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的传说

合集下载

苗族芦笙起源

苗族芦笙起源

苗族芦笙起源
——吴倍鑫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器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必有芦笙,据民间传说:芦笙是苗族祖先东嘀咙嗡(苗语)汉译为“黑郎”创造的。

东嘀咙嗡即黑郎和各里格啦噶是一对恋人,各里格啦噶是苗王亚鲁的女儿,因做了错事而不承认,亚鲁在心急之下发了毒誓,结果各里格啦噶受到了惩罚,被凶猛的老虎咬死。

黑郎由于失去了心爱的人昏睡十三天十三夜,在饥寒交迫、醉生梦死中慢慢苏醒,披头散发,用微弱的气息支撑着笨重的身躯,手脚微微颤抖进行简单的洗漱,由于过渡思念恋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到自己心爱的芦笙,精神突然振奋吹响了芦笙曲,后来传说芦笙是黑郎造,芦笙是黑郎教。

接着一群青少年男女唱出芦笙跳洞十二首之起首《东嘀咙嗡寿喽》。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一种典型的苗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芦笙演奏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苗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丰年祭祀和娱乐活动等。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艺在苗族人民中得到了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苗族芦笙演奏传统。

苗族芦笙是一种竖吹葫芦状的木笛,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苗族芦笙演奏一直是苗族人民传承的重要文化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苗族芦笙的表现形式苗族芦笙演奏主要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

独奏以个人演奏为主,表现出个人的技艺水平和情感表达。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吟唱、颤音、飞指等手法,通过这些技巧演奏者可以表现出各种情感和音乐效果。

合奏是苗族芦笙演奏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由苗族人民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如丰年祭祀、婚庆仪式、节庆活动等。

苗族芦笙合奏具有浑厚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节奏感,能够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成为了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芦笙,使得芦笙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苗族芦笙也有了更多的舞台和表现机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艺术品。

目前,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文化艺术团体正在积极开展苗族芦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挖掘和发展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促进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苗族芦笙演奏更是贵州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中,芦笙演奏始终是人们生活、娱乐、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本文旨在探讨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从历史渊源、演奏技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苗族的发展过程中,芦笙演奏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芦笙演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曲目、演奏形式等方面也变得愈加丰富多样。

苗族芦笙演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成为了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二、演奏技艺苗族芦笙演奏技艺独具特色,其演奏方式多样丰富,包括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用口腔吹奏管弦、用手指按键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技巧和表现力。

芦笙演奏还需与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表达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芦笙的音色独特,富有浓厚的苗族民族特色,有着悠扬、清亮的音色,如清泉流水,如飞瀑跌水,如山涧潺潺,如山风吹拂,仿佛置身于苗族村寨之中,感受着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和淳朴。

芦笙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丰富的表现技巧,包括吐蕊吹气、律动泠音、悦耳顿挫、乐器愈鸣等,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三、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经过历代苗族演奏艺人的努力传承,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在贵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发展。

不仅在苗族村寨中常见,而且还在大型文艺演出、节庆庆典、民俗活动等场合中频繁亮相,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范围,而是开始走向现代舞台,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舞台效果,创新演奏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一些苗族芦笙艺人也开始积极进行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为苗族芦笙演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虽然芦笙演奏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冲击,但是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芦笙的传承历史芦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据史书纪载,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芦笙这种乐器。

芦笙是一种由竹制成的管乐器,通常由三根竹子组成,其中两根为吹孔,一根为吹口,通过吹气产生声音。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各种宗教、祭祀、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使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娱乐。

古代的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成为苗族人们表达情感、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必不可少的音乐元素。

在苗寨上演的芦笙比赛更是成为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盛事。

芦笙演奏所呈现出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是在苗族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

每一代苗族人民都通过学习、演奏和传唱,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演奏的艺术表现,使之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芦笙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影响,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动,芦笙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一些苗族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通过举办芦笙比赛、音乐会和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

芦笙

芦笙

苗族的芦笙文化文山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

苗族芦笙历史,渊源流长,有人说,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

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一书中断言道:“(笙之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

由此看来,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

文山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

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

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

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

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芦笙舞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既保持芦笙舞原貌而动作简易又富有时代感的集体舞《苗山迪斯科》,在苗族民间得到逐步推广。

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

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

传统节日有哪些之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一种簧管乐器,轻音芦笙曲调轻盈高亢,重音芦笙曲调深沉洪亮,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

而在贵州苗族当中,更有一个热闹无比的芦笙节,是黔东南苗族同胞欢庆的苗族节日,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苗族文化来了解。

芦笙节的由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芦笙管又名孔明管,据传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

有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因此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各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游方”的好时机。

芦笙节在各地的举办时间各不相同,而其中以贵州凯里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芦笙节习俗节日期间,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

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双双对对的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缠缠绵绵地给芦笙会留下来年再会的盟约。

芦笙节是苗家盛大的节庆,一般在当地的芦笙堂举行,芦笙堂又是位于舟溪水井坎边的宽敞的河沙坝上。

通常,节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苗族长辈,会扛着芦笙来到井坎边,首先擦拭干净井坎上的碑石,然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堂子中央喷洒数日,以驱除邪魔,接着,各人饮一大口酒后,便吹响起跳的第一支芦笙曲。

于是穿红戴绿的小伙子,佩戴各式银首饰的姑娘,像彩蝶觅花似地从四面八方涌进芦笙堂,各自围成一圈,大显身手。

老一辈的芦笙手,在芦笙堂中央,吹着丈余高的母笙引导、伴奏。

吹芦笙的小伙子按着悦耳的曲调,随吹随跳。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推广策略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芦笙,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管乐器,外形像一支长长的笛子,音色悠扬,富有民族特色。

在苗族的节日、婚礼、丰收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苗族人民对芦笙情有独钟,他们把芦笙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每当有喜事或者悲伤时,都会用芦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能够传递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苗族的婚礼上,芦笙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新娘出嫁的时候,芦笙声响彻云霄,犹如天籁之音,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芦笙的音乐,不仅能够使人们感到欢乐,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节日和婚礼上使用外,芦笙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家庭聚会上,芦笙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芦笙这一传统乐器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苗族文化传统,努力保护和传承芦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承下去。

让芦笙的美妙音乐永远在苗族的大地上回荡,让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演奏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用来演奏音乐,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演奏一直都是受到重视和传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风采。

一、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始于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乐曲。

据史料记载,苗族的芦笙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而最早的芦笙器乐则可追溯至清朝,清代苗族音乐家李景和对芦笙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其他重大场合,芦笙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演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在苗族地区,从小就有孩子开始学习芦笙演奏,他们一般都是跟随长辈学习,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演奏技巧和曲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芦笙演奏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承体系,有专门的老师传授技艺,并在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使得苗族芦笙演奏得以保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苗族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宗教仪式到现在的文化展示,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场合和形式,而是逐渐走向舞台和市场。

在许多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到苗族芦笙演奏的身影,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的音乐产业中,苗族芦笙演奏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有一些苗族音乐人将芦笙演奏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苗族音乐的形式,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方式。

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也开始将苗族芦笙演奏纳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芦笙演奏者,为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有关融水的民间故事

有关融水的民间故事

融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个县,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关于融水的民间故事:
1. 《龙女潭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一条恶龙在融水的一座山中作祟,导致当地百姓生活困苦。

后来,一位勇敢的少年与龙女合作,最终将恶龙打败,龙女也化作一潭清泉,造福百姓。

2. 《刘三姐的故事》:刘三姐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说她曾经在融水一带生活过。

她以其美妙的歌声和聪明才智,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3. 《苗族的芦笙传说》:相传,苗族的祖先在迁徙途中,遇到了敌人的追击。

为了躲避敌人,他们在森林中吹起了芦笙,成功地骗过了敌人,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

因此,芦笙成为了苗族文化中重要的乐器和象征。

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反映了融水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传说故事

贵州传说故事

贵州传说故事贵州,一个充满神奇传说的地方。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让人们感叹不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感受贵州的神奇魅力。

故事一,黔东南苗族的芦笙舞。

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有一支苗族部落,他们以芦笙舞闻名。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部落遭遇了一场旱灾,庄稼都枯萎了,人们生活陷入了困境。

于是,部落的族长带领人们一起祈求神灵的帮助。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族长带着族人们跳起了芦笙舞,祈求神灵的保佑。

就在他们跳舞的时候,突然间风雨停歇,天空放出了一道彩虹,接着就是一场大雨,滋润了干裂的土地。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都会跳芦笙舞,感谢神灵的恩赐。

故事二,黔西南布依族的千家宴。

在贵州的黔西南地区,有一个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叫做“千家宴”。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部落遭遇了一场饥荒,人们生活困苦。

于是,族长带领人们一起努力耕种,终于有了一个丰收的年景。

为了庆祝丰收,族长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所有的部落一起分享美食。

于是,人们从各个部落赶来,带着自己的特色美食,摆下了一桌桌丰盛的大餐。

宴会上,人们载歌载舞,欢乐无比。

从那以后,每年丰收之际,布依族人都会举办千家宴,传承着这个美好的传统。

故事三,黔北苗族的侗寨歌舞。

在贵州的黔北地区,有一个苗族的侗寨,这里的人们以歌舞闻名。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侗寨遭遇了一场瘟疫,人们生病的生活苦不堪言。

于是,侗寨的长老带领人们一起祈求神灵的庇佑。

在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祈求神灵的庇佑。

就在他们歌舞的时候,突然间瘟疫消失了,人们病愈了,生活恢复了往日的祥和。

从那以后,每年的月圆之夜,侗寨的人们都会载歌载舞,庆祝生活的美好。

这些传说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勇敢与智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这些美丽的传说,让贵州的神奇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浅谈苗族芦笙文化

浅谈苗族芦笙文化

【摘 要】苗族芦笙技艺一向出名,素有“芦笙之乡”的美誉。

在苗族人看来,芦笙不仅是幸福的标志,还是语言工具,同时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关键词】苗族 芦笙文化 爱情信物 语言工具浅谈苗族芦笙文化吴志松 苏晓红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的诗句,从春秋战国至今,已经3000余年,不难看出芦笙文化历史之悠久。

一、芦笙在苗族代表着纯洁和幸福传说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寸草不生,老百姓颗粒无收,生活苦不堪言。

天帝的小女儿勾素不愿天下百姓受苦,就偷偷下凡,传授百姓生活技能,教会百姓播种。

天地从此有了人烟,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

饱暖思淫欲,有一天,杉木和竹子两兄弟闲来无聊,便想上天庭向天地讨几件宝物娱乐。

勾素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惹出是非,激怒天帝,便把自己的六根手指和一只胳膊砍下来,做成了一把芦笙,供两人玩乐,自己却流血不尽而死。

天帝听说了这件事,悲痛万分,对杉木、竹子二人说:“今后这把芦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万事必须经过她的许可,遵循它的指导,你们才能获得幸福。

”杉木、竹子听了天帝的话,将芦笙带回苗族,每日潜心供奉,从此以后苗族人都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固然不是真的,但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窥见芦笙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在苗族,芦笙是幸福的标志,小伙子口不离笙,不会吹笙的不认他是苗族的达亨(小伙子)。

几乎每个苗寨都有自己的芦笙队。

每到逢年过节,芦笙队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会,会上小伙子和姑娘们吹笙跳舞,好不快活,好不惬意。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和爱情分不开,芦笙之于苗族,同样如是。

对于苗家人而言,芦笙不单单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爱情信物,是纯洁的象征。

在苗族,芦笙是青年男女成婚的重要媒介。

月朗风清之时,小伙子在爱慕的姑娘家窗边吹一曲芦笙,外行人听不明白,准以为哪家的达亨闲得无聊,吹个曲子逗外面月亮听。

但心思细腻的姑娘闻声就能心领神会,知道好事马上要来了,赶忙打开窗户,用清脆的歌声相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乐器芦笙与舞蹈的结合,是苗族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芦笙,在苗族语中称为“芦拉”,是苗族特有的管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芦笙舞则是融合了芦笙音乐和苗族舞蹈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苗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黔东南地区,芦笙舞更是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一、芦笙舞的源流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发祥地黔东南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美妙的歌舞和音乐艺术,其中芦笙舞就是其中之一。

据史料记载,芦笙舞起源于苗疆山区的婚丧喜庆活动,作为苗家婚丧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婚礼、葬礼、节日等重要场合,苗族人民会演奏芦笙音乐,并伴随着优美的舞蹈动作,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尊敬。

芦笙舞也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通过舞蹈,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芦笙舞的形态特点1. 音乐形态芦笙是苗族特有的管乐器,常见于苗族聚居地的山区和村寨。

芦笙的演奏技法复杂,音色独特,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芦笙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饱满的气息,与苗族舞蹈完美结合,使得芦笙舞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芦笙曲目以其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成为苗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经典。

2. 舞蹈形态芦笙舞的舞蹈形态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舞蹈动作上,芦笙舞注重手部和腰部的配合,舞姿优美、大方,起舞者不仅要在音乐的节奏中舞动身体,还要通过手部动作来诠释舞蹈的意境。

舞蹈动作在表现生活、表达情感的也向人们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3. 舞蹈服饰芦笙舞的舞蹈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舞者身着苗族传统服饰,如苗族民族服装、银饰等,装饰着花纹和图案,彰显着苗族文化的魅力。

在舞台上,舞者们手持芦笙,在灯光的照耀下,翩翩起舞,展现出了苗族文化的美丽和独特。

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

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苗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那你知道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苗族姊妹箫的传说在高空飞翔的老鹰,叫的声音,又响亮又好听,活象小后生们吹妹妹箫。

听老辈人讲,老鹰还真有一支妹妹箫呢,是我们苗家一个小姑娘送给它的——从前有家两弟兄,哥叫古力希,弟叫古力羊。

他们是寡崽,讨人家的几亩田种,天天去早来晚,没黑没白地累劳;他们为了回到家就能吃上饭,常常是早上把饭蒸好,饿了就回来扒一碗。

可是,一连有好几天回来,蒸好的饭都不晓得被谁偷吃了,还把屎屙在甑子里。

他们空着肚子去做活路,心头冒火得很!一天,古力希对弟弟说:“羊,明天你一个人去犁田,我在家头看看,兴许能把贼抓住。

”第二天早晨,鸡一叫两弟兄就起来了。

蒸好饭,古力羊便吆起牛去犁田,古力希爬上楼,把楼梯也拉上去,自己钻进囤箩底下躲了起来。

过了杆把烟时候,响起了“沙沙沙”的风声,大门口出现了一个大野猪。

它的脚杆活象碓杆,眼睛象灯笼,嘴巴起了老茧,耳朵象小簸箕,搧一下满院坝落叶乱飞。

那野猪因年长日久,已经成了精了。

野猪精四面看看不见人,便拱开门吃完那甑饭,把屎屙在甑子头,然后又驾起一阵风走了。

古力希待弟弟回来后,就把自己看到的情况讲给他听,弟兄两人商量了个治服野猪精的办法。

他们房后有座竹林,连岭接山看不到边,象一个绿色的大湖,棵棵竹子有碗口粗。

他们挑老的砍了一大堆,当夜把竹子划成了蔑片才睡下。

第二天,古力羊照旧去犁田,古力希动手编一个大猪匝笼。

到快要编好的时候,野猪精来了。

野猪精鬼头鬼脑地看了半天,不晓得古力希编的是哪样,心头夹疑,就问道:“大哥,你编的这是哪样?”古力希说:“编猪匝笼呢。

”“哟,咱个编这样兀大八大的呢?”古力希叹口气说:“唉!对门寨杨老板家的大猪前两天歇食了,带话来叫我编个猪匝笼,明天帮他抬到场上去卖呢。

”“哦。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以下简称芦笙舞)是指黔东南苗族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芦笙舞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源流可追溯到苗族的起源。

芦笙舞的形态多样,通常由舞蹈、歌唱、器乐组成。

芦笙是芦笙舞不可缺少的乐器。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的独特乐器,与众多民族乐器相比,芦笙具有高亢激昂的音色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苗族人的情感和思想。

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起源。

据考古学的研究,苗族是中国南方地区古代文化的重要支流,他们在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之后,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

芦笙舞就是苗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芦笙舞以芦笙为主导乐器,结合舞蹈和歌唱,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芦笙舞在苗族的历史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芦笙舞的形态可以分为舞蹈、歌唱和器乐三个方面。

舞蹈是芦笙舞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苗族舞蹈以舞姿矫健、舞步灵动、身姿优美为特点,舞者通常穿着传统的苗族服饰,手持芦笙或其他乐器,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

舞蹈的动作和神态丰富多样,既有激昂奔放的跳跃和摆动,也有温柔深情的踮脚和扭身。

舞蹈的动作和身姿通常与歌唱和器乐相呼应,共同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

歌唱是芦笙舞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歌唱艺术悠久而丰富多样,歌唱的内容通常是表达情感和抒发思想的文字和旋律。

在芦笙舞中,歌唱和舞蹈紧密结合,舞者通常在舞蹈过程中歌唱,用歌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歌唱的内容通常与舞蹈的动作和表情相呼应,形成动人的艺术效果。

器乐是芦笙舞的第三个方面。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的重要乐器,具有高亢激昂的音色和独特的表演方式。

在芦笙舞中,芦笙的演奏通常由舞者自己完成,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和吹奏的技巧,表达出动人的旋律和激情。

除了芦笙外,芦笙舞中还常常配合其他乐器的演奏,如鼓、锣等,增加乐队的编制,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舞蹈形式,其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起源。

芦笙的传说

芦笙的传说
。 , ,
的一声射 了 一箭 出 去 射 死 了 白 野 鸡 他从 白野鸡身
上 拔下 一根 羽 毛 来 插在 头 上 就 离 开 森林 到 别处 去 了

白 野鸡 被杀死 以 后 那个 哭泣 的姑 娘苏醒 过来

,
,
芦笙 分 大 中 小 特 小
。 。



4
种样 式 大 的高 达 丈
,Hale Waihona Puke ,原来她 就是 美丽 的 榜 确 更一 心 爱 着茂 沙
, , , , ,
藏 在森林 里 到三 更时 分 果 然 飞来 一 只 白野鸡 同 时还 传来一 个姑娘 的哭 声 茂沙 等 到 天 快 亮 时 庵
, ,
6
管 多 的有 1 2 管 甚 至 匆 管 的 ) 好象 一 个 特大 的烟 斗 竹管 内装有铜簧片 靠 近 音 斗 的竹 管外侧均开有 小孔 吹奏时用手指按小孔 即 可发 出清脆 悦耳 的乐 音
贵 州档 案
1 99 7 2
.
. 尸 :,
… ; …

飞 润 ;l 号 ` 1 夸 圣
! !
+
芦笙
的 传 说
黄正彪
说起苗 族乐 器 人 们 首先 想到 的便是 芦笙
笙是一 种 用 竹 管 制 作 的 吹 奏 乐 器
“ 。 “
,


” 、 ,
木人告诉他 森林 里 有 白野鸡 每 天 夜 里 三 更 时 分 叫 得 可怕 同时 还 隐隐约约地 听到 女人的哭 声
, ,
到家 里 喝酒 告诉他是他救 了 美丽的榜 确 茂 沙与榜 确结成幸 福的夫 妻
, , 。
后来 每 年这 时候 苗族人 民 都

苗族芦笙的传说_中国民间故事

苗族芦笙的传说_中国民间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中国民间故事-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 ),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 ),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笙歌伴喜:贵州苗族芦笙的“婚恋”文化事象与造物智慧

笙歌伴喜:贵州苗族芦笙的“婚恋”文化事象与造物智慧

125王 红 杨凌云一、芦笙:历史悠久的男女恋情发酵器芦笙是一种竹制簧管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广泛使用,郭沫若在《钓鱼城访古》一文中曾说“苗民间均备有芦笙”。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歌舞伴奏的乐器,亦是青年男女的恋情发酵器。

苗族民歌中“金竹叶子嫩青青,苗家自古吹芦笙,隔山听到芦笙响,牵动花裙牵动心”[1],描述的就是苗族青年以芦笙为媒擦出爱情火花的场景。

苗族自古有崇尚自由恋爱的传统,苗族古歌“仰阿莎”道“二十岁来临,阿妹暖融融,阿哥乐陶陶,姑娘来陪伴,儿郎来游方”。

“游方”就是在这种传统下形成的一种择偶聚会活动,类似活动还有 “跳月”“跳花”“摇马郎”等。

芦笙在这些活动中,召聚、表意、互动的作用,促进着男女恋情的发酵。

时至今日,苗族依然家家户户都备有芦笙,芦笙的恋情发酵器作用也得以保持。

芦笙由笙分化演变而成,笙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先秦时期古笙就已成为礼乐的一部分;《诗经》中亦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描写。

古笙在中原地区演化,成为簧数在十以上,以十三、十七、十九为主的汉族传统乐器笙(如图1),在西南地区则分化出簧数较少、形态有别于传统笙的芦笙(如图2)。

芦笙的前身被称为瓢笙、卢沙,“瓢笙”至少在唐朝已被西南少数民族人民使用,《新唐书·南蛮上》中记载:“吹瓢笙,笙四管。

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酹”。

“卢沙”一词始见于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中云“卢沙之制,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嚘其声”。

直至明代,“芦笙”一词开始在诗文中广泛出现,杨慎《恩遣戍滇纪行》中就有“罽衣行风舞,芦笙眺月歌”之句。

清代陈浩《百苗图》记述“未婚男子携笙,女子携馌,相聚戏谑”,可见芦笙至少在清朝时就已成为苗族未婚男女相聚戏谑常用器物,长期以来,男女间浓浓情谊被寄托于“笙歌”之中,贵州苗族浪漫的婚恋文化和传统的造物智慧也蕴于其中。

[摘 要]芦笙在贵州苗族的婚恋过程中作为传情达意、歌舞庆祝的重要工具,是贵州苗族婚恋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芦笙舞名词解释

芦笙舞名词解释

芦笙舞名词解释民族舞蹈芦笙舞介绍芦笙舞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

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

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历史“芦笙舞”(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其中尤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

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

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芦笙舞,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僳僳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

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其主要特征。

笙分葫芦笙与芦笙两大类。

葫芦笙用葫芦做笙斗,一般插有5支带簧片的笙管,约16~66厘米;芦笙为木制笙斗,一般插有6支笙管,长约33~333厘米不等。

两类统称为“芦笙”。

至今吹奏葫芦笙而舞的民族有彝族、拉祜族、僳僳族、纳西族等;吹奏芦笙而舞的民族有苗族、水族、侗族、仡佬族等。

芦笙舞历史悠久,在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发现的两件青铜葫芦笙,是迄今中国最古老的葫芦笙实物。

芦笙舞的舞蹈形象在古文物中也有生动的反映,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就刻有正在吹葫芦笙而舞的形象。

这些都证明在2000多年前中国南方就已经有了葫芦笙和葫芦笙舞。

起源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

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初探(一)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初探(一)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初探(一)内容摘要: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屏边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它独特的社会作用。

关键词:屏边苗族芦笙文化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是远古时代“三苗”的后人,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位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中南的七个省市。

其中云南的苗族人口数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贵州和湖南,而云南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市,屏边县就是位于红河州内的一个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使用川滇黔方言,属于白苗、青苗、花苗和绿苗。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文化在苗族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芦笙,就有芦笙文化,这一点在屏边苗族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人民的口头传承的文化来看,芦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屏边苗族芦笙的由来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两位老人仅有一个孩子,他对老人十分孝顺,父母为其取名孝子。

一日老母病故,乡亲们要分享老母的肉,孝子不肯,哭声惊动了天上的王母。

于是,王母送给孝子柱子一根,吩咐他制成芦笙,再宰一头牛,将牛皮制成鼓,一边吹芦笙,一边请人击鼓,乡亲们分享牛肉后,将其母抬到山上安葬。

从此,苗家人学会了做芦笙。

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苗族芦笙的记载。

《宋史·西南夷》中记载:“诸夷进贡方物……一人吹瓢笙……”可见,宋元时期芦笙乐器已经是“蛮夷”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南诏野史》载:“男吹芦笙,女弹口琴,唱和相说,即为夫妇。

”清田雯蒙斋《黔书》载:“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连袂把臂,宛转盘旋,各有行列。

”《续云南通志》载:“婚姻不先通媒妁,每于岁正择地树芭蕉一株,集群少吹芦笙,月下婆娑歌舞,各择所配名曰‘扎山’。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对芦笙的记载:“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除此以外,在屏边苗族的婚俗、祭祀等活动中都能见到芦笙的身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 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