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育学》复习笔记
教育学(王道俊)笔记整理
《教育学》王道俊版笔记绪论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性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他提出:①普与初等教育②主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③论证了班级授课制④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法国的卢梭《爱弥尔》,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说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容、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促进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德之道德力量(德育)四部分。
但还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化。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反对思辨,主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人类的生活分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
还特别重视体育。
主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育学笔记(重点可直接打印)
1.古代学校教育特征①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
④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③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政治对教育的作用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②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③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①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②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③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④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7.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①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③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8 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①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②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③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④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⑤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搭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⑥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①教育观念现代化②教育目标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⑤教师队伍现代化⑥教育管理现代化⑦教育设备现代化⑧教育制度现代化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①主导: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A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B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C基础教育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1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绪论教育与教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 deucare,本意是引出、导出,对人实和引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美国教育村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
无论东西方,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广义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明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1/ 3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第三,它是在受过专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教育有时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此时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最基本、一般的问题,诸如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这一时期,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笔记绪论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教育学复习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名解)▲1.社会的角度(1)广义: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指思想教育活动2.个体的角度: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首先,教育具“实践特性”,而非纯粹理念或规则。
(2)其次,教育是一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另一方面,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3)再次,教育活动具“动力性”,即它在实践过程中起“促进”或“加速”作用。
(4)最后,教育行为发生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具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教育学/科学解释教育问题(简答)▲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第一,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的,其主要的研究认为就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因此,提出并界定和明确教育问题,是教育科学认识的基本功;第二,教育学作为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就必须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或符号,而不能使用日常的语言、概念或符号;第三,教育学作为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根据或预设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基础上的,因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第四,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由于各个研究者或解释者的立场、理论基础不同,因而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解释,但却不会导致认识论相对主义,只是呼唤不同解释之间的理性的,深层的和积极的交流与对话,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理性的竞争,发现最恰当的解释方式。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完整版)教育学原理笔记-自己整理(最新整理)
(二)能动性:①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②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简(一)顺序性①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②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③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①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③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①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①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
教育学重点笔记归纳
教育学笔记js范围:绪论至第六章撰写日期:2013.07.17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1)教育学的概念: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对确定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或其他类型的符号清晰表达的教育认识。
(2)教育学的内涵:所有教育科门类的总称、一种课程的名称、一种教材的名称(3)教育学的目的:概要地介绍教育学这样一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和未来,使学习者获得有关教育学的一个整体总括的印象,从而为以后更加深入和具体地一些二三级学科打下基础。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5)关系: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会构成教育问题;任何的教育活动(事实)包含着事实的和价值的两个方面,不是所有的教育事实都会构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教育学的创立(3)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4)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科学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原理论第三节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1)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2)教育学的学习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背后的理论假设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4.要注意广泛的阅读教育书刊(3)教育学的研究1.要有问题意识2.要不断地充实自己3.要善于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4.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5.要恪守学术道德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2)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实践特性: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3.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3)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与动物的本能劳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第三节现代教育的特征(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说(1)学校及学校制度的产生1.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教育学》知识点 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所重点师范⼤学笔记第⼀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节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教育的⽇常⽤法作为⼀种过程有三类作为⼀种⽅法作为⼀种社会制度(⼆)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度定义有三个层次:⼴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理需要的满⾜及⼼理品质的发展。
3、⼆者的缺陷社会⾓度:把教育看成⼀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发展⽔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性D、社会性、历史性、⽂化性⼆、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对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
《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
《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则的学科,是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基础课程之一。
掌握好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招教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笔记汇总,供考生参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以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则为主要任务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规律和效果等问题,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科学。
教育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性: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2. 实践性:教育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从教育活动中获取真知灼见,并为实践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3. 整体性:教育学研究的不仅仅是教育行为的一部分,而是以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为目标的。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与社会关系理论:教育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现象,与社会密切相关,通过教育,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2. 教育目标与内容理论:教育学探讨了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
教育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培养。
3. 教育过程与方法理论:教育学以教育过程和方法的改进为研究重点,研究如何使教育过程更加高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 教育评价理论:教育学关注教育效果的评价问题,研究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学主要流派和理论1. 人本主义教育学: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
2. 行为主义教育学:注重教育行为的可观察性和评价,关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3. 社会主义教育学: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4.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机制,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四、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1. 教育目标:指导教育活动的目的,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等。
2. 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进行方式和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总复习笔记
教育学复习笔记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2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1、教育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一一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一一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亘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份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一方面,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一方面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概述一一学校教育制度①历史上曾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②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③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④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1)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其形成或多或少具的以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
《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教育学知识点笔记汇总招教考试必备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原理、方法和管理等方面。
对于准备参加招教考试的考生来说,熟悉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笔记汇总,帮助考生进行复习备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事实以及揭示教育的规律性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二、教育的功能1. 发展功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美育、道德等各个方面。
2. 适应功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3. 创造功能: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教育的内容1. 学科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
2. 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技巧1. 指导教学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 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育的评价与考核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2.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科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育的管理与领导1. 教育管理原理: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方面的原理。
2. 教育管理技巧: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评估等方面的技巧。
七、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使命1. 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2. 促进社会进步: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3. 传承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八、教育改革与发展1.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d l l th i ng sa r eg - 1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题型: 1.单选(10×1分 = 10) 2.判断(10×1分 = 10) 3.简答(5×6分= 30)4.论述(2×10分 = 20) 5.案例(2×15分 =30)高等教育发展简史1. 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就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
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2.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
3.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选择4. 春秋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世纪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5. 西汉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6. 中世界大学的特点:①行会性;②自治性;③国际性。
7. 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主要有四大学科:文学、法学、医学、神学。
8.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德国人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洪堡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
从洪堡开始,出现了两个新词,即“教自由”和“学自由”。
9. 通过“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建立的名校: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10. 范海斯提出高校的基本任务应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被称作威斯康辛思想,是高校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
(19世纪以前,培养人才;19世纪初,发展科学;19世纪末,服务社会。
)11. 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同时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12.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同年颁布,故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在高等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第二级是大学堂,招收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毕业者;第三级是通儒院,招收大学堂毕业者,修业五年为限,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最后三章1. 高等学校组织的“二重性”①教育性,②学术性,2. 《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①目标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民主性原则;④效益型原则。
4. 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三大模式:选择①集权模式(中国)②分权模式③并重模式。
5. 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
6. 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7. 我国学位制度分三级: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8. 高等教育大众化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3阶段:①精英教育阶段:一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占该国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②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我国2002年跨入③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
9.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一国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在15~50%之间,这是马丁·特罗提出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
判断:但不是唯一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也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
10.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
第一单元高等学校教学原则CH7§21. 选择题:1)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2)《学记》(中国第1部教学文献)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的原则;3)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原则是一个体系。
4)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判断:知识与能力并不成正比。
(√)g ata t o me - 2 -直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 结合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述。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合理性、实践性)。
教学原则体系包括: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③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美教育家杜威)的规律。
⑤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⑥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要求:a. 使全体学生都得以发展,面向全体,孔子提出“有教无类”;b. 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⑦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b. 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⑧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1)给一个材料围绕一个原则回答,eg:钱学森之问: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2)结合所任教的学科,对教学原则体系加以评论3. “文以载道”---- 寓思想性于教学之中;英国教育家、哲学家罗素强调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才能教育别人。
互动合作式教学意味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4. 孔子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二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CH8§31.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
判断: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总和。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三增三减(新增) ①学生自主作用递增,教师教的作用递减②教学的发现性递增,传习性递减③参加直接实践递增,接受间接经验递减3. 高校常用(基本)教学方法,包括: 选择①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②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③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3. 讲授法以及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简答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在目前仍然是最基本、最常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讲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来进行,突出重点和难点);②内容的科学性;③内容的逻辑性(要运用准确的概念和教学语言,内容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层次分明);④语言的感染性(语言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4. 《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
”所谓喻,即要求教师讲授,要善于打比方,明了易懂。
(√)演示法开始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实验实习法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案例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的。
发现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程序教学法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提出)。
o d- 3 -4. 高校其他的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方法):①案例法:美国哈佛大学于1918年首创;②发现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③程序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金纳提出。
5.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简答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③依据合学生的实际情况;④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⑤依据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要求。
判断: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启发式不是一种教学方法。
(√)6. 为什么说启发式教学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答或判断)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
它不具有一套固定模式和具体环节,所以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教学思想。
第三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CH7§11.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简答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②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双边性);③教学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发展性)。
☆2. 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简答①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③教学认识和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认识时限不同,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
3.判断: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判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4. 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性质): 选择①专业性;②独立性;③创造性;④实践性。
第四单元 高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 CH8§1§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
1. 班级授课制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并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 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2.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对象;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③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的“相观而善”的机会。
缺点:①不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2. 远程授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选择①小规模化;②短学程化;③场所多样化。
4. 高等学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5. 课堂教学课前---备课(预习);课中---上课;课后---辅导与答疑、考核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