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
魏志英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升和毫升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郑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郑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整个课堂脉络清晰
通过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处理,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之后出现的两个练习题巩固对体积公式的理解以及应用,后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合二为一,探究出求体积的另一种方法,最后再用所学知识只是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老师在教学前,让学生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相当于这个长方体的什么,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验证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则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小组合作、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郑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郑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五、重视反馈纠正
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郑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郑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有待提高。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不可能都与我们的预设一致,比如,在对前置性作业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观察发现,探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时,有同学提到了底面积乘高,这里我们可不可以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让他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想这样可能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体积÷宽÷高时,没能很好的处理,只是说说了一句我们还没讲,如果这时及时的给以鼓励,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处处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对其进行验证时,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少提示,多倾听,让学生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互帮互助、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三、板书设计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