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建筑评价标准(4-27)
二级建造师模拟题及答案
二级建造师模拟题及答案2021 二级建造师模拟题及答案1、建筑幕墙防火构造要求正确的有()。
A.防火层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0mm 的镀锌钢板承托B.应采用岩棉或矿棉不燃材料填充封堵,其厚度不应小于100mmC.承托板与主体结构、幕墙结构及承托板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密封胶密封D.同一幕墙玻璃单元不应跨越两个防火分区E.防火层不应与幕墙玻璃直接接触答案: :B、D、E 解析: :建筑幕墙防火构造要求:(1)幕墙与各层楼板、隔墙外沿间的缝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封堵,填充材料可采用岩棉或矿棉,其厚度不应小于100mm,并应满足设计的耐火极限要求,在楼层间和房间之间形成防火烟带。
防火层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5mm 的镀锌钢板承托。
承托板与主体结构、幕墙结构及承托板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密封胶密封;防火密封胶应有法定检测机构的防火检验报告。
(2)无窗槛墙的幕墙,应在每层楼板的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1.0h、高度不低于0. 8m 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或防火玻璃墙。
在计算裙墙高度时可计入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或边梁高度。
(3)当建筑设计要求防火分区分隔有通透效果时,可采用单片防火玻璃或由其加工成的中空、夹层防火玻璃。
(4)防火层不应与幕墙玻璃直接接触,防火材料朝玻璃面处宜采用装饰材料覆盖。
(5)同一幕墙玻璃单元不应跨越两个防火分区。
2、当设计无要求时,关于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施工的做法,正确的是()。
A.先张拉楼面梁,后张拉楼板B.梁中的无粘结筋可按顺序张拉C.板中的无粘结筋可按顺序张拉D.当曲线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超过30m 时宜采用两端张拉答案: :C 解析: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
通常,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中张拉顺序是先张拉楼板、后张拉楼面梁。
板中的无粘结筋可依次张拉,梁中的无粘结筋可对称张拉。
当曲线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超过35m 时,宜采用两端张拉。
当长度超过70m 时,宜采用分段张拉。
正式张拉之前,宜用千斤顶将无粘结预应力筋先往复抽动1-2 次后再张拉,以降低摩阻力。
建筑节能标准(公共建筑类)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其中强条废止
46.
JGJ 255-2012
采光顶与金属屋面技术规程
其中强条废止
GB 50411-2019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其中强条废止
37.
JGJ 142-2012
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其中强条废止
38.
JGJ 144-2019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
其中强条废止
39.
JGJ 26-2018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其中强条废止
40.
JGJ 75-2012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城市公共建筑类)
序号
标准号
标准
备注
1.
GB55015-202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22.4.1
必须
2.
GB/T 51366-2019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必须
3.
JG/T 358-2012
建筑能耗数据分类及表示办法
必须
4.
JGJ/T 285-2014
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27.
JGJ/T 307-2013
城市照明节能评价标准
参考
28.
GB 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其中强条废止
29.
GB 50096-2011
住宅设计规范
其中强条废止
30.
GB 50368-2005
住宅建筑规范
其中强条废止
31.
GB 50189-201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其中强条废止
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益的建筑。
为了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下文将从可持续性、能源和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论述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一、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绿色建筑的核心价值。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材料的来源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
同时,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应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降低建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
1.2 资源利用效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鼓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
包括但不限于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和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
1.3 生态保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应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包括绿化和生态廊道等。
二、能源和水资源利用节约能源和水资源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目标之一,相应的评价标准应包括如下内容:2.1 能源效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鼓励采用能源高效的建筑设计和装备,包括建筑外墙保温、高效照明装置、太阳能利用等。
建筑在运营阶段应具备能源监测和管理系统,以实时监测和优化能源使用。
2.2 太阳能利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鼓励建筑在适宜的情况下利用太阳能进行供热、供电和照明等。
建筑应考虑方位、窗户面积和太阳能系统设计等因素,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2.3 水资源管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在设计和运营中充分考虑节约用水,包括采用节水器具,收集和利用雨水,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等措施。
三、室内环境质量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对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度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如下内容:3.1 室内空气质量: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要求建筑在设计和运营中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采用有效的通风、过滤和净化设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积累。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韩继红曾捷杨建荣方天培汪维王静霞秦佑国毛志兵马眷荣陈立叶青徐文龙林海燕郎四维程志军安宇张蓓红范宏武王玮华林波荣赵平于震平郭兴芳涂英时刘景立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3.1基本要求 (3)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4住宅建筑 (5)4.1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节能与能源利用 (6)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4.5室内环境质量 (9)4.6运营管理 (11)5公共建筑 (12)5.1节地与室外环境 (12)5.2节能与能源利用 (1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5.5室内环境质量 (16)5.6运营管理 (17)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4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建筑工程实务题库与答案
2024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建筑工程实务题库与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铝合金门窗安装中,五金配件与门窗连接应采用()。
A.镀锌螺钉B.射钉C.普通螺栓D.普通螺钉【答案】 A2、多层砌体结构震害严重部位主要是()。
A.梁柱节点处B.墙身C.填充墙处D.角柱【答案】 B3、填充墙砌体砌筑,应待承重主体结构检验批验收合格后进行。
填充墙与承重主体结构间的空(缝)隙部位施工,应在填充墙砌筑()后进行。
A.7dB.14dC.21dD.28d【答案】 B4、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建筑工程,( )投入使用。
A.协商B.严禁C.有条件D.合格部分【答案】 B5、当屋面坡度达到()%时,卷材应采取满粘和钉压固定措施。
A.3B.10C.15D.25【答案】 D6、测定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采用的标准试件,其养护龄期是()。
A.7天B.14天C.21天D.28天【答案】 D7、EPS 板薄抹灰系统聚苯板粘贴时,建筑物高度在() m 以上时,在受负压作用较大的部位宜使用锚栓辅助固定。
A.20B.30C.50D.100【答案】 A8、同一幕墙工程应采用( )的硅酮结构密封胶和硅酮耐候密封胶配套使用。
A.同一品牌B.不同品牌C.假冒品牌D.优质品牌【答案】 A9、下列墙体中,可以留设脚手眼的部位是()。
A.120mm厚墙B.宽度为1.2m窗间墙C.轻质墙体D.夹心复合墙外叶墙【答案】 B10、按照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构成,措施项目费不包括()。
A.脚手架工程费B.夜间施工增加费C.安拆费与场外运费D.冬雨期施工增加费【答案】 C11、基础工程验收时应由( )负责组织。
A.项目监理工程师B.项目总监理工程师C.项目经理D.质量监督总站【答案】 B12、反映建筑钢材()的指标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
A.工艺性能B.拉伸性能C.冲击性能D.疲劳性能【答案】 B13、关于一般环境条件下建筑结构混凝土板构造要求的说法,错误的是()。
(整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_50378-
一、编制背景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97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97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1.04.02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970号
•【施行日期】2012.05.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970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668-2011,自2012年5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1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旨在为绿色建筑提供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以确保建筑物的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要求包括绿色建筑基本要求、建筑环境质量要求、节能减排要求、资源循环利用要求和社会责任要求。
绿色建筑基本要求是指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运行等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建筑环境质量要求是指建筑物应满足居住、办公等环境质量要求,如室内空气质量、室内光照度、室内噪声、室内温度、室内湿度等。
节能减排要求是指建筑物应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以及提高节能减排效果的相关技术措施。
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是指建筑物应满足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建筑物结构和材料的可循环利用等。
社会责任要求是指建筑物应满足社会责任的要求,如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社会环境保护等。
2024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
2024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2024年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是基于建筑节能背后的发展而制定的一套评价标准,旨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对这一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标准的内容、实施的目的和对建筑节能发展的影响。
2024年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筑能耗评估:对建筑的能耗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建筑的供暖、通风、照明等方面。
通过能耗评估,可以了解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为制定节能措施提供依据。
2.建筑材料评估:评估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的环境影响,包括材料的生产过程、使用寿命和回收利用率等。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评估,可以选择环境友好、可再生的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3.建筑设计评估:评估建筑的设计是否合理和节能。
包括建筑的朝向、立面设计、窗户尺寸等方面。
通过设计评估,可以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4.建筑设备评估:评估建筑的设备的能效水平,包括供暖设备、通风设备和照明设备等。
通过设备评估,可以选择能效高、节能的设备,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5.建筑运维评估:评估建筑的运维水平,包括建筑的保养和管理情况。
通过运维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建筑的能源漏损问题,确保建筑的节能效果。
实施2024年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具体来说,标准的实施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提高建筑节能水平:通过对建筑能耗、材料、设计、设备和运维等方面的评估,可以促使建筑业者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加强节能措施的采用,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促进绿色建筑发展:通过对建筑材料的评估和选择,可以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同时,通过对建筑设计和设备的评估,可以促进绿色建筑设计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3.增强建筑可持续发展意识:实施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可以增强建筑业者和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稿
1.0.11.0.2 1.0.31.0.4“1.0.1 1.0.2 1.0.3异;1.0.4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参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前提条件。
本标准重点在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进行评价,并未涵盖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故参与评价的建筑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直接进行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回收后,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材料。
3 基本规定3.1 基本要求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是指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性能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和标准。
随着全球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节能建筑评价标准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热门话题。
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如何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减少能源消耗,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建筑行业关注的重点。
首先,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应包括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理念、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建筑设备的高效性以及建筑使用阶段的能源管理等方面。
在建筑设计阶段,应该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隔热、保温等因素,以减少能源消耗。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选用符合节能要求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的密封性和保温性。
在建筑使用阶段,应该采用高效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合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人工能耗。
其次,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应该是量化的、可操作的。
评价标准应该包括能源消耗指标、建筑材料的环保性能指标、建筑设备的能效指标等。
这些指标应该能够通过实际的测试和监测来进行评价,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才能够真正反映出建筑的节能性能。
最后,节能建筑评价标准应该是可持续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节能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评价标准应该是动态的,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
同时,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考虑建筑的节能性能,还应该考虑建筑的环保性能、舒适性能等方面,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节能建筑评价标准是建筑行业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对建筑节能性能的评价,更是对建筑行业的引领和规范。
只有通过严格的评价标准,才能够推动建筑行业向着节能、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希望各国政府和建筑行业能够共同努力,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节能建筑评价标准,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I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建标标函E2005]63号(关于请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函)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中心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有为韩继红曾捷杨建荣方天培汪维王静霞秦佑国毛志兵马眷荣陈立叶青徐文龙林海燕郎四维程志军安宇张蓓红范宏武王玮华林波荣赵平于震平郭兴芳涂英时刘景立目次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3)3.1基本要求 (3)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4住宅建筑 (5)4.1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节能与能源利用 (6)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7)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4.5室内环境质量 (9)4.6运营管理 (11)5公共建筑 (12)5.1节地与室外环境 (12)5.2节能与能源利用 (13)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5.5室内环境质量 (16)5.6运营管理 (17)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制定本标准。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doc 46页)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doc 46页)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引导采用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规范节能建筑的评价,编制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评价。
1.0.3 节能建筑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 节能建筑的评价应包括建筑及其用能系统,涵盖设计和运营管理两个阶段;2 节能建筑的评价应在达到适用的室内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1.0.4 节能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节能建筑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节能的基本方法,设计和建造的达到或优于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建筑。
2.0.2 节能建筑评价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 assessment按照建筑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节能管理措施,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建筑的节能性能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出节能建筑的等级。
2.0.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l℃,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2.0.4 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mean b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考虑了围护结构存在的热桥影响后得到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2.0.5 合同能源管理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3 基本规定下列规定:1 在围护结构指标方面,居住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2项,公共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3项;2 在暖通空调指标方面,居住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2项,公共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4项;3 在电气与照明指标方面,居住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1项,公共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2项。
2024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建筑工程实务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4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建筑工程实务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冬期施工,砌筑砂浆宜采用()配制,不得使用无水泥拌制的砂浆。
A.硅酸盐水泥B.粉煤灰硅酸盐水泥C.普通硅酸盐水泥D.矿渣硅酸盐水泥【答案】 C2、下列属于节能玻璃的是()。
A.夹层玻璃和中空玻璃B.钢化玻璃和着色玻璃C.镀膜玻璃和中空玻璃D.装饰玻璃和防火玻璃【答案】 C3、按照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构成,其他项目费用不包括以下选项( )。
A.暂列金额B.计日工C.总包服务费D.安全施工费【答案】 D4、常用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能的外加剂是()。
A.减水剂B.防水剂C.缓凝剂D.膨胀剂【答案】 A5、按荷载随时间的变化分类,不属于永久荷载的有()。
A.固定隔墙的自重B.水位变化的水压力C.预应力D.钢材焊接变形【答案】 B6、平屋面采用结构找坡时,屋面防水找平层的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A.1%B.1.5%C.2%D.3%【答案】 D7、一级动火作业由( )组织编制防火安全技术方案,填写动火申请表,报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动火。
A.班组长B.项目责任工程师C.项目负责人D.安全管理部门【答案】 C8、开挖深度()的基坑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施工单位需要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A.大于等于5mB.大于5mC.大于等于8mD.大于8m【答案】 A9、吊车梁变形过大,使吊车无法正常运行,反映的是结构的()受到破坏。
A.弹塑性B.适用性C.安全性D.耐久性【答案】 B10、不属于纤维状保温材料的是()。
A.岩棉B.膨胀蛭石C.矿渣棉D.硅酸铝棉【答案】 B11、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的公布时间为行政处罚决定做出后7日内,公布期限一般为():A.3个月至3年B.6个月至3年C.1年至3年D.3年【答案】 B12、钢材的工艺性能是指()。
A.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B.弯曲性能和焊接性能C.弯曲性能和冲击性能D.弯曲性能和疲劳性能【答案】 B13、热熔型防水涂料大面施工时,最适宜的施工方法是()。
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发布的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证标准。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绿色建筑的整体评价指标:包括节能、节水、环境质量、建筑资源利用和创新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2. 节能评价:评估建筑的热工性能、采光性能、空调制冷系统效能等方面的能耗情况,推广使用节能建材和节能设备等。
3. 节水评价:评估建筑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方面的用水情况,提倡采用节水设施和水资源回收利用等。
4. 环境质量评价:评估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照明质量、噪音等方面的要求,促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5. 建筑资源利用评价:评估建筑的材料利用率、建筑设计的可拆卸性和可再利用性等方面,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资源循环利用。
6. 创新评价:评估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的创新性,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布旨在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和应用,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
环境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LEED标准
标识 类别
对应建 设阶段
绿色建筑 完成施工图设 设 计 计并通过审查 评价标识 ,取得施工许
可等
绿色建筑 通过工程质量
评价标识
验收并投入使 用一年以上,未
发生重大质量
安全事故等
主要评价方法
审核设计文件、审 批文件、检测报告
标识 形式
颁发标 识证书
审核设计文件、审 颁发标识
批文件、施工过程 控制文件、检测报
证书和标
告、运行记录,现 志(挂牌
场核查
)
标识 有效期
2年
3年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依据的标准仍能是《绿
色建筑评价标准》,但其中有些条文不适合规划 设计评价,应不参评,不参评的条文有:
住宅建筑:4.1.8 、4.4.1、4.4.3、4.4.6、4.4.9、 4.4.11、4.5.5、4.5.12、 4.6.1、4.6.3、4.6.4、4.6.5 、4.6.7、4.6.8、4.6.9、4.6.10、4.6.12 。
5.2.4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
5.2.5 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 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一般项
5.2.6 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主导风 向,夏季则利于自然通风。建筑主朝向选择本地区最 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
5.2.7 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 透明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5.2.8 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 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
5.2.9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 5.2.10 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 低新风负荷。 5.2.11 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 新风比的措施。 5.2.12 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 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版,2023年最新修订内容
60%,得 3 分;
60%,得 4 分;
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 0.5%的面积与 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 0.5%的面积与
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 10%以上,得 3 分; 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 10%以上,得 4 分;
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 60%面积比例区域的 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 60%面积比例区域的
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 300lx 的小时数平 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 300lx 的小时数平
均不少于 8h/d,得 9 分;
均不少于 8h/d,得 12 分;
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 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
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 8 分。
2 建筑物内部设备传播至主要功能房间的噪声
比现行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建筑环境通用规
范》GB 55016 限值低 3dB 及以上,得 4 分。
5.2.7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
值为 10 分,按表 5.2.7 的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表 5.2.7 主要功能房间隔声性能评分规则
术要求
一星级
围护结构 热工性能 的提高比 例,或建筑 供暖空调 负荷降低 比例
围护结 构提高 5%; 或负荷 降低 5%
二星级
围护结构 提高 10%; 或负荷降 低 10%
三星级
围护结 构提高 20%; 或负荷 降低 15%
3.2.8 绿色建筑星级等级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3 个等级的绿色建筑 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 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 30%; 2 当总得分分别达到 60 分、70 分、85 分时,绿 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节能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节能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节能建筑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而为了保证节能建筑的实际效益,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并制订出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本文将着重探讨节能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节能建筑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节能建筑的概念。
简单来说,节能建筑是指能够在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方面尽可能节约能源,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热损失的建筑。
节能建筑的出现,旨在减少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居住空间的质量。
二、节能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1. 能耗标准能耗标准是对节能建筑进行评价的最基本指标。
具体而言,需要对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等能耗设施进行统计,并进行能耗对比。
相应的能效系数可根据当地的气候、温度等条件统计得出。
2. 耗电功率标准耗电功率标准可用来针对建筑内设施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评估建筑中照明设施、动力设施的能效等。
3. 环境标准环境标准通常包括建筑本身产生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噪音污染、辐射污染等,以及建筑所在地的环境问题,如空气质量、噪音环境等。
环境标准的评价必须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多维度的观测和测量,从而得出准确的评价数据。
4. 热舒适标准热舒适标准通常用于衡量建筑内部温度、湿度等热舒适情况。
通过对室内外温度、湿度、风速、热辐射等参数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建筑内部的热舒适性。
三、节能建筑设计的评价方法1.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通常运用在热舒适标准的评价中。
该方法基于建筑结构、状态参数等数据,模拟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温度和湿度分布等情况。
通过模拟计算,获得建筑内的热舒适指数,进行比较和评价。
2. 实测法实测法主要用于能耗标准和环境标准等方面的评价。
可以通过设置各种感应器、测量仪器等,对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获得真实的评价数据。
实测法评价比较准确,可反映出实际情况,但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运作。
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
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 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 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 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 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则
1.0.1 为贯彻落实节约能源资源的基本国策,引导采用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技术,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规范节能建筑的评价,编制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评价。
1.0.3 节能建筑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节能建筑的评价应包括建筑及其用能系统,涵盖设计和运营管理两个阶段;
2 节能建筑的评价应在达到适用的室内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1.0.4 节能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节能建筑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 遵循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节能的基本方法,设计和建造的达到或优于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建筑。
2.0.2 节能建筑评价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 assessment 按照建筑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和节能管理措施,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建筑的节能性能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出节能建筑的等级。
2.0.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C,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
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2.0.4 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mean b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考虑了围护结构存在的热桥影响后得到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2.0.5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EPC) 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
3 基本规定
3.1 基本要求
3.1.1 节能建筑评价应包括节能建筑设汁评价和节能建筑工程评价两个阶段。
3.1.2 节能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小区为对象。
评价单栋建筑时,凡
涉及室外部分的指标应以该栋建筑所处的室外条件的评价结果为准;建筑小区的节能评价应在单栋建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小区的节能等级应根据小区中全部单栋建筑均达到或超过的节能等级来确定。
3.1.3 节能建筑设计评价应在建筑设计图纸通过相关部门的节能审查并合格后进行;节能建筑工程评价应在建筑通过相关部门的节能工程竣工验收并运行一年后进行。
3.1.4 申请节能建筑设计评价的建筑应提供下列资料:
1 建筑节能技术措施;
2 规划与建筑没汁文件;
3 规划与建筑节能设计文件;
4 建筑节能设计审查批复文件。
3.1. 5 申请节能建筑工程评价除应提供设计评价阶段的资料外,尚应提供下列资料:
1 材料质量证明文件或检测报告;
2 建筑节能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3 检测报告、专项分析报告、运营管理制度文件,运营维护资料等相关的资料。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 节能建筑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建筑规划、建筑围护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室内环境人类指标组成;节能建筑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建筑规划、建筑围护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七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应包括控制项、—般项和优选项。
3.2.2 节能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 章或第5 章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应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A、AA和AAA三个等级。
节能建筑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2.2—1或表3.2.2—2 的规定。
3. 2. 3 AAA节能建筑除应满足本标准第3. 2. 2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围护结构指标方面,居住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
2 项,公共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
3 项;
2 在暖通空调指标方面,居住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2 项,公共建筑
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 4 项;
3 在电气与照明指标方面,居住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1 项,公共建筑满足的优选项数不应少于 2 项。
3.2.4 当本标准中一般项和优选项中的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建筑类型和评价阶段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可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应按原比例调整确定。
对项数的要求按原比例调整后,每类指标满足的一般项数不得少于 1 条。
3.2.5 本标准中各条款的评价结论应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不满足各款的全部要求时评价结论不得为通过。
3.2.6 温和地区节能建筑的评价宜根据最邻近的气候分区的相应条款进行。
4 居住建筑
4.1 建筑规划
I控制项
4.1.1 居住建筑的选划:和总体规划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的要求。
评价方法:检查规划设计批复文件。
4.1.2 居住建筑小区的日照、建筑密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的有关规定。
评价方法:检查规划设计批复文件和口照设计计算书。
4.1.3 居住建筑的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中应有节能专项的内容。
评价方法:检查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图纸。
U —般项
4.1.4 当建筑中单套住宅居住空间总数大于等于4个时,至少有2 个房间能获得冬季日照。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4.1. 5 居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下列规定:
1 新区建设绿地率不低于30 %;
2 旧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0 %。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绿化面积计算书
和现场检查。
4.1.6 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物朝向符合下列其中条款的规定,夏热冬暖地区符合下列第 3 款的规定:
1 建筑南北朝向;
2 40%以上的主要房间朝南向;
3 90%以上主要房间避免夏季西向日晒,或者采取活动外遮阳和其他隔热措施,实现90%的房间避免夏季西向日晒。
评价方法:检查设汁图纸、专项计算书和现场检查。
4.1.7 小区的建筑规划布局采用有利于建筑群体间夏季自然通风的布置形式。
用地面积15万卅以下的居住小区和建筑单体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自然通风设汁;用地面积15万卅以上的居住小区和建筑单体进行定量的自然通风模拟设计。
评价方法:检查小区通风计算报告。
4.1.8 单栋建筑或居住小区公共区域天然采光在满足功能区照度的前提下,符合下列其中一款的规定:
1 建筑地上部分,公共区域的天然采光面积比例大于30%;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地下一层公共区域的天然采光面积比例大于5%。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和采光模拟计算书。
4.1.9 利用导光管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地下停车场或设备房,在满足该功能区照度的条件下,天然采光的区域不小于地下室一层建筑面积的10%。
评价办法:检查设计图纸和采光模拟计算书。
4.1.10 建筑中的所有电梯均使用节能型屯梯,并采用节能控制方式。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设备说明书和现场检查。
川优选项
4. 1.11实测或模拟计算证明住区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大于1. 5C,或者采用下列其中两款措施降低小区的热岛强度:
1 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5%;
2住区中不少于50%的硬质地面有遮荫或铺设太阳辐射吸收率为0.3〜0.6
的浅色材料;
3 无遮雨的地面停车位占地面总停车位比率不超过0 %;
4 不少于30 %的可绿化屋面实施绿化或不少于75%的非绿化屋面为浅色饰面,坡屋顶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7,平屋顶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5;
5 建筑外墙浅色饰面,墙面太阳辐射吸收率小于0.
6 。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
纸和计算分析报告。
4.1.12 居住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时进行了天然采光设计,天然采光满足下列规定:
1 建筑地上部分,公共区域的天然采光面积比例大于50 %;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地下一层公共区域的天然采光面积比例大于10 %。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和采光模拟计算书。
4.1.13 除太阳能资源贫乏地区外,在居住建筑中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统一设计和施工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 50364的有规定。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和竣工验收资料。
4.2 围护结构
I 控制项
4.2.1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的有关规定。
不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的规定时,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中规定的权衡判断法来判定建筑是否满足节能要求。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和现场检查。
4.2.2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外窗的遮阳系数、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等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I34的有关规定。
不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的规定时,应根据建筑物的节能综合指标来判定建筑是否满足节能要求。
评价方法:检查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和现场检查。
4.2.3 夏热冬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工限值、窗墙面积比、外窗的遮阳系数等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的有关规定。
不满足以上规定性指标的规定时,应按照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