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教学辅导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史》教学辅导1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简史。

2.掌握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重点学习内容:

一、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原始社会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其教育内容是与儿童今后将要从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劳动教育是重要的儿童教育内容。此外,教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即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美育和军事教育。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庠”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第二,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第三,内容是多方面的,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第四,教育方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二、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订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1.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

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三)奴隶社会的胎教

最后,总结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总的特点,参见教材第6页。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1.目的: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齐家治国的基础;光耀门楣。

2.内容: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初步的道德教育(包括孝悌、崇俭、诚信、为善);文化知识教育;幼儿身体保健教育。

(二)封建社会的胎教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外象内感”,“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的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思考中国古代胎教的现代启示,参见教材第11页。

掌握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参见教材第11页。

第二讲封建社会思想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

2.识记并分析评价颜之推、朱熹和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

重点学习内容:

一、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早谕教

(二)进左右

(三)重儒术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一)固须早教

(二)威严有慈

(三)均爱勿偏

(四)应世经务

(五)重视风化陶染

三、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重视蒙养教育

清朝末年幼教师资的培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首先是教育领域打破“女禁”。1844年,美国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女子学堂。

清末蒙养院可分官办和私办两种。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武昌创立的幼稚园。

蒙养院的保教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4项。

清末虽然有了蒙养院的建制,但幼儿教育仍主要在家庭中进行,采取“蒙养家教合一”的方针。

三、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创办幼稚园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宗教式的。

(二)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三)任教于中国幼稚园,翻译教材,出版幼儿读物

(四)兴办各种“慈幼机构”

四、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在所撰写的《大同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

(二)论儿童公养公育

(三)论胎教

(四)论婴幼儿教养

第四讲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的演进

学习目标:

1.了解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建立的蒙养园制度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情况。

2.识记1932年我国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课程范围和教育方法要点。

3.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幼稚园的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重点学习内容: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后,对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包括建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发布教育改革令、颁布新的教育宗旨等,并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之下设蒙养园。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新文化运动后,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理论是实用主义和儿童中心论。

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新学制”。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公布

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

(一)幼稚教育总目标

(二)课程范围

(三)教育方法要点

三、幼稚园的建立及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一)幼稚园的建立

公立幼稚园的代表: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和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

私立幼稚园中影响较大的有陈嘉庚的集美幼稚园、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陈鹤琴的鼓楼幼稚园、陶行知的燕子矶幼稚园等。

(二)幼稚园保教人员的培养

新学制颁布后,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机构——幼稚师范学校开始出现。

四、抗战胜利前后的民国学前教育

(一)抗战时期的学前教育方针

(二)颁布幼稚园规程和幼稚园设置办法

(三)幼稚园的发展

(四)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

(五)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

1938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汉举行成立大会,确定宗旨为:以挽救、收养战区难童,培养民族幼小主人为目的;推举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