师前言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7256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8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南中国沿海濒危鸟类的一个重要栖息繁衍地,也是往返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停歇地。

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006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

同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做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委托, 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

编制小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红树林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等,对自然保护区示范项目进行了全面且科学的分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7]275号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本。

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

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

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建设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保护珍稀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自然保护区的背景和意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自然保护区的背景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需要制定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方案。

1.1 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和分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根据保护目标和管理要求的不同,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严格保护区、综合保护区和可持续利用区。

1.2 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繁殖、栖息和迁徙的场所。

第二部分: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原则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提出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原则,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保护原则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包括保护关键物种和栖息地、维护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的协调发展。

第三部分: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基于生态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步骤,以指导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3.1 确定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在制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之前,需要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

这包括确定自然保护区的地理范围、保护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

3.2 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中,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包括物种多样性调查、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等。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1. 引言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境内,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太白山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制定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

2. 规划目标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保护太白山的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其原生态风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并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体验。

具体目标包括:•保护和恢复太白山的自然景观,维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和增加太白山的物种多样性,促进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高品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规划内容3.1 生态环境保护为了保护太白山的生态环境,规划中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太白山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控制水源地的开发和利用;•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强对太白山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管理,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太白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测,制定保护计划,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3.2 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中还将促进太白山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并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开发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如景区观光路线、生态步道等,提供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旅游体验;•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满足游客的需求;•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开展生态旅游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旅游管理和监测,保证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3.3 管理和保护措施为了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中将加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加强巡护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工作;•完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保护区的法律监督和保障。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一、保护区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点是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

选址应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生态系统完整性:优先考虑具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复杂的食物链和稳定的生态过程。

2、珍稀濒危物种分布:重点关注那些是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地区,以提供直接的保护和生存空间。

3、生态脆弱性:例如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趋势明显或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区域。

4、土地利用现状:尽量避开已被大规模开发或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减少冲突和保护成本。

二、保护区规划与分区1、核心区:这是保护区的核心部分,应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最原始、最自然的生存环境。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允许进行有限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以减少外界对核心区的干扰。

3、实验区:可以开展一些与保护目标相协调的可持续利用活动,如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

通过合理的分区,既能确保关键生态区域得到充分保护,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合理的需求。

三、保护措施1、建立监测体系:包括安装摄像头、设置观测点、定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及时掌握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变化情况。

2、打击非法活动:加强巡逻,严厉打击盗猎、盗采、非法开垦等违法行为。

3、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加强边界管控,防止外来物种进入保护区破坏生态平衡。

四、生态恢复与修复对于受到破坏或退化的区域,制定并实施生态恢复计划。

这可能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修复、土壤改良等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五、科研与教育1、科研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学者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物种、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教育活动:建立教育中心,开展针对学生、公众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六、社区参与和合作1、与周边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生态补偿、发展可持续的替代生计等方式,减少社区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2、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例如担任志愿者、参与巡逻等。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案一、保护区选址选择合适的地点是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

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优先选择拥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独特生态系统的区域。

2、生态脆弱性:关注那些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脆弱区域,如湿地、高山草甸等。

3、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保所选区域的土地所有权清晰,且能够获得合法的使用权限。

4、周边人类活动影响: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和重大开发项目所在地,以减少人为干扰。

二、保护区规划与分区1、核心区:这是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应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最原始、最自然的生存环境。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允许进行有限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活动,但严格控制开发和人类进入。

3、实验区:在实验区内,可以开展适度的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开发活动,但必须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原则。

三、基础设施建设1、边界标识:明确保护区的边界,通过设立界碑、围栏等标识,防止外界的非法入侵。

2、巡逻道路:建设便于巡逻和监测的道路网络,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保护区内的问题。

3、监测站点:设立多个监测站点,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用于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的变化。

4、保护站和管理中心:建设保护站和管理中心,为工作人员提供办公和生活设施,同时作为保护区的指挥中枢。

四、生态监测与研究1、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气候变化等进行监测,收集数据,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物种调查:开展全面的物种调查,建立物种名录和档案,了解其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

3、生态研究:鼓励科研机构和学者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研究项目,探索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保护策略。

五、保护措施1、打击非法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盗猎、盗采、非法开垦等违法犯罪行为。

2、火灾防控:建立完善的火灾预警和防控体系,预防和及时扑灭火灾。

3、病虫害防治:定期监测和防治病虫害,保护植被健康。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策划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策划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策划自然保护区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策划展开讨论,探究如何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意义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定地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减缓气候变化,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生计保障,促进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根据保护目标和管理方式的不同,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严格保护区和可持续利用区。

严格保护区主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限制人类活动;可持续利用区则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资源利用,以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原则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遵循科学规划、民主参与、透明决策和法治原则。

科学规划是保障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民主参与和透明决策能够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法治原则则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保障。

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策划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和规划。

包括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共赢。

自然保护区的挑战与机遇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持续加剧,资源保护任务越发紧迫;然而,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策划不仅仅是一项必要的生存智慧,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

唯有科学规划、民主参与、透明决策和法治原则的全面落实,才能够有效推动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更多人能够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策划的重要性,共同努力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方案(一)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方案(一)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建设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是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的目标。

二、工作原理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原理实现:1. 保护自然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地,划定保护范围,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恢复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生态示范工程,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实施计划步骤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的实施计划步骤如下:1. 制定规划: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

2. 划定保护范围:根据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求,划定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并建立管理机构。

3. 实施保护措施:通过加强监测和巡护,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4. 进行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5. 推动绿色发展:通过生态示范工程,引导相关产业向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四、适用范围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适用于全国各地,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如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自然保护区规划原则 • 自然保护区分类与分区 • 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与评价 • 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 •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运营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划 定的特别保护区域。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 保护生态环境而受到损失的地 区和个人进行补偿,以平衡经 济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制定补偿标准和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 况,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方 案,确保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
性。
加强监管和评估
加强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监管和 评估,确保补偿资金的有效使
济收入。
02
自然保护区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规划过程中,应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放在首位,避免过度开 发和破坏。
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
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生态敏感性,合理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对核心区实行 严格的保护措施,限制或禁止人类活动。
可持续利用原则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2
开展科学研究,深入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生 态过程,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3
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和实时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宣传教育活动开展
01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 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 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
02
通过媒体、展览、讲座 等方式普及自然保护区 知识,让公众了解保护 区的价值和重要性。
缓冲区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为了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管理手段,以下是一个700字的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一、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法律、经济和执法手段来保护特定地区的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种保护区域。

本次自然保护区规划以我国某省的某个地区为例进行规划。

二、规划目标1. 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濒危动植物、珍稀物种和特有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2. 恢复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已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3. 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保护区建设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三、规划原则1. 整体性原则:保护区规划要考虑整个地区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个地方的保护目标。

2. 循序渐进原则:规划的实施应该依照一定的步骤和阶段,逐步完善保护区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3. 公众参与原则:保护区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对保护区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四、规划内容1.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保护区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保护区内的特有物种与生态系统。

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2. 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保护区内受损的生态系统。

建设相关的生态园区,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监督,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引入合理的经济开发:建立保护区的生态经济系统,鼓励和规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经济活动,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4. 设立监管机构:设立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对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确保规划的合理实施。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非法猎捕和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五、预期效果1.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通过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加强对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2006年,某某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某某自然保护区和某某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某某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通过,201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某某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2002)119号《关于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2004—201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10)34号批示,将原某某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1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10]64文)。

●《关于下达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1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4)。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7)。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8—2020)。

●《某某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11—2015,GEF)。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某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200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某某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2009)。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某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十二五”计划与2020年发展规划》(2006—202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通用封面模板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精吕文档由编辑删除!第一章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必要性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我国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已走过了50年历程。

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4995万公顷,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处,面积8899万公顷。

林业系统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99个,面积11988.5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49%。

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的72%和80%。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8个,面积7199.35万公顷;省级589个,面积3500.90万公顷;地市级288个,面积597.36万公顷;县级644个;面积690.93万公顷。

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各级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14.6%的原始林和50%的天然湿地,同时还使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130多种珍贵树木的主要分布地得到了保护。

不仅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

但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抢救式”保护政策,部分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管理模式单一。

重点强调了保护区的典型意义、生态影响和科学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保护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其保护功能和管理目标也不一致,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

在建设和管理要求上实行一刀切,形成了单一的、死板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是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滞后。

林业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依据《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建立的,为了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务院于1985年颁发了《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4年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这些法律法规有一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需求,一些重要问题还有待国家法律进行规范。

同时,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标准规范较少,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发展。

三是保护区管理水平低。

重数量、轻质量,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一些地方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问题。

还有部分自然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部分自然保护区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一线管护人员少,造成了保护区的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全国有25%的保护区未能开展野外巡护,75%的保护区没有进行资源监测,70%的保护区未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家底不清;50%以上的保护区未进行任何科学研究。

四是保护区基础建设薄弱。

普遍问题是基础设施陈旧,必要的管理设施设备缺乏,资源管护手段原始,无法开展监测、科研工作。

如果这些落后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管理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很难实现自然保护区有效乃至高效管理。

为解决如上问题,有效利用有限的生态保护资金,提高保护效率,使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非常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的、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点物种或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权属清晰、建设与管理工作基础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进行有效管理的试点、示范,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

通过试点总结、示范带动,确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体系,对全国自然保护区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从而提高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这对实现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2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1.2.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我国自然保护区已覆盖了全国国土面积的15%多,大部分处于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保护区社区共建、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等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是实实在在提高周边社区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实施国家级示范保护区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新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政治意义。

1.2.2总结经验、化解矛盾、突破自然保护区发展瓶颈的需要目前,生态产品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林业既是公益事业,又是基础产业。

林业是既承担生产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又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

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生态产品的精华,也创造了巨大的生态效率。

但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与时代、社会和人们对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还很不相适应,各地区自然保护区发展很不平衡,在自然保护区体制、管理、资金投入、保护效率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里,选择一部分保护区作为示范自然保护区予以重点建设,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可以总结50年自然保护区建设经验,扬长避短,有针对性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各种矛盾和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解决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中,建设质量跟不上数量发展的问题,在示范保护区率先突破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只有先期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管理体制相对较为顺畅的保护区优先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制建设、科研监测宣教建设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才能调动其它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率。

1.2.3新时期全面实现自然保护区发展目标的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时期,国家林业局已经制定了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突出亟待抢救性保护的物种和优先保护的重点区域,从系统和网络的角度科学整合现有自然保护区。

加强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化现有自然保护网络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评估和考核等建设内容都是我国自然保护方面的新领域、新要求,都还没有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迫切需要在一些地方进行率先探索和开展示范,以便将成果和经验及时推广到其它保护区,使得全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能在全国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在各种类型的示范自然保护区引导下,从不同的建设模式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以便少走弯路。

最终实现新时期的我国保护发展和建设的目标。

1.2.4展示建设成就、履行国际公约、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需要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5个公约的签署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等2个公约的常务副主席国,还参加了两个国际林业进程,即蒙特利尔进程和亚洲区域进程,履约的任务非常繁重。

这些国际公约大多数与自然保护区密切相关,许多自然保护区还是国际公约指定的重要区域。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通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主要栖息地,并且发展了不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和合理利用模式,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分散于全国各地,并且主要局限于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成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开展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可以与国际接轨,先期建设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自然保护区,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树立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良好形象。

1.2.5探索发展思路,总结发展经验,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先进模式的需要目前,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典范。

如自然保护区的“一区一法”建设、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但这些经验和模式缺少深入挖掘和推广,所以迫切需要集中对各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进行示范,尤其要对保护区的各种建设和管理模式进行示范,充分展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成果。

同时,从示范保护区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在别的地方再检验,再上升到全国性意见,可以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少走弯路,为其它地区、其它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和示范。

第二章建设指导思想与布局2.1指导思想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应适应国际潮流和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发展要求,突出体现自然保护区建设逐步从重视数量发展向规模与内涵发展并重转变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发展、保护和管理的关系,以加强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和提升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加大执法、保护、科研、监测、宣传、培训、社区扶持力度,探索适宜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区发展模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全面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建设原则在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考虑示范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特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及保护区自身建设水平和实际条件等因素,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充分考虑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进步,做到自然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突出科技含量,实现在政策、体制、管理、技术等各层面的改革创新;——示范内容全面系统,包括调查、规划、计划、管护、监测、科研、评价、反馈、调整等环节,各示范区要有自己特点和重点;——示范区管理建设成果应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带动作用。

2.3建设目标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人员等方面,探讨、总结、提炼和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并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体系和示范体系,努力建设一批适应国际潮流、建设管理规范、保护成效显著、辐射作用明显的自然保护区,指导和带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提高。

推进我国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我国自然保护事业提供经验和样板。

2.4建设对象与布局2.4.1建设对象第一批示范自然保护区主要在林业系统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筛选,主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价值高,在生物地理区域具有代表意义,具有全球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特征;——具有较全面的资源、环境本底资料,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适宜的人员配备;——当地政府重视,有较好的社区共建基础,权属清晰,没有地权、林权纠纷;——国家已进行了一期或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较好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在保护、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