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2019年已出版20种马工程教材培训课程目录
17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
13
外国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流派、西方史学理论与流派、西方史学史与史学名著导读
14
商法学
商法学、公司法、保险法、证券法、金融法、破产法等
15
世界经济史
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
1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019年已出版20种马工程教材培训课程目录
序号
课程名称
对应课程
1
管理学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管理学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
2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专题、教育学原理与应用、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当代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原理、教育学导论、现代教育学
3
艺术学概论
中国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经济史马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经济学,它以生产关系及其运动作为分析对象,致力于研究一切社会生产活动
和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发展规律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
它充分
利用先驱思想家的经济学成果,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社会主
义的普遍原理,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什么是“农民承包制”?
答:"农民承包制"是指在农村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与农民承包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将耕地、林地、草地和农村国有重
点投资项目等国家所有的土地分割成小块,给每个农民家庭出让使用
权的一种形式。
农民承包制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又有效地激
发了农民的私有财产保护意识和创造精神,发挥了农业生产的活力,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效果。
3、什么是“计划经济”?
答:"计划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以计划
和统制为主导,以调整供求关系和调节价格为主要特征,使用计划统制、量制和定额结算体制,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指挥全国经济活动,规定产品种类、价格和数量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以国家计划为主导,将市场经济作为辅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担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根据国情实行了地方化、集体化经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形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程重点教材”书目及对应课程一、“工程重点教材”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23)二、“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30)◆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马工程版《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
《中国经济史》教学大纲绪论教学目的:经济史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它是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之一,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之一,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绪论教学的目标在于说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以及《中国经济史》教材的结构与特点。
教学手段和方法:PPT多媒体,教师讲授、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课程学习要求和建议:教学课时设定为1课时,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采取指定阅读文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难点、课程主要内容:1.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2.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主要范畴。
3.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
思考题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关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第二节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体制的变迁
• 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是一次新的“凤凰涅磐”, 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一套现代化的经济体 系。
第四节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
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战略支撑。 •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 开放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 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中国党和国家的胸怀。 •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第一节 政府的作用及其职能转变
二、计划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底子极端薄弱,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集中经济力量才能发展一些 国家急需的工业项目。因此,中国选择通过计划 经济体制来进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之后,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的比 重已经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 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计划经济的转变。
•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本章小结
• 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因 为无论从人口规模上看,还是从历史传承上看, 中国都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国。对于这样一 个国家,世界上没有成熟的发展样板。中国道路 是中国党和政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探索而 形成的。“中国奇迹”是世界人民对我们发展成 果的积极评价。毋庸置疑,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 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 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存在 机遇。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13章思考题答案
第十三章世界经济深刻变化中的中国经济
1.试述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自2008年9月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全面冲击,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虽然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趋势,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此次危机还是对世界经济格局和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路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界经济也由此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加速孕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快速上升;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加快变革。
(2)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出现的复杂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既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孕育着中国发展的新优势,同时也使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
世界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新机遇:首先,虽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发
1。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2024)
2024/1/26
02
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
展。
03
辛亥革命后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一
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
短暂的春天。
15
近代工业与交通通讯事业兴起
近代工业兴起
《中国经济史》教学PPT11
2024/1/26
1
目录
• 引言 • 古代中国经济概述 •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 •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 • 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讨 • 总结与展望
2024/1/26
2
2024/1/26
01
引言
3
课程目的与意义
01
02
03
04
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史的发展历 程和演变规律。
掌握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和 主要理论。
2024/1/26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 活力。
19
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参与
对外开放政策
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
参与全球化进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积极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024/1/2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3
2024/1/26
0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 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中国经济史第13章马工程
二、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也
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目的:通过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经济,为工业化建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 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 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 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 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进步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和科技进步
二、农业机械的使用
2、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 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 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 的尴尬。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 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 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 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 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 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1995年,我国农业耕、种、收、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9%
部 分 按 手 印 农 民 合 影
•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 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 (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 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 保证把小孩养活到18岁。
6-第五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是东北亚民族格局的变化。北方草原新崛起民族重心东 移,使得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也随之转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续1)
中国古代都城和运河移动示意图
3.古代手工业成就
•产品种类繁多的古代手工业,工艺制作水平精良,尤其是 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印刷等行业很长时间居于 世界领先地位,丝织品和陶瓷以及宋代以后的茶叶成为对外 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的命名也源 于对输出商品的高度评价。 •官府手工业承担着皇室、官府、军队所需日常物资的供应 和重大、繁多的营建工程。 •私营手工业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生产,从小型作坊到大 型手工业作坊再到手工工场的发展趋向,酝酿着新经济因素 的出现和形成,北宋时期已初露端倪,但始终没有凝聚成改 造社会的力量。
古代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商业
4Hale Waihona Puke 古代商业发展成就(1)各级市场的不断培育和发展,形成从农村集市到具有 全国性意义水陆联运的市场网络。 (2)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3)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深化,投入市场的农 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的范围逐渐扩大。 (4)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5)民族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古代各民族的交 流。
思考题
1.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制约因素是
什么? 3.引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4.如何评价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经济史的学习之旅。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希望这个电子课件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激发大家对经济学的兴趣。
一、中国经济史概述中国经济史是指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多个阶段。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繁荣与衰落、变革与发展的曲折道路。
二、古代中国经济1. 农业经济时期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
2.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们通过贸易活动,将各地的商品运往各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
同时,政府也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制定了各种经济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近现代中国经济1. 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始进行经济变革,尝试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
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政府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四、中国经济史的意义1. 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2. 中国经济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经济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 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史,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章《中国经济史》马工程ppt课件(2024)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通过总结中国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 ,可以避免重蹈覆辙,为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 鉴。
30
对现实问题的启示与指导
应对当前经济挑战
研究中国经济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 战,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
制定科学经济政策
通过对历史经济政策的梳理和评价,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 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参考。
国家的目标。
28
06
CATALOGUE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2024/1/28
29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2024/1/28
揭示经济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当今经济发展提供历史 参照。
传承优秀经济思想
中国经济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和智慧,如儒家经济 伦理、商帮经营之道等,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仍具 有借鉴意义。
2024/1/28
17
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
2024/1/28
农业生产的变革
01
租佃制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的发展
02
民营手工业的崛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03
商业活动的繁荣,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海外贸易的
兴盛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18
04
CATALOGUE
近代金融业的兴起与发 展
洋务运动的经济影响与 意义
21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
维新派的经济主张与改革措施
清末新政中的经济改革措施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困境
近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变革
第13章 《世界经济史》 马工程
印度终于开始走上了经 济改革发展的道路。
第三节 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 3.1 “发展主义”与进口替代 • 3.2 债务危机与债务整理 • 3.3 “华盛顿共识”与经济改革
3.1 发展主义与进口替代
• 普雷维什 :“中心”与“外围”理论,工业 化是拉美国家摆脱 “外围”地位的唯一手段。
圭亚那的海岸垃圾
图片来源:公开网络
第二节 亚洲“四小龙”和印度的经济发展
• 2.1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 2.2 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工业化 • 2.3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 2.4 印度的经济发展
2.1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亚洲四小龙夜景,左为韩国首尔,右上为中国 香港,右下为新加坡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亚洲四小龙”词条
3.2 债务危机和债务整理
• 20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普遍采取 负债增长战略,大规模引进外资。
• 到1982年,债务猛增到3083亿美元。
• 大量低息贷款的涌入对拉美国家的 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引 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
• 拉美国家此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进一步推高 了房地产和股票价格。
• 拉美国家的这种先发展、后停滞,经济停滞和经济矛盾并 存的现象是由客观国际环境,及其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和 经济政策取向的失误造成的。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倍广 大人民分享,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此外,政府官员的 腐败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巴西福塔雷萨的贫民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贫民窟”词条
三星电子在菲律宾的一个门店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韩国经济”词条
2.2 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工业化
1-绪论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 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 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 说)说明历史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史
绪论
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
• 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 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 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 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思考题
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 意义。
阅读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 民出版社2009年版 。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
13-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3年9月,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 •1953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 •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 的指示》。 •1957年,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西 藏为计划局),132个省属市有126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全 国191个专署有153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2311个县或相当于 县的行政单位有1835个设置了计划委员会。
• 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使新中国突破了原本无 法解决的资金瓶颈,为此后很快开始的大规模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工业化战略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苏联的榜样和示范效应。 • 中国薄弱的重工业基础。 • “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
•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地权关系及其变动(续2)
2. 土地私有制
• 土地私有制是建立在国家土地所有制框架下的以国 家让渡出的部分土地所有权作为全部所有权,对土 地产权进行的进一步分割,其在中国古代形式上的 变革实质上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占有权、处置 权、支配权、收益权在国家、地主、自耕农、佃农 之间所占份额变动所引起的。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京杭大运河和灵渠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水利措施(续4)
• 元、明、清三代的水利建设远不如前朝历代发展 快,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较少,多以修复前朝故道 为主。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我国相当尖锐 ,开发边疆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措施之一。为适 应这一需要,水利建设也随着在边疆地区,特别 是河套和新疆等地迅速发展起来。
水利措施(续5)
(三)航运工程的发展
石锛
二、古代农牧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2-第一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
(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
•《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 畔,渔者不争隈”。 •《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 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 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 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 •《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 ”。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 范畴。
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续)
(二)户籍政策
• 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古代亦称“户版”“丁册 ”“黄籍”“籍账”等。 • 人口流动现象自古就有,为了管理人口制定户籍政策,不 仅防止了人口隐匿、擅自迁徙,而且还是分授土地、正科赋 税、调派劳役的依据。
第三节 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活的 物质基础。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 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 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 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 环境条件。
• 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 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 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 阶段。
2024版年度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件•引言•古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现代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引言01目的和背景目的介绍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高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了解中国经济史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史概述古代中国经济01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秦汉时期的经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恢复、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近代中国经济02包括晚清时期的经济转型、民国时期的经济困境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等。
当代中国经济03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等。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法、考古发掘法、经济计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
资料来源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济统计数据、政府文件、企业档案等。
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古代中国经济0203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青铜器的使用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奴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0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使用石器、木器等简单工具,以采集、狩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低。
02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经济封建社会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受到地主的剥削。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自主权,但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经济发展状况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和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成为封建经济的重心。
3-第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二、屯垦政策
• 屯田是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合物,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 大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屯田 为重要手段对边疆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了当地 经济的发展,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 军屯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现役军人屯田,这是沿袭汉 代的做法,随意开垦,且耕且守;另一种是士家屯田,士 家必须世代服兵役,他们的子弟被称作“士息”,有些“ 士息”在年幼时就得为官府备宿卫,成丁以后就要被国家 征发,正式当兵。
?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二古代牧业的发展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的畜牧业政策第二节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农业政策
中国经济史
第二章 古代社会的农(牧)业经济
第一节 古代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农牧业的发展(续)
(二)古代牧业的发展 1. 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获得发展 2. 适应自然条件的畜种分布形成 3.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化出现 4. 农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的分异之形成,除自然 条件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战争和政府 的畜牧业政策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政策措施
农业政策: • 兴修水利
荒政与仓储(续3)
• 1.常平仓,功能在于平抑物价,丰年谷贱时广为 收贮,荒年百物腾贵,官府开仓向灾民抑价售粮 ,尽可能使灾民不致饥饿流离。常平仓通常由政 府委派大司农之类的专官管理。
• 2.义仓,粮谷由百姓以“义租”的形式额外交纳 ,由官府贮藏管理,故名“义仓”。
• 3.社仓,粮谷由地方豪富或一般民众自动输供,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经营面积较大,也集中,便于管理,劳动生产率比中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主义改造
2. 公私合营的逐步实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公私合营的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之后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逐步加快。 •1956年1月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热潮。 •1956年年底,全国私营工商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 本实现。
二、社会主义改造
3.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规模小而分散的个体手工业。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个体手工业合作的平稳推进。 •手工业合作化的逐步铺开。 •1956年6月,除一些边远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现 手工业合作化。
• 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路线的确立与迅速推进,直 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在随后几十年中的经济运行 方式和发展轨迹。
二、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推进 •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不断调整。 •1953年上半年,一些地方在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过程中发生急躁冒进倾向。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决议》。 •1955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就农业生产合 作化的速度问题达成一致。 •1957年年底,全国基本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
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封建土 地制度被废除,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 土地改革的完成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 情,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 • 国营金融体系和国营商贸体系的建立。 • 统一财经的完成。 • 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调整主要围绕着公私工商
思考题
1. 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经济起点,为什么会确立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内涵及主要特征是什 么?
3. 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的?
4.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 容是什么?
阅读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编:《中国工业五十年》,中 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和封锁禁运拉开帷幕。
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 1949年11月,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 利时、荷兰6国为创始国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成 立。
• 1949年12月,中国被列入“巴黎统筹委员会”管 制的国家行列。
• 1950年3月,美国宣布《战略物资管制办法》,包 括机器、交通工具、金属制品、化学原料等660余 种物资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管制,美国要求所有接 受其“马歇尔计划”援助的国家禁运战略物资给 中国。
第三节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的确立
一、计划经济的运行与主要特征
• 五年计划及年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 “一五”时期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 • 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特征:高积累。 •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一直是政府投资的重点。 • 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中国经济史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 与制度选择
第一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二、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 复杂的国际局势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两大阵营。 • 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中国以及所有社
一、西方的经济封锁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 1950年5月和6月,美国分别颁布《1946年禁止输 出令的修改法令》和《1950年输出统治法令》。
•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中国“抗美援朝”,加剧了中 国与西方国家的对立,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全 面升级。
• 1952年9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增设中国委员会 ,开始对中国实行比苏联、东欧各国更为严厉的 禁运封锁政策。
•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
•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
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地肯定 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随之起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 始。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 •1953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 •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 的指示》。 •1957年,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西 藏为计划局),132个省属市有126个成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计划委员会,全 国191个专署有153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2311个县或相当于 县的行政单位有1835个设置了计划委员会。
3.4
61.7
34.9
1963—1965 31.95 219.09 170.85
7.6
51.9
40.5
1966—1970 36.18 558.89 380.96
3.7
57.3
39.0
1971—1975 70.45 1 006.54 686.96
4.0
57.1
38.9
1976—1980 90.91 1 275.05 976.21
2.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版。
3.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年版。
5.董志凯、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53—195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代 化建设上来
•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一号
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地肯定了多种形 式的责任制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随之起步,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9
54.4
41.7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
• 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 制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动员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并 保证了在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
• 对政府干预的过度倚重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 • 中共八大前后,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
业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三个方面进 行。 • 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的增产节约运动。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国民经济的恢复 发展十分迅速。
• 统一财经工作的完成不仅改善了中央政府的财政 收支状况,还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财政体系的 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 长期受到抑制的市场因素再度发挥作用。 •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中国改革
开放进程中的核心命题。 • 中共十三大上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
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将“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日益完善。
•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征与内涵
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 农村的土地改革 •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土地改革法》 • 1952年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
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探索
• 片面追求生产与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 • 国民经济的调整。 • “文化大革命”引发的社会动乱对经济发展的巨
大冲击。 • 经济管理体制上的“放权”改革。 • 计划经济时期的反思、探索与尝试。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
•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1年版。
7.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人民出版社、当代中 国出版社2013年版。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 投资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重构 •对国有企业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 •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国营企业数量不断上升 •国营企业财务: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3. 市场调节机制的逐步消失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 计划供应的决议》。 •农产品统购统销品种的不断增加。 •政府对价格的计划管理。 •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步消失,工资制度慢慢走向集中化和 统一化。 •私营银钱业退出历史舞台。
……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 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 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 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3年9月,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 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使新中国突破了原本无 法解决的资金瓶颈,为此后很快开始的大规模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