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万有引力定律(示范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和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探究物体间引力作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物体之间存在一种力,称为万有引力,它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²,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探讨万有引力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万有引力定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实验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宇宙、地球、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地球引力作用”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目的掌握情况。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万有引力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与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及其测定,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万有引力常量的测定。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弹簧测力计,计算器。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与月球相互吸引的动画,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地球和月球之间会有引力作用?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3. 讲解:详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数学表达式及其推导过程。

4. 实践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5.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及数学表达式。

2. 万有引力常量及其测定方法。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大小。

答案:F = G M_地 M_月 / r^2,其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_地、M_月分别为地球和月球的质量,r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2. 作业题目: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答案: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优质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六节“万有引力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定律表述、公式推导、应用实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演示用计算器、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学生用计算器、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地球仪和月球仪演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力的来源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历史背景。

(2)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万有”的含义。

(3)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推导出万有引力公式。

(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分析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计算两者之间的引力大小。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2. 内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2)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3)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推导(4)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大小。

(2)分析地球表面物体受到的引力与物体质量、距离地心的关系。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航天、卫星等领域。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教师资格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觉思路和过程;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了解万有引力常量以及它的测量方法。

2.通过逐渐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提高演绎思维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物理学的科学魅力,形成严谨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提出问题:开普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第—定律(轨道定律)):全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全部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其数学表达式为:教师引导:开普勒定律只是描述了行星如何绕太阳运动,但它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行星能够绕太阳运动呢我们本节课就继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

(二)新课讲授1.万有引力的猜测读书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中伽利略、开普勒、胡克的研究,并依据他们的研究和猜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商量。

教师引导:英国科学家牛顿也一直在思考为何行星做椭圆运动,据传闻,牛顿的思考源于苹果落地,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牛顿是如何思考的。

小组商量:学生以物理小组为单位,3分钟的时间进行商量如下问题:①苹果熟了,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天上②苹果树不管长得矮还是高,树上的苹果都会落地。

由此可知,即使苹果长到月球那么高,照样会落地。

那么,月球为何没有落地呢③为什么月球不做直线运动,而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呢学生商量后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给出解释:苹果树上的苹果相对地球静止,在重力的作用下,因此会落到地面;假设月球相对于地球静止,月球也将像苹果一样的落回地面。

月球上的苹果假设具有月球一样的运动速度,它也将像月球一样不落回地面。

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受到了地球的引力,引力提供向心力做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新)

《§7.3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渗透科学的发现方法。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3.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二)能力目标:会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般的相关问题。

(三)情感目标1、本节课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 进行教育。

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3、通过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六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 使命感。

[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教学过程](一) 引入新课:课前4分钟开始播放课件中杨利伟的图片、神州六号发射的全过程。

创设一个物理情景、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过程(提问学生,共同回答)。

刚才看到的一些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那么第二段视频记录下的又是什么事件呢?(神州六号发射全过程)。

近几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与我们这一章万有引力定律联系是很密切的,也是近几年来各种大小考试的考试热点和重点。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关于高中物理中的万有引力部分。

这部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历程、定律的表达式、引力常量的测定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涵,掌握其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该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质点、牛顿运动定律、向心力等相关概念和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

同时,他们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然而,万有引力定律涉及到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因此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物理定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其适用条件;(2)掌握引力常量的含义及其测定方法,了解引力常量在万有引力定律中的应用;(3)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天体间的引力、分析天体的运动轨迹等;(4)通过数学推导和计算,理解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掌握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概念;(5)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宇宙、追求真理的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曲折,学会尊重科学、敬畏自然;(3)通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航天、天文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5)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和谐,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关爱地球的价值观。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

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 引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

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种力。

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假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1) 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

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

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

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5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含义2.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应用电场的叠加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流程】(-)复习回顾——旧知铺垫1.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l)真空(无其它介质);(2)点电荷(其间距r>>带电体尺寸L)——非接触力。

2、列举:(l)磁体间——磁力;(2)质点间一一万有引力。

经类比、推理,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电荷周围产生电场,电场反过来又对置于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引出电场、电场力两个概念。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电场问题,以及为描述电场而要引入的另一个崭新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二)新课教学1.电场(l)电场基本性质:电场客观存在于任何电荷周围,正是电荷周围存在的这个电场才对引入的其它电荷施加力的作用。

(2)电场基本属性:电场源于物质(电荷),又对物质(电荷)施力。

再根据“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真观,毫无疑问,电场是一种物质。

(3)电场基本特征:非实体、特殊态——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人体各种感官均无直接感觉)。

电场是一种由非实体粒子所组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仅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一种是以固、液、气等普通形态存在的实体物质;而另一种,就是以特殊形态存在的非实体物质——场物质。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范文:万有引力定律4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范文:万有引力定律4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范文:万有引力定律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案范文:万有引力定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万有引力定律学科:物理年级:高一下册教学目标:1. 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 理解力学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 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问题。

2. 将万有引力定律与其他物理概念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3. 学生实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行星的运动等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背后的力是什么。

Step 2:引入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公式和基本性质。

教师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引力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对象,并引导学生推理出引力与质量、距离的关系,最终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

Step 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测量不同质量和距离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万有引力定律有关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在班内完成,并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发放小组竞赛题目,增加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以地球上物体的自由下落和行星的运动为例,向学生展示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与行星运动相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实际应用的例子。

Step 6: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掌握其数学表达式F=G(m1m2)/r^2。

o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常量G 的含义和测定方法。

o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一些天文现象,如行星运动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感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和重要性。

o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深入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复杂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行星模型、弹簧测力计、细线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万有引力定律的定义、推导过程、应用案例、例题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天体运动规律,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主题。

o提问学生:“天体之间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它们之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新课内容讲解o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这个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o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并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强调引力常量G 的含义和测定方法。

o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通过回顾牛顿第二定律和天体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知道万有引力是如何从天体运动规律中推导出来的。

3.实验探究o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可以让学生使用行星模型、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通过测量不同距离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关系。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如F-1/r^2 图像等,进一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案标题: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能够解释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3. 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与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5分钟)- 利用引人注意的方式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主题,例如通过展示一张有关天体运动的图片或视频。

-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质量、距离和引力之间的关系。

-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引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三步:数学计算(20分钟)- 教授如何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 通过提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释计算过程。

- 鼓励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讨论,以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第四步:应用练习(15分钟)- 提供一系列与天体运动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解答。

-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互动和讨论。

- 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和解释。

第五步: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进一步巩固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教案评估:- 通过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和讨论来评估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 观察学生在数学计算和应用练习中的表现,以评估他们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可以设计一份简单的测验或小组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掌握程度。

教案扩展:-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有效性。

- 探索其他与天体运动相关的物理定律,如开普勒定律。

- 引导学生研究和了解与万有引力定律相关的实际应用,例如卫星轨道计算或航天器发射等。

教案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主题。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4篇

4、高中物理教案一等奖《万有引力定律》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

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4.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与求证的重要性。

2.体会推导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任何物体间引力的关系,从而体会大自然的奥秘.2.通过演绎牛顿当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和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永不知足的精神和发现真理的曲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难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活动(一)引入新课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果行星的运动轨道是圆,则行星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可知,行星必然要受到一个引力。

牛顿认为这是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提供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学生活动:推导得将V=2πr/T代入上式得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代入上式得到:师生总结:由上式可得出结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即:F∝教师:牛顿根据其第三定律:太阳吸引行星的力与行星吸引太阳的力是同性质的作用力,且大小相等。

于是提出大胆的设想: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也应跟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

即:F∝写成等式就是F=G(其中G为比例常数)(二)进行新课教师:牛顿得到这个规律以后是不是就停止思考了呢?假如你是牛顿,你又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猜想一:既然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力遵从这个规律,那么其他天体之间的力是否也遵从这个规律呢?(比如说月球与地球之间)师生:因为其他天体的运动规律与之类似,根据前面的推导所以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力,其他行星的卫星和该行星之间的力,都满足上面的规律,而且都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7-2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万有引力定律 (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准确地得出了 G 的数值。

1、引力常量G 的数值标准值 :G = 6.672 59 × 10 -11 N·m2/kg2,通常取:G=6.67×10-11 N·m2/kg2知识拓展:卡文迪许实验动画演示:卡文迪许实验1、实验原理力矩平衡,即引力矩=扭转力矩2、科学方法:放大法3、科学思想:等效的思想(1)扭秤装置把微小力转变成力矩来反映(2)扭转角度(微小形变)通过光标的移动来反映思考讨论1.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周围物体的引力? 为什么说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计算:两个质量为60kg ,相距1m 的物体之间的引力? 解:=2.4012×10-7N此力不到一粒芝麻重的几千分之一所以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计算:太阳的质量为M=2.0×1030kg ,地球质量为m=6.0×1024kg ,日地之间的距离为R=1.5×1011m 请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呢?=3.5×1022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能竟能拉断直径为9000km 的钢柱,非常巨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所以说万有引力还具有宏观性。

思考讨论2:一个篮球的质量为 0.6 kg ,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 0.5 m 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解:G=mg=0.6×9.8N=5.88N122m m F G r≈9.6×10-11两个篮球万有引力非常小,人们根本无法察觉到,所以万有引力具有宏观性。

2、引力常量物理意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 kg的质点相距1 m时的相互吸引力。

3、引力常量测定的意义(1)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和距离,得到了G的数值,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

具体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表达式、万有引力常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弹簧测力计、计算器。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地球与月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月球之间为什么会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2. 新课导入: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

3.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2,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4. 介绍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讲解其测定方法。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小球之间的引力,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2. 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3. 实践情景引入:弹簧测力计测量引力4. 例题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应用题5. 随堂练习:万有引力定律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2. 让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万有引力的概念:介绍万有引力是指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

3.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G(m1m2)/r^2,其中F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 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 和m2 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 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采用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力的概念,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2. 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在地球引力、天体运动等领域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提问学生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万有引力定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延伸1. 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进一步研究,如引力波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

【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

2.会用已知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课件、计算机、地球仪、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公式是什么?公式中的G又是什么?G的测定是谁完成的?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F=G.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在大小上等于质量为1 kg的两个物体相距1 m时所产生的引力大小,经测定其值为6.67×10—11 N·m2/kg2。

G的测定是由卡文迪许完成的。

教师活动:(播音部分)牛顿(1643—1727)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

牛顿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创立了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对于光学,牛顿致力于光的颜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二物理下学期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下学期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案

高二物理下学期重点:万有引力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及其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球引力知识,提出问题: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如何产生的?(2)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万有引力定律(1)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F=G(m1m2)/r^2,其中F为万有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3)讲解万有引力常数的意义和数值。

3.应用万有引力定律(1)讲解卫星运动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卫星的运动轨迹。

(2)讲解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介绍开普勒定律,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解释天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3)举例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物体在地球表面的重量等。

4.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利用弹簧秤和两个小球,模拟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3)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5.巩固提高(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等。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实验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示范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⒈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⒉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

⒊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⒉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⒊用数学公式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⒈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⒉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三、教学难点: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①用数学公式描述万有引力定律;
②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⒉对万有引力的理解:①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性质相同;
②一般物体间的引力很小,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四、教学方法: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⒉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上节课讲述了开普勒定律是描述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行星怎样运动的问题,(提问)
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新课教学〗
㈠、对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的认识:(阅读课本第一段)
对于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的解释,人们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科学家们面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假设。

1.天体引力的假设:
伽利略:一切物体都有合并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天体作圆周运动。

开普勒、吉尔伯特:行星是依靠从太阳发出的磁力运行的,这是早期的引力思想。

笛卡尔:“旋涡”假设,宇宙空间存在一种不可见流质“以太”,形成旋涡,带动行星运动。

牛顿:“月-地”检验的思想实验,推测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与地球对物体的重力是同样性质的力。

2.平方反比假设:
布里阿德(法):首次提出了引力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假设。

哈雷、胡克:利用向心力公式和开普勒定律按照圆轨道推出行力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牛顿:成功地运用了质点模型,证明了如果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则行星的轨道是椭圆。

并阐述了普遍意义上的万有引力定律。

㈡、万有引力定律
1、定律的推导:
两次简化:①行星运动的椭圆轨道简化成圆形轨道。

②把天体看成质点。

设行星的质量为m ,与太阳的距离为r ,运行的速度为v ,周期为T ,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v F m r =
又∵2r v T
π= ∴32224r m F T r π=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3
2r k T
= 则引力F 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行星吸引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吸引行星的力大小相等,那么这个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2Mm F r ∝ 则 2Mm F G r = G 是一个常量,对任何行星都是相同的。

[比例系数G 于100多年后才被测定(1687-1798)]
将此关系运用到月球使地球的运动以及其他天体中,发现它们间的引力跟太阳与行星的引力遵循同样的规律,从而牛顿将此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之间,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2、定律的表述:
⑴表述: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同吸引的,引力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⑵公式:122m m F G r
=。

⑶各物理量的含义:
① F -牛顿(N );m -千克(kg )
② r 的含义:较远时,可视为质点的两个物体间的距离;
较近时,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的球心间的距离。

其单位为:米(m)
③引力常量1122 6.6710/G N m kg -=⨯
3、定律的理解:
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

⑵、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的 r ,其含义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

(课件)
⑶、物体因为有质量而产生引力(质量是引力产生的原因)。

⑷、重力是万有引力的分力。

(课件)
4、定律的适用条件:
⑴万有引力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个物体的
③科学推想,形成等式
①建立模型,温故探新
④实验验证,形成概念 ②数学推导,总结规律
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计算。

⑵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由公式直接计算,但式中的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⑶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一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每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
⑴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⑵在科学文化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四)、巩固练习
⒈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不可采用的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
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D、距离和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

⒉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那么地球表面50 kg 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约是火星表面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火星吸引力的倍。

⒊两个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若两个半径为原来2倍的实心大铁球紧靠在一起,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A、4F
B、2F
C、8F
D、16F
(五)、作业:
作业:P107: 2,3,4
思考:P107: 1,5
(欢迎光临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
泾县中学:张学龙
二〇〇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