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串词

合集下载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一)芦笙曲的认知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

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

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

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

”《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

芦笙是簧管乐器的一种,由竹管、共鸣筒、簧片及气斗四部分组成,是苗族人民祭祖聚会、进行各种社交活动时必备的重要道具。

芦笙曲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其曲调优美动人。

它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传播。

深沟苗寨芦笙王

深沟苗寨芦笙王

深沟苗寨芦笙王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和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每逢佳节或是丧祭活动都要用芦笙曲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芦笙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花沟是马龙县闻名的风景区,而深沟则是鲜为人知的苗族散居山寨,被当地人称作“芦笙王”的韩尚云就住在这个村寨。

翻过几座山摄制组似乎觉得这里就是这座山的尽头了,但转眼一看,你会在那山底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一道山门,过了山门,放眼远望,一个隐居在群山环抱,万木葱笼的苗寨出现在眼前。

千百年来,相对落后但勤劳淳朴的苗族同胞就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从小生活在王家庄乡深沟苗族村寨的韩尚云很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14岁时跟随本寨芦笙舞师傅***学习芦笙舞传统动作和套路。

当有老人讲述苗族传统故事或民歌、芦笙舞时,他都是专心致志地听,钻头觅缝的学,任何时候他都从不放弃。

有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他都跟师傅参加,一块吹、一块跳。

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芦笙王”。

采访韩尚云从小喜欢芦笙舞拜师学艺的历程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簧管偶合振动乐器,在苗族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是苗族的民族象征。

丰富多彩的芦笙曲舞,是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芦笙在苗族青年们的恋爱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当他们与姑娘约会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声”。

求偶舞蹈《踩堂》或《踩芦笙》每逢节日,吹必跳,成年的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

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这些苗家小伙子们为了得到苗家姑娘的青睐、都用芦笙舞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苗族芦笙的传说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苗族芦笙的传说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代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转自无忧考网)。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奇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本文通过对芦笙的传承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其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苗族芦笙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苗族芦笙;应用传承;文化内涵引言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最为常见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的簧片乐器的鼻祖。

芦笙不仅在民间娱乐方面的使用,跟木鼓、铜鼓一样,是一种圣器,在苗族人民看来,芦笙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甚至是他们的信仰,能够与神灵相沟通,与他们的先祖互相交流。

一、苗族芦笙的文化内涵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节日庆典、结婚、丧事,还是祭奠或者各种宗教仪式都有广泛的运用。

芦笙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记忆,能够生动全面的展示苗族文化的传统观念,其文化的内涵更加的丰富。

1.怀念祖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苗族人民的意念里,芦笙是由苗族的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的声音是一种代表着欢乐。

芦笙作为苗族精神意识凝聚和弘扬文化的载体,只要芦笙一吹响,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互相争着吹奏芦笙,跳着欢快的芦笙舞蹈,在悠扬美妙的芦笙音乐中,大家互相寻找先祖的奋斗足迹,感受民族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起伏不定的芦笙曲调中,人们尽情的享受芦笙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忘掉以前的所有不悦与痛苦,使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

2.培养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在苗族人们的社会传统生活中,文字是不存在的,平常的生活接触,都以声音来传达。

但是在民俗的规约中,从记事的儿童开始急要学会吹芦笙。

这不仅仅是为以后的祭奠、娱乐、婚嫁以及节庆的日子使用芦笙,主要是通过血吹芦笙来学会唱芦笙歌,牢记芦笙歌词,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信仰等等,能够强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知感,能够加深民族之间的感情,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芦笙舞主持词

芦笙舞主持词

芦笙舞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观众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欣赏一场让我们领略到汉族传统文化魅力的
表演——芦笙舞。

芦笙,是汉族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而芦笙舞,则是源自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将芦笙的音乐与优
美的舞蹈完美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表演者们为我们带来一场美丽动人的芦笙舞
表演。

他们将用舞蹈的形式,演绎芦笙音乐的千姿百态,展现出芦笙舞的
优美和神韵。

在表演中,你将看到舞蹈演员们舞姿轻盈,动作柔美,有力度又不失
优美;你将感受到芦笙音乐的婉转、激扬和深沉,宛若置身于大自然的怀
抱中。

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享受这场美丽的表演,感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
独特魅力。

谢谢大家!。

2011第十一届中国_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程序及主持词

2011第十一届中国_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程序及主持词

2011第十一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程序及主持词(2011年11月26日)主持人:杨荃胜杨明粤下午2:00 地点:民族体育公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融水的父老乡亲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2011第十一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现在开始!欢快的芦笙,吹醒了崭新的岁月,金黄色的禾仓,摇曳着丰收的喜悦。

在苗山葱茏的绿色里,在贝江泛起的浪花中,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累累硕果点燃了我们火热的激情。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心扉、载歌载舞,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相互交流技艺,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吹响金芦笙,为苗山的明天欢呼。

二、介绍评委参加芦笙舞比赛的评委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名誉会长戴民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副会长凤绍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副会长陆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舞蹈家协会会员何伯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副会长吴家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三级作曲、演奏员龙佩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群文馆员邓江平。

三、仲裁组:组长:凤绍明副组长:覃滋柳、王绍清四、评分规则:我们采取10分制评分法,不现场亮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5个平均分为该队最后得分;3个队表演后,报一次分。

五、比赛设奖:县城组,乡镇组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

六、表演顺序:(一)下面进行的是县城组芦笙比赛。

首先上场的是:(按抽签顺序报)(二)县城组比赛完毕。

接下来是乡镇组芦笙比赛,首先上场的是:七、由仲裁组长凤绍明宣读县城组比赛结果;接下来宣读乡镇组比赛结果。

让我们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八、颁奖:下面请×××领导为获得优秀奖的单位颁奖。

(所有获奖单位不下场)请×××领导为三等奖单位颁奖请×××领导为二等奖单位颁奖请×××领导为一等奖单位颁奖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获奖的单位再次表示祝贺!九、请领导和表演队合影留念十、结束句:嘹亮的芦笙曲在回荡,欢快的芦笙舞步在延续,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文化,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为建设美丽、幸福的苗山而努力奋斗!芦笙舞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于2010年3月3日在凯里市民族体育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次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是由中共凯里市委、凯里市的人民政府主办,是一次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盛大节日,同时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

将让世界知晓到一个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充满欢声笑语的旅游胜地——凯里。

本次芦笙节是凯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芦笙节,与往届相比,这次芦笙节加入了“甘囊香”的概念。

往年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举办时间也固定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日。

“甘囊香”为苗语音译,意为河流的下游神往之地。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起源于有400多年历史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

每年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舟溪甘囊香芦笙会就会是凯里最热闹、最壮观的苗族盛会,届时堂内外几千只芦笙同时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苗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都为壮观的景象所惊叹。

本届凯里国际芦笙节与舟溪甘囊香芦笙会相结合,首次融入“甘囊香”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芦笙会浓厚的原生态芦笙文化氛围及民间喜庆气氛,也通过政府主导办节,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旅游接待、城市建设等,将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真正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一个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盛会。

此次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的核心为“狂欢”,除了看表演、听音乐、逛市集、与篝火共舞外,游客还可以充分体验到凯里的特色小吃、民俗风情。

民族民间传统竞技,如斗牛、斗鸡、斗鸟等惊险刺激的活动,不仅让大家看得过瘾玩得痛快,更是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

踩芦笙、民歌对唱、斗牛,历来是芦笙会的三大主题活动。

走进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就仿佛走进梦境一样,整个芦笙会场人山人海,欢腾不息。

芦笙就是旋律,就是号角,芦笙吹到哪里,芦笙舞就跳到那里,芦笙曲结束,芦笙舞也会嘎然而止。

到芦笙堂里踩芦笙的都是未婚的女子,她们一个个身着古拙而又华美的苗族盛装,跟着芦笙节拍款款而动,翩翩起舞。

孩子苗族节目感动词

孩子苗族节目感动词

孩子苗族节目感动词
我是苗族人,我们苗族最出名的乐器是芦笙。

我的舅舅是一位芦笙高手,他教过我,当我吹的时候,我才明白芦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吹好的,要练个两、三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芦笙高手。

我现在读小学五年级,因为我是苗族,所以学习上也有一些困难,但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努力的去克服。

因为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我的个子很矮,虽然我是班级里面个子最矮,但我的心却不矮,我的成绩和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

我喜欢唱歌、跳舞,所以担任班级文艺委员。

我想,总有一天,我要把我们苗族的芦笙舞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看。

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苗族孩子,我热爱自己的民族,每一次回到家,都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我的梦想。

看着每天都在地里辛勤干活供我和妹妹上学的爸爸妈妈,我希望我快点长大,找一份好的工作,让爸爸妈妈不再那样的辛苦。

我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跆拳道高手、舞蹈家、钢琴家……我想成为很多很多人,但是无论我走到哪,我都不会忘记,我是大山里的孩子,我都不会忘记我是苗族。

我是苗族人,我骄傲!。

芦笙节导游词(共42页)

芦笙节导游词(共42页)

芦笙节导游词[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导游词一:贵州西江苗寨导游词贵州西江苗寨导游词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

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下面是贵州西江苗寨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贵州西江苗寨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

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

所以称为"千户苗寨"。

[url]西江[/url],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

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

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

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

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

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

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

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

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

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

西江千户苗寨表演主持词

西江千户苗寨表演主持词

西江千户苗寨表演主持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儿的开心。

首先我来带大家一起来观赏一场由苗族人来演的表演,大家来看现在这里正在表演的是芦笙舞,它是吹芦笙为主。

芦笙由竹子做成,长短不一,越长声音越粗,越低声音越尖越细。

一边吹芦笙,一边有人伴舞。

这种舞是在盛大的节日里来表示欢乐的。

下一个表演的是锦鸡舞。

表演的姑娘都穿着戴着一条一条裙摆的裙子,身戴银饰。

从身后来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锦鸡,这种舞是在重要的节日中跳的。

大家听,现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叶吹出的`声音。

是鼓舞人们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来我们走进的就是观景台,从上面往下看看就是苗寨,村里面都就是最具有特色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依靠水,结构为三层。

下层通常摆的都就是杂物。

二层住人,而且最存有特色的就是美人依靠。

由于苗族姑娘都讨厌趴在上面刺绣,所以因此闻名。

第三层则就是堆满谷物的地方。

吊脚楼的建筑技艺已经列为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的观赏结束,大家可以四处转转,拍照,购物,六点在大门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苗族芦笙文化

苗族芦笙文化

苗族芦笙文化贵州人文风情诗《鶺宇鸟》选自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号的《苗族古歌》中核心故事---鹡宇鸟的形象及意象来进行创作,是其最为核心、也最精彩的部分。

而苗族芦笙文化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苗族芦笙文化是雷山县重要文化事项。

雷山县交通不便,但生态环境优美,使苗族芦笙等文化得以全面发展,保存完好。

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寨寨有场地,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能舞,人人都会跳,如今能吹能舞的女青年也有不少。

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等村寨,这些村寨都藏在大山里,交通极不方便。

苗族芦笙源远流长,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芦笙制作工艺伴随着芦笙文化的兴起而不断传承发展。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

屈原《楚辞·天问》(阚子篇)称:“楚笙冠中国,楚人吹笙天下第一”。

战国时楚称荆蛮之地,“荆蛮”是苗族曾居住的地域。

“楚笙”就是苗族芦笙。

《新唐书·南诏》说:“西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盏又酹”。

“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说:“一个吹瓢笙如蚊纳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

”说的是芦笙与芦笙舞。

《黔南识图》说:“择平壤为月场,男女皆艳股,吹芦笙,踏歌而舞。

”《黔书》卷四“释名”说:“笙生地,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

其中空以受簧,是为匏笙,女娲氏之笙也。

”芦笙系苗族古代承传之物,属于一种簧管乐器,也是雷山苗族民众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是苗族歌舞文化的象征。

芦笙由簧片、竹管、气斗、共鸣筒四个部分组成,其制作材料和工艺流程如下:簧片,用响铜铸成(也有少数用黄铜),由工匠艺人将木炭在小红炉把铜烧熔后,按大、小芦笙需要,轻轻打成厚、薄、大、小、长、短不等的长形铜片,然后在铜片方匡内凿通三面,成一个梯形小簧舌,又多次烧红锤打,铸成光平密封似的整块铜片,用刀片刮平现黄、检查舌边缘是否空隙、防止漏气,当吹、吸气时,中间簧舌就上下抖动发出响音,响音的高低取决于簧舌片的长短与厚薄。

吹起芦笙跳起舞串词.

吹起芦笙跳起舞串词.

吹起芦笙跳起舞串词.急求《吹起芦笙跳起脚》的歌谱没有歌谱歌词也行6612333332316666123236363636362626262323166323166(6全是低音,其他都是中音)求音乐:葫芦丝《吹起芦笙跳起舞》百度有视频啊你可以搜搜看求音乐:葫芦丝《吹吹起芦笙跳起舞》6612333|3323166|6612323-|63636363|62626262|323166323166哪个民族以善于吹芦笙跳芦笙舞而闻名于世界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其前身为竽。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

芦笙舞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

彝族流行于四川省凉山地区和云南省西部一些地区,曾用于喜庆丰收的酬神和送葬仪式中。

清《滇南志略稿》载:“…每年秋后,宰牲祀神,吹笙跳舞而歌,谓之祭庄稼。

清乾隆《开化府志·九》记:“…送葬,女婿吹笙跳舞尸前。

葫芦笙舞已多为群众自娱性舞蹈。

云南省有些地方除用葫芦笙作为舞蹈伴奏乐器外,还用笛子、月琴等同时伴奏,称为“打跳”或“打歌”。

男女青年边唱边舞、肩部前后摆动,舞姿健美潇洒。

四川省凉山地区,凡吉日均跳葫芦笙舞;每逢火把节更为隆重,届时昼夜欢舞,连续3日。

舞时不歌,多为两人一对,互相对脚动作,男子动作幅度大而有力,腿部高抬重落,女子动作较小,腿部不高抬,众人围圈而舞,吹葫芦笙者在圈内领舞,亦有女子边弹月琴边舞,或边吹边领舞。

拉祜族在节日和劳动之余均跳葫芦笙舞。

传说有80多套舞曲。

舞蹈中的动作,大致可分为表现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模拟鸟兽的舞蹈。

例如舞者㧟脚向里扫腿,勾脚向外蹁腿,是表现收割谷子;“斑鸠拣谷子”,表现了斑鸠觅食、嬉戏的姿态。

苗族节日:芦笙节(中国传统节日)

苗族节日:芦笙节(中国传统节日)

苗族节日:芦笙节(中国传统节日)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

芦笙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

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四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相关传说舟溪芦笙节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上有一个苗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旺。

阿旺聪明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

她绣的花,五彩缤纷,颜色鲜艳,阵阵清香,招引一群群蝴蝶蜜蜂来探花采蜜,阿旺喂的猪,长得又快又好,又肥又壮,一年四季杀肥猪。

阿旺的歌喉,更是金嗓子。

她的歌声,象春风,赛银铃,唱得娃娃拍手笑,唱得老人喜孜孜,唱得小伙子和姑娘们手舞足蹈。

苗族芦笙与芦笙舞

苗族芦笙与芦笙舞

苗族芦笙与芦笙舞苗族芦笙与芦笙舞2009-10-18 17:37:11 作者:56china 来源:浏览次数:119 网友评论 0 条“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

”这是宋代有关对苗族芦笙文化的记叙。

芦笙在苗家人的观念中是“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母亲”的声音。

在“母亲”的招唤下,至今三大方言的苗族,无论居住何地,都以芦笙文化用为本民族的一种表现形态,作为本民族精神意识的一种凝聚与弘扬。

“母亲”(始祖母)创造出来的,其声音是苗族芦笙即古代诗书屡屡记载的笙、竿、簧、笼。

现一般为六管笙,也有多于六管或少于六管的。

芦笙是由吹气管、气斗、音皆管、簧片、共鸣筒等部分组成的民族吹奏音乐。

可分为大,中、小与特小等种类。

大芦笙高达丈余,吹奏时声音宏亮深沉。

中芦笙音色圆和流畅,小芦竺音色明亮纤细。

苗家人喜吹芦笙,每吹笙必舞蹈,芦笙舞从功能上可分为祭祖、庆典、娱乐与友谊等舞。

前者庄重严肃、规模盛大,用大中芦笙。

后者轻快活跃,可用中小芦笙。

舞蹈形式也由群舞、集体舞到双人或单人舞。

芦笙舞曲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与舞曲等。

加上舞蹈,及可体现出苗族人民的各种生活与文化形态。

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笙伴舞、笙领舞与笙自舞等。

前两者吹笙人可以是七、九、十一或更多人。

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

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头边吹边舞,男女群体随队伍绕圈踏声舞蹈。

笙者舞指小集体、双个或单人吹笙者用小芦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动作高难。

配合默趣芦笙动作可概括为青、移、跨、转、立、踢、别、釵,勾、翻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性志强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苗家人创造了芦笙,至今仍保存着芦笙、人人爱吹芦笙、爱跳芦笙舞。

视笙音为苗音。

芦笙音量高、响度大、人们往往描述为“笙声佛天”、“卢震山岳”、“几十里以外都听得见”,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古今音量最高,响应最大。

一场芦笙会

一场芦笙会

一场芦笙会一年一度的苗年到了,我们村举行了各种活动,有篮球赛,有苗歌比赛,有跳芦笙,有联欢晚会。

最隆重的要算跳芦笙了。

活动的第三天正是星期天。

中午,芦笙场上传来咚咚——咚咚——的铜鼓声,我的心情异常兴奋,和奶奶、姑姑以及姐妹们一起,穿上我们的苗族盛装,梳妆打扮好后,就迫不及待来到芦笙场。

芦笙场就在我们学校大门外,芦笙场四处挂和上空挂满了彩旗,场上已经人山人海,人们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人面带笑容,个个喜气洋洋,好一派节日的气氛。

芦笙场正中心挂着一面铜鼓,一个中年人在铜鼓前敲打铜鼓,还不时朝着铜鼓喷酒,一人在铜鼓后面,用一种专用的“桶”一接一放,据说这样铜鼓发出的声音就更加洪亮。

围绕着铜鼓转的是青年男子芦笙队,他们一面吹奏芦笙,一面踩着鼓点走起了芦笙步。

紧跟在芦笙队后面的是一群妇女,她们穿上耀眼的服饰,随着芦笙的曲调迈动步子。

围在第二层的是美丽的苗家姑娘,她们头上戴着银帽,上面插满了银花和银铃,银帽上一对银角微微颤动。

颈上套着明晃晃的银项圈,艳丽的盛装背部上,衣袖上,衣襟上镶嵌着银花,腰上系着的五彩八卦裙上也缀满了银铃。

姑娘们神色羞涩又大方,随着芦笙和鼓点的节奏翩翩起舞。

我插进姑娘的队伍里,情不自禁地走起了芦笙步来。

突然我听到有人在叫我,我定眼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杨洁,还有我们班的好多女同学,她们都身着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我几乎没认出她们来。

下午三点,芦笙场上,人们越聚越多,跳芦笙的姑娘都围了好几层,只见层层叠叠的银角攒动,全场一片银花闪闪。

窸窸窣窣的银花声、叮铃叮铃的银铃声,悦耳悠扬的芦笙乐音,振奋洪亮的鼓点声,响成一片。

人们舞步越发轻盈,笑容越发灿烂,幸福写满了每个人的脸上。

直到下午六点,芦笙会才结束。

我希望明年的苗年节更加热闹。

因为芦笙,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

因为芦笙,我们的生活变得精彩!

因为芦笙,我们的⽣活变得精彩!▲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哦,⼟豪随意!2017年8⽉18⽇云南凤尾⽵芦笙⽂化培训班正式在云南武定迤纳⼚永泉村开班,经过3天的紧张培训于8⽉20⽇顺利结束。

此次培训能够顺利举办要感谢武定苗学会领导的⼤⼒⽀持,以及当地乡村⼲部的⿍⽴相助,特别要感谢永泉⼩学蔡⽼师⼀家的⽆私奉献,为我们学员提供了⽆微不⾄的后勤保障。

经过这⼏天的培训,我们学到了芦笙⼊门的科学⽅法,了解了不同⽀系苗族的芦笙风格,为我们进⼀步学习芦笙⽂化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让我们⼤开眼界,也正是这次学习让我们更加知道云南的西部芦笙⽂化⾮常落后,这次来的学员有来⾃云南蒙⾃,嵩明,武定,禄劝等地,他们都说⾃⼰家乡只有很⽼的芦笙师傅了,有⼈去世甚⾄都请不到芦笙师傅来超度了,可以预见现在40岁以下的苗族⼈到去世的时候估计都不会有芦笙超度仪式了,少数民间师傅坐井观天,作为传承⼈不但不积极传承芦笙⽂化,反⽽为保证⾃⼰“⼤熊猫”的地位⽽阻碍芦笙培训的开展。

正是这些落后因数,西部芦笙更需要抢救传承。

此次培训苗族芦笙研究⽣陶兴海作为⽀教⽼师全程授课。

陶⽼师作为全国稀有的芦笙研究⽣,不远千⾥从贵州毕节赶来⽀教,这种奉献精神更加⿎舞和鞭策我们的学员要认真学好芦笙,学员们都表⽰要让我们培训的星星之⽕点燃西部芦笙⽂化,让芦笙在西部得到传承和发扬光⼤。

这次培训学员都积极写了⾃⼰的学习体会,这是最真挚的感⾔,我们不做任何删减增加,原⽣态的奉献出来让我们感受他们⽕热的情感。

云南嵩明学员龙⽂华(⼤花苗)的感⾔芦笙是苗族最忠实的信物,她不仅是乐器,特别还是苗族历史旋律的见证。

所以没有芦笙苗族⽂化⽣活就不丰富、苗族⽂化就不精彩!在西部苗族芦笙⽂化处于危机遗失之时,这次培训重新点然这把星星之⽕,这是苗族芦笙⽂化史上的⼀项伟⼤的创举。

她将载⼊苗族芦笙⽂化的新史册,也为滇中苗族芦笙⽂化节⽇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唱响民族⽂化⾃觉的旋律,开创了苗族芦笙⽂化传承的新篇章!我作为苗族⼀枝(⼤花苗)深受触动,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苗族,让天下苗族芦笙⽂化融合发扬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