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

合集下载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体积单位。

通过研究这一内容,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测量和计算物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同时,这也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整个课堂脉络清晰,通过前置性作业、探究、验证、练等环节,系统地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终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了学生的知识点。

其次,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老师通过让学生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最后,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拼摆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还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主要得益于___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强化教学互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

___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他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他还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通过练,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证明了___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___的教学观念非常先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他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小学数学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虎山小学姚春丽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李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韩老师首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出后,韩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量出字典的长、宽、高,计算字典的体积,然后,韩老师出了一道: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4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问学生用什么公式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图形,所以新授课也好,练习课也罢,都是数学教师们熟悉的平淡无奇的内容,上过这一内容的老师很多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套、机械,难以上出新意。

听了这次观摩,我有幸欣赏到了刘老师执教的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课,收获良多。

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出浓厚的课改气息,上出新意。

一、教学要具备勇气。

曾经有很多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但是思前想后,就是想不出有哪位优秀教师上过哪一节练习课给我们看。

课改行进到今天,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解决公开课与家常课的“两张脸”现象。

一位朋友曾这样调侃听到的“教学展示课”:如果真去学习他们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要考砸了。

如此可见一些公开课表面的浮华是多么地背离随堂教学的实际。

“真的很佩服刘延革老师的勇气和智慧!她敢在这样的大会上上练习课,还能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一位听课者发出的感慨,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如果说以前对练习课的教学深感头痛的话,那么在聆听了刘老师的教学风采之后,我不仅从心里发出一种感慨,原来练习课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课”、“公开课”本就为一家,我们要有一种挑战的勇气,挑战练习课、挑战家常课,以此拉近“家常课”与“公开课”的距离,用研究公开课的心态去研究家常课,用随堂课的基础性、扎实性来衡量公开课,两者相辅相成,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阵地。

二、教师要善“啃题目”。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怎么列式?为什么除以12?知道棱长又可以求什么?”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道练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需要回忆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及棱长总和的计算公式,在回答问题时需要掌握的是正方体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不正是本课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之一吗?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刘老师的课堂提问,巧妙地将正方体的知识复习融入一道简单的练习之中,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以一题而复习一片,以一斑而窥全豹,那是大师的艺术,是无痕的教学。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评课稿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课堂上注重渗透数学思想。

我先让学生猜想,再进行探究验证,最后得出“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结论,然后再运用次结论进行单位换算。

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在想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且使教学环节看起来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我都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设计有新意,课堂总结有特色。

因为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就是一个推理过程和一个运用过程,如果不设计一点创意性的玩意儿,学生很容易疲倦。

所以,我懂了点脑筋,课前复习时安排了学生分类的活动,中途练习时让学生背向黑板进行问答,最后的课堂总结,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表演了一段快板,让学生兴奋了几次,以致这节课不那么枯燥。

课堂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

教师及时对学生学情进行评价。

“看花容易绣花难”,无效问题多,占据了不少教学时间。

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不够精炼,有待改进。

中等生,学困生没有展示机会,展示面积太小。

学生认领任务再展示。

而且没有有效地反馈。

应该多给点时间学生们充分的讨论、探究。

朱坡中心小学四年级组。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冯教导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冯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冯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冯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韩老师把算字典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1、本课是以问题为导引,训练为中心,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中掌握,练中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思想。

2、引入开门见山,通过抛出问题,调动思考,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思调动到学习上来,简捷明快。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提问、练习、板演、讲评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了有效互动和反馈。

3、杨老师对教材分析透彻,关键点讲解全面清楚,教学重点突出,拓展适当,对教材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到位,通过本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而且在拓展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4、杨老师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注意停顿,富于变化,有激情。

采用启发式语言,填空式讲解,留下学生理解记忆的空间。

老师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激情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和激励。

5、注意解题格式规范的教学。

课堂中杨老师反复提醒学生要先写公式,再列算式,抓好学生的解题格式规范至关重要。

这堂课体现比较到位,反复强调,再根据学生的做的题目进行说明,做到了规范格式的具体化,从抽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6、采用巡视的办法,关注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纠正错误,进行补充教学,针对性强。

杨老师把学生回答的错误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用,是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7、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8、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归纳能力培养。

比如,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体积公式的通用公式,即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渗透了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思想,也与本课的教学。

建议:1、本课课堂容量较大,结构紧凑,马不停蹄,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有可能跟不上。

建议适当放慢速度,把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考候答、小结总结等环节上,让反应慢的差生能跟上来。

2、数学课以思为主,以练为主,这个方向是对的。

如果在课堂中间适当穿插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体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互动会更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整节课上,钟老师和学生互动和谐,学生课上兴趣高涨,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上学生是非常愉悦的,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整个课堂脉络清晰。

钟老师通过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处理,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之后的练习题巩固对体积公式的理解以及应用,最后再用所学知识只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教师仪态大方、富有亲和力。

课堂生动形象,气氛自然活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3、重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郎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4、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师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

5、利用积分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钟老师采用抽取分值的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将本节课的学习知识得到了延续,在教学中,冯老师还注重了对学生激励性评价,使得学生学习气氛很好。

6、在改错训练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钟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询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7、善于求异提问。

问题的设计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挖掘学生正确答案以后的思维活动,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善用表扬激励,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能及时,正确,富有区分度与鼓动性。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认识长方体》评课稿
听李老师上了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下面就听课后的点滴想法谈谈。

本节课,李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学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

教师很善于激发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老师教学过程中少有讲解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一步步的质疑,一次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渏,不断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

老师将学生的学法潜移默化的蕴藏在教学之中。

从开课初学生实物观察到知识探究到练习巩固,老师自始自终是一个聆听者,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疑点进行鼓励、点拨、引导,如老师抓住学生汇报——“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一疑点,放手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谁的长方体六个面不是这样的?从而得出长方体还有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这一知识点。

如抓住学生交流——“长方体相对的面都相等”这一亮点,鼓励学生大胆操作验证。

教学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学生接受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老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存的问题进行鼓励、牵引、点拨、指导,可谓灵活机智,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方法的开放。

整节课教师一步步引导,层次分明,掌握了长方体面积、棱和定点的特点。

评比也比较到位,教师提的问题比较精炼。

导入部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明显。

建议:我注意到老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运用的是长方体的纸盒作教具,能否考虑增加实际操作的效果,将学生汇报“面、棱、顶点”配合实物演示出来,如老师可以用萝卜通过切一刀,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了面,通过再切一刀,让学生对棱有了认识,紧接着切一刀,让学生对顶点也有了掌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减少交流时间,提高教学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

2.经历通过猜想、验证、总结来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本质。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质疑,明确目标1.复习旧知(1)回忆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

(2)出示四个由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组合体,请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

回忆体积的意义。

2.质疑导入出示三个长方体,请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

提出问题:所有的长方体体积都可以通过数一数来了解吗?出示图片,请学生帮忙,帮老师选出符合老师心意的蛋糕。

不能切割的或者太大的长方体,无法用数一数方法。

我们本节课来探究适用于所有长方体的体积求法。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为创设情境增添了不一样的视觉与空间观念,一下子唤起了旧知:长方体的体积是有长、宽、高决定的,为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做铺垫。

】活动2【讲授】(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板书:长、宽、高)2.回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结论。

各小组用8个小正方体摆一摆长方体。

完成学习单,并填表。

(注意:1cm³太小了,不容易操作,我们用大一些的数学教具来代替。

)强调每人都要摆,每人都要填。

小组实验。

师巡视,摆好的长方体拍照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想、动手操作、观察、推理,让学生经历了长方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为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邵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邵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借助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邵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邵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邵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邵老师把算长方体水槽的体积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邵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通用15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通用15篇)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积和体积单位》评课稿篇1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用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控制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本节课中教者没有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出今天所讲的主题,而是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堂课,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提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瓶中的水增加了吗?为什么水会升上来的?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石头占有了水的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迁移了难点。

二、紧密联系生活,挖掘生活素材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者在这节课增加了很多生活中的素材。

为了突破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这一难点,教者非常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如介绍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后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再列举生活中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介绍完立方米后,老师用三把尺子围出1立方米,并在里面站同学,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每个体积单位形成具体的表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再通过游戏猜一猜涂改液,纸盒,讲台,门卫室录音机等这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实物的体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体积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区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清楚这几类单位,教者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作了精心的安排。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

长方体的体积评课‎长方体的体积评‎课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何比较‎长方体的大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摆、拼、类‎推等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自己‎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参与才‎能体验。

因为参与‎才能有所发现。

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参‎与教学,获得知识‎的快乐,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在这‎节课中,郑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如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在自己动‎手摆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直观形像,‎使学生清楚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每排的‎个数乘排数乘层数‎。

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及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了‎。

使学生既学到知‎识也收获快乐。

我‎想这才是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郑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1‎.在让学生在长方‎体体积的基础上推‎导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的时候,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少提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互帮互助‎、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2.‎在运用白板的教学‎中,还而要我们所‎有的教师共同探讨‎,怎么样让白板和‎我们教学真正的融‎入到一起,让我们‎不是想运用白板而‎用白板,让白板像‎黑板一样成为我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让我们的‎教学因为有了白板‎而熠熠生辉。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评课‎稿听了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具运用: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二、新课讲授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

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设计和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设计和反思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把握,以及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

4.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运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运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练习: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公式的应用。

二、教学反思1. 优点:(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不足:(1)在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3)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3. 改进措施:(1)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教案及反思五年级数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教案及反思五年级数学

第 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6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材第29~31页的内容,教材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1. 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

2. 认识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5.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二、新课讲授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

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评课稿
魏志英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升和毫升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郑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

由于郑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整个课堂脉络清晰
通过学生对前置性作业的处理,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用字母表示公式,之后出现的两个练习题巩固对体积公式的理解以及应用,后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合二为一,探究出求体积的另一种方法,最后再用所学知识只是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老师在教学前,让学生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每排个数、排数和层数相当于这个长方体的什么,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发现,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在验证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则加强实际操作。

通过小组合作、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郑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郑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

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五、重视反馈纠正
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郑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

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郑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郑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有待提高。

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不可能都与我们的预设一致,比如,在对前置性作业整理出来的数据进行观察发现,探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时,有同学提到了底面积乘高,这里我们可不可以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让他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想这样可能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学生说出长方体的长=体积÷宽÷高时,没能很好的处理,只是说说了一句我们还没讲,如果这时及时的给以鼓励,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教师处处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对其进行验证时,我认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少提示,多倾听,让学生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的动手操作、互帮互助、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代替老师的讲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给学生。

三、板书设计的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