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水肿的发生机制(病生)

合集下载

病生实验水肿实验报告

病生实验水肿实验报告

病生实验水肿实验报告病生实验水肿实验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探究病生实验中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水肿是一种炎症反应引起的病理现象,其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水肿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言:水肿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其在多种疾病和病变中都会出现。

然而,水肿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实验旨在通过病生实验,观察水肿的发生过程,并深入研究其机制。

实验设计与方法:本实验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小鼠接受炎症诱导剂的注射,而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随后,我们观察小鼠的体重变化、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如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炎症标志物的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在注射炎症诱导剂后出现了明显的体重增加,而对照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

进一步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的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水肿现象,包括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等。

此外,实验组小鼠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也显著升高。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病生实验中的水肿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

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液体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从而引起水肿。

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引起白细胞的聚集和活化,进一步加剧水肿的程度。

水肿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水肿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由于组织间隙的液体积聚,会增加组织的压力,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其次,水肿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导致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

最后,水肿还可能导致疼痛和不适感,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质量。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病生实验中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炎症反应是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水肿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进一步研究水肿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水肿的方法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和提高生物体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水 肿

第三章     水 肿

第三章水肿复习提要一、概念及分类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积液体腔内过多液体的积聚称为积水。

3.分类①根据波及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②根据水肿发生的部位冠以器官或组织的名称来命名:脑水肿、肺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声门水肿、皮下水肿等。

③根据原因来命名: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心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水肿、炎性水肿等。

二、水肿的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二)肾脏钠水排出障碍导致体内钠水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肾血流重分布3.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①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②心房利钠因子分泌减少4.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①醛固酮分泌增多②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三、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水肿的表现特征1.水肿液的性状漏出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L、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渗出液: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达30~50g/L、可见多数白细胞的水肿液2.水肿组织器官的特点及体重的改变发生水肿的器官,其重量增加,体积增大。

覆盖于脏器表面的包膜或浆膜因被牵引而绷紧和发亮。

发生水肿时尤其是全身性水肿时,体重的增加能敏感地反映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它比皮肤凹陷体征的出现要早。

3.水肿的皮肤特点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

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当皮下组织有过多体液积聚时,皮肤肿胀、皱纹变浅、平滑而松软、弹性差,临床上为验证有无水肿,用手指按压内踝或胫前区皮肤,观察到压解后有压痕的为显性水肿。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可达体重的10%,称为隐性水肿。

4.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最常见的全身性水肿是心性、肾性和肝性水肿。

右心衰竭导致的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下垂部位,立位时以下肢尤以足踝部最早出现且较明显,然后向上扩展。

《病理生理学》重点大题

《病理生理学》重点大题

病生重点大题1、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答: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行深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2、水肿的发病机制。

答: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常见静脉压升高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常见原因是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c.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 淋巴回流受阻——常见原因是淋巴管阻塞或恶性肿瘤根治术摘除主要淋巴结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a. 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滤过膜面积减小和通透性降低;肾血量减少b.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心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 肾血流重新分布3、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的比较。

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原因失水<失钠失水>失钠血清钠浓度 <130mmol/L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310mmol/L主要失水部位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口渴早期无、重度有明显脱水貌明显早起不明显脱水热无有外周衰竭早起可发生轻症无血压↓↓↓↓钠尿肾外性↓肾性↑轻度偏高,重度减少4、引起肾小球率过滤下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答: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炎性渗出物和内皮细胞肿胀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单位严重破坏时,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

2)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下降,以及继发于此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使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水肿。

5、简述低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答:低钾血症引起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为心肌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

[K+]e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对K+的通透性降低,K+随化学浓度差移向胞外的力受膜的阻挡,达到电化学平衡所需的电位差相应减少,即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减小([Em]↓),与阈电位(Et)的差距减小,则兴奋性升高。

水肿

水肿
机制:肾小球超滤系数和滤过率↓.肾实质缺血→醛固酮↑→水钠潴留.
特点:1疾病早期晨起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
2常有尿常规改变、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肝源性水肿: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
机制: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回流受阻,继发醛固酮↑.
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多发生于女性。
机制: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变化和对直立体位反应异常有关。
特点:1多发生于女性.2单纯性下肢、颜面水肿,活动后明显,休息可消失。3立卧位水实验有助于诊断.
其他原因所致水肿:粘液性水肿,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药物性水肿。
七 临床检查分度: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淋巴回流受阻.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1.GFR 降低.
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
四 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有效流体静压,有效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排泄器官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体内的容量和渗透压调节.
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组织液↑(决定水肿部位)
特点:1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2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3通常伴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严重时可出现胸水、腹水等.
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
显性水肿: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有凹陷.
凹陷性水肿:体液渗聚在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组织下陷.
非凹陷性水肿:体液渗聚在皮下组织间隙,指压后组织下陷不明显或没有凹痕。
六 病因:
心源性水肿:右心衰竭→有效循环血量↓→肾血流量↓→醛固酮↑→水钠潴留

水肿的发生机制简述

水肿的发生机制简述

1.⾎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见于蛋⽩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量蛋⽩尿的肾脏疾患等。

当⾎浆⽩蛋⽩量降到
2.5±0.5g%或总蛋⽩量降到5±0.5g%时,就可出现⽔肿,为全⾝性。

2.⽑细⾎管内流体静⼒压升⾼。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

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肿或积⽔,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肿的和腹⽔,⼼⼒衰竭时的腔静脉回流障碍则引起全⾝性⽔肿。

3.⽑细⾎管壁通透性增⾼。

⾎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细⾎管壁的通透性⽽引起⽔肿。

炎性病灶的⽔肿即主要由于⽑细⾎管壁的通透性增⾼,⾎管神经性⽔肿和变态反应引起的⽔肿亦属此⼀机制。

此类⽔肿通常发⽣于⾎管壁受损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患侧上肢⽔肿;丝⾍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体阻塞,常发⽣下肢和阴囊⽔肿。

此外淋巴管⼴泛性的癌细胞栓塞可引起局部⽔肿。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

水肿,是指体内组织间隙和腔隙中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局部肿胀现象。

水肿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管、组织和细胞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水肿的发生机制。

一、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是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血管壁由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紧密,形成血管壁的主要屏障。

当血管受到刺激时,内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变得松弛,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和腔隙中,引起水肿。

例如,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其发生机制之一就是血管通透性增加。

过敏原进入体内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组胺等物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液体和蛋白质大量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引起水肿。

二、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障碍也是引起水肿的重要机制之一。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器官组成,主要负责体液循环和免疫防御。

当淋巴循环出现障碍时,组织间隙和腔隙中的液体无法被淋巴管吸收,导致积聚引起水肿。

例如,淋巴水肿是一种由淋巴循环障碍引起的水肿。

淋巴水肿患者的淋巴管或淋巴结发生病变,无法正常吸收组织间隙中的液体,导致液体积聚引起水肿。

三、组织细胞水肿组织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液体过多而引起的水肿。

细胞内液体过多可能是由于细胞内代谢障碍、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或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等原因引起的。

例如,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机制之一就是心肌细胞水肿。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细胞内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液体过多,引起心肌细胞水肿,加重心肌损伤。

综上所述,水肿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肿。

病生-水肿(2.28)

病生-水肿(2.28)

门静脉回流受阻↑ 门静脉内压力↑ 肠系膜毛细血管血压↑
腹腔积液
肝硬化 肠淤血水肿 蛋白消化吸收↓ 肝功障碍 蛋白浓度↓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生成↑
肝硬化
水肿、腹水
有效循环血量↓
肝功障碍
醛固酮、ADH灭活↓
GFR↓
醛固酮、ADH↑
钠水潴留
肾小管重吸收↑
组织液生成↑
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肝硬化
肝静脉 回流受阻 门静脉 回流受阻 门静脉内 压力↑ 胃肠道淤血 肝功能障碍 醛固酮与ADH 水肿、腹水 灭活↓ 有效循环 血量↓ 醛固酮 与ADH↑ 肾小球 Na+重吸收↑ 滤过率↓
组织液形成↑
平均BP> 23mmHg 流体静压 –2mmHg
胶渗压 28mmHg 胶渗压 5mmHg
有效流体静压>25mmHg 有效胶渗压 23mmHg
平均实际滤过压> 2mmHg
超滤液生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主要为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1)蛋白摄入不足 (2)蛋白吸收障碍 (3)蛋白合成障碍 (4)蛋白丢失过多 (5)蛋白分解增强 (6)血液被稀释
Thanks
3、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1)重力因素 (2)组织结构因素 (3)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effects of edema on the body
有利
(1)循环系统的安全阀 (2)防止细菌、毒素扩散 (3)部分水肿液起营养液作用
不利
(1)影响细胞代谢 (2)影响器官功能
临床常见水肿 的发生机制
尿液的生成首先取决于肾小球的正常滤过
肾血 流量 肾 小 球 有 效 滤 过 压
肾 小 球 滤 过 膜 通 透 性

什么叫水肿?论述水肿产生的机制?

什么叫水肿?论述水肿产生的机制?

什么叫水肿?论述水肿产生的机制罗小锋、罗德庆、邓航、毛环宇、潘辉宇、唐韩妃、陈淑茹、赵妙婷摘要: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其产生的机制一般有两种: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关键词:水肿、水肿机制、水肿病因水肿的定义是细胞间液体积聚而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胀的现象。

与肥胖不同,水肿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时,有明显的凹陷。

生理情况下,人体的组织间液处于不断的交换与更新之中,组织间液量却相对恒定的。

组织间液量恒定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如果这两种平衡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过多体液积聚。

而导致水肿一般有两种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因素有: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将导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使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增高,引起心源性水肿;左心功能不全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压力增高,引起肺水肿。

②血栓形成或栓塞、肿瘤压迫可使局部静脉压增高,形成局部水肿。

③血容量增加也可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2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渗透压降低使有效胶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而致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其中白蛋白是决定血浆胶渗透压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引起白蛋白减少的主要原因有:①合成减少,见于营养不良致合成原料缺乏或严重肝功能障碍致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低下。

②丢失过多,见于肾病综合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严重破坏,使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③分解增加,如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使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强。

④血液稀释,见于体内钠、水潴留或输入过多的非胶体溶液使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

《诊断学》水肿

《诊断学》水肿
充血性 心力衰竭
ADH↑
肾小管 重吸收 水↑
左心房 &胸腔大V 容量感受器↓
醛固酮↑
肾重吸 收Na↑
细胞外 液↑
下丘脑 渗透压 感受器
血浆渗 透压↑
ppt课件
20
(4) 水肿的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edema
① 体重增加及水肿液的性状: 含血浆全部晶体成分,根据蛋白含量 不同分:
血浆白 蛋白↓
血浆胶体 渗透压↓
平均有效 率过压↑
组织液 生成↑
水肿
超过淋巴回 流的代偿能力
ppt课件
9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ecreased 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原因: ★合成↓ ★丢失↑ ★分解代谢↑
肝硬化
肾病综合症 恶性肿瘤
严重营养不良
尿Pr
慢性炎症
18

环 血
肾动脉压↓ 致密斑钠↓
+
肾脏
近球细胞

交感神经兴奋
减 少
Renin 肾素↑
充血性 心力衰竭 肝硬 化腹水
血管 紧张 素I
Angiotensin
血管紧 张素II
肾上腺
ppt课件
细胞外液↑
Na HO2重吸收↑
肾小管 醛固酮↑ 醛固酮灭活↓ Aldosterone
肝硬化
19
有效循 环血量↓
review
小动脉
Pcap 2. 33kPa
血浆胶体渗透压 3.72KPa
小静脉
组织间静水压 -0.87KPa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
组织间胶渗压 0.67KPa
=有效流体静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

水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水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水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录/CONTENTS概述水肿的发生机制PART 01水肿的发生机制PART02概 述PART 01概念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体腔内的体液积存过多称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等注:1.水肿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2.细胞内液体积聚过多称为细胞水肿,不属于水肿的范畴。

根据水肿波及范围:①全身性水肿②局部性水肿根据水肿发生原因:①肾性水肿②肝性水肿③心性水肿④营养不良性水肿⑤淋巴性水肿 吧⑥炎性水肿等根据水肿发生部位:①皮下水肿②脑水肿③肺水肿水 肿 的 发 生 机 制PART 022.0水肿的发生机制体液和组织液相对恒定原因: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小动脉小静脉血浆胶体渗透压3.72kPa -0.87kPa0.67kPa 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有效流体静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3.20kPa -3.05kPa淋巴管P cap 2.33kPa 组织间静水压组织间胶渗压=0.15kPa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管壁通透性升高4.淋巴循环障碍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原因心力衰竭静脉受压、阻塞动脉充血静脉回流受阻淤血静脉压全神性水肿局部水肿炎性水肿机制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生成 水肿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原因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肿瘤、慢性感染等蛋白质合成蛋白质丢失蛋白质消耗血浆白蛋白机制血浆白蛋白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生成 水肿3.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原因各种炎症损伤微血管壁释放炎症介质微血管壁通透性蛋白质漏出机制微血管壁通透性 蛋白质漏出 水肿血浆胶渗压组织液胶渗压液体滤出4.淋巴回流障碍原因恶性肿瘤侵入丝虫病肿瘤摘除淋巴结淋巴管堵塞蛋白质回收减少淋巴性水肿机制淋巴回流 蛋白液淤滞组织组织液胶渗压 淋巴性水肿水肿液中蛋白质含量高球—管失平衡基本形式示意图H 2O Na+球-管平衡球 — 管失平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3.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影响因素:(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2)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单位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GFR 降低GFR: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产生超滤液量,正常125ml/min。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

第一章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衰老:又称老化,是机体的正常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的不可逆过程.5.发病原因:1生物性因素2理化因素.3营养因素4遗传性因素5先天性因素6免疫因素7社会心理因素6.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1稳态的失衡与调节2损伤与抗损伤3因果交替4局部—整体关系7.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1神经机制2体液机制3细胞分子机制8.判定死亡的标准:脑死亡9.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第二章10.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2% )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

高渗性脱水: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mOsm/L。

等渗性脱水:水、钠按其在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1.低渗性脱水尿液变化:轻度.尿量不减.尿钠减少.重度,尿量减少,尿钠有所回升.但是如果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原本由经肾失钠引起,刚患者尿钠含量增多.12.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的病理过程.显性水肿.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13.水中毒:低血钠性体液容量过多.当给处在ADH分泌过多或肾排水功能低下的患者输入过多的水分时,则可引起水在体内潴留,并伴有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即出现水中毒.14.水肿的发生机制:一,毛细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1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15.水肿液可以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漏了液相对密度,蛋白含量,细胞数都低,相反渗出液都高.右心衰竭导致的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下垂部位,立位时以下肢足踝部最早出现且较明显,然后向上扩展.肾性水肿则先表现于眼睑或面部水肿然后向下扩展.肝性水肿以腹腔积液最显著,而躯体其他部位则不明显.对机体的影响:水肿液可以稀释毒素,其中的大分子能吸附有害物质,阻碍细菌扩散,向炎症部位输送抗体或药物等有利效应,但水肿对机体不利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影响的大小主要与水肿发生的部位,程度以及水肿发生的速度和持续时间有关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常同时有机体总钾含量缺乏。

水肿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水肿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水肿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水肿是人体液体平衡失调所引起的一种现象,在不同的疾病中均有发生。

它是由于组织间隙或血管内液体过多积聚,导致身体组织增大、压迫周围组织。

不同病因引起的水肿机制不同,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水肿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

一、水肿的常见原因(一)心脏病心脏病是导致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心脏病造成水肿的机制是心脏的泵血功能不佳,就会引起肺部充血,堵塞肺部血液循环,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引起身体较重的水肿。

(二)肾病肾脏是身体排泄液体和废物的主要器官。

当肾脏出现疾病时,会影响体内液体和电解质的平衡,引起全身水肿。

肾脏病会在较早的时候引起水肿,常见症状包括脸、手、脚或腿的水肿等。

(三)肝病肝病是肝脏功能不正常所引起的一个病症。

当肝脏失去正常的功能时,会导致体内毒素和废物的积累,引起水肿。

肝病水肿的主要机制是肝功能异常导致胆汁分泌减少、肝素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合成不足等等,从而导致全身性水肿。

(四)内分泌紊乱内分泌系统能够控制人的体液平衡。

当内分泌系统受到异常的刺激时,整个水平衡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导致水肿的出现。

内分泌紊乱引起的水肿包括月经前期综合症和甲状腺问题,一些人在升高的温度下也会出现身体的水肿。

(五)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是身体某个部位遭受打击或创伤而引起的一种现象。

损伤引起的肿胀是身体反应的一部分,通常是因为受损组织内液体溢出,导致身体组织肿胀,引起水肿。

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包括扭伤、肌肉拉伤等。

二、水肿的发生机制水肿的发生机制包括:容量性、压力性和混合型三种。

(一)容量性水肿容量性水肿是由于体液的过多引起的,包括浆液体、血浆和淋巴液等。

其中,成分最多的是水分,因此称为水肿。

容量性水肿主要与肾脏、心脏、肝脏等器官发生功能失调有关。

(二)压力性水肿压力性水肿是由于局部组织压力增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生水肿、发红、麻木等。

常见于残肢、皮炎、烧伤、静脉血栓等病症。

(三)混合型水肿混合型水肿是容量性和压力性水肿同时发生,常见于癌症、感染等疾病。

常见水肿及发生机制

常见水肿及发生机制
主要原因有脑严重缺氧、中毒、感染、急性低钠血症(水中毒)等。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上述原因使ATP生成减少,使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水分进入细胞,造成过量钠水在脑细胞内积聚。这类脑水肿特点是脑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内液含量增多。
脑水肿时,脑体积和重量增大,脑回宽而扁平,脑沟变窄。由于脑体积增大,而颅腔又不能扩张,因此临床上常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出现,如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脑疝。3. 脑积水脑脊液循环水管或脑室孔道时,脑脊液在脑室内积聚,可引起脑室扩张和相应脑室周围白质的间质性水肿。脑组织可受压而萎缩变薄。
常见水肿及发生机制 一、心性水肿左心衰竭主要引起肺水肿,右心衰竭则引起全身水肿,习惯上又称心性水肿。心性水肿最早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心性水肿发生的机制:
1. 心输出量减少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原尿生成减少。②肾血流减少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肾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加强。③通过血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④利钠激素和心房肽分泌减少。⑤肾血流重新分布和滤过分数增加,使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上述原因均引起水钠潴留。2. 静脉回流障碍心力衰竭时,心收缩力减弱致排血量减少,静脉回流受阻,再加之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等作用,均使静脉压升高,后者又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和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组织水肿。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和肝淤血,使蛋白质摄入减少、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浆白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一步加重水肿二、肾性水肿最早出现在组织疏松的部位。肾炎性水肿:主要为血浆蛋白丢失和钠水潴留。肾病性水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三、肺水肿肺间质有过量液体积聚和(或)溢入肺泡腔内,称为肺水肿。1. 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 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四、肝性水肿表现为腹水。肝静脉回流受阻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门静脉高压使肠淋巴液生成增多肝硬化:合成白蛋白减少;肝灭活ALD、ADH降低。五、脑水肿脑组织含水量过多引起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称为脑水肿。脑水肿可分为三类:1. 血管源性脑水肿见于脑外伤、肿瘤、出血、梗死、化脓性脑膜炎及铅中毒性脑病等。发病机制是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含蛋白的液体进入脑组织间隙所致。特点是脑白质的细胞间隙有大量液体积聚,灰质无此变化,主要出现血管和神经元周围胶质成分的肿胀。2.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

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水肿是指体内液体在组织间隙或腔隙中过多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肿胀的一种病理现象。

水肿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一、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导致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血管通透性增加时,血管内的液体和蛋白质会渗出到组织间隙中,导致组织肿胀。

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如炎症、过敏反应、组织损伤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增加血管通透性。

二、淋巴循环障碍淋巴循环障碍也是导致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淋巴系统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液体循环系统,它可以将组织间隙中的液体和废物排出体外。

当淋巴循环障碍时,淋巴液无法正常排出,导致组织间隙中的液体积聚,从而引起水肿。

淋巴循环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淋巴管阻塞、淋巴管破裂等。

三、肾脏功能障碍肾脏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的排泄器官,它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排出体外。

当肾脏功能障碍时,体内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水肿。

肾脏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肾炎、肾衰竭等。

四、心脏功能障碍心脏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的泵,它可以将血液循环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当心脏功能障碍时,心脏无法正常泵血,从而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水肿。

心脏功能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五、药物作用一些药物也可以导致水肿的发生。

如某些降压药、激素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会影响血管通透性和肾脏功能,从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生理学和病理学方面的因素。

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水肿。

病理生理学 水肿

病理生理学  水肿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的基本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渗压 组织胶渗压 组织液静水压 淋巴回流
Company Logo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示意图
促生成:有效流体静压=Cap血压-组织间静水压 =25mmHg 促回流:有效胶渗压=血浆胶渗压 -组织间胶渗压 = 17mmHg
影响GRF的因素有:
肾血流量、肾小球有效 滤过压
Company Logo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钠水潴留
1.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1)广泛的肾小球 病急、变慢性肾炎
(2)有效循环血量明
显减少 充血性心力衰竭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肾病综合征 肝硬化伴腹水
RAAS 肾血管收缩
有效循环血量↓ 肾血流量↓
大量输入晶体液
Company Logo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3.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微血管通透性↑
蛋白滤出↑
液体滤出↑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胶渗压↑
微血管 壁损伤
直接损伤
理化因素的作用
间接损伤
炎性介质的作用
水肿液中蛋白含量可高达3-6%
Company Logo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Company Logo
(2)动脉充血 主要见于炎症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2.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血浆胶渗压↓
有效胶渗压↓
组织液回流↓
水肿
蛋白质合成障碍:肝硬化、严重营养不良
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 蛋白质分解增强:恶性肿瘤 血浆蛋白被稀释:大量钠水潴留

水肿的基本病理变化 (病理学课件)

水肿的基本病理变化 (病理学课件)

组织液胶体渗 透压升高
水肿—原因和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
(成5大)于淋回巴回流流)受阻
见于:肿瘤压迫 丝虫病
丝虫病
水肿—原因和发生机制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钠、水潴 (留1))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滤过面积
有效循环血量
(2)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因素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钠、水潴留)
水肿—原因和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
成大于回流)
水肿—原因和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
成大于回流)
+代表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 -代表使液体吸收回毛细血管的力量
肾炎性水肿
水肿的特点
3. 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3)肝性水肿:
常聚集在腹腔,形成腹水。
肝性腹水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1)稀释毒素 (2)阻碍细菌扩散 (官功能障碍
小结
小结
水肿: 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 水肿的类型: 按范围、按部位、按原因 原因及机制: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成2大)毛于细回血流管)血压
——(组织液生
原因:右心衰、血栓形成或栓塞、肿瘤压迫
(3)血浆胶体渗透压
原因:蛋白含量减少
水肿—原因和发生机制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组织液生
(成4大)微于血回管流壁)通透性
感染、缺氧 烧伤、酸中毒 变态反应
血管壁受损, 通透性增加
血管内的大分 子物质,进入 组织间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情况下,人体的组织间液处于不断的交换与更新之中,组织间液量却相对恒定的。

组织间液量恒定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如果这两种平衡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过多体液积聚。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因素有: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压增高,引起静脉压增高的因素有:
①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是心性水肿的重要原因;左心功能不全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压力增高是引起肺水肿的重要原因。

②血栓形成或栓塞、肿瘤压迫可使局部静脉压增高,形成局部水肿。

③血容量增加也可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将导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使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所致。

其中白蛋白是决定血浆胶渗透压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

引起白蛋白减少的原因:
①合成减少见于营养不良致合成原料缺乏或严重肝功能障碍致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低下。

②丢失过多见于肾病综合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严重破坏,使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

③分解增加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使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强。

④血液稀释见于体内钠、水潴留或输入过多的非胶体溶液使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

血浆胶渗透压降低使有效胶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而致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常见于炎症、缺氧、酸中毒等。

由于血浆蛋白浓度远远高于组织间液蛋白浓度,因而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造成血浆胶渗透压降低和组织间液胶渗透压增高,有效胶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

此类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可达30g/L-60g /L,称为渗出液。

上述三种因素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此时,淋巴回流量可出现代偿性增加,若组织间液的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即可使组织间隙中出现过多体液积聚,导致水肿。

4.淋巴回流受阻
见于丝虫病、肿瘤等。

丝虫病时,大量成虫阻塞淋巴管;某些恶性肿瘤可侵入并堵塞淋巴管,肿瘤也可压迫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时,大量淋巴管被摘除,这些病理情况都可导致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回流是对抗水肿的重要因素,因为淋巴回流的潜力大,当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达临界值,出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以前,淋巴回流可增加10-50倍。

另外,淋巴回流也是组织间隙蛋白回流入血的唯一途径,该途径可降低组织间液胶渗压。

当组织间液增多致压力增高时,部分液体可经毛细血管回流,而蛋白质仍存留在组织间隙,所以,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见图6-2),可达40g/L-50g/L。

与炎性渗出液相比,这类水肿液无菌、细胞数量少,蛋白质多为小分子蛋白质,无纤维蛋白原等高分子量蛋白。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正常情况下,钠、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细胞外液容量保持恒定。

肾脏是排钠、水的主要器官,并且可调节,因而在细胞外液容量的维持上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病因使肾脏排钠、水减少,导致钠、水的摄入总量大于排出量,则体内出现钠、水潴留。

肾脏排钠、水减少有三种可能的类型:①GFR减少而肾小管的重吸收未相应减少;②GFR 不变,肾小管重吸收增加;③GFR减少的同时伴有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1.GFR降低
(1)肾脏本身的疾患:某些肾脏疾患使肾脏排钠、水能力低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炎性渗出物及增生的细胞(包括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压迫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囊腔内纤维蛋白及细胞堆积,大量新月体形成,阻塞肾小球囊腔;二者均使GFR减少。

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大量肾单位被破坏,有滤过功能的肾单位显著减少使滤过面积减少,也使GFR降低。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和营养不良症等。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同时由于动脉血压相应降低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致使肾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使肾血管进一步收缩,导致GFR降低。

2.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
生理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钠、水中,有99%-99.5%被肾小管重吸收。

因而多数情况下,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在钠、水潴留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引起钠、水重吸收增多的因素有:(1)滤过分数增高: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是指GFR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约为20%(120/600)。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肾血浆流量和GFR均减少,一般肾血浆流量减少50%左右,而GFR的减少却不如前者显著。

这是因为此时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更甚,假定由120ml/min减少至90ml/min,则FF由20%增高至30%(90/300)。

FF 增高即经肾小球滤出的非胶体体液增多。

这样,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降低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因而促使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2)心房利钠肽减少:
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是由2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抑制醛固酮和ADH的释放,因而具有促进钠、水排出的功用。

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心房的牵张感受器兴奋性降低,ANP分泌减少,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同时,对醛固酮和ADH释放的抑制减弱,加重钠、水潴留。

(3)肾血流重分布:
生理情况下,90%的肾血流进入皮质肾单位(cortical nephron)。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肾血管收缩。

由于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对儿茶酚胺比较敏感,因而皮质肾单位血流量显著减少,血液流经近髓肾单位增加,这种变化称为肾血流重分布。

由于近髓肾单位的髓袢细而长,深入髓质高渗区,并且有直小血管伴行,故其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的能力较强。

近髓肾单位血流量增加的结果,使髓袢对钠、水重吸收增多。

(4)醛固酮和ADH增多:
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激活时,使醛固酮和ADH分泌增加,严重肝脏疾患还可使二者灭活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