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专辩论赛何去何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大专辩论赛何去何从

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华丽的词语逐渐转移到逻辑论述的合理性上。这,才是论辩的本质。今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国内预赛,我获邀担任评委。想起20年前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曾经是辩论赛的爱好者,真是恍如隔世。

当年举办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时候,海内外众多一流的学者担任评委,国际一流的大学辩论队用华语论辩,不但扩大7中文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让观众通过选手比赛中的逻辑推理和辩论体会到华语的魅力。像蒋昌建、姜丰等选手,更是一夜之间成为年轻人当中的明星。可眼下,这个曾经让许多学子如醉如痴的智力比赛,已经风光不再。

辩论赛的魅力不在于寻找到唯一的真理,而面对复杂的社会事件,用逻辑和语言呈现思辨的力量,也让我们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有一个更多元的认识。但是,大专辩论赛在过往的比赛过程中,更注重选手们语言的华丽和演讲的水平,真正在逻辑上的短兵相接始终是其弱项,久而久之,观众对这种演讲式的语言秀渐渐失去了兴趣。

大专辩论赛的组委会也曾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过去的赛制是,每方三位选手,前两位选手论述完观点之后,进入自由辩论时间,最后,每方的三辩来总结陈词。现在,已经改为每方一辩立论之后马上进入自由辩论时间,希望通过快节奏的自由辩论,将双方选手引入到高强度的逻辑对抗当中,但选手们出于胜负的考量,很少会在一个子话题上深入讨论,而是尽可能抛出观点让对方疲于应付,但如果双方采取同样的策略,辩论还是无法深入下去。

在今年的辩论赛上,组委会又引入了评论员评委和选手之间的诘问和对抗,评论员会根据双方在结辩前的陈述,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双方的选手来回答。我当评委的那场辩论的论题是“该不该支持网络人肉搜索?”正方选手论证自己的观点,用的是一个“罗宾汉假设”,就是假定目前的司法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实施司法正义,由此,网络社会的人肉搜索对于公正地行使司法正义是必要的。我在现场提问:如果我们发明一种机器,像照×光片一样,可以鉴别哪个人是贪官,但遗憾的是,这个机器的精度不够,准确率只有95%,请问,你们支持这种机器的推广使用吗?一个逻辑上的归谬法就呈现了对方的逻辑漏洞。应该说,由于评论员们对问题的思考普遍强于选手,更善于发现选手们在立论和驳论中存在的逻辑漏洞,这一环节设计,对论辩质量的提升有帮助。但问题是,如何通过程序的设计,提升选手之间的辩论质量。这是决定未来大专辩论赛能否重新赢得影响力的

关键。

根据我在现场的观察,评论员的提问,许多人都会用归谬法来呈现对方的逻辑弱点,但在选手之间辩论过程中,双方都很少使用这种论辩当中相当有效的武器。这和辩论赛的赛程设计有关。现在辩论赛的赛程,一方面担心选手精心布局自己的逻辑论述,不去努力寻找对方的逻辑漏洞,另一方面,又担心比赛的节奏感太慢。沿着这个死思路,就选择了增加自由辩论时间。但这样一来,又导致双方很少有意识地针对对方的逻辑论述穷追猛打,辩论虽然热闹,但明显深度不够。

要改变这一局面,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辩论赛的赛程设计,甚至,可以借鉴境外一些竞选过程中政客们的政治辩论。如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和谢长延的政治辩论,这场辩论在每方陈述完立场之后,彼此会给对方提出问题,而对方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回答完之后,还有程序内继续追问的机会。由此,人们才不会仅仅听到一些问题,而听不到对方的辩护。沿着这样的逻辑,笔者建议大专辩论赛的赛制做一些修改。首先要压缩甚至取消华而不实的自由论辩,在每方一辩立论之后,直接进入驳论阶段。首先由甲方的二辩针对对方的立论提出问题,乙方只能回答问题,不能反提问。在这个回合中,容许双方要有追问的回合,尽量使得一个辩论子话题可以层层深入。然后

双方交换权利,由乙方二辩提问,甲方回答。最后再由双方的三辩总结陈词。

我相信,这样的程序设计,将会使目前的大专辩论赛的论辩水平提高一个层次,会将人们的注意力,由华丽的词语近渐转移到逻辑论述的合理性上。这,才是论辩的本质。作者:王志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