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贵州芦笙节

贵州芦笙节

贵州芦笙节一.芦笙节简介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二.美丽的传说关于芦笙节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爱情故事。

相传古时候,苗寨里住着名叫篙确的老汉,老汉有个女儿叫榜篙,不仅貌如天仙,而且心灵手巧,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但她却一个也看不中。

一天,她随父亲上山打猎,忽见一只猛虎扑来,在这危急时刻,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拨刀相助,杀死了老虎,救了榜篙和父亲的命。

就在那次,榜篙暗地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

有一天,寨子里来了只野鸡精,它见榜篙貌美,就把她拖回了山洞。

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授探析

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授探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36卷第4期Vol.36No.42020年7月Jul.2020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授探析杨智雄,舒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收稿日期]2020-02-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182)。

[作者简介]杨智雄,男,苗族,广西融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史与民族文化研究;舒乙,男,土家族,贵州铜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民族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芦笙技艺传承已成为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

本文以教育学视野与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的实地记录,探讨它在民间传授的问题。

经研究发现,在民间主要通过相对固定的以家族为中心的作坊和以外出制作、维修芦笙时形成的流动的作坊构建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授基地。

在其生产基地上形成了空间场域,由此形成了西南少数民族芦笙传授的基本模型。

因该地区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故而在传授的过程中形成了师徒制模式和家庭内部的继承制模式。

基于这两种传授模式,芦笙技艺得以薪火传递,世代传承。

作为技艺的继承人,在承接前辈人技艺的同时须了解基本的规俗与禁忌,故而形成了芦笙制作传授的重要内容。

这种传承模式对于保留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的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芦笙;技艺;师徒制;继承制;少数民族[中图分类号]A1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20)04-0034-07一、引言芦笙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彰显人们热情好客、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

芦笙是集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是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凝结民族团结精神的符号。

我国最早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芦笙的记载,在《苗族简史》中亦将其列为苗族最早的乐器之一[1],足见芦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有很多,比如:民间舞蹈“三色花轿”、“耍龙舞狮”、“芦笙舞”等等。

这些特色风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吧。

“三色花轿”
三色花轿是中国云南昭通的一种传统婚礼习俗。

它是由男方和女方共同主持的,男方主要是“迎亲队”,女方主要是“送亲队”。

迎亲队伍从新郎家出发,到新娘家时,要在村口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到了家门口,新郎和新娘要分别坐在轿子里,并在轿上插满鲜花和彩带。

迎亲队伍进门后,要向全村的人宣告新郎、新娘已经结婚。

然后再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

接着新娘的父亲走上前来,向大家行礼。

新娘的哥哥要上前去牵着新郎的手从轿中出来,新娘也要上前去牵着她哥哥的手从轿中出来。

然后就是“抬花轿”了,人们排着长队在村里走来走去,鞭炮齐鸣。

在村里的人都到了之后,抬花轿人就把花轿抬到村口了。

“耍龙舞狮”
耍龙舞狮是昭通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也是昭通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 1 —1 —。

滇人遗韵,笙生不息——芦笙舞的追根溯源

滇人遗韵,笙生不息——芦笙舞的追根溯源

1.祖先的声音,葫芦传说西南地域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流传着“祖先出自葫芦”的传说,如苗族(图1)、瑶族、壮族、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在远古时期便有此类传说,流传至今。

对于芦笙舞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即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迁徙过程中与蛇精斗智斗勇,在关键时刻利用葫芦笙演奏的声音驱散蛇精得以存活下来。

此后,花倮妇女便以跳芦笙舞来驱逐缠在身上的“蛇精”,舞蹈祭祀功能初见雏形。

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认为葫芦是创造人的载体,葫芦籽是创造万物的种子,葫芦笙是祖先的声音,因此十分崇拜葫芦。

云南南华县的彝寨,家家都有供“祖灵葫芦”的习俗。

葫芦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的反映,由此产生的芦笙舞,应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舞蹈。

《礼记•明堂位》曰:“女娲之笙簧。

”意为笙簧是女娲制造的。

《说文解字》有“古者女娲作簧”的注释。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江川县李家山、祥云县大波那及晋宁县石寨山相继出土了铜制葫芦笙音斗及葫芦笙舞铜舞俑,它们都是春秋至汉代的制品。

由此可以肯定,铜葫芦笙音斗的型制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的竹木葫芦笙的仿制。

根据考古文物、民族学及传说资料佐证,芦笙舞可能产生于原始母系制社会。

得益于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芦笙舞至今仍盛行不衰。

图1 苗族民众46DANCE FASHION 20222022 DANCE FASHION472.古滇铜俑,亦奏亦舞青铜之美在延续,技艺之高在表达。

战国时期,滇人的生活点滴与艺术画面已被古滇国青铜器展现得淋漓尽致,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更是无须多言,从中衍生出的青铜文明更是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生机,此后的墓葬发掘工作更是佐证了滇文化独树一帜的地位,向世界展示出舞蹈文化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勃勃生机,其遗留的造型造像为现今舞蹈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化背后所表现出的历史人文与精神面貌更是向世界再现一个古老族群衍生出的文化活力。

其中有一组四舞者铜像(图2),均为古云南女性俑。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初探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初探

摘 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精神和心灵的寄托,它既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和标志性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们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如今已深深融入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旨在对苗族芦笙的历史、传承及制作方法进行梳理,分析苗族芦笙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芦笙;制作工艺;文化变迁一、芦笙乐器的历史起源芦笙是起源于中原,流传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簧管乐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芦笙流传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后传至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其前身是汉族乐器竽。

芦笙在苗族地区的流传最为广泛,今已演变为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苗族各大传统节日和仪式庆典的必备乐器。

史料关于芦笙的记载有很多,《岭表纪蛮》中载:“苗音乐简单,惟芦笙与铜鼓两种。

芦笙一称,在蛮疆风行甚远,创之者,为诸葛武侯。

”[1]清《滇黔土司婚礼纪》载:“苗以跳月为婚者,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为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

”《新唐书·南诏传》道:“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

”[2]古代多以撰写苗族芦笙为主,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一说是有源可溯的。

随着苗族芦笙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的不断转变,如从最初的祭祀典礼、跳舞狂欢到后来的山歌对唱、男女传情、欢迎仪式等。

如今芦笙已被广泛应用于苗族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贵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二、芦笙乐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芦笙管体由四部分组成:笙斗、笙簧、簧片和共鸣管,其中笙斗又叫气箱。

制作芦笙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锤、风箱、铜、斧子、凿子、锯、竹、木、桐油和石灰(或用乳胶代替)等,制作时先将整块材料从中间一分为二,掏空内膛,然后装入笙管后再将其黏合。

芦笙的制作工艺十分烦琐,其中以我国贵州雷山县制作的黔东南苗族芦笙最为传统,其音质优美,享有盛名。

(一)笙管的制作竹材用于制作芦笙的笙管(又叫发音管),以白竹、紫竹和苦竹居多,要求其生长周期超过3年,此时的竹子质地坚韧,表面光滑不易破裂、被虫蚀。

苗族芦笙工艺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芦笙工艺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芦笙工艺文化研究综述于倩【摘要】芦笙作为苗族之魂,在苗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从古至今的芦笙制作工艺传承方式均为心口相传,加之现代化生产的影响,芦笙制作的经济效益比较低,所以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对现有芦笙制作工艺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为苗族芦笙工艺文化传承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苗族;芦笙制作工艺;综述【作者】于倩【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一、导语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芦笙一直在苗家人的祭祀、迎宾等重要场合出现,沿用至今。

所以把芦笙称为苗族之魂并不为过。

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芦笙制作工艺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故而古代芦笙的制作工艺没有详尽的史料流传下来,但记述苗族的相关文献颇多如有宋代朱辅《溪蛮丛笑》、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明代田汝成《炎微纪闻》、郭子章《黔记》,王士性《黔志》、清前期爱必达《黔南识略》、田雯《黔书》、清后期段汝霖《楚南苗志》等史料20余种。

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对芦笙渊源的梳理和苗族芦笙历史的梳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1958年到1991年,国家民委主持编纂并陆续出版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包含了丰富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查资料。

改革开放后,大量本民族的专家学者投身到苗学研究中来。

这一时期的成果虽然并没有以苗族芦笙这一文化遗产研究为专门命题,但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调查研究却占有一定比重。

如: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苗族文化史》、苏晓星(彝族)《苗族文学史》、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燕宝《贵州省苗族歌谣选》等。

苗族歌谣的歌词和文学史中为芦笙的渊源的梳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分为10类: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⑨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民间文学中,苗族古歌与长诗最具文化价值与民族特色: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和飞歌在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统苗族服饰、习俗与节日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涵。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

民间音乐: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鐾。

民间舞蹈:①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②贵州省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③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苗族鼓舞。

民问美术: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的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传统手工技艺:①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②贵州省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③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④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民俗:①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②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③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群;④云南省保山市的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一、历史性从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够找到厚重的历史印记。

古歌与传说:在苗族古歌中,<迁徙歌》、《跋山涉水歌》、《焚巾曲》、《指路歌》、《开路歌》等题材,集中反映了茁族各支系的迁徙历史。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推广策略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浅谈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特征

浅谈贵州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特征
笙 的 起 源 时 间久 远 。
从文献史料 记载来看 , 芦笙 已有 3 0 多年 的传承历史 了。远在唐 00 代, 宫廷就有 了芦笙的演奏 , 只不过 当时芦笙被称 为“ 瓢笙” 。南宋周去 非《 岭外代答 》 “ :瑶人之乐有芦沙 、 铳鼓 、 葫芦 笙 、 竹笛。……芦沙之制 , 状 如古萧 ( 按指排萧 ) 编竹为之 , , 纵一横八 , 以一 吹八 , 其声。 卢沙写 伊 ”
作芦笙 。明代讥格 的《 南诏 野史》 “ 岁孟 春跳月 , 吹芦 笙 、 载 每 男 女振铃 唱和 , 肩舞蹈 , 日不倦 ” 并 终 。到 了清代 , 人陆 次云在其所撰 的《 文 峒溪 纤志》 书 中写到 :( 执芦笙 。笙 六管 , 一 “ 男) 长二 尺。 ……笙节参 差吹且 歌 , 则翔矣 , 手 足则扬矣 , 睐转肢 回, 神荡矣 。初 则欲接还离 , 旋 少则酣 飞畅舞 , 交驰迅逐 矣。 ”从传 说 中芦 笙的起源和 文献资料记载来 看 , 芦 笙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在苗族芦笙漫 长的传 承历史 中 , 其传 承具有 以下几个特征。 以人 为 载 体 和 媒 介 的 知识 技 能 的传 承特 征 芦笙 文化遗产作 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一部分 , 其传承注重 以人为 载体 和媒介 的知 识技能传 承 , 即它 的传承依 赖于 人本身 的存在 , 以声
贵州 布依族 、 苗族 的歌舞虽 然都同属芦笙舞 , 由于不 同的地理环境和 但 生 活方式使之形成 了在芦 笙舞前 提下的独具特点 的“ 亚芦笙舞 形态” 特 征 。苗族也都有芦 笙舞 、 笙演奏 , 芦 但是在不 同的苗族支 系下却 有不同 的芦 笙样式 ( 管芦笙 、 6 高排 芦笙 、 管芦 笙和大芦 笙 、 弯 小芦笙 的不 同样 式 )芦笙 舞步 、 笙吹奏技巧 以及芦笙大小 的区别 。贵州黔东南 州是 、 芦 苗族 的大本营 , 在凯里 舟溪一 带使 用的是小芦笙 , 而在凯里 市凯 棠乡地 区却 使用 高达两米 的大 芦笙 , 两个地方 的芦 笙吹奏技巧 和芦笙舞 步 这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历程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

它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舞蹈动作古朴、刚柔相济、粗犷豪放。

自上世纪80年代登上舞台以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和比赛,获得全国及省级多项大奖,是民族民间百花园中的一支舞蹈奇葩,是乌蒙高原滚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过多年的演练,这个从山野民间滚上城市舞台的芦笙舞,越来越深受群众的喜爱。

(1)“滚山珠”的传承背景。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斗争精神的民族。

由于灾荒和战争,苗族人民曾经历了无数次长途跋涉的远离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勇敢的苗族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了开辟和寻找居住的地方,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灿烂独特的优秀文化。

特别是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芦笙舞,源远流长,历经千年风雨,伴随着苗族人民不断变迁的历史一路走来,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它不可磨灭和难以低估的作用。

(2)从“地龙滚荆”到“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地龙滚荆”是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苗族(小花苗支系)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之一。

以前动作古朴稚拙,比较单一,表演时用6支长约30厘米的铁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盛满水,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执芦笙,吹奏芦笙舞曲伴奏,以头为轴心立于圈内,脚在圈外,腰部或腹部悬空于梭镖或水碗之上呈弓形,顺时针或逆时针快迅翻滚旋转,笙与舞相伴进行。

还要求笙不离口,曲音不断,速度要快,梭镖不能倒或碗中水不能倾泻,技巧难度极高。

这就是原始古老的芦笙舞绝技“地龙滚荆”。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生动技巧,融会到芦笙舞蹈中,不断改进完善。

1984年7月,当时的纳雍县文化局局长胡常定将王景才招进了纳雍县民族杂技艺术团。

之后随团赴四川、云南等地演出。

贵州省文化厅关于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贵州省文化厅关于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共101人)民间文学类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摩经册亨县黄明亮男布依族1954.12 482 苗族“巴狄熊”口传经典松桃县田如超男苗族1956.11 393 珠郎娘美从江县梁华志男侗族1953.3. 384 苗族贾理丹寨县潘玉祥男苗族1943.10 505 苗族刻道黄平县杨昌雄男苗族1940.12 60 传统音乐类13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族勒尤兴义市韦利奎男布依族1968.10 342 布依山歌十八调贵定县罗兰芬女布依族1964.7 353 河边腔苗歌锦屏县李宏美女苗族1964.1 344 启蒙侗歌锦屏县杨春云女侗族1975.1 255 苗族多声部民歌台江县唐翁翁女苗族1968.4 306 苗族多声部民歌剑河县杨开员男苗族1975.6 237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吴秀能男侗族1959.5 418 侗族琵琶歌黎平县吴增勇男侗族1966.8 309 注溪山歌天柱县杨万超男侗族1938.3 5010 苗族飞歌剑河县张晓梅女苗族1978.6 1611 屯堡山歌安顺市西秀区郭平生男汉族1972.3 3012 屯堡山歌平坝县王恩英女汉族1949.10 3013 乌江船工号子思南县刘明礼男汉族1975.5 30传统舞蹈类8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彝族阿妹戚托兴仁县杜传富男彝族1966.4 302 瑶族猴鼓舞荔波县何吉坐男瑶族1941.4 603 鼓龙鼓虎·长衫龙贵定县兰廷美男苗族1966.12 334 苗族芦笙长鼓舞贵定县雷作良男苗族1967.2 285 苗族芦笙舞罗甸县熊少斌男苗族1968.7 356 苗族格哈舞丹寨县石光荣男苗族1965.8 377 苗族木鼓舞榕江县龙金才男苗族1938.5 608 彝族铃铛舞赫章县苏万朝男彝族1959.2 45传统戏剧类7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阳戏正安县黎岗男汉族1964.12 302 马马灯正安县骆长伦男汉族1945.2 303 仡佬族傩戏道真县程均男仡佬1965.1 354 湄潭傩戏湄潭县杨志刚男汉族1936.9 535 傩堂戏石阡县胡定昌男仡佬族1948.3 366 思南花灯戏思南县寇源男土家族1936.9 607 木偶戏石阡县刘超男侗族1970.10 9 曲艺类1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布依八音册亨县黄龙柄男布依族1959.12 44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傩技-上刀山松桃县石伟男苗族1973.10 252 仡佬族高台舞狮道真县申学军男仡佬族1972.12 293 温水小手拳习水县谢春波男汉族1965.5 334 攀岩技艺紫云县罗登萍女苗族1980.12 65 古彩戏法贵州省杂技团秦江杰男汉族1970.7 316 布依族武术安龙县杨刚男布依族1963.1 44 传统美术类14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通草堆画红花岗左惠平女汉族1951.12 512 布依族刺绣兴义市罗绍珍女布依族1959.10 463 布依族刺绣册亨县王江翠女布依族1963.5 454 苗绣凯里市王金花女苗族1965.12 425 苗绣台江县龙通花苗族1960.1 256 苗绣台江县刘忠嫦女苗族1968.2 257 苗绣水城县祝明飞女苗族1963.12 458 苗绣松桃县石丽平女苗族1966.1 259 苗绣雷山县任秀芬女苗族1945.12 6010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石玉翠女水族1971.12 3011 水族马尾绣三都县韦应丽女水族1963.10 4012 苗族剪纸施秉县张老英女苗族1966.7 3513 苗族织锦技艺麻江县文胜兰女苗族1975.7 3214 苗族泥哨黄平县陈应魁男革家人1964-12 30传统技艺类2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湄潭手筑黑茶传统制作技艺贵州湄江印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赵双宁男汉族1969.12 222 绥阳旺草竹编技艺绥阳县张景发男汉族1965.12 403 竹编工艺赤水市陈文兰女汉族1965.12 434 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艺册亨县韦仁素女布依族1959.7 415 故央(传统制香)安龙县余荣珍女布依族1950.3 506 蓝靛染工艺贞丰县王建雄男布依族1962.2 367 蓝靛靛染技艺望谟县黄乜学安女布依族1967.7 368 造纸工艺盘县陈江男汉族1972.12 159 彝族彩布贴花水城县张忠群女彝族1954.9 5310 石阡苔茶传统制作技艺石阡县王飞男侗族1966.1 1511 古法造纸印江县田儒林男汉族1953.6 4312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平塘县张禄洪男汉族1966.5 3013 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贵定县方开祥男汉族1974.9 3114 翁贵古法造纸长顺县李玉华男汉族1950.4 5015 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杨刚男汉族1979.9 2016 岑巩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黄秀龙男侗族1964.3 3517 苗族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丹寨县王方元男苗族1963.10 3518 鸟笼制作技艺丹寨县杨福生男苗族1974.2 2719 苗族马尾斗笠制作凯里市吴远忠男苗族1958.12 412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雷山县李正云男苗族1971.5 2921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雷山县莫里学男苗族1954.9 4322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雷山县杨昌义男苗族1949.4 4123 苗族蜡染织金县蔡群女苗族1974.10 2824 鸟笼制作工艺黔西县代登祥男汉族1972.11 2625 豆制品制作技艺大方县刘衍敏女汉族1957.10 1526 玉屏萧笛制作技艺玉屏县吴继红男侗族1968.7 30 传统医药类6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医药·骨伤蛇伤疗法雷山县文玉忠男苗族1972.10 282 苗族医药·骨髓骨伤药膏麻江县龙薪臣男苗族1973.10 293 半枫荷熏举浴疗法贵州苗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汉梅女侗族1965.9 104 苗族医药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蒋元生男苗族1963.2 295 黔西王氏食疳医药黔西县王德俭男汉族1949.1 566 遵义王氏中医推拿遵义市文化馆王超文男汉族1963.3 35民俗类15人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从艺年限备注1 苗族祭鼓节清镇市王兴贵男苗族1944.12 312 下洞祭风神印江县任贞茂男土家族1948.8 233 江口羌历年江口县胡政法男羌族1967.10 204 苗族跳洞-数岜龙里县吴福兴男苗族1979.6 195 布依族服饰兴义市郎正丽女布依族1961.5 426 侗族服饰黎平县邬克兰女侗族1950.4 407 水书习俗独山县韦光礼男水族1948.3 458 水书习俗三都县韦见男水族1954.8 509 瑶族服饰麻江县赵元秀女瑶族1976.7 2310 彝族服饰赫章县松德英女彝族1963.7 3711 苗族服饰清镇市王荣毕女苗族1972.8 2112 苗族服饰普安县郭真英女苗族1968.4 3813 苗族服饰晴隆县杨兴琴女苗族1966.6 4214 苗族服饰剑河县王亨石女苗族1980.2 1715 青苗刺绣及苗族服饰安顺市西秀区熊体英女苗族1951.3 20。

浅析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保护

浅析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保护

浅析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保护作者:高幸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摘要:芦笙主要是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乐器、法器以及神器。

在苗族文化,芦笙文化是其构成的重要部分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芦笙文化不仅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还涉及了苗族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

由芦笙文化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伦理道德等。

本文主要对苗族芦笙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苗族芦笙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着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为后期的芦笙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苗族;芦笙;传承一、引言民间艺术大多是由民间人发明并传承的,它和宗教艺术、文人艺术还有很大的区别,它的主体是普通人,比如市民、农民等等。

民间艺术主要分为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美术等,具有地域性和朴实性的特点。

对于贵州苗族来说,它们典型的民间艺术就是芦笙文化,包括芦笙舞、芦笙制作、楼房建筑等。

本文主要对苗族的芦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其提出了相关意见或建议,为后期研究作进一步参考。

二、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的重要意义(一)芦笙是苗族的象征和意义芦笙是一种民族乐器,在苗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定的特色。

它是苗族的象征和标志,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文化等民俗。

芦笙文化渗透在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家每户办喜事或者丧葬时,都离不开芦笙,芦笙的吹奏可以带动现场的气氛,它演奏时通常与舞蹈结合,充分的体现了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的场景。

所以说,在苗族人的心中他们离不开芦笙,而芦笙的意义在苗族人的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是苗族人赋予了芦笙独有的特色,在苗族的历史进程中,芦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可以娱乐大众,另一方面还可以传承苗族的文化,并作为重要的媒介物。

(二)芦笙词是苗族的百科全书芦笙词主要包括丧葬、祭祀、即兴编创等几种形式,使用芦笙的主要场所还是丧葬和祭祀活动,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要一直的吹奏芦笙,用来烘托当时的情景。

苗族芦笙简介_文兴富

苗族芦笙简介_文兴富

论宏扬民族文化在推动地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5
在自信中形成文化自觉,而自觉又促进了发展。

当前,各民族经济正通过民族文化、民族旅游的舞台,实现其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三都县正是通过抢救、保护、传承并弘扬水族文化这一有效途径,朝着振兴水族文化旅游、促进民族经济,从而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

注 释:
[1][4] 杨秀龙:《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抢救、保护利用初见成效》,2009年10月《水书及南方民族古文字研讨会参会资料》。

[2] 潘朝霖、唐建荣主编:《水书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3] 刘世彬著:《中国水族文化散论》,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页。

[5] 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三都县文化局:《三都水族自治县命名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贵州文化网, /,2011-01-07.
[6] 吴立茂:《三都旅游大幅升温》,三都水族自治县党政网,/.2010-11-12.
[7] 张铸:《三都县在筑举行新春团拜会》,三都水族自治县党政网, /,2012-01-13.
(责任编辑:徐丫)。

笙歌伴喜:贵州苗族芦笙的“婚恋”文化事象与造物智慧

笙歌伴喜:贵州苗族芦笙的“婚恋”文化事象与造物智慧

125王 红 杨凌云一、芦笙:历史悠久的男女恋情发酵器芦笙是一种竹制簧管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广泛使用,郭沫若在《钓鱼城访古》一文中曾说“苗民间均备有芦笙”。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亦是青年男女的恋情发酵器。

苗族民歌中“金竹叶子嫩青青,苗家自古吹芦笙,隔山听到芦笙响,牵动花裙牵动心”[1],描述的就是苗族青年以芦笙为媒擦出爱情火花的场景。

苗族自古有崇尚自由恋爱的传统,苗族古歌“仰阿莎”道“二十岁来临,阿妹暖融融,阿哥乐陶陶,姑娘来陪伴,儿郎来游方”。

“游方”就是在这种传统下形成的一种择偶聚会活动,类似活动还有 “跳月”“跳花”“摇马郎”等。

芦笙在这些活动中,召聚、表意、互动的作用,促进着男女恋情的发酵。

时至今日,苗族依然家家户户都备有芦笙,芦笙的恋情发酵器作用也得以保持。

芦笙由笙分化演变而成,笙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先秦时期古笙就已成为礼乐的一部分;《诗经》中亦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描写。

古笙在中原地区演化,成为簧数在十以上,以十三、十七、十九为主的汉族传统乐器笙(如图1),在西南地区则分化出簧数较少、形态有别于传统笙的芦笙(如图2)。

芦笙的前身被称为瓢笙、卢沙,“瓢笙”至少在唐朝已被西南少数民族人民使用,《新唐书·南蛮上》中记载:“吹瓢笙,笙四管。

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酹”。

“卢沙”一词始见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中云“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嚘其声”。

直至明代,“芦笙”一词开始在诗文中广泛出现,杨慎《恩遣戍滇纪行》中就有“罽衣行风舞,芦笙眺月歌”之句。

清代陈浩《百苗图》记述“未婚男子携笙,女子携馌,相聚戏谑”,可见芦笙至少在清朝时就已成为苗族未婚男女相聚戏谑常用器物,长期以来,男女间浓浓情谊被寄托于“笙歌”之中,贵州苗族浪漫的婚恋文化和传统的造物智慧也蕴于其中。

[摘 要]芦笙在贵州苗族的婚恋过程中作为传情达意、歌舞庆祝的重要工具,是贵州苗族婚恋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云南省第一、二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第一、二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项)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增补名单(21项)附件5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

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

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

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

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

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

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

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

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苗族芦笙舞进校园的实践探究

苗族芦笙舞进校园的实践探究

苗族芦笙舞进校园的实践探究【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价值。

芦笙舞是苗族同胞的一项重要文化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

学校有义务在苗族芦笙舞传承中发挥自身独有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苗族芦笙舞进校园实践为研究视角,谈一谈如何优化苗族芦笙舞传承,以期将苗族芦笙舞传承好,提高苗族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探究笙舞凭借其百变的舞蹈动作以及欢快的音乐与节奏,成为苗族人民在长达数百年中一直流传的经典舞蹈。

不仅是苗族人民,在每次农忙时节都会跳的舞蹈,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

针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进社区的研究,在近期也是十分的流行,对于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在近十年当中也被国家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与文化的竞争上,那么,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悠久,色彩鲜明浓厚的独特文化,更需要我们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去传承,去弘扬,让中国故事传遍在世界的角角堕落,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却见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实践活动的优点1.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时间活动,有助于增强苗族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化、国内其他民族文化以及互联网文化冲击,部分苗族家长和学生忽视了自身文化的优势和亮点,对本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缺乏足够认知,认同感不高,自信心不强[2]。

导致一些苗族青少年在文化选择中迷失自我,陷入对外来文化过度崇拜的误区,不愿意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本校苗族学生中会演奏芦笙和跳芦笙舞的越来越少。

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活动,是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本校苗族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苗族的文化优势,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

2.开展苗族芦笙舞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开展苗族芦笙舞的学习、展演,让更多的苗族学生走上展示本民族文化精髓的舞台,自身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校内其他民族的学生加深了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使校园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其乐融融。

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

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_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

2011年第9期(总第248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9,2011(Cumulatively NO.248)一、苗族芦笙文化芦笙是中国西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常见的吹奏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人民制作和使用芦笙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古发现,最北方的芦笙文化遗存是河南信阳战国楚墓中的吹葫芦笙绘画,最东端的则是浙江绍兴306号战国铜屋模型内众奏乐者中一人双手捧笙作吹舞状铸像,西南地区则是云南江川李家山战国时期墓葬24号墓出土的两件葫芦笙,这些区域都曾经是古代苗族人民迁徙停留过的地方。

由此可见,苗族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学会制作并使用芦笙,并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过程中一路携带,不舍不弃。

直到今天,苗族地区仍有“芦笙不响,五谷不长”的谚语,可见芦笙已经深深浸透到苗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神圣地位。

在苗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芦笙作为苗族人民始终不离不弃的乐器,它身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普通乐器所具有的吹奏功能。

伴随芦笙所出现的芦笙词、芦笙舞、芦笙祭祀、芦笙传说故事等孕育形成了苗族文化最博大精深的组成部分———芦笙文化,芦笙文化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是苗族文化的象征。

苗族芦笙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乐舞文化苗族人民在吹奏芦笙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舞曲舞步。

《宋史·蛮夷传四》中有这样的记载,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番等到宋廷朝贡,宋太宗先是“询以地理风俗”,然后“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呐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

清朝康熙年间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这样记录苗族人民的芦笙乐舞:“执芦笙。

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

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传统芦笙制作田野

13摘 要:滇东北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苗寨的王氏传统六管芦笙制作,在滇黔川交界一带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第五代传人王杰锋制作的芦笙,于2006年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王杰锋本人于2007年也在国家级传承人行列中榜上有名,其子王爱华,是第六代传人。

王氏制作芦笙的核心技术,是发音管的安装和簧片的制作。

王氏芦笙制作,从严格的选材到繁杂的烘干处理、独到的簧片改良、紧实耐用的树皮箍、严丝合缝的穿管及簧片的卡槽固定等技术,使其制作的芦笙,音色明亮、经久耐用,得到了苗族同胞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王氏父子的芦笙制作技艺,在国家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在由地方政府举办的“苗族芦笙传统技艺培训班”上传承教授,无私地把家传的芦笙制作技艺,传授给前来学习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学员。

关键词:王杰锋;王爱华;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芦笙制作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4-013-09收稿日期:2022-02-07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制作技艺数字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VJX159)的阶段性成果及云南省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云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 2021TDXMY15)的系列研究成果;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2NYJ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云惠(1971-),女,汉族,云南省威信县人。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四、王氏家族苗族传统六管芦笙树皮箍子的制作与安装(一)箍子的制作制作箍子的材料是树皮条,树皮条要在用之前先把它表面的杂质用小刀刮掉,刮光滑。

然后,把树皮条放在所要箍的部位测量,根据吹管的粗细,把树皮条剪成所需要的长度和宽度。

先把树皮一端,做成锁眼。

锁眼的形状,是一个空心等腰小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189次一、简介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

笙六管,作二尺。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

"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

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

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

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

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

以c、c1、c2三音为例,笙管高度分别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脚后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类推。

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

"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为例,长度分别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宽度分别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类推。

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

簧片也可用黄铜制作,但不及响铜制的发音脆亮。

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以c、c1、c2三音为例,管长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类推。

以上所述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则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

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

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

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

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两管无簧)等等。

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

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三、传承流派1、雷山苗族芦笙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

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

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

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

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2、大关苗族芦笙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

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

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传承百余年的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

但现在,像王杰锋这样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四、传承意义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昭通苗族的风俗习惯1.服饰:解放前,多穿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麻布衣、裙。

解放后,男子多穿汉式服装。

逢喜庆,着苗族盛装。

民族服饰花苗、白苗不同。

花苗盛装,亦称花衣。

披肩用红、黑、黄色羊毛线插织,并用白棉布填匡。

图案,彝良式为菱形,永善式为方形。

白苗男性穿蓝麻布长衽衣,衣领袖口镶草绿色布条。

系草绿色腰带,两端吊于背后。

妇女衣襟绣有彩色大花朵。

托肩绣花纹,另用花边圈在边缘的反托肩短衣。

婚后妇女衣服后襟用双色布缝成“罗汉衫” 。

围腰用蜡染后在空隙处用彩线缀上花纹或用白布做上段,青布为下段做成,青布上用白线挑上“吊子花”,白布上缀花纹。

2.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

花苗恋爱婚姻,多为自由选择。

双方若有意,进行提亲,时间在阴历上半月逢一、三、五的一天,女方若同意当即答应。

此后一个月左右,男方到女方家“贺亲” 。

到了结婚年龄,经媒妁议定婚期。

嫁娶时间,于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六,十一至十六其中的两天,女方送亲为单日,男方迎娶为双日。

白苗婚姻,一般通过媒人说亲,父母包办。

同姓之间不通婚,多数为姑表婚。

男女经媒人介绍,定婚时议定男方负担衣物、酒、肉数量,娶时,如数交给女方家。

满3天或13天,新婚夫妇携礼物回娘家。

家庭结构一般不超过三代,儿子结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每个家庭皆有一个主要负责人,由成年男子担任。

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其他农活男女平等。

妇女还担负绩麻、纺线、织染、喂养家禽和操持家务。

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成年成员的磋商。

财产继承是由儿子平均分配,无子有女者可以招婿入赘,赘婿有财产继承权。

亲属中,一般以同宗的哥弟及姑舅亲为最亲,姨表兄妹以兄弟姐妹相称。

3.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基督教。

自然崇拜:视山、水、树、石、风、雷、电为神,只能敬奉祭祀,不能触犯。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要宰鸡献酒祭祀。

祖先崇拜:各姓氏家庭,每年要杀猪,宰羊、鸡,祭祀祖先灵魂,祈求免灾除病,每隔13年大祭一次,打老牛数头,歌舞七天七夜。

4.民居建筑:高寒山区苗民多住杈杈房,即把带杈木桩栽地作柱,园木作檩子、掾子,茅草或竹叶盖顶,四壁用树条或竹子编制。

居住二半山区的苗民,住土墙房,茅草或竹叶盖顶。

五十年代后,土墙房和石砌草房逐渐增多,部分苗民修起瓦房。

5.日历:苗历一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月份以十二属相命名,1—12月依次为: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月。

四季划分为:蛇马羊为春天,猴鸡狗为夏天,猪鼠牛为秋天,虎兔龙为冬天。

6.饮食习惯:居住高二半山区的苗民,以玉米、马铃薯、荞子为主食。

少数居住河谷和坝区的,以玉米、大米为主食。

杂粮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瓜类等,玉米面除蒸食外,还做成甜酒和苞谷粑粑。

燕麦做成甜酒和炒面。

荞面做成荞粑粑或荞疙瘩饭食。

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鸡肉。

猪肉除鲜吃外,还腌制腊肉。

习惯吃一指厚、手掌宽的巴掌肉。

有杀猪时“吃刨汤”习俗。

苗族喜欢喝酒,凡嫁娶喜庆,招待客人,都必斟酒敬献,边敬酒边唱酒礼歌。

7.苗族体育:主要有射弩、赛马、穿针、绩麻、穿衣裙赛跑、踢鸡毛键、中长跑,篮球、足球等也是苗族喜闻乐见的现代体育项目。

8.葬俗:实行棺木土葬,苗寨有公用坟山。

坟墓依山走势,明清时期,行横葬;民国以后改为顺葬。

花苗头朝东,脚朝西,表示“叶落归根”。

人死后速葬,不择日期,不焚香化纸,不放鞭炮,不立墓碑。

属正常死亡的老人和成年人,其安葬仪式有人死后洗脸穿衣、祭食、入棺、出殡、下葬、葬后祭、送魂等。

白苗寿终时,儿媳鸣放鞭炮,备好坛杆、笙、鼓,请祭师指路入殓,组织背剑、持长矛、竹杈人员驱鬼迎客,宰牛、猪行祭,次日埋葬,连续三晚上到坟山送火,三早晨送饭后复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