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1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总结一

中国教育史总结一
从教育实际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历 史的文教政策是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在教育上的 直接反映,是统治阶级教育的直接体现,它依靠 国家的权力决定学校教育制度与选士制度的发展 方向与特点。历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与选士制度服 从于历代的文教政策的要求和需要。文教政策占 主导地位,教育制度与选士制度则处于从属地位。 文教政策好像“主体”,教育制度与选士制度好 像“两翼”。
5、古代的选士制度,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
西周的选士,从属于学校教育,且未制度化。西
汉的选士固定化、制度化,且与教育制度并行。 选拔权力掌握在地方官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的 巩固。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官人法”,反映 了门阀士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但是选举缺乏客观
的标准。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是历代选士制度合乎 逻辑的发展,吸取了历代选士制度的优点,重考 试、凭资材,把我国选士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 阶段。从此,学校教育从属于科举,选材与育才 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 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 的附庸。
《大学》、《学记》是先秦时代丰富得教育 经验和教育理论得总结,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 “化民成俗”;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 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启发诱导、长 善救失、善”,提 出了儒家关于大学道德教育的三任务——“明明 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出了以道德观念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 建立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 的道德教育体系。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考研《中国教育史》1-16章习题答案

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3)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9)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17)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23)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27)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33)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36)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4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44)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49)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53)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56)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63)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_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_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沛西能●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观点●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虎妈妈教小虎捕食●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原始部落及其最简单形式的教育》●观点●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具有进步性●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俄罗斯教育研究者●观点●教育起源劳动第一个科学的教育起源观点●5.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生产劳动的教育●骨针,人工取火,渔猎,农耕种植,原始手工业●生活习俗的教育●财产●属集体所有●公共事务●由氏族长管理和指挥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婚制●实行氏族外对偶婚制●成年礼:●男女到达成人阶段,举行庄重的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符合条件者取得氏族正式成员资格,从而享有成年人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原始宗教的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相信自然物/动物为祖先●鬼魂崇拜●祖先崇拜重血缘,扬祖先●巫术占卜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原始艺术的教育●歌舞,歌唱●绘饰,雕刻●体格和军事训练●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手工业分离,私有制发展,阶级分化加深,氏族公社制度转变为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度●学校萌芽的背景●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经济:●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存在,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成为劳心者成为可能●政治:●军事民主制向君主制逐步转化●教育类型:●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教育设施等级差别●教育内容:●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私有制产生,一夫一妻制,维护以男子为主体的父权制和私有财产继承权●强调礼乐之教●文教职官●司徒:五常之教●秩宗:三礼●典乐:乐教●强制手段●灌输●刑罚●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知识专门化→需要专门施教人员和场所记录传授●学校萌芽的传说(非正式学校)●成均——音乐,乐教●含义●部落联盟时期的日常演奏歌唱之地,实施乐教之地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特点●非劳动场所,脱离生产劳动教育,教者和学者成为专门从事教或学的人●庠——养老,教育●含义●氏族储存公粮之所→老人看管→老人聚集→敬老养老行礼之地●老人(经验丰富)→教育年轻一代→教育的场所●特点●养老和教育,教育的任务重在徳教●原始时期教育特点●①目的●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无阶级性。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一、中国古代教育(一)文学教育1、文学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育,是从先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演变而来的历史发展结果。

2、儒家思想主导:文学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由其内涵的“礼”、“乐”、“书”、“史”、“易”等组成,成为枢纽式的知识体系。

3、学校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为古代教育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们分别是私塾、名门私校、官办学校等。

(二)技术教育1、技术教育起源: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技术教育,先秦时期太公所建的军队作战技术学堂就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培养机构。

2、技艺与书信:技艺一方面是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信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教学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用教育:中国古代家里有“礼仪”、“工艺”、“木工”、“杂技”等生活技术,以及建筑学、医药学、机械学、冶金学等应用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学校的发展1、西学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教育繁荣了起来,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开始出现众多的西式学校和大学。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学校更加开放,实施了“新课程”,大力发展非传统科目,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3、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体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中国有多所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并形成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三大寰宇泰斗。

(二)教师的发展1、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者的导师和领袖,又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

2、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应当具备健全的师范知识;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具备文学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胸襟宽广、关爱学生。

3、教师的建议:要崇尚科学文化,依靠科学发展教育;要积极发展学科,依法管理教育活动;要德育优先,培养优秀学生;要主动担当,全心全意教育人民。

中国古代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史(1)外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㈠、官学制度的建⽴和“六艺”教育的形成1、教育起源和学校萌芽的传说⼈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类参与社会⽣活的需要以及⼈类⾃⾝⾝⼼发展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中,⼈们通过原始的教育活动向年青⼀代传授社会⽣活和⽣产的知识、经验和规范,使他们成长为⼈类社会⽣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有关教育起源的理论,如⽣物起源说、⼼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请参考教育学原理)学校是⼈类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条件可归纳为以下⼏点:其⼀,社会⽣产⽔平的提⾼,为学校的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脑⼒劳动和体⼒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其三,⽂字的创造以及社会⽣产⽣活知识的⼤量积累,为学校的产⽣提供了进⾏教育的⼯具和内容,以及进⾏⽂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

学校萌芽的传说:五帝时代已有⼤学,名为“成均”,最早见于《国礼》、《礼记》。

董仲舒第⼀个指出其为五帝之⼤学。

“成均”是当时举⾏宗教仪式或进⾏公众集会时的演奏歌唱之地,亦是实施乐教的场所。

在“成均”进⾏的教育活动并不以⽣产劳动为教育内容,⽽是独⽴于⽣产过程之外的,具备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此外,古史还有虞⽒之学为“庠”的传说。

“庠”是由⽒族中的⽼者看管的,储存⽒族公共粮⾷的地⽅,亦是⽒族敬⽼养⽼⾏礼之地。

在⽒族公社中,教育青年⼀代的任务,通常由具有丰富⽣活、⽣产经验的⽼⼈承担,所以痒也兼为教育的场所,具有养⽼和教育的双重性质。

“成均”和“庠”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有⽬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奠定了基础。

2、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是中国奴⾪制的全盛时期,在经济上,实⾏奴⾪主贵族的⼟地国有制;在政治上,采⽤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周天⼦→诸侯→卿→⼤夫→⼠→庶⼈);在思想意识上,强调遵守礼制。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教育概述一、中国社会史的开端与教育的起源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公育,由整个群落承担。

2、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3、在原始社会中,美育也成为了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4、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与军事民主制阶段,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时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重要)5、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主要由老年人承担。

二、原始形态时期教育的实施1、原始形态时期的教育性质为儿童公育。

2、由于远古时期的儿童公有、公育的传统,这个时期所有儿童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3、原始形态时期的教育的学习内容为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4、原始形态时期的教育的学习方式为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三、远古教育时期的主要特征(重要)1、远古教育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教育机会人人平等。

2 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还处于非形式化教育阶段。

3 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已经体现出来。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代的教育传说1、为什么说夏代具备了出现学校的条件?1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

2 它是金石并用的时代。

3 出现了原始文字,并已有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员“巫人”。

2、夏代的教育机构主要有庠、序、校等。

庠是养老兼教育的场所,序为习射场所,后来成为了军事教育机构,校与序相似,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⑴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⑵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⑶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⑷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休 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 供后世借鉴。
本章的知识要点





一、教育的起源 二、学校萌芽的传说 三、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2、国学和乡学 3、大学与小学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四、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 五、思考题 1、简述西周的教育制度 2、述评六艺教育


3、家庭教育 西周时期,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 育,然后再进行学校教育。 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 教育,如取食物用右手等,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 规则,如尊敬长辈,以及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 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支配下,男治 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 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教育, 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其教育局限在家庭 之内,相对地被轻视。



2、乡学 ⑴设在王都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 学。 ⑵乡学设立于闾的叫“塾”(家塾) 设立于党的叫“庠”(党庠) 设立于州的叫“序”(州序) 设立于乡的叫“校”(乡校)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 学。” 术是州字之误。(P20)



⑶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 其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 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是一致的。 ⑷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 选送司徒,经司徒再择优送至国学。所以 乡学与国学等级有别,但存在一定的联系。 乡大夫→司徒(选士)→“国学”中的大 学(俊士)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ppt课件
41
“成均”、“成均之法”出自《周礼》、《礼 记》两书:
《礼记·文王世子》“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 近是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成均”为五帝时 代的大学;
东汉郑玄认为成均是以乐教为主的大学教育。
ppt课件
42
韩国 成均馆大学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虞庠(yú xiánɡ)之学
扑 ,小击,敲打。
“不打不成材”。
古文字的“教”字,右 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 棒),左边一个“子” 表示儿童,“子”上的 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 (小木棍或草杆),所以 “教”字的本义为督导 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 培育、训诲等义。
ppt课件
35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创 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如结绳、刻木等。
年前—— C帝喾-姜嫄-弃
AD21世纪)D唐尧夏—禹虞舜——
ppt课件
1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
资料。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 动。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 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要让比较广泛。 制造骨器,人工取火,农耕,渔猎,手工业
3、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全面、
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 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 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 化等。
四、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 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 生物学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 心理学起源论(孟禄) •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劳动需要)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
• 记事——图画——象形文字——最早文字(仓颉)
•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 成均(“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
遗礼可法者”)
• 庠:养老与教育
• 成均与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
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 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
•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王制》
• 教育内容出现以变化:
•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 强调礼乐之教:司徒负责五常之教、秩宗负责三礼(天
神、地祗、人鬼)
• 强制手段的采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重要变革,农业
为主,手工业独立。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氏族公社制度 变为部落联盟制度,原始社会处于解体之中。 •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 知识垄断;教育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
力者的社会教育;
• 如:“夔,命尔典乐,教胄子。” 《尚书.舜典》 •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尔作司徒,而敬敷五
公社(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先秦时期,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了解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中国教育史的主要知识点。

1.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官学和私学两种。

官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教育机构,私学则是由人们自行创办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机构。

官学和私学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如官学注重经典阅读和文言文写作,而私学则注重实用技能的传授。

2. 秦汉时期的教育变革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取消私塾、统一教科书和文字,实行考试选拔人才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教育改革,实行师生制度以及科举制度。

3.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它始于唐朝,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基于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具有挑选人才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现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中国,出现了西式学校,大力推广现代教育。

最早是清朝时期的各种洋务活动,其后中国政府也开始大力兴办教育。

1898年,光绪帝下诏指示创办“官立学堂”,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前身。

191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5. 新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是中小学的普及,随后是职业教育的开展和高等学校网络的建设。

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其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底蕴丰厚、变革不息的历史。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中国教育史,从中吸取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 教育的平等性2. 教育的社会性3. 教育的现实性4. 教育的非独立性二、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1. 生产劳动教育(工具制造、取火、制陶、渔猎、种植、手工业)2. 社会生活教育(集体生活观念、公共事务、婚姻、成人礼)3. 艺术和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巫师、歌舞、绘画、雕刻等)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一、 学校的产生1•夏以前的学校一一成均(与音乐有关)、庠2. 夏代的学校一一庠、序(国都)、校(地方)3. 商代的学校(1) 地方:庠(赡养)、序(骑射)(2) 国都① 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② 瞽宗(礼乐)二、 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校体系r 校(设立于乡)乡関序(设立于州)I 庠(设立于党)I 塾(设立于闾)2. 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

r 天子所设人学 (大学国学" (上庠(北)瞽宗(西)辟雍(中)序(东)、成均(南)i 诸侯所设人学一一泮宫1. 政教合一(教育职能)2. 官师合一(教师来源)3. 学术官守(知识保存)4. 学为政用(教育目的)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1.官学衰败的原因影响官学衰废的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1)奴隶主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退,学校荒废(3)文化垄断的打破2.私学兴起的原因(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掌握一定知识文化的人员流落到社会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3)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知识文化(4)私学的创办人乂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稷下学宫1.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中国教育史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史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史部分总结中国教育史主要是理清思路,掌握人物,识记史实。

一、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人性与教育的作用孔子:人性论:1、孔子提倡:“性相近,习相远”,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2、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烧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人应当钟声不断受教育,这样才是知识的站我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还认为认得生活或经营当受到重视,应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派出小计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交的选择。

3、从“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出发,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习相远,指的是中人的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

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对社会的作用,“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社会发展有中的作用,实力郭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提出了“庶”“富”“教”的理论(结合书上看);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苛政,以教育作为市政的基本手段,宣传忠君小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2、依据,“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可知,孔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孟子的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性善论1、课本第一句(67页),大纲第一句(67)2、大纲第2点的三个部分。

荀子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在于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并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荀子的人性论可归纳为一下三点。

2、“性伪之分”,性值得是人的先天素质,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素,伪指的是后天的习得,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性与伪分别是先天素质与后天习得,应把两者区分开来,又指出人性本恶,但人性可以被转化,这也体现了教育必要性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来自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1.原始人群:集体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语言 和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就有必要和可能教育后代 怎样制造和使用工具,怎样同自然作斗争,开始了原始状 态的教育,在劳动和实践中培养后代。 2.母系氏族公社: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形成了“聚 落”,在“聚落”中心有一个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这种大 房子就成为对氏族成员和后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 3.父系氏族公社:随着氏族公社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 了少数最早脱离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知识的文化人或知识 分子。
四、小知识
• 商朝有三位对教育颇有心得的思想者:
伊尹 不仅重视对君王的教育,而且注重对民众的教育,代表了 中国最早的民本主义思想。 傅说 明确提出“德”的概念。 箕子 “神道设教”,重视对人才的品德修养。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发展背景: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 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思想意识上由重鬼神变为重人事 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 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二)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1.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成均” 被认为是五帝之大学。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 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以及决定的 场所。
2.虞舜时代:“庠”,兼有养老、藏 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 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 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老的场所 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 庠”、“米廪”等学校。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二)西周的教育内容: 核心: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 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 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一生产劳动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二生活方式的教育二生活方式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4祖先崇拜的教育5生殖崇拜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原始社会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四体格和军事训练四体格和军事训练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一教育性质
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 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3、强调礼乐之教
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 化
二、学校产生的前提
(二)推动因素
1、文字教学的需要
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 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 造了有利的条件
2、新的教育需要
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 的社会经验,就更加需要专 门的指导和学习
二、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尤 其重视体格训练,进入原始社会后期部落 之间的征战使军事训练成为基本的教育内
容。
三、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性质:社会性、公共性、无阶
级性
(二)教育内容:经验
(三)教育手段:口耳相传、模仿
(四)教育组织形式:无专门场所和专职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始终是同 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二)生活方式的教育
1、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 2、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 3、原始民俗活动中的教育(歌舞和神话
故事)
二、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三)原始宗教艺术的教育
1、自然崇拜中的教育 2、图腾崇拜中的教育 3、鬼魂崇拜中的教育 4、祖先崇拜的教育 5、生殖崇拜

《中国教育史》 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 习题答案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2.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所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特点:学术自由(容纳百家的一种表现)(不治而议论)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的意义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人士的独立性和创造学在官府惟官有书,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人)与教育作用(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和地位;"有教无类"(私学)与教育对象;"(打破贵贱,贫困和种族的界限,吧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培养有德才的君子)教学内容;(六艺)特点:(一,偏重社会人事。

二,偏重文事。

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好学求是的态度(1.好学乐学的态度2.不耻下问的态度3.实事求是的态度)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克己,力行,力行,中庸,内省,改过论教师;(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责,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长久的历史影响孔丘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

从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来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在教育上却倾向革新。

他毕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

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些首创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丘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首倡后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盾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强调了善的社会的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与教育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有有序,朋友有信)尤其重父子-----孝,兄弟。

长幼----悌孟轲就是这样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政治社会关系,不断实现社会改良,达到长治久安.而教育则通过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盂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自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丈夫"的人格理想;(如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心;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得":主张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教亦多数:对学生采用多种方法专心致志处在战国中期严酷的兼并战争时代的孟轲,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问题的注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

他对教育作用的闸发,对“大丈夫”人格理想的议论,对教学过程的表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主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5.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强调尊师,既出于其“性恶论”,也与当时代的统趋势有关。

国家的统客观上要求加强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教育实现的,而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荀况的尊师思想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荀况的教育思想表现出一些新因素。

他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对的教育“外铄说”,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荀况对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其中不少主张及其实践对后世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发生过实际影响。

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与教育作用;墨翟这思想较之孔丘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方面显得进步了,因为它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思想,其“上说下教”的主张,都以此为理论基础。

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论教育的地位(重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国家兴亡与老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概况出来。

一,政治和道德教育兼爱,非攻,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二,科学和技术教育三,文史教育(本人“通六艺之论”并读过“百国春秋“)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条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兼爱,非攻,节葬,非命都是运用三表的结果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墨翟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7.道家的教育思想老庄对社会文明的批判;“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如同如婴儿般无知无欲的朴素状态。

”逍遥"的人格理想;-----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道家主张个人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价值必须体现于社会之中,其他则相反。

提倡怀疑的学习⽴法。

这样的思想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道家指出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所伴随着的丑陋甚至罪恶。

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人们在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丢失了纯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然而,道家却因为文明发展作生着罪恶而否定文明进步的意义,主张抛弃文明,这是种片面的虚无主义主张。

另一方面,道家指出国家、法律、道德等社会管理手段对人和人性的束缚甚至摧残。

这种现象在传统社会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然而,道家却因此否定国家统治者的治国启示。

存在价值,倡导社会治理中放弃文化、文明的愚民政策,并认为这样的思想应当成为后代封建统家、、法律、道德等的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倡导耕战的学派;绝对的性恶说-----否定教育的价值"⽴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二心私学“(秦朝才被禁)(禁诗书与"以法为教";)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以吏为师"----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师非教师意义上的)(禁私学)商鞅提出,韩非子实践“以法为教“----推行法治的教育内容(禁诗书)-----教育教育倒退尽管法家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但法家对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持否定态度,因此,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也否定人的价值、否定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否定学校教育。

法家教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室息思想、文化的发展,这是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

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分离以后,教育制度上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官学转变到私学,存在显著的差别,从比较中更能显出私学的特征,1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上的“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经个体济基础上的。

只要封建个体经济存在,作为其生存土壤.私学就会顺应需要产无和发展,私学具有强大的、长期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