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胃肠内乳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效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应用胃肠内乳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蛋白血症的防治效果分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注:组间比较,P<0.05

2.2 实验前两组ALB、TP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 讨论

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能量消耗及需求量增大,肌蛋白大量分解,机体出现高尿氮及负氮平衡[1]。通常重型颅脑损伤的能量消耗为正常的120%—170%,平均142%,并与自身基础代谢率、体温、格拉斯哥评分(GCS)、静息肌张力、活动度、药物、治疗操作、感染的严重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

这种高代谢状态在善后3d—5d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消退,一般持续3周[3]。如不及时补充营养,会造成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等,且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从而使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增加。在颅脑损伤早期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全身代谢状况,使机体蛋白保持一定水平,改善负氮平衡,而且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生存质量,降低脑外伤的伤残率和死亡率[4]。

血浆白蛋白是人体较重要的营养状况状况指标之一,也是神经外科医生较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因为血浆白蛋白的高低,同样影响脑水肿的程度[5]。血浆白蛋白的代谢周期为20天左右,即使营养不充分,则在20天左右可检测到白蛋白的降低[6]。本研究中,伤后3—4周时血浆白蛋白与伤后第一天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采取本营养支持治疗能充分有效提供营养支持。

胃肠内营养乳剂(瑞代)是一种高分子量、易于代谢的肠内营养制剂。用于分解代谢和液体入量受限患者的均衡营养治疗,能够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和增加的蛋白质需要量,减少氮丢失、促进蛋白质合成。从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使用胃肠内营养乳剂肠内营养治疗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传统自制匀浆肠内营养治疗(χ2=5.13,P<0.05)。表2的数据则进一步从血清白蛋白(t=3.96 P<0.05)、血清总蛋白(t=4.15 P<0.05)的人群平均水平,进一步说明了实验组的胃肠内营养乳剂比对照组自制匀浆肠内营养预防低蛋白血症的效果更好。根据研究结果,胃肠内营养乳剂防治低蛋白血症效果明显。

目前,临床上可供患者使用的胃肠内营养剂有多种配方,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要合理选择。同时,胃肠内营养个体差异较大,如使用不当,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7]。因此,营养液应持续匀速滴注或泵入,渗透压不宜过高,掌握由慢到快的原则,以避免出现腹胀、呕吐和腹泻等并发症。每4—6h检测胃残液量,超过200ml时应减慢滴注速度。滴注营养液时,最好采用头高30°的体位,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应注意经常检查胃肠营养

管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保证胃肠内营养的顺利进行,并在喂养管末端夹加温器,有助于病人对肠内营养的的耐受,减少不良反应[8]。

早期胃肠内营养避免了肠外营养容易引起各种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等,保护肠粘膜屏障,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临床并发症,胃肠内营养还能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华长春,孙克华,潘云曦等.重型颅脑外伤早期患者氮平衡改变与营养[J].江苏医药杂志,2003,29(5):331—333

[2]黄东健.严重脑损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肠内与肠外营养,1999,6(4):187—191

[3]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18—1122.

[4]赵三虎,陈道笠,薛德麟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0,8(1):28—29.

[5]Oels BJ,BrinkmanZijlker HG,Dijkstra PU,et al. Malnutrition,eatingdifficulties and feeding dependengce in a stroke rehabilitation centre[J].Disabil,Rehabil,2006,28(10):637—643.

[6]李元新,黎介寿,肠内营养支持的进展[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2,6(2):90—95.

[7]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s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Stroke,2005,36(11):2756—2763.

[8]廖洁,;罗健梅,潘婕,营养支持与创伤修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0A):2543—25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