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的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40c1261c6bd97f192279e9d5.png)
逃兵
动词 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 使(宾语)怎样”,包括不及物动词 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 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动词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风浪不能鸣也。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翻译 “使(宾)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跟从
名词或代词 名词或代词
活用为 名词
活用
(形容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
古代汉语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规律:形容 聪明的人 作主语 词处在主语、 愚蠢的人
宾语的位置, 将军身披坚执锐 有时前面有 坚硬的铠甲 “其”、 作宾语 锐利的兵器 “之”等字 或数词,形 以小易大 小的东西 容词活用作 作宾语 大的东西 名词。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稍稍宾客其父
四、名词活用为使动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 怎么样
让相如住在… (秦国)舍 让
主语使宾语具 有了某种行为
相如广成传舍
具体动作 是宾语发 出的
名词活用为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臣:使……为臣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 ! 名词活用歌 !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宾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看看考题
11年5月南平质检卷 遭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
D
)
B.夏雨暴涨,城且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bc54f0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7.png)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一类词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变成另外一类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比如:一狼洞其中。
该句中的“洞”字当“打洞”讲,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
(一)一般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名词的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驴怒,蹄之。
(用脚踢)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白衣、戴白帽)B 、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依据、状态I等。
(画横线的地方,名词作状语,下同例如:吾西南而望。
(往西南方向)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2、动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活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A、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余悲之。
(悲叹、怜悯)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望)B、活用作名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的地势)(二)特殊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使动用法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让赵盾饮酒)项伯杀人,臣活之。
(让项伯活下来)2、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有这种用法)例如: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他的门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我长得漂亮)3、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小结:要想准确掌握词类活用,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语…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推断、理解,这样才能把握、理解到位。
附:三种特殊活用的翻译格式1、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2、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以为……怎么样3、为动用法为(wèi)……怎么样。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1e4f6f7e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0d.png)
例子
动词的活用
PART TWO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动词“奔”用作名词,意即“奔马”,作句子的宾语。
1
(一)动词→名词
死国可乎。 “死”是为动用法,“死国”即“为国而死”。
2
(二)动词→为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之”即“使之生、“使我活”的意思。
3
基本结构形式:
4
【动+宾】=【使】+宾+动
5
使动概念: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的,一般都属于使动用法。
01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如果带有双宾语的,一般属于使动用法。
02
(使……相斗)
示例: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2、舞幽壑之潜蛟。 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令诸君知天亡我。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文言实词之 词类活用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词类活用。
0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明确考点
考什么?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而作另一类词用(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以小易大
作宾语
作宾语
作主语
聪明的人 愚蠢的人
坚硬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小的东西 大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
形容词位于谓语位 置,且带了宾语。
3
宾语
文言实词活用现象
![文言实词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83d15385a8102d276a22f62.png)
4、名词前有副词修饰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非其夫人所织则不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名词前后用“而”连接,连接动词 或修饰性状语
A、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C、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动词用作名词
• 动词 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 法
四、数词活用作动词
• A、六王毕,四海一。 • B、固知一死生为虚妄,齐彭殇为妄作。 • C、天下恶乎定? 定于一。孰能一之?
形容词可作谓语,但一般不能带宾语 1、如果形容词后带有宾语,并且是该形容词 所支配的对象,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的一般用法。 A、素善留候张良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2、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表示一种变 化过程,该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A、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民之厚,君之薄也。
2、形容词受动词、介词支配作宾语时,活用作名 词 A、举贤授能 B、而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 C、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3、形容词放在主语位置时,一般用作名词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知否知否,就是绿肥红瘦 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二)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1、动词在“其”“之”之后作中心词时, 活用作名词。
•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B、盖其又深,其至又加少焉 •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E、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2e0afb2b580216fc700afd98.png)
4、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 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活用
范增数目项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
5、名词放在之、尔、我、汝、其等代词前
一狼洞其中 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跟介词结构作补语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五、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1) 从动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一屠晚归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
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六、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 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
2、形容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意动 4、名词作状语
5、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 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根据前后文 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 中所处的位置,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 和它相连,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 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 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 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 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主语使宾语发出 这个动作 主语使宾语具有这 个形容词的性质或 状态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却匈奴七百余里 春风又绿江南岸 会盟而谋弱秦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族秦者秦也
吾从而师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侣鱼虾而友麋鹿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渔人甚异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实词之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实词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b4f9e1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1.png)
1
2
3
4
5
6
沛公军霸上。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南。
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注: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格式:名词+介词结构
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②遂王天下。 ③面山而居。 驴不胜怒,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就称王于天下。
(愚公)面朝山而居。
注: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格式:名+名/名+代
注: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的方式招待(对待)他”,做它后面的动词的状语。
注: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注: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呵叱。 赵襄王郊迎甘罗。 到郊外迎接。
工作总结汇报
实词复习 —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 概念: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特点: 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活用的词类:在文言文中,通常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才出现活用现象。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往南、往西、往东、往北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向右边(西边)投靠 左边(东边)投靠
文言文阅读:实词之词类活用(中:动词、形容词活用)-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
![文言文阅读:实词之词类活用(中:动词、形容词活用)-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分点精讲(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7690eaa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8.png)
Ⅲ.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 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以下类型:
类型1:形容词用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类型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如:群贤毕至。(贤:贤能的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 (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吾妻之美我者。(美:以……为美。)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以……为羞,感到羞耻。)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 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 常心怀担忧畏惧的原因(是),要么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 要么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 (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 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贤人和愚人是一样的, 贤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 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 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THANKS
★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分
有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较难区分,必须紧扣上下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句子本身 所表达的意思,方能确定其是何种用法。如: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3f4622e481c758f5f61f67a4.png)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2021高中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精讲及练习附答案
![2021高中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精讲及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a5039d2cc58bd63086bd21.png)
2021高中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精讲及练习附答案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1、概述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3、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①“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d6c620b7360b4c2e3f6467.png)
作、制:措施、制度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金玉珍珠 ④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实战演练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 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畜____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_进__退______ (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___捕______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_谗__、__讥____ (5)而其见愈奇____见_____ (6)不敢复有株治___株__治____ (7)追亡逐北,流血漂橹__亡__、__北__ (8)司马子反渴而求饮__饮______ 规律和特点: 一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
饭:吃饭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 国也》)
王:称王
规律: 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否定词等副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判别“公式”
下列几种情形中的名词常用作 动词
a.两个名词连用时其中的一个名 词
b.名词后带宾语 c.用在代词前的名词 d.用在副词后的名词 e.用在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主要是:动宾、主谓)
3、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名作动,登记
4、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寡人之于国也》
名作动,穿 规律:
名词后有宾语,则名词活用为动词
5、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名作动,敲鼓
6、江水又东 (《水经注》)
名作动,向东流
规律: 名词在代词前或名词在副词后,名词
活用为动词。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 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661ba0b9240c844769eaeeec.png)
•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 在别人所捕捉的鱼的肚子里。
• 规律五:所字结构中所+名词,名 词活用为动词
• 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 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 扣弦而歌《赤壁赋》 • 名作动,歌唱。 • 规律六: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
• ②左右欲刃相如。
•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④云青青兮欲雨
• 规律二: 名词放在“能”“可”“欲”等 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 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 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 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 晋灵公不君。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汉水又东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 在古代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个种 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的分工也是 相对固定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某 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灵 活运用,于是出现了活用的现象。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名
词
形
活
容
用
词
活
用
动 词 活 用
其 它 词 活 用
名词
名
活用为 动词
词
名词
活用作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E\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以兄礼,
E、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表 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 物]的态度、方式。
F、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F\表动作使用的工具。用箕畚,
G、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Hale Waihona Puke 表示方式。》G\ 表处所。在朝廷上,表示动作 行为的地点。
H、》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H\表方行向为。的向趋北向方。,表示动作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例解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例解](https://img.taocdn.com/s3/m/356f6b4033687e21af45a92d.png)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例解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类活用专题复习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类活用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08a39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8.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一)活用作动词1.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名作动,水,游水,游泳)④范增数目项王。
(名作动,用眼睛示意,使眼色)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作动,捕鱼,砍柴)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A.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
B.能愿动词+名词/数C.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D.名+名/代(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留候,爵位名。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2.活用为使动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施动者 + 动词 + 受动者使字句(1)名词的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39f3bb6edb6f1aff001fb1.png)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讲义)闽侯职专语文组程峰清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名词+宾语(名词或代词)]解说:动词后面才可带宾语,而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宾语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十分愤怒,用蹄子踢它)③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就想乘便把这次出门的事告诉你)⑵.[副词作状语+名词]解说:状语只能修饰动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副词作状语后面的名词往往被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二月草已芽.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③秦师遂东.(秦国军队就向东进发)⑶.[能愿动词+名词]解说:能愿动词(能、可等)不能与名词结合,所以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夫珠玉盒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yì)。
(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饥饿的时候不可以吃,寒冷的时候不可以穿)⑷.[名词+名词]解说: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存在并列、修饰等关系,那么第一个动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秦王左右的人想杀死蔺相如)(“刃”本来是名词“刀刃”,这里用作动词“杀”)②腰.白玉之环。
(挂着白色的玉环)(“腰”本来是名词“腰部”,这里用作动词“挂着”)⑸.[介宾词组+名词]或[名词+介宾词组]解说:介宾词组不能与名词结合,作它的状语或补语,所以介宾词组前面或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②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鹪鹩在密林里筑巢,只不过占一根树枝)⑹.[动词+而+名词]或[名词+而+名词]解说:连词“而”常用来连接动词,很少用来连接名词。
所以如果连词“而”的一端是动词,另一端是名词,那么这个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例如:①罍.而歌者(拿着酒杯唱歌的人)(“罍”本是名词“酒杯”,这里用作动词“拿着酒杯”)⑺.[所+名词]解说:特殊指示代词“所”不能与名词结合,而可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以“所”后面的名词往往用作动词。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71d097698e9951e79b8927c7.png)
三.动词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 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动词的使动用法是“ 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 ,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
如“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译为“ 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 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 一动作行为的。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如:“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 就是名词作使动词,使…住宿的意思。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听到 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 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 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 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 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就是驻扎的意思。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装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范增数目项王。 目:示眼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2019)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2019)](https://img.taocdn.com/s3/m/3507c5a7cc22bcd127ff0c10.png)
(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译: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使……承担,或意译为救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 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即动作的 发出者为动词后面的宾语。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译:使……绿,或译为吹绿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 在别人所捕捉的鱼的肚子里。
规律五:所字结构中所+名词,名 词活用为动词
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扣弦而歌《赤壁赋》 名作动,歌唱。 规律六: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
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 活用为动词
判别“公式”
状语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动词)
(定义)在句子成分中,名词一般充当主语 和宾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 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 时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 笑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席卷天下、囊括四海 ④狐鸣而曰:“大楚兴,陈胜王。”
规律一:1 表示比喻,翻译:像……一样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规律二: 2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像对 待……一样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 行为或行动
“使宾语怎样”
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
主观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 的性质与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的活用词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如“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中的“芽”表示“发芽”,前面有副词“已”。
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活用为有“以...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
活用作状语。
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为状语是很普遍的,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
2.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被定语修饰。
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中的“救”,表示“救兵”。
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用法。
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中的“走”,表示“使(之,曹军)逃跑”,宾语“之”被省略。
3.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如,“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使... ...愚笨”。
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
一、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遥远→远地)(《烛之武退秦师》)供其乏困(缺少→缺少的东西)(困窘困乏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缺少→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烛之武退秦师》)此其利也,不可失也。
(有利→有利的时机)(《勾践灭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合之辩。
(不偏→本所应有)(《逍遥游》)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德才兼备→德才兼备之人)(年轻的→年龄小的人)(年长的→年长的人)(《兰亭集序》)曾不知老之将至。
(年老→年老之境)(《兰亭集序》)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幼小→幼儿)(《归去来兮辞》)人君当神器之重。
(与“轻”相对→重权)(《谏太宗十思疏》)策扶老以流憩。
(衰老→老人)(《兰亭集序》)终苟免而不怀仁。
(对人亲善→皇上的仁慈)(《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邪恶→邪恶的人)(《谏太宗十思疏》)择善而从之。
(好→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
(尽心竭力→忠心)(《谏太宗十思疏》)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好→美好的人才;俊杰)(《滕王阁序》)雁阵惊寒。
(凉、冷→寒气)(《滕王阁序》)登高而招。
(与“低”相对高处)(《劝学》)积善成德。
(好善事)(《劝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明圣明的人)(愚蠢愚蠢的人)(《师说》)小学而大遗。
(细小小的问题)(与“小”相对大的问题)(《师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细小小的收获)(与“小”相对大的方面)(《六国论》)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看见看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艰险偏远艰险偏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幽深昏暗使人迷乱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游褒禅山记》)智勇多困于所溺。
(聪明勇敢智勇之士)(《伶官传序》)多可喜,亦多可悲。
(与“少”相对许多事)(《项脊轩志》)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前表率)(《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混乱作乱之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与“小”相对重大意义)(《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重要重要意义)(《五人墓碑记》)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
(笔直笔直的枝条)(繁密繁密的枝条)(端正端正的枝条)(《病梅馆记》)二、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破旧→损害)(《烛之武退秦师》)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不多→缺少)(《勾践灭吴》)且饮食得无衰乎。
(衰弱→减少)(《触龙说赵太后》)念悲其远,亦哀之矣。
(遥远→远嫁)(《触龙说赵太后》)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不合理→非难、责怪)(《逍遥游》)善万物之得时。
(好的→喜欢)(《兰亭集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骄傲→轻视)(《谏太宗十思疏》)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永久的→常存)(《滕王阁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人的→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全部取尽)(《阿房宫赋》)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尽;完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火尚足以明也。
(明亮照明)(《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明亮说明)(《五人墓碑记》)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丽→以为……美丽)(《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利益→使……得到好处)(《烛之武退秦师》)洁其居。
(整洁→使……整洁)(《勾践灭吴》)美其服。
(美丽→使……美丽)(《勾践灭吴》)饱其食。
(饱→使……饱)(《勾践灭吴》)念悲其远,亦哀之矣。
(悲伤→为……悲伤)(悲伤→为……哀伤)(《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尊贵→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既来之,则安之。
(到来→使……到来)(安定→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眄庭柯以怡颜。
(愉快→使……现出愉快的神色)(《兰亭集序》)悦亲戚之情话。
(愉悦→以……为愉悦)(《兰亭集序》)乐琴书以消忧。
(快乐→以……为快乐)(《兰亭集序》)感吾生之行休。
(感慨→为……而感慨)(《兰亭集序》)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
(坚固→使……坚固)(《谏太宗十思疏》)思知止以安人。
(安宁→使……安宁)(《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三驱以为度。
(快乐→以……为快乐)(《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端正→使……端正)(《谏太宗十思疏》)宏兹九德。
(宏大→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川泽纡其骇瞩。
(吃惊、害怕→对……感到惊奇)(《滕王阁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温暖使……充满暖意)(《阿房宫赋》)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凄冷使……寒冷)(《阿房宫赋》)以夭梅病梅为业。
(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病梅馆记》)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既东封郑。
(疆界——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称王)(《鸿门宴》)二、名词的意动用法1.越国以鄙远。
(边邑——以……为边邑)(《烛之武退秦师》)2.吾从而师之。
(老师——以……为老师)(《师说》)3.耻学于师。
(羞耻——以……为羞耻)(《师说》)4.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为老师)(《师说》)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羞耻——以……为羞耻)(《师说》)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镜子——以……为镜子)(《阿房宫赋》)三、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1.与郑人盟。
(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2.赵王之子侯者。
(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3.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
(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7.五十者可以衣帛。
(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河水——游泳)(《劝学》)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
(南面——南飞)(《逍遥游》)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南面——南行)(《逍遥游》)14.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16.会盟而谋弱秦。
(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17.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列——排列)(《过秦论》)18.籍吏民,封府库。
(册——造册登记)(《鸿门宴》)19.道芷阳间行。
(路——取道)(《鸿门宴》)20.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鸿门宴》)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22.沛公奉卮酒为寿。
(寿辰——祝寿)(《鸿门宴》)23.沛公军霸上。
(军队——驻扎)(《鸿门宴》)24.秦地可尽王也。
(王——称王)(《鸿门宴》)25.范增数目项王。
(眼晴——使眼色)(《鸿门宴》)2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寿辰——祝寿)(《鸿门宴》)27.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失——责备)(《鸿门宴》)28.策扶老以流憩。
(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29.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船桨——划)(《归去来兮辞》)30.兰亭已矣,梓泽邱墟。
(邱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31.目吴会于云间。
(眼晴——遥看)(《滕王阁序》)3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老师——从师学习)(《师说》)33.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3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老师——学习)(《师说》)35.君子不齿。
(牙齿——提起)(《师说》)36.其下圣人也远矣。
(下面——低于)(《师说》)37.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车——乘车)(《阿房宫赋》)38.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阿房宫赋》)39.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彩虹——出现彩虹)(《阿房宫赋》)40.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丝弦——奏乐)(《阿房宫赋》)4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合族之人——灭族)(《阿房宫赋》)4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节——以礼相待)(《六国论》)4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