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复习笔记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五章汉字第五章汉字一.汉字产生三种旧说1.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
2.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
3.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这三种说法都不足信,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二.汉字的演变三.汉字的结构——六书四.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写实主义精神:象形字的写实性自然不必细说,它们都是从实物演化而来的。
即便是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
2.人体本位精神:在汉字结构中,是以人为感觉万物的基础,一切物质的存在,都是有人去感受的;或者说人是物质世界的中心,是万物的主体成分。
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汉字最初产生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前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家畜饲养业和制陶、铸铜等手工业,精神生活主要是祭祀活动。
反映在造字方面,就出现了大量反映以上活动的汉字。
五.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补充)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也有很深的体现。
(一)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与对外汉语教学息息相关)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
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
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
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
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
(二)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
认为: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
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的符号,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绪论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1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12、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15、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7、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1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统编初中语文复习文化文学常识“古代计量单位与容器”复习笔记整理
古代计量单位与容器1、计量单位①斗: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其一)】②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③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如“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
④文:货币单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
旧时称一枚铜钱为一文。
⑤尺:长度单位,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如“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方:面积单位,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如“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②仞:长度单位,一仞为周制(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八尺,汉制七尺,如“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③顷:土地面积单位,等于一百亩。
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2、容器①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十二章》】。
②瓢:用葫芦干壳做成的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
如“一箪食,一瓢饮”【《(论语)十二章》】。
③杓:同“勺”,勺子。
如“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④樽:盛酒的器具。
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其一)》】。
⑤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⑥觥: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如“觥筹交错”(《醉翁亭记》)。
⑦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③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如“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
⑨箧:箱子一类的东西。
如“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⑩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自考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部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西晋败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趋完备。
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国王→诸侯→大夫→士→庶人《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
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③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化”的本义是改易。
2.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3.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创造性、时代性。
5.教材将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6.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7.8.所积淀的文化。
9.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延续性、普遍性、可变性。
10.《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入门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三章第十三章古典文学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
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文化文学常识复习笔记整理
八年级下册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
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
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
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2、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其作品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忘年》等文集中。
吴伯箫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交映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
其作品的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3、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
当代诗人、散文家。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
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
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4、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5、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
当代作家。
他是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五】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文学源远流长Ø《诗经》(《风》《雅》《颂》)Ø“诗教”(六艺之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Ø魏晋文学“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Ø文学——科举制的内容¡2)中国文学作品各类多---“经、史、子、集”Ø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中华民族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文学ü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ü维吾尔族叙事长诗《福乐智慧》ü傣族《召树屯》ü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ü蒙古族叙事诗《嘎达梅林》¡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相补充,使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诗歌,中国文学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光辉代表,即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创作方法,《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汉魏六朝产生了新诗体——乐府·内容:强烈的现实感——重要特点《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五言、七言诗¡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沈约“永明体”古体诗、近体诗(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词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南宋后期,出现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语言形成的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
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化文学常识复习笔记整理
八年级上册1、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2、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3、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著名的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初一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
4、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
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5、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
《水经》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
郦道元为《水经》补订作注,名曰《水经注》,共40巻,它不但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一、选择:1.“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2.“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即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4.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5.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6.我们可以把文化归纳为两个层次:上层文化和地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煤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8.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分发(物质,制度,精神);四分发(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9.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10.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
11.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三晋之地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士,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
12,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晋的道家及楚词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3,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5,“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16,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皇帝,疑项,高辛,尧,舜。
1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18,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育超自然神,天地神氏和祖先神三大分野,好鬼神的殷商人自然全盘继承。
19,春秋战国是文化观念的原闯时代。
20,白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21,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留十家”之说,有儒家,到家,发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企业文化学习笔记
企业文化学习笔记第一篇:企业文化学习笔记让企业相同的部分大于不同的部分,从而诞生主流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坚守和成功,让团队成员信以为真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主流的声音可以使公司在出现任何争执和矛盾的时候,任何一名已经转正的员工都可以跳出来用一句话结束争执!这种隐性的,却对团队行为有重大影响的力量,我们称为企业文化。
烟头互动案例启示:总裁的决策没有得到认同,反而得到团队的抱怨。
解决问题五步骤:一、到现场,招集现场会。
二、抓证据。
三、做震撼,放大痛苦,把一个人的痛苦变成集体的记忆。
四、齐改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示制度。
每一个问题,都是做文化和做机制的机会: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与您分享丰田的5个为什么---如何看待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谁的责任?犯错人该做什么?当事人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技巧。
丰田名言:不要担心员工的素质,要担心的是管理者对员工智慧的浪费变成习惯!正误看板作业提醒:在贵公司经营或生产在最容易犯错的地方,最醒目的位置做三个正误看板。
文化传承:推广形式:行动化:做文化的四个步骤:一、告诉人们什么是错的。
二、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
三、优秀如何成为卓越。
四、为什么要坚持一级如何要坚持融合首先要改变心态。
圈外心态,裁判心态行动状态最容易融入。
企业最重要的做文化的逻辑,最怕看似日常的重复性工作变成比赛,让人们始终处于行动状态,是杜绝圈外心态和裁判心态的唯一办法。
文化传承和推广形式之稀缺化:人不付出代价就不会珍惜,制造代价感,制造稀缺化,才有文化的强粘度。
只有稀缺化才会让员工足够的重视,文化传承和推广形式之故事化:用故事化的方式对黑白分明的文化贴商标签,道理是抽象出来的,我们对一个抽象的东西识别成本过高。
所以不要用伟大的道理去诠释,只要把这件事定性,用故事化的方式去传递,让人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时,本能的去联想到这个故事,以便于去思考,降低未来员工黑白分明的识别成本。
汉字与中国文化复习笔记
汉字与中国文化第一章绪论·“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象形为本柢”,“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汉字三美:形美—书法篆刻;音美—诗词韵文;意美—文化内涵一、文字与汉字(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字”的概念·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字形表示人身上刺画花纹,是“纹”的本字或省作·字,会意兼形声。
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
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山海经·中山经》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它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最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
”——伊期特林·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大它作用的工具。
·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可直接表达观念的具有象征作用和审美(汉字书法)价值的书写符号。
(二)汉字的功能1、文字的功能·文字不仅使听觉信号变为视觉信号,它还是语言的延长和扩展,使语言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到远处,留给未来·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2、汉字的三大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文字语言观念(1)汉字记录汉语(2)汉字同汉语一样,可以直接表达观念(3)汉字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歪尖粜籴(di2 )孬汆(cuan2)咡(er3)嘦(jiao4)美扉箸/筷二、汉字与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说文·文部》:“错画也。
条交文。
·化《说文·匕部》:“匕,变也‘从到(倒)人’义;又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按,“匕”是“化”的初文,变化是本义,教化是引申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统编九年级下册语文文化文学常识复习笔记整理
九年级下册文化文学常识1、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
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的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2、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3、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4、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5、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6、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7、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6)
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个新的名⽬“儒户”。
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
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在元朝,原来辽、⾦统治下的⾂民被通通视为汉⼈,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
部分进⼊中原的蒙古⼈逐渐变为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
今天北⽅⼈⼤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
同元朝征服者⼀起进⼊中原的⾊⽬⼈,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民的杂居、通婚以及⽂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所有这⼀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
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1291年,意⼤利⽅济各会⼠孟德⾼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被教皇任命为汗⼋⾥(今北京)⼤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物。
另⼀位意⼤利⽅济各会⼠鄂多⽴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建⽴教堂,据载信教者⾼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
伊斯兰教在⽢肃、新疆、云南及在北京等地的⼴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
特别是⽢肃、新疆⼀带,作为西域的⼀部分,那⾥曾经是佛教东传的地⽅,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
元朝政治及经济政策:元代实⾏⾏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设⾏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政机构。
元朝在经济⽅⾯的积极作⽤是在北⽅的⽣产的恢复。
蒙古⼈是在南⽅经济持续⾼涨的情况下⼊主中原的,元朝统治伤害了这⼀势头。
在北⽅,元朝恢复经济的办法是⼴开牧场,实施屯⽥;⼤多数⼟地是强夺民⽥⽽来的。
在这些⼟地上盛⾏的是农奴制。
在江南,原来属于南宋的官⽥变成新王朝的官⽥,强占⼟地的现象同样严重。
但元朝统治者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商⼈。
他们利⽤的商⼈活动,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的掠夺⾏为。
利玛窦:西⽅基督教传教⼠,明朝时进⼊中国传教。
徐光启:明朝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税制改⾰的名称。
统编初中语文复习文化文学常识“官职变动”复习笔记整理
官职变动
1.左迁
降低官职。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反之,右迁即为升职。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王昌龄、韩愈均被贬官。
2.迁
贬谪、降职。
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迁客”便是指遭贬谪的官员
3.为
担任某个职位。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4.发
被任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举
推荐,选用。
如“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6.谪
降职,调往京城之外的地方任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7.进
任官,出仕,一般用于提升官职。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8.拔
选拔,提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简拔”即选拔。
9.陟
晋升,提拔。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10.10.贬
降职并外放,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四川盆地——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
黄土高原地带——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七通八达,形成了便当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
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不雅测期”(1900-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和总结。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兴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传承。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佛教、道教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义强调道德准则和正义观念;礼则是指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智则是指智慧和学问的追求;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的重要性。
这些核心价值观贯通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易经》、《尚书》、《礼记》等典籍。
这些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中国画以山水画、花鸟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意境和笔墨的运用;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达;中国舞蹈以古典舞和民间舞为主要形式,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蹈的表达力;中国戏剧以京剧、豫剧等为代表,强调角色的表演和唱腔的演唱。
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西方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1.文化的概念及构成内容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具有独立特性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组织形态三个大的层次。
这三个大的层次是互相关联的。
它也就必然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总体。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化总体性构成的观念。
文化体系的构成:1、各国与各民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及其风俗习惯。
2、社会生产类型,指文化类型的主要生产方式,即是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渔猎文化等。
3、国家政治机制,包括国家政体与国体、国家法律制度、政府机构等。
4、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5、文化的精神取向,主要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民族精神、道德评价等。
2.斯巴达城邦与雅典城邦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比较斯巴达政治(1)王权统治时期较长,以后则以贵族寡头政治为主,对外实行军事扩张(2)议事会:包括国王在内的30人,主要是贵族掌权,向大会提出建议并宣布休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全体公民都有权利参加,仅有表决权(3)实行三等级制:公民(斯巴达人)、奴隶(希洛人)、商人(皮里啊西人)(4)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力量强大,基本控制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经济(1)以农业经济为主,重农抑商,规定斯巴达人不得经商(2)农业经济为主、物产丰富,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3)实行土地与奴隶国有制文化(1)文化落后,在哲学、诗歌、戏剧与艺术领域都没有重要贡献,与同时期是我雅典城邦不可同日而语(2)生活简朴,英勇善战,在战争中从不恐惧,视死如归雅典政治(1)制定法律划分阶层:贵族、农民、手工业者。
只有贵族可以从政,充当官职(2)奴隶与异邦人地位低下(3)维护民主,英勇善战经济(1)雅典一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但工商业极为发达,是地中海地区的货物运转中心(2)公民生活简朴,贫富差距不大文化(1)雅典人热爱艺术,在建筑与雕塑方面的建树十分突出(2)社会思想活跃,产生了一大批哲学家与思想家(3)并不意味着雅典人堕落或懦弱,而是勇气惊人3.罗马的建立过程,经历了那些时代及灭亡的直接与更本原因建立: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亚平宁半岛开拓殖民,建立了大量城邦,统称为“新城”,所以城邦中罗马城邦最为强大,后来发展成为罗马帝国,接续了古希腊文化,与希腊一起成为西方文明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
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陈华文)创造主体;创造目的;表现形式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一)文化与文明1、文明的产生(1)词源中国:《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西方:civilization(拉丁语:civils)(2)产生的标志•阶级(即宫殿或贫富)、•金属工具、文字的产生。
•(美)H·摩尔根:《古代社会》2、文明的定义(尚无定论)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A、从时间上,文化比文明早。
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而文明则产生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B、从空间上,文明具有地域性。
人类文化包括文明,中外学者一般根据地域的不同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不同的文明。
C、从内容上,文化的内涵更宽泛,但二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文化偏重于精神,文明偏重于物质。
D、文化与文明间具有相对性。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二)亚文化定义:指包含在主流文化之中而又具有某些独特要素的群体文化。
(三)反文化定义:指与主流文化相对抗、有意识地否定主流文化的一些文化现象。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人为性与群体性人为性是指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工实现的,它只与人、人的活动及结果相关。
群体性是指文化体现于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为满足群体的需要而创造,为群体所享用,通过群体而传播与继承。
(二)普同性与多样性普同性,是指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民族、时代、阶级、职业的背景中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文化现象。
多样性则是指文化在不同条件下又有相当的差异,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如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时代性等。
(三)继承性与变异性文化的继承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在特定群体中代代相传。
文化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的变化,文化不断发生变迁。
(四)功能性与系统性文化的功能性,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文化的系统性,是指人类文化是由许多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要素按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该有机整体即为人类文化系统。
四、文化的结构(一)定义指文化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与秩序。
(二)划分及作用五、文化的功能(一)满足需要的功能(二)认知的功能(三)规范的功能(四)凝聚的功能(五)调控的功能:人与自然、本族群、外族群第二章文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文化学概述一、何谓文化学?文化学是一门以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社会人文学科。
二、文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一)滥觞期(15世纪以前)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二)创立期(15世纪-19世纪)1838年,德国经济学家列维·皮格亨第一次提出“文化科学”的概念,主张建立独立学科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
(三)发展期(20世纪以来)各种文化学理论流派相继产生。
三、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文化的本体论;文化的认识论;文化的价值论;文化的方法论;文化的实践应用四、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文献方法;历史方法;心理方法;模糊方法;计量统计方法;数字化方法;模拟法;假说法第二节文化学理论流派一、早期文化学理论流派(一)古典进化学派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流行于西欧特点:第一,注重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的不同文化现象;第二,注重研究民族的同一性和一贯性。
代表人物:泰勒、达尔文、赫伯特·斯宾塞、赫胥黎、阿道夫·巴斯蒂安泰勒的文化学理论(1)对文化的经典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指出文化学研究的两大原则,即同一性与一贯性。
(3)创立了直线进化论理论,即古典进化论。
其理论要点如下:其一,人类文化史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蒙昩—野蛮—文明)的顺序不断进化的历史,生物进化学说也适用于人类文化研究。
其二,文化发展可划分为若干阶段,如同阶梯似地向前运动,每一阶段都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其三,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可以纳入这一进化模式之中,它们之间的形态差异并非实质性的,只是处于不同阶段的表现。
其四,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化进化过程,都是按照上述规律各自独立实现的。
其五,这种进化过程是一种直线运动,虽然在局部范围内有曲折,但总的趋势却不会改变。
(4)提出了文化遗留物学说。
即泰勒认为人类学家可通过从现今社会中搜寻原始文化遗留物的方法研究原始文化。
(5)提出了万物有灵观。
泰勒认为原始人首先推测各个生物除肉体外还有灵魂的存在,且这些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继而由灵魂引出精灵的概念,认为神灵能够影响或控制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今生和来世的生活,接着发展到对众神或一神的信仰,最终导致宗教的产生。
(二)古典传播学派19-20世纪之交出现,反对古典进化论。
观点:人类文化的一致性并不是来自于心理一致性,而是由于文化的传播所致。
所谓“传播”即指文化或文化特质从一地流传到另一地的现象。
包括:德奥历史学派(弗罗贝纽斯)、英国的传播学派(埃里奥特·史密斯)。
德奥历史学派观点:各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地一次产生的,并随着人们的交往,文化的传播,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圈理论: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文化因素的地区划为某个“文化圈”,文化圈出现重叠的情况即称为“文化层”。
英国传播学派1、埃里奥特·史密斯认为并非每个民族都具有创造文明的内在冲动,任何文明现象的起源都只有一个,并指出埃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和发源地。
2、威廉.詹姆斯.佩里人类文化史明显地分为两层文化:一是原始的采集文化,这种文化曾遍及世界各地,至今仍在少数落后的民族中传播着;二是以农业、复杂的石头建筑技术、金属加工等为基础的高度文化,这种文化在埃及六朝时代诞生。
(三)历史学派又称文化历史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观点:1)认为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即可重建任何文化的历史。
2) 认为人类“文化史”不是指世界各国的一般历史,而是各民族的具体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代表人物:博厄斯、克鲁伯、威斯勒等。
(四)心理分析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
1、文明观与幸福观2、心理结构理论3、人格发展理论4、释梦理论(五)社会学派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1)社会现象论。
即认为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现实, 具有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功能、结构及其认知方法。
(2)社会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独立存在的人的联合体。
(3)“集体意识”理论。
所谓“集体意识”,就是同一社会的成员平均所共有的信仰和感觉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的具有自身意义的体系,所以又称为“共同意识”,它由“集体主体”所负载。
(4)原始精神文化的起源问题。
认为由于原始社会每个个体自身感觉到他所无法认识的社会性力量的强制力或压力,从而产生一种观念,认为在人之外,“存在着一种或几种他所依附的具有道义性的、但却是实在的力量”,这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意识。
其它代表人物:马歇尔·莫斯、罗伯特·赫尔兹、列维·布留尔(六)功能学派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英国。
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布朗。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1、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心灵差别。
2、关于“文化”的定义。
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3、“需要理论”。
(文化迫力)4、研究文化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制度”。
5、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七)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研究内容:一是对前阶级社会的探索;二是对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一些专门的文化问题(如宗教、人的本质、人性、人道主义、异化等问题)的论述。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八)文学领域的文化研究源起: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内容:文学理论及批判。
(九)哲学领域的文化研究19世纪末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西南学派(海德堡派,价值哲学)二、二战后至今的文化学理论(一)结构主义学派出现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理论要点:1、人类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人类普遍存在的逻辑结构及其意义,最终创立“关于人的普遍科学”。
2、社会结构是一切社会事实的基础,应用共时研究的方式。
3、人类文化研究中应运用分类的方法(二元特性)。
4、亲属关系深层结构是由人类心灵的无意识机制和能力所建立的。
5、创造了一整套神话分析方法。
(二)新进化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批判进化论的反批判1、怀特的普遍进化论认为某一文化的发展与该文化所消耗的能量总量有关,因而,可以根据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总量来划分文化阶段。
2、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多线进化论)认为单线进化论、普遍进化论、多线进化论三者间的共同点是都注意发展的连贯性,不同点是多线进化论的任务不是寻求“普遍的相同现象”,而是要说明各种不同社会结构之不同发展路线的因果关系,且特别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